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石达开在大渡河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借用郭嘉“十胜十败”分析。沉睡了1656年,郭嘉穿越而来,对石达开说:“你有10点失误”,兵败大渡河,早已在预料之中。

1、忠孝败:忠孝乃立身之本,石达开在这方面有“欠缺”。1856年,石达开班师回朝,打着“靖难”旗帜,扬言:“不得韦昌辉狗头,则攻灭京师”,对洪秀全而言难以接受。石达开是臣,洪秀全是君,“攻灭京师”这话,岂能随便说。回京辅政时,群臣面前公开施压,让洪秀全杀了秦日纲、陈承瑢。离开南京,石达开又发布告示,拉拢人马,即便洪秀全已经做出“妥协”,也丝毫不改初衷。石达开在“忠”这一块不给力,不懂得灵活处理问题,给自己争取主动。

2、道义败: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石达开不知道以退为进,顺水推舟,见好就收的道理。石达开脱离南京,群臣联名写“求情表”,希望石达开以大局为重,不要一意孤行,石达开丝毫不理会。林启荣镇守九江,曾经协助石达开取得湖口大捷,赢得“战神”名誉。但是,林启荣遇到困难,两次向石达开求援,但毫无作用,石达开见死不救,导致17000将士被湘军屠戮。如此,石达开的“羽翼天朝”光环不复存在,追随他的将领也寒了心。

3、盟友败:创业之路,离不开朋友支持,石达开也做不好,没能争取到强有力的盟友,也不会维持盟友关系。陈玉成、李秀成不愿意追随石达开,但杨辅清则杀入福建,表示跟着翼王。谁知,石达开在浙江战败后,居然想吞并杨辅清的部队,杨氏兄弟再次回到南京。与此同时,林彩新等8位天地会将领,也带着自己的人马另寻出路。石达开进入广西时,坐视盟友“大成国”败亡,没有及时出兵援助,结果被湘军围剿,无法在广西立足。大渡河畔,又不会争取彝族盟友,遇到对方不合作,立刻武力讨伐,岂不是把自己推向绝境吗?

4、主帅败:优秀的将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扭转局势,甚至逆转乾坤。石达开是名将,但未必是合格的主帅,与东王杨秀清相比,石达开差很多。不能随机应变,没有果断的决心,石达开做事犹犹豫豫,难以成功。衢州之战、宝庆之战就是典型,如果石达开能及时撤兵,灵活应对战局,也不至于惨败。大渡河畔关键时刻,石达开居然为刚出生的儿子庆祝生日,错过了渡河的最佳时间。行军打仗并非请客吃饭,该果断就果断,东王杨秀清之所以能以弱胜强,带着人马杀入南京,原因就在这这里,否则太平军在长沙城下就被困死了。

5、将领败:天京事变,太平军将领损失惨重,但并非没人。追随石达开的将领也有不少猛人,如傅忠信、赖裕新、陶金汤、余忠扶、谭体元、汪海洋、吉养元、童容海、朱衣点、彭大顺、石镇吉、石镇常、李福猷,等等。但是,这些将领的忠诚度堪忧,除了赖裕新等几个亲信之外,其余都是为了功名而来,一旦石达开遇到挫折,就立刻寻找新的靠山。后来,石达开落难广西,谭体元、彭大顺等人分批北上,带着25万人马脱离翼王阵营,石达开差点成了孤家寡人。

6、水师败:江南地区作战,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师,几乎难以立足。太平天国本来就没有专业化水师,石达开外出之后,连“民船”水师都没有,故而一开始就陷入不利局面。例如,石达开单干时,本来打算在江西立足,因为这是他打下的基地,群众基础比较好。可惜,石达开没有水师,无法渡过赣江,导致吉安、吉水、抚州、建昌等地相继失守,石达开经营的江西基地丧失殆尽。1859年宝庆之战,也是因为没有水师,让李续宜的湘军得以从容渡江,石达开被抄了后路,一败涂地。大渡河畔,若是有一支像样的水师,或者是坚固一点的船只,石达开也不至于被凌迟。

7、士兵败:1851年,金田起义时,包括家属在内,太平军才2万人,为何2年时间就杀到南京呢?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士兵素质高,战斗力强,他们有着坚定的信仰,故而以少胜多。天京事变后,拜上帝教信仰崩溃,且两广“老兄弟”损失殆尽,石达开能带出来的“老兄弟”少得可怜。如此,石达开大量从天地会、游民、流氓、市井中招募,带着一帮“饥民”作战,岂能获胜?宝庆之战,石达开号称30万,实际也有10万,却拿不下一座小城池。驻扎宜州,石达开带着军队攻打山寨,连土匪的营垒都破不了,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8、后勤败: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石达开的后勤体系非常糟糕,甚至可以用“无”字来形容。石达开创业,没想过建立一块固定根据地,然后不断拓展势力范围,而是采取“流寇战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专门去“捡漏”。如此一来,且不说石达开能否打赢战争,部队连吃饭、穿衣问题都没法解决。就拿宝庆之战来说,石达开拖家带口打仗,一边攻城一边派兵去筹集粮食,还要到处去购买火药,这还怎么打仗?败退广西后,石达开在宜州没饭吃,只能分兵外出,到南宁、柳州、宾阳觅食,结果地主武装“坚壁清野”,太平军饥肠辘辘。

9、战术败:石达开单干之后,采取的战术令人瞠目结舌,不可思议。石达开没有建立根据地,“流寇战术”成为主流,如同无头苍蝇到处乱窜。没有稳定的基地,就不能确保后勤补给,但石达开在攻打城池的时候,却采取“围点打援”战术,与清军拼消耗,试图拖垮对手,岂能不败。衢州之战,石达开拖了2个月之后,清军云集,太平军粮草耗尽,被迫撤兵,转战福建。宝庆之战,石达开依然如此,围困宝庆,并未强攻,还是拼消耗。3个月后,太平军士气低迷,李续宜与刘长佑的援军杀到,石达开一败涂地,拉开了败亡序幕。

10、旗帜败: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岂能有战斗的动力,又怎能成功呢?石达开创业6年,几乎没有赢得一场像样的胜利,与他选择的“旗帜”密切相关;旗帜选错了,手脚也就被束缚,将士也是一头雾水。石达开单干,却并未彻底与洪秀全决裂,而是继续打着太平天国旗帜。如此,问题就大了。首先,洪秀全依然是君,石达开则是臣子;君王发布命令,希望你回京,臣子为何拒绝?部将思想混乱。其次,石达开是臣,自然不能给部下封侯、封王;大家将脑袋挂在腰带上,刀口上谋生,就是为了建功立业,换取富贵,石达开却给不了。最后,既然都是太平天国的人,将士们脱离石达开,回归天京也就理所应当,这也是后来汪海洋等七十多位将领回京的理由。

“十胜十败”论,用于解释石达开战败有其道理。但是,就如同郭嘉给曹操分析优劣一样,说了一堆袁绍的“缺点”,曹操想获胜却很难。官渡之战,曹操几乎陷入崩溃,若不是荀彧支持,以及许攸来投奔,袁绍就是赢家。石达开,也是如此,他失败的根源,是客观环境使然,取代清朝的条件并未成熟。要知道,传统社会的核心力量:士绅阶层不认可太平天国,他们依然为清朝效力,石达开注定玩不转。

参考书目:《太平天国史》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由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组成。

南王冯云山在攻打全州时最早牺牲,西王萧朝贵在攻打长沙时不幸身亡,“天京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被洪秀全杀死,洪秀全身边只剩下个翼王石达开。

洪秀全也开始怀疑石达开,石达开于是连夜逃出城,前往安庆,但带走的人很少,在一个小镇铜井渡江,大约数千人,1天内就渡完了;后驻扎安庆4个月,汇集了数万人,大多是因不满洪秀全的所作所为而前来投奔的将士。

此后6年中,石达开转战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11个省,除了宝庆、桂林两府外,一路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石达开效仿诸葛亮,想从四川进入陕西,引诱清兵北上,而必经之路是大渡河,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

1862年5月,石达开抵大渡河,正值暴雨时节。河对面还没有清兵,如果渡河还有成功的可能。

然而就在准备渡河的当晚,石达开的小妾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他认为这是天降福子大吉之兆,便下令部队在河边休整庆祝三天,连先度过去的1万多人,怕受到清军的袭击,又让他们渡了来。

天不助人,河神发难,石达开错过了渡河的最佳时间,当晚大雨倾盆,河水暴涨,无法渡船了。

两天后,忠于清政府的土司王应元把席子裹成筒状,染成黑色伪装成炮筒,沿河边摆放几百个,其中几个真炮轰了几下响。石达开认为王应元火力强大,不敢冒险渡河,而后退之路又被邛部土司岭丞恩用巨石、大木堵住。

清军骆秉章的部队来到河对岸开始布防,将太平军层层包围,石达开迫于无奈,只得选择冒死突围。

由于地势凶险,清军和土司兵人多势众,石达开部队越战越少,最终剩下的数千人,被围困在老鸦漩。

石达开弹尽粮绝,先让其妻妾及子女数人投江自尽,然后“舍命以全三军”,写信给骆秉章,与手下将领曾仕和、黄再忠、韦普成以及5岁幼子石定忠赴凉桥清军大营“谈判”。

清军背信弃义,夜间以火箭为号,将缴械的3000多太平军围杀得一个没留,鲜血染红大渡河水。

石达开也被捕入狱,眉宇英气不减,朗声道:“吾来乞死,兼为士卒请命。”他绝口不言降字,从他携带儿子而来可看出,他对清军还是抱有幻想,以为自己和部下有活命的可能。

石达开绑至成都上莲花街刑场,大义凛然,毫无畏缩之态,以凌迟极刑处死,至死都默默无声…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当石达开一头扎到大渡河边时,其兵败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过时的目标

石达开想过大渡河,是为了入川,在四川开辟新的根据地。

选定四川为进军方向,是五年前的事情了。

当时,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当时的四川,既是大清的财赋重地,也是空虚之地。

1860年时,云南的李蓝起义军,本不过千人,攻入四川后,迅速发展到10万人,并一度有进逼成都的架势。

当时的石达开,怎么都比李蓝起义军要强得多了。

然而,时间不等人,5年过后,情况已经大不相同了。

在镇压李蓝起义期间,清政府已经加强了在四川的力量。

而且,石达开此前3次图取入川,傻子都看出他想要干什么了。

因此,清政府早已云集重兵,多方部署,以阻止石达开入川了。

此时的四川,已不是敌人的薄弱环节,而是重兵之地了。

执着地选择入川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策,这也注定了石达开失败的必然。

过气的军队

四川,已不是5年前的四川了;石达开的军队,也不是5年前的军队了。

5年前,在南安,石达开手下的“三江两湖人士”,多是太平军精锐,战斗力很强。

然而,5年蹉跎,无所作为,看不到前途的手下纷纷离开了石达开。

此时,石达开手下,表面上仍有号称10万的军队,但是,大多数是在广西、云南新收集的军队(主要是其他起义失败后的残部),他们的战斗力、军纪,都有很大的问题,更缺乏长途运动战的经验和能力。

在石达开运动于川滇一带时,已经出现了军纪混乱,掠夺百姓的事情。

一支军队,遭遇低谷不可怕,可是,在低谷中仍能保持革命气质,那就仍然是充满希望的星星之火,而如果丢掉了革命气质,那就只是已经过气的残兵败将了!

过分“从容”的进军

紫打地,前阻大渡河,左界松林河,右临老鸦漩,东南三峰耸立,隘口险仄。

此地,易进难退,在兵家中是典型的“绝地”。

在“绝地”,一旦受困,就插翅难飞了。

没事不要去“绝地”,去了就要赶紧过!

翼王何等英雄,自然深知这一点。

在此前的作战中,翼王声东击西,不费一兵一卒,直渡金沙江,直扑大渡河,其指挥可谓精彩绝伦。

因此,太平军初抵大渡河时,对岸尚无清军,而侧翼的松林河也不过200余土司兵。

当日,一部分侦察部队已经渡河了,就等大军过来了。

如果抓紧时间,继续进军,石达开仍有机会按照其设想,进取泸定,进入盆地。

然而···石达开却停了下来,并把已经渡河的侦察部队召了回来。

这一停,就是三日。

有说法是:石达开喜得一子,十分高兴,“传令犒赏,休养三日”。

个人以为,翼王用兵一生,应当不至于如此昏庸。

所谓“休养三日”,应当是出于休整军队,编织竹筏的目的,以求一举渡河,加之河水暴涨,翼王认为“山水暴发,一二日可平也”,等待渡河条件的变化。

然而,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在绝地一停就是三日,错失机会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身处“绝地”,就应该争分夺秒,想尽一切办法尽快过河!

不论是连夜强渡大渡河,还是夺取松林河,分兵泸定渡河,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显然,翼王虽智勇足备,但他对渡大渡河的危险认识不足,“过分从容”,以至坐失唯一的机遇。

三日后,水平,对岸的清军也到了,松林河的敌人兵力也加强了。

翼王,已插翅难飞!

过期的政策

大渡河附近,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如果能获得当地群众的支持,翼王或许还能支持,又或许真能全身而退(过河是不可能了)。

对于获得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太平军是有经验的。

太平军本起自多民族聚居的广西,许多领袖自己就是少数民族,他们对于动员少数民族同胞是有经验的。

翼王的办法是:与土司联络。保证过境“秋毫不犯”,许诺赠良马二匹,白金千两,并承诺“他年天国一统之后,定有加封”,否则“鸡犬不留”。

一句话:交个朋友,不交朋友就灭了你!

太平军强盛之时,这是一个不错的政策,然而,现在,这显然是“过期”的政策了。

交朋友?

这显然是一个“过期”的政策。

太平军将士,军纪已经混乱,在川滇边界,就有过不少劫掠行为。

直到今天,当地仍有不少同胞控诉翼王劫掠对他们的破坏。

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得到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呢?

许诺将来“定有加封”?

如果土司了解形势的话,应当知道:安庆已失,太平军没多少日子了,哪里还有什么“天国一统”的日子?

如果土司不了解形势,他应当知道:眼前这支军纪混乱、身处绝境的残兵,能有前途吗?

土司当然不会鸟石达开。

土司不鸟石达开,普通夷人群众更是敌视石达开。

陷入不利后,石达开曾抓当地夷人做向导。

然而,夷人群众宁死不当向导,石达开遂将200余名向导斩杀祭旗。

如此,翼王更是飞不出去了。

过早放弃

事已至此,翼王军团已陷入绝境。

然而,翼王毕竟仍拥有较强的兵力,拼死突围,纵然主力难逃,少许人马死战得脱还是可能的。

自古创业英雄,必有百折不挠的气质。

翼王想入川,与刘备比。

需知,当年在长坂坡,刘玄德也被打了个精光,只带了10余骑走脱。

翼王造反,与李自成比。

需知,当年在潼关南原,李自成也被打个了精光,只带了18骑逃到商洛山中。

翼王如果依然有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未必必然命丧于此。

然而,翼王及其属下却早早放弃了。

翼王的军师曹卧虎,投河自尽了。

翼王本人,则低估了斗争的残酷,对敌人抱有幻想。

因此,翼王早早放弃,试图“舍我一人,以全三军将士性命”,主动放下武器,自投清营。

结果,翼王本人不得保全,将士们也被清军屠戮了。


石达开确实是富有谋略,智勇双全的名将。

然而,败亡于大渡河,可谓必然。

70年后,我军要过大渡河,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了斗争形势,尤其洞悉了敌人内部矛盾后,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决策。

而翼王要过大渡河,不但对当地土司立场不确定,对敌人也心存侥幸,在不利情况下,固执地要向强大敌人的统治地带发展。

由此来说,即便侥幸过了大渡河,翼王的失败也是必然的了。

何况···翼王完全不具备渡过大渡河的条件。

就军队而言,这支以新募士兵为主的军队,不但战斗力有限,军纪也混乱,不具备完成这种九死一生,“进出绝地”的能力。

就用兵而言,翼王对形势的危机认识不足,没有一往无前,克服一切困难前进的勇气,在稍有不利气象时莫名其妙地顿兵三日,坐失时机。

就政策而言,翼王不能真正争取当地夷人的支持,只是以财富诱惑、兵威威胁。结果,与当地夷人成为仇人,陷入两眼一抹黑的困境。

就斗争意志而言,翼王已失去了斗争到底的决心,早早放弃抵抗!

这样的翼王,这样的军队,显然不具备进出绝地,渡过大渡河发展的能力,其失败,也就是必然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石达开如果度过大渡河会怎么样?

未必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实际上,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以后,也是不敢进入四川核心地带的成都平原。

因为这里是川军的大本营,人口密集,至少可以出动几十万大军。

当时中央红军兵力也有一万多人,却无法和二三十万川军对抗。

所以,中央红军是直接翻越夹金山,又走过潘松草地,经过甘肃去了陕北苏区。

要知道,红军的条件要好得多,一则他有强大的苏联作为后台。苏联正在用尽方法,通过外交手段压迫国民政府,还许诺通过新疆或者甘肃提供军火物资。二则陕北苏区刘志丹,为中央红军搞了一个很好的落脚点。


但石达开条件就差了太多。

他投降时候,只剩下3000老弱残兵,红军好歹还有1万多人,还有红四方面军8万大军接应。

这3000太平军就算能够度过大渡河,在清军围攻下进入川西北,基本也是死路一条,连藏族土司武装也未必对付得了。


同时,太平军就算进入川西北以后,也没有地方可去。

而当时西北发生回乱,清军大部队去围剿。

陕西甚至整个西北乱成一锅粥,根本就没法去。


况且,当时陕西也有太平军活动,但石达开已经自立,后来都不打太平军的旗号,去了双方也是对立,不能合作。

也是死路一条。

所以,石达开渡过大渡河,也是要完蛋的。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前期的战神,他从金田起义开始就一直是太平天国的先锋,一路上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帮助太平天国成功地从广西一路打到了南京。

当然,他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西征了,当时面对来势汹汹的湘军,他沉着冷静,在湖口三次大败曾国藩,一度逼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可以说前期的石达开是百战百胜,也成为了太平天国将士心中的坐标和明灯。

而到了后期,石达开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没有过什么出色的战绩,而且作战中屡次被击败,一路从南京一直出走到了四川,最终在大渡河全军覆没。

为什么石达开当时过不了大渡河呢?

前后期石达开带领的士兵素质相差太大

前期的天平天国来说,具体是在天京事变之前,太平军是非常有信念的军队,他们坚信洪秀全能够带领太平天国取得最终的胜利。

洪秀全用宗教的方式组织了太平天国军队,这在前期来说非常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凝结,但是问题也在于,一旦这种信念缺失,那么战斗力就会迅速下降,因为人们不再相信。

有着天父附体的杨秀清是太平天国的一面旗帜,把杨秀清杀了,对于太平天国将士们来说,就等于是向他们说明,天父天兄的事情是假的,天父作为神,竟然也能被杀。

就这种信念来说,能够让人信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李开芳北伐弹尽粮绝,剩下为数不多的士兵困守孤城的时候,就曾经身边出现了一位装神弄鬼的士兵(之前是唱戏的)他谎称神灵附体,不日他们会解围,李开芳竟然真的相信了,给那位士兵配了很好的待遇还配了两个女人。后来那个装神弄鬼的士兵露馅了,他竟然说到天父会派黄汉生、关云长这样的神将下来助战。对于太平天国来说,黄汉生、关云长都是属于邪将的性质,天父是不会派他们下来的,因此被李开芳看出,被点了天灯。

或许说,两万北伐军将士能够从扬州一直差不多打到北京,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信念支撑的,所以有信念的军队是非常强悍的。

我们也可以对比太平天国前期,也就是天京事变之前和之后的战斗力情况,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前期来说经常能够以少胜多,但到了后期很多时候人数占优也经常被击败,信念的缺失就是最重要的原因。

前期的石达开百战百胜,也是因为那会他掌控的军队有信念,尤其是在西征的额时候,再加上还有罗大纲、胡以晃、赖汉英、林启容、伟俊等一大批悍将,即便再前期与湘军交手中遭遇了挫折,也能够迅速调整好部署,击败曾国藩。

当然,西征的胜利和石达开高超的军事能力也密不可分。

而到了石达开出走天京之后,一路上由于没有确定的战略目标,一下子打福建,一下子打江西,每次都是遇到了一些挫折之后就放弃了原先的计划。再加上跟随他的将领和士兵也大不如前,石达开在具体指挥效率上也打了折扣,导致他后期在军事上乏善可陈。

虽然一路上他的军队曾经达到过20万人,但是这20万人多为新兵,而且信念不足,很多部队的战斗力非常地弱,再加上他们经常千里转战,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部队也逐渐离去,石达开的部队也就越来越少了。

到了大渡河的时候,军队也就只剩下了大约3万人,其中能打的精锐部队已经很少了,其他的很多都是战斗力不强的部队。

到了大渡河的时候,他的部队战斗力强的精锐部队少,是他没能过去的重要原因。

大渡河自古就难走

这是我在谷歌地球上截的图,石达开最终兵败紫打地,就在第二章图中间标记的地方,安顺场。而这个地方属于石棉县。我们可以看到,一路上两边都是大山,只有沿江的道路可以走,很多地方其实都是狭窄的小道。

所以这一路上确实是容易中埋伏的,如果我是清军,我也可以选定一个石达开必经的路线,在上面设伏,不用多少兵力,石达开是过不去的。

错过时机,运气不佳

实际上石达开到了紫打地一带是有机会过去的。1863年5月,他先派了一万人渡过了大渡河,但是这个时候他最爱的小妾给他生了个儿子,石达开非常高兴就逗留了几日。为了防止清军设伏,他又把渡河的部队给撤了回来。

这只能说是石达开自己的失误了。

等到他再次要渡河的时候,河水暴涨,他们就过不去了。

此时清军也赶到了紫打地地区,面对对岸设防的清军,石达开几次试探性强渡都归于失败。

公元1863年5月21日,他派出了精锐部队5000人大规模抢渡,却遇到了突然而来的洪水,导致5000人大部分都没有生还。

石达开运气不好。

一直到6月,石达开多次组织抢渡,都被对岸的清军给打回。最后没办法,他联系了当地的土司,请求放一条路,土司要了他的金银却并未放路。

最终,他的兵力基本在紫打地消耗殆尽,为了保全全军而自身去了清营。

就此,石达开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大渡河   太平军   宝庆   太平天国   人马   水师   土司   广西   南京   绝地   将领   战斗力   士兵   军队   部队   财经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