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弹在人身旁快爆炸时,趴下真的有用吗?

当手榴弹在身边快爆炸时,趴下是一种有效的躲避方式,可以保证自己不被手榴弹的爆炸冲击波伤害。不过,这种方法并不能完全保证自己的安全,因为手榴弹的爆炸极限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弹药量、制造质量、引爆方式等等。

如果有机会,最好是远离手榴弹,避免触发爆炸。如果无法逃脱,那么尽可能趴下并掩住身体,减少受到的伤害。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听觉和视觉,尽量避免触发手榴弹的引爆信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真的有用。

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对付扔到面前的手榴弹,一般都是迅速卧倒。

为啥?

如果你去捡起手榴弹扔回去,十有八九会在你手里爆炸。

我们看一个例子:

一名新兵投掷手榴弹挥臂过猛,弹体碰撞到堑壕的后沿,手榴弹落在不到一米外的监护员脚下。该部队参谋长苏宁看到已经拉开拉火环的手榴弹冒着白烟,在手榴弹即将爆炸的危急时刻,大喊一声“快卧倒!”并冲过去推开监护员,俯身抓起手榴弹,想把手榴弹扔出堑壕,但手榴弹还未出手就爆炸了。两名战友得救了,苏宁却身负重伤,经抢救无效牺牲,年仅38岁。

虽然苏宁烈士很英勇,但他的处理方式是欠妥的。

正确的方法是推开监护员,然而自己迅速卧倒,尽量远离爆炸点,而不是捡起手榴弹。

现在手榴弹起爆时间不过3到5秒,新兵投掷失误到手榴弹落地,一般至少有2秒以上时间。剩下只有1到3秒,这么短的时间即便伸手再敏捷,也难以推倒监护员以后再去捡起手榴弹扔出很远。

如果苏宁烈士及时卧倒,并且通过翻滚尽量远离爆炸点,他就很有可能幸存下来。

为什么呢?

手榴弹主要靠冲击波和弹片伤人,弹片是主要杀伤部分。

中越战争期间,我军一个17岁战士的岗哨被越军偷袭。

越军连续扔进3个手榴弹,小战士不幸被炸牺牲。事后火化,竟然从遗体内检出70多枚弹片。

但是,手榴弹爆炸以后,冲击波只要距离起爆点超过4.5米,就会将弹片向上吹。

如果你距离起爆点超过4.5米,迅速卧倒,弹片就有很大概率根本伤不到你。

然而,如果你不卧倒,而是站着或者蹲着,伤亡率就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今天士兵普遍穿防弹衣、带钢盔的情况下,卧倒后的伤亡率更是会大大降低。




手榴弹爆炸不同于炮弹,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炮弹在落地时会有部分或全部侵入地下,爆炸时地面反弹会产生一定的弹片飞散死角,也就是安全角。这样周围人员卧倒就会减少弹片对人的伤害。

而手榴弹投掷过来,通常平置在地面。如果是平地,破片飞散从弹体切面上看不仅在地面没有死角,相反沿地面飞散的密度反而更大。大家画个图就能看出来,向斜下的破片连同炸起来的和地面附近的土石块会一起沿地表飞散出去,使贴近地面的区域危险性更大。而如果人成站立姿态,受弹面增大,同样也很危险。为此有人开玩笑说 : 最好的避弹姿势是脚朝炸点方向平着跃离地面,这个难度就太大了。

我在部队那些年,每年实弹投掷前都要在投弹场进行“手榴弹实弹效应实验”演示,让手榴弹以平摆,竖立,低空悬挂和坑内等样式放置,四周不同距离上摆满靶板,纤维板,木板,铁皮,棉被,破背包等物品。拉绳引爆前后都让大家看看境况,对手榴弹爆炸效果能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所以我上面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实验表明,弹体(包括炮弹、炸弹、手榴弹)爆炸时,弹片不是全方位均匀散布的,而是沿着弹体轴向的垂直方向,也就是主要沿着弹长的四周呈轮形辐射散布。直射火器的炮弹爆炸后,弹片向下的会侵人土中坑内,一部分向两侧和上空垂直飞散,会将两侧贴近地面的植物齐齐地削出两道沟来,向上的弹片落下后还会对人员造成相当伤害,这就显出了钢盔的重要作用。而迫击炮弹因为几乎是垂直落下,弹片会主要沿地表360度飞散,所以对地面人员伤害最大。手榴弹爆炸时的状态完全不能确定,完全随机,碰哪算哪。如果爆炸前静止了下来,弹片同样主要沿弹体轴向的垂直方向呈扇面飞散,其它方向很少,其中木柄弹的弹柄方向主要是弹柄碎屑。

手榴弹爆炸时,如果将一个背包靠紧弹体,背包会被炸烂并飞出去挺远。而如果将背包离弹体十来公分以上放在地面,隔空打物失去传导,手榴弹爆炸后背包基本上没有多少移动(不会出现手榴弹将人炸飞的情况)。爆炸后弹片钻进背包内部,大多数不会穿透,背包后的靶板几乎没有损伤。同样的距离放置木箱,通常弹片能击穿近处的一层,第二层箱板就不容易击穿了。所以不管在室内还是其它狭窄空间,手榴弹爆炸前随意拿一个物体挡在你和弹体之间,与弹体离开一点,尽量蜷缩身体,缩小体积,张嘴闭眼,双臂护头,你就可以避免致命伤害。




快卧倒(趴下)!这是电视剧中遇到空袭或者手榴弹以及炮弹袭击时主角最爱的一句台词,那么在现实中趴下真的可以减少手榴弹的伤害吗?手榴弹的主要杀伤机理来源于两部分:

第一种是防御型手榴弹内部的钢珠以及爆炸形成的弹体破片,它通常以手榴弹为中心向四周呈圆形飞散。
(我军82-2式防御型破片手榴弹)

第二种则是进攻型手榴弹的冲击波,这类手榴弹内部装药较多,有时候甚至采用塑料弹壳,爆炸单纯依靠高爆炸药产生的冲击波来进行攻击,冲击波也同样是以手榴弹为中心向四周呈圆形扩散。
(美军MK3A2进攻型手榴弹)

那么人在趴下后会产生什么奇妙的变化呢?主要就是减少了受弹面积,人在站立时,整个身体都会受弹片和冲击波伤害,而趴下后,突出地面的就只是身体的厚度,面积大大减少,从这个角度分析,趴下确实能有效减少手榴弹的伤害。

当然了,光是趴下是没有用的,你得掌握好正确姿势,不能把头和腹部这样的要害部位朝着爆炸方向,那么做基本上还是死。正确的趴下方式是反向趴下,用脚后跟和臀部朝着手榴弹,头背过去,最好能双手护住头部,这样即使被弹片击中,也就顶多流点血,掉几块肉,不至于GG。
(标准姿势示范)

以上说的都是在室外的开阔地形,如果是在室内,因为封闭空间内手榴弹威力翻倍,因此不管你是趴下还是站着,基本都是死,那么该怎么办?吐槽君告诉你,看见手榴弹落地,首先利用延时引信的缺点将手榴弹踢开,然后迅速跳到隐蔽物(桌椅板凳)背后,坐等手榴弹爆炸,这样可以提高不小的生存概率,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坑道碉堡等类似情况。那么手榴弹要是短延时,落地就爆呢?毫无办法,那只能看命了。




我是军事妹子,面对一颗冒烟手榴弹,聪明人知道趴下,一般人会吓呆,傻子会学着电影里情节想捡起来扔回去……

对任何爆炸物来说,趴下总是没坏处的,问题是电影电视剧里表现得太夸张了,无论是手榴弹还是炮弹,仿佛趴下等爆炸过后跳起来就行了,这就不对了。新兵投弹失误,老兵迅速卧倒

首先,手榴弹爆炸后的碎片虽然是对步兵的主要输出,但相应带来的冲击力也不可忽视。在反恐战场上,由于步兵经常穿着有防弹衣和防弹头盔,其实手榴弹碎片带来的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从美海军陆战队迈克蒙苏尔,再到凯尔·卡彭特,真正杀伤或者致死的往往都是趴下也会受到影响的冲击波。

除了面部,其余地方未被弹片杀伤

而且,随着手榴弹的发展,其杀伤模式早已不是人们所了解的以落点为中心的半圆型。事实上,大多数手榴弹在简单调解引信后都可以在空中爆炸,并利用数百枚钢珠杀伤360度范围内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趴下,就是防弹衣和防弹头盔也救不了杀伤范围内的士兵(毕竟遮不住脸)。

图为可扩展进攻型手榴弹

以美国可扩展进攻型手榴弹和瑞士“珍珠”手雷为代表的新一代反步兵武器可以说很好的解决了常规手榴弹仅仅通过卧倒就可以在一定距离上生存下来的弊端。前者拥有巨大的爆炸威力,被戏称为单兵爆破桶。后者是号称无死角的范围杀伤性武器,500枚钢珠形成的“弹鱼”令人恐惧。 图为钢珠手榴弹

除此之外,爆炸后犹如天女散花的白磷手榴弹,燃烧弹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对趴在地上的那些士兵进行杀伤。面对爆炸时趴下在以往的二战,越战可能是个好的选择。但是面对各种用来专门针对死角和通过冲击波进行杀伤的新式手榴弹,趴下只会进一步的增加受弹面积。可以说,面对这类手榴弹在人身边爆炸时,趴下的心里慰籍更大于其实际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手榴弹   堑壕   破片   钢珠   榴弹   弹片   防弹衣   步兵   死角   冲击波   炮弹   背包   人身   地面   距离   方向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