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曾给欧洲带来巨大灾难,为何美苏英法还允许两德统一?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分别控制了德国的东部和西部。

随着冷战的加剧,1949年,东西德国分别成为两个国家。到了1990年,东德与西德合并,德国统一。

在德国统一的问题上,美苏英法四大国并没有阻止。

首先,两德的经济状况不同。

当时的东德经济非常差,人民的生活水平很低下。而西德经济却发展的很好,两个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天差地别。东德的人们都向往西德的生活,纷纷逃往西德。

其次,两德的民心意愿不同。

随着东德的经济衰退,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两个德国之间的差距让两德的民众越来越敌视。而两德合并符合西德民众的意愿,他们当然支持统一。

第三,两德的军事价值不同。

东德是一个没有军队的国家,它的军事防卫只能依靠苏联,西德则不同。西德的军事价值对于美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美国支持西德统一。

最后,两德是二战后产生的国家。

而美苏英法是二战胜利国,它们有权利决定德国的命运。而德国统一符合它们的利益,所以美苏英法允许德国统一。




随着德国大选结果的出炉,社民党凭借25.8%的得票率成为联邦议院的第一大党,而基民盟和基社盟只获得了24.1%的得票率。由于组建联合政府还需要漫长的党派谈判和妥协,默克尔仍将作为看守内阁总理直至下届政府完成组阁,如果她能任职到2021年12月17日,将会打破由其“政治导师”科尔所保持的德国最长执政纪录。

现年67岁的默克尔既是德国第一位女总理,也是德国第一位科学家总理。在她任职期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和记录,而“渡过欧债危机”、“经历难民潮”、“最有权势女性”、“对抗美国霸权”和“重视对华关系”等通通都成为了她的标签。

尽管默克尔足够优秀,足够卓越。但是,文史不假个人坚持认为,她对于德国和世界的贡献,依然无法匹敌赫尔穆特·科尔。他执政期间,不仅力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更亲手促成了东德和西德的统一,被誉为是“二十世纪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欧洲领导人”。

1930年4月3日,科尔出生于德国的路德维希港,是家中的第三个孩子,父亲汉斯·科尔是一个税务官,母亲塞西莉亚则是一名家庭妇女。当希特勒在1939年9月闪击波兰发动侵略时,他还只是一个9岁的孩子,对于战争和伤亡并没有什么概念。

1944年,德国纳粹政权的败相已经非常明显,但希特勒还在苦苦进行挣扎。科尔随同一批同学一起被送往贝希特斯加登接受军事训练,准备在日后被送上战场,不过他在德国覆灭前便逃了出来。

科尔虽然没有亲身参加过二战,但对于战争并不陌生,反而是刻骨铭心。因为,他的父亲汉斯和哥哥瓦尔特均上了战场,而且瓦尔特还死在了战场。

受此影响,科尔不仅给儿子取名“瓦尔特”以纪念自己的哥哥,而且还树立了和平与反战的理念。正是这种坚持和执著,极大地影响了他今后的人生和选择。

德国投降后,国内已经是千疮百孔的窘境,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都惨遭破坏。为了谋生,科尔来到明斯特附近的一家农场打工,可随着东德涌入了越来越多的廉价劳动力,他只得离开了人满为患的农场。

回到家乡后,科尔考入中学继续自己的学业,对历史专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他顺理成章地加入新成立不久的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并成为了骨干力量,在家乡创立了“德国青年联盟”。

  1950年,科尔进入法兰克福上大学攻读法学,之后又考入海德堡大学攻读历史并且取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他成为了海德堡大学阿尔弗雷德·韦伯研究院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凭借一篇题为“1945年后普法尔茨的政治发展和产生的党派”文章而引起了共鸣。

1955年,科尔被推选为基民盟莱法州的执委会委员,几年后就成为了该州最年轻的议员。为了得到广大中青年的支持,他再次被基民盟委以重任,成为了议会党团副主席,正式步入了党内的领导层。

1963年,科尔终于成为州议会党团主席,三年后更是当选基民盟莱法州主席,时年仅仅三十六岁。又一个三年后,他在政治上步步高升,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州长。

在州长任上,科尔积极推行自己的一系列政治抱负和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基民盟的政治地位。期间,他开始竞选基民盟的党主席,可惜却败给了当时的主席赖讷·巴泽尔。

1973年,由于基民盟在大选中失利,赖讷·巴泽尔宣布为此负责并且引咎辞职,科尔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基民盟的主席。在1976年的大选中,他第一次被推举为党内的总理候选人,可惜以微弱的劣势败北了。  

1982年,由于执政的“红黄联盟”在许多问题上渐行渐远,导致施密特总理没有通过信任案投票,只得率领内阁总辞职。之后,科尔终于登上了联邦德国总理之位,成为最年轻的总理。

成为西德总理后,科尔终于可以践行自己多年来最大的夙愿,那就是尽快实现国家的统一。在联邦会议讲话时,他旗帜鲜明地表示:

我们德国人不甘心祖国分裂,我们将一如既往、不懈追求,在自由自决中实现德国的统一和自由。

二战结束后,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实施了分区占领。由于东西方之间的冷战,美国、英国和法国将各自的占领区进行了合并,共同防备苏联的占领区,期间还出现了“柏林危机”。

1949年9月20日,美国、英国和法国在自己的占领区内扶持建立了联邦德国,史称“西德”;1949年10月7日,苏联在占领区内扶持建立了民主德国,史称“东德”。从此开始,世界上出现了两个德国。

由于东德长期受到苏联影响,片面甚至是畸形地发展计划经济和重工业,导致了关系民生福祉的各种用品都日益匮乏。因此,有越来越多的东德人逃往西德,引起了日益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1961年8月13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边境站,开始修筑墙体进行强制隔离。依照赫氏的性格,给这道隔离墙还起了一个拉风的名字“反法西斯防卫墙”,俗称“柏林墙”,成为东西方世界冷战的最前沿。

从二战结束到柏林墙修建,经历了十几年的时间;从柏林墙修建再到科尔成为西德总理,又经过了二十年的时间。这样算来,东德和西德已经分裂了将近四十年,两德统一绝非易事。

  1989年,东欧巨变给德国的统一带来了希望,也给科尔带来了机会。在联邦议会上,他郑重提出了自己的“统一计划”:

发展德国两个国家的联邦结构,目标是联邦,即在德国建立起联邦国家的制度。

科尔深知,想要实现两德的统一,必须首先赢得外部势力的支持,尤其是美国和苏联的态度更是重中之重。他选定西方世界的大佬美国作为突破口,希望首先赢得对方支持。

在意识形态和冷战对抗的问题上,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布什比他的前任里根更加务实和含蓄,不愿意引发全面的对抗。在此背景下,科尔郑重承诺未来统一后的德国将继续留在北约内,将继续唯美国马首是瞻,于是美国开始默许德国实现统一。

搞定美国后,苏联就成为两德统一最大的障碍和拦路虎。戈尔巴乔夫向科尔表示,如果两德统一后不加入北约的话,苏联乐见其成。可是,加入北约是美国布什政府唯一的要求,德国自然不敢答应苏联。

好在,由于戈尔巴乔夫的“全面改革”,苏联国内外已经乱成一片,急需大量资金来摆脱困境。因此,西德除了不断向苏联妥协外,更在经济上慷慨解囊,终于换取了苏联的默许。

征得美国和苏联默许后,科尔将下一个目标选定为英国。二战过后,英国虽胜犹败,彻底丧失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逐渐矮化为二流国家。况且,希特勒在二战期间没少收拾英国,他们自然不会愿意德国重新统一。

不过,眼见美国和苏联都默许了,英国一时间没了主意。况且,他们认为自己远离欧洲大陆,德国统一后受影响最大的是法国,与其让法国独霸欧洲大陆,还不如让德国和它相互制衡。

事实上,反对德国统一最坚决的国家应该是法国。因为,只要德国不统一,自己就是欧洲大陆最强的国家,任谁都不是自己的对手。

因此,科尔深知自己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和金钱去摆平法国。因此,当法国提出在欧洲内部统一使用欧元时,尽管德国并不想放弃自己相当坚挺的马克,但科尔还是无奈答应了法国总统密特朗的要求:

法国支持德国统一,德国支持使用欧元。

终于说服了几个大国,科尔实现德国统一最后的障碍就剩下了另一个当事方东德。由于长期的社会主义制度,东德内部已经习惯于共产党的执政。为了顺利统一,科尔极力扶持“德国联盟”党参加大选并且最终上台执政。

1990年夏,东德引进了西德的马克,原本应该四比一的兑换汇率,却被以一比一的汇率兑换。仅此一项,相当于变相增加了东德百姓的财产,自然赢得了百姓们的大力支持。

1990年8月,东德人民议院统一并入了西德议会。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了联邦德国,之前的宪法、议院和政府都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改为5个州并入了联邦德国。从此,分裂了40多年的东德和西德重新统一了。

两德统一后,科尔在其担任总理职务10周年之际公开表示:

完成德国统一是我在任时期的一项艰巨任务,我觉得能够为这个目标努力是一种幸福。

不出意外,科尔所属的基民盟在大选中再次赢得选举,他也一直担任德国总理到了1998年。退休后,科尔返回故乡居住,从此彻底淡出了政界,过上了平静的生活,直到2017年6月过世。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这样评价:

科尔在柏林墙倒塌一年之内使德国实现和平统一,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帮助开创了欧洲政治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进程。

而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一位东德的物理学家也深受感触,竟然逐渐从枯燥的物理转向了政治。很快,这位物理学家加入了基民盟并且得到了科尔总理的青睐,同样在日后成为了传奇总理,她就是安格拉·默克尔。

默克尔曾经不止一次评价自己的政治导师科尔:

他是一个伟大的德国人,一个伟大的欧洲人。




当时是有国家反对两德统一的。一个是波兰,波兰曾经被德国蹂躏,而且当时波兰还没有加入欧共体(欧盟的前身)和北约,处于无依无靠的地位,所以波兰反对两德合并。为此,德国做了波兰很多工作,与波兰签订了领土条约,明确承认波兰与东德原有的边界,并且声明放弃对但泽、东普鲁士等地的领土要求。美国也出面调解,最后终于换来了波兰的点头。

另一个反对的国家是法国。法国总统密特朗当时心情复杂,处境尴尬。原本,法国与西德之间的关系是很密切,密特朗一直打算依靠法德轴心来主宰整个欧洲的命运,然而,政治形势的突然变化,让密特朗有苦难言。德国的合并意味着其经济实力将远远超过法国,法国有可能在欧洲的话语权下降。但是,在冷战时期,法国不知有多少次高调支持两德统一。如今真的要统一了,法国就叶公好龙了。它不好明着反对,只能暗中使劲,尽力地拖延两德的统一。

英国当时也不赞成德国统一。英国传统的政治理念是让欧洲越分裂越好,所以撒切尔夫人当时也反对德国统一。

不过,聪明的德国人知道,真正的世界老大是美国,美国对于欧洲事务的发言权其实比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要大。因此,德国紧紧地依靠美国。首先他们保证自己会留在北约之内,如此一来,北约的实力扩充,美国乐见其成,于是就赞成两德合并。

同时,在苏联还没有解体的时候,德国还与苏联签订条约,放弃了对于加里宁格勒等地的领土要求,还向苏联提供经济援助,换取了苏联的点头。

接下来,德国又承诺自己绝不会成为一个军事大国,绝不拥有核武器和其他进攻性武器。1990年海湾战争时期,很多欧洲国家参战,包括意大利、荷兰都派军队去了。但是德国出于统一方面的考虑,没有参与这场战争,没有把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德国装甲部队派到海湾去(但是德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

正是由于这一系列的努力,德国终于使得欧洲各国都点头同意了两德统一,两德统一大业最终完美达成。





说一句实在话,在一个分裂的国家当中,除了这个国家的人民,甚至说连这个国家的某些能力都不希望重新统一,当年两德统一应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当时最大的阻碍有两个,一个是美国,一个是苏联,但是当时的苏联已经是快要解体的时候了。在这个情况之下,西德利用庞大的经济援助换来了苏联的支持,再加上美国的不反对,导致东德和西德有了合并的可能,但这其中统一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于法国。

很明显对于欧洲国家来说,特别是对于法国来说。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德国的,尤其是法国和德国的历史上还有各种各样的恩怨情仇,所以说德国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终说服了法国,支持了德国,统一说实在的,法国如果有本事阻止一定会阻止的。美国这个时候都已经不反对,美法国单枪匹马也很难阻止,所以最终在得到了一些好处之后也没有反对。




有个词语叫地缘政治,

也有句话叫: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统一后的德国(最初叫普鲁士),因为只赶上了工业革命的末班车,发现全世界都被英、法、美等国瓜分了,

从国家利益出发,肯定要抢殖民地,抢各种资源,

这时跟英法的矛盾必然不可调和,

于是一战爆发。

德国打不过英法俄美等国家组成的协约国,

被揍趴下后在巴黎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

但英国为了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没有对德国进行严厉制裁,目的就是为了让德国跟法国达成一种地缘政治的均衡。

不过就算如此,德国也是怀恨在心,认为英法美俄这些国家的欺负了自己。

自从纳粹党希特勒上台以后,他一直调动德国人民的民族情绪,大力发展军备。

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二战后的历史跟一战后惊人的相似。

英法俄美,只不过这个时候俄国变成了苏联,组成的盟国德国进行了分裂,德国变成了东德和西德。

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英法美占据了西德,苏联占据了东德,于是这个国家就一分为二,变成了两种政治制度下的两个国家。

美苏由原来并肩作战的盟国,变成了新时期的敌人。于是德国就变成了一颗美俄争霸之间的一个棋子。

既然是棋子,就一定需要产生它应有的作用。西方国家这个时候大力扶持德国经济的发展,利用西德对苏联进行牵制和制约。

这个时候的德国已经不是英美的敌人,而是变成了他们的盟国,尤其是北约建立后,德国成为了美国对抗苏联的桥头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英法   欧洲   德国   联邦德国   东德   北约   波兰   苏联   西德   法国   英国   美国   灾难   总理   政治   美苏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