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关东指的是哪儿?

《闯关东》的关东是指的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按照现在也就是说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这三个省的地方,还有就是内蒙古东部,这些地方所组成的一个区域,也就是关东。很多人熟悉关东是因为山海关,山海关因为和长城相连接。关东地区的边界划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行政区划设置下,有一定的差异。在当代,关东通常指代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而在历史上,关东曾经还包括了今天河北省北部的部分地区。

《闯关东》是一部以关东地区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期间,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为了谋生,纷纷踏上闯关东之路的故事。小说中所指的“关东”,按照现在的地理位置来说,就是指今天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总之,关东地区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其边界划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行政区划下有一定的差异。而《闯关东》中所指的“关东”,则是以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为主的区域。除了历史和地理背景,闯关东也是一部充满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故事。主人公朱开山来自山东,他与妻子、孩子和儿时的好友一起,踏上了闯关东的旅途。他们在途中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挑战,如跋涉千里、遭遇土匪、抗击日本侵略者等等。但是,他们始终团结一心、互相扶持,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在关东地区落地生根。

此外,《闯关东》也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如官僚腐败、商界争斗、家族纷争等等。这些情节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也让故事更加丰富和深刻。

总之,《闯关东》是一部关于勇气、智慧、团结和坚韧的经典小说,它通过讲述一家人的故事,展现了关东地区的壮丽历史和人文风貌,也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此外,《闯关东》还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支线情节。例如,朱开山的儿子朱传杰与煤矿工人贺老伯之间的友情,贺老伯不仅在生活上照顾朱传杰,还教他了许多知识和技能。还有朱开山的女儿朱传萍与贺老伯的儿子贺老三之间的爱情故事,虽然身份地位悬殊,但他们依然在彼此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同时,《闯关东》也涉及了一些文化冲突和民族记忆的议题。例如,主人公朱开山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斗争,体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英勇历史。此外,小说中还涉及了一些民族文化的元素,如关东地区的民间信仰、传统文化等等,展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总之,《闯关东》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深度的小说,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关东地区的壮丽历史和人文风貌,也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除了文化冲突和民族记忆的议题,闯关东还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和思想主题。

一方面,《闯关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例如,朱开山一家在闯关东的过程中,受到了当地富商的欺负和打压。而朱开山在和这些富商进行商业竞争时,也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来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利益。这些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不满和反思。

另一方面,《闯关东》也表达了一些道义和人生的思想主题。例如,主人公朱开山在闯关东的过程中,不断地领悟到“义气”、“良心”和“感恩”的重要性。他不仅对家人和朋友尽忠义,也对陌生人施以援手。这些情节表达了作者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重视和推崇,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总之,《闯关东》不仅是一部关于闯荡江湖和奋斗史的小说,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思想潮流的经典作品。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关东地区的壮丽历史和人文风貌,也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此外,《闯关东》还涉及了一些城市文化和现代化的问题。在小说中,朱开山一家从山东来到东北地区,而东北地区在当时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朱开山一家不仅面对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难的生活条件,还要面对当地人的排斥和歧视。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逐渐融入了这个地区,并成为了当地的一份子。这个过程反映了当时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人们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表达了作者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态度。

总之,《闯关东》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深度的小说,它通过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展现了关东地区的壮丽历史和人文风貌,也表达了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它还涉及了一些社会问题和思想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也表达了作者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态度。




关东,是以山海关为界,过了山海关,就是关东了,关东泛指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东北三省,加上内蒙古自治区靠近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几个盟,如果说闯,就是有点冒险的意思,就是没有具体目标的冒险,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甚至连地图都不会有,闯也就是没有具体目标,只有一个东北的大方向,也就是闯到哪算哪,闯到哪走不动了,或者闯到哪累病了,累倒了,就在哪停下,挖个坑搭个窝棚,或者搭个马架,就在哪里安营扎寨,开荒种地了,说“闯关东”也是一个比较好听的词,而实际上,闯关东就是逃荒的,就是挑着担子,把不能走路的孩子放在担子的筐里,或者推着独轮车逃荒的!


我们家就是闯关东来到东北的,或者说从山东省逃荒来到东北吉林省的,那个时候闯关东,不是一户人,几个人家就能闯的,是一大家子十几口二十几口人,老老少少一起闯的,或者是几户人家成群结队来闯关东的,这样一旦有事的话,还能相互关照的,也好应付的,我的祖籍是山东省登州府来阳县小刘庄,嘉兴二年,也就是1797年,先祖刘玉逃荒来到东北吉林省,至今已经有223年了。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居多,也有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人,据统计,闯关东的山东人总数达到了1800万,解放以后统计的数字,还有800万山东后人留在了东北,我在农村老家的那些乡亲们,祖先都是从山东闯关东过来的,当时闯关东的人,是从辽宁省开始,逐步向北迁徙的,也就是从辽宁省,到吉林省,再分别到内蒙古东部地区和黑龙江省,一直到解放前夕,闯关东的人口就没有停止过,直到解放以后,战争结束,国家安定,闯关东的队伍才停止了脚步,由于闯关东的人还没有闯到黑龙江省的北部边远地区,至使黑龙江省北部还有大片土地没有开垦,因此上,解放以后,成立了黑龙江省农垦集团,才把黑龙江省边远地区的土地全部开垦出来,就是到现在,黑龙江省的农垦集团还是继续存在的!


“人挪活”,人不挪可能就会被饿死,闯一路关东,讨一路的饭,也有的人永远留在了闯关东的路上,但是为了不被饿死,也要闯出一条生路,闯关东的人带着一份求生的呵求和期望,拖儿带女,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向着关东的方向跋山涉水,也给留在原地的乡亲们留下了一份生机和希望,闯关东是我们一段流血流泪极其悲伤的历史,电视剧“闯关东”也还原了那段历史,做为一个闯关东的后人,我们也没有忘记那段历史,也会永远铭记那段历史,最后祝福全国人民,生活都幸福,都平安!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闯关东”中的“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也就是指现在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个省以及内蒙古东部这一大的区域。

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一区域有着不同的称谓。如在明朝时被称为辽东。在清朝时又被称为关东。其之所以得名为关东,则是因位于山海关以东而得名。

闯关东,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声势浩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的移民大潮。具体是指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时期内,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向关东地区迁徙谋生的移民大潮。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闯关东这股移民大潮呢,其实,这主要还是与人们的经济生活有关,也就是因为穷的缘故。在这三百来年的闯关东历史中,大致经历了四次移民大潮。第一次,是在明末清初。第二次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民国初。第三次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最后一次则是在抗日战争期间。

根据有关统计,当时,迁入吉林省最多的是山东人。从清人入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先后迁入吉林的人口据说超过了一千万。这些移民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主要从事农耕与畜牧,也有一小部门人则以经商为生。当然,对于多数闯关东的年轻人来说,他们谋生的主要方式就是挖煤、挖人参、淘金。

闯关东整体而言,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背景,若是可以谁又会愿意长途跋涉,背井离乡呢。但在另一方面,闯关东的移民大潮也为关东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为当地的社会文化等的发展,乃至是当年的抗击日寇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山海关以东地区!




晚清民国时期,曾出现过三大流民潮,一是闯关东,二是走西口,三是下南洋。

其实,走西口(河北张家口以西)和闯关东,都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山西人”与“山东人”的两种说法,前者是指到内蒙一带谋生,而后者则指到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去谋生。同时,闯关东的除了山东人和山西人外,还有河南、河北及陕西等地人。

而下南洋,则是指漂洋过海到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谋生。

那么,为何会有闯关东的事件发生呢?

以闯关东人数最多的山东为例:据史料记载,山东是清朝到民国期间有名的灾害多发区,而且“地少人稠”。从163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912年清朝灭亡,在长达296年的历史中,仅有两年无灾害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灾、旱灾以及蝗灾。

因此,导致东山匪患频发,饿殍遍地,成千上万的百姓生存堪忧。

虽然,努尔哈赤立国时,曾定下祖制,严禁汉人进入东北,以防破坏了“龙兴这地”的风水,也为自己留下一块退守的净土。

▲还原闯关东历史图展

但是,1860年随着《瑷珲条约》将“海参崴”(清朝时为中国领土,隶属于吉林将军)划归沙俄出去,清政府深切地意识到,光有家业没人守还真不成。

于是,当年清政府就取消了严禁汉人出关的禁令,并开放了开荒权,即:谁开的荒地,土地的耕种权就归谁。据《胶澳志》记载:“当时的奉天、锦州二府,荒地很多,稍加开垦,即成膏腴良田。”

又因,满清立国时,曾将二十多万满人迁入关内,从造成土地肥沃而又辽阔的东北平原, 一度变成了“千里无人烟,万里无鸡鸣,群兽常出没”的天然野生动物园。对此,史书上讲到:“关东地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荒’居首位。”

因此,从而引发了一场涌向东北的流民潮,“烟潍一路,担担提篮,徒步负载,结队成群,或东出榆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其熙熙攘攘之状,亦复不相上下。综计一往一来,恒在百万以上……且多货其田庐,携其妻子,为久居不归之计……”(胶澳志)。

为此,清政府“每逢冬令,胶济铁必为移民加开一二次列车。” (胶澳志)

虽然,大家都对前路充满了无限希望,但路途却又危机重重,或路上遭遇盗匪,或大海上遭遇台风等,许多人还未抵达目的地,就葬身在了路途。

可以说,前往关东,可谓是“怀揣希望而又不顾身家性命的冒险行为”。因此,才有“闯关东”一说。

据2008年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闯关东:2500万山东移民的历史与传说》记载,参加入闯关东大军的山东人高达2500万人。

再来看看当时的《走西口》中的华北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同样,也是因为在当地生存不下了去,这才无奈背井离乡、颠沛流离走西口。

然而,正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如此大规模的流民潮,又似乎让人感到难以置信。

那么,闯关东的吸引力为何如此之大呢?

富走南,穷进京,死逼梁山下关东。

死逼梁山闯关东,走投无路闯崴子(海参崴)。

去趟崴子把亲串

这是闯关东的三句经典宣传语,而许多人都是在这三句宣传语的诱惑下,这才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

不过,据1926年3月的《保工汇刊》报道,北京农商部特派专员视察江、浙两省各工厂的工人籍贯时,发现本地人约占30%,近乡人约占27%,他省人约占43%。在列表中清晰地显示出,这两省的工厂几乎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打工”的流民。如:杭州铁工,分别有杭州、绍兴、山东以及安徽人;无锡火柴厂,有无锡、山东、河南、江北、山西等地人。

所以,在当时并非闯关东,才是迫于生计这类人最好的人生出路。但是,闯关东却似乎更具吸引力,这又是为何呢?

从1916年到1917年,沙俄为了在欧洲战场取得更大的利益,就需要加快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建设。于是,沙俄与英法等国狼狈为奸,为了诱骗更多的华人劳工去为他们的利益充当苦力,并在一些华人败类文人的配合下,编造出了以上三句歌谣。接着,他们又将这三句歌谣在民间大肆宣传,一时遍布大街小巷。

▲还原闯关东历史图展

随后,俄国的士美洋行等外国公司,便披着经办银行业务、海上航运业务、保险业务、贸易出口业务的外衣,将大量华工诱骗到海参崴等地充当苦力。因此,在当时的烟台港码头,常常会看到一些面容枯槁的穷苦百姓,怀着满腔的希望,在等待着“闯关东”的轮船到来。据统计,在1896年到1903年的7年时间里,沙俄从烟台港诱骗的山东劳工高达12.53万人,英法两国也有3万多人。而且,其中还有大量懵懂无知的孩子。

例如,1900年,士美洋行将2000多名华工骗上船,准备从海上运到海参崴去做力。但是,当船出港不久,就有人发现情况不对,并要求返航,却遭到了俄国人的开枪射击。当时,虽有少数劳工伤亡,但在劳工们的极力对抗下,而不得不返航。结果,返航的劳工余怒未息,并打砸了俄国人招工的士美洋行。

又据《哈尔滨与红色之路》一书披露,辛亥革命以后,因连年天灾兵祸,闯关东的山东人每年就有35万人,且尤以“登州”、“莱州”二府最多,“青州”、“沂州”、“胶州”次之。

1908年1月,据官方数据统计,海参崴的华工有36700多人,乌苏里斯克(华工称其为双子城)、哈巴罗夫斯克、尼古拉耶夫斯克等地35000多人。

还有数据显示,1910年,关东总人口1800万人,1949年,关东总人口4000万人,其中山东人就占了一半,其余为山西、河南等省份的人。

同时,《盛京日报》也有报道,1908年2月1日至17日,从烟台乘船到达大连者为9950人,平均每日580人;每年由烟台抵营口埠者约2万余人,由烟台抵安东者计有6.5万余人,抵海参崴埠者5万余人,抵大连者4万余人;经登州栾家口抵营口者计有3万余人,抵安东者2万余;由龙口抵营者十二、三万,合计三十五、六万之谱。此尚未包括由陆路入关者。

可见,当时“闯关东”与“跑崴子”的规模与声势之大。

那么,这些闯关东的人都是些什么结局呢?

因大多数闯关东的人,都是被诱骗去了,就算能够拿到一些辛苦钱,要么被洗劫,要么被扣押,许多华工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所以,最后能发财者几乎寥寥无几,甚至有些人直接客死他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苏联政府为防止日本人趁机占领其远东地区,便对日本人开始驱逐。又因多有日本人和华人混居,不好分辨,遂连同华人也一同驱逐出境或驱赶到西伯利亚地区做苦力。

从而,也导致许多“闯崴子”的华人财产被抢,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至此,曾轰动一时的闯崴子及闯关东浪潮就此戛然而止。

当然了,也有一些极少数的幸运儿闯出了一番名堂。

▲还原闯关东历史图展

例如:烟台南郊埠后张家村的张氏四兄弟,就曾在海崴参闯出了一番名堂,挣了不少钱,在村里买下大量土地,并盖起了连片的房子,还为村里盖里了10间校舍。因此,人称其四兄弟为“大崴子、二崴子、三崴子和四崴子”。

不过,最能见证“闯关东”历史的当属“山东老酒馆”的开创者陈怀海,但其经历却颇为悲惨。

1928年,陈怀海开始了“闯关东”,最先进入深山老林挖人参讨生活。不料,一双儿女突然失散,媳妇也跟他人跑了。最后,只好一个人来到大连开了一家山东老酒馆谋生。

  • 解放后,因商业公私合营制度,这个酒馆更名为“国强饭店”;
  • 1966年,我国公私合营政策变更为全民所有制,这个老酒馆又更名为“红旗大食堂”;
  •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更名“防修饭店”;
  • 1978年,陈怀海去世;
  • 1985年,他的老酒馆又更名为“环球美食中心”;
  • 2013年,最终更名为“山东老酒馆”,也是他闯关东时最初的酒馆名。

因此,可以说,闯关东,只是少数人实现梦想的地方,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则是一场不堪回首的往事。

图片来源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海参崴   沙俄   山海关   内蒙古自治区   吉林省   辽宁省   黑龙江省   烟台   山东人   酒馆   山东   清朝   移民   地区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