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中国人祭祀时一般是烧香的,烧香是中国人祭祀时所烧的用木料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细条。烧香祭祀是礼拜神佛的一种仪式,礼拜时把香点着插在香炉中,是为了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同时也有驱邪祛病之意。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仍然非常普遍。


烧香在佛教中也有一定的意义,被称为“香供养”。佛教认为,“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之使”。因为香气能拂污秽,能清净心身,所以,拜佛之前要点燃香,以表达虔诚恭敬的心态和对佛陀的敬意。其次,香在佛教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炉香袅袅,能使诵经念佛者感到安定,进而收摄身心;汹涌的香气也能使无量无边的三宝刹土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以及其他圣众,都一时显现眼前。





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关于这个问题,我听到过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源于佛教。






意思是说,上香的目的,是供养佛菩萨或神灵。手持香炉,焚香礼敬。香烟袅袅,徐徐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道后,即会降福。

也就是说,“香”,是弟子把自己的虔诚向佛之心转达给佛。这里的“香”就成为“信使”。

在佛教中以香供佛,是一种虔诚的、真诚的供养,因为按照佛教说法,香是传递真诚的媒介。焚香中会产生一种清净、虔诚、忘我的状态。看着一缕缕清香的烟,袅袅上升直达天庭,自己的意念也会升华在忘我的境界中。

佛家认为,香和上香人的智慧、德性有特别密切的关系,妙香与圆满的智慧相通相契,修行有成的贤圣,甚至能够散发出特殊的香气。 佛教认为,香能沟通凡圣,为最殊胜的供品 。 佛陀住世时,弟子们就以香为供养。

故此,焚香、上香几乎是所有佛事中必有的特定内容。从日常的诵经打坐,到盛大的浴佛法会、水陆法会、佛像开光、传戒、放生等等佛事活动,都少不了上香。特别是法会活动,必以隆重的上香仪式作为序幕。隆重的上香仪式过后,法事才算正式开始。






另外一种说法源于道教。

据说道教敬香有两种:

一是殿主烧香,一般用立香,以三炷香为准,插于大香炉内,炷与炷之间的距离,也有讲究。三炷平列以不过一寸宽为标准,故有“烧香不过寸,过寸神不信”的说法。

这三炷香,据传都有名称,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  

二是坛主拈香,此香以檀香为主。敬拈檀香,非常讲究,每炷檀香长短粗细都有规定。长不过寸,粗不过分。坛主拈香时,第一炷香插入香炉中间,第二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左边,第三炷香插于第一炷香的右边,三炷香平列并拢。香炉左盒盛香面,右盒盛檀香。

据传,道教许多法事里,也是以敬香仪式为先导。

比如在道教经典《万法归宗》“请仙法”里,就有一个专门的“焚香咒”:请仙时,先摆三盘果子,茶、酒各三盏。咒语曰:道由心合,心假香传。香焚玉炉,心注仙愿。真灵下降,仙佩临轩。今臣关告,迳达九天。所启所愿,感赐如言。

可见,上香焚香,既是佛家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教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民间,老百姓认为神灵和鬼魂都是以香为食物的,因此供养神灵、鬼魂也都是用上香。

当然,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既有精华,也不乏糟粕。在继承先人的优良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应该兼收并蓄。

另外,也有人认为,上香敬神这种做法,是完全违背神佛初衷的。神佛不可能像人世间的贪官污吏一样,喜欢受贿的。这世界上假如真有神仙,他们肯定是最主持公道,也最讲究公平的,不可能因为某些人烧香拜佛,就会得到善果;也不可能因为有些穷人没有能力供奉神仙,就得不到好结果。






我个人认为,民间这些习俗,应该是来源于佛教、道教传统,受佛、道影响,加上老百姓自己的理解、想法在里面。不管神仙喜欢不喜欢受贿,但老百姓宁愿相信上香就是一种敬仰的做法。

当然,在焚香祷告的同时,还有烧纸的习俗,据说这习俗从汉朝就开始了。一是寄托我们对故去先人的哀思,二是希望逝去的先人们在另外那个世界上吃喝不愁,衣食无忧。

烧纸主要有黄表纸、金箔纸、元宝纸等。

所谓黄表纸,是一种专业术语,意思是指用来敬神或祭祀死者的黄纸。






既然是习俗,那就肯定多少得有些讲究。黄表纸,其实在任何的宗教信仰里,都是首选。黄表纸的黄色,和“皇”同音,代表着大吉大利的意思。自古以来,黄色那就是尊贵之色,古来只有九五之尊的皇帝或者皇族才可以专享黄色,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有这个资格。

黄表纸之所以受青睐,除了上面的原因以外,或许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黄表纸制作流程比较复杂:每年端午节,新竹出林尚未散枝时,砍下划片打捆,投入石灰塘子里揽制,使其纤维溶融。然后清洗、储藏等。二是黄表纸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姜黄粉,遇到碱水会变红。一般烧纸则没有这个特征。故此,比较讲究的人家,一般都用黄表纸。
假如是遥寄,按照传统就要写名字。就像给活着的亲友邮寄书信一样。上首写遥寄的地址、中间是逝者姓名,下面是孝子的落款。

至于逝去的先人能不能收到,这些烧化的纸能不能真的如传说一样,变成他们可以在那个世界花的钱,这就没有人知道的事了。不过,老百姓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这既是祭祀习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当然,你如果觉得这都什么时代了,还讲究这些封建迷信?那就可以不理它。见仁见智吧。

在现实生活中究竟该怎么做,那就是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理念、习惯、想法做的事了。对于有些人来说,或许负担太重,或者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先人去世,或许他们觉得自己彻底解脱了,高兴还来不及呢,自然不会去烧香,也不可能去烧纸。

我觉得,如果家里有老人,还是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多孝顺吧,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多陪他们说说话,做做家务,让他们尽量开心一点,这是我们应该也必须做的。至于他们走后,人死如灯灭。你想经常去看,就去看看;烧香也好,烧纸也罢,都可以。如果你认为是迷信,不值得相信,就可以不理会。随意吧。




直接震撼我的价值观,开香烛祭品店的孟婆婆,修行数十年,对烧香拜仏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她告诉我为什么要烧香的真正奥妙秘密。

我家附近有个小寺庙,在城市里香火很旺,每年初一,大批的人都会去抢头柱香。我没事就会去逛逛,这个寺庙的旁边有一个香烛祭品店,那个店小到大概七八平方这么大,里面摆满了元宝蜡烛,上香檀香,纸扎供佛用品。

店主是一位七十岁的老婆婆,姓孟,附近的街坊都叫她孟婆婆。

孟婆婆不像其他的店主一脸疲惫和黑气,她每天笑盈盈地坐在那里,手上抓着一串念珠,气色平和,很多人喜欢和她聊天。

我是常去找她聊修行,因为她已经修了几十年了。

有一次,我去拜佛,也找她买了点香,拜完出来,她正坐在店里,也没有顾客,于是我就去找她聊。

我开玩笑的说:孟婆婆,你的香质量不错,仏菩萨刚刚说了,很好。

她笑着说:我的香啊,都是用心卖的嘛,用了心,就是心香,仏菩萨当然点赞啊。

我说:孟婆婆,你说说,人祭祀时、上供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她说: 我们大部分老百姓,没有你这样的文化程度,没有你这种悟性,不能只是站在那什么也不做,他们总要借助一点方法,来把这个事情完成了嘛。

比如祭祀先人,你站在那,也不跪下,也不敬礼、也不烧香烧纸,也不写上他们的名字,那你这个祭祀怎么完成呢?

好像你要给远方的朋友寄包裹,你要填写对方的收件人地址和收件人名字和电话,他才能收得到嘛,有的人甚至还在包裹上写上祝福语。这都是希望对方收到的时候开心一点温暖一点。

祭祀,拜神,供佛也都是一样,你要有个对象、有个手续、手续要齐全,别把地址名字啥弄错了。

这些都是什么意思,是要你用心的意思,你不用心,那就一塌糊涂乱写或者不写,心里也不想,随便弄一下,那先人怎么收的到呢?

搞不好因为你乱搞,他是收到了,但你烧的是金元宝,到他那里变成仙人掌了。

我笑着说:孟婆婆啊,你说太夸张了吧。你这是不是封建迷信?

她说:我说的是心啊,一个人对先人有感情,对仏菩萨有信仰,是不是要用心,要用心,就要付诸形式,什么是形式?

烧香是一种,上供是一种,磕头是一种,在心里用心香供养也是一种,甚至于你只是修好自己,也是一种供养。但是无论如何,它都是一个必要的形式。

我说:孟婆婆,你不要忽悠我没有看过仏法,我知道仏法里说,万法皆空什么都不要执着,为什么要执着这个形式?

她说:正因为万法皆空,所以你就不要执着这个空啊。

我说:为何这么说呢?

她说:你执着形式是个着相,不就是执着空吗?

我恍然惊觉,确实如此啊。

她又说:如没有形式,你看这旁边的小庙也不必要有了。天下人也无需去寺庙了,也不拜仏了,也不烧香了,也不看仏经了,也不念那句阿弥陀仏了。

形式没有什么错,错在有人只注重形式只依赖形式,不知道赋予心力在形式上。

你在家里做饭给老婆孩子吃,用心做出来的饭菜,口味就是好吃点,这就是用心在形式上了。

家人吃了说:我品尝到了爱的味道了。这就是你的心意通过形式表达出来人家也接受到了。

祭祀先人和供养仏菩萨的道理,是一样的。

你有没有听过人家说,已故的先人最希望的是什么,是后人好好做人过好日子。这就是最大的欣慰。你看,先人 的愿望就是这样,那么你祭祀先人的方式,其实也可以是把自己好好过好,不辜负他的期望,

但是在特定的时候,在形式上表达你对他的尊敬和怀缅,这是什么?这是情感。你明白这件事的背后的逻辑,是道理,情感和道理都圆融了,就有力量。

仏菩萨也一样,他希望你好好修行,解脱生死烦恼,并非贪图你的景仰和供养,要你敬仰他也是为了教育你帮助你启动内心仏性。要你怀缅先人,也是为了帮助你启动内心真善慈悲、助你完善亲情之德。

所以我们古人对这件事理解的非常透彻,用这样的方式,给予普罗大众一个机会,去和先人沟通,去给自己的心一个机会,完善内心的理性和情感的升华。

供养仏菩萨,也是如此,仏菩萨其实不需要这个香这个灯油,他又不是吃油的吃香的,但他能感受到你的诚意和真挚,感受到你的敬仰和祈祷。

所以你如了解了这个,就不该再去执着拜仏烧香是不是执着着相,你不着相,相就不着你,你一着相,相就着你。和相无关,与你息息相关。

同时你在这个形式里,也完成了自性自心的礼仏,什么是真礼仏?礼自性自心之仏,就是真礼仏。

你会说自心是仏,还去大殿里拜木仏干什么?

其实正因为自心是仏,哪里不是自心所现仏?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大殿里的木仏难道不是仏吗?所以见仏就拜,拜则生敬,一仏万仏,无不是仏,一切圆融于自心,这就是不拘的拜仏供养。

不拘了,圆融了,拜而不拜,不拜而拜,天地之间,人已经懂得尊重自然、懂得遵循自心、这就叫做心香一瓣。

心香,是容纳万物的香,是不舍一物一尘的香,也是不沾不攀一物一尘的香,是透得过万法的香,也是弥漫于心内心外的香。

它的芬芳馥郁宁静悠然,无需嗅觉即能闻受、它一旦燃起,上可供养十方诸仏菩萨,下可救济群迷众苦。如祭祀先人这种事,根本不在话下。

我说:那么,照您所说,有仏就拜就是了对吗?

她说:烧香拜仏,不在于形式是如何,不在于地方对象时间,你在哪个庙里拜,你说这个庙灵啊,求什么灵什么,千里迢迢非要来这里拜,

你在广西农村里觉得那个土地庙的土地老爷很不灵验,非要买张飞机票去五台山拜大仏。

你认为白天不拜晚上拜好,或者你觉得一个月要拜三次或每天必须拜十次,类似这种,都是有求心烧香拜仏,拜的是他方仏,外在仏,分别仏。

烧香拜仏要看有求无求,无求心拜仏,是为真拜仏。

我问:无求心是不是什么都不想求,难道求仏菩萨开智慧,求他们加持,这些难道也错了吗?

她说:哦哦哦,刚才说完不要执着,你又开始了。无求是什么意思呢?不是什么都不希望请求,是不依赖不执著于求,一个人认识到了自心是仏,和他求仏菩萨加持,是不冲突的不矛盾的。

刚才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自心所现无不是仏,那么他方仏也是自心仏啊傻孩子。求他方仏也是在求自心仏啊,这个角度上,自他无碍了明白吗?

你不要又去分别自他是两个仏。你要明白自始至终是在求一个仏。自心仏就是他方仏就是十方仏,但是你不明白这个圆融的道理前的那个有求心,就是屏蔽自心,只求他方,那叫向外求,等于是外道。

如果明白了自他无碍,那你即使有求都是无为法,因你有求也是在自心内内求。所以说真善愿望,不碍空性,道理就在这里。

你说空性不善不恶,为何还要行善发愿。因自他无碍,善不碍空,善即是空。

所以,到底是不是真的烧香拜仏,在于什么?我说:在于知见明白。

她点点头:嗯,知见明白了,拜十方是拜自心,烧万千香也是烧心香。拜不拜烧不烧都无拘无束无碍。

一个人明白道理后,精进勇猛,便不是执着,希望希冀便是行愿,一个人不明白道理,所做努力,便是执着,期待渴求便是欲望。所以修行人要怎么用功,不修的人要怎么做人,道理都在这里头。

所以祭祀先人要烧香、见了仏菩萨要拜拜的道理,你明白了没有?

如果你明白了,你就明白了,为何仏法无可得,你还要去打坐修行观照搞这个搞那个,为何仏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却还是要在梦幻泡影里面继续好好活,假如你还在执着有为无为,执着梦幻泡影和真实不虚的分别,也是在着相啊。懂了吗?

最后你要懂得一丝不挂也一丝不舍,哪还有什么会阻碍你的思想,还有什么会障碍你的意识,还有什么会左右你的行事呢?

我说:现在我真的明白了。其实是我们自己在执着和分别,分别烧香拜仏是不是形式主义,是不是着相,是我们自己在分别仏菩萨是木的还是心的,庙子是灵的还是不灵的,

是我们在分别,我们自己是在向内求还是向外求,一切都是自我在这些概念上的撕扯分别执着,导致我们即使是烧香拜仏,也都心不明意不切,不如法不彻理。

孟婆婆听了露出满意的笑容,拿出一把香,说:这把送给你,你去拜拜吧。

我接过这把香,心里馥郁芬芳、清凉如水。




人们祭祀时,一般都按老规钜摆上供果三碟,三杯供洒,一枝腊烛,三枝香烛,加上烧一些冥钱,金山银山以示对菩萨,对祖先,对各路鬼神,土地公公虔诚之意。

祭祀烧香拜拜,内地人一般只有清明节,七月半鬼节,家中有人去世,三月三,九月九逛庙求签,才烧香拜佛,而烧香拜佛都以沿海一代最为兴盛,他们一般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观音菩萨,妈祖生日,一早一晚等等都要吃斋,去庙宇烧香拜佛放鞭炮,求鬼神菩萨保佑平安。

为什么?北斗七星曾问过老阿姨们,她们告诉我,沿海一带晚辈经常出海捕鱼作业,运输货物,一去航海数日甚至数月,大海航行险阻艰难,常有台风,海盗,触礁等事件发生,一去令全家人担心不已,所以家中老人妇辈只能,在家烧香拜佛,祷告上苍菩萨保佑,家人在海上一帆风顺,满载而归。

所以,北斗七星认为祭祀人们烧香,更多是祷告上苍之意,祈求菩萨保佑一家平安,别无它意。




根据历史记载,香是最早由西域诸国向中原王朝献贡才传入中土.在早期大都作为消除疾病之用,以香礼佛的记载最早是从汉武帝开始.从此以后.”香”在传统文化之中便有了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含义,也表现出敬天法祖的精神.

烧香作为表达心理寄托的方式,既有传达心灵信息的功能,又有提神醒脑,优化磁场,净化空气,驱蚊洁净,以至记时和仪式之用,与磕头的互动,起到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安慰,达到健康身心的效果。这种心信之物既有通灵降神,趋吉避凶的宗教功用,也有平衡心态,寄托心灵,健康身心的理想功效。

现在生活中的祭祖拜庙上香主要是祈求达到通灵降神的作用,有没有达到作用效果不好解释,但是点起香的那一刻起,确实心明如镜,一片祥和的感觉,也许是香的功效,这样的环境,你的祈求和诉说便更显真诚,以便心灵沟通。

古时候香火也指后辈烧香燃火祭祖,断了香火就指无子嗣。不经常烧烧香火,何来香火不断呢?

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喜勿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祭祀   黄表纸   道教   佛教   心香   烧纸   檀香   先人   香炉   习俗   菩萨   婆婆   执着   道理   形式   作用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