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贫下中农有能力教育知识青年吗?

知识青年下乡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因为那时城市大学里出现了一个现象,说是有位学生,他父亲不远千里来到某城市大学,给儿子送吃的,穿的,还有钱。从农村来的父亲,穿的不是很体面,有同学问来者是谁,这位同学说是他家邻居。

还有一位城市的孩子去别的城市上大学,坐在火车上看见窗外大片麦苗,惊讶的说:哇!农村真好,有这么多韭菜,吃不完呀。

让知识青年到农村体验艰苦的生活,向贫下中农学习,学习他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还有当时我们囯家跟苏联矛盾,为了防原子弹核武器,把中国的年轻人放到农村去,是为了保护囯家的后继力量,中国有句古话叫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毛主席把年轻人看着国家的希望,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毛主席这一决策英明,一般人想不起来。

是农村养育了知识青年,这个问题以前温铁军教授讲过,讲的清清楚楚,知青下放去农村是对的,不要怀疑毛主席的决策。




答:我怎么感觉,你好像是瞧不起贫下中农,你是不是屁股坐歪了呢?你沒有从人民的利益岀发提问题,而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提问题。

实际上你不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深远意义,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这些老农民来说,还是了解一点的。

知识青年上下乡的真正原因,是当年城市里的工厂企业,遇到了经济危机,养活不了城市里,那么多的待业青年,所以,国家才号召知青上山下乡,让他们到农村去,向贫下中农学习种地技能,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存本事,因此,我们从人性本能,生存之道的角度看,难道说贫下中农,不是知识青年的最好老师吗?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生产队来的知识青年,并不是二十五六岁的大学毕业生,他们都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而且,这些孩子的人生观,以及社会价值观,并没有发育成熟,他们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可以结岀人生的丰硕果实,所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要是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来煅炼知青的生存能力,那么,贫下中农就成了,知青人生道路上,保架护航的领路人了,如果我们从知青人生观,社会价值观的角度看,贫下中农就是知青的合格老师。

总之,你千万别瞧不起农民,因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产业,如果农民都不种地不打粮食了,一切产业都会完蛋了。


(2023年4月3日)




现在提这个问题已无必要,也没必要谈论此问题了。

既然提出来了,就直说了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六十年代初期便有了,至1968年冬,大批大批的老三届初、高中生,听从伟人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知识青年下乡到农村当农民,被当作政治运动来完成。

竟其原因,是年轻人的就业压力大增,无工作岗位、无企业厂矿能容纳下如此数量庞大的青年学生,苦于无法安排,这是原因之一。

1968年的下半年,文革运动正处在两派争权争斗爆发武斗的动乱最严重的时刻,把知青下放到农村去,可以有效缓解两派斗争,缓解动乱及社会治安形势。

把一千几百万青年学生下放到农村去,可以减轻国家粮食负担,把养活这一千几百万知青的责任转到了农民身上,让本就缺粮的农民要抽调出粮食来给知青们吃。

这就是当年知青为什么要上山下乡,这就是当年的战略部署,是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

至于贫下中农有无能力教育知识青年,那倒是次要的,下放到农村才是最主要的。




看了这个提问,我想反问一句,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哪里是大有作为的。请问这些谆谆教导难道你不知道吗?如果你不知道的话,可能是一个外星人了。




历史上,贫下中农对知青的再教育:是吃苦耐劳、劳动实践和优秀传统美德的教育。如果是战争年代,那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奋勇杀敌,抵御外国侵略的教育。

因此说,贫下中农有资格,优能耐对对城市里的知识青年再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贫下中农   知识青年   再教育   上山下乡   知青   动乱   人生观   价值观   当年   年轻人   农民   农村   孩子   国家   财经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