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

在康熙朝,储位之争是一段承载着血腥与权谋的历史篇章。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作为清朝最杰出的皇帝之一,治下育有众多子嗣,为了确定继承人,他历经了一场残酷的储位之争。

康熙帝在位期间,育有众多子嗣,共计35子,而其中又以四爷胤禛与十三爷胤祥(后改名允祥)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是储位之争中备受关注的两位皇子。康熙帝对于继承人的选择一直犹豫不决,这使得诸子间的纷争日益加剧。

诸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纷纷谋求各自的支持者,拉拢文武大臣,结党营私,以谋取皇位的继承权。康熙帝一直在举棋不定,试图找到最合适的继承人,但这种悬而未决的局面使得诸子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

储位之争的竞争格局异常复杂,各个子嗣都在不断地施展手段、拉拢势力,甚至有些愿意诋毁、陷害其他兄弟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利益面前,君子也变得唯利是图,各种勾心斗角、明争暗斗在朝堂上上演,使得整个朝堂风云变幻,暗流涌动。

这样的情景,使得康熙朝的储位之争成为整个清代最为激烈、残酷的一场皇位争夺战,涉及的利益牵扯极为复杂,而康熙帝的举棋不定更加添了这场竞争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在这种背景下,胤禛与允祥的兄弟情谊与政治地位显得更加珍贵与复杂。


允祥与胤禛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康熙朝时期,两人出生在康熙帝众多子嗣之中,共同经历了康熙朝的兴盛与动荡。他们的关系不仅仅是兄弟,更是一种情谊的延续,一种在宫廷中少见的真挚情感。

胤禛(雍正帝)作为康熙帝的四子,允祥则是十三子,年龄相差不远。在康熙朝晚期,他们的关系就已经开始显露出非同寻常的亲密和信任。胤禛是允祥的长兄,而允祥对胤禛也充满了敬重和信赖。

康熙帝对允祥的重视和认可源于允祥的才干和忠诚。尽管康熙帝面对众多子嗣的纷争,但他对允祥的器重却是显而易见的。康熙帝曾赞誉允祥为“王者之臣”,称赞他的才干和忠诚。这种对允祥的高度评价和信任,使得允祥在康熙朝的政治舞台上逐渐崭露头角。

而在雍正心目中,允祥更是占据了特殊的地位。雍正帝继承了康熙帝的王位后,对允祥的信任和依赖更加深厚。雍正帝将允祥视为重要的顾问和助手,甚至在一些重要事务上,将他视为最可信赖的盟友和同袍。

这种在兄弟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亲密关系,不仅源于他们的血缘关系,更是基于彼此的忠诚和奉献。允祥在康熙朝和雍正朝的地位的确特殊,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政治才华,更是因为他对皇帝的忠诚和义气。在一个权力争斗激烈的宫廷中,允祥与胤禛的兄弟情谊无疑是一抹清流,给人以温暖与信任的感觉。


在雍正朝的政治斗争中,允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地位不仅源自于他与雍正帝的兄弟情谊,更因为他在政治上的智慧和手腕。允祥在雍正朝的政治舞台上立足的过程,是一段充满智慧和谋略的历程。

据历史记载,允祥在雍正朝的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和决断力。首先,他在面对势力强大的八爷允禩等人时,能够保持镇定,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坚定地站在雍正一边,支持雍正帝的统治。这种坚定的立场使得允祥在雍正心中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和依赖。

其次,允祥在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了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他能够准确地把握时机,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策略,以应对不同的挑战和威胁。在八爷党等势力试图挑战雍正统治时,允祥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果断的行动,保护了雍正帝的权威和地位。

此外,允祥还展现出了出色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他能够团结身边的力量,协调各方势力,形成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部的挑战和威胁。他的决断和果断使得他在政治斗争中始终保持了强势的地位,成为雍正朝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在雍正帝心目中,允祥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言而喻。雍正帝对允祥的器重和信任可以从他对允祥的重用和提拔中得以体现。雍正帝将允祥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与其他重要的政治人物一同辅佐朝政,这显示了雍正帝对允祥的高度评价和信赖。在政治斗争中,允祥是雍正的得力助手和坚强后盾,他的忠诚和智慧为雍正帝稳固了统治基础,确保了朝政的稳定和顺利运行。

允祥在雍正朝政治斗争中的角色和地位不容忽视,他的政治手腕和策略为他赢得了雍正帝的器重和认可,成为雍正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

允祥为保护胤禛所做出的牺牲是雍正朝历史中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展现了他的忠诚与无私,也凸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雍正朝的政治风云中,允祥为了保护胤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不仅承担了胤禛的罪责,更在牢狱之中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煎熬。面对康熙帝的冷酷和残酷,允祥始终选择了保护胤禛,甘愿以自己的自由和健康为代价,这种无私的奉献和牺牲令人感动和钦佩。

允祥的牺牲最终换来了胤禛的皇位。康熙帝驾崩后,雍正帝登基,允祥所做出的牺牲成为了雍正登基的关键因素之一。雍正帝对允祥的忠诚和无私深感感激,他意识到允祥是自己最可信赖的助手和盟友,因此在登基后立刻释放了允祥,并任命他为总理事务大臣,共同辅佐朝政。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雍正帝对允祥的器重,也彰显了允祥在雍正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允祥的牺牲不仅换来了胤禛的皇位,也为雍正朝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忠诚和无私精神激励着后人,成为历史上的典范和楷模。允祥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忠诚和牺牲是无私的,是无私奉献的结果,也是对亲情、友情和国家的最高表达。

雍正帝登基后,允祥在政治舞台上崛起,权势稳固,成为雍正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崛起过程展现了他的智慧、能力和忠诚。

首先,允祥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忠诚赢得了雍正帝的信任和器重。作为雍正帝的兄弟,允祥在康熙朝就展现了出色的政治才能和忠诚,这使得雍正登基后对允祥更加倚重。雍正帝深知允祥的忠诚和能力,因此在政治上给予了他足够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允祥在政治舞台上展现了出色的能力和政治手腕。他善于把握政治局势,正确判断形势,灵活运用手段,始终站在雍正帝的一边,全力支持和辅佐雍正帝处理政务。允祥在政治斗争中表现出的果断和决策能力使得他成为雍正朝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此外,允祥还掌握了重要的权力,并在雍正朝的政治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与其他重要官员共同辅佐朝政,直接参与决策和管理国家大事。允祥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成为了雍正朝政治舞台上的中流砥柱,为雍正帝的统治稳固和国家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允祥在雍正朝的崛起和权势稳固是他忠诚、智慧和能力的体现。他以自己的行动和实际成绩赢得了雍正帝的信任和赞许,成为了雍正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为雍正朝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允祥作为雍正朝的重要政治人物,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他的贡献和影响深远而持久。

首先,允祥在雍正朝政治中的贡献不可忽视。他以忠诚、智慧和能力为雍正帝辅佐朝政,稳定了政局,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允祥在处理政务和解决政治斗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才能和决策力,为雍正朝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允祥的影响持续深远。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典范,成为雍正朝政治家的楷模。他在政治上的作为和成就被后人传颂,对清朝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允祥的后代在政治上也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由于允祥在雍正朝的辉煌表现,他的后代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支持,继承了他的政治遗产。允祥的后代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清朝政治中的重要一环,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家族的兴盛也是允祥政治遗产的体现。允祥家族因其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而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家族的兴盛成为了他政治遗产的延续。允祥家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贡献,成为了清朝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

允祥作为雍正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他的政治遗产包括了对雍正朝政治的贡献和影响,以及他的后代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其家族的兴盛,这些都构成了他在清朝政治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


允祥作为雍正朝的重要人物,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的贡献和兄弟情义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首先,允祥在雍正朝政治中的地位和贡献不可忽视。他以其出色的才能和忠诚的奉献精神,成为雍正帝最信任的重要顾问和辅助者。允祥在政治斗争中展现了卓越的智慧和决断力,稳定了朝局,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为雍正朝的长治久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次,允祥与胤禛之间的兄弟情义彰显了忠诚与奉献的最高境界。允祥不惜牺牲自己的地位和生命,以保护胤禛的安全和权力,展现了深厚的兄弟情谊和忠诚。他的奉献精神和无私付出,成为了历史上的楷模,为后人树立了伟大的榜样。

允祥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政治地位和兄弟情义在雍正朝的历史中熠熠生辉,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所体现出的忠诚与奉献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追求真理、勇往直前,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允祥作为雍正朝的重要人物,他的地位和贡献,以及与胤禛之间的兄弟情义,都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铭记。




雍正朝红人:允祥

雍正帝即位后,在众多兄弟中,与十三阿哥胤祥(后避皇帝讳改为允祥)关系最铁,这种非同寻常的宠信关系被史家形容为“亲密无间” 。

终雍正一朝,最荣宠无比、红得发紫、炙手可热的王公大臣当属怡亲王允祥。

允祥从雍正帝那儿得到的荣宠极高,堪称整个清代之顶级水平。雍正将自己和十三爷允祥的关系,定性为千百年一遇的“圣王贤臣”关系。由此足见雍正帝对允祥的满意与倚重程度。史载,雍正生性刻薄寡恩、戾狠多疑,又深谙权谋,手段残酷 。在这样一个强势帝王面前,允祥要得宠、固宠绝非易事。他到底有何手腕?有何秘诀?


据记载,康熙帝总共育有35子,除早夭者外,养至成年者24人。胤禛(雍正帝)排行老四,允祥排行老十三,比胤禛小8岁。雍正即位后,曾由衷的点赞说:“朕实赖王(指怡亲王允祥)翼赞升平,王(允祥)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用这么肉麻的话来褒赞自己的兄弟,可见允祥在雍正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胤(允)祥做事很绝,主动替胤禛受过,甘愿为他把牢底坐穿

史载,胤祥这人做事很绝,尤其是曾代胤禛受过,誓把牢底坐穿。

在空前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中,允祥投靠势单力薄、并不为人看好的四哥胤禛,并且在关键时刻肯效死命 ,自愿豁出自己,以保全胤禛。


康熙生前为立谁当太子而大伤脑筋,长期的举棋不定使其诸子皆蠢蠢欲动,明里暗里觊觎皇位,因此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异常血腥、残酷,其激烈程度为整个清代之最。俗话说:在利益面前,没有谁敢说自己是君子。“九子夺嫡” 更加直接的印证了此说。

除年幼者外,康熙众多的成年皇子卷入了这场同室操戈的“夺嫡”之战。众多皇子结党谋夺皇位,满朝文武大臣各自依附一党,多派势力明争暗斗,不择手段,都想置竞争者于死地。

当时,势力最大的当属皇八子胤(后改允)禩派,其党羽众多,在朝中势焰熏天,彼时他挖空心思欲谋取太子之位。皇四子胤禛年纪较大,起初并不为康熙看好,但他也在暗中窥视储位,因实力不济,只得明里装扮成“富贵闲人” ,好像对皇位毫无兴趣似的,暗中却将皇八子胤禩视为劲敌,以巧妙的、几乎不为父皇察觉的诡谲手段与之展开较量。


文献记载,八爷胤禩有才干、人望好,皇子们大多投靠依附于他。相比之下,四爷胤禛势单力孤,门前冷落,就连一母同胞的弟弟、十四爷胤禵都不屑帮他。胤禵深受康熙宠爱,被封“大将军王” ,他先依附于胤禩,后来干脆自立门户加入“夺嫡之争”,成为胞兄胤禛的死敌。有意思的是, 胤祥是胤禛的同父异母弟,他不嫌胤禛没有势力,主动和他结为一党,积极帮他谋夺储位,也就无法避免地被卷入党争旋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将太子胤礽废黜掉,并严惩参与夺位之争的诸皇子,胤祥与皇长子胤褆、废太子胤礽均被抓捕圈禁起来。本来胤祥是帮四哥胤禛争夺储位的,为救胤禛,他大包大揽,将胤禛的罪责全部扛了下来, 使胤禛化险为夷,摆脱干系。

胤祥为了保住胤禛,不仅失去了康熙的宠爱,还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彼时的胤祥年仅23岁,他死心眼,脾气倔,绝不肯见风使舵,取悦康熙,以求其宽宥,因此被康熙一直禁锢在牢中 。因他拒绝认错,死不回头,惹恼了父皇, 一直被关到康熙六十一年父皇崩逝后才摆脱牢狱之灾,重见天日。他被监禁了近14个春秋,重获自由时已经36、7岁了。胤祥替胤禛“背锅”,在黑牢中饱受煎熬时,并不能料知胤禛会有登上皇位的那一天,也不知自己的苦难何日才有终结,但他为了保全胤禛的政治前途,早就置生死于度外,即便把牢底坐穿亦无怨无悔,这怎不让胤禛感激涕零并撼动心魄呢?!

胤禛不择手段地挤掉诸多竞争对手,荣登九五之尊,这一切都是胤祥用自己的牢狱之灾换来的......

胤祥用自己的牢狱之灾,终于保住了胤禛,最终还换来了胤禛的皇帝宝座。


史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权谋老辣的胤禛笑到了最后,彻底掌控了皇权,他立刻下令将圈禁于内务府高墙内的胤祥释出。次日,雍正帝任允祥为总理事务大臣,与八王(贝勒爷)允禩、大学士马齐、尚书(兼禁军统领)隆科多共同辅佐朝政。对雍正而言,允禩和其死党马齐为政敌,将他俩推上高位,是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毕竟允禩在朝中党羽众多,实力雄厚,必须先稳住他;隆科多是雍正舅父,也曾是八爷党核心,在关键时刻投效自己,并帮助自己用非常手段(此处有争议)夺得皇位,在刚登帝位的动荡时期不得不加以笼络;只有允祥曾为他顶罪坐牢,是两肋插刀、肝胆相照的过命兄弟,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同袍心膂。因此,表面上总理事务大臣是四人,但雍正心目中的灵魂人物实际上只有允祥一人。

允祥从前朝落魄皇子,内务府囚徒,一跃而成新朝最权势煊赫的亲王,掌握了辅政实权,成为雍正帝麾下毋庸置疑的二号人物。


允祥苦尽甘来,倍受器重 ,对雍正更加忠心耿耿,极力襄助雍正坐稳皇帝宝座,渡过初政难关

允祥受雍正如此器重,于是殚精竭虑地辅佐雍正,帮助他渡过初政难关,以坐稳皇帝宝座,巩固皇权。

雍正后来回忆这段时期时曾说:

辅政之初,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指八爷允禩)包藏祸心,扰乱国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王(允祥)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俾奸宄不得肆其志”。

雍正上位后,“铁帽子王”允祥位高权重,不仅是首辅大臣,还入军机处,掌握了军权,于是他开始竭力帮雍正稳定政局,尤其是帮助他铲除最具威胁的允禩“八爷党” 集团和尾大不掉、擅权跋扈的隆科多、年羹尧等帮助雍正登上皇位的大功臣。


竭力帮助雍正帝摧垮政敌允禩,并大兴年、隆之狱

雍正即位之初,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对付允禩一伙,一直占据主动地位,毕竟他是一言九鼎的最高统治者,允禩即便人多势众又能拿他咋的?随着地位的稳固,尤其是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后,雍正的权威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于是少了很多顾忌,开始向允禩集团以及隆科多、年羹尧等功臣大刀阔斧地杀去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八爷允禩这人颇具才干,面对磨刀霍霍的雍正,他是不甘心坐以待毙的,于是暗中联络关外旗主发动兵谏,并策动隆科多反水倒戈,企图通过“八王议政” 架空雍正帝,最终扶持雍正三子弘时(一向与八叔允禩亲近)上位。 还是病入膏肓的怡亲王允祥力挽狂澜,粉碎了允禩、隆科多的兵变逼宫阴谋,他率军迅速夺回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 吓阻了从关外进京的旗兵,并将隆科多的九门之兵(禁军)也给震慑住了 ,一举瓦解了允禩等人通过“八王议政”废黜雍正的阴谋,彻底稳住了雍正帝位。那么,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这很简单,彼时的允祥虽然身患重病,但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背后又有皇帝加持,手握最高军权,关外来的那点兵又掀起多大风浪 ?隆科多的卫戍步军又怎敢不尊其号令?因此他能迅速平定事端,稳住局势,和身体好坏有甚关系?


小说、电视剧毕竟不是真实历史,多说无益。真实的历史是:随着帝位的稳固,雍正开始对自己曾经的盟友以及政敌举起了屠刀。他先兴起年、隆大狱,赐死年羹尧,囚死隆科多,巩固政权,力推新政;他先造成二“功狗”擅权,又残酷打击之,虽为政治稳定、同意所要求,但也为人诟病为雍正初年的一大败政。

解决掉年、隆后,雍正开始把矛头对准了允禩集团。雍正二年(1724) ,雍正向天下宣布亲笔所书的《朋党论》,开始向允禩集团发动猛烈进攻。八月,他召集宗室诸王,谴责允褆、允禩、允禵、允禟等“俱不知本量,结为朋党,欲成大事”,这个罪名很严重。因忙于年、隆案,雍正暂时放过了允禩等人。

雍正四年(1726)正月初五,雍正发布上谕,将允禩等定性为“不忠不孝大奸大恶之人”,说他们对不起列祖列宗和父皇,实质上是报复他们谋夺储位和给他这个新皇帝制造麻烦。允禩被削夺宗籍,去掉黄带子,被逐出爱新觉罗氏宗室。允禟、苏努等也遭到同样的严惩。

五月,雍正加紧了对允禩党羽的打击、处理。他向内外臣工、八旗军民颁布了允禩、允禟、允禵等人的罪状。允禩被改名为“阿其那” ,满语狗的意思;允禟被改为“塞思黑”,据说满语意思为猪。不久,允禟死于保定禁所。雍正胞弟允禵被监禁于景山寿皇殿。九月,八爷允禩也不明不白死于禁所。随着允禩、允禟死去,其党羽几乎被穷治殆尽,这个经营长达20多年的政治集团,彻底土崩瓦解了。

在这个过程中,怡亲王允祥坚决贯彻雍正决策意图,并牢牢掌控八旗军权,使年、隆及允禩等人不敢或无法轻举妄动,并忠心耿耿、责无旁贷地替雍正处理军政大事。允祥既是参与帷幄的肱骨大臣,又是雍正的大管家和为其保驾护航的侍卫长。

后怡亲王允祥英年早逝,雍正帝为此辍朝三日,悲恸不已。雍正对允祥处处施以优礼特恩,允祥也算“生荣死哀,备生人之全福”了。

“铁帽子王”的几个儿子均被封侯赐爵,可谓荣宠荫及子孙。据记载,允祥的后代均世袭罔替,达官显贵,权势显赫,位极人臣 。





【插图源自网络】




《雍正王朝》里最出彩的一段莫过于“八王议政”,这一段中,八爷党的阴谋布局、旗主王爷的步步紧逼、隆科多的反水倒戈、雍正由冷静到冷汗直出的描写、张廷玉的历史满分、十三爷的力挽狂澜都是教科书级别的。

很多人觉得:在八爷党有百官拥护、旗主王爷控制了丰台大营、隆科多控制了九门的情况下,朝廷的文事武备、人心舆论、里里外外都已经被“八爷党”掌控住,站在雍正一边的只有一个弱不禁风的王文昭、一个唯唯诺诺的马齐、一个病入膏肓的老十三胤祥、一个老态龙钟的张廷玉,充其量也只有四人,连雍正的贴身保镖图理琛、亲生儿子弘时、弘昼都不敢明确表明态度,保持中立。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八爷党”最后还是一败涂地呢?

其实八爷党的败局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了,老十三的出场只是在加速了这一败局的进度而已

首先,“八爷党”、隆科多、旗主王爷这三方面势力就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各有想法、各有心思,虽然他们的名义都是恢复“八王议政”,但事实上,“八爷党”要的是架空雍正,扶持弘时登基,胤禩做周公;隆科多也是要扶持弘时,但他要投的也是“成为当朝第一人”的风险投资,他和胤禩之间有权力方面的冲突;旗主王爷们则是要借口恢复议政,让雍正不要再损害旗人的利益,他们并不想把雍正赶下台,甚至于在八旗分布中,还给十三爷胤祥留了一席之地。

胤禩以“恢复八王议政”的名义把隆科多、四位旗主笼络起来时,由于三方各怀鬼胎,所以他能蒙骗得了一时,可在实际情况中,当张廷玉以“根本发生没有八王议政的情况”时,胤禩的骗术就再也不起作用了。雍正问旗主还要不要恢复“八王议政”时,四人哑口无言,旗主王爷失去了立足点,于是最先退出“战场”。

至于隆科多的军队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威胁雍正而已,他不可能直接出兵逼宫,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事不是他要做的,他要得到的是稳稳当当成为“新朝第一人”的地位,不是要做“尉迟恭”,做出头鸟。所以十三爷一出场,隆科多就急忙退出朝堂,要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皇土”,隆科多又能逃到哪去?他不是怕十三爷,是怕八爷党狗急跳墙,直接命令自己调兵逼宫,就算自己不做,可也得背上“谋逆”的名声,不灭九族也得抄家。

而“八爷党”,说是说有“百官支持”,但实际上,经过康熙数次打压后,支持“八爷党”的官员到底还有多少,就连胤禩自己都说不准。弘时去抄胤禩家的时候,胤禩拿出的那份所谓“八爷党名单”,看着人挺多的,其实却是“一二品的官不多了”,他们在朝堂上的声音太小了,“八爷党”空有人员的虚幻,没实际话语权,就算是“千官”、“万官”支持又有什么用呢?

雍正至少还有四个人支持,其中三个是军机大臣,众臣之首,胤祥还掌握着兵权,可“八爷党”除了胤禩、胤禟、胤誐三人外,当时在场的官员就连屁都没放过一个。在旗主王爷和隆科多接连退出“战场”后,胤禩三人的末日也就来了,他最后讽刺雍正那几句,说他只有几个老弱病残支持的话,其实也是在说自己,讽刺外强中干的“八爷党”。

而且胤禩当时实力看起来大,里里外外都是他的人,可他却不敢和雍正兵戎相见。有清一代自皇太极开始,皇帝的权力不断得到加强,顺治、康熙幼年继位都没有发生过逼宫事件,更不用说成年登基,心智、手段、处事都已经成熟的雍正。“八爷党”要对付雍正,唯一的办法只能是给他压力,让他觉得孤立无援,从而同意分开权力。

对“八爷党”来说,时间就是决定胜利的一切,拖得越久越对他们不利,所以他们一下上来就连续轰炸雍正,指责他不遵祖制、推行暴政、信任小人、军事不利等等,而不敢直接出兵把他赶下台。可谁能想到,一个引经据典的张廷玉就把他们打败了,旗主王爷的退出给雍正争取了时间,也增强了他的抗压界限。

后面十三爷一来,就等于告诉了众人:雍正已经重新掌握丰台大营,“八爷党”不敢杀雍正,雍正却可以杀“八爷党”。所以与其说“八爷党”、隆科多、旗主王爷三方合力都敌不过一个病入膏肓的老十三,倒不如说他们是败给了制度、权力和各自的心怀鬼胎上。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隆科多和十三阿哥胤祥是四阿哥胤禛在“九子夺嫡”中得以胜出的两大关键人物,隆科多时任九门提督,负责京城卫戍大权;十三阿哥胤祥手持金牌令箭,控制京畿附近的丰台大营,心有不甘的八爷党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只好俯首称臣。

那么雍正继位后,八爷党联合隆科多及关外旗主,却依然斗不过病入膏肓的老十三呢?

雍正继位后办的第一件事是任命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和吏部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这四位总理事务大臣相当于后来的军机处大臣,是朝廷的最高决策机关。允禩主管工部和理藩院,马齐主管户部,隆科多是吏部尚书兼九门提督,最重要的军权则由雍正自己掌管,实际工作由允祥负责。允祥是雍正最信任的弟弟,赞誉他“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登基之初授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成为清朝12位铁帽子王之一。雍正登基后极力推行新政,摊丁入亩,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得罪了天下士绅;整顿旗务,让八旗子弟自食其力,搞得怨声载道,雍正陷入“四面楚歌”的艰难困境。

八爷党趁机联合对新政不满的关外旗主矫诏以“整顿旗营兵务”为由接管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又威逼利诱隆科多做为内应,准备在大朝会上以恢复“八王议政”制度向雍正实施“兵谏”。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机关算尽的八爷党没有想到,当年他们有丰台提督成文运尚且斗不过手持金牌令箭的“拼命十三郎”,现如今更加斗不过名正言顺的怡亲王爷,即使他是病入膏肓,连路都走不动的老十三。弘昼在上朝路上,把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被旗主王爷共管的事情告诉允祥,从而揭穿了八爷党的险恶用心。

由于允祥一直替雍正掌管军权,于是不费吹灰之力便拘捕了关外旗主带来的参将佐领,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往紫禁城。恰好这时,朝会上的八爷党已经与雍正帝撕破脸皮,准备拼死一搏。朝堂上,隆科多身为领侍卫内大臣,大内侍卫已被其悄悄替换为步军统领衙门的兵丁,局势万分危急。允祥的不速而至使局势瞬间逆转,参将佐领被一体擒拿,标志着八爷党的逼宫计划彻底失败。老十三从十几岁起就在古北口外练兵,丰台大营和步军统领衙门的不少将官曾是他的部属,凭着这份交情就足以将关外旗主安插进来的人拿下,更何况现在的允祥盛眷正隆,俨然如同皇帝替身,掌管着京城内外的军政要务。丰台提督曾说“军队防务没有圣旨或是十三爷的手令,末将不敢接受。”允祥的手令等同圣旨,可见他一直掌握着军队大权。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拥有十几万精锐人马,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只有两万人马,因此只要控制了京外两营,步军统领衙门根本不足为虑。隆科多见势不妙,悄悄溜出大殿,图里琛早已派人跟踪,请旨后立即锁拿,囚禁于府内。旗主王爷见大势已去,纷纷磕头认罪,八爷党就此烟消云散,不复存在。唯一遗憾的是,允祥经此一役,油尽灯枯,当场吐血,不久后病逝。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先说一下这件事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事情,这段故事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虚构出来的剧情八王议政逼宫,下面就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来给你说一说为什么八爷党联合了隆科多以及弘时都抵不过病入膏肓的老十三胤祥。

老十三曾经跟随康熙亲征葛尔丹,在军队中威望很高

在电视剧中交代来看,老十三胤祥和老十四胤禵是康熙诸子之中最擅长带兵的皇子,因此来说老十三在八旗军队之中威望很高。

电视剧中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老十三后来被康熙下旨圈禁起来,在圈禁时期隆科多曾经做过监管的职位,正是隆科多负责监管老十三,隆科多曾经和老十三叙旧当年在西北打仗的事情,说的应该就是康熙亲征葛尔丹那时候。

所以这也可以说明老十三之前曾经跟随康熙亲征葛尔丹,在军队中建立过功业。

再之后人精一般的御前侍卫统领图里琛也曾经和老十三说过像他这样的人都是老十三带出来的兵,再加上老十三侠王的性格,向来平易近人,因此来说老十三在军队中威信比较高。

所以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知道老十三在军队中有着比较高的威望,连隆科多和图里琛当年都跟随老十三一起战斗过,可见老十三在军队中的资历。

连后来在雍正继位前夕邬思道都指点雍正,让他找机会去看看被圈禁的老十三,邬思道让雍正以老十三的名义去联络步军统领衙门、丰台大营、西山锐建营中那些被老十三提拔上来的军官,就是为了在如果康熙驾崩当夜八爷党不服的话,那么邬思道就建议雍正动用武力解决问题,而这个武力就来自于老十三当年提拔起来的军官们。

而且老十三确实在后来雍正继位当夜发挥了很大作用,雍正继位当夜立刻就派老十三的大舅子张五哥亲自持康熙的令牌去释放老十三,并让老十三去接管丰台大营。

老十三虽然被圈禁多年,但是一被放出来,手持康熙的金牌到了丰台大营之后,立刻就控制住了局面,当时丰台大营的都统是老八胤禩的心腹成文运,老八本以为成文运在丰台大营就等于被自己所掌控,他可以用军队反控雍正。

结果老十三虽然被圈禁多年,一放出来却依然能号令军队中他提拔上来的军官,再加上老十三手持康熙的金牌,很快就控制住了局面,老十三就是因为平时在军中威信极高,才最终在金牌令箭的加持下策反丰台大营的军官反杀了老八的亲信成文运。

所以从这些方面都能看出来,老十三在军队中很有威信,也很有话语权,很多军队中的军官都愿意听命于老十三,这也和老十三侠王本色,平易近人,还古道热肠帮助别人的好性格密不可分。

因此老十三的性格使他在军队中有着极高的威信,他的侠义本色也让军中军官甘愿听他指挥,所以说老十三对雍正帮助很大,他能帮助雍正稳定和控制军队。

而老八他们没有这些优势,老八这一头最擅长带兵能控制军队的人是老十四,但是老十四的势力范围都在西北,在京城的军队大多都听命于老十三,而且老十四当时也已经被派去守陵变相圈禁起来了。

即便老十四在,他也未必会真心帮助老八,毕竟老十四当年也是有野心想做皇帝,他和老八只不过是互相利用而已。

所以说在军队之中老八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这些盛京过来的旗主王爷,但是这些旗主王爷派来的军官虽然接手了军队,但是毕竟是外来军官,中下层军官还是只认老十三这个侠王,所以老十三到了军队很快就能凭借军中威信收拢军心,然后让人把这些旗主王爷的军官全部抓起来。

老八联合的隆科多、关外各旗主王爷以及三子弘时不过是乌合之众

上面说过老八一党没有人能像老十三一样能在军队中有极高威信还能稳定和控制军队的人,他们所依靠的无非就是关外盛京过来的这几位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以及步军统领隆科多,至于雍正的三子弘时,那不过是暗棋而已,弘时的作用就是用来接雍正皇位的作用,其他方面就是依靠弘时暗地里做点小把戏,弘时在军队这方面毫无帮助。

老八、老九、老十他们三个人都拉拢不住军队,只能依靠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们,但是就包括这些旗主王爷们都是各怀鬼胎,其中还有一位王爷不敢明面向雍正逼宫,这都可见他们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

这些旗主王爷带来的参将根本控制不住京城军队,老十三一到军队中立刻就稳定了局面,将这些旗主王爷的参将们全都抓了起来。

至于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其实一直都在图里琛的御前侍卫的掌控之中,上面也说过老十三在步军统领衙门也提拔了很多军官,这些人可并不完全都是听命于统领隆科多,加上图里琛的御前侍卫配合,老十三掌控步军统领衙门更是轻而易举,所以隆科多一看老十三抓了那些旗主王爷们的参将,他就知道大势已去,就想跑路了。

隆科多在剧中人物设定本身就是一个墙头草,那头风大往哪倒,当他失去雍正信任和喜爱时,他果断的出卖雍正,想扶持弘时上位,继续确保家族兴盛。

至于弘时,那纯粹是被老八忽悠利用的一个被权力冲昏头脑的人,在剧中弘时自幼学习态度和能力都比弘历也就是乾隆差远了,所以最开始弘时都已经认命了,只想贪点钱做个富贵王爷就好了,所以他和张廷璐串通去倒卖试题。

但是很不幸这个把柄被他八叔抓到了,老八顺势鼓励他去争皇位,还想报他上位,其实老八就是想利用他上位,好便于自己操控而已,其实说白了老八就是看中了他没头脑。

因此弘时在最后被老爹雍正赐死的时候才悔悟,痛骂八叔为“阿其那”,但是为时已晚,雍正担心弘时未来会成为下一个老八,威胁到弘历的皇位,所以抢先赐死了他,最后雍正和弘时那段父子对话很有意思,雍正评价弘时:你这样的人,做坏事都是如此没有章法!

可见雍正都认为自己的儿子弘时蠢不可及,这样的人老八还想指望着他能做成事,那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说看看参加八王议政逼宫这场阴谋的人都是什么人,在京城军队中都没有根基就还想妄图掌控军队的旗主王爷们;墙头草隆科多,一看局势不对立刻就跑路;被自己父亲雍正都看不起还真狠没头脑的弘时。

除了老八自己本身精明的通透之外,这些参与八王议政逼宫的主要势力称之为乌合之众都有点算夸他们了,所以老八聚拢了这一群人,就注定事情成功概率就不会太高,当然了,老八可能事先就有这种预想,但是他还是决定赌一把,毕竟赌赢了后果太诱人了。

剧中有交代,雍正其实留有后手,即使没有老十三,雍正自己也能把老八他们搞定

其实在剧中八王议政之前雍正和老十三的一段对话就能看出,雍正很可能早就预料到老八要搞动作,所以雍正很可能留有后手。

想想剧中是谁允许老八整顿八旗军务,是雍正,当初雍正胸有成竹让老八去整顿八旗军务,那时候老十三就向雍正提出过自己的忧虑,而雍正对此只说了一句:“让他去办,翻不了天。”这句话表明了雍正对胤禩联合八旗旗主之事早有预料,而且很可能早就有了解决的办法。后来雍正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那就是“脓包迟早得挤了它”。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雍正对于八王议政逼宫都是有所准备,留有后手,这场八王议政逼宫的戏很可能是雍正故意安排,是他对付老八的一步险棋,他故意给老八机会,他看准老八会借着整顿八旗军务,拉拢几位旗主,拉拢隆科多等等,雍正就是为了制造机会让这些反对自己的人全部跳出台面,他一举将他们都是收拾了,一劳永逸。

其实即使老十三不出现,隆科多虽然换防了大内侍卫,而西山锐建营和丰台大营也被几位旗主的参将接管。

但是不要忘记,图里琛手底下还有雍正的近卫,这些人忠诚度是极高,就算图里琛反叛了,他们都不会全反。

最主要的是皇宫根本就没有被隆科多完全控制,隆科多进皇宫都要得到图里琛许可才能进来,而且最后事情失败时隆科多想跑,根本就没跑出图里琛的掌控,这都说明了图里琛还是一直把控着皇宫禁卫。

而且老十三后来顺利进入皇宫也说明了隆科多根本就没有控制住皇宫,大内禁卫还是掌握在图里琛手中,只要图里琛不背叛雍正,八爷党根本搞不出事来。

即便图里琛背叛了雍正,这些近卫肯定都是对雍正忠诚度极高的人,他们也不可能全都听命图里琛指挥,最终还是会服从雍正命令。

因此来说如果老十三不出现,雍正很可能就会调动近卫将这些参与八王议政逼宫的人全部抓起来,即使京城的军队听命这些旗主王爷指挥想冲进紫禁城,那就属于是明面要造反了,即便这些旗主王爷的参将也不可能指挥的动军队去围攻紫禁城,毕竟雍正才是皇帝,他想处理谁都可以,但是军队围攻紫禁城那就是造反,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建营包括步军统领衙门在内,这些军队也都不敢进攻紫禁城。

因此来说八王议政逼宫很有可能就是雍正给老八设的一步险棋,逼着老八带这些不服从自己的人全部跳出来,然后自己一窝端了,一劳永逸。

不管怎么说雍正早就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即便没有老十三,最终的结局也很可能还是雍正胜利,所以说不是老八联合这些旗主王爷以及隆科多敌不过病入膏肓的老十三,而是他们真正敌不过的是雍正,老十三也是名正言顺的替雍正稳定和控制军队,所以才会很顺利的就能把那些旗主王爷的参将都抓起来。

因此尤其是争权力这种事,最在乎的就是名正言顺,雍正和老十三就站在名正言顺这一面,名不正言不顺,那就不会得到人心,结局只有失败,所以老八一党就失败了。

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八王议政的事情,只是电视剧虚构而已

八王议政逼宫的剧情真的只是电视剧《雍正王朝》所虚构,历史上是不存在这种事情。

在历史上老八胤禩在雍正即位之后就立刻被雍正从贝勒晋封为廉亲王兼总理王大臣,看似爵位升了很多,还赋予了老八很大的权力,实际老八被雍正架空起来。

因为雍正初期总理大臣共四位,分别是老十三胤祥、老八胤禩、大学士马齐以及步军统领隆科多,老十三胤祥被雍正赋予极大权力,直接压制了老八,而马齐和隆科多则对雍正有拥立之功,所以老八成为总理王大臣,实际上是被雍正所架空,这不过是雍正即位之后对外做的样子而已。

因此来说老八在雍正继位后根本不存在还像电视剧中一样,处处给雍正捣乱,老八被架空根本没法做这些,而且老八被雍正很快就整死了,雍正四年(1726年)老八胤禩和老九胤禟就被雍正囚禁折磨致死了,所以老八根本就不像电视剧似的还活到了雍正朝后期兴风作浪。

隆科多也根本没有背叛雍正,他更没和老八勾结,他和年羹尧都属于居功自傲、得意忘形而被雍正处理了,隆科多因为与年羹尧结党营私,所以被雍正非常嫉恨,隆科多在雍正五年(1727年)被雍正罢官夺爵圈禁起来,雍正六年(1728年)隆科多被圈禁抑郁而死。

而雍正的三子弘时确实和老八有点关系,历史上的弘时个性率直,与父亲雍正脾气秉性都不合,所以不为雍正所喜爱,在弘时隐约明白自己与皇位无望时,他对父亲雍正抱有比较深的怨意,加上他和老八关系密切。

因此当雍正对老八进行打击迫害时,弘时可能为老八求情说话,触怒了雍正,被雍正过继给老八为子,弘时也和老八、老九一样被雍正削除宗籍,囚禁起来,弘时在雍正四年的时候被圈禁,第二年也就是雍正五年弘时就抑郁而亡。

然后就是说一说八旗旗主,清朝的八旗旗主都是由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出任,根本不存在像电视剧中演的老八、老九和老十还是一旗旗主。

清代八旗旗主都是世袭传承,皇帝掌控上三旗,也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也就是说这三旗旗主就是皇帝本人,下五旗旗主都是由铁帽子世袭罔替,分别为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家族世袭;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家族世袭;镶红旗旗主克勤郡王代善长子岳托家族世袭;正蓝旗旗主豫亲王多铎家族世袭;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袭。

所以说按照清朝八旗制度,根本不可能出现剧中像老八、老九和老十还成为一旗旗主的可能性,而且八旗旗主实际上在清代只有下五旗才有旗主,上三旗旗主就是皇帝。

清朝自康熙初期起,八旗旗主的权力就已经非常弱化了,八旗旗主在康熙初期之后大多数都是富贵闲散王爷,康熙为了强化皇权,旗主只是名义上统领各旗,其实真正管事的是皇帝任命的各旗都统,这些都统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

而且最关键的是在清朝时期下五旗旗主大多都没有军权,没有任何实际权力,他们只是被富贵的圈养在京城,并不在盛京,他们身份地位很尊贵,但没有实际权力,只是每年接受各旗包衣奴才的孝敬而已,所以他们根本没胆量去向雍正逼宫,除非是活腻歪了。

写在最后

所以说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八王议政逼宫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个事情只是发生在电视剧之中。

而电视剧中的这段故事,通过电视剧中前后线索交代,都可以基本认为八王议政这件事是雍正走的一步险棋,就是为了比老八带着反对他的人跳出来,他好一网打尽,老十三确实对雍正帮助很大,但是也可以基本肯定,假设没有老十三的帮助,雍正自己甚至也很可能把老八他们这些阴谋诡计给粉碎掉。

所以说《雍正王朝》越是仔细看越会发现其中主要人物之间玩的套路真的很深。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关外   雍正   丰台   军统   病入膏肓   皇位   亲王   王爷   大臣   康熙   忠诚   军队   皇帝   地位   兄弟   政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