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否矛盾?

《道德经终极版》第四九章:由李懿恒博士编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注释)

圣人:统治者。常心:常人为自己执着的心,私心。以:用、拿。为:作为。

(译文)

这句话是:统治者没有私心,以百姓的心为心。

第五章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注释)

不仁:是指没有仁德。以:拿、把。为:动词,作为、当作。

刍(chu')狗:用草编的狗,指一种祭品。圣人:统治者。

(译文)

统治者不仁的时候,把百姓作为祭品来对待。

所以说不矛盾。




谢邀。以百姓心为心和以百姓为刍狗本质上是一致的。圣人常无心,就是没有私心,所以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是没有私心,对万物一视同仁。

老子是春秋时期人,彼时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百姓不堪其苦,渴望安定,而之所以有战乱争夺都是由于人们的私心太重。所以老子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就是要抛弃那些虚仁假义和造成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所谓圣智。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前面一句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人是法天地的,所以圣人也应向天地一样没有私心妄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给百姓一点空间,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治大国若烹小鲜了,对百姓太烦太扰势必治理不好。




最早的圣人即君主,圣人时期,君主的心同人民的心是一致的。圣人不仁里的圣人,已经是王朝时代的君主了,两个圣人要分开。王朝时代的君主,不好的,即以百姓为贱物。




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和“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两句话都出于《老子》或曰《道德经》。

二者是否矛盾呢,一点也不。

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载于《老子》第四十九章。全文是——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圣人恒无心”,传世本为“圣人无常心”,众多证据表明,古本当为“恒无心”而不是“无常心”。河上公《注》云:“圣人重改更,贵因循,若自无心”,亦可证。“圣人无恒心”之谓,即作为“圣人”的君主,没有主观成见和以个人为转移的意志。

“德善也”“德信也”之“德”,通“得”。《说文》曰“德,得也”。

“歙歙(xi)”,和合而不偏执貌。

“咳”,通“孩”,指婴儿。

此段译成白话是——

作为君主的圣人,永远没有出于个人目的的成见,而是以百姓的“思念”作为自己的“思念”。善良的人加以善待,不善良的人也加以善待,就能得到善。诚实的人给予信任,不诚实的人也要给其信任,最终就能得到诚信。圣人君主治理天下,要安详和合不偏执,让天下人之心归于浑朴。百姓都运用自己的聪明让耳眼皆有所关注,圣人要把他们都看做是纯真的婴孩。

所以,“以百姓之心为心”,很近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

李世民崇奉道家,魏征奉敕所撰《九成宫醴泉铭》就以老子的话吹捧他,夸其“虽藉二仪之功,终资一人之虑。遗身利物,栉风沐雨;百姓为心,忧劳成疾。”

此即上语之本意。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语出《老子》第五章。全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刍狗”,很多人解为指古时祈雨祭神所用“草扎之狗”。河上公《注》却说:“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按他的说法,“刍狗”是“刍草”和“狗畜”。

河上公还有话:“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这对于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非常之重要——天地造化,任其自然,平等看待,不以仁恩。

同理,“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也便好解释了——即,君主圣人应该遵从天地之道,一般对待,不以仁恩。

王弼在此句下注云:“圣人与天地和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橐龠(tuo yue)”,即今之“风箱”。

这一章译成白话是——

天地不讲所谓“仁爱”,没有偏向,将万物皆看成刍草、狗畜;作为君主圣人,也该遵从天地之道,将百姓如刍草、狗畜般一视同等看待。天之之间,不就像一只大风箱么?虽然空虚,但无穷尽,鼓动越快,风力也越大。议论越多,离道越远,还不如长守道体虚静无为。

老子为何要说“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呢?

这从《老子》第十八章可以找到答案。其云——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他说——因为“大道”被废弃了,才有人出来提倡“仁义”;由于智慧产生了,才出现狡诈和虚伪;家庭六亲不和睦,才主张“孝慈”;国家陷于混乱了,于是“忠臣”就显得重要了。

马王堆汉墓帛书和北大汉简本“德经”“道经”中,此四句话均有“安”字——“安有仁义”“安有大伪”“安有孝慈”“安有忠臣”。“安”,为“于是”之义。

可知,老子不赞成一些学派包括儒家所讲的“仁义”“孝慈”“忠信”等等理念,认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主张还是要回到“道法自然”的境界。

老子在先秦诸子中,辈分很高,说话相对委婉。到了庄子,就丝毫不客气了,对儒学猛烈开火,于是才有了“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之语。




圣人以无生灭之心而普照遍见一切平等,故不执相之差别,故以百姓为刍狗,圣人无心亦无形无居处故常随百姓之心而显其百姓万类之心形心需,故圣人之道空明如镜,以百姓之心为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1

标签:道德经   圣人   百姓   王朝   风箱   忠臣   仁义   私心   统治者   君主   无常   万物   老子   矛盾   天地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