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中医呢?

学好中医是一门深入且需要长期实践的学问。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学习中医:

1. **心态坚定,诚心学习**:中医学习者需要有一颗坚定的心,相信中医的价值,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诚心,这样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真知。

2. **系统学习基础知识**: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了解中医的基本概念,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这些基础知识是学习中医的基石。

3. **阅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是学习中医的必要读物。要反复阅读,深入理解,并加以实践。

4. **跟师学习**:找到一位好的中医老师,通过临床实践跟随老师学习,实际操作和经验传授对于学习中医至关重要。

5. **实践操作**:中医强调“知行合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技能。可以参与临床实习,或在家中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

6. **反复练习**:技能的掌握需要大量的重复练习。例如,针灸、拔罐、刮痧等技能,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熟练掌握。

7. **广泛阅读,博采众长**:除了经典著作外,还应该阅读各种中医书籍和最新的医学研究,吸取不同医家的经验和智慧。

8. **学术交流**:参与中医学术交流,与其他学习者讨论问题,可以拓宽视野,增加理解。

9. **注重中医伦理**:中医不仅仅是技术,更包含着深刻的伦理观。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医德医风的建设,尊重患者,以人为本。

10. **持续学习**:中医学是一门终身学习的学问,即使已经成为医生,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中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只有真正热爱中医,并且付出行动,才能在中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我应该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迄今我自学中医将近六年,从第三年开始,我自己和家人都没再进过医院。学中医之前,本人能读懂文言文,这为我随后的学医生涯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首先读了几个月黄帝内经,读得懂,但理解不了。于是从简单的开始,读伤寒论。这部著作整整读了一年半,可以说勉强摸到了门槛。于是又选读温热经纬等后世名家著作,随后又转回去读伤寒论。到了第五六年,这时已经发现,中医理论对我来说已不存在理不理解的问题,而是记不记得住的问题。我的结论如下,自学中医有两个选择,第一,先从经典著作学起,最后你将越学越容易。第二,先从基本教材学起,虽然入门也快,但随后只要一接触经典著作就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倘若读不下去,一辈子都是庸手。

有人攻击中医愚昧,我从不辩解。事实胜于雄辩。我老婆以前经常胃痛呕吐,去医院没个两几千出不来,两年前我就用同一个方剂两小时见效。我女儿发烧感冒,我最短时间两小时治愈,最长时间两天康复。至于暴病发作,我丈母娘呕吐头晕,九点钟去医院检测不出原因,我接回来一剂真武汤立马止住,第二天痊愈。不吹牛逼的,我们这儿有位老中医有意收我为徒,他对经方非常着迷,看病不离麻黄桂枝,但他很排斥温病学说,所以我婉拒了。

对中医我真是有满肚子话想说,但一看到网上那么多人攻击中医,也就不想开口了。对想学中医的朋友说说,不用怀疑中医的疗效,也不要害怕中医难学,只要系统的学习三到五年,回报一定在后头。




要自学中医,我先来泼盆冷水。这门学问入门难,精通更难。入门难的主要原因一是需要掌握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脉诊等一系列的基本知识,可能需要读很多书,记忆并可以灵活应用很多的内容。即便这些你掌握了,便会遇到入门的第二个难题,那就是中医的门派真的很多,依据的理论和辩证方法差别很有点大,甚至有些问题看的多了还会莫衷一是。就说最简单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同样是中医经典,却真的很难应用内经的理论理解伤寒的处方。事实上,中医界在这方面仍有经方和医经的分别。

再说想精通很难。难就难在实践上。因为自学者大概是缺少临床机会的。书本上讲的很多症状,没经过对患者的鉴别诊断,根本没有把握。甚至,很多症状需要自己经历过,才会深有体会。中医是真正的精准医学,精准到一个人,一个症侯的轻重,同样的药物组成,不同的剂量,都会有天差地别的效果。

如果是为了养生,我还真的建议大家了解一些中医的常识。但随便用药就不要了。虚与实,阴与阳,补或泄,寒或热,标与本,有时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辨析清楚的。如果真的想学习治病,希望我走的弯路能给你带来一些借鉴。

我对中医的好感源自于一位民间中医帮我解决了北京的三甲医院都只能靠手术拖延,并最终会失去光明的问题。产生兴趣以后,读过的第一本中医书便是《中医基础理论》,其实还没有读完。原因是那些被整理过的一条一条的规则,真的很乏味。唯一对我有帮助的,便是帮我建立了阴阳的理论。加之看过一些杂七杂八的书,阴阳五行对我来说并不难理解。中医院校的标准化教材不行,我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寻找名医上来。

倪海厦先生在世的时候,我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过他与梁冬对话的节目,名字叫《国学堂》。但当时只是听了个热闹。通过这个节目,我完整的学习了徐文兵老师《黄帝内经》一些章节的讲座。还亲自跑去过北京找另一位国医大师郭生白先生看过病。郭老是真正的高手。尽管他没能治好我的视神经萎缩,但他轻描淡写的就治好了陪我去瞧病的伙伴的咳嗽,在协和医院看了一个月都没好的病。

倪师是伤寒大家。而郭老当时也在视频网站开了一档名字叫《说白伤寒论》的节目。于是,《伤寒论》就出现在了我的视野里。但说实话,我还是偏于喜欢《黄帝内经》讲的那些人的身体和与自然相应的传统文化的那种的。王鸿图,曲黎敏的相关视频都看过。至于记住了哪些,也许还是有一些融入血液里了吧。但实实在在的讲,真的要解决问题,还是要学习处方用药的。很幸运,我直接从《伤寒论》入手了。

我不能说郝万山老师从丈夫经络辩证入手的《伤寒论》讲的不好其实是很生动的,只是我有些笨,一会儿经病,有时是腑病,总是无法清清楚楚的理顺整个辩证体系。在我的脑子里,是不圆融的。王雪华的《金匮要略》也有同样的问题。

为了搞清楚《伤寒论》的六经辩证体系,书也没少读,包括刘渡舟老这些大家的书,可惜还是云里雾里。但也是在这段学习过程中,几乎通篇背诵了《伤寒论》。

估计一些听说过倪师的朋友该着急了,都接触到了倪师的消息,为什么不学习 他的视频呢?别急呀,因为那时他还没有出视频呢。终于盼到了倪师的视频,那时候买的还是光盘呢。能想象当时有多兴奋吗?我将光盘里的内容全部储存到电脑上,还专门买了一部 MP 4,下载到里面,随身带着,有时间就学习。

但很可惜,倪师仍然不是让我开窍的人。听他讲方剂,真是生动形象,恨不得马上就在周围的人身上试一试。但当我冷静下来,当然也尝试过,就像我上面说的很难的问题,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这不能怪倪师,因为很多人的病并不是照书得的呀,只学会一方一法,不掌握系统的辩证理论做加减或合方,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再正常不过了。

我是对自己有些失望的。甚至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一度有些消沉。但面对自己为学习中医买回来的大量的书,那可是钱呢。再想想我老婆为了我学习中医,把一本本几百页的书用手机拍成图片,再用电脑上的文件转换器,再把图片生成txt,只为了能让我在手机上用朗读软件听读学习。我没有理由放弃。

很难说这些弯路都只是弯路。他们也都是积累。直到一天下午,我听到了一本《经方传真》的书。这本书以六经统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些方面被完美的整合到了以病位为基础的胡希恕老的六经辩证体系中。没有了那些深奥难理解的中医名词,也没有了有方无法的混沌,抛掉脏腑经络的羁绊,有是证用是方,简单直接,清楚明白。至于胡老的六经辫证有多牛,晚年的刘渡舟老给出的评价是“每当群贤聚集,却无法决断用药时,胡老总能力排众异,聊聊几味药,却获得难以置信的效果。”也难怪王雪华在《金匮要略》讲座的视频里提到治喘病时,不明白为什么胡老用大柴胡汤却能收到奇效。这就是方证对应的效果。

但提到方证,胡老也只是一派。还有黄煌教授的一派,很像是日本的汉方,与胡老本质的区别在于辩证体系。黄教授的这个我真的学不来。

胡老的继承者当中目前最出名的应该就是广安门医院的鲍艳举大夫了。他是个天才。继承发扬胡老的辩证体系,还将后世的时方按六经归类,大大拓展了六经辩证的应用范围。事实上,以六经统百病的万方的想法,胡老也早就开始了。即便是看似与伤寒相对的温病,胡老也曾有过从六经入手的专门的统筹论述。

最后说说我的感受。学习中医“法”特别重要。但每个人限于自己的认知和习惯的思维方式,能接受的方法是不同的。有人喜欢阴阳变正,如火神派。有人容易接受脏腑经络辨证的直观理解,也有人更容易接受营卫气血上中下三焦辩证,其实没有好坏,只有适合。我的经历便是我选到了适合自己思维方式的辩证体系。对有意学习中医的朋友来说,算是个借鉴吧。想尝试学习胡老六经辩证体系的朋友可以搜索胡希恕,鲍艳举,刘志杰,毛进军等老师的书看一看。希望对您学习中医能有所帮助。




要有悟性!我学中医是顿悟!中医不是学的,是悟道。我本专业是学法律的,因为看了周尔晋老先生的《人体X形平衡法》走进中医。用中医外治法治好了我妈妈和身边很多人的疑难杂症!读《黄帝内经》读精典!




跟着倪海厦老师一步一步来,看三遍,啥都有了。讲的通俗易懂,语言幽默,看了就会停不下来。可以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希望倪师是隐姓埋名去写地纪去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4

标签:黄帝内经   中医   伤寒论   经典著作   脏腑   伤寒   经络   弯路   阴阳   入门   体系   效果   老师   医院   财经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