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丧葬文化有哪些?人死下葬前为何要停放3天?“头七”指什么?

中国的丧葬文化非常丰富多样,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习俗和传统。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丧葬文化:

丧葬仪式:通常包括告别仪式、火化或土葬仪式、安葬仪式等。

丧葬服饰:亲属和亲朋好友在葬礼期间会穿着素服,表示对逝者的哀悼。

祭祀仪式:在葬礼后的一段时间内,家人会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和敬意。

纪念活动:家人和亲友会在逝者的忌日或者特定的纪念日举行祭祀、扫墓等活动,以纪念逝者。至于为何要停放3天,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还会在身体附近逗留一段时间,停放3天是为了等待灵魂离开。

“头七”是指逝者去世后的第七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人的灵魂在去世后会在世间徘徊七天,所以在这一天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逝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超度。头七也是家人和亲友们表达哀悼之情的重要日子。




以前是实行土葬,现在是实行火化,以前土葬要比火化停放的时间长一些,因为土葬要等亲戚赶到见面才装棺。现在火化人一死就急着要火化,虽然火化环保又节约土地,但火化要比过去土葬抬埋还费钱。

农村人死抬埋需要择吉日,按照农村唯心的话来说,人死抬埋的时间不能有冲兙,就看抬埋那天的日子吉利不吉利。人死在家停放的时间长短,是由抬埋那天的日子所决定的,不是说那天抬埋就抬埋。

人死在家停放的时间有长也有短,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说,有些高寿的老人死了,家中有孝顺的子孙就希望多停放几天,家庭条件好的就有意要多停放几天。

还有些是凶死的叫短命鬼,连家都不得停放的,就要快快火化快快抬埋了。在家的时间也是根据气候条件决定的,比如说,冬季就可以在家的时间长一些,夏季就可以在家的时间短一些,因为夏季人死尸腐烂不宜久停放,还有的是因为日子将就不了,由择日决定。






人死后下葬之前并不是一定要停放3天,停放多少天是根据季节和地区而定的。有的地方是夏不过三,冬不过七。有的地方是春三,夏一,秋五,冬七。现在一般是停放3天。为什么要停放3天,原因有以下3点。

1、避免休克的情况

古代的医疗水平落后,都是通过脉搏、呼吸、心跳等状态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死亡。有不少人休克被判定死亡,有些休克人能自己恢复生命体征,古代称诈尸。停放3天就是防止把休克误判为死亡,看死者3天内能不能恢复生命体征。

如果停放时间短了,有人休克不能自行恢复,造成误判悲剧。停放时间长了,尸体腐烂,会有一股奇臭的味道。所以一般是3天。也就有了夏不过三,冬不过七,春三,夏一,秋五,冬七的说法。

2、有时间准备后事

丧事办理,礼节繁多,事情繁琐,人员众杂。时间短了会因仓促乱作一团。3天可以井然有序办好丧事。

3、让亲朋好友瞻仰遗容

古代的交通条件落后,停放3天,方便远道的亲朋好友瞻仰遗容。

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一般都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




人死下葬前为何停放三天?确认一下是否命限值此?多数都是找一些身强力壮人来守灵或者是儿女通过哭喊来唤醒,说是阳刚之气能辟邪,有些人惊吓过度造成了短暂大脑的休克,所谓的灵魂出窍。

到了第二天晚上送盘缠,用纸做的高头大马车金元宝~冥币等等,随着阴间的通行证生辰八字名点燃,放一个凳子上面撒上江米面说为了防滑,儿女们跪拜在地上磕头,烧完纸钱你会发现,凳子上有的是脚印,有的是手印,脚印居多这说明死者的亡灵已去。

上殡仪馆时亡灵身上的哪块红布和嘴里的含口印?通常情况下女儿要那块红布代表日子红红火火,儿子通常要那个含口印放在酒里泡上七七四十九天,红布包那是一个非常好的镇宅之宝,小孩哭闹不止或者老做噩梦放在枕头底押惊添财。

一般七七四十九~八八六十四是风水界道魔咒。第七天已经正式认可阳间的人三魂魄转化成阴间的鬼事实,通常家人都盛情款待亡灵希望远去的途中,金银财宝冥币,喜欢的衣物尽力而为,希望心想事成。

再就是等下葬,风水先生看墓地的同时先把儿女召集起来,问一问生辰八字?看看选哪个方位?对儿女更有呵护功能?罗盘更能精准的测出方位准确度,杀只公鸡老早去阎王报信,红布包上骨灰盒还有一些在你这里就不必多说了,最好在中午以前把这些下葬的程序做完。

这就是我们这里的风俗文化[太阳]




【死】,古代等级森严,死者尊卑不同,死的称谓也不同。《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另《礼记•礼运》:“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讳言死,并产生一些死的别称,如称“亡”,称“殂”,称“殒”,称“沒(殁)”,称“逝”,称“弃世”,称“上仙”,称“不讳”,称“登遐”,称“物故”,称“上宾”,称“考终命”,称“填沟壑“,等等。

【殇】指男末冠,女未笄而死称殇。其中“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皆为无服之丧。”(《仪礼•丧服》)

【复】即招魂。据《礼记•丧大记》:古人初死,须有生者一人,持死者上衣,登屋顶,面向北喊死者的名字(妇女则称其字)说:“xx人呀,你该回來了!”这样连喊三次,再把死者的上衣卷起来投到屋下,由人接着,覆盖在死者尸体上,这就叫“复”。《礼记•檀弓下》:“复,尽爱之道也,望反诸幽,求诸鬼神之道也。”就是说,生者不忍心其亲属死去,祈求鬼神,希望死者的灵魂从幽阴处回到身体上来。复而不醒,然后才办丧事。

【沐浴】古丧仪之一。沐是洗头,浴是洗身。《礼记•丧大记》和《仪礼•士丧礼》都有关于沐浴的记载。给死者沐浴,在既复后进行。沐浴方法大体上和生人一样,包括剪指甲和修胡须。沐浴的人,如死者为男性,用男侍者;女性,用女侍者。沐浴时,死者的亲属暂时退出。沐浴后,再在停尸的床上放上盛冰盘子,沐浴就算结束。《晋书•王祥传》记载王祥将死,戒其子曰:“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可见一般人死后是要沐浴的。

【含饭】古丧仪之一。饭是在死者口中放入米、贝;含,又作“琀”,是左死者口中放入珠玉。《公羊传•文公五年》何休注说,这样做是“孝子所以实亲口也,缘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关于饭,规定是“君〈诸侯)用梁,大夫用稷,士用稻”c《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天子饭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礼记•杂记下》)。关于含,据汉刘门口《说苑•修文》:“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似玑,士以贝,庶人以谷实。”司马光《书仪》论:“古者饭用贝,今用钱,犹古用贝也。钱多既不足贵,又口所不容,珠玉则更为盗贼之招,故但用三钱两已。”

【敛】古丧仪之一。《释名•丧制》:“敛者敛也,敛藏不复见也。》敛有小敛、大敛。①小敛:谓以衣衾加于死者之尸。据《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小敛的时间是在死去的次日早晨,地点是在卧室门里。届时,先在木上铺席,再在席上铺绞(宽布条),绞上铺衾(被子)。席、衾的质地,据死者的身份确定。穿衣,无论死者尊卑,都是十九套。穿好后,用衾裹上,再用绞捆紧。这以后,再把布囊(叫做“冒”,分上下两截)套在尸体上,最后再盖上覆尸的被子(叫做“夷衾”)。到此,敛者要哭,尽哀而止,小敛礼成。②大敛:指把尸体放入棺内。据《礼仪•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记载,大敛的时间是在小敛的次日,地点在堂前的东阶上。入敛的衣服,士三十套,大夫五十套,君百套。宋司马光说:“此非贫者所办也,今从简易用之。”(《书仪》)大敛时,孝子等要跳起脚来哭,叫踊。等尸体处理停当,还要抱着尸体跳起脚来哭。接着是尸体入棺,棺上加盖,都要这样哭一通。最后在灵座前行祭奠礼后,大敛仪式才算结束。

【殡】停柩待葬叫殡。周代制度,人死,敛尸于棺,在堂的西阶掘一坎地停柩,这就是孔子说的“周人殡于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礼记•檀弓上》)。西阶是客位,殡于西阶,就是把灵柩当作宾客了。据《礼记•王制》说,从始死之日起,“天子七日l而殡,诸侯五日而殡,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春秋时有殡庙之礼,《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曲沃是晋国宗庙所在,殡於庙,故往曲沃。殡不是葬,《礼记•王制》说:“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就拿晋文公来说,他是诸侯,据《左传》记载,殡文公于三十二年十二月,葬于三十三年四月,相隔恰为五月。后世所谓“出殡”,则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

【执绋】。绋(音:弗),拉灵车的绳子,字亦作“綍”。送葬的人邦助拉灵车,叫执绋。《礼记•曲礼上》::“助葬必执绋。”据《周礼•地官•遂人》及《礼记》的《丧大记》、《杂记下》等篇,天子之葬,用六根大绳挽车,叫六绋,执绋者据说有千人;诸侯四绋,五百人,大夫二绋,三百人。执绋,又叫执引。《礼记•檀弓下》:“吊於葬者必执引。”后来“执绋”成为送葬的别称。

【挽歌】执佛者所唱的哀歌叫挽歌,亦作“挽歌”。上古无挽歌,《礼记•曲礼上》:“适墓不歌,哭曰不歌,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最早的挽歌见于《左传•哀公十一年》:“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葬歌曲。”令人杨伯峻认为《虞殡》即送葬之挽歌。”后来挽歌逐渐流行!,《晋书•礼志中》:“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挽歌,陶渊明也有《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就是从挽歌演变来的。【七七】旧俗,人死后每隔七日为忌日,须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日止。这是佛教在我国流行后产生的一种风俗。《魏书•斋僧》:“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宋司马光《书仪•斋僧》:“世俗信浮屠诳诱,于始死及七七、百日、期年、再期、除丧,饭僧设道场,或作水陆大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丧葬   晋书   土葬   礼记   挽歌   逝者   休克   诸侯   天子   死者   中国   大夫   尸体   仪式   灵魂   时间   财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