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胜坐上了第4把交椅,谋略智慧不输吴用,为何最后逃离梁山?

正是因为谋略智慧不输给吴用,公孙胜才逃离梁山。

吴用啥人,说他是智多星嘛,其实也就是科举考不上状元的秀才而已,能力还是有限的,格局也有限,顶多就是比白衣秀士王伦强一点而已。

梁山泊聚义,说白了就是落草为寇,抱团取暖,公孙胜之所以介入,无非就是看不惯梁中书搜刮民财,他这才寻找帮手,一块劫了它,为的就是狠狠教训梁中书。

这是整部小说里头,公孙胜唯一积极主动做的事。

很明显,公孙胜出场就是为了劫生辰纲,然后圆满回家。

但可惜了,晁盖行踪败露,他要是被擒获,公孙胜就无法过得安稳,只能继续帮忙,当然啦,帮忙完,公孙胜立即抽身而退。

后来嘛,攻打高唐州,宋江就派人去请公孙胜,典型的道德绑架啊,说难听的就是要挟,你不是想撇清关系嘛,我的梁山弟兄都去了,你能安心否?

特别是李逵,宋江就是刻意的,李逵的搞事情能力是天生的,只要公孙胜不愿意,他勾结梁山的事情就能满天下都知道。

最后,公孙胜还是出手帮忙,但也和梁山撕破脸,哪怕招安的名单有他,公孙胜也不再出席。




谢谢邀请!!公孙胜在梁山坐上了第四把交椅,谋略智慧不输吴用,为何最后逃离梁山?

入云龙公孙胜,之所以离开梁山,这是世外高人的明智之举。作为修道之人,一向不慕功名富贵,远离高官厚禄。道家本身就是追求清净无为,和宋江等人的境界是截然不同的。凭公孙胜的能力,料知未来,是完全可以的,宋江等人的结局,都在公孙胜的预料之中,得胜还朝之日,就是梁山英雄灭亡之时。公孙胜离开梁山,隐居山林,远离官场,潜心修道,得以善终。如果继续追随宋江,想弄个一官半职,其结果,将会和宋江一样的悲惨,其实这也不是修道之人的境界。公孙胜师从罗真人,每次若不是宋江遇到难事,公孙胜也不会下山,帮助宋江解围之后,总要回山修练,要不然,就以赡养老母为由离开梁山。其实,罗真人已有交代“逢幽而止,逢汴而还”,就是要公孙胜远离官场,不慕功名利禄。而公孙胜也是很听师傅的话的。除师命不可违外,其实,也不是和宋江等人是一路人,所以,功成名就后,离开梁山。




在梁山,公孙胜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身怀绝技,道术通神。师从紫虚观罗真人。他随晁盖等人入伙梁山,火并王伦后,追随晁盖。后跟宋江南征北战,他足智多谋,与吴用一时瑜亮。



他施法布阵,破高廉,擒项充,捉樊瑞李衮。招安后随宋江南征北战,斗法乔道清,神火降马灵,生擒李助。一路战功显赫,叱咤风云。

倘若宋江大军凯旋归朝,班师回京,以公孙胜的丰功伟绩及宋江对他的器重。在朝廷上,功成明显,封官赐爵,必当重用。哪怕朝廷蔡京童贯等奸佞之臣想要铲除异己,迫害梁山好汉,也不敢动公孙胜一根毫毛。这是为何?

一是公孙胜法术高强,未卜先知,无论集合众之势或施阴谋诡计暗算,皆奈何不了公孙胜。

二是公孙胜以道人的身份示人,若是投靠朝廷,必定得到宋徽宗的器重,封为国师都不为过。

诸位一定会想,为何公孙胜会得到宋徽宗器重?既然有如此本事,为何又逃离梁山,不愿意归附朝廷?这里,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北宋以道兴国,凭公孙胜的道法,必定会受到宋徽宗重用

宋太祖赵匡胤对道教和佛教是极为推崇的,当时道佛并重,并无偏颇。但继位以来,为了排除异己,建立自己的统治形象,便以道教中的玉皇大帝作为祖先氏姓,匡扶王权正统。这里有个民间流传的说法,说财神是玉帝的儿子。而财神分九路,最受道教推崇,世人影响力最大的,是北路财神赵公明。因姓赵,便与宋朝的赵姓皇帝产生了某种联系。

既然宋朝皇帝自认是玉皇大帝的后人,为了巩固政权,一统天下,对道教的宣扬自然不留余力。特别在宋徽宗执政期间,道教盛行,佛教没落。连宋徽宗都自封为“道君皇帝”,如蔡京童贯等大臣,也追随崇尚道教之说,谶纬之学。

当时朝廷上下,推崇道教蔚然成风,如刘混康、郭天信、林灵素等道士,奉为天师。可任意出入皇宫大院,或居于权贵宦官之家。与宋徽宗、童贯、蔡京等人讲经说法,论说仙道之术。



当然,这些天师道士初期甄选便能得宠,绝非偶然。若不是修炼得道,占卜先知,岂能入宋徽宗等人法眼?首先站在历史角度上,宋徽宗除了不会做皇帝之外,诸行百艺,道学佛家,样样精通。倘若道士信口开河,在宋徽宗这位行家里手面前班门弄斧,故弄玄虚,只怕人头不保。

这里有提到过的刘混康道士,便是一位真正得道天师。

据鲍慎辞所撰《茅山元符观颂碑》称,"茅山上清三景法师刘混康以道业闻于东南,乃遣中谒者致礼意,欲必起之。混康不得辞,既朝,遂住持上清储祥宫。恩数频频,为国广成。已而求还故山,许之,赐所居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更为信重,数召至京,并赞曰:"尔冲和养气,得其妙道,学术精深,博通奥旨。救危难以积善,观德业以养高。小大之事,常所访问,尽规极虑,颇勤忠恪。济人利物,功莫大焉。"

一是刘混康道士受到宋徽宗重用,刘道士投桃报李,为宋徽宗断理易数。徽宗见之,对其道学博通,深感钦佩。二是据说宋徽宗继位时,子嗣不多。当时心慕道士刘混康道法高深,便让刘道士为其增福求子。

刘道士掐指一算,说只要把开封城东北角的地势增高,便能多得子嗣。徽宗按此照办,果然接连得子,从此对道教深信不疑,启用了大批道士。本来佛道不二,却被宋徽宗大兴道观,崇道贬佛。

南北朝梁武帝盛兴佛教,而宋徽宗振兴道教。两个皇帝,在宗教的道路上,都走向极端。



宋徽宗当时的手段是以灭佛教,树道教为宗旨。

历史记载:当时“以释教经六千卷内恶谈毁词诋谤道儒二教,命近臣于道箓院看详,取索焚弃之。”朝中被封的道士同官员一样有品级俸禄,又下召把全国的佛寺改为宫观,普通和尚易装为道士、尼姑亦然。

宋徽宗如此推崇道教,以公孙胜的身份和道行,比刘道士似乎更胜一筹。倘若留在朝廷,岂能不受宋徽宗的重用?


二、公孙被逼出山协助宋江,罗真人曾给公孙胜八字真言,命他"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让他功成名就便离开梁山

公孙胜当时以伺奉老母为由离开梁山,因宋江攻打高唐,被太守高廉法术所败。这时候能救梁山的,唯有公孙胜。

宋江便派出戴宗和李逵去请公孙胜,以解燃眉之急。但为何派出这两人?

一是这两人是宋江的心腹,办事牢靠。而且当时军务紧急,戴宗的神行马甲可日行千里,能快去快回。

二是只要是逼人就范,往往派出的都是李逵。如赚取朱仝上梁山,便是派李逵前往,李逵先杀小衙内,逼得朱仝走投无路,只能上了梁山。李逵所作所为,都是宋江背后操纵。

果然,李逵恫吓公孙胜的母亲,斧砍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大逆不道之事,李逵做尽。逼得公孙胜只能出来见面。这当口,罗真人便让公孙胜下山辅助宋江,替天行道,保国安民。

罗真人在李逵和戴宗来之前,并无劝公孙胜下山。可李逵和戴宗一来,反而规劝公孙胜下山协助宋江。这是为何?

罗真人是得道天师,能未卜先知。倘若宋江遇到一般凡世的布阵打战,皆能应付。可碰到会施展法术的道教敌将,便无能为力。



诸位纵观全书,我们看到武松被包道乙用飞剑断了手臂;矮脚虎王英被郑彪施法术暗袭而亡;乔道清法术高强,李逵、鲍旭、鲁智深等人战将皆被他擒获,逼得宋江差点自尽。这些梁山的顶级战将,碰到会施法术的敌手,且其奈何?

可见,若是公孙胜不出山,梁山众军马早就被几个会法术的敌将弄得全军覆灭了。

罗真人是响应天道,这跟宋江替天行道是吻合的。所以,为了协助宋江开创梁山的宏图伟业,才让公孙胜下的山。



临走前,罗真人送了公孙胜八个字“逢幽而止,遇汴而还”。从历史来讲,道教尊崇黄老之术,无为而治,贵柔守雌。无为便是要求朝廷不要过多干涉黎民百姓,让人们安居乐业,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政治上,也不会刻意追求丰功伟业和霸权天下的意图。

如范蠡和张良,都是道教思想,辅助帝王,匡扶正义后,便功成身退。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而不祥。

所以宋江平定淮西后,班师返回汴京。公孙胜想起罗真人"遇汴而还"的话,心无挂碍,便向宋江请辞。返回蓟州二仙山,理由是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罗真人和公孙胜既然是得道仙人,对宋江等梁山好汉的未来的遭遇已有预知,所以公孙胜不贪图荣华富贵,封官进爵,毅然离开宋江,归隐入林。真乃明智之举也。



我是湾火,坚持文化原创。文笔讲究精炼传神。诸位若是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关注,留言指正。谢谢!(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单纯的从梁山的矛盾或者公孙胜的性格来分析这个问题未免过于老套,今天逻辑文史姨从小说的写作手法上来简单和大家聊聊为什么一清道人必须“逃”离梁山。

首先,我们都知道《水浒传》里的故事背景是北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历史类小说去看。但《水浒传》除了本身的历史性外,其实里面也穿插了不少神话或者是玄幻元素,比如小说在一开始就明明白白的告诉读者,梁山108将就是洪太尉不小心从伏魔之殿里放出来的,他们可是妖星转世,自然要聚在一起。我们自然也可以发现在小说中出现了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桥段,比如秦明、扈三娘等人在全家被杀后还能原谅宋江,我们大可不必推敲他们的脑子是否有问题,施公的一句“妖星契合”,把所有的尴尬都完美的解释了。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妖术和法术的概念,这无疑给羸弱的宋朝加上了一些神秘的色彩。公孙胜是全书第一个出现的梁山法师,也是梁山的第一法系输出,法系攻击要比物理攻击直接的多,所以就算是强如卢俊义,在李助的剑法面前也是个“弟弟”。可施公要考虑小说的整体逻辑性,因此关于法师的剧情安排总是很不打紧,例如公孙胜完全可以施法夺取生辰纲,但他却非要找晁盖;梁山大小战役只要公孙胜一出手,对面就的团灭,但施公就是不让他动。所以,关于法师的设定本就有些突兀,施公为了让剧情合理,只能无限制的缩减法师的戏份。

等到最后,公孙胜居然提前跑了…

我们可以再整体回顾下公孙胜“出逃”前的表现。在宋江上梁山时,公孙胜第一次以探母为由离开,这期间梁山又以暴力套了不少好汉上山。等到在高唐州时,高廉的法术过于厉害,宋江只得再请公孙胜出山,于是公孙胜再度加入梁山,斗法击败高廉。后来樊瑞以妖法攻山,公孙胜赶到赢樊瑞并收其为徒,在芒砀山篇章后,公孙胜直到征辽时才略施小法破了贺重宝的迷雾,也就是说这一段时间无论是斗童贯还是斗高俅,公孙胜都在隐形,而以妖术著称的樊瑞在上梁山后丝毫没有法术表现,他被宋江当成步兵挥舞着流星锤上阵杀敌。等到河北篇,樊瑞有幸秀一下自己的法术水平却被乔道清按在地上摩擦,而公孙胜一来,轻易的击败了乔道清。田虎阵营中同样厉害的马灵则是被鲁智深所擒,这二位厉害的法师后来和其他河北降将一起加入梁山,在淮西之战中大放异彩。征西胜利后,孙安暴毙,他的老相好乔道清就急着要走,马灵看乔道清走了自己也不留了,接着公孙胜想起师傅的叮嘱也选择了离开,自此梁山只有樊瑞一个法师了。

也就是说,当故事进行到方腊篇章时,全书还在活跃的法师只有樊瑞了(南军的包道乙和郑彪暂且不提)。乔道清和马灵的出现让法术大戏上演到了极致,二人又匆匆离去让人过瘾不起来。高廉虽然是反派角色,但他也算得上是朝廷方含有的法师,就是这么一个稀有职业,还被雷横给砍了。

所以,施公最后,还是没有让法师发挥他的余热。那么为什么要给樊瑞继续安排戏份,是因为宋江征方腊必须得胜利,才能为他们回京之后的悲剧找好出发点,如果樊瑞不在,仅凭包道乙一人,梁山大军就得全军覆没。所以包道乙和郑彪战死后,方腊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征南胜利后,樊瑞理应为国效力,但是,他也选择了离开。

最终,小说中出现的所有法师全部谢幕,我们不得不佩服施公的“圆场”能力啊。那么为什么施公要给法师安排如此的剧情,其实我们就应该从历史角度去分析问题了。《水浒传》的编年是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在高俅上位折腾王进时,时间大约是在正和元年(1111年),而征方腊时时间到了宣和五年(1123年),这年九月征方腊结束,宋江领着幸存的头领进京受封,到了宣和六年(1124年)三月,卢俊义被害,四月,宋江、李逵死,五月,吴用、花荣死,六月,宋江等人给赵佶托梦诉冤,梁山好汉至此宣布“团灭”。宋江的死对赵佶来说是不痛不痒的,但他不知道,如果回到现实世界中,再过两年,金兵就要打上家门了。

靖康事件对北宋来说是彻彻底底的耻辱,如果在金人围城时,赵佶身边有樊瑞在,或者说是有高廉在,我想北宋王朝的气数也不会就这么没了。我并不认为在北宋法师的无差别打击下,金兵还敢迈入皇城一步,但很不幸,施公并没有扭转历史的意思,所以北宋还是那个北宋,没有法师,没人能呼风唤雨,等待它的结局只有灭亡。

同样的,小说中除了法术外,施公对阵法的演绎也很夸张。《水浒传》中的阵法已经脱离了行军打仗的范畴,而是如同《封神演义》中那种真正的玄幻意味,自然,朱武最后也得走。

所以,公孙胜的出现和出走就是个错误,让他和其他法师一齐落幕,只是为了不破坏历史进程罢了。


文/逻辑文史游

所以公孙胜没跳反就已经不错了…




《水浒传》中最后得以善终的人不多,在这些人中,数入云龙公孙胜最为明智,早早脱身了。他在梁山坐第四把交椅,按理说应该和大家共进退,但是他却以自己的师父嘱咐为借口,完全不顾兄弟们的死活。这中间究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呢?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孙胜是梁山聚义的发起人之一。当年他找到晁盖,把生辰纲的消息告诉他们,并且还参加了智取生辰纲的行动。在此后,晁盖遭到官府抓捕,才带领众人上了梁山,开始了梁山辉煌的历程。从这一点来说,公孙胜是一个不满现实,并且想要改变现实的人。

在梁山聚义的过程中,公孙胜也出了大力。他在梁山与高廉的战斗中,轻松破了高廉的法术,使得梁山大获全胜,扩大了势力。但是,公孙胜对于梁山的贡献,并不只是在作战中,更重要的是在梁山建章立制,准备为夺取天下做准备。


在一百单八将聚齐后,就来到全书最重要的一个章节,那就是天上降下石碣,排定梁山好汉的座次。这实际上是把梁山上所有好汉团结起来,形成紧密团体的行动。在这个行动中,公孙胜是其中的主角。正是他运用自己的能力,制造了天降石碣的一幕。

在这一百单八将的排位中,隐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权模式。在这些排名中,最关键的就是前四位人物。排第一位的宋江是政府的首脑,也就是皇帝的候选人,第二位的卢俊义是军队统帅,是大将军的候选人,第三位的吴用是文臣之首,是丞相的候选人,第四位的公孙胜则是宗教首脑,也就是国师的候选人。


有了这样的架构,一个国家的雏形也就出现了。公孙胜之所以积极投身梁山,并不是为了贪图国师的荣华富贵,因为在现实中,有他师父的关照,再加上他自己的人脉和能力,也可以得到这样的地位。他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要推翻那个奸人当道的社会,重建新的国家。

但是,宋江的想法与公孙胜不同。宋江上梁山本来就是迫不得已,在阴差阳错上了梁山后,他天天盼着被朝廷招安,好洗白自己,混个一官半职。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在梁山上招降纳叛,那些想要招安的人占了大多数,而那些跟随晁盖上山的人却变成了少数。


公孙胜眼看着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自然感到十分失望。因此在梁山被朝廷招安后,他就想办法离开。因为他心里知道,在朝廷的眼里,这些梁山人员都曾经造反,对抗朝廷,属于不可靠的人员。除了少数几个原来有家世靠山的人员外,其他人都属于要清除的对象。他们让宋江领着梁山军南征北战,就是为了在战场上消耗这个心腹大患。

公孙胜更明白,如果他的心思暴露的话,肯定是朝廷要清除的第一个对象。因为神权是古代朝廷最大的依靠,绝对不允许外人触碰。公孙胜借着神权来帮助梁山好汉造反,犯了朝廷的大忌。因此,公孙胜一见梁山造反不成,为了自己的安全也要赶紧离开。


公孙胜之所以还随着梁山队伍作战一段时间,一方面是为了向朝廷表白自己的忠心,洗刷自己身上的嫌疑。另一方面是维系与梁山好汉的关系,免得引起他们的不满,甚至是引发宋江等人心中的嫌隙。当梁山军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大家都得到了朝廷的封赏时,公孙胜就脱身而走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梁山   高唐   李逵   水浒传   道教   佛教   天师   北宋   谋略   法术   朝廷   道士   好汉   法师   真人   交椅   智慧   财经   小说   公孙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