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到底是怎样打赢的,能顶住200万发炮弹和6万人43天?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激烈程度是前所罕见的:在这场战役中美军调集6万余人、300余门大炮、170多辆坦克、3000多架次飞机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役中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在历时43天的战役中敌我双方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军冲锋900多次。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朝鲜战场上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陆军中将范弗里特通过美联社驻汉城的记者向全世界宣布:“一年来联合国军向中国军队所发动的一次最猛烈的进攻——金化攻势正式开始了!”范弗里特所说的“金化攻势”就是我们所说的“上甘岭战役”。1952年10月14日凌晨5点44分猛烈的炮火拉开了持续43昼夜的上甘岭步兵攻防战的序幕。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战况尤为激烈。

美7师和韩2师集中了320多门大口径重炮、27辆坦克战车、40余架飞机对志愿军阵地狂轰滥炸。强烈的冲击波在坑道内激荡使高地上的志愿军感觉就像是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当时有些小战士甚至直接就被活活震死了。在这惊心动魄的爆炸声中两高地上的步话员一次次在坑道口立起天线呼叫千米之外的营指挥所,但在短短几分钟内坑道里储备的十几根天线就被猛烈的炮火全部炸毁。

597.9高地的11号阵地上志愿军一个班直接全冲到表面阵地,结果被敌人一轮轰炸就全都牺牲了。2号阵地看见11号阵地丢失后试图反击夺回,可冲到一半又被一轮轰炸炸没了。由于大部分电话线都已被炸断,所以通往营指挥所的电话时断时续报告着:“597.9高地11号阵地上出现敌人”“敌人坦克爬上了537.7高地北山1号阵地前沿”“597.9高地2号阵地没有了枪声”......15军45师师长崔建功听着这些零头碎脑的报告焦急万分。

崔建功赶紧派出侦察员去前线了解情况。第一批派出的侦察员在半路上就牺牲了。第二批侦察员中只有两个人活着来到597.9高地5号阵地。当这两名战士看到美军正蜂拥而来时毫不犹豫投入了战斗。就在各级指挥员心急如焚等待战况汇报时战斗一幕比一幕惨烈地在两个高地展开:战士陈治国在机枪射台被炸烂的情况下用负伤的身体充当射台;战士孙子明在4次负伤后昏了过去。当他醒来时发现敌人已冲上阵地,于是他握着3颗手榴弹冲向敌群......

早在战役打响前志愿军就抓紧筑造了坑道防御工事:1952年春、夏两季数十万中国军队在蜿蜒500里的战线上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这样一来志愿军防线形成了大小坑道纵横交错且与表面阵地相结合的坚固防御体系。美国空军从空中观察这些坑道工事后曾评价道:“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好像出现了一个长220公里、宽20~30公里的巨大蜂巢。中、朝军队阵地的坚固程度足以让任何具有进攻欲望的人望而生畏”。

等到战役打响后这些坑道防御工事全都派上了大用场。战役打响当天17点左右大部分表面阵地都已失守,伤亡较大的志愿军全部退守坑道。1952年10月14日这天的炮火过后根本不可能散去的硝烟和石屑粉末遮蔽了整个天空。参加过第一天战斗的幸存者甚至因此以为那是一个阴天,可实际上那一天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大晴天。在坑道中熬过这一天的志愿军战士们直接用“地狱”这个词来形容当天炮火的猛烈程度。

当天美军的320门大口径火炮和27辆坦克同时向上甘岭597.9高地和537.7高地猛轰,平均每秒钟就有6发炮弹落在志愿军两个连队的阵地上。与此同时完全掌握着制空权的美军出动了100多架轰炸机轮番轰炸。重磅炸弹将花岗岩炸得粉碎,凝固汽油弹烧得山头烈焰冲天。仅仅一天之内上甘岭山头就被整整削去了两米,平日坚硬的石头山被完全炸成了石屑山,往日用钢钎都打不动的岩石一脚踩下去就直没膝头。

在第一天的战斗中美韩军就一口气投入了7个步兵营、18个炮兵营和200余架次飞机攻击上甘岭志愿军两个连又一个排。在之后九天的战斗中美韩军光炮弹就消耗了30万发,航弹更是投下了500余枚之多。如此之高的弹药消耗量甚至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了一个术语“范佛里特弹药量”。范佛里特还在战斗打响两天后的10月16日搞了一场两栖登陆作战演习以迷惑中国将领。直到17日志愿军将领秦基伟还在日记中猜测美军主攻方向到底在哪里。

在开局明显不利的情况下我军巧妙应用反斜面战术和坑道战术使战局得以逐渐扭转:志愿军只在阵地上留下3个观察哨,其他人则全在坑道里待命。前面一个人阵亡了,那么后面就补上去一个。志愿军的反斜面阵地在山背面 、坑道在山底下 ,所以美军的直射火炮无法命中,而曲射火力或航空打击稍微偏差也无法造成有效杀伤。当时温压弹尚未发明,而钻地弹的性能还不够完善,所以这时志愿军坚固的坑道防御体系就派上了大用场。

在上甘岭战役爆发之前的1951年美军40到60发炮弹就能杀伤我方一人,但随着我军的坑道战术日益完善之后美军平均646发炮弹才能杀伤我方一人。只要我军保住阵地不失,那么联合国军就只能继续用步兵冲击山头。由于上甘岭战场地形狭窄,所以无法同时投入太多兵力。这在无形中削弱了美军在兵力火力上的优势,而我军只要火力配置到位就能用一个班封锁数百米的防线。联合国军空有纸面兵力,但在进攻时却无法展开。

在这种形势下双方都只能以连排为单位进行添油战术,而这种刺刀见红的战斗恰恰正是我军最擅长的。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洗礼的人民子弟兵有着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的顽强意志和千锤百炼的实战经验。当敌人炮火猛烈时我军就立马钻进坑道,等到炮声一停又从坑道出来与敌人刺刀见红血战到底。上甘岭两高地的表面阵地就这样不断在志愿军和联合国军之间反复易手。

在第1天的战斗中两个志愿军连队打掉了45万发子弹、近万枚手雷手榴弹。这几乎是将战前储备的弹药几乎全部打光了。此外在第一天的战斗中有十挺机枪、62支冲锋枪、90支步枪被打坏。这几乎占到了两个连队全员装备的80%以上。这一天中国军队伤亡550人,美韩军则在阵地前丢下了1900人的尸体。仗打到第3天的时候上甘岭上志愿军已有15个连队投入战斗、歼敌数量也已逼近5000人。

1952年10月18日晚志愿军悄悄向坑道里增兵以备在第二天发起反击。19日夜中国人民志愿军15军发起了大反击。在这晚的战斗中出现了一个被中国人代代传颂的名字——黄继光。在这晚的战斗中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疯狂扫射的机枪。黄继光的牺牲激起了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之心,于是他们高喊着“为黄继光报仇”的口号冲了上去。到了20日凌晨志愿军已全面收复上甘岭阵地。

黄继光牺牲当夜志愿军上报杀敌2500人,第2天志愿军一个观察所发现在597.9高地正南面的山沟里美国人一次就拉走了30卡车的尸体。当时的一名美国记者沃尔逊向国内报道了这样的景象:“一个连长点名时下面答到的只有一名上士和一名列兵”。美联社记者伦多夫报道称:“那些出发时兵员齐整的部队在回来时只剩下几个少得可怜的残余,那些最精干最勇敢的军官们看到这样惊人的损失都哭了起来”。

当时一个美国俘虏一脸沉痛地告诉志愿军:美军参加过太平洋战争的最能打的荣誉团队十七团在第一天的战斗中就伤亡过半,有的连甚至只剩下一个少尉。同一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伤亡也相当惨烈。从1952年10月14日到20日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经过七天血战之后志愿军15军第45师参战连队大部分伤亡过半,甚至有的连已只剩下几个人。作战科长在向军部汇报战况时都是含着泪断断续续汇报的。

45师师长崔建功在向军长秦基伟汇报时说道:“如果打剩一个连,那么我就去当连长;如果打剩一个班,那么我就去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还活着,那么上甘岭就还是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20日联合国军再次增兵进攻并夺取了表面阵地,志愿军随即再次转入坑道作战:白天采取钻洞坚守的战术,夜晚则以小股部队不断袭击敌军。志愿军就这样成功将战斗拖到了夜晚。夜晚的597.9高地对美军而言是危险的。

白天美军可以凭借空中优势耀武扬威,但却频繁遭到志愿军出其不意的夜袭战打击。多年后当时的一名美军士兵普罗福特回忆称:“夜晚我们在前沿阵地时听到一个铁盒子叮叮当当滚落下来也会以为是志愿军来了。每当发生这种事时一定会枪声大作,直到某个军官跳出来大喊‘是我扔了一个罐头盒子’。没过几天相同的一幕就又会重演”。由此可见志愿军频繁的夜袭打击已让美军紧张到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地步。

与此同时我军的日子同样也并不好过。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当时在军事上、经济上都远远落后于美国,所以我们的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几乎是以血肉之躯对抗“联合国军”的现代化武器。上甘岭战役作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颇为激烈的一场战役其实打得相当艰苦,也正是靠着战士们顽强的战斗意志才得以一次次击退火力强大的敌军。如今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黄继光、邱少云等烈士就是在上甘岭战役期间涌现出来的。

《抗美援朝战争战史》中记载:“上甘岭战役中危急时刻拉响手雷、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以及舍身炸碉堡、堵枪眼等行为成为了普遍现象”。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涌现出英雄集体200多个:其中特等功单位2个、一等功单位28个、二等功单位60个。另外还涌现出以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邱少云、胡修道为代表的功臣12347名。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投入的4.2万兵力中伤亡就有1.15万人。

上甘岭战役期间美军以疯狂的炮火切断了五圣山到上甘岭前沿的所有通道,致使上甘岭各坑道弹尽粮绝、滴水无存。45师师长崔建功命令后方部队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食物和水送进前沿坑道,然而往往需要拼出几条性命的代价才能送进去一口袋饼干。可就是后方部队拼着性命送来的这些饼干也没法吃。在经历长时间的缺水之后战士们的食道变得干燥,舌头肿得连话也说不清,所以坑道里并不荒诞地出现了拿着饼干、馒头却挨饿的场景。

饥与渴如同两把钝刀子慢条斯理折磨着战士们萎缩的胃和欲燃的喉咙。渴极了的战士往干裂的嘴唇上抹牙膏、趴在坑壁上舔那一块块湿润的岩石。在这种环境下最痛苦的就是那些转运不下去的伤病员们。由于坑道里缺医少药,所以伤员们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救治。有些战士其实并不是在战场上直接牺牲于敌人的炮火下,而是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中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慢慢死去的。

守住坑道是夺取胜利的关键一环:只要将坑道部队牢牢钉在上甘岭就能死死拖住敌人,从而为最终夺取胜利赢得时间。秦基伟向45师下达了一道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把物资送进坑道!”火线运输员一拨一拨派出去,却一拨一拨倒在封锁线上。运输员们以生命为代价将微乎其微的物资送进了坑道,可就是这些微乎其微的物资撑起了坑道部队战士们不屈的生命。这也就为后来的反攻保存了宝贵的火种。

25日晚秦基伟在指挥部召开的作战会议上眼含热泪宣布道:“我们将在30日实施决定性反击,为死难的将士们报仇!”30日中午15军集中了133门大口径火炮、30门迫击炮、一个喀秋莎火箭炮团炮轰韩2师阵地。这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发动的规模最大的炮战。这场炮战拉开了上甘岭战役大反击的序幕:30日晚22点25分以8连为首的坑道部队犹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扑3号阵地。

与此同时45师新组建的8个连和29军的两个连兵分两路猛扑597.9高地。冲击、反冲击、占领、反占领,一时间战斗进行得热火朝天。双方的炮火都瞄准了597.9高地:你炸一遍过来,我还一通回去;你阻拦我的增援,我急袭你的反扑。高地上彻夜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到处都是悲壮激越的呐喊。经过5小时的激战后志愿军收复了597.9高地大部分阵地。11月5日志愿军全面收复了597.9高地。

当天下午第3兵团调12军接替15军在上甘岭地区的全部防务,紧接着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转移到了537.7高地北山。在经过几天的拉锯战之后12军92团于11月11日在炮火掩护下向537.7高地发起全面反击。当天17点左右志愿军歼灭了据守阵地的韩2师1个营大部,全部恢复了537.7高地北山表面阵地。这时范弗里特这个第8集团军司令居然到了无兵可派的地步。范弗里特面对无兵可派的局面只好向李承晚施压。

韩国军队在美方的压力下只好再次进攻537.7高地。既然连武装到牙齿的美军都没能守住537.7高地,那么以韩军的战斗力又怎么可能拿下537.7高地呢?25日志愿军12军106团击退了韩军3个团的轮番进攻,从而把537.7高地北山牢牢控制在手中。至此上甘岭战役终于尘埃落定。战役期间敌我双方在3.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入了10万兵力。这样的兵力密集程度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相当罕见的,因此西方媒体称其为“朝鲜战争中的凡尔登战役”。

上甘岭战役结束两个月后解职退役的范弗里特被召回国。范弗里特直到死也没想通一件事,事实上几乎全体美国人都没想通这件事:上甘岭战役期间联合国军为何会在兵力、装备、炮火等方面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打了败仗?事实上志愿军是靠着钢铁般的意志力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上甘岭战役只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缩影。整个朝鲜战争期间入朝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阵亡197653人。

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先后投入了两个精锐野战军的9个团以及2000名新兵、11个炮兵营、一个火箭炮营共计4.3万余人。“联合国军”方面投入了步兵10个团、空降兵一个团共计11个团两个营6万余人。战役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阵亡7100余人、负伤8500余人;“联合国军”阵亡2.5万人(其中美军5200余人)。在这片长仅2700米、宽仅1千米的狭小地域内双方投入了10多万人殊死搏杀。

正是靠着战士们的顽强坚守、靠着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持才使我们在当时那种极端不利的状态下逼迫美帝国主义首次在自己未能取胜的停战协议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此美军打心眼里承认中国军人的勇敢毅力和战术都是超一流的。美国军队从此视中国军队为最强硬的对手。直到今天美国军事学院教科书中唯一的中国战例就是上甘岭战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上甘岭战旗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时,朝鲜战场上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陆军中将范弗里特通过美联社驻汉城的记者向全世界宣布:“一年来联合国军向中国军队所发动的一次最猛烈的进攻——金化攻势正式开始了!”

范弗里特


这里,美国人范弗里特所称的“金化攻势”,就是我们中国战史里的“上甘岭战役”!(上甘岭其实是个小山村。它在朝鲜中部的战略要地——五圣山的南坡上,它的一边是个标高为537.7的高地,另一边是597.9高地。这两个高地背靠五圣山,且互为犄角,是五圣山防御前沿的重要支撑点。在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前,因为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三八线附近进行的几次大战,上甘岭这个小山村其实早已经被炮火夷为平地,只是军用地图上的地名标注而已。)



伴随着范弗里特的叫嚣,一声尖锐的长啸划破了五圣山宁静的夜空。紧接着,无数排明亮刺眼的火舌映亮了黑色的夜幕,一阵阵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在五圣山志愿军阵地上响起。震惊中外的上甘岭大战,拉开了序幕。


在宽度不到4公里的进攻正面上,负责指挥这次作战的美军令詹金斯少将集中了强大的空地火力,16个炮兵营的300多门大炮,上百架各种性能的飞机和 120辆坦克。这样大密度的火力支援,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柏林战役也不能与之相比。


300 门大炮的齐射,几乎把五圣山打得地动山摇;近百架飞机轮番临空,像杂耍般地悬停在我军阵地的上空,肆无忌惮地把炸弹向下倾泻;120 辆坦克像恶狼般地一字排开。用坦克炮对我军阵地进行打靶般的直瞄射击。


炮弹与炸弹像狂风暴雨一般地倾泻,火力密度高达每秒落弹六发。整个上甘岭地区硝烟弥漫,碎石横飞……巨大的爆炸声好像要把山头劈开似的,坚硬的岩石变成了黑色的粉末,一人多深的交通壕和掩蔽部被夷为了平地,整个上甘岭刹那间变成了人间地狱。


在坑道中坚守的志愿军战士,觉得就像是乘坐着小船在波浪滔天的大海上颠簸,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不少人嘴唇被磕破了,牙齿被磕掉了,甚至还有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

战后,幸存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都不约而同以地狱来形容,其恐怖由此可见。


要知道,承受这样火力打击的,只是我志愿军的两个连队而已,15军45师135团的1连和9连。


经过长时间的火力急袭,詹金斯确信我军阵地上已不可能还有生命存在。随着三颗信号弹升起,早已进入攻击出发阵地的“联合国军”步兵投入了进攻。


可是,美7师的两个营,攻打597.9高地(美国人称为“三角形山”),发起冲击才半小时,两个突击连的连长和全部排长就都阵亡了,底下的士兵不消说也是死伤累累。在美军指挥官的严厉督战下,这两个营不停地向我志愿军阵地发起波浪式冲击。从早上打到太阳下山,美军才好不容易占领了表面阵地。

和美军并肩作战的是韩2师,他们负责攻打537.7高地(狙击兵岭),韩2师派出4个连的步兵进攻,同时用一个坦克连和对空射击队来对我志愿军阵地压制射击,又有两个营在两边对进攻的步兵火力支援。


在付出重大的伤亡代价后,也是从早上打到下午,韩2师的部队才得以占领我志愿军的表面阵地。


可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打了一个白天,占领了我表面阵地的美军和韩军,在阵地上却是满怀恐惧。太阳已经下山了啊,战场上,黑夜是属于中国人的。


夜里19:50,志愿军展开了猛烈反击,经过浴血奋战,志愿军成功夺回了敌人占去的阵地。


这样,经过一天的惨烈厮杀,“联合国军”付出了近2000人伤亡的大代价,换来的仅仅是对两个高地昙花一现的短暂占领。阵地还是在我英雄的志愿军手里。


事实上,这样的对于表面阵地的争夺战,持续了接近一周时间。白天,敌人依靠猛烈的炮火轰炸,加上“人海战术”冲锋,从我们手里夺去表面阵地。

但是,到了夜里,我们志愿军通过夜战、近战,又成功夺回阵地。这可以说是上甘岭战役的第一阶段,从10月14日到20日。


此后,进入了上甘岭最艰苦的第二阶段,坚持坑道斗争。


韩2师师长觉得很奇怪,在上甘岭,他们白天夺取了阵地,怎么到了夜里,志愿军又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给韩军一顿胖揍。韩2师的参谋长,带人亲自去侦察,结果发现了志愿军坑道的秘密。


此后,敌人用了各种方法破坏我志愿军坑道:迫击炮吊射坑道口;用毒气弹、硫磺弹熏;用巨石块堵洞口;堵塞通气口等等。

志愿军对敌人的破坏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于是,敌人又想到了对坑道的封锁。派出去抢水的志愿军战士,几乎无一生还,后来,就改为由后勤指挥所派人送水。


但是,敌人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真正能送到战士们手头的水是微乎其微。。人几天不吃饭还勉强可以支撑,但是,几天不喝水,可就要了命了。没有水,连吃的干粮都堵在干燥的喉咙里,咽不下去。


断水的志愿军战士,只有舔石壁上难得的水珠,或者到坑道口呼吸一下寒冷的空气,想吸那微微的湿气。

最后,战士们只有喝自己的尿来维持生命,但是,没有水分摄入,即使是尿也越来越少。


直到第九天,也就是10月28日夜,运输连指导员宋德兴和两个火线运输员才冲过了炮火封锁,将三袋萝卜和一些慰问品送进了一号坑道,那个夜晚简直就是阵地上最盛大的节日。但是,萝卜吃多了烧心,所以坑道部队建议送苹果。

十五军连夜从后方紧急采购了三万多公斤苹果,派人送往坑道。但是,美军炮火封锁实在太猛,大筐苹果难以送上去,没有一筐苹果送进坑道,最后送进一号坑道的只有一只苹果!


三万多公斤苹果只能送到一个苹果,我们小学语文课上《一个苹果》的动人故事就在坑道里产生了。


面对敌人日复一日的持续围攻,我前线指挥员敏感地意识到,消极地等待和防守,很有可能会招致灭顶之灾。

要坚守下去,必须主动出击,用小、近、快、狠的战术手段,让敌人付出难以承受的重大伤亡,这样才能为下一阶段的大反击创造有利条件。


“小”,每次出击使用少量的兵力,一般是2至3人的战斗小组,在深夜悄悄潜出坑道,出其不意地对敌地堡和堑壕实施爆破。


“近”,在敌人进攻时,我防守部队屏息等机,等到敌人进至20~30米的距离时,再进行突然射击,以保证较高的杀伤率。这种战法,有效地减少了敌人炮火对我军的杀伤力。因为敌我双方近身相搏,混战一团,敌人如果火力支援,难免伤及自己人,这样使得敌人火力难以发挥效力。这是在朝鲜战场上最令美军头疼和恐惧的一种战法。


“狠”,不打则已,打则务必全歼进攻之敌。也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有时候,我军即使自身付出重大代价,也力求对成建制的进攻之敌实施包围歼灭。这样不仅可以有力地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还可以震慑和瓦解敌人的士气,使敌人产生恐惧感。


“快”,行动迅速、果敢,从坑道中跃出快、击敌快、回撤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敌人,使之防不胜防,闻风丧胆。


从10月21日至29日,我志愿军坑道坚守部队组建班、组为单位的突然出击158次,除了9次未能奏效,149次都获得成功,以微小代价,取得了歼敌近千人的重大胜利。


以10月30日夜开始的决定性大反击为标志,上甘岭战役进入了反击与恢复巩固阵地的第三阶段。

在战事陷入胶着状态时,我军为反击积蓄着力量。到10月底,我志愿军火炮由原来的65门增调至133门,每门炮储备炮弹300--500发,“喀秋莎”火箭炮也增至一个团。步兵集结了25个齐装满员的战斗连队。对于反击,我英雄的志愿军是准备充分,志在必得!



30日晚上21时,我军百门榴弹炮第一次齐射,上甘岭战役中我军最大规模的反击开始了。通过强烈的炮火轰击,敌人的防御工事被夷为平地,防守兵力也遭到了重大杀伤。接着,我军步兵分队发起冲锋,经过一日苦战,终于把敌人打下去。


让人感慨的是,后来美军总结上甘岭战役中失败的原因时,其中一点是志愿军强大的火力。而事实上,就以30日大反击的最大火力而言,志愿军火力也只有美军强度的1/4而已。


此后的5天里,敌人每天都会发动营以上战斗单位的进攻,但都被志愿军战士击退。其中第91团新战士胡修道在战友全部牺牲的情况下,孤军奋战,创造了毙伤敌人280人的奇迹!


到11月6日上午,美军终于垂头丧气地宣布:“联合国军在三角形山的进攻被彻底打败了。”


11月7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亲拟的军委给志司、三兵团的复电中,对于李德生指挥的597.9高地保卫战评价非常高:

“此次五圣山附近的作战,已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并已取得巨大胜利,望你们鼓励该军,坚决作战,为争取胜利而奋斗。”


美国人坦诚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而韩国人还不甘心,可是,从11月10日到25日,韩2师、韩9师对我上甘岭阵地发起的几次攻击,除了徒遭死伤外,一无所获。


到11月25日,敌人已经无能力做营以上规模进攻,上甘岭前线渐渐平静下来。至此,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落下帷幕!


从范弗利特一开始以为的营级规模战斗,花几天时间,200伤亡攻占上甘岭,到最终“联合国军”打下接近200万发炮弹,投入6万人,用了43天,战斗打成战役,造成自己死伤2万多人,而徒劳无功,可以说,美国在上甘岭遭受到了惨败!


而我英雄的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中获得了伟大的胜利,胜利的根源在于志愿军的坚强意志,以及依靠坑道的科学作战。


坚强意志!


上甘岭一战,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让全世界都知道了志愿军的英勇顽强,光是各级战斗英雄就诞生了12383人,除了最为家喻户晓的黄继光、邱少云,还有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等许多战斗英雄,一个个都是铮铮铁骨,每人都有着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黄继光和邱少云






还有,用身体抵住爆破筒的苗族英雄--龙世昌。

龙世昌


用身体接通电话线的英雄--牛保才。

牛保才


上甘岭战役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共有38人。孙子明,就是第一位做出如此壮举的英雄。就是这样一位英雄,暂时还找不到他的照片!


坑道工事!

“从西海岸到东海岸好像出现了一个长220公里,宽20~30公里的巨大蜂巢,中朝军队阵地的坚固程度足以让任何具有进攻欲望的人望而生畏。”

据说,这是美国空军通过空中观察得出的结论。

1952年春夏两季,在朝鲜半岛三八线蜿蜒500里的战线上,数十万中国军队构筑了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整个我军防线形成了大小坑道纵横交错,坑道与表面阵地相结合,既利于屯兵又利于用兵的坚固防御体系。


志愿军构筑坑道工事,这是因为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根据战争态势的变化,上书毛主席,对我军下一步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联合国军’已经在三八线以南建立起了三道坚固的战略性防线。我们的兵力优于敌人,但技术装备处于劣势,一切供应都要从国内运来。加之朝鲜地形狭长,敌人兵力集中,因此,要想在大踏步的机动战中消灭敌人是困难的。

同样,敌人由于遭受了多次的惨败,也不敢大胆冒进。志愿军已完全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迫使敌人不得不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这样,今后的作战要以阵地战,即阵地攻击和阵地防御为主了。”


毛主席根据战局的变化和志愿军总部的报告,作出了敌我双方将“长期相持于三八线”的估计,并用自己家乡“牛皮糖”这种小吃,做了形象比喻:

我们的作战方针是持久战,我们的战术原则是“零敲牛皮糖”,即采用袭击、伏击、反击相结合的战法,大量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



要在“联合国军”强大的火力面前,做好阵地攻防作战,志愿军就采取了坑道这个好方法!


正是依靠着志愿军的坚强意志,以及毛主席、彭德怀对战争的准确判断而采用的坑道工事,在上甘岭战役,我英雄的志愿军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获得了伟大的胜利!




说上甘岭就会想起黄继光,也应该想起上甘岭特功八连,那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和小木岭大营救,93人救出756人。前有上甘岭,后有小木岭。

上甘岭炮火密集到什么程度?

出现炮弹在空中相撞、美军飞机撞炮弹的奇观,人类有史以来从没有过。

美军在不到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丧心病狂倾泻了约200万发炮弹,最高每秒6发。

平均每平方公里16000余吨,算成每平方,就是16公斤。

如果你的房子是100平方,等于禁受了1600公斤弹药的暴击,渣都没有。

山头被削低两三米,随手抓一把土,里面三样东西,骨头、弹片和土,林彪说上甘岭是肉磨子。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着一铲上甘岭战场的土:





一寸河山一寸血。

1952年10月14日到11月25日,持续43天的惨烈拉锯战,人间炼狱。

“联合国军”共投入60000余人,伤亡约25000人,伤亡比40%多。

此前美军认为伤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也只有32.6%。

志愿军共投入43000余人,伤亡11500人,伤亡比超过25%。

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志愿军共击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最终取得胜利。

今天,在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室,有一张照片,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在上甘岭主峰迎风飘扬,战士们带着胜利的笑容。



看到的是笑,背后都是血和泪。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上甘岭到底是怎样打赢的,能顶住200万发炮弹和6万人43天?

黄继光大家都很熟悉,今天重点讲讲上甘岭特功八连,看完就会知道是怎样打赢的。

上甘岭战役是八连战史中最为辉煌的一次战役,荣记集体特等功。

八连是志愿军3兵团15军45师134团的尖刀连。

15军是上甘岭战役的主力部队,刘邓大军的头等主力。

后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挑来挑去,最终选中15军,改建为我军第一支空降兵。

15军军长秦基伟是上甘岭战役的总指挥,后来任国防部长。



八连原来是黄麻起义时的一支赤卫队,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到抗美援朝所有战争。

有史以来都是百分之百地完成任务,他们的口号是:“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淮海战役,仅10分钟就突破黄维兵团一个主力师的阵地,强渡40多米宽的浍河,占领小白庄。

接着又连续攻下2个村庄,直到全连仅剩9人时,还攻克了第4个村庄。

战斗结束后,全连补充到140余人。

4天后担任全军尖刀连,又是10多分钟就突破双堆集的大门杨围子。

一举拿下50余个地堡,撕开一条宽400米的突破口。

但在上甘岭受到严峻考验。

先简单看一下过程。

上甘岭战役10月14日开始,美韩联军3个营发起突然袭击,志愿军只有45师2个连驻守两个高地,到18日,表面阵地全部失守。



45师师长崔功决定19日发起反击收复阵地,决定打出手中的王牌——八连。

八连受命于危难之际,最终不负重托。

18日夜,连长李保成率领八连向上甘岭597.9高地运动。

首先要通过1500米长的炮火封锁区,探照灯、照明弹把封锁区照得如同白昼。

八连采用三三制,三人为一小组,交替掩护前进,在封锁区内爬行八小时,仅以伤亡5人的代价,全部进入了1号坑道,为19日大反击奠定胜利基础(第15军军史评价)。

19日,八连相继攻取了第1、9号阵地,最后攻克主峰(3号阵地)。

同日,黄继光在攻克597.9高地6号阵地的战斗中牺牲,战后被追记为特等功臣、特级英雄,是志愿军历史上获得这项荣誉仅有的两人之一,另一人为长津湖战役中的杨根思。



战至21日夜,八连仅剩16人,但依然像钉子一样钉在在597.9高地。

23日夜,得到人员补充的八连,对597.9高地东北山梁上的第2、8号阵地发起反击。

与敌反复争夺9次,拿下8号阵地后,八连仅剩5人。

副连长侯有昌右胸被敌机枪打得稀烂,被背回坑道后,4天水米未进,也没哼过一声,第5天早上,这位铁打的汉子悄悄地死了。

5天内,八连第二次全连打光,退守1号主坑道。

白天防守,晚上出击,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伤亡。

45师每天抽调机关人员向坑道增援,几乎连勤杂人员都用光了。

事后统计,一共去了800余人,但最后到达连队的只有3、400人,一大半牺牲在路上。

一位理发员给师长崔建功理了一半,就匆匆和后勤人员一起奔赴上甘岭,再也没回来。



开国少将崔建功在坑道(后中)

10月24日晚,秦基伟将军的警卫连96人,被派往1号坑道支援。

15军自成立以来,还从没用上过军警卫连。

这是八连第三次重建。

25日,美军将被打残的美第7师撤下战场,由韩2师接替。

韩军将东方人的“狡黠”和“阴毒”发挥到了极致。

他们在坑道顶上打洞,用硫磺弹、毒气弹、辣椒烟熏,用铁丝网将棉花缠绕成团、甚至用糯米饭堵塞通气洞口……

然后,在坑道顶上的洞眼里装烈性炸药爆破,同时用迫击炮吊射坑道口……

美军忙了5天,一筹莫展,而韩2师第1天就对坑道造成巨大破坏。

2号坑道炸塌了近30米,坑道里的4连被倒塌的土石压死2人,压伤6人。

1号坑道的两个洞口也被炸塌,只剩下碗口大小的透气孔,八连伤亡了37人才将洞口重新掏开。

这还不算什么,美军对交通线的炮火封锁,断药断粮断水才是最致命的。





通往上甘岭两个高地的山路上,实际只有1.5公里,是一条名副其实的血路。

在整个战役期间,火线运输员的伤亡率一度高达90%。

坑道里连一滴酒精,一卷绷带都没有,只好任凭伤口发炎糜烂,全靠坚强的意志支撑着。

而且为了不影响战友的情绪,伤员都自觉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很多伤员都用嘴紧咬着床单,有的至死嘴里的床单都没法拿下来。

坑道里最缺的是水,装水的容器一中弹,水就没了。

饼干根本咽不下,甚至把舌头都割破,人丹放在嘴里竟化不了,口水都没有。



所以,后来就主要送萝卜,既能解渴又能充饥。

送萝卜也难于登天,上甘岭特功八连断粮断水9天后,才闻到萝卜味。

那天晚上,运输连指导员宋德兴带着两名运输员,终于冲破敌人炮火封锁,送来了3袋萝卜。

整个八连就像过大年,坑道里一片欢声笑语。

一般来说,人不吃饭不喝水,3天左右就会死亡,不吃饭只喝水可以挺半个月左右。

可是,萝卜吃多了又上火,本来嗓子就冒火。

于是,改送苹果。

15军连夜从后方紧急采购了30000多公斤苹果,但要把大筐苹果送上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

一个苹果几条命。

我们在课本里读到的《一个苹果》的动人故事,就诞生在上甘岭特功八连坚守的1号坑道。

一个苹果,开始都不吃,经过动员,转了一圈,苹果还剩下大半个。



当我们刷手机,看到类似的logo,有什么感想呢?

苹果机好,也不反对大家用,但也不必过于嘲笑雷军说小米对标苹果,甚至罗永浩说收购苹果。

上甘岭坑道的惨烈,看看亲历者高亚雄的回忆:

“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毒气、凝固汽油弹、火焰喷射器、炸药包……敌人什么武器都用上了。

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

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是没水喝,尿也很少啊……”

坚持就是胜利!

八连坚持下来了,坚持到了10月30日中午12时,我军开始对上甘岭发起全面大反攻。

整个抗美援朝志愿军首次大规模炮击开始了,加上敌人的炮火,密集程度创人类战争史最高纪录。



同时,志愿军创下了上甘岭战役中日均最高弹药消耗量:

手榴弹和手雷30000余枚,子弹300000多发,炮弹21000多发,爆破筒260根。

八连如猛虎出洞,杀出坑道,最终将将那面布满381个弹孔的战旗,插上主峰阵地

从21日至29日,坑道部队夜间主动出击达158次,其中仅9次失利,累计歼敌2000余人。

这面不倒的红旗,不到2平方,布满381个弹孔,现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019年,国庆70周年大庆,这面战旗随空降兵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





70年过去,战旗还是那么鲜艳,那么美。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上甘岭是怎样打赢的?

就是黄继光、邱少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就是上甘岭特功八连的精神:“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

“只吹冲锋号,不打退堂鼓”激励着上甘岭特功八连一代又一代传人。

前有上甘岭,后有小木岭!

最后,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黄继光、上甘岭特功八连所在部队,在汶川地震中的小木岭大营救。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 地震,地震波绕地球6圈 。

地震共造成超过46万人伤亡、失踪,近2000万人失去住所,受灾总人口达4625.6万人 ,直接经济损失8451.4亿元,为我国有史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

灾情就是命令,震区就是战场。

空降兵出动上甘岭特功八连所在团,第一时间飞上蓝天,在不适合空降的的恶劣气候条件下,强行空降汶川。





5月15日,700多名官兵,经过连续3天3夜的急行军,到达清平乡。

清平乡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彻底成为“孤岛”,公路被毁,桥梁阻断,断水断电,信息不畅,手机完全没有信号。

到18日,得知大量群众被困小木岭,那是一座绝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部队距小木岭约有10公里,6点就出发,8点才到达山脚下。

群众被困在小木岭发电站的引水涵洞内。

官兵抬头一看,晕,看不到山顶。

事后才知道,从山脚到引水洞的绝壁下,高差约500米。

山路已经被塌方的大小石块所覆盖,坡度约65度。

唯一能供攀爬的是一个凸出的平台,10米来宽,地震过后错位,原本水平的平面已经倾斜。

下方支撑它的是另一个斜面,他们组合在一起就像是突兀出来的一个金字塔尖,没有任何多余的附体。

洞口处于一面高达70米,角度约80度的水泥绝壁上。

绝壁右侧是陡峭的悬崖,怪石嶙峋,左侧不远处,滚石飞落,轰轰之声不绝于耳。



“组建突击队!”

孙团长一声令下,勇士们纷纷请战,架“天梯”。

最后,6名体力好、经验足的战士被挑选出来,请记住他们的名字:

吴雪冰,刘彬,李华南,杨万忠、殷金良,秦钱。

唯一能借力的,是绝壁上固定山体的水泥墙一根根裸露在外的钢筋,最短的只有3厘米,而且极不规则,踩踏稍不留神,就会摔下悬崖,粉身碎骨。

刘彬自告奋勇:“我来,我是四川人,爬惯了山路,我能行!”

他就像壁虎那样,紧紧地贴在水泥墙壁上,四肢扒住钢筋铁条,一寸寸往上挪。

他当时大气都不敢出,有一脚踩下去的时候,钢筋条刚好冲上,受力面积不超过一平方厘米,透过鞋底,脚板被扎得生疼。



水泥平面后面很光滑,没有什么摩擦,每走一步都很费劲,10米长水泥墙,爬了近半个小时。

最恼火的就是上面碎石不断地滚下来,手腕很快被砸肿。

有一块巨石滚下来,正好他抬头看到了,赶紧一歪,贴在绝壁上,石头擦肩而过,差点把他砸下去。

死神擦肩而过。

吴雪冰、殷金良、秦钱、李华南四名勇士,也在电缆的帮助下,陆续爬上了绝壁,站在只有一米来宽的平台上,紧张地开始了云梯的架设工作。



这还不是最危险的,最危险的是杨万忠,在绝壁下方,一根背带系在半空负责调整云梯。

脚底完全是空的,没办法躲掉下来的石头,就靠一顶钢盔保命,完全听天由命。

事后看头盔,全是石块砸出的白点,几百个!

他全身布满乌色的淤青,也是几百个!

事后接受采访,他说:“当时说不害怕是假的,我都不敢往下看。但是还有很多老乡在等着救,我必须上!”



此时的孙团长带病指挥,跟着往上爬。

到达绝壁前的一小块平地后,在卫生队赵队长的催促下,团长这才躲在一块巨石后面,一边打吊瓶,眼睛一边还紧紧锁住了洞口。

到了晚上,孙团长从部队调来发电机、电线和灯泡,挑灯夜战,充分发挥出上甘岭的战斗精神,通宵达旦。

战至20日中午,突然乌云密布,转眼间下起了倾盆大雨。



一方面绝壁变得湿滑,另一方面,布满裂缝的山体,可能出现塌方或泥石流。

还有,勇士们已经连续作战了30多个小时,极度疲劳。

怎么办?

继续干!

架好了“天梯”,再一个个把被困群众背下来。



一位被砸断双腿的中年男子,被妻子一路背到小木岭涵洞避难。

男子对妻子说,你已经背了我这么多天了,你已经仁至义尽了,假如有一线生还的希望,你就逃生吧,再也不要管我了,再背着我,你也活不成。

妻子说,要死一起死,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把你撇下。

后来他们被陷入求生疯狂的人群冲散了。

妻子先获救,一直没看见丈夫,眼泪都哭干了,她躺在地上已经不抱希望了。

听说下来最后一批人,她慢慢地坐起来,远远地无神地看着,突然战士背上背着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她眼睛一亮,风一样地跑了过去。

一个也不能少!

两夫妻抱头痛哭,然后对着战士鸡啄米似地磕头,鲜血染红了大地,致敬最可爱的人。

现场所有的人,眼前都一片模糊。

战士李华南至少背了200人,当最后一名群众的绳索被杨万忠解开之后,李华南扑通一下跪在地上,然后一倒,半天没起来。

到20日傍晚,小木岭大营救工基本结束,耗时三天两夜,共救出受灾群众756人,战士们却个个差点累死。



由于大部队无法展开,部队投入的兵力仅仅93人。

93人,连续战斗,仅凭人力从绝岭之上救出近千人,连外媒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正如今天,美国西点军校依然摆放着上甘岭的模型,他们依然在研究,依然无法破解那个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上甘岭到底是怎样打赢的,能顶住200万发炮弹和6万人43天?

再看一组图,应该会彻底明白:











因为那是保家卫国。

因为中国军人爱祖国、爱人民。

我们为什么能打赢上甘岭战役?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我们为什么今天能幸福地生活?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都是徒劳。

但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麻雀妈妈为了孩子,可以将猎狗打得瑟瑟发抖。

上甘岭到底是怎样打赢的,能顶住200万发炮弹和6万人43天?

真爱无敌!




上甘岭,赢在三点。第一点,我军经历过了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有不怕死,不怕困难,顽强的意志与战争经验。

第二点,坑道工事作业,在新式热兵器战争中,火炮与炸弹的威力,足以催毁地面的一切。要想守住而不被炸死,只有坑道。敌人一打炮,立马钻进坑道,炮声一停,又从坑道出来防守。

大家知道早期我军的抗日战争,著名的台儿庄大捷。打退了日本,实际战损是5比1。我军伤亡5万多,日军伤亡一万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除了我军武器不如人,战争经验也不行。日军弹药充足,对中国工事一顿炮火,守军已经炸死一半。日军继续进攻,中国又添加部队。日军又一阵炮火,守军又死一半。真正中国军队,伤亡5万多人,有大半是被飞机大炮炸死的。就是因为我们的工事里没有坑道,猛烈的炮火一来,守军在工事里一起炸飞了。

到了志愿军的时候,美军的炮火比志愿军还厉害不止一倍。战后连上甘岭山头都削平了两米,土石炸成粉灰,一脚下去,没入大腿。这种炮火,所有人在工事里都会一个不剩。我们的军事领导,经历了多年战争经验,明白在这样的炮火下,要想不被炸死,而守位上甘岭,只有躲进坑道。所以,在工事里,挖出了很多以班,排为单位的坑道,并在坑道里准备了粮食弹药。小小上甘岭,中方守军在上面只能放一个营,本来美军打算两个营就能拿下,最后结果,硬是打成了双方出动十几万人的大战役。

第三点,武器,上甘岭战役,中国军队,已经全部换上苏式装备,武器方面除了飞机,已经不输于美军。中方的炮火阵地,后期还拉来了一种先进的宝贝,苏军的喀秋莎火箭炮。这种炮,一炮是一排炮弹出去。几十台炮对准进攻到我军阵地前的美军同时开炮,美军躲都没处躲。

这样一个小战役小山头,最终历时43天,美军在现代化武器的进攻下,折损1万多人,也没有攻下,不得不停战,乖乖的在板门店签下停战协议。




1952年11月,在被美国人称为“伤心岭”的上甘岭,一位记者随手抓起把浮土,发现里面竟然有32个弹片!上甘岭的战斗之惨烈也见一斑。

对于上甘岭的失败,美军曾找出了3个令人无法信服的败因;而对于胜利,我方主将秦基伟也给出了7大胜因。到底如何,下面给大家一一分析。

一、上甘岭战役的起因

1952年10月初,在朝鲜战场,我军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掌握了主动权,美国人也早已被打得坐在了板门店的谈判桌前,但傲慢的美军总想以胜利者的姿态漫天要价。为了增加谈判筹码,于是美军于10月14日向我15军控制的上甘岭发动进攻,妄图在5日内拿下阵地,谁知遭到我军的有力反击,战斗越打越大,终于发展成一场战役。

43天后,联合国军在付出15000人的伤亡后(其中美军5000人,韩军10000人),不得不承认失败,乖乖地又坐回到谈判桌前。

二、美军总结的3个败因

1、美国人认为我们是使用人海战术,以多打少,以众欺寡。

在他们公布的数据中,说我军兵力4倍于他们,认为这是导致美军失败的重要原因。哈哈,我们下面来看看双方投入的兵力对比:

我军:

步兵:十五军四十五师之一三三团、一三四团、一三五团,二十九师之八十六团、八十七团;十二军三十一师之九十一团、九十二团、九十三团,三十四师之一零六团,合计十五军5个团,十二军4个团,共9个步兵团,加上战役中陆续补充的2000余新兵,共4.3万余人。

联合国军:

步兵:美第七师3个团、韩第二师4个团、埃塞俄比亚营、哥伦比亚营。合计7个团又2个营。支援部队炮兵十六个营又3个连,8个坦克连,以及各直属队及第105新兵编练师9000余人,参战总兵力约4万人。以上还不包括美军强大的空军力量。

此外,韩第九师3个团、美军第一八七空降团也参加了战斗,但美军并未将其统计进去。

不知道美国人是如何得出我军4倍于他们的结论的。也许,他们只计算了美国军队的数量,哈哈,韩国军队,还有其他参战国家的军队,都不是人了吗?

话又说回来,战争就是战争,非得一人对一人地打吗?你投入的部队少,只能说明你实力不够或者对形势误判,怪谁?

2、美国人认为我军的炮火力量十分猛烈。

确实,我军在战役的后期,调集了大量炮火支援上甘岭,这为我军的反攻创造了条件,也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摧毁了大量美军建造的防御措施,造成联合国军众多的战斗人员伤亡。

但是,美国人难道忘记了,在上甘岭战役最初的几天时间里,在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上,美军就调集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向上甘岭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炮火过后过后,上甘岭山头被削低两米!土石被炸松1—2米!

而美国人所认为的“我军十分猛烈的炮火”,不过是榴炮133门、火箭炮24门、迫击炮292门,共发射炮弹40余万发,还不到联合国军的1/4。我实在不知道这个“十分猛烈的炮火”从何说起,找理由也得认真一点吧!

3、美国人认为最后一个原因是韩国军队太过无能,拖了美军后腿。

我们且来看看到底是韩国人拖了后腿,还是美军因为怕死而让韩国人当了“炮灰”吧:

战争开始后不久的25日,范佛里特就让受到我军重创的美第七师撤出战场,而让韩国第二师接替进攻。同时,韩第六师在韩第二师右翼布防,韩第九师作为战役预备队。

也就是说,美军已被我军打怕,拖了韩军来替自己挡子弹。这一部署当即就在韩国部队中引起轩然大波,韩第2师内很多人大骂美军让他们当“替死鬼”。

自己只在前面打了上十天,而让韩国人在前面冲了三十多天,美军人还好意思说韩国拖了他们的后腿。

三、秦基伟总结的7大胜因

1、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毛泽东主席英明的战略指导思想的胜利,是志司、兵团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方针的胜利;

2、一切参战部队发扬了高度的团结战斗精神,表现了特殊的英勇顽强与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造成了为国争光慷慨赴死的壮烈气氛;

3、大量的炮兵参战,炮火准确猛烈,为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4、坚固和完善的坑道体系,是保证上甘岭战役持久防御从而致胜的重要条件;

5、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以十五军第四十五、二十九师为主体,各兄弟部队配合参战的结果;

6、上甘岭战役的胜利,还仰仗于后勤保障有力;

7、在上甘岭战役中,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援和鼓舞。

作为上甘岭战役的直接指挥员,秦将军的总结十分全面而客观,既包括了战略上的正确指导,又包括了精神层面的巨大支撑,更有细致的战术分析,体现出我军胜在了意志、胆略与智慧!

四、不容忽视的几个方面

秦将军的总结无疑是非常到位的,我想要补充几个细节:

1、地形不利于美军。

上甘岭由两个高地组成:

597.9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条山梁组成,既象个英文字母Y,又像个三角形,美军称之为三角形山;

537.7高地由南北两个形同驼峰的山岭组成,美军称之为狙击兵岭。其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在志愿军手中,上面有9个阵地,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

两个高地方圆3.7平方公里,战前我军的兵力不过两个连。但这样一个地方不利于大兵团作战,双方都只能采用“添油战术”,一个连、一个排、一个班甚至一个人地补充兵力。同时,这里也不利于坦克等重武器行进,所以战斗中,美军的坦克都是在山下向我攻击。

2、苏制武器的支援

在抗美援朝的中后期,大量艻制武器运抵前线,虽然这些武器大多是苏军二战中使用过的淘汰的武器,但远比我们的“小米加步枪”强。尤其是上甘岭战役后期,大量苏联支援的喀秋莎火箭炮运抵前线,部署在上甘岭周围十多公里范围内,为我军的反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

3、投掷性武器的使用

前面介绍了上甘岭的地形特点,而同时,由于美军在进攻时大多采取集团冲锋的方式,攻击队形密集,士兵聚集在一起向前冲锋,我军在实战中找到了一种高效的防御武器——投掷性武器。

什么是投掷性武器?就是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等这类武器,战士们不用站起来举着武器瞄准,只需躲在坑道内,等敌人快要冲上来时,将手榴弹等扔出去,一炸一大片。上甘岭的很多战斗,几乎都是靠这种投掷性武器取胜的。

据战后统计,仅15军45师,在23天的战斗中,就消耗了手榴弹10.65万颗,手雷4.6万颗,爆破筒1500余根,这其中还不包括搜集敌方遗弃的手榴弹和手雷。

我们不希望发生战争,但我们绝不害怕战争!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上甘岭   炮弹   战旗   坑道   志愿军   国军   炮火   高地   我军   伤亡   阵地   战役   美军   部队   敌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