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太重,该怎么祛湿?

体内湿气重是现代人常见的一个通病。“十人九湿”的意思就是十个人有九个人都有湿气,体内湿气重和平时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都有关系。由于湿性重浊、粘腻,所以这类患者首先从体型上我们可以看出来,他们是比较胖的,并且面部爱出油、爱长痘、背部爱生痤疮,头发也爱出油,大便粘腻不爽,并且四肢困倦乏力、食欲不振、食欲差、大便不成形、口渴却不想喝水,舌苔薄白,这些都是典型的症状。

湿的来源有两种:

一个是自然界的湿邪(外湿)。外感湿邪,或因气候潮湿,或感受雾露之邪,致令头重、胸闷、腰酸、肢倦、关节疼痛等。

一个是身体内的湿邪(内湿)。现代人熬夜、饮酒、爱吃油腻食物等等习惯皆损伤脾胃,脾主运化,脾的负担加重,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堆积在体内。少动多坐,使得湿邪积聚更多,日久诸病由此而生。


“湿邪”的7大信号


1、起床时看感觉

起床时看感觉。早晨起床时还觉得困倦、四肢沉重,尤其是小腿肚子发酸发沉,手脚冰冷,人也懒得动弹,说明你体内湿气重了。


2、穿衣时看感觉

皮肤总爱起疹子,有时手脚患有小疱疹甚至脱皮,脸上、头发总爱出油,黏腻不舒服。

3、如厕时看大便

大便经常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而且总有排不净的感觉,说明体内有湿气了。

4、洗漱时看舌苔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

5、刷牙时看恶不恶心

有些人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不干不净的感觉,想吐痰也吐不出来,也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6、看平时爱不爱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缺乏运动,同时他们又常常会因为湿气重而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疾病。

7、吃饭时看胃口

没有原因的胃口不佳、胸腹闷,容易拉肚子。脾湿导致的腹泻不一定是因为病菌,而是脾胃失和造成的,使用抗生素往往并没有效果。


体内湿气知多少,你可以自测一下


一套自测题,测测体内“湿”的程度:以下情况,符合的记1分,不符合的记0分。

1、经常感觉乏力、嗜睡;

2、总觉得头晕或浑身酸痛;

3、胃口不好,吃一点东西就觉得胃里胀胀的;

4、早晨起来眼皮肿肿的,眼袋重;

5、饮食和作息没变,体重却明显增加;

6、小腿水肿;

7、舌苔厚腻,舌边常有齿痕;

8、总感觉脸上油腻不舒服;

9、大便不成形,容易粘马桶。

10、手上起小水泡,出现汗疱疹。

总分为1~4分的,说明体内有湿气;5分以上,说明体内湿气较重,得采取行动了。

导致湿气重的三大因素


1.饮食不规律

俗话说,“病从口入”,一般体内的一些疾病的发生有大部分都是因为饮食问题造成的,像夏天为了图一时的凉爽,而吃一些冷饮,寒气入体,但是没能及时排出去,就会伤害人体的内脏。

2.不良的生活习惯

夏季的时候不宜过度待在空调室里,冬季的时候不宜穿单衣,要注意保暖,“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另外,睡眠也要格外的注意,睡眠是健康的基础,因为睡眠是人体身体排毒的时间,如果,身体内的毒素没能及时的排出去,就会导致内脏发生问题,造成“内湿”,后患无穷。

3.缺乏锻炼

锻炼通常能把身体内淤积的水气通过汗液的形式很好的排除出去,这样就能很好的避免湿气重的情况的出现。饮食与作息上不太规律的人,如果不经常锻炼,长时间就会造成湿邪入侵,为疾病的发生埋下很大的隐患。

湿气重的危害有哪些?

除了诱发痘痘外,体内湿气重还会导致多种严重后果

1、肥胖+浮肿

湿气入皮下,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脂肪燃烧效率,从而导致肥胖。过多的湿气滞留在体内,加重脾运化水湿的负担,就像马车超载一样,有时甚至会影响肾的利尿功能,严重的可继发全身浮肿。

2、伤害关节

湿气进入关节,与“寒”相遇,会形成寒湿,是引发炎症,导致关节疼痛的重要原因。

3、影响排泄

湿气过重,会造成“湿气黏肠”,大便次数增多,且有拉不干净的感觉。中医说,“湿气如裹”,湿气重会影响细胞间的通透性,就像一床湿棉被盖在人的身上一样,会让你常常有头沉、无精打采的感觉。

什么情况会加重湿气?

1、久居潮湿环境或阴雨或梅雨季。

2、久坐或久站,缺少运动。

3、常吃冰或过量食用生冷食物,例如生菜沙拉或寒性水果:西瓜、水梨、葡萄柚、橘子、奇异果(偏寒湿)。

4、重口味如过咸或过辣(如辣椒、盐巴、酱油、沙茶酱添加太多),例如常常在吃完麻辣火锅之后,可以发现隔天早上虽然有排便,但是体重却仍然上升 1~2 公斤,多半是因为重口味导致水分滞留(偏湿热)。

5、时常喝酒,过食肥甘厚味油腻之物(偏湿热)。

6、经前荷尔蒙改变,湿气重体质的人容易经前下肢水肿。

7、怀孕期间因为腹部血管、下腔静脉受到子宫压迫,容易造成血液回流状况不佳,静脉曲张,导致下肢容易肿胀;产后过补,吃太多种口味的食物,容易水分滞留体内。

女性湿气重易导致哪些妇科病

1、月经病

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常可感受外湿而致月经前后肢体疲倦,疼痛,头重纳呆或低热难退,经行不畅或经前腹泻,月经量少,痛经,经闭,甚则引发不孕症。

2、带下病

“湿土之气同类相召”,内外湿相合,湿困脾土致使脾虚运化失职,水湿泛滥,下注胞宫致带脉失约则见带下量多,湿邪化热伤络或成湿热湿毒,则带有青、黄、赤、白、黑之分。《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者俱是湿症。”

3、妊娠病

水湿内停,气化不利,在妊娠早期常可致妊娠恶阻加重,而见头闷呕恶,胸闷纳呆,呕吐不欲食。妊娠湿盛常可引起胎水肿满,妊娠水肿,腹泻,常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4、产后病

妇人产后“多虚多瘀”,气血双亏,脾胃不足,最易湿邪相犯而致产后吐泻,水肿,恶露不行,肢体酸疼。



教你三招,逼出体内湿气

1.找准身体的排湿口

1) 委中穴

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这里有个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平时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拨动或者敲打不少于49下。

2) 曲池穴

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或者肩周炎)、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等。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分钟左右,以感觉到酸胀为宜。

2.喝薏米红豆粥

1)薏米,在中药里称“薏苡仁”,《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2)赤小豆,可以补心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赤小豆还有减肥的作用。也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

这两味药可以起到养血、祛湿的作用。不仅如此,薏米红豆粥还具有良好的减肥功效,既能减肥,又不伤身体。

3.少吃生冷

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不要吃伤脾胃的食物。喜欢吃甜食的人也需要注意,因为“甜腻化湿”。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几款祛湿气的药膳

符合上述条件的可要注意为自己排除体内湿气,吃一些祛湿的食物,下面为大家介绍几款祛湿靓汤。

1)茯苓茅根煲猪瘦肉

功效:祛湿除困、清热解毒。

材料:鲜土茯苓适量、白茅根80克、红枣10个、猪瘦肉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土茯苓切块;茅根切段;红枣去核。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


2)五指毛桃鸡脚煲猪脊骨

功效:益阳健脾祛湿、活络强筋健骨。

材料:五指毛桃100克、鸡脚3对、猪脊骨4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鸡脚去甲、敲裂;猪脊骨敲裂。一起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常见的四类祛湿中成药

临床上,祛湿的方法归纳起来,大约可分为四类:苦燥湿法、芳香化湿法、温化水湿法、利水渗湿法。

1.苦燥湿法的中成药

当归苦参丸、二妙丸、龙胆泻肝丸、六君子丸、二陈丸、足光散、独活寄生合剂

区别用药:

当归苦参丸和二妙丸都是以苦寒药为主药,燥湿清热,治疗湿热之邪引发的病症,应用范围不仅仅限于说明书中提到的皮肤方面的疾患,对于很多湿热引起的其他的疾病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

龙胆泻肝丸是清泻肝胆湿热的代表药物,对于肝经湿热上攻和下注都有良好的效果,但应注意,此药大寒,辨证须准确,不可妄投。

六君子丸和二陈丸燥湿健脾化痰,是燥湿化痰兼调理脾胃的代表药物。

足光散是外用燥湿药,其中还添加了收湿敛汗的西药成分,对湿热浸淫导致的手足藓有效。

独活寄生合剂是治疗风寒湿类疾病的代表成药,在祛风湿类的口服药以及诸如伤湿止痛膏等外用药中,祛湿的方法基本都是苦燥法。


2.芳香化湿的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时茶颗粒、藿香祛暑软胶囊、加味藿香正气丸、祛暑片、香砂养胃丸。

区别用药:

藿香正气系列、祛暑片、午时茶颗粒的组方中都既有散寒解表的药物,又有化湿和中的药物,都可用于在暑湿天气里感受风寒的暑湿型感冒;而午时茶颗粒的宣肺散寒之力更强,并有消食之功。

藿香祛暑软胶囊针对“內温湿滞”,加丁香、生姜、法半夏加强了燥湿温中止呕的作用。

加味藿香正气丸较藿香正气水调理脾胃的功效更强。

与前几个药主攻暑湿热感冒不同,香砂养胃丸虽然也有不少芳香化湿药在其中,但其无祛风之药味,故总体功效是健脾和胃,化湿温中,与参苓白术丸相比,二者同为健脾利湿药,但前者偏湿,偏于治疗寒湿困脾,后者药性平,益气之功著,偏于治疗湿阻中焦导致的气虚便溏等症。


3.温化水湿的中成药

萆薢分清丸、五苓胶囊

区别用药:

萆薢分清丸温暖下元,利湿化浊,可治疗由下焦虚寒,湿浊下注所致的白浊,中益智仁和乌药温肾,粉萆薢和石菖蒲利湿化浊,此药应用淡盐水冲服,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

五苓胶囊与古方“五苓散”略有区别,即桂枝改用了肉桂,由此其花气行水之力有所减弱,而温肾助阳之功略有增强。


4.利水渗湿的中成药

参苓白术丸、复方金钱草颗粒、八正合剂

区别用药:

参苓白术丸以薏苡仁和茯苓利水渗湿,辅以其他健脾化湿药,有“利小便以实大便”之功;

复方金钱草颗粒和八正合剂在利水渗湿功效之外,还有清热之力,故主要治疗湿热下注证。

(个人用药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选用)

本回答指导专家:诚顺和中医门诊部中医治疗脾胃病专家 张林茂 主任医师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您的支持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黄帝内经》有“千寒易除,一湿难去”之说。这是因为湿邪具有重浊黏腻的特点。

而祛湿最好的办法是健脾。

脾主运化,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痰饮水湿内生,中医称之为“脾生湿”。简单来说,五行中脾属土,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脾正常功能的发挥。因此脾欲求干燥清爽,即所谓“脾喜燥恶湿”。

下面介绍介绍祛湿的方法

生活方式上,首先注意开窗通风,晒被褥,避免室内太潮。

饮食上少吃冰冷、甜食,少吃油腻、少饮酒。还可以多吃有祛湿效果的食物,比如冬瓜、薏米、红豆等。另外辣椒也可以祛湿气。冬季可以适时的多吃些羊肉,也有祛湿气、避寒冷的作用。

也可以每天用艾条熏足三里穴,直至皮肤发红且微微发烫为止,每日20~30分钟。艾灸足三里穴有燥化脾湿之功,脾湿的人可以常用此法,若持之以恒,效果将非常显著。




湿邪有以下几个特点

1.湿性重浊:重即沉重或重着,浊即秽浊。湿性重着,湿邪侵害人体后,多见头昏且重如裹布帛,身体沉重如负重物和关节痠痛重着等。湿性秽浊,致病后,可出现分泌物及排泄物等秽浊不清的症状,如肌肤疮疡,湿疹流水,带下黄白量多腥秽,小便浑浊,痢下脓血等。

2.湿性粘滞:粘滞即粘腻阻滞。湿邪致病,在症状上也可见苔腻难化,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滞不利等症,在病程上往往较长,缠绵难愈,如着痹、湿温、湿疹等。

3.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为阴邪,容易阻遏气的正常运行,造成气机不畅,而见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脾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尤易损伤脾阳,脾阳受困,运化不健,水湿不布,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尿少,水肿等症。也就是说,外湿可导致内湿。

从湿邪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以下几点祛湿的要点

01、祛湿重在温脾阳

这是祛湿的核心动力来源,当灸脾的背俞穴脾俞,因背为阳,背俞穴擅长治疗五脏之疾,脏亦为阳,故选脾俞灸之。

当然,还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因脾阳与心阳,与肾阳密切相关,如果患者有心脾阳虚或脾肾阳虚时,当加灸心俞和肾俞。

02、祛湿别忘健脾气

脾主运化水湿,外湿日久,易困脾生内湿,所以要健脾气,防且利内湿,此时要灸足太阴脾经合水穴阴陵泉,此穴功擅健脾利湿。

03、祛湿要防聚湿生痰

湿邪日久,因其粘滞之性,多易聚湿生痰,此时只健脾,只利湿就不够了,要加上化痰要穴——丰隆,建议用刮痧之法,可自上巨虚经丰隆刮至下巨虚。

04、祛湿方向要向下引

因湿邪的特点有趋下性,所以症状多在腹、阴部及下肢出现,应加入引经穴,如腹部有湿加隐白,阴部有湿加大敦,下肢正面加厉兑,下肢背面加至阴,下肢侧面加足窍阴,当刺血。

05、祛湿还要防湿热

湿虽为阴邪,但因为粘滞,日久易生热,加之当下为暑伏之时,易生湿,更易湿热互结,且现代人缺少运动,一味靠外力祛湿,饮食肥甘厚味,易产内湿内热,故很多少都不是单纯的湿,而是湿热,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用艾灸祛湿就上火或发为皮肤病的原因,此时当以刺血为主,或灸刺结合。




对于湿气之说,很多人很在乎,尤其是一些爱美的女士。

大部分人认为湿气重,看舌像,如果舌头有齿痕,舌胖大,那么就是认为是湿气重。

当然这是中医望闻问切中望诊的一部分。

看到这种舌像中医认为是脾虚,就会用一些健脾的药物,如茯苓、白术、薏苡仁、赤小豆等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中药,当然这些中药也可以用来当饮食调理身体。

这种做法是大部分人所了解与认可的。

俗话,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的形成与治疗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应该坚持持之以恒。

但是我觉得除了健脾利湿外,还应该考虑气的作用。

在中医里,气分为宗气、营气、元气、卫气,当人如果气机不畅,导致水湿内停,也会引起体内湿气过重。西医认为跑步运动消耗了体内的能量,但我觉得运动不但只是消耗了能量,同时也能够通畅气机,使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呼吸的方式排除体外。

中医认为,肺主呼吸,肺虚也有可能导致水湿内停。

寒凝气滞也有可能导致水湿内停,所以具体体质要具体辩证。这就是所谓的辨证施治。




身体的湿气,是不能除尽的,只能调理到一定的程度,让它和身体和谐存在,达到身体的平衡。

另外日常注意饮食,作息。

饮食上,少喝冷饮,少吃冷冻食品,很多人不知道,身体上的湿气很多情况下是从嘴里吃来的,特别是冷冻的东西,最容易让身体的湿气发威哦!

另外就是尽量在十一点点前洗澡吧,特别是女性,这一点也很重要。

其实关于湿气这东东,写这么少是不能全面的,哪位有需求尽量多沟通吧,毕竟每个人的身体都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7

标签:湿气   委中   祛暑   燥湿   舌苔   藿香   脾胃   湿热   下肢   水肿   大便   功效   体内   身体   感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