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在南阳还是襄阳?

首先,这个问题,襄阳和南阳大家争论多年,至今好像也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结果。

其次,无论诸葛孔明“躬耕于南阳”,还是“躬耕于襄阳”,其实和我们老百姓真没有任何关系和意义。咱们都是闲得无聊,替古人担忧。

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是真不想掺和他们这种无谓的口水战,不过,只是就我所了解到的有限知识,谈一下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从《出师表》说起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这第一句话,就已经界定了,他在南阳躬耕垄亩。

注意!是南阳,不是襄阳。那么,这个南阳是指什么地方呢?

现代南阳,好理解,河南南阳。古代南阳,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南阳郡。这个范围尽管有点大,也还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下面地图。



根据史料记载,南阳郡设立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

西汉时期,南阳为全国五大都市之一,王莽受封南阳新都(今新野东南),汉更始皇帝刘玄于南阳登基,定都长安。

东汉也曾经设立过南阳郡,被封为南都,尊为帝乡。从地图上看,南阳郡地盘不小。下辖宛、冠军、叶、新野、章陵、西鄂、雉、鲁阳、犨、堵阳、博望、舞阴、比阳、复阳、平氏、棘阳、湖阳、随、淯阳、涅阳、阴、酂、邓、郦、山都、穰、朝阳、蔡阳、安众、筑阳、武当、顺阳、襄乡、南乡、丹水、析等37个县。

三国时,南阳为曹操的魏国所有,隶属荆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设立南乡郡,南阳郡西部的南乡县、析县等8县被划归南乡郡。



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出,无论诸葛亮躬耕地是指大南阳——南阳郡,还是指当时的小南阳——宛城,都不包括襄阳,也就是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和襄阳没有任何关系。谁想拿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碰瓷南阳,都做不到。因为根本挨不上。

二,现代考古结论

2013年,襄阳考古队在襄阳欧庙处,发掘出一座完整的汉末襄阳城遗址。襄樊二城在宋代时同时从欧庙搬迁至此今天的汉江边。

“山南水北”称为阳,襄阳在汉水之南该称“襄阴”,为何叫“襄阳”?

襄阳考古队发掘的古襄阳城遗址揭开了这个秘密:襄阳古城在欧庙邹湾,古城遗址在渭水之北,(渭水古称襄水),城在水之北为阳;古城遗址向北直行就是今天襄阳三桥,桥头两边都是山,歪头山、扁山、岘山组成襄山。



据北宋乐史著《太平寰宇记》载:“荆楚之地水驾山而上者皆呼为襄,上也。”城在山之南谓之阳,双阳,显然,这个古襄阳城址正符合“山南水北”之称谓,故此叫做“襄阳”。

《荆州图幅》:“建安十三年,曹操平荆州始置襄阳郡,以地在襄山之阳为名。”又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曹操才置襄阳郡。

但是我们知道,在公元207年,刘备兵败,带着大约五千残兵屯扎新野,尽管有张飞、关羽等猛将,但就是缺少一个强有力的谋士。



刘备赴蔡冒的"鸿门宴",吓得他仓皇出逃。就是在逃亡的路上,就是骑着那匹所谓妨主的的卢马飞跃潭溪之后,才遇到了司马徽。司马徽向他说起卧龙、凤雏,并留他在晚上过夜。半夜,徐庶来访,司马徽给徐庶推荐了刘备。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徐庶推荐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也就是说,曹操在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设置荆州刺史部管辖襄阳郡的时候,刘备就已经在一年前到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请出山了。假如刘备没有在一年前请出诸葛亮,那诸葛亮很可能在第二年被曹操请去。因为在刘备请诸葛亮的时候,荆州、南阳、新野这三个地方,还是刘表统治的辖区。刘备可以来去自由。

三,争论的源头是《汉晋春秋》

既然争论的源头是《汉晋春秋》,那我们就看看这本《汉晋春秋》是怎么回事。

《汉晋春秋》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撰写的一部史书;记述三国史事,以蜀汉为正统;记述的史事,从东汉光武帝刘秀开始,一直写到西晋愍帝共281年间的事。据说全文有五十四卷。按照此书所说,诸葛亮躬耕垄亩的地方,“阿头山”归南阳郡的邓县管辖。而邓县在襄阳西北不远,因此,诸葛亮的故居、卧龙岗等地,就只能是在襄阳。



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的说法不谈,因为无论是南阳人还是襄阳人,都已经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写了很多他们足以能够证明自己说服力的文章,我们局外人就不掺和了。我们只谈几件事。

1,习凿齿《汉晋春秋》早已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晋春秋》,是解放后湖北政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史料编撰而成。我们没有资格诟病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也没有权力质疑这部书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然而,不管这部书怎么具有权威性,总归不是习凿齿原著。



2,习凿齿其人

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东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习家家族殷富兴旺。世代为乡里豪绅。习凿齿年轻时就颇有志气,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荆州刺史桓温召他为从事,江夏相袁乔十分器重他,多次在桓温面前夸奖他的才干。

永和二年(346年)左右,桓温升迁习凿齿为西曹主簿,关系亲密,待遇优厚。 此后,习凿齿多次升迁担任别驾。桓温出兵征战,习凿齿有时行军有时留守,所任职务,常常处在机要之位,任职理事颇有功绩,擅长写书信论议,桓温十分器重信任他。当时著名的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皆与习凿齿交情深厚。后来习凿齿奉桓温之命出使至京师,时任丞相司马昱(即后来的简文帝)也十分敬重他。返回荆州后,桓温问:“丞相会稽王是怎样的人?”习凿齿答道:“生平所未见。”这与桓温旨意大为不合。习凿齿因此被降职为户曹参军。

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收复荥阳。当初,习凿齿与两位舅舅罗崇、罗友皆为州从事。及至习凿齿迁职为别驾,其职位在二位舅舅之上,习凿齿多次为舅舅向桓温陈请升职。桓温到后来被习凿齿激怒后,便提拔他的两位舅舅相继为襄阳都督,却任命习凿齿为荥阳太守。

当时桓温图谋篡位,习凿齿闲居襄阳郡里,撰写《汉晋春秋》裁定正逆来节制桓温。该书起于汉光武帝,终止于晋愍帝,一共五十四卷。书中记述三国鼎立时,将西蜀列为正统,至于曹魏,虽然上承汉朝皇位、下禅让于晋,但仍为篡逆;并认为直到晋文帝平定西蜀时,汉朝才算覆亡,而晋朝随即兴起;还引证晋世祖司马炎有炎兴之义、后主刘禅有禅让之兆,这样就宣明皇位是不能凭借强力夺取的。后来,习凿齿因患脚病,成为里巷残废之人。



太元四年(379年)正月,襄阳被前秦苻坚占领。苻坚早就听说过习凿齿的大名,便用轿子将习凿齿与释道安一起送到长安。相见后,与他交谈,十分欣赏他。赐赠礼物非常丰厚。苻坚给各镇的文书中说:“从前晋朝司马氏平定吴国,利在获得陆机、陆云二位才士 ;今日我平定汉南,所获得仅仅是一个半人而已。”那半个人指的就是跛足的习凿齿。 不久习凿齿因病返回襄阳。

太元九年(384年)四月,襄阳、邓州回归东晋。晋廷打算征召习凿齿,让他主管撰写国史。不久以后,习凿齿病死,此事便告中止。 习凿齿临终前,还留下遗疏一件,详细论述晋承汉正统的问题。

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叙评三国史时,认为蜀汉才是正统,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属于篡逆,并认为晋虽受魏禅(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但应继承汉祚,即认为晋越魏而继汉,否则晋朝国统不正。在临终前习凿齿又作《晋承汉统论》上疏晋帝,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晋承汉统的思想,形成了一种新的封建正统史观。

习凿齿对诸葛亮深怀敬仰之情。他曾专程去襄阳城西的隆中凭吊过孔明故宅,并撰写了《诸葛武侯宅铭》,其中记载了孔明旧居的情景,并论述了诸葛亮志在中兴汉室,追求统一大业的功绩,赞佩诸葛亮公正无私、执法严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思想作风。而习凿齿对于孔明古宅地点的记载,也成为后世襄阳与南阳争夺孔明“躬耕地”时争论的话题。 此外,在《汉晋春秋》中,习凿齿收入了《后出师表》,因此对后来考证《后出师表》的真伪,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后人评论认为,习凿齿认为陈寿把魏国作为正统不对,因此,他在所著中,难免有许多东西会故意和陈寿唱对台戏。

习凿齿所撰《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书,保存了有关汉晋史实、襄阳及湖北地区的不少史料。不过,习凿齿的长处是文学写作,《襄阳耆旧记》由于含有一定个人创作的成分,其史料价值也受到一定的质疑。

习凿齿治史不严谨,受到诟病。

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一方面大量引用习凿齿《汉晋春秋》的内容并予以肯定,另一面也又大量质疑。《高贵乡公传》中,既称赞习凿齿叙述司马昭弑君之事“差有次第”,将其记载列于诸书之前, 又认为习凿齿记载的曹髦葬礼过简,是诽谤司马氏之言,与史实不符;《王凌传》中,裴松之怀疑《汉晋春秋》所记载的王广对王凌所说的话是习凿齿自己编造的。 在《董允传》中,引用了《襄阳记》中所谓董恢教费袆对孙权语后,又说到此处与《汉晋春秋》说法不同,怀疑习凿齿在修史时并不审慎,也不严谨。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中,一方面称赞习凿齿能够秉笔直书,一方面也批评他治史不严谨,将文学性强、不可据信的内容收入史籍中,贻误后人。

当代学者对习凿齿著述的史料价值也有质疑。例如,认为《襄阳耆旧记》中含有一定个人创作的成分, 这种“个人创作”与作品本身作为“郡国之书”、“杂传”的性质,有一定关系。也有观点认为,《汉晋春秋》等作品的失实之处,也与习凿齿过于强调史学的政治性有关。

至于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指南阳还是襄阳,我们是局外人,对这种口水战,不感兴趣,也没有任何利益关系,假如非要找出一些利益关系,可能只和当地GDP有关系。至于我们普通老百姓,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当然,不表态,不等于没有态度。如果谁能把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改成“臣本布衣,躬耕于襄阳”,诸葛亮就有可能在襄阳隐居过。假如不能,就乖乖地认可诸葛亮躬耕南阳吧。

这是我一个局外人的认识,和南阳、襄阳都没有任何关系。请朋友们不要找我较真胡言乱语,我不接受反驳,也不愿意和人浪费口舌。假如有人瞎扯,我就当是鸭鸣蝉叫,巴儿狗乱汪汪,赎不理会。你们真要心里窝着火,找个有能力的人,“下阴”去找诸葛亮先生,让他把《出师表》修改一下,或者好好说清楚他“躬耕”的地方“南阳”究竟是在湖北,还是在河南,一切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现在有争议,小青年作为南阳人,也只有接受这个现实!争议双方是南阳和襄阳,并且襄阳的宣传力量比南阳大的多,这是客观事实!那么,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躬耕于今天的南阳还是襄阳呢?小青年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而不是襄阳!下面小青年从几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诸葛亮自述,出师表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阳人也认为,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邓县之隆中,无论是邓县或者卧龙岗,现在依然属于南阳!至于襄阳人所说的隆中属于襄阳,那就另当别论。襄阳和南阳当时是平级别的,作为万世景仰的智圣,诸葛亮不可能分不清自己躬耕于哪里!

第二,襄阳人所说躬耕于襄阳卧龙岗,其实,襄阳卧龙岗实乃阿头山,改为卧龙岗时间不长!而南阳卧龙岗,自诸葛亮死后,有其部下黄权所建草庐以示纪念,至今已有1800年历史,历朝历代名人名士瞻仰诸葛亮遗迹多如牛毛!李白: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白居易: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民族英雄岳飞更是在南阳手书出师表!而襄阳则是乏善可陈!全是近代产物,包括卧龙岗!

第三,襄阳人一直认为教科书上所注释:南阳,今襄阳。岂不知,为了这个注释,襄阳人花费了多大的人力财力,特别是财力,不断的游说,才堂而皇之的将这个注释搬上教科书。好歹,现在教科书已经正本清源!顺便说一句,财力可是襄阳人自己说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襄阳的经济,目的可嘉,手段不提倡!

其他还有哪些补充的,小青年学识有限,只是抛砖引玉,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发声,以正历史!谢谢!




诸葛亮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面的南阳,既不是指现在的南阳市,也不是指现在的襄阳市,而是指南阳郡。

而南阳郡放到现在,就差不多是南阳市的大部,还有襄阳市的北部,可以是这样说,现在的南阳市是南阳郡的一半左右,在南阳郡,不意味着在南阳市,也有可能在其他的市,比如现在的襄阳市。

最直接的证据,那就是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的内容:

【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我们来简要的分析这句话,诸葛亮的家,也就是躬耕地,是在南阳郡的邓县,位置在襄阳城西的二十里,叫做隆中。

有的人认为诸葛亮的家与躬耕地,还有寓居地都不是一个地方,对于这种说法,都没有反驳的必要的,诸葛亮隐居,他的躬耕地肯定不会远,不可能一个在南阳卧龙岗,一个在襄阳隆中吧。

而虽然隆中在襄阳城西二十里,但是隆中确属于南阳郡,并不属于襄阳城所在南郡。

有的人认为,南郡与南阳郡不是以汉水为界吗?北面为南阳郡,南面为南郡,但是那个划分是几百年前的划分,在说,那个只是大概的划分,事实证明,有五六个县就在汉江的南岸,所以隆中因为在南岸,所以不可能属于南阳郡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那我们再来说几个,几个比较支持襄阳郡的证据。

第一,卧龙岗这个词是出现在元代,而在元代以前根本没有,也没有诸葛亮在宛城卧龙岗活动的记载。

第二,诸葛亮的亲朋好友都在襄阳,比如诸葛亮的两个姐姐都嫁给了襄阳的豪族,自己也娶了襄阳的黄氏,徐庶,庞统,司马徽,庞德公也都在襄阳。

第三,南阳在建安年间,是属于战乱地区,而荆州的襄阳是比较安全的地方,另外诸葛亮的叔父也是投奔刘表来的,而刘表就在襄阳。

第四,南阳宛城此时在曹操手里,刘备不可能跑到曹操的地盘去三顾茅庐。

另外还有多处记载指明诸葛亮的家是在汉水以南,这边就不在引述了。

当然,如果有其他证据指现南阳卧龙岗说,也欢迎回复,一起讨论。




上学的时候,记得语文老师特议说过孔明是南阳人,只是历史往事没能有太准确的记载才导致两地相挣,其实让我看,南阳也好,襄阳也好,那都是历史往事,早以是过往云烟,不值一提,把握现在改革创新开放大好形势,为两地人民创造新的天地,才能不愧于为官一方,造福一方…




有一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诸葛亮躬耕之地在南阳,后来发迹之地在襄阳隆中。

诸葛亮在自己的上疏《出师表》里明确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见,他的躬耕地就是河南南阳地区。

襄阳古隆中位于襄樊市襄阳以西13公里处,是诸葛亮的隐居和发祥地,《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撰写的《隆中对》一段,指的是就是湖北襄阳古隆中地区。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到的这里。

这两点是非常明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襄阳   南阳   汉水   新野   南阳市   邓县   建安   卧龙   荆州   司马   茅庐   出师表   布衣   正统   春秋   财经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