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还有百万的军队,溥仪为什么不抵抗就退位了?

清末,皇帝溥仪掌管的清朝虽是强弩之末,但是财政一直是很宽裕的,而且溥仪手里还攥着百万大军,更是有很多八旗子弟拥护,为何就不反抗?

1,战斗力的原因,虽然有百万的部队,但实际只有袁世凯的20万有战斗力,剩下的是几乎没有战斗力的八旗大爷兵,老祖宗留下的,军饷还得照发,

2.当时,溥仪只有六七岁,根本没法掌管一个国家,做一些决定.主要靠一些王爷,和隆裕太后做决定。很快隆裕太后就宣布退位,很多人都觉得清廷要完了。

3.袁世凯的野心,他不甘心只当一个臣子,袁世凯当时是担任新军的总指挥,在通过提拔亲信,打压反对自己的高级军官后,很快这支有朝廷培养的百万大军就归袁世凯私有.

所以,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利益,逼没有能力反抗的溥仪退位。




首先清末已经没有百万大军了,清末一直在裁军,准确地说是在进行军事改革。

清朝的军事力量早期主要由八旗和绿营组成,清军入关后八旗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了,这时候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由汉人组成的绿营。但是清廷也没有仰仗多久绿营,清朝中期的平和,让绿营也渐渐成了大爷兵,很多人已经不会骑马射箭了。

没有战阵爆发,这些部队吓吓老百姓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稍有战端,这些大爷兵的本质便暴露无遗,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直接摧毁了绿营。

太平军很强大吗?实际并不算很强大,早期的太平军都是穷苦百姓揭竿而起的,也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但是他们却能打得绿营这群正规军到处抱头鼠窜,一路打到了北京城边,这震惊了清廷,咸丰帝觉得这不是办事,下令整顿绿营兵。

皇帝下令改革,那必须得执行,各级开始裁汰老弱,挑选精壮,加强军事训练,在装备方面也扩大火器配备,这一系列的改革下有用吗?还是有用的,有一定的效果,十万绿营军直接驻扎在天京城外,威胁着太平天国的心脏。

由于绿营军此时已经烂到根了,改革实际用处不大,这些人毫无战斗力,有战斗能力也是非常的怯战,布政使张集馨曾多次出入江南大营,在他的记载中,这群所谓的精兵实际是一群乌合之众,有家室的兵想家,不想战斗,没有家室的兵则是将风尘女子带进大营,向荣知道后,将买卖双方都枭首示众,但是仍然遏制不住这股风气,那些女子白天装作劳作的人,晚上偷偷进大营从事非法买卖。

这支看似强大的军队,1856年、1860年都被太平军攻破大营,曾国藩都感叹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没有听说绿营出一个良将,立一件奇功。

这种情况下,朝廷不得不放弃绿营,开始支持湘军、淮军等新生势力,于是一场全国裁军运动在清朝开始,这次裁军并不是所有都裁掉,还是主要裁掉老弱,留下精壮,或者一些精壮并到勇营。

在甲午战争前夕,绿营基本被裁了三分之一,人数差不多17万。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绿营,乃至淮军都是失败的,光绪帝感慨:“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剂以疗新病,居夏日而御冬裘也。”光绪帝决定将绿营这些老式军队完全裁掉,1895年,光绪帝谕令“各省将绿营挑留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晚清一场轰轰烈烈的裁军运动拉开帷幕,1909年,朝廷进一步出台了以6年为期完全裁撤绿营的规划,按照规划,1915年完全裁撤老式军队,但是1912年大清自己先被裁了,此时还有13万余人,这些人要么就地解散,要么被新政府遣散,有的当然还是当兵为生。

甲午战后到清朝灭亡之前,绿营裁军达30万之众。这些人一般有两个去向:一是一些还有用的绿营部队改为巡防营,为警察性质或者后备军;二是充实到新军中。

在轰轰烈烈的裁军运动的同时,清廷开始编练新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朝正式编练新军是甲午战后,老式军队的表现让清廷不得不编练新军,清政府接收了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意见,以西式方法训练部队。清廷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袁世凯开始接手编练新军的事务,此时的天津小站完全按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

此时,除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还有一些官员也开始编练新军,在北方热火朝天编练新军的同时,南方各地的地方大员也在编练新军,比如张之洞的自强军。

1901年,八国联军的入侵,使得清廷加快编练新军的步伐,清廷决定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武昌起义爆发前夕,清廷共有二十六镇,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与百万大军相差甚远,就算加上裁汰后的绿营也距离百万大军甚远。

就算没有百万大军,也有数十万精兵强将,溥仪为何乖乖退位?

这其实很简单,溥仪连皇帝宝座都不要了,朝廷勋贵连天下都不要了,原因只有,已经要不了。

此时的清廷早已腐朽,只有了最后一口气,清廷虽然名义上还有军队,但是这些军队不听他们的话,大多数都是听自己直接上司的话,北洋基本是听顶头上司袁世凯的指挥,南方各地新军很多都参加了革命,清廷真实能仰仗的军队没有多少。

这时候袁世凯来逼宫,但袁世凯还是带着一点诚意的,毕竟之前还是大清之民,他给了清室一些优待,在这个时候不退位,溥仪就是傻。




其实这个时候,不管清朝名义上有多少军队都是不管用的。

在太平天国作乱时,由于财政的困难和八旗的腐败,清政府已经大幅放权于地方,允许地方上的汉族地主自行组建军队进行平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等清末强军都是这个时候诞生的,这些军队的粮饷,几乎全是由汉族地主筹集,因此,他们与其说是朝廷的军队不如说地方实力派的私家军队。

(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就已经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

所以实际上,自太平天国被消灭后,清政府就已经丧失了对于军队的掌控,其唯一能掌控的只有京城不堪一击的八旗,因此,清政府的维持已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汉族地主的要求。如果汉族地主认为清朝的存在没有必要,那么它很快就会崩塌。

这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就可见一斑,当时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地方实力派如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等人,几乎按兵不动,张之洞更是自作主张和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面对这种极为明显的叛逆行为,慈禧居然毫无办法,事后没有任何怪罪,足见清朝政府的权威已经下降到了何种程度。

(庚子国变时,各个地方实力派袖手旁观,而慈禧居然毫无处罚,可见清政府的权威低到了什么程度)

而最后溥仪的退位不过是这种情况的必然结果,当时清廷虽然同意改革,但是在政治上依然缩手缩脚,组建的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所有汉族地主都被排除在外,这直接激怒了地方的汉族大佬们,他们认识到清朝政府已经成了他们扩大权力的障碍而不是助益。

另外,清朝的改革还废除了科举制,这更是导致了汉族知识分子不再为清朝掌控,科举制名义上是为了选拔人才,但实际上更多是为了让朝廷掌控知识分子的升迁,以此维持统治。

(清朝的存亡实际上就是袁世凯一句话的事)

清朝政府想恢复中央集权削弱地方的行为触怒了所有汉族地主,废除科举又失去了对知识分子的控制,清朝的灭亡,已经成了定局。

所以,不管清朝名义上有多少军队,其实不过是披着朝廷外衣的私家军队,一旦这些汉族大佬不愿再支持,清朝根本无法多存在一天,溥仪被袁世凯逼迫退位,早已是意料之中。




清朝的百万军队的确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但在辛亥革命中,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军队的士气和统帅能力也不尽如人意。此外,辛亥革命的爆发也是由清政府内部的分裂和外部列强的干涉所致,革命力量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最终,清朝退位是基于维护国家和平稳定的考虑,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有网友问:在辛亥革命前,清朝还有百万军队的实力,为何最终溥仪还是退位了? 实事求是说,到了1911年,清朝已经没有所谓的100万军队了。

从1895年开始,清朝就开始裁减绿营兵,在1903年更是决定在10年之内,裁撤所有绿营部队。所有被裁撤士兵,都可以得到三个月饷银和口粮。如果年轻力壮,粗通文理,也可以补入巡防队。

到1909年,绝大部分绿营都已经裁减干净,只有,四川还有几个营,福建有3942人,江苏3188人一直到1911年,清朝绿营兵,只剩下了百分之二,一万多人的规模,已经没有任何军事实力。

十多年时间,几十万绿营和几千名官员全部裁撤。八旗军也进行了大规模裁撤,北京驻防八旗改编为新军第1镇,陕西6000八旗军裁减5000,其余改编为2个步兵营。福建驻防八旗也裁减为2个步兵营,1185人。

察哈尔八旗改编为2个步兵营和1个骑兵队。四川八旗改编为3个营901人…到了1911年保留的八旗部队只有2万人,其中一半在北京。从1901年开始,清朝开始裁撤防军,36万防军练军大裁员,或者改编为巡防队。

直隶地区只保留1万巡防队,江西保留6300人,湖北保留9000人,湖南保留9000人……保留了十几万巡防队。其他武力,就是新建的新军十六镇和十六个混成协,各地新军一起义,袁世凯再率领北洋六镇逼宫,清廷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军事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太平军   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汉族   军队   巡防   绿营   清廷   新军   朝廷   清朝   战斗力   大军   地主   清政府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