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驼峰航线你知道多少?

驼峰航线是二战期间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是为了突破日本封锁而进行的一项军事运输任务。该航线从中国昆明起飞,飞越喜马拉雅山,到达印度阿萨姆邦,全长超过1,500千米。驼峰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线之一,由于飞行高度高、气候条件恶劣、氧气稀薄等因素,飞行员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危险。


驼峰航线运输任务从1942年5月一直持续到1945年9月,中美两国共有84,000余人参与,中国航空公司共飞行了80,000架次,美军先后投入飞机2,000余架,总共飞行时间约150万小时,共同运输战略物资850,000吨,从中国运到印度的物资2万余吨,运送人员30,000余人。驼峰航线是二战期间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为中国抗日战争和盟军在东南亚的作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资和人员支持。




给大家来介绍一下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条航线——“驼峰航线”。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北平无战事》这部电视剧,剧中由刘烨饰演的男一号方孟敖,是国民党空军的王牌飞行员,在抗战时曾多次驾机飞越了被誉为“死亡航线”的“驼峰航线”,可以说是游走在鬼门关的人。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方孟敖在面对官场的尔虞我诈甚至危险时,依旧能够坚韧豁达。

▲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剧照

今天的内容并不是要介绍《北平无战事》,也不是讲方孟敖,而是来和大家聊聊这条抗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物资运送空中通道“驼峰航线”,它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条航线,“驼峰航线”为中国最终的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驼峰航线”的时代背景

1937年积弱积贫的中国,主权危在旦夕。就在这一年末,国民政府破釜沉舟,招集20万劳工,在祖国的西南角依靠原始劳动工具、手工作业方式,一公里一公里地挖掘修造他们脚下的顽石硬土。用了不到一年时间,便筑成了当时中国唯一接通外境的运输线——滇缅公路。这条中国的泣血之路,全长1453公里,它在当时的作用相当于中国民族羸弱肌体上的一条动脉,在坚持反抗日本奴役的艰苦战争中,源源不断传送美军援华军用物资,持续输入中国对日作战的武装。

▲ 滇缅公路

▲ 修筑滇缅公路

▲ 今日的滇缅公路

1942年中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中国正式成为美国租借物资的受援国,同时也标志着美国成为抗战后期援华的最主要国家。

最初,美国的援华物资主要是通过滇缅公路来运送的。但是1942年5月,日军攻陷缅甸,滇缅公路被切断,美国援华物资的营运受到阻隔。

▲ “驼峰航线”示意图

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于是“驼峰航线”便应运而生!美国空运队(The Air Transport Command)和中国航空公司(CNNC)共同承担“驼峰”空运的任务,其中以美国空运队为主。

“死亡之路”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

由于当年的飞机设施落后,机上没有加压装置,飞机在异常高空飞行,机员需要有极大的耐力。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飞行,即便是拥有数千飞行小时经验的飞行员,仍未能把握旅途的不确定性。

“驼峰航线”不仅地形险峻复杂,还有堪称世界上最恶劣、最可怕的气候,天气始终是制约空运数量的主要原因。“驼峰航线”位于欧亚大陆三大强气流团的交汇点。从西面来的低气压沿喜马拉雅山移向西藏和印度之间的“驼峰“,与来自孟加拉湾的暖湿高气压团以及来自西伯利亚寒流的低气压团进行激烈的撞击。因此,“驼峰”天气的主要特征就是经常的暴风雨、猛烈的湍流、每小时160-240公里的横风以及严重的结冰。

▲ 外国艺术家绘制的美军C-47运输机飞越“驼峰航线”油画

有时,气候急促变化使飞机的水平飞行受到影响,会使货物撞击舱壁,甚至被甩出飞机。严重的结冰有时还会把机翼压变形,使飞机下降数千英尺。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印中联队司令官爱德华•亚历山大中校曾在报告中写道:“这里的气候是十分可怕的。在12000英尺(约3658米)高度开始结冰。今天,一架C-87仪表显示已飞到了29500英尺(约8992米)的高度,而不能再飞高了,不能飞到浓云的上面。”

所以,“驼峰”航线尽管航程不长,却因其险峻复杂的地形和可怕的气候成为世界上最艰险的航空线。

能力有限的飞机

飞越“驼峰”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飞机运输货物。原则上,飞机最低的飞行高度不能低于航线最高山峰以上600米。但在“驼峰航线”上,这是办不到的。由于没有客舱加压装置,飞机只能飞10000英尺(约3000米)高。但是在这条航线上,没有低于12000英尺(约3600米)的山峰,所有在飞机上的人都需要戴上氧气面罩。

最初运输任务是由是道格拉斯DC-2、C-47运输机、道格拉斯DC-3、C-53运输机完成的。然而,这些飞机的有效载荷并不适合高负载的高空作业,满载后飞5000米高度已是极限了,这使得飞机不得不沿着喜马拉雅山隘以非常危险的迷宫般路径进行航行。

▲ “驼峰航线”的主角之一,C47运输机

1942年12月C-87 Liberator Express和C-109燃油专用运输机的抵达提高了运输吨位,其较强的高空飞行能力使其能够直接飞越比较低的山峰(15,000~16,000英尺),无须穿行危险的山隘。但此种飞机的事故率较高且不适用于当时所用的机场。尽管C-87有4个引擎,但载重高时爬升性能差,经常在起飞时因引擎熄火而坠毁,同时在山峰上空即使遭遇较轻的结冰状况也容易回旋而失去控制。

▲ C-87运输机

C-109是从现存的B-24轰炸机改装而来的燃油专用运输机,负责燃料补给。机上所有武装弹药均被拆卸,机身内安装有8个油罐,能够装载2900加仑高辛烷值航空汽油。生产的218架C-109中有很多被送往中缅印战区。但由于其满载时在超过海拔6000英尺的机场降落十分困难,并且飞行不稳定,C-109也和C-87一样不受飞行员喜爱。满载的C-109若摔机着陆,不可避免会发生爆炸,使机组人员丧生。

▲ C-109运输机

1943年4月起,“寇蒂斯”C-46 Commando开始执行驼峰航线飞行。C-46是一种比以往任何一种双发运输机飞得都快都高的涡轮增压双引擎飞机,且载荷也比C-47及C-87高, 装备C-46之后,航线的空运吨数明显提高。运量在1943年12月达到12,594吨,并在1944~1945年间继续攀升,于1945年七月达到历史最高值。

▲ 飞行在“驼峰航线”上的C-46运输机

最终,道格拉斯C-54代替了C-46,。C-54拥有十倍于C-47的搭载能力,可以飞行4000英里(约6400千米)远22000英尺(约6700米)高。但是由于依旧没有增压装置,飞机限制了搭载人员时的飞行高度。

▲ C-54运输机

自杀式的航程

刚开始的时候,飞行任务就受困于缺乏资源和有经验的人员。在行动最初的几个月里,由于没有经验,军官会下令将飞机装至"填满"而不顾载重上限。导航设备、无线电信标以及受过训练人员的匮乏持续影响了空运行动。

虽然空运指挥部内有一些有经验的民航以及军用运输机飞行员,但其他人大都是刚受过飞行训练,飞行时间很短,对在恶劣条件下驾驶多引擎运输机几乎没有经验。中国飞行员尽管操纵过若干种类的飞机,但并不擅长于依靠仪表飞行,对空运使用的大型美制运输机也不熟悉。但是这些年轻的飞行员还是坚持驾驶重载的飞机在往成都,昆明和其他城市的往返航线上日夜飞行。

运输机时刻不停地从印度北部的13个机场起飞,在约800公里外的6个中国机场之一降落。有些疲劳不堪的机组成员一天可飞到三次往返之多。机械师在露天维修飞机,在频繁的暴雨中用油布遮盖引擎。机械师与备用零件也始终不足,维护与发动机修理时常被拖延。很多超载的飞机在起飞时由于引擎问题或遇到其他机械故障而坠毁。ATC飞行员与作家Ernest K. Gann回忆他曾在印度的Chabua机场一天内目睹四次坠机事故——两架C-47,两架C87,三名飞行人员遇难。

复杂的地形、恶劣的天气外加上相对落后的设备使得飞机坠毁几乎成了“驼峰航线”运输中的常态。除了超载引起的机械故障,天气也是罪魁祸首之一,还有的是因为遭到了日寇飞机的袭击。

据不完全统计:整个三年空运中,单是美军一个拥有629架运输机的第10航空联队,就损失了563架飞机。而在这条航线上,美军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80%。而前前后后总共拥有100架运输机的中国航空公司,竟然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损失率超过50%。

由于地区的偏远以及中缅印战区较低的优先级,飞行必须的零件和补给供应十分紧张,飞行人员甚至经常被派往喜马拉雅山麓捡回飞机残骸上的零件以维修编队内剩余的飞机。

二战结束后,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驼峰航线: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雪峰冰川间,一路上都散落着这些飞机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这就是驼峰航线另一个臭名昭著的名字:“铝谷”。这些悲剧性的坠机的一个副产品是当地出现了大量的由飞机残骸铝片做成的器具。

▲ 散落在山谷间的飞机残骸,有些甚至今日仍能被找到

威震四方的“飞虎队”

在这里还要顺便提一下当时在中国战场立下赫赫战功的“飞虎队”。

电影《无问西东》中王力宏饰演的富家子弟沈光耀,为了报效国家,毅然穿上戎装成为一名飞行员所加入的那支部队就是大名鼎鼎的“飞虎队”。而剧中沈光耀的启蒙恩师,那位外籍飞行员教官的原形应该就是陈纳德了。

▲ 电影《无问西东》王力宏剧照

飞虎队 (Flying Tigers) 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成立于1942年4月,1946年4月战争结束后解散,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

1938年8月,根据宋美龄的要求,陈纳德在昆明市郊筹建航校,以美军标准训练中国空军,积极协助中国空军对日作战。

▲ 陈纳德

1941年,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陈纳德以私人机构名义重金招募美军飞行员和机械师。同年7月和10月,200多名队员来华对日宣战。当时日本人控制了中国的港口和运输系统,几乎使国民党政府与外界隔绝。这一小队空战人员驾驶着破旧的老式飞机,尽管经常面临燃料、零件和飞行员的不足,仍不断战胜远比它们规模大、装备好的日本空军。他们空运给养,在缅甸公路提供空中掩护,并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上空与日本人作战。

▲ 1940年,陈纳德与蒋介石、宋美龄合影

1942年7月4日,飞虎队被编入美国第十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力量,1943年3月又被改编为第十四航空队。陈纳德后来升任少将。从1941年底到1942年7月,“飞虎队”在华作战期间共击落日机近300架,他们中间有24人在战斗中牺牲或失踪。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美国志愿航空队以3个中队、数十架飞机的有限兵力,担负中国战场的国际交通大动脉滇缅公路北、南两端的枢纽——昆明和仰光的空中防务,期间还帮助中国运送物资。

▲ “飞虎队”队员合影

日军在得知“驼峰航线”后,派战斗机从缅甸密支那起飞,拦截没有防御能力的运输机。担任护航的是美国陆军驻印度的第十航空队和驻中国的第十四航空队。据统计,仅在“驼峰航线”开通时至当年年末的半年中,飞虎队为“驼峰航线”护航就击落日机149架,击毁日机85架。1943年3月,“驼峰航线”开通16个月后,美军将“驼峰航线”的指挥权正式交给飞虎队司令长官陈纳德。从此以后,“驼峰航线”与飞虎队同在陈纳德的指挥下,两者逐渐融为一体。到盟军反攻夺回密支那后,“驼峰航线”的安全才得以彻底好转。

“飞虎队”的队徽以鲨鱼头形战机机首名闻天下。截至抗日战争结束,“飞虎队”共击落敌机2600架,击沉或重创223万吨敌商船、44艘军舰、13000艘100吨以下的内河船只,击毙日军官兵66700名。

▲ “飞虎队”鲨鱼头形战机

此外,“飞虎队”还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在常德战役中,中国军队在美机的配合下,坚守城池3个月。日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攻占了常德,但在猛烈的空中打击和中国军队的反攻下,日军在常德只呆了5天便弃城而逃。在这场战役中,日军死伤人数达15000多人,其中许多是被飞机炸死的。

飞虎队多数队员此后均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嘉奖。有10多名飞行员获得美、英政府颁发的飞行十字勋章。近二十年,不少幸存的原飞虎队员回到中国,不畏艰险寻找飞机残骸和战友遗骨。

历史意义

“驼峰航线”是中美两国二战期间,为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保障中国战略物资运输,共同在中国西南山区开辟的空中通道。它的开辟是两国飞行人员共同创立的世界航空史上的英雄壮举,对中国抗战胜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中美人民之间一架友谊的桥梁。

中美航空队往返于印度至中国云南、四川,总飞行时间共计约150万小时,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空中战略桥梁,只有1949年柏林封锁时的空运行动在空运货物量上超过了它。

据统计,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驼峰航线”共空运到中国80多万吨物资(援助中国的物资81%是通过“驼峰航线”空运的,其中10万吨为驻华美军自用),这些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医药及医疗器材、车辆及各种机器设备和军用被服等。中国方面利用“驼峰航线”把15余万吨的物资运到境外,其中包括钨、锡等中国特种矿产品和战略原料,主要用于维持西南大后方的战时经济。人员运输方面,在缅甸战役中败退的中英军和难民,从中国云南到印度接受军训的中国军队,从印度到缅北、英帕尔参加战斗的中美英盟军,从印度、缅甸和云南到湖南芷江等地参加战斗的中国军队,总计有数万人经由“驼峰航线”被运往各自的目的地。

“驼峰”飞行员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英勇牺牲,飞越驼峰天险,打破了日军对中国的围困,运来了对日作战的急需的战略物资,架设了空中战争生命线,对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中国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如今,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有三十块纪念碑,碑上一共刻着三千三百个烈士的名字,其中有二千二百个美国人。这些年轻的美国飞行员,来到了一个他们从未到过的地域,进入自古以来的禁区,飞越一片海拔最高的惊峦险峰,为一个陌生的民族争取他们的自由和独立,最终长眠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这些牺牲于“驼峰航线“的先烈们将永远活在中美人民的心中。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发起了罪恶昭彰的侵华战争。在此背景下,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在日军的得寸进尺下,七七事变终于爆发了,全面抗战也由此开始。193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紧急国防会议,商讨应对日本侵略的战略及军事部署问题。

会上,云南省主席龙云向蒋介石提出,日军很可能会切断中国的国际交通线,东部地区自不必说,即便是香港、越南的运输线也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他希望国府能够修通一条从昆明出发,途经云南西部到缅甸的铁路和公路,这样能够确保西南对外交通线的畅通无阻,并且提出:

滇缅公路由地方负责修建,中央提供资金补助; 滇缅铁路由中央负责修建,地方提供全部人力。

考虑到修建铁路在经费、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国民政府决定暂时搁置。但是,滇缅公路的修建计划却被正式批准并且很快启动了。

一个月后,国民政府交通部次长王艽生就率领相关的工程专家抵达了昆明,与龙云就修建滇缅公路的一系列事项展开了商讨。不久,终于确定了以昆明为起点,经由安宁、下关、保山、腊猛、龙陵、芒市、畹町等地后抵达缅甸的腊戍,公路全长1146公里,中国境内全长959公里,缅甸境内187公里。

1937年11月初,国民政府拨款200万元,要求龙云在一年内完成滇缅公路的修建工程。由于事关民族存亡和抗战大业,云南省政府自然不敢懈怠,立即进行全民动员并征调了15万人投入到修建工作中。

到了1938年8月底,滇缅公路终于提前完工通车,期间完成了土方1100万立万米、石方110万立方米、涵洞1789个和桥梁243座的浩大工程。从此开始,滇缅公路肩负起了战略运输的重任,尤其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这种重要性显得越来越明显。

随着偷袭珍珠港,美国公然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开始全面爆发。很快,日军出兵占领了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基本占领了东南亚地区。

很快,日军发现了滇缅公路的存在,意识到这条路对于中国抗战的重要性,开始对缅甸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击。中国远征军与英军联合进行了抵抗,尤其是中国远征军更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依然没能把滇缅公路保护下来。

随着滇缅公路被日军占领,中国战场失去了最后的一条物资生命线,抗战形势变得更加艰难。

为了加强反法西斯同盟,更为了中国能够持续牵制大量的日军,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终于意识到滇缅公路的重要性更胜于新加坡、菲律宾和香港等地。

1942年,中美两国政府在华盛顿签署了《中美抵抗侵略的互助协定》,中国正式成为了美国援战物资的受援国。滇缅公路被日军掐断后,罗斯福下达命令,要不惜任何代价打通到达中国的路线,“驼峰航线”终于应运而生了!

所谓“驼峰航线”,是西起印度的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等险要之地后进入中国的云南、四川和重庆的空中航线。由于这段航线险要异常,地势均在5000米左右,最高海拔达7000米,凸起的山峰层峦叠嶂,起伏连绵,犹如骆驼的峰背一样,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因为气候和地形的极端恶劣,此地历来就是飞机的禁区。经过勘察,美国陆军航空队空运部印中联队司令官爱德华·亚历山大在报告中明确表示:

除了地势海拔,这里的气候也是十分可怕的。在12000英尺高度就开始结冰。

由于中国空军缺乏必要的飞机和飞行员,“驼峰航线”最初的飞行任务只能由美国空运队来承担。

通常情况下,飞机的最低飞行高度不能低于航线最高山峰的2000英尺(约600米),而“驼峰航线”沿途竟然没有低于12000英尺(约3600米)的山峰。也就是说,飞越“驼峰航线”应该不低于14000英尺,但由于缺乏加压装置,飞机只能在10000英尺(约3000米)的高度飞行,危险程度可想而知。

除了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驼峰航线”还要时刻提防日军飞机在沿途的拦截和袭击。

据美军统计,在持续三年的“驼峰航线”中,美方一共损失飞机1500架以上,牺牲飞行员近3000人,损失率超过了80%。而中方也有上百架飞机坠毁,牺牲飞行员上百人之多。难怪,美国《时代周刊》会这样描述:

在长达800余公里的深山峡谷和雪峰冰川之间,一路散落着各种飞机的碎片。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这些铝片会在阳光照射下烁烁发光,成就了驼峰航线另一个名字“铝谷”。

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陈纳德最先以私人的名义购买飞机,招募飞行员和机械师,抵达中国组建“飞虎队”后参加对日作战。之后,飞虎队被编入了美军第十航空队,成为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在抗战后期,“驼峰航线”共空运了80多万吨的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医用物资和机器设备等,强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成为了中美之间友好互助和共同抗敌的桥梁与见证。@文史不假




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合作的典范,用于运输各种物资的战略航线。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空中航路。它的空运货运记录在1949年柏林封锁时期才被打破。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1942年5月,日军切断滇缅公路,这意味着中国通向外界的陆路被彻底关闭。中美两国被迫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中国云南昆明开辟空中通道用以转运战略物资,史称“驼峰航线”。这条长约800公里的航路,也是航空史上最艰难的空中通道,因恶劣的环境和地形条件,这条“生命线”又被称为“死亡线”。据统计,在1942年4月至1945年8月的援华空运中,为中国空运物资多达65万吨,而美国空军超过500架飞机坠毁,遇难人员超过1500人。

在二战时期,美国通过援助中国和苏联,分别开辟了“驼峰航线”和“阿拉斯加-西伯利亚空中走廊”。国内战场,“淞沪会战”结束后,日本对我国海岸线进行全面封锁。仰光陷落后,我国当时赖以生存的对外通道被关闭。我空军从1941年3月后便开始着手开辟中印航线和中印公路,但最终都无果而终。后来滇缅战争后,中美共同打通了“驼峰航线”。

开辟运输航线,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机型。最早驼峰空运由DC-2、C-47运输机、DC-3和C-53运输机构成。但是这些运输机并不适合高负载的高空运输,这使得运输机队不得不在形同迷宫的喜马拉雅山脉中穿梭飞行,航线上遍布4500~5500米高的山峰,最高甚至达到7千米。

1942年12月,C-87和C-109投入运营后才改善整个运输计划的危险系数。1943年,寇蒂斯C-46运输机又被投入“驼峰航线”,这明显提升了空运吨位数。整个空运量在1945年7月达到历史峰值。

“驼峰航线”一直延续至战争结束,虽然1945年1月,中印公路打通后分流了一部分货物运输。但空运的总吨位仍比陆运要多,前者达到65万吨,后者只有14.7万吨。“驼峰航线”总飞行小时数达到150万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驼峰   航线   缅甸   航空队   中美   运输机   印度   日本   美国   飞行员   日军   中国   物资   飞机   公路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