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五十多岁的根三伯穿一条短裤,光着上半身在自己家碾米,不知是碾米机漏电还是其它什么原因,根三伯被电死了,当邻居们听到根三伯的老婆在家撕心裂肺大哭喊有没有人过去帮一下忙,邻居们有的装耳聋,有的装眼瞎,大家就当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各自干着各自家的农活,没有一个人去看一眼。那时候我们偏僻的小山村周边附近还没有一条龙服务这项业务,最后根三伯的女婿出面到院子里下跪请人帮忙,大家才勉强答应。

邻居根三伯只有两个女儿,两个女儿都嫁出去了,根三伯说自己没有儿子,也不需要招上门女婿,以后自己死了也不需要院子里任何一个人帮忙,因为他两个女婿知道安埋他,所以无论院子里有什么红白喜事,根三伯家从来不参与。

根三伯一直认为自己没有后人,在院子里帮忙也是白帮,女儿嫁了,以后他也死了,他家在村子里就绝后了,所以他家从来不会帮助院子里任何邻居。

记得有一次,院子一邻居家六岁多的小孩掉进冬水田里了,冬季天气冷,孩子身上又穿得厚,田里的水也比较深,孩子被陷在水田里爬不起来又哭又挣扎。

根三伯坐在屋门口亲眼目睹了孩子掉进水里的整个过程,因为就在他家外面,只是水田不是他家的,是另外一邻居家的,他居然拿着凳子进屋然后关上了门。

过了一会儿,另外一家邻居听到孩子的哭声才走出去看,原来是小孩子掉进水里了,邻居三步并作两步的跑到水田边,跑的时候把拖鞋都跑掉一只,邻居跳下水田才把孩子抱了起来。

孩子被抱起来时,嘴唇冻得发紫,浑身直哆嗦,已经站不稳了,邻居一边往田埂上爬,一边大声地喊孩子的父母,孩子父母才跑出来把小孩抱回家去。

所幸孩子没什么大事,只是感冒发烧了,这事是后来从孩子口中得知的,孩子说他掉进水里了,三爷爷进屋关了门。

大概十多年前的一天,记得当时好像是七月份左右吧,天气热,稻田里的稻谷开始出谷穗的时候。

头天晚上下了大雨,第二天早上起来天气晴朗,根三伯和往常一样,吃了早饭把家里耕地的大黄牛牵到山坡上的草坪里用很长的绳子套在树桩上啃草,那样牛才不会跑去吃地里的庄稼。

然后根三伯就回家用碾米机碾米,刚碾到一半的时候,不知道是碾米机出什么问题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屋子里就没碾米机的声音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根三伯的老婆才感觉有点异样,明明听到根三伯说在碾米,怎么又没有碾米的声音?不可能这么快就碾完了吧,于是根三伯的老婆才走进碾米的屋子去看。

根三伯的老婆站在碾米房门口看到根三伯趴在碾米机上的,根三伯的老婆喊了两三声,并问他趴在碾米机上干啥?是不是碾米机坏了?

见根三伯不理她,于是他老婆又走到碾米机旁边,侧着身子歪着脑袋半蹲着“喂!喂!喂”你趴在这里睡着了吗?还是不见根三伯说话。

根三伯的老婆见情况不妙,又闻到一股焦味,转身过去把电闸拉下来,然后跑去把根三伯翻过来,结果根三伯胸口和另外一只手臂那边发黑,眼睛和鼻子里还有少量血流出来,人也没气了。

根三伯的老婆在屋里撕心裂肺的大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喊有没有人快去帮帮她,根三伯被电烧死了,请哪个赶快来帮一下忙……

隔壁邻居装着没听见,在根三伯后面地里干活的邻居扛着锄头就回家了,大家不约而同的装聋装瞎。

根三伯的老婆根本抱不起他的尸体,拖也拖不动,也总不可能让尸体一直放在碾米的屋子里,实在没办法了,根三伯的老婆跑到隔壁邻居家跪下,哭着求邻居去帮忙把根三伯的尸体抬到外面堂屋里的木板上放着,求邻居帮忙给她女儿打一个电话。

隔壁的邻居心也比较软,他答应了根三伯老婆的请求,他去把根三伯的尸体抬到了堂屋的木板上,然后隔壁邻居叫根三伯的老婆把她女儿的电话号码拿来,他去另外一家邻居家打电话,临走时,隔壁邻居叫根三伯的老婆在家好好守着尸体,不要被狗拖走了,等着女儿女婿回来埋。

根三伯的大女儿女婿在省外打工,大女儿在省外刚生了二胎还没满月,肯定是指望不上大女儿女婿了。

二女儿在家照顾生病的婆婆,二女婿在附近的街上做零工。

中午的时候,二女儿赶了回来,见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守着父亲的尸体,院子里一个帮忙的邻居也没有,什么寿衣香蜡纸鞭炮都没有,女儿伤心地大哭了起来。

根三伯的二女儿哭着去请院子里的邻居们帮忙,院子里邻居们都拒绝了,邻居们说根三伯一家人都说以后不会请求院子里任何人帮忙的,以前根三伯家的人又凶又可恶,他一家人恨一院子里的人,一院子里的人都讨厌他一家人,所以现在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了。

根三伯的女儿回去哭着埋怨都是父母亲的错,活着的时候不和邻居搞好关系,邻居们家有事不去帮忙,而且还经常辱骂邻居,现在你死了,院子里没任何人愿意来帮忙,这都是报应啊!

十多年前,在我们偏僻的小山村附近还没有一条龙服务这项业务,红白喜事只有请邻居亲戚帮忙。所以根三伯的二女儿只好去街上找干活的老公了,顺便买鞭炮和香蜡纸寿衣等需要用的东西。

半下午的时候,鞭炮声响了,过了一小会儿,根三伯的二女婿带着香烟到每户邻居家下跪说好话请求邻居帮帮忙,二女婿说以后院子里邻居家有任何事情,他都会来帮忙的,请邻居长辈哥哥嫂子们看在他面子上帮帮忙,他会铭记一辈子的。

最后邻居们看在二女婿的面子上,勉强答应去帮忙了。

看到邻居们终于答应去帮忙了,根三伯的老婆和女儿说,全部听邻居们的安排,邻居们说怎做就怎么做。

根三伯家猪圈里养了三头肥猪过几天准备卖了,邻居们说把猪全部杀来帮忙的人吃,根三伯的遗体要放一个星期后才能下葬,邻居们帮这么久的忙不可能不吃东西吧。

邻居们无论说什么,根三伯的老婆和女儿全部都答应。

就这样,根三伯去世到下葬这个星期里,院子里共五六桌邻居吃了他家三头肥猪,事后听到根三伯的老婆念叨了一两次,之后再也没听到她家任何人念叨过邻居们一个星期吃了她家三头肥猪了。

经过那事后,院子里有红白喜事,根三伯家的女儿女婿都会回来送礼帮忙了,随时随地碰到院子里的男同志,根三伯的女婿都会请抽烟。

根三伯生龙活虎的时候不靠任何人,断气后还是要邻居们帮忙,最后也如他所愿靠女婿,如果不是女婿下跪请求邻居们,根本没有任何人愿意帮忙,这也算是给根三伯的家人一个狠狠的教训,教她们怎么做人怎么处事,怎么教育子孙后代!前人做善事给子孙积福德,前人做恶事给子孙积怨恨。

邻里之间本来就应该和睦相处,何必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这辈子是邻居,下辈子不一定就是邻居了,彼此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邻居情。

远水救不了近火,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一个人话真的不能说得太绝,后脑勺的头发摸得到看不到,谁也不知道谁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凡事留点余地。

永远保持一颗善良温暖的心,这样既可以温暖到别人,也可以温暖到自己。








李大伯去世后,院子里却静悄悄的,邻居们站在他家大门口,伸头往他家院子里看看,只看见李大伯的女儿和女婿站在那里,一个帮忙的人也没有。这时,无奈之下,李大伯的女婿想了一个办法,好多邻居才纷纷走进这个小院,帮忙办理白公事。

李大伯一生勤劳,他多年以来一直赶集卖咸鱼和虾皮子等海货。

头天晚上, 李大伯就会在自行车后座上绑好一个大筐子,里面准备好各种海货。

早晨天不亮,李大伯就起床了,李大妈雷打不动的会给他做一碗鸡蛋面,李大伯吃上这碗鸡蛋面,就骑着自行车去赶集。

在集市上卖海货,李大伯足斤足两,口碑很好,大家都愿意买李大伯的海货。

别小看这点不起眼的买卖,李大伯靠着赶四集,翻盖了房子,供女儿读了中专,儿子读了有名的大学。

李大伯的女儿中专毕业后,进了县城一家事业单位上班。

儿子大学毕业后又被学校保送,读了本校的研究生,毕业后进了一家国内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年薪不菲。

李大伯自己做个小买卖,挣钱就像长流水一样,儿子和女儿又都很有出息,他们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李大伯为人老实,但是他有个特点,就是不喜欢和邻居们人情往来。

农村里,不管谁家生了孩子,大家都去送红糖鸡蛋和挂面小米,俗称送煮米。

有结婚的,买上一箱酒或者买条烟,再用红纸封上二百块钱,叫送喜礼。

谁家老人去世,大家就去买上两刀草纸,上面夹上一百或者二百块钱,表示哀悼。

但是,这些人情往来,李大伯家很少参与。

李大伯家的做人原则就是不卑不亢,你别用我的,我也不用你的!

好多邻居都说李大伯家是堵上门朝天过,但是,他家日子过得从容,可能觉得万事不求人吧。

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村子里有交情的人,你送我一箱点心,我给你回一箱鸡蛋,礼尚往来。

这些礼物转来转去,大家一般都不需要再去专门买过年过节的东西了。

李大伯和李大妈他们家没有来往,他俩就去镇上的商场里买回来鸡鸭鱼肉,关上门吃香的喝辣的。

真是一家门里一家天。

李大伯的女儿结婚时,按照风俗,需要找十二个人去女儿的婆婆家当贵宾。

李大伯有点犯愁了,找谁去?李大伯只有一个姐姐,远嫁他乡,姐姐家的人也不方便回来。

如果请本村的邻居,他们就不能空手而来,需要送贺礼,可是,李大伯平时和邻居根本没有来往,怎么好意思让他们送贺礼?

无奈之下,女儿只得从单位里找了几个同事,勉强充做娘家人。

儿子结婚时,李大伯干脆没有让儿子回来。

别人家的儿子结婚,那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家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李大伯有自知之明,他不想让自己尴尬,所以就提前嘱咐儿子,在城里结婚。

其实,儿媳妇本来打算在村里举办婚礼,她虽然是城里姑娘,但是她想体验一下农村的风俗。

儿媳妇从电视上看到,在山东农村的一些地方结婚,都是穿着中式服装,在院子里拜天地,撒栗子和枣,入洞房,还摆流水席,村民熙熙攘攘,热热闹闹。

儿媳妇就提出来要在村里结婚。

李大伯和李大妈不希望让儿媳妇看到自己家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样子,说什么也不同意儿子回来结婚。

李大伯把自己家的大门用黑漆刷了一遍,贴上了鲜红的双喜字,他和李大妈穿戴一新 ,收拾停当 ,去了儿子的城市,在大酒店里举办了婚礼。

李大伯的儿子结婚,在村里一点动静也没有,大家看到他家门上贴了喜字,才知道他儿子结婚了。

其实,李大伯虽然不喜欢交往,但是他心眼好使。

有一回,在集市上卖海货,一个老太太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布包,一层一层地打开布包,拿出了皱巴巴的两块钱要买虾皮子。

两块钱能买几个虾皮子?李大伯一看眼前的老太太,他马上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如果母亲活着,也和这个老太太差不多年纪了。

李大伯把那两块钱塞给了老太太,他装上了一方便袋虾皮子,又装了一条咸鱼。

他对老太太说:“大娘,这些虾皮子和咸鱼你带回家吃吧,这些货我进了好多天了,也不好卖,再不吃就不好了,你帮我吃了吧!”

老太太千恩万谢地走了。

其实,这些海货都是头一天刚刚从市场上进的,李大伯担心老太太不好意思要,或者怕欠他人情,他才故意这样说的。

后来,这个老太太赶集的时候,就给李大伯捎来了两个煮鸡蛋,李大伯说什么也不要。

他心领了老太太的好意,但是,他不喜欢收别人的东西。

在村里,大家吃过晚饭后,就喜欢串门或者在街上聊天。

李大伯不喜欢交往,他就扛上锄头,去庄稼地里转转,看看是否有需要收拾的活络。

那天李大伯去了村南边的玉米地里,发现邻居张宝德愁眉苦脸地坐在地头上的大树下。

不喜欢多言多语的李大伯没有打招呼,就在地里锄起草来,玉米才半人高,不能让草长高了,否则就影响玉米生长。

当李大伯在玉米垄里锄草几个来回后,他发现张宝德还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他实在ren不住了,放下锄头走到了地头上,问:“宝德,你怎么了?遇到了愁事还是身体不舒服?”

张宝德眼圈红了,他说:“唉,家里的日子过不下去了,我母亲得了胃癌,晚期了,医生说在医院也没有好办法,让我们回来了。”

“现在我母亲疼得天天大声哭喊,想去医院。可是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已经开始借钱了,哪有钱再去医院?”

“我去了好几个邻居家借钱,他们都没有借给我,就怕我还不上。唉,也不能怪人家,我家日子本来就紧巴,再给我母亲治病,的确困难。”

张宝德说着说着,眼泪就出来了。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李大伯默默地叹了口气。

到了晚上,李大伯拿出来了五千块钱,给张宝德送去了,张宝德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李大伯说:“我这钱不急着用,你也不要和别人说这件事,你什么时候有钱了再还我。”

几天后,感恩戴德的张宝德,从地里摘了好几个大西瓜给李大伯送去了。

但是李大伯一个西瓜也没有留,他帮邻居是他的心意,但是,他不愿意要别人的东西。他不愿欠别人的人情,虽然他把钱借给了对方。

后来,李大伯借钱给张宝德的事还是传出去了,大家都很诧异,李大伯竟然借钱给别人?

一天,邻居张伟突然来到了李大伯家,他张口就借一万块钱,说是儿子在城里买房子,还差一万块钱。

李大伯说:“我儿子还在还房贷,我哪里有钱借给你买房子?”

“我借给张宝德那五千块钱,是救命钱,谁挣钱都不容易。再说我是救急不救穷,我没有钱借给你!”

张伟没有借到钱,气得摔门而去!张伟在邻里之间到处说李老伯为富不仁,一分钱也不借给他!

这些风言风语也慢慢传到了李老伯的耳朵里,李大妈说:“当初就不该借钱给张宝德,这下好了,张伟也找咱来借钱,不借给他就得罪了他,到处里说咱不好!”

李老伯也不辩解,张宝德愁眉苦脸、走投无路的样子,他实在是看不下去。

李老伯和李大妈经常坐着公交车去县城的女儿家,那天,他们又去了县城,到了下午,李大妈忽然觉得心口里不舒服,不一会儿疼得大汗淋漓。

李老伯和女儿赶紧把李大妈送到了县医院,在急诊室里,医生初步判断是心梗。

万万没想到,李大妈呼吸急促,眼瞅着不行了,医生赶紧下了病危通知书,李大妈进了重症监护室。

李老伯赶紧给儿子打了电话,和他说李大妈要不行了。

儿子在公司里是网络工程师,经常被单位外派去国外出差学习,他本来打算要出发的。

儿子只得改签机票,当晚就订了回山东老家的机票,很快就飞回来了。

下午两点左右,急诊室的门突然打开了,医生急促地大声地喊家属在哪里?赶紧过来!

李大伯和女儿、儿子一直守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听到医生的呼喊,知道肯定是李大妈不行了,他们三步并作两步跑进了急诊室。

他们进去时,医生正在进行心脏按压抢救,但是心电监护仪慢慢变成了直线。

儿子和女儿抱着母亲不肯撒手,他们哭得肝肠寸断,母亲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心梗了?他们更是万分懊悔,平时为什么不给母亲体检?如果体检出心脏不好,就会多做防备啊!

李大伯也是老泪纵横,手足无措地呆呆站在那里。

由于李大妈走得仓促,什么都没有准备,李大伯哭着去医院对过的寿衣店里给老伴儿挑选了两套寿衣。

当李大伯想找车把老伴拉回村里时,儿子说什么也不同意。

他说:“单位里刚才又打电话问我什么时候能回去,我们公司里和国外合作了一个大的研发项目,我的岗位别人不能代替。我们的研发团队缺一不可。”

“我想在殡仪馆里为母亲举办告别仪式,然后直接回村让母亲入土为安。”

李老伯只能同意了儿子的意见。他打电话给李大妈娘家,不一会儿,来了几个娘家侄子。

他们一行几人在殡仪馆里为李大妈祭奠告别,然后直接去了村里的墓地。

安葬了母亲,儿子安慰了父亲,给父亲留下了两万块钱,让父亲好好照顾自己,他匆匆返回了那个城市。

李大妈去世好多天后,邻居们才知道她走了,在农村,白公事也是很隆重的,起码半个村子的人都会出动来帮忙。

可是,李大伯家悄无声息就办完了白公事,邻居们说什么的都有。

李大伯也觉得这样的方式安葬了老伴儿,不太好,可是有什么办法?儿子工作忙碌,急着赶回去,再说如果在村里办丧事,就得需要很多人来帮忙,找谁帮忙?

老伴儿的仓促离世,让李大伯深受打击,他迅速衰老憔悴了,他不但赶不了集卖海货了,就连去地里转转也没有了力气。

他天天躺在床上,饿了也不想做饭,糊弄一顿是一顿。

每到周末的时候,女儿就回来看他。

女儿的性格随父亲,她也不爱多说话,回到村子里,遇到婶子大娘,她也不打招呼。

有一回女儿坐公交车回来,在车上正好遇到了同村的一个同学,她也在县城上班。

下了车,她们俩一起往村里走去。她们走过一条大路时,同学亲亲热热地和邻居们打招呼,该叫伯伯的叫伯伯,该叫婶子的喊婶子。

遇到抱孩子的邻居,这个女同学还拿出包里的糖果,送给孩子吃。

李大伯的女儿就傻傻地跟在同学后面,同学惊讶地问她:“你怎么不和他们打招呼?”

李大伯的女儿说:“我和邻居都不熟,从来不打招呼。”

同学说:“亲不亲,故乡人,我觉得一回到村子,就都是亲人了,应该和他们打招呼。”

她们俩走过去了,邻居们就在后面议论纷纷,说李大伯的女儿看不起人,太自高自大了,见了人也不说话,不就是在县城上班吗,有什么了不起?

李大伯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女儿不方便来回照顾他,只得把父亲搬到了县城居住。

李大伯在城里实在住不惯,女儿家是四楼,每天爬楼对他来说就是很大的负担。

在城里,他谁也不认识,周围的一切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在村里的时候,虽然他不爱交往,和邻居们也很少说话,但是,一草一木他都是非常熟悉的,他觉得踏实。

但是,为了方便女儿照顾他,他只能住在城里了。

儿子倒是很孝顺,他知道自己不能在跟前孝敬父亲,他每月会给姐姐寄五千块钱,当做照顾父亲的费用。

可是,人年纪大了,有再多的钱也花不了多少。

李大伯在城里每天郁郁寡欢,身体每况愈下。

几年后,李大伯突然脑出血,偏瘫在床上了,女儿和女婿都要上班,他们只得给父亲雇了一个保姆照顾他。

那些日子,李大伯的头脑一会儿糊涂一会儿清醒,保姆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她有照顾病人的经验。

阿姨悄悄对李大伯的女儿说:“我觉得老爷子的情况不太好,你们给老爷子准备好送老的衣物吧,别到时候弄个措手不及!”

女儿含泪答应了,她和阿姨一起给父亲买回来了各种送老用的东西。

那天晚上,李大伯突然非常清醒了,他对女儿说:“闺女啊,给你弟弟打电话,明天让他回来一趟吧,我们爷俩说句话,我好久见不到儿子了。”

“这些年,你弟弟出钱,你出力,对我尽到孝心了,我只有一个愿望,等我走了后,你们把我送回村里安葬,我不去殡仪馆了。”

“你母亲去世时,咱们在殡仪馆里送走了她,好多年我心里一直不舒服,咱是庄户人,就按庄户人的风俗办白公事吧!”

父亲用期盼的目光望着女儿,女儿点头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女儿马上给弟弟打电话,但是他正在国外出差,根本回不来,只好作罢了。

几天后,李老伯要求回到了村里,当天晚上,他就在睡梦中去世了。

女儿和女婿手足无措了,怎么办理父亲的后事?

夫妻俩大眼瞪小眼,不知道找谁来帮忙。

李老伯的女儿愁的眼泪唰唰而下,自己在村里举目无亲,弟弟又远在异国他乡,太难了!

李老伯的姐姐在外地早已去世了,多年来和姐姐家的后代也不联系了,李老伯在村里没有别的亲人。

女婿也是农村出身,他只知道老人去世要在大门上贴草纸,昭告邻居家里有白事。

他赶紧在大门上贴了草纸,很快,路过这里的人都知道李老伯去世了,但是,没有一个人主动走进小院来帮忙。

女婿头脑活络,他在单位里是中层,见过很多世面,他虽然不懂怎么办丧事,但是他知道这得需要乡亲们帮忙。

女婿埋怨妻子,以前回娘家时为什么不和乡亲们多走动走动?现在遇到事了怎么办?一个帮忙的人也没有!

李老伯的女儿低头不语,她也是万分后悔,平时李老伯一家和邻居们几乎没有来往,可是现在需要人帮忙了,找谁去?

女婿想了一个办法,他赶紧开车去镇上买回来了好多烟酒,又去饭店订好了几桌饭菜。

他打听好了村里主事的人是谁,他拿着烟酒直接去了人家,说明来意。

农村人淳朴善良,主事的人一听就知道李老伯生前不爱交往,现在是没有人帮忙了。

主事的人对李老伯的女婿说:“烟酒我不能要,你得带回去。乡里乡亲的,帮忙是应该的,你岳父也是好人,只不过他不喜欢人情往来。”

“你放心,既然你来了,就是对我的看重,我会帮你们把白公事办好的。”

主事的人来到了李老伯家,他叫来了平时负责安葬的那一帮人,不管谁来了,李老伯的女婿先敬上一条烟,鞠躬请他帮忙。

不一会儿,饭店里送来了饭菜,女婿招呼大家赶紧坐下吃饭,边吃饭边商量怎么办。

院子里人来人往,大家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张宝德听说李老伯去世后,赶紧带着全家人过来了,他们没有忘记李老伯对他的帮助。

去墓地安葬李老伯时,应该是他的亲人穿着孝服跟在后面。

但是,李老伯的儿子没有回来,只有女儿和女婿,人太少了,不好看啊!

这时张宝德过来了,他让他的家人全部穿上了孝服,主事的人又安排了十几个晚辈,他们都身着孝服,走在送葬的队伍里。

终于,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女儿和女婿体体面面地送走了李大伯。

从墓地回来,女儿和女婿又盛情款待了所有前来帮忙的邻居们。

女儿和女婿在老家住了三天,他们无限感慨,如果不是大家帮忙,父亲的丧事还不知道怎么办!

女儿说:“我现在终于知道了乡里乡亲的好处了,这次多亏了大家帮忙。”

回城里前,李老伯的女儿和女婿又去买了很多份礼物,只要帮过忙的人,他们挨家挨户拿着礼物去表示感谢。

他们对邻居说:“咱们村里不管谁家有公事的时候,一定和我们说声,我们是信到人就到!”

他们还对大家说,以后在县城,只要能用到到他们夫妻的地方,在所不辞。

李大伯的女儿和女婿,心怀感激,回到了城里。

从那以后,虽然父母都没有了,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到周末的时候,他们会带上礼物回到村里,看望年纪大的老人。

他们从饭店炒几个菜,叫上几个邻居,大家边吃饭边聊天。

他们返回县城时,后备箱里经常满满的,有各种青菜,土鸡蛋,白面大馒头,有时还有两只大公鸡。那都是热心肠的邻居送给他们的。

父母不在了,但是这些邻居成了李大伯女儿的娘家人。

我的感悟:

李大伯不喜欢和邻居们人情往来,他去世后愁坏了女儿和女婿,怎么办白公事?

好在女婿见过世面,他亲自出面,请来了主事的人,热情淳朴的邻居们帮忙,体体面面地送走了李大伯。

李大伯的女儿终于认识到和睦的邻里关系太重要了!邻居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有来有往,多好啊!

李大伯的女儿和女婿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们经常回村里看望邻居,和邻居们交往,淳朴的乡亲们也把他们当做了亲人。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是亲必顾,是邻必护。

远水不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众人拾柴火焰才能更高。

邻居之间和和睦睦,亲如家人,这才是正确的相处之道。




上个月,我婆家邻居张婶过世,她的女婿在门口放了三声响炮,但村里都没有哪一个人过去帮忙。

在我们这里农村,家里有亲人过世,是不用上门请村里人过去帮忙的,只要在家门放三声响炮,在村里居住的人听到那三声响炮之后,就会自动过去帮忙。

不但在家的人过去帮忙,就连在外做工的人得知村里有人过世的消息,大家都会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就是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广东也要请假回来。虽然只是呆两三天时间,光来回的车费就要7、800元了,但大家还要赶回来帮忙,因为这种事是有你有我,不能计较得失。

村里有一个群,村里有什么事大家就会在这个群里发消息。村里有人过世时,只要有人在群里发消息,大家一看到消息就会互相转告,相约回家帮忙。

大家回到村里之后,在主事的指挥下,大家都是有序地开展工作,由于村庄太小,大家都不能偷懒,如果偷懒的话,就会变得很被动。

邻居张婶有四个小孩,1男3女,儿子是老大。3个女儿有两个嫁在广东,有一个嫁在附近的村庄。

张婶大儿子一家三口常年在广东打工,平时很少回来,即使村里有红白喜事他也很少回来帮忙,都是给老母亲做代表去帮忙。

15年前,张婶的大儿子在广东因心脏病发作,医治无效走了。

落叶归根,张婶儿子过世时,家人请救护车连夜把他送回村里。当大家得知张婶家人要把他儿子的尸体拿回来时,不用张婶叫大家帮忙,在家的那些人都自动去张婶家帮忙打扫房子,在外打工的人也纷纷赶回家参加葬礼。

当救护车到村口时,村里有人帮忙放了三声响炮。三声炮响之后,就意味着丧事开始了,大家就要过来帮忙准备丧事的一些事宜。

在村里人的帮助下,张婶儿子的丧事顺顺利利办完了, 让张婶的家人很感动。

虽然张婶儿子一家三口常年在广东打工,平时村里有红白喜事都很少回来帮忙,但平时张婶有做代表去帮忙。

虽然村里有些人对张婶儿子的做法很感冒,但看在张婶的面上,大家也不计较那么多。

张婶的大儿子过世一年之后,她的儿媳就带着儿子改嫁了。

张婶儿媳改嫁那时,她的儿子已经18岁了, 初中毕业之后就一直在广东打工。按理来说虽然已经跟着母亲改嫁了,但老家还有一个70多岁的奶奶,逢年过节应该回来看望奶奶才对的,毕竟根就在这里。但自从张婶大儿子过世之后,这母子俩从没有回村里过。

儿子过世对张婶打击非常大,由于过度伤心,张婶终于病倒了,指望儿媳妇来照顾是不可能了。二女儿和三女儿都嫁在广东 ,给她们两个人在家照顾张婶很不现实。三个女儿一合计,就决定给张婶去跟大女儿一起生活,由大女儿照顾她的生活起居,二女儿和小女儿负责出伙食费。

张婶去跟大女儿一起生活之后,村里有红白喜事时都还会叫到张婶,由于两个村庄相隔不算很远,张婶身体康复之后还会回来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

但这种情况只持了几年时间,随着张婶的年纪变得越来越大,渐渐地,张婶就不来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了。

按理说如果张婶不能回来参加红白喜事,嫁在附近的那个大女儿过来帮忙也是应该的,虽然她已经出嫁了,但老母亲还活着,百年之后肯定还会回村里举办。除非以后拿张婶去火化或者在大女儿家办丧事,但这些都是不现实的。

由于村里有红白喜事时,张婶不再来参加,村里人渐渐地就把张婶遗忘了。

张婶在村里有一个双开间一层砖混结构的房子,房子质量还很好,张婶和大女儿每年三月三都回来扫墓,然后顺便进家里上个香,简单打扫家里的卫生。还有一个就是大年三十那天, 张婶也会回来换家里的香炉灰,弄完这些之后张婶马上就回去了,几乎都不在村里过夜。

去年,88岁的张婶生了一场重病,由于身体各个器官已经出现衰竭,医生说已经没有治疗的意义了,叫家人拿她回家。

我们这里有个风俗,一般父母过世时都不会在出嫁女的家里举办丧事的,听说对父母和小孩都不好。

张婶的大女儿担心母亲在家里过世,张婶出院之后,她们就把张婶接回张婶自己的家了,三个女儿轮流照顾张婶。

毕竟张婶在村里生活了那么多年,多少都是有感情的,在村里居住的那些人看到张婶回来时,还会去看望张婶。

婆家村庄是在一个偏远的深山里面,距离县城有100公里,班车只是开到山脚下而已。山脚离村庄还有7、8公里的山路,如果没有交通工具,走路需要两个多钟头才能到家。

村里人多地少,如果光靠种田地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开支,如果想要生活过得好一些,必须靠外出打工。为了谋生,村里很多青壮年都常年在外打工。再加上村中心小学已经被撤并,孩子们读书只能到镇上或者县城读书。

村庄离镇上有30多公里,如果孩子在镇上读书,家里的大人必须去陪读。反正都要被租房陪读,那还不如一步到位直接到县城去读书,毕竟县城的学校肯定比镇上好得多了。

由于县城离村里太远,周末那些人很少回家,都是等到放假才能回家,平时在村里常住的人口只有十个人左右,而且都是老弱病残的人。

张婶回老家只呆了4天时间就走了,张婶断气那时,她的大女婿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家门口放了三声响炮。他们都以为村里人知道张婶过世之后就会自动过来帮忙,谁知过了一个钟头之后,村里竟然还没有人过去帮忙。

当时看到这样,张婶的几个女儿傻眼了,只好挨家挨户上门去请村里人来帮忙,但那几天村里只有8个人在家,而且都是7、80岁以上的老人,能帮上什么忙?我们这里还有些讲究,年纪比张婶大的人都会有些忌讳,不会去参加葬礼的。

我们家平时都是公公婆婆在家,两老都已经89岁了,他们是不会去参加葬礼了。

由于张婶跟婆家是邻居,老公知道张婶过世之后碍于情面就回去帮忙了,大伯哥和小叔子心眼比较小,他们都不回去帮忙。

白事都是自愿去的, 是不能强迫的 ,村里的队长和主事都在外面打工,他们不在群里吆喝,大家都假装不知道这回事。况且队长和主事都自己不回去,那他们更不会在群里吆喝大家回去了。

村里平时有红白喜事,张婶和女儿都不来参加。那些青壮年大部分都是在外打工 ,不但要付来回的车费,还要被误工,在外打工的那些人肯定不会回来了。张婶的几个女儿也不好意思叫那些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帮忙,即使叫,人家也有借口不回来,那还不如不叫。

张婶还有一个小叔子,小叔子育有两个儿子,他们家只是普通的打工者,不是什么大老板,在村里也说不上话。而且他们对张婶几个女儿的做法也很反感,肯定也不好意思出面叫村里人回来帮忙了。

由于在外打工的那些青壮年不回来帮忙,找人抬棺材 、烧衣服、做饭菜、挖坟坑的人都不够。张婶的家人只好从县城请丧葬一条龙服务来帮忙,但由于村庄离城里太远,再加上交通不方便,那些一条龙服务收费可不便宜,比在别的地方多出两倍的费用。

在村里平时有红白喜事,村里人都会自己做酒席,从来不请一条龙服务的,只有张婶家除外。

张婶的丧事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张婶过世村里人不回来帮忙,并不是说村里人太冷血。前两年村里有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过世 ,队长只需在群里吆喝一声 ,在外打工的人都纷纷赶回来。

这位老人生前没有什么积蓄,他的丧事都是村里捐钱捐物办理的,把他老人家的丧事办得很体面。

这位老人还在世时,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他都是主动去帮忙。 由于他生活过得太辛苦,大家都不给他随礼 ,就连剩下的肉大家都会打包给他。

就因为这位老人生前经常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大家都念他的好,纵使他无儿无女,他过世时,大家都会回来送他一程。

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来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现在这种情况在农村很常见。

在偏远的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为了让生活过得更加好一些,大家都外出打工挣钱,平时在村里生活的基本上都是老弱病残的人。

虽然同是一个村的,如果连春节都不回家,大家都不一定全部认识。

逢年过节回不回来都不要紧,只要村里有红白喜事,能够回来帮忙就行。

但如果村里有红白喜事都不回来帮忙,大家就非常排斥这种行为,轮到他家有事 ,人家也不会去给他家帮忙的。

这种帮忙的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换工,是村民互助的行为,这种有你有我。

即使是人缘不好、口碑差,只要他们家帮过别人家,人家也会去帮忙的,这样的做法是在还工。

村里人生活压力非常大,为了谋生,大家都很忙 , 不会去做义务工的。

社会就是这么现实,大家时间都是金钱,都在忙着挣钱,谁愿意给一个没有给自己帮过忙的人去帮忙呢?

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人家,虽然人会看不起,但如果出嫁女知道自己家庭情况这么特殊。父母还在世时,村里有红白喜事主动过来帮忙,到父母百年之后,村里人也会主动过来帮忙的。

虽然有婚嫁丧葬一条龙服务,可以解决了村里人少、没人帮忙的困难。

但这种婚嫁丧葬一条龙服务,一般都是在城里的人请比较多,在偏远的山区农村,家里有红白喜事请这种一条龙服务的话,会被人家看不起的。




人再风光,到老还是想着落叶归根。


我们村的刘宝,某企业副总,商界中呼风唤雨的人物,却在回村操办老父亲的丧事时,处处碰壁,没成想在小阴沟里翻船。


好在及时番悟,总算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下,把老父亲安葬好了!


刘宝是八十年代初我们村考出去的首位大学生,真正“鸡窝里飞出去的金凤凰”,是土生土长的农民后代。记得当年他临走时,几乎全村人给他饯行,虽然那时候大家经济条件都不好,但都是这家送一条“步步糕”,那家送一个洗脸盆,同学小伙伴之间就送塑料封面的日记本等等,就差给他胸前戴一朵大红花那么荣光了,大伙儿都替他高兴。


刘宝刻苦学习,凭着自身的优秀,后来分配到南京工作,因为谈的女友在合肥工作,随后又调回来在这边安家。


离家近好处多多,加上刘宝又是一个孝子,每年到农闲季,都会把他父母接到城里住一段时间,然后又用小轿车专程送回来,那阵势,可风光了!


每次刘父刘母从小轿车里下来时,家门口都会聚一群大人孩子,刘母总是从一个小布包里,摸索出几粒水果牛奶糖分送给孩子们。


刘宝家兄妹三个,下面还有两个妹妹,那个年代家中孩子少,经济条件在村里算是中上等人家。两个妹妹后来都嫁在附近村庄,随着农村时兴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就都随夫外出讨生活去了,平时大部分时间,就老俩口住在老家。


刘宝因为是大学文凭,又在南京锻炼过几年,所以回来后在单位混的风生水起,平时工作忙,应酬多,所以很少回老家,有时候孩子放暑假,也是刘妻自己领着女儿回来,蜻蜓点水似的待两天就走了。


再亲,如果不常走动,感情就会淡,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乡里乡亲。


刘母人厚道,性格好,但刘父心眼小,脾气暴躁,容易得罪人,前几年在家种几亩地,他毛病大,不允许别人在他家田埂放牛,说牛蹄子把土田埂踩塌了;不允许人家水田从他家旱地过水,说地湿影响他锄草;就连老房的滴水坡,也不让邻居超出半寸,丁是丁,卯是卯,邻里关系搞得不太好。


每次与人发生矛盾闹的不愉快,都是刘母出来打圆场,大家就看在刘母的面子上,不跟刘父计较。不过私底下议论,说刘父就是为人张狂,感觉自己家儿子在城里有本事,不得了了,有些忘乎所以。


其实谁家孩子有出息,也就是自家父母能享享福,跟别人家没有半毛Q关系,要不老话说:要儿自养,要财自挣呢。


自从刘宝在单位当上领导后,几乎见不到他人影,每年春节赶在腊月二十几,就开车回来把老两口接走了,最多停留个把小时时间,有时候连邻居都没照面,更谈不上在一块说会儿话了。


而他两个妹妹,因为父母都不在老家,春节拜年就直接去城里哥哥家,回来后年初几又外出打工,所以村里人好几年都没咋看到她们姐妹俩的身影。


每年都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老两口着急回来种那几亩自留地,刘宝才派司机给父母送回来。


用刘父傲娇的话说:其实我们老两口完全不需要种地的,儿子丫头一人给点,我们都吃不了、用不尽的,种地就是娱乐,为锻炼身体的。


每次他这么说,村民们也就在一旁附和着,无论怎么讲,人家儿子有实力,这个牛确实能吹的起。


刘父其实也是哥俩,但早年前弟弟因病去世了,就他弟媳一个带三个儿子过日子,可想而知日子过的艰难,大侄子三十多岁还没娶上媳妇,二侄子外出打工在宁波做了上门女婿,只有小侄子勉强找了一个一只眼有缺陷的媳妇,总算成了家。


两家虽然血缘关系亲,但不是一个生活水准的人,交集也很少,一个住村东头,一个住村南头,刘父那个脾气,两个侄子也不愿跟他打交道。


有人说:只有你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这话放在刘母和她弟媳身上,那简直就太确切不过了!


刘母儿子刘宝有能耐,老两口把种地当娱乐,可刘母身体不行,年轻时就有哮喘病,别说或冷或热的天气了,有时候话说快了,都气喘吁吁。


刘宝二婶虽然命苦,四十多岁就守寡带三个儿子,在农村开荒种地,加起来有二十多亩,常年起五更睡半夜劳作,也没有吃过什么营养品滋补,可除了瘦,身体一点毛病没有,说话就跟金豆子似的嘎嘣干脆,身体倍棒,一点毛病没有。


尽管刘宝把母亲接去到各大医院寻医问诊,拿各种进口好yao,可病情始终没有好转,结果64岁那年,刘母还是一口气喘不上来,永远的离开了!


安葬完母亲后,刘宝兄妹三个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一致商量决定不能把老父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要接到儿女那生活,因为刘父一辈子不会自己做饭,更别提洗衣服了,根本没有自理能力。


但如果长期把父亲放在自己身边,刘宝担心妻子跟公公相处不来,因为老爷子脾气古怪,自己又经常出差不在家,让儿媳照顾还是不太方便。


正好刘宝小妹的儿子那年考上城里重点高中,为了能照顾儿子饮食起居,小妹准备回来陪读。


如此一来,刘宝一合计,就同小妹两口子商量,他负责出钱给小妹娘俩租一套两室一厅的房,让父亲跟小妹过,这样两全其美,老小都能照顾。


为了打消小妹夫的经济顾虑,刘宝还托人在学校附近的农商行,给小妹找了一份保洁工作,一天做4个小时,工资1400,这样也可以贴补家用,还不耽误给父亲和儿子做饭。


当然,刘宝妻子说,父亲的一切开支由他们承担,连平时水果都不用小妹花钱买。


就这样,刘父就在小女儿那住了下来。


刘父临离开老家时,还惦记他那两亩多自留地,刘宝说不种了,荒了算了。


还是小妹考虑周到,她对哥哥说:便宜不出外,地荒了可惜,跟咱二婶打个招呼,让她种吧,正好离家近,水源也好,省的她那么大岁数到处开荒。


刘宝也觉得有道理,让小妹把二婶和堂哥叫来,说把自留地让他们种。


二婶一个劲的致谢,堂哥立在一旁笑笑没吱声。


本来很完美的一件事,谁知道刘父来了一句:我那地土色也好,每年收豆子都二三百斤呢,我也不说别的了,到时候给我弹一床棉花被吧。


一句话,把本还笑着的刘宝二婶说的一愣一愣的,很显然,嫌大伯子有些小家子气。


刘宝一听,赶忙制止道:现在谁还顶那么重的棉絮呢,都是鸭绒被了!


小妹也在一旁反对,对二婶娘俩说不用,别听老爷子说。


就这样,连拉带推,把老爷子弄上车带走了。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中间听说小妹的儿子考上了省医科大,因为学的是临床医学,5年学制,毕业又考了研究生,好像还要读博,所以小妹就在合肥安营扎寨了,后来直接在市里买了房。


都说刘宝对小妹一家很照顾,经济上也没少支援。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多年来,老父亲就是小妹一个人在伺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减轻了刘宝很大的负担,从而让他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上。


多年的商界打拼,刘宝手里积累了有一定的资源和人脉,仕途也顺风顺水步步高升,如今做到一个大合资企业的副总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刘父虽然有小女儿悉心照顾,也比老伴多享了十几年福,但前年查出来是前列腺A晚期。


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还是没留住生命。


虽然儿子刘宝有经济实力,完全能在城里买个公墓,但刘父交代过,必须日后回老家和老伴合葬,落叶归根。


为了遵从父命,刘宝决定将父亲火化后送回老家。


小妹在一旁提醒哥哥道:你是不是提前回去跟村里人打声招呼啊,毕竟送骨灰盒要从老房子那走。


谁知道刘宝道:我看不需要吧,你们姐妹俩提前回去把房子稍微打扫一下,发送不就是个仪式嘛,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小妹虽然提醒哥哥了,但人微言轻,哥哥刘宝没把这当回事,所以就按哥哥的意思,跟姐姐一起回去把父母住的看房子里外打扫一番,等候父亲骨灰盒到来。


因为父母在世时,跟邻居大山叔关系就不融洽,面和心不和,这回听说刘父骨灰盒不是直接进坟地,还从家里放一晚上再埋,大山叔不高兴了!


那天傍晚,大山叔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跟几个上岁数的人说道:这像什么话?一点规矩都不懂,人没了不直接去坟地,还特意进村转一圈,自古以来没有这个例呀!


不说还好,听大山叔这么一嘟囔,这群人都说有道理。四大娘也是个老古董式的人物,只听她不紧不慢的说道:过去只要人不在家没的,连村子都不让进,直接在村外搭灵棚,要不对村里人不好的。


如此一来,问题变复杂了,但刘宝还蒙在鼓里,因为许多老规矩,他根本就不懂,他也不屑去问。


一切准备就绪,刘父的骨灰盒最后一次坐着儿子刘宝的大奔回来了,两个女婿提前准备的鞭炮,从村口一直燃放到刘宝家,热热闹闹的,只可惜,村里人都躲的远远的看,不乐意靠近。


按计划,刘父骨灰在家放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出殡。


回到老家,出力气活的事,刘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堂弟大熊和三胜,毕竟只有他们跟自己最亲。


这次还算不错,刘宝在大妹和小妹的陪同下,来到二婶家,找到堂兄弟哥俩,说第二天出殡的事宜。


其实当初葬刘母时,坟墓旁边就已经留了一个位置,将来放老爷子的,所以,从工程量来说,几乎没有,就是几块砖的事。


但刘宝二婶道:虽然现在是骨灰盒,但还得要有八个“抬重”的人,老规矩还是不能破。你想想,需要找哪几个?


刘宝一听有些傻眼了,虽然当初经历过母亲的后事,但大部分都是父亲在操持,自己根本就没参与,记得出殡的时候遇到沟沟坎坎下了几回跪,其他一概不知。


看到哥哥傻傻发愣,不再像平时那么健谈,两个妹妹趁机说道:既然回来安葬,就照二婶说的那样,“乡里狮子,乡里玩”,一切按老规矩吧,不要让村里人说闲话。


刘宝一听觉得也是,于是就问二婶,现在村里谁是德高望重、能操持事的人?


二婶说:现在同门的,就是三大爷了,村里红白喜事都找他。


刘宝道:行!那我们宜早不宜迟,这就去找他!


刘宝刚想抬腿走,被二嫂一把拉住胳膊,认真的说:跟你讲啊,去请三大爷那要先下跪哦,这是规矩。还有,你本应该在你爸骨灰盒回来之前,就要挨家挨户打声招呼的,可是你都没有,你让大妹小妹回来那叫什么事啊,两个出嫁的姑娘,人家根本不买账的。


刘宝一听,这才恍然大悟,难怪自己开着大奔,鞭炮放了一路,没几个人围观的呢,原来是怪自己招呼没打到位啊!又听二婶说还要朝三大爷下跪说事情,再看看自己有些发福的肚子,他有点犯难。


这时大妹笑着说:别摆你副总的架子了,回到村里,你就是刘世杰的儿子刘宝,按规矩来吧。


就这样,刘宝领着两个妹妹,先到三大爷家,兄妹几个规规矩矩给三大爷磕了头,又恭恭敬敬奉上香烟,把事情一说,三大爷也热情应承下来,让刘宝别担心,他来主导各项事宜。


把三大爷请到家后,接下来就听三大爷指挥了,三大爷说,老规矩,明天只要你爸骨灰盒所经过的路线,只要有住家的,连晚挨家挨户打招呼,告诉人家说:明天送父亲上山,叨扰了!这样的话,明天即使人家再忙,也会留人在家的,等你父亲骨灰盒经过的时候,每家都会放鞭炮回应的,然后有支亲送寿碗和毛巾,这都是客气的场面上事。


刘宝一听,频频点头表示同意。


但又急着问三大爷:毛巾和寿碗一样没准备,怎么办?


只见三大爷淡定的捋着胡须,笑笑说:这都不叫事,一个电话,所有的都能马上送上门,而且凭我面子,用剩下的到时候都可以退。


兄妹三个一听,赶忙谢谢三大爷想的周到。


就这样,在三大爷的主持下,一切事情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第二天早上8:08分,八个“抬重”的按着三大爷安排,簇拥着刘宝抱着父亲骨灰盒出发。


每到一户人家门口,都会听到老远就有鞭炮迎接着,围观的人也多,场面非常热闹。


而且那天天气晴好,艳阳高照,村里上岁数的几位老人感慨道:别看刘世杰一辈子人缘没接上,但接上天缘了!还是有福气的人!


旁边一群人不住点头称赞:是的呢,不管怎讲,人家儿子也是懂规矩、有礼貌,这么大的领导,也能放下身段跟普通百姓一样,磕头行礼,不容易哦!


刘父的丧事圆满结束。


后来,刘宝都一一重谢这次对他伸出援手帮助的村民,临走又特意请了几桌。


在酒席桌上,刘宝端着酒杯,对大伙儿再次表示感谢,接着,他又把老房的钥匙交到堂兄弟手里,笑着说:兄弟啊,血浓于水,我常年都忙,不能经常回来,往后多费心,维护老屋的任务就只靠你们哥俩了!屋子哪块年久失修,就打电话告诉我,我出钱,你们找人干活,不能让老祖屋坍塌了!我还准备将来退休了,回来种菜、养鸡,颐养天年呢!


满桌子的人闻听,都一个劲的表示热烈欢迎。


有道是:

故乡人,故乡情,

树高千尺,永远不忘自己的根!

大家好!如果喜欢我的分享,请关注@白鹭湖姑娘!谢谢您的支持!




去年,我们村李大伯过世,年享96岁,他的女儿去买一封鞭炮,在门前点燃。按照我们村里的风俗,家里老人过世,都是先点燃一封鞭炮让在村里的人知道是有老人过世了,然后村里的人陆陆续续过来帮忙的,通知过位的亲人,亲戚回来尽最后一孝的,办丧事。可是过了很久,都没有人过来帮忙。


一般平时,知道村里有老人过世的话,很快就会有人过来帮忙的,奇怪了,李大伯过世竟然没人来,那又是什么原因呢?

李大伯只有一个女儿,李大伯爱人生了女儿后,由于难产,出血过多死了,就剩下李大伯与女儿了相依为命,李大伯辛苦一生把女儿养大成人,供读大学,女儿毕业后,外出打工,平时几乎不回来,村里的红白大小事务,都是李大伯去帮忙。

后来女儿也嫁了,成家后更少回来了,李大伯也老了,最后,女儿把李大伯接过她那里住,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更少回家了,只是一年一次清明回来给她母亲扫墓,逐渐地,李大伯都没有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了。按理说李大伯不能回来参加红白喜事,嫁出去应该经常回来帮忙的,虽然她已经出嫁了,但李大伯还活着,过世后还是回村里举办的,因为人总要落叶归根。


由于村里有红白大小事务,李大伯不再来参加,村里人渐渐地就把李大伯遗忘了。李大伯96岁的的那一年,也就是去年生了一次病,病得不轻,去医院治疗,可是,医生下了判决书,快不行了,叫家人赶快准备后事吧。

李大伯有一个心愿,死后,要求女儿一定在他村里住的老家办丧事,入土为安。女儿为了自己的爸爸的心愿,就用车拉着病危的父亲回到原来生她养她原来村里的老家里去了,也是为了自己尽孝吧,说到这里,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了。李大伯回老家只有2天时间就走了,断气的那一刻,她的女儿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在家门口点燃鞭炮。她都以为村里人知道李大伯过世之后就会自动过来帮忙,殊不知,过很久之后,村里竟然还没有人过去帮忙。

当时看到这种情情况,女儿慌了,只好挨家挨户上门去请村里人来帮忙,但那天村里只有一些老人和小孩在家,都是上岁数的老人了,也不能帮上什么忙?况且年纪很老的人都不会去参加葬礼的,这是禁忌。

最后,女儿只能求助专办丧事的一条龙服务了。


村里大伯去世了,他家出嫁的女儿请村里人来帮忙没人帮。你怎么看?

其实就算村里都是老人与小孩在家,只要老人一声令下,外出打工的青年是很快就会回来帮忙的。我认为没有人来帮忙的原因在于以下原因。

在家的老人根本不想去帮忙。

没有儿子只有女儿的人家庭,虽然人多少都会有点看不起的意思,不管是出去工作或者是已嫁人成家了,也要知道自己家庭是啥情况,父母还在世时,村里有红白喜事主动回来帮忙,轮到自己父母去世了,村里人也会主动过来帮忙的,不用你去挨家挨户地去请,更不用请丧葬一条龙服务。

当然了,有些人是为了不必要太麻烦,是请一条龙服务的,这个也算是一种进步吧,大家又怎么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大伯   村里   红白喜事   女儿   都会   丧事   老伯   女婿   小妹   他家   邻居们   邻居   儿子   父亲   母亲   孩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