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抗日战争中能力不济的孙元良能一路高升?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孙元良是一个毁誉参半、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蒋介石效命,他曾是抗日的民族英雄,但也因行为不端而备受诟病。

孙元良是浙江绍兴人,父亲孙廷荣是晚清的一名知县,67岁才生下孙元良。孙元良自幼就聪明伶俐,在读书方面很有天赋。

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在全国各地进行招生,当时正在北平国立政法大学政治系就读的孙元良闻讯后,毫不犹豫地放弃在高校学习的机会,决意投笔从戎。作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当时的招考条件非常严格,必须要有引荐人,而孙元良的引荐人是李大钊。

1924年6月,孙元良顺利通过了黄埔军校的初试和复试,成为了黄埔一期学员,他与陈赓、杜聿明、侯镜如、关麟征等成为同学,一同被编在学生三队一区队。自此,20岁的孙元良开始了军旅生涯。

当年的孙元良,的确有一颗坚定的革命之心。当别人问他为何要来黄埔军校时,他回答是为了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正因如此,在黄埔一期的学员中,蒋介石唯独对孙元良这位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文化程度较高的学生非常器重。

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蒋介石特意让意气风发的孙元良站在校门口,作为黄埔门面迎接莅临指导工作的名誉校长孙中山先生。然而,蒋介石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样一位满腹才华、一身抱负的黄埔高才生,日后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作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何应钦的第一军第一师和程潜的第三军负责攻打江西的孙传芳。

第一军贪功冒进,贸然攻打南昌。虽然侥幸得手,但又不思巩固战果,反而大肆寻欢作乐。当孙传芳的部队连夜反击时,第一军第一师的师长王柏龄正在妓院寻欢,党代表缪斌临阵脱逃。最终第一师惨败,南昌得而复失,王柏龄和缪斌遁逃避祸。

孙元良当时担任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的团长,是嫡系中的嫡系,负责驻守牛行车站。战斗刚一打响,由于缺乏警戒,惊慌失措的孙元良率先逃跑,导致部队群龙无首,使得战略要地失守,南昌的门户洞开。

事后,程潜派孙元良率部驻守奉新,向东警戒,以掩护主力部队的集结。但孙元良却拒不执行命令,一闻敌讯,便继续向西撤退。

作为蒋介石嫡系的第一军接连出了这样的家丑,使得蒋介石非常愤怒,扬言孙元良没有得到命令便退却,要按照革命军的《连坐法》枪毙。

在薛岳、刘峙等人的劝说下,蒋介石考虑到孙元良不但忠心耿耿,而且还是黄埔军校国民党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成员,再加上黄埔一期学员本就人数有限,他们要么战死,要么加入共产党,当时在军中能挑大梁的已所剩无几,弥足珍贵,这些人都是他日后争权夺利的资本。如果因南昌失守而杀了孙元良,势必会寒了黄埔学生的心。于是,蒋介石法外施恩,孙元良因祸得福。

当留守后方的黄埔学员认为蒋校长会大义凛然,执法如山,犹如当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样,枪毙孙元良时,蒋校长却一面下令通告全军枪毙孙元良,一面提供路费让孙元良化装逃跑。此后,蒋校长还送孙元良去了日本士官学校镀金。

1928年,孙元良从日本归国后,即任国民政府警卫第一旅炮兵团的团长。

1931年,孙元良升任警卫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可谓是仕途坦荡,风光无限。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军第一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淞沪抗战爆发。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

孙元良当时担任的是张治中第五军87师259旅的旅长,率部在庙行镇与日军激战。在孙元良镇定从容的指挥下,将日军打得是落花流水,最后一路北逃。最终,国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全面胜利,这其中孙元良功不可没。

淞沪抗战后,国军损失惨重的几个德械师撤回到后方进行整编,这其中就有后来著名的88师。孙元良由于在这次战役中的出色表现,蒋介石不但特意对他进行了嘉奖,还调他担任88师副师长,驻扎武昌。

1933年,88师开赴闽赣“剿共”前线,与昔日并肩抗日的国军第十九路军兵戎相见。之后,88师又在赣南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与红军作战。

1935年初,88师师长俞济时调往蒋介石侍从室,担任侍从武官长,孙元良接任俞济时,成为88师师长。

同年,孙元良率部借追击红军之机进入四川,驻扎在万县。孙元良虽极爱钱财,而且痴迷打猎,但是极其厌恶赌博。因此,88师在四川期间的军纪还算严明。

1936年,中日之间火药的气味,已经四处弥漫。孙元良的88师奉命从四川重新移防至无锡、江阴一带。

1937年8月12日,驻扎在无锡的88师登上紧急征用的火车直奔上海,8月13日9时15分,88师262旅523团第1营打响了淞沪会战的第一枪。

国难当头,作为德械师主力之一的88师师长,孙元良倒也卖力,88师将士用命,奋力拼杀。在整个淞沪会战中,88师是坚守时间最长的中国军队,共计坚守闸北76天,这也造成88师损失惨重,伤亡达12000余人。

1937年11月5日,日军第十军从上海金山卫登陆,对淞沪会战前线的中国第三战区军队形成了包抄之势。国军在反击未果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全军覆没,不得不进行“转进”。但是由于指挥混乱,再加上通信手段低下,“转进”最终变成了溃退。

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原本根据蒋介石的意思,命令88师坚守闸北。在蒋介石看来,苏州河对岸就是美英租界,中国军队坚守闸北不但可以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和同情,还可以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不会放弃这座远东地区最大的城市。

顾祝同

但孙元良却持有不同意见,认为这完全就是自杀任务,没必要把整个88师都搭进去,而是选拔一支精干部队,固守一两个重要的据点,掩护大部队撤退。

顾祝同在国民党中有“软耳朵老佛爷”的称号,人缘特别好,一开始觉得蒋介石说的对,现在又觉得孙元良说的也对。孙元良和顾祝同沟通之后,决定留下一个团坚守闸北,88师主力撤回南京。

孙元良把坚守闸北最后阵地的重任,托付给了88师524团1营。该团团副谢晋元会同第一营杨瑞符少校率领各连,在宝山路、虬江路一线,猛烈阻击日军,并按命令边打边撤,陆续集结于苏州河岸的四行仓库。之后,就有了谢晋元率领该团八百壮士(实为450人的加强营,对外号称八百壮士)孤军据守四行仓库的惊世壮举。

孙元良因功被擢升为第七十二军中将军长,仍兼任88师师长。后来,孙元良又获授国民政府的云麾勋章。

1937年12月10日,南京保卫战打响。88师未经休整便投入到保卫南京的战斗中,负责守卫南京的制高点雨花台和南京城南。

在孙元良的带领下,88师的官兵们死守雨花台,以血肉之躯作为南京城最后的屏障。雨花台后面就是高达20米的南京城墙,城内的部队不断为88师提供火力和武装支持,再加上88师官兵英勇顽强,虽然日军反复进攻,但始终未能拿下雨花台。

1937年12月12日上午,日军最终攻占了雨花台,之后居高临下攻击中华门阵地。88师262旅的官兵们不顾日军炮火,坚守城垣。

战后,日军在战史中描述了雨花台和中华门的战斗,称这场战斗打的非常艰难。

1937年12月12日下午五点,孙元良去开了一个会,会议内容就是撤退。而下午五点之前,孙元良一直坚守在中华门附近的阵地上。

从雨花台撤下来的88师残部,由于进不了中华门,副旅长廖龄奇只好率部撤向长江边。如此一来,反倒因祸得福,在后来渡江时占了先机,奇迹般地渡过了长江。

留在南京城内的旅长吴求剑和师参谋长张柏亭后来也脱险离开,但师长孙元良却没能跑出南京城。

也就是说,当时南京城外的88师官兵在城破时,绕过南京城渡江撤退,而南京城内的88师官兵几乎没有走成,包括前去开会的孙元良。孙元良最让人诟病的就是没有通知部队突围,而自己却选择独自逃跑。

关于孙元良在南京城破之后究竟经历了什么,很多史料都是闪烁其词,就连他自己在回忆录中都没有透露,只有宋希濂在1961年写的《南京保卫战亲历记》中说孙元良跑到了妓院。

后来,在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拉贝日记》中发现了有关孙元良在南京城的相关记载:“对于国民党第72军军长兼88师师长孙元良,拉贝更是关心入微。得知孙藏身在难民营中,拉贝亲自将他接到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顶层密室里居住……”

至于孙元良究竟藏在了哪里,他在回忆录中说自己藏到了大使馆里,之后跑到了南京乡下,反正死无对证,没人能说清楚。

至于孙元良是如何从南京城中逃出来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谜。可以肯定的是,他最终跑到了韩德勤和沈鸿烈的地盘上。随后,有人举报孙元良克扣军饷。

原来在淞沪会战期间,财政部曾为88师拨发了26万元的国防工事费。当时闸北的仓库、钢铁非常多,再加上老百姓逃离后留下的空屋,孙元良就地取材修筑工事,未花分文。财政部所拨发的经费,基本都落入了孙元良的腰包。

结果,由于修筑工事的材料质量不合格,造成工事防御效果低下,导致驻守官兵在劣质工事中还未来得及看见敌军,就葬身于日寇炮火之下。

淞沪会战爆发后,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怀着满腔的热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拥护抗战,要么直接参加抗战,要么节衣缩食集资慰劳军队。可以说,凡是军队需要的物资,应有尽有。

孙元良率部从上海撤退时,把日本丰田纱厂留下的几千大包日本棉纱,作为战利品经由几十辆卡车,还有小火轮,全部抢运到苏锡常进行抛售,全师从上到下又是大大发了一笔。

据孙元良的军需官葛天交代,孙元良变卖劳军物资,曾派师少将参谋长张柏亭、上校师副张裕良和上海各团体接洽,将一部分慰劳物资变为现金,孙元良就这样从中渔利。同时,孙元良还令88师需主任宋尚鲁(宋希濂之弟)把上海抢劫来的部分棉纱等偷运至武汉出售,所得收入交给了孙元良的妻子吴懿辉。

对此,孙元良解释说这些事他们都在会议上通过了,而且钱都发了下去。但是有人举报他贪污,蒋介石只能下令让孙元良去军法处报到。无奈之下,孙元良进去蹲了42天牢。

随后,蒋介石还派军统的戴笠和康泽潜伏回上海,对孙元良进行调查。其实无论是戴笠还是康泽,都和孙元良的关系不好,但是他们交给蒋介石的报告却说孙元良是无辜的。

孙元良在坐牢期间,许多人为他求情。顾祝同向蒋介石发电报称自己愿意保释孙元良,张治中作为孙元良的老长官,也提出愿意保释孙元良。同时,陈诚也为孙元良求情。

军法执行总监鹿钟麟,在经过军统缜密调查之后,也给蒋介石发了一个几百字的电报,核心意思是孙元良没要钱,没贪污。

鹿钟麟

其实1938年3月,孙元良就到了武汉,当时他手中已经没有军队,再加上贪污案东窗事发,使得孙元良郁闷至极,于是主动要求去军校任职。之后,孙元良的妻子因肺结核去世,他又坐了牢,诸事不顺,郁闷的心情需要排遣一下。

1939年1月,孙元良以民生航运公司职员的身份,取道香港,游历考察英、法、德、意等欧洲诸国。在这期间,蒋介石非常想念他这位黄埔的爱将,于是召其回国。

孙元良回国后,又重新回到了军界,此时的他已经没有当初的风光,蒋介石只给了他一个集团军副司令兼军长的职务。不管怎么说,孙元良总算有了部队。

1944年,豫湘桂会战爆发。在此期间,国军除了在长衡作战中有所抵抗外,其他战斗基本是一溃千里。日军甚至已经到达距离陪都重庆近700公里的贵州独山,一时重庆震动。

此时,孙元良的29军91师,在蒋介石的严令下火速前往驰援。当时进入贵州的日军总共4000余人,而且已是强弩之末,根本没有能力再继续打下去,贵州独山是日军占领中国的最后一块地方。从此以后,日军就失去了进攻的能力。

1944年12月8日拂晓,孙元良率部克复贵州独山,顺便在滇缅路上截留了几十辆商车。凭借着这样的功绩,孙元良获得青天白日勋章,然而这个勋章的含金量并不是很高。

1945年5月,日本已经日薄西山,孙元良的29军随着局部大反攻的潮流,积极抗战,一路克复河池、德胜、宜山、中渡、永福等地。

抗战胜利后,孙元良奉京沪卫戍司令汤恩伯之命,出任南京附近常镇地区警备司令,之后又出任第三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为了扩充实力,孙元良还把周佛海、刘明夏等人所辖的伪军残余,甚至一部分日军改编成卫戍部队,担当“剿匪”任务。同时,孙元良还借收缴敌伪财产之名,大肆搜刮民财。

1946年冬,孙元良调任重庆警备司令。其实对这个职务,孙元良不是很满意,觉得自己堂堂一个黄埔一期学员,出任不是重要岗位的警备司令,与自己同期的同学相比太孙色,在他眼里,军长才是要职。

孙元良在担任重庆警备司令期间,嗜好跳舞,常与高级妓女出入舞厅。但是在禁止大烟这件事上,孙元良却特别卖力。整个解放战争的前期,孙元良都是在后方的吃喝玩乐中度过,并没有参加内战。

1948年初,蒋介石决定组建机动兵团,原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孙震所属的两个军也要被改编为机动兵团。

孙震是四川军阀,蒋介石觉出孙震有保存实力的企图,便想罢其兵权,另外派人统辖这支部队。

孙震为了避免自己的军队被蒋介石吃掉,为了继续掌控旧部的领导权,于是推荐自己的侄子孙元良接替自己,统帅这支军队。

孙元良出身黄埔嫡系,而且与川军原本也没有大的瓜葛,是孙震和蒋介石都能够接受的合适人选。于是,久失兵权的孙元良,走马上任第十六兵团司令。对孙元良来说,虽然有些意外,但也算是一个机会。

孙元良上任时,蒋介石已经决定放弃郑州和开封,准备集中兵力在淮海地区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

此时,驻守郑州的孙元良第十六兵团既可以去华中剿总白崇禧麾下,也可以去徐州剿总刘峙麾下。但是徐州处于淮海战场的第一线,孙元良不太想去,他倾向于去华中,但是国防部还是将他调往了淮海战场。

曾经和孙元良在上海南京战场并肩作战的宋希濂,在调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前,得知孙元良在徐州担任兵团司令,便坚决不去徐州,表示自己无法与孙元良共事。

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当时只有两个军,即川军41军和47军。按照国防部的命令,第十六兵团先是撤退到蚌埠,到蚌埠后又为其扩充了99军。

淮海战役开始不久,第十六兵团除了99军布防蚌埠,兵团主力则奉调移师宿县,防守徐州后方。第十六兵团作为国军预备队,并非一线战斗部队,孙元良对于这个安排还是比较满意,毕竟这里还算安全。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张克侠、何基沣起义后,徐州城防空虚,刘峙只好临时抽调李弥兵团的一个军来分担徐州城防。同时,刘峙要求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从宿县北上徐州,接替李弥兵团在九里山一带的防御任务,李弥兵团则全力救援被解放军围困的黄百韬兵团。

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北上之后,解放军的中野部队迅速攻占了宿县,切断了徐州到蚌埠的铁路。至此,孙元良第十六兵团就和徐州的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完全捆绑在了一起。

第十六兵团北上时,99军留在了蚌埠,实际上孙元良兵团到徐州的兵力还是最初的两个军,装备相对比较差,实力远不如邱清泉兵团和李弥兵团。

对于孙元良来说,或许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会参加如此大规模的战略决战,所以思想上完全没有准备。在之后的战斗中,无论是救援黄维兵团,还是从徐州撤退,孙元良的表现就是逃跑。

黄维的第十二兵团拥有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其中包括国军五大主力中的18军,是陈诚“土木系”的嫡系部队。当时黄维兵团东进,妄图夺取宿县。但是解放军中野部队已经设下埋伏,用几乎同等兵力,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

国军在淮海战役中完全陷入被动,杜聿明迫不得已率领孙元良、李弥、邱清泉三个兵团向西南撤退,企图依托淮河,会同蚌埠的刘汝明和李延年兵团解黄维之围。

从徐州撤退时,孙元良兵团被安排负责后卫,但孙元良给下属的军长和师长下达的命令是跟随邱清泉兵团一起走,必要时可以平行甚至超越邱清泉兵团。同时,孙元良还下令关闭兵团司令部的电台,不接收杜聿明的命令,专心逃命。

当国军行至河南永城陈官庄一带时,还是被解放军华野主力团团包围。无奈之下,杜聿明下令三个兵团分三个方向突围。

杜聿明

孙元良下令第十六兵团的两个军以营为单位,分散突围。为了防止杜聿明变卦,孙元良再次下令关闭电台,截断电话线,嘱咐指挥部电报一律不收。

邱清泉和李弥发现突围不可行之后,坚持就地待援。二人和杜聿明电话商议之后,决定放弃突围。当杜垏明给孙元良打电话的时候,第十六兵团的电话已经打不通了。

孙元良兵团的单独突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当时兵团总兵力约为三万两千多人,各部队将装甲运输车和重型武器全部炸毁,并规定避免恋战,要求采取钻空隙迂回的战术突围。

孙元良率部出发不久,兵团部和直属部队的队伍就被第47军炮兵的马匹冲乱。官兵们逃跑心切,突围的方向原本是向北,但是越走越往西,随即四处响起剧烈的枪炮声,人喊马嘶,惊天动地。

孙元良兵团突围的先头部队在与阻击的解放军交战之后,附近的李弥兵团和邱清泉兵团根本没有突围的迹象。孙元良兵团在通过邱清泉的第5军防线时,遭到了第五军的猛烈攻击,孙元良兵团受到解放军和邱清泉的前后夹击,在黑夜中顿时乱成一团。

孙元良兵团在孤军突围的过程中,一万多人在混乱中被歼,除了两个师长逃跑外,剩余的军长和师长基本被俘虏,其中就包括孙元良本人,第十六兵团的残部只得重返包围圈。

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的残部后来被邱清泉兵团收容,整编为一个师,归74军邱维达指挥,参加了淮海战役接下来的战斗。

孙元良则化妆成中尉副官,趁乱骗过盘查,只身逃脱。后来,孙元良又化妆成农民,逃到信阳火车站,打了一个电话报平安。

1949年1月6日,解放军华野发动总攻,杜聿明、邱清泉等人非死即降。孙元良却已经回到南京,获准重组第十六兵团。

1949年底,孙元良来到台湾,背负着战败丧师的责任,再加上国军高级将领之间的内斗,使得他精神郁闷,最终选择退役从商。

2007年,孙元良在台湾去世,他是最后一个去世的黄埔一期学员,熬过了绝大多数同时期的国军将领。而他的身上,至今还有太多的争议。




《八佰》中第88师师长:陆军中将,第5绥靖区、第16兵团司令长官孙元良。

关于孙元良将军,很多人认为他好色、贪财,又以善于逃跑闻名,能媲美清末的逃跑总兵叶志超,是个草包将军。

孙元良年轻时投身革命、加入黄埔,作战勇猛,以战功一路升迁旅长。一二八战役中,率部在庙行镇击退日军,被誉为国军击败日军的第一次胜利,并荣获宝鼎勋章。

1937年第二次淞沪战争爆发,孙元良率德械第88师是第一批到达上海战场的部队,并最后撤退:以守卫四行仓库闻名天下。因此孙元良对抗日是有功的。

1948年孙元良任第16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中,其兵团在陈官庄首先被歼灭,孙元良单身成功出逃。战役还在进行,孙元良已经在南京受命重建16兵团了。

1949年孙元良到了台湾,弃军从商,在日本开过面馆、高雄某针织厂担任董事长,写了回忆里《亿万光年中的一瞬》。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去世,享年103岁。

孙元良是为数不多的黄埔一期生、浙江人,一路凭借战功升迁,并非不学无术。

孙元良(1904-2007年),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四川成都华阳县,父亲是晚清知县。早年在私塾就学,勤奋读书,后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孙元良早年追求进步、投身革命,1924年受李大钊举荐,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他外形俊朗、风度翩翩,开学典礼被选中作了礼仪兵,引起蒋介石注意,便记住了他。

孙元良毕业后在第1军第1师任连长、营长、第1团团长,参加过东征、北伐。那时候孙元良作战勇敢,是靠战功升迁上来的,并非无能之辈。

1926年北伐,第1军贸然攻打南昌,得手后大肆寻欢作乐,孙元良亦在酒楼喝花酒。孙连芳部连夜反击,孙丢下防区牛行车站的部队率先逃跑,南昌门户洞开。

事后程潜令孙元良团向东警戒,掩护主力部队集结,但孙却拒不执行命令,继续逃跑。蒋介石闻讯勃然大怒,要依照革命军人连坐法将孙元良枪毙。

后在何应钦、薛岳等人劝说下,蒋介石念其忠心耿耿,最终法外开恩。孙元良拿着叔父孙震赠送的十万大洋,东渡日本留学镀金,就此因祸得福。

一二八上海保卫战,孙元良表现可圈可点:率部击退日军进攻,享誉国际。

1928年,孙元良从日本回国,任第1师1旅旅长;1932年任259旅旅长,率部参加一二八第一次淞沪战争,在庙行镇击退日军,被国际评论誉为国军对日作战第一次胜利。

孙元良因指挥有方,荣获宝鼎勋章、升任第88师副师长。1935年授陆军中将、88师师长。

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升迁算是很快了,除了胡宗南、关麟征等成为方面大员外,孙元良与王耀武、杜聿明、宋希濂、郑洞国等军中地位相当,成为蒋介石爱将。

第88师由原国民警卫第2师改编,1936年12月换装德系装备及执行德军训练,由师直属部队,两个步兵旅,两个补充团组成。是当年国军中最精锐的三个德械师之一。

淞沪战场,88师战车2连最后幸存的一辆坦克,向日军发起自杀攻击。

1937年第二次淞沪战争爆发,孙元良率88师第一批进入上海,最后一批撤离战斗。

孙元良调任88师副师长时,驻军武昌,期间与上海人吴懿辉结婚。升任师长后,作为中央军嫡系,孙元良奉命借追击红军之名入川,驻军万县。

孙元良虽贪财好色、爱好打猎,但极其厌恶赌博。加上第88师是模范德械师,训练、管理严格,因此在四川时的军纪和口碑不错。

1937年8月,军委会决心进行淞沪会战,调集全国军队。孙元良第88师经船渡于12日第一批抵达上海。次日淞沪会战爆发,88师作为主力冲在了最前面。

孙元良指挥88师将士奋勇作战,表现出色,一度与36师配合打的日军躲入租界。由于整个战役战术的失误,迟迟未能攻下日军阵地。随着日军援兵源源不断运抵上海,88师不得不转入防御。

11月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国军有被合围危险。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挥各军撤退,并要求孙元良88师留守上海,以期待国际社会同情和关注。

孙元良据理力争,建议有一部留守四行仓库,其余不做无谓牺牲,顾祝同接受建议。孙元良要求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1营固守四行仓库,这就是著名的八百壮士。

孙元良因功升任第72军中将军长兼88师师长,撤出上海前,孙元良派兵到英国人扔下的仓库里,抢劫了大量面纱运走,在苏州无锡一带贩卖,可谓升官又发财。

孙元良在抗战中算是打完全场,总得来说功大于过。

12月10日,日第10军立功心切,扩大战火至南京。第88师未经修整即参加南京保卫战,负责守卫城南和制高点雨花台。

经过两天激烈抵抗,终因兵力、武器、补给差距,12日上午日军夺取外围阵地、攻入雨花台。88师262旅在中华门拼死抵抗之时,孙元良带部分部队意图从下关过江撤退。

不料被第36师师长宋希濂率督战队拦住去路,用机枪“劝阻”孙元良返回阵地。孙元良只得返回,中华门被日军突破后,他抛下部队,独自躲入某国使馆。

88师群龙无首,很多官兵无法过江,成了俘虏后被日军残杀,余部退往武汉。这次孙元良做的太过份了,88师残部在旅长廖龄奇带领下,联名上书要求将其枪毙。

孙元良知道不妙,拿出20万大洋上下打点,好在战乱之中众说纷纭、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没有受惩处,军委会只是将孙元良、宋希濂等一干将领撤职了事。

孙元良被安插到到孙殿英系统担任集团军副总司令兼29军军长,再也没有掌握中央军嫡系,被蒋介石凉在一边。

1944年日军发动豫湘桂会战,国军除了在长衡作战中顽强抵抗,其余部队一溃千里。日军兵锋直指离重庆700公里的贵州独山,一时重庆震动。

孙元良所部29军91师在严令下正火速驰援。11月30日夜,91师搜索部队与日军前锋遭遇。12月1日,91师在美机配合下,依托黑石关、白蜡坡等有利地形逐次阻击日军13师团104联队攻击。

日军104联队于是以第1大队迂回,次日进入独山。独山守军放弃了大量军用物资,四散溃逃。

日军占领独山后,认为战役目的达到,逐主动后撤。 1944年12月8日拂晓,孙元良率部“克复”独山,顺便在滇缅路上截留了几十辆商车。

以此“功绩”,孙元良获得“青天白日”勋章。1945年5月,日本已日暮西山,孙元良的29军在局部大反攻中,一路克复河池、德胜、宜山、中渡、永福等地。

抗战胜利后,孙元良奉京沪卫戍司令汤恩伯之命出任常镇地区警备司令,后任第三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为扩充力量,孙把周佛海、刘明夏等人所辖伪军改编成卫戍部队,担当治安任务。同时借收缴敌伪财产之名, 大肆搜刮。1946年孙元良调任重庆警备司令。

内战中孙元良兵团士气涣散、战斗力低下,因突围失败而溃散。

1948年初,蒋介石认为川军孙震作战不力、保存实力,于是想撤换孙震。孙震推荐自己侄子孙元良,日后还能影响部队。

蒋介石认为孙元良是黄埔一期,就顺手推舟同意了。孙元良得以执掌兵权,出任16兵团司令官。淮海战役前,孙元良16兵团第99军被配属在蚌埠布防,兵团主力奉调移师宿县,防守徐州后方。

是徐州剿总下辖的4个主力兵团之一(其余为邱清泉第2兵团、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但属于战斗力最弱的一个。

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前进所主任杜聿明。

淮海战役开始后,黄百韬兵团被围。孙元良兵团北上驻防徐州,掩护邱清泉、李弥兵团救援黄伯韬。结果宿县被中野三纵攻占,津浦线被彻底切断。

国防部命黄维12兵团向徐州行进,准备夺回宿县,却在双堆集陷入中野包围。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杜聿明被迫带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向西南撤退,企图依托淮河,会同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解黄维之围。

由于蒋介石临时改变作战计划,在永城地区陈官庄被华野包围。三个兵团中,孙元良兵团最早奔溃,其本人化装成低级军官,逃出了战场。

孙元良“飞将军”除了北伐南昌车站第一次逃跑,不杀反而因祸得福外,还有多次的临阵逃跑记录:

  1. 1937年11月9日,日军突破苏州河,国军除104、105、106等师比较镇静外,余部皆溃不成军。孙元良带着几个卫士丢下部队逃跑,直到苏州才将参谋部重新集结起来。
  1. 1937年12月12日,南京雨花台阵地陷落,日军居高临下,攻击中华门阵地。孙元良率师直属队和262旅一部擅自向下关撤退,企图渡江北撤。在挹江门内被36师师长宋希濂的督战队用机枪劝阻”,只得返回中华广继续作战。中午中华门被突破,孙元良飞不通知部队,再次独自逃跑,躲入南京外馆。
  2. 1948年淮海大战,徐州剿总主力三个兵团被包围在陈官庄,杜聿明下令各兵团分三个方向突围。孙元良指令16兵团所部分散突围。为防杜聿明变卦,孙元良还命令截断电话线,嘱咐指挥部电报一律不收。结果邱清泉和李弥部果然奉杜聿明之命取消突围,孙元良部孤军突围, 一万多人在混乱中被歼,军长、师长大多被击毙,残部只得重返包围圈。

覆没碾庄的第7兵团司令官黄百韬

蒋介石为何重用多次战场逃跑的孙元良?

勇敢是军人最基本的素质,孙元良多次在战场逃跑,为何还屡屡得到重用,不断升迁呢?最重要的原因,是蒋介石用人方式独特。

蒋介石用人是黄浙陆一,即黄埔军校毕业、浙江人或保定陆军大学毕业,尤其是黄埔一期生,蒋介石视为宝贝。而孙元良正符合标准,货真价实的黄埔一期生、浙江绍兴人。

孙元良作为中央军嫡系将领,对蒋忠心耿耿。在黄埔军校时,就是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成员。

黄埔一期生本来就少,很多人战死、有相当多人投共,“黄埔三杰”中两个半是共产党员,剩下来的寥若晨星,蒋介石还指望他们挑大梁,打江山呢!

烟酒阁大学士原创文章,感谢点赞和关注。




孙元良能力怎么样先不讲,但就升迁速度来说,他绝对算不上一路高升。全面抗战第一年,孙元良官至第72军军长兼第88师师长,南京沦陷后,化装成难民,躲藏一个多月后只身逃出,后被蒋介石撤职。

1939年春,孙元良赴欧美游历,此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赋闲状态。也可以这样说,从1938年初至1940年底,整整三年,孙元良完全不在蒋介石的视野中。我们要知道,孙元良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是同期同学中最早当上团长的佼佼者之一。全面抗战总共八年,他缺席三年有余,谈何一路高升?

孙元良重新获得蒋介石任用是1941年,负责中央军校高等教育工作。此时,曾经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同学胡宗南、李默庵、郑洞国、宋希濂、关麟征、杜聿明、李延年等等,都己升至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人比人气死人,孙元良显然不被重用。幸好日本陆士前期学长汤恩伯拉了他一把,抗战后期得已再次带兵,升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兼第29军军长。

1944年12月,日军深入贵州独山,但因补给线太长,大肆破坏县城、火车站后从容撤退。孙元良率部进军黔南,跟在日军后面收复失地,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其实没打什么仗,等于捡了一个大便宜。

抗战胜利后,孙元良任重庆警备司令,混得马马虎虎。直到1947年夏,他的叔叔孙震调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推荐其当上了第47军军长。不久,第47军扩编为第16兵团。如果将此算作高升的话,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蒋介石乐见黄埔学生能够掌握川军系统部队;孙震愿意把子弟兵交给中央;孙元良两者兼顾,既是黄埔一期,又和孙震有血缘关系。
1948年12月,孙元良在淮海战役中单独突围,基本上全军覆没。后在南京、武汉等地收容部分失散官兵,艰难重建第16兵团。南京国民政府摇摇欲坠之际,孙震飞往台湾,又把川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一职交由侄儿代理。1949年12月,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董宋珩、第16兵团副司令曾甦元率部投奔解放军,孙元良辗转奔赴台湾,从此淡出军界。




孙元良的运气很好,一辈子没有负过伤,各种荣誉、头衔都加于一身。

战争是军人的舞台,但这个舞台不像科举那么公平和刻板。有人说他是逃跑将军,其实也不客观。

战争成败有很多时候跟机遇有很大关系,有些能打的将领不能赶上机会,于是一辈子就默默无闻过去了。

而有些将领虽然名气没那么大,但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打了一场正确的战争,就迅速成名,可能他并不是一个悍将,机遇好就能成名。孙元良是四川人,曾在日本士官学校和国民党陆军大学将官班学习,1924年毕业黄埔一期,但是在里面并不突出,也不是蒋介石老乡。孙元良在军校中是个学霸:

开学典礼上,孙元良作为仪仗队队员,有幸在大门口迎接名誉校长孙中山;在黄埔一期学生中,孙元良文化程度较高,加之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颇得校长蒋介石的器重。

1930年代,正好赶上了国民党整编,为了抵抗日本人侵略,孙元良赶上了好机遇,当时国府准备整编33个德械师,但是只整编完3个师,日本就打进来了,这三个是就是孙元良的88师,王敬久的87师,宋希濂的36师。

孙元良1924年黄埔毕业,1937年就指挥一个精锐师,在黄埔军中是上升比较快的。1932年,孙元良作为第五军259旅旅长,随张治中参加了淞沪抗战,打过不少漂亮仗,逼得日军三易主帅,多次增兵,在此次一战成名。孙元良抗日意志还是很坚定的。八一三淞沪抗战,作为第一个拉上前线的三个德械师,不负众望,三只小老虎关键时刻冲锋陷阵,其中孙元良率领的88师坚守闸北75天寸土未失,最后才随军撤退。

这时还涌现出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大军后撤,日军围攻的艰难时刻,谢晋元团率领的400多壮士坚守四行仓库达四天四夜,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

南京保卫战,非常惨烈,全师官兵牺牲六千多人,此后他升任29军军长。日寇侵略我国最深入腹地的一仗贵州独山战役,以及以后驱逐日寇出贵州的战斗,主要就是由二十九军打的。

抗战胜利后,原来川军组建为两个集团军,抗战中川军几乎参加了正面战场所有大型战役,一改川军往日形象。

可是在蒋介石心中,川军永远是杂牌军。所以战后蒋借整编部队之机,将川军组成的第22集团军司令官、川军元老孙震明升暗降,调任郑州绥靖公署主任。孙震自己坚决不干,蒋介石只好妥协,派既是孙震侄子又是自己学生的孙元良出任四十七军军长,统率二十二集团军的两个军,即四十七军和四十一军。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消解了一部分战斗力。可是由于是川军组成,始终不被杜聿明、邱清泉等蒋介石嫡系信任。

最后在淮海战役中,孙元良兵团由于怕被抛弃当炮灰,就擅自突围,最后侥幸逃脱,去了台湾,于2007年去世。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淮海战役中被消灭的孙元良兵团,也就是十六兵团,当时本来下辖三个军,四十一,四十七和九十九军。但是,在孙元良兵团从蚌埠奉命北上徐州的时候,九十九军留在蚌埠了,只有四十一和四十七两个军。后来被歼灭的时候,也是只有这两个军。

这两个军也都是川军出身,四十一军出自孙震原来的部队,四十七军是原来邓锡侯和李家钰的部队合编而成的。解放战争时期,这两个军分别被改编为整编四十一师和整编四十七师,孙震驻地在郑州,这两个整编师也就跟着孙震在郑州,后来先被合并组建了整编四十七军。

到一九四八年,国军在中原战场一败再败,已经无法支持,于是国军被改编为若干机动兵团,其中整编四十七军就被改编为国军第十六兵团,九十九军被配属给十六兵团参战,驻地仍然在郑州。但是国军统帅部对孙震不够信任,于是把孙震升为郑州绥靖公署主任,明升暗降,目的仍然是为了增强对孙震手下的部队加强控制,以增加统帅部能够直接控制的部队数量。

孙震为了保住自己的部队,只好临时决定推荐孙元良担任兵团司令官。因为孙元良是孙震的侄儿,所以孙震比较信任。而孙元良又是黄埔一期生,所以统帅部也同意这个安排,孙元良就从重庆赶到了到了前线,孙元良就这样临时被抓来指挥一个兵团。这个情况和黄维一样。黄维也是在抗战后期就脱离了一线部队,在编组兵团的时候白崇禧反对胡琏担任兵团司令,才临时把黄维拉出来担任兵团司令官,就是为了派系平衡。

济南战役之后国军在中原战场和华东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于是统帅部决心放弃郑州,开封等地,退守徐州,以拱卫南京。这样十六兵团去哪里就成了一个问题。当时华中剿总白崇禧和徐州剿总刘峙都曾派人拉拢孙元良,孙元良本来是想退往华中战区,跟着白崇禧混,但是却临时被统帅部抽调到了蚌埠,准备参加徐蚌会战。

到蚌埠之后,国军又准备依托徐州进行决战,又把孙元良兵团北调宿县,以保护津浦线,保障徐州作战的交通线,因为此时国军统帅部认为中野对徐州侧背交通线的威胁很大,需要重兵集团防守。但是国军向徐州撤退的时候,黄百韬兵团被围,原本奉命卫戍徐州的冯治安兵团出了何基沣张克侠起义,徐州一下空虚了,刘峙惊慌失措,于是又将孙元良兵团紧急调往徐州担任城防。十一月底,国军统帅部要求解救黄维兵团,十六兵团奉命向南进攻。从蚌埠北上开始,十六兵团就一直处于战斗状态,大小战斗不断,也有不小的损失。

杜聿明从东北回到华东战场后,说服国军统帅部放弃徐州,邱清泉孙元良和李弥三个兵团先经萧县,永城,涡阳,退往阜阳,再依托淮河进行决战。结果刚开始撤退,部队的建制就乱了,才走了一天多,部队就在青龙集和陈官庄一带停下整顿了。这时候接到统帅部命令,又要求杜聿明率三个兵团去救援黄维,于是临时改变了行动方向,转而向南攻击。杜聿明叫苦不迭,早都说了打就不能撤, 撤就不能打,千万不能拉出来再打,结果现在却成了拉出来再打。

向南进攻时杜聿明集团实际上已经被华野包围了,但解放军兵力不足,所以杜聿明集团仍有机会夺路而逃。杜聿明想走,但是不敢负责任,召集邱孙李三个兵团司令官开会的时候,最后议定还是遵令去救援黄维兵团,于是部队改为品字形部署,邱清泉兵团在前面进攻,李弥和孙元良两个兵团在后面掩护侧翼安全。

杜聿明集团打了一天毫无进展,于是又决心突围。突围的时候又改为分散突围,李弥兵团向东突围,邱清泉兵团向南突围,孙元良兵团则向西突围。商量好了之后,三个人各自回到兵团司令部开始部署。邱清泉和李弥各自回到兵团司令部,很快就发现分散突围其实是不可能的,所以并没有实际行动。只有孙元良兵团下定决心要分散突围,并且要求部队马上开始做准备。

孙元良兵团回到兵团司令部之后,在下达分头突围的命令时明确规定,电台不再接受指挥部发来的消息,电话线马上掐断,不与其他友邻部队联系。而且孙元良要求突围的时候以营为单位,在一些军长和师长的反对下,才要改为以团为单位进行突围,并且马上焚烧了多余的物资,破坏了无法携带的重型装备。

突围之前,孙元良命令部队把炮弹全都打光。到了十二月六日傍晚,孙元良兵团阵地上炮声大作,隔壁阵地李弥一听就拍桌子大骂,孙元良这个狗杂种,要逃跑了!

结果突围刚一开始,整个部队就完全乱了。孙元良兵团的乱兵在经过邱清泉兵团的防线时,邱清泉兵团的士兵对孙元良兵团的士兵直接开枪,阻止突围。经过交涉之后,有一部分部队走出了邱清泉兵团的防线阵地,只有马上找到了解放军的枪炮阻击,只有一个师逃出去了,最后发现自己完全处在解放军的包围之中,只好投降了。

孙元良兵团从蚌埠北上开始,一直在进行战斗,而且屡次被解放军严重打击,损失惨重。在经过被包围出去的两天,解放军不断试图从从孙元良和李弥两个兵团的阵地突破杜聿明集团的防线,撕开一个口子。所以到突围之前,这辆兵团大概只剩了32,000人。而在突围之后,重新收容起来的孙元良兵团残部只有六七千人。

孙元良本人倒是逃出了包围圈,而剩下的六七千残部又被改变为122师,编入了的74军,参加了淮海战役之后的战斗,直至被最后消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淮海战役   黄埔军校   雨花台   独山   蚌埠   川军   徐州   军长   国军   南京   不济   日军   兵团   司令   蒋介石   部队   能力   财经   孙元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