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政治贤明的雍正皇帝,为什么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

外蒙古地区在清朝时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一定的贡献,也是中国的一个边疆地区,因此可以说是重要的地区之一。然而,在清朝雍正年间,外蒙古地区的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清朝统治力度不足:清朝在外蒙古地区的统治力度相对较弱,存在着一些治安和政治问题。准噶尔部落在当地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对清朝的统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沙俄的影响力扩大:沙俄在该地区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影响和控制该地区。清朝对此难以阻止,因此割让部分领土是一种缓解局势的方式。

内忧外患:清朝在当时正面临着多重的内外压力和挑战,需要采取措施来稳定国内和保卫边疆。割让外蒙古地区可以缓解部分的压力和威胁,有利于清朝的稳定和发展。

雍正皇帝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有远见和才干的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巩固了清朝的统治地位。然而,他在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的问题上,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维护边疆稳定:雍正皇帝在位期间,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落和汉族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为了避免边疆地区的混乱和不稳定,雍正皇帝决定通过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将中国境内的外蒙古地区割让给沙俄。这样做可以缓解准噶尔部落和汉族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可以减轻边疆地区的压力,保护中国的安全。

维护外交关系: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清朝与沙俄之间的外交关系十分重要。此时的沙俄正在迅速发展壮大,如果与之发生冲突,清朝可能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因此,雍正皇帝决定在与沙俄之间进行谈判时采取妥协的态度,以维护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友好关系。

实现自身目标:雍正皇帝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和稳定局面。在割让外蒙古地区的同时,他也获得了沙俄的承认,从而增强了清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割让外蒙古地区也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提高清朝的整体统治能力。

综上所述,雍正皇帝割让10万领土给沙俄是为了维护边疆稳定、维护外交关系、实现自身目标等多种原因。虽然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争议和质疑,但在长远来看,它为维护清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两代皇帝,三次“条约”,沙俄适时的勒索,最终和大清确立了边界线。

而雍正六年的《恰克图条约》,则宣告了清政府放弃了贝尔加湖东南一带的领土争夺权,所谓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就是指的这一块。

其实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割让”,而是解决争议。

清朝廷和沙俄的“领土争议”。

在汉代,若是问“贝尔加湖”是属于谁的领土,那么答案必然是“匈奴人”,因为西汉著名的大臣苏武,就曾被匈奴人流放到这里牧羊,史书称这里为“北海”、“瀚海”,在苏武以前,霍去病的漠北之战就把兵锋插到了这里来,可贝尔加湖,也并不是中原的领土。

自汉以后,一直到元朝以前,这里都属于是游牧民族的领地,后来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建立蒙古,才有了蒙古之称,所以贝尔加湖一带,是属于蒙古的地盘,元朝建立后,贝尔加湖乃至于西伯利亚,都被划入了元朝的版图。

在元朝的版图上,这一地带确实是属于中原王朝,但问题又来了,元朝的管理方式和传统的中原王朝管理方式并不一样,所以这一带也只是“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地,在元朝灭亡后,这一地区和中原王朝几乎没有了联系。

而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沙俄开始从欧洲向东拓展,寻求更广阔的“土地”,在明朝崇祯年间,沙俄趁着明朝内忧外患,派人趁机入侵了辽东一带(主要是黑龙江),他们入侵的目的也是很简单,纯粹为了抢资源,吃了“抢夺”甜头之后的沙俄,开始和中原王朝斗上了。

于是曾经被中原王朝“漠视”的贝尔加湖一带,沙俄人奉若珍宝,还把贝尔加湖称为“蓝眼睛”,而此时的中原王朝,已经成为了大清了。

其实大清对于沙俄的执念一开始是有些共情的,因为建州是苦寒之地,更北的欧洲自然好不到哪里去,但即便如此,大清对贝尔加湖也没有说“必要”的执念,只不过有人动手抢占领土,按照道理肯定要还击回去,于是这就形成了这一带的“领土争议”。

沙俄觉得他们能打下,这是他们的。

大清觉得这里本就是布里亚特蒙古人的游牧地,就算没什么大用,也不能让出去。

可大清和沙俄最早的“冲突”爆发,却不是在贝尔加湖一带,而是在黑龙江“萨克雅”一带,其实沙俄人也不笨,相比面积广阔但是贫瘠寒冷的贝尔加湖一带,人口众多和气候更宜居的黑龙江一带才是他们最想要的地盘。

但想是这样想,康熙能答应他们吗?

于是便有了“萨克雅之战”。

中俄三条约的第一条约:《尼布楚条约》。

沙俄人很“精明”,也很狡猾,崇祯年间,趁着大明内忧外患之际,沙俄人在“勒拿河”流域建造战争城池“雅库茨克城”,沙俄人想要以此城作为据点,不断南侵黑龙江以北地区,在崇祯十六年,一个名为波雅科夫的沙俄长官带着一百多名士兵杀入斡尔族人的地盘,造成了巨大的血祸。

只可惜此时的大明、大清都无暇顾及沙俄人“小规模”的入侵,于是沙俄人便持续入侵了“尼布楚”、“雅克萨”等重要地区,然后在这些地方建立军事建筑,想要“赖着不走”。

有的人就有疑惑了,沙俄人在大清的眼皮子底下“明目张胆”盖城池,大清就没人“管”?

说实话,沙俄的眼光确实非常毒辣,此时的大清一直到“三藩之乱”结束,都没有精力来管沙俄人的这些小动作,归根结底,沙俄人的入侵手段很恶劣,但是他们很谨慎,每次出兵都是数十人、上百人,规模根本大不起来,很难引起大清朝廷的高度重视。

可随着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去世之后,大清对三藩之乱的平定已经不需要太多的力气了,康熙携带着战胜吴三桂的气势,开始对沙俄这个“外邦异族”的小动作感到不满,于是先派人去警告、勒令退去,康熙的逻辑很简单:那就是先礼后兵。

沙俄人会吃这一套吗?显然是要开打才有用。

于是在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决定东巡,到黑龙江地区看一看,这个沙俄人怎么回事,不来不知道,一来吓一跳,原来这异族早已经盘踞多年,于是康熙立即下令,准备展开对沙俄人在该地区所留下的“大隐患”雅克萨城的战斗。

为了打好这一战,康熙丝毫没有小觑沙俄人的想法,而且康熙没有迂腐到用骑兵来打,而是知道得用“炮火”战术,于是康熙做了三步计划,可以说他经历了三藩之乱后,已然变得成熟谨慎了。

第一步计划:派人到雅克萨城及沿途的补给点探查地形、敌人人数。

第二步计划:命令蒙古的车臣汗开始断绝和沙俄的“贸易”,开始释放战争信号和贸易压力。

第三步计划:加紧建设松花江、黑龙江一带的河运基础,为了方便粮饷能够迅速到达前线。

不得不说,康熙的这三步计划,考虑得非常全面,于是康熙二十二年的二月,当前线传来沙俄人的情报,以及毁掉了沙俄供给雅克萨城的一切补给线路后,康熙下令让“郎坦”带着数千士兵以及红衣大炮,开始和沙俄人对峙。

调乌拉、宁古塔兵千五百人,并制造船舰,发红衣砲、鸟枪教之演习。於爱珲、呼玛尔二地建木城,与之对垒,相机举行。——《清史稿》

之所以要对峙,一是为了等待粮草送到前线来,二是加紧练兵,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再次对“罗刹”(沙俄)人发出撤离通牒,沙俄人自然不可能听从清朝廷的安排,于是也以为大清懦弱,根本不敢开打,谁知道在康熙二十四年五月,清军忽然水陆两路齐头并进,攻打雅克萨城,雅克萨城内的沙俄军被打得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五月二十五日,不可一世的沙俄人乞降,雅克萨城内的沙俄长官托尔布津提出“要求”,他们愿意认输,但清军必须让他们保留武装离开,清军答应了,托尔布津带着残兵败将撤离雅克萨城,退到了尼布楚附近。

本以为对沙俄侵略者的驱逐就这么完成了,可康熙没想到的是,沙俄人狡猾无比,贼心不死,在康熙二十四年秋天,带着六百援兵“卷土重来”,就驻扎在尼布楚,而知道了莫斯科来援兵之后,沙俄人托尔布津再次率领军队回到了雅克萨城,虽然雅克萨城的军事被清军撤走之前破坏了,可只要清军不在,他们很快就能重新建立防御工事。

另一方面,得知沙俄人“出尔反尔”的康熙十分愤怒,再次派兵攻打雅克萨城,可因为冬季来临,各方面的补给并不能迅速到位,这一次攻伐也是到了第二天春夏才开始,康熙二十五年七月,被清军围困攻打的雅克萨城摇摇欲坠,城内近千的沙俄人竟然只剩下一百不到,大量都是饿死、病死的,当沙俄的实际统治者:索菲亚公主知道此事后,立即向大清求和。

求和之余,沙俄也亮出了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划分“国界”。

其实沙俄的主要目的,一直都是国界问题,只要划分了国界,他们就能合法地拥有西伯利亚等地,之所以沙俄政府敢以几百人、上千人的小规模骚扰逼着大清“妥协”,那都是因为当时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动乱的势头已经很明显了,沙俄在背地里十分支持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同时自己也出兵侵扰贝尔加湖东南地区的“布里亚特蒙古”,为的就是不断侵蚀领土。

得知沙俄要“分国界”,其实康熙的心里是不满意的,因为在他的认知中,北方的领土一直都是蒙古所有,而蒙古,又是归属大清,可除了内心上的不满以外,康熙也知道更北的地方气候十分恶劣,于是为了避免沙俄和噶尔丹联合起来让大清两面作战,康熙同意了“协定国界”。

康熙二十五年末,索菲亚公主派出沙俄的大臣、后来的西伯利亚省省长“戈洛温”带着一千五百人的使团规模,从莫斯科出发,前往“色冷格”谈判,但事实上,戈洛温这一路可谓是“小动作”不断,暗中与噶尔丹的来往十分之多,目的就是为了给大清增加压力,赢得更多的筹码。

康熙二十七年,康熙派遣索额图、佟国纲、马齐等人带领队伍前往约定地点谈判,可谁知道,大清使团因为噶尔丹对喀尔喀蒙古的开战受阻,不得不重新约定谈判地点,经过多番讨论,最终确定在了尼布楚城,这也是《尼布楚条约》名字的由来。

康熙二十八年,索额图和戈洛温展开谈判,其实这场谈判的氛围是很“剑拔弩张”的,沙俄人很嚣张地提出要以“黑龙江”为界,黑龙江以北属于沙俄,黑龙江以南属于中国,而索额图自然不可能惯着沙俄人,于是立即指责沙俄人的入侵行为,并且要求沙俄人立即撤出雅克萨、尼布楚,并且要退到贝尔加湖以北,然后以贝尔加湖为国界。

双方谈判的国界“差距”悬殊,后来还是索额图用了一计,让喀尔喀蒙古的部族“造反”,反抗沙俄的统治,戈洛温这才开始紧张,因为沙俄此时也还在欧洲开战,他们跟大清的情况也差不多,于是双方各有退步,最终确立了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东边国界,而尼布楚,则是被索额图以“便贸易之利”,让给了沙俄人。

这是一部平等的条约,只不过索额图在谈判前就先表示出了“放弃”尼布楚的态度,所以属于是消极谈判。

其次,大清在这场谈判中确实是被动谈判,如果没有噶尔丹的隐患,大清完全可以继续北伐,让沙俄人对西伯利亚根本没有染指的可能,所以这让很多人觉得,《尼布楚条约》是屈辱的,事实上,这个条约的内容并不屈辱,只是谈判的时空环境,确实不如大清人的愿。

雍正时期的第二部条约:《布连斯奇条约》。

《尼布楚条约》确定后,看似中俄之间开始和平贸易了,但大清却是不放心沙俄人,因为沙俄人对“中段”国界的划定根本就是消极的态度,加入沙俄人故技重施,那么入侵蒙古甚至打到山西之后,再说这是属于他们的,这都完全没问题,所以大清政府一直催促沙俄继续谈判中段国界。

可沙俄却是装傻充愣,他们一直在等,等到大清被“准噶尔部”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才会第二次出手。

果不其然,雍正五年(1727年),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一世以中国在西北军事上对沙俄存在“军事诉求”的理由,要求和中国谈判中段国界。

所谓“军事诉求”,说好听点就是沙俄不支持准噶尔叛乱,说难听点,就是沙俄以准噶尔为筹码,逼得大清同意谈判,如果不谈判,沙俄就会加入这场战争。

面对沙俄的阴险算盘,大清很无奈,虽然中段国界的商定一直都是大清最想完成的事情,但在这个时候去谈判,肯定是“被动”局面,比如当年索额图提出以“贝尔加湖”为国界,现在去谈还能有吗?

肯定是没有了,可也必须要去谈。

于是大清政府同意了沙俄这种“火上浇油”的逼迫谈判行为,而大清政府本来派出的首席谈判代表乃是大臣隆科多,隆科多对大清的领土诉求态度会更强烈些,可在谈判开始前的半个月,隆科多被雍正以“私抄玉牒”的罪名下狱,于是谈判的首席代表只能换上了驸马策凌,大臣马齐、图里琛等人配合。

策凌属于是“临时”代表,对于大清的利益诉求并没有隆科多那么了解,于是答应了沙俄的许多条件,最终也确定了以“额尔古纳河”一直向西到“沙宾达巴哈”为国界,北边归属俄国,南边归属中国,这就意味着,索额图的“底线”贝尔加湖一带,彻底成为了俄国的领土。

这条条约被称为《布连斯奇条约》,除了国界的划分以外,该条约还谈到了中俄双方的“叛逃人口”和贸易问题,而沙俄人在这些问题上小手段不断,比如他们提到会归还从中国叛逃的人口,可这其中有些人口就是沙俄自己“抓”去的,为的就是以此来指责中国的边境管理工作薄弱。

可是雍正根本无暇顾及此事了。

第三部条约:《恰克图条约》

《布连斯奇条约》,解决了《尼布楚条约》中的大清的国界诉求问题,虽然谈判的背景不是尽如人意的,而《布连斯奇条约》确立后,中俄双方还有一些“小问题”需要交接确认,于是在第二年,也就是雍正六年的五月中下旬,中俄双方再次集聚在“恰克图河”附近,签订“总约”:

《恰克图条约》。

是的,《恰克图条约》本身已经没有中俄双方新增的领土诉求,而是为了彻底确定中俄东段国界、中段国界,除了领土以外,《恰克图条约》还有另外十条非领土的内容,有关于让俄国人进入北京传教的,也有关于中俄双方“叛逃人口”的,最重要的当然还属双方贸易问题。

从客观角度来说,《恰克图条约》让俄国的利益获得更大,虽然这三部条约,本身也不属于是“不平等条约”,可问题就在于,若是站在“元朝”的版图来说,这就是割地条约,虽然明清两朝对于贝尔加湖的利用已经很低了,但“划分出去”,总会让人感到不满。

所以这也是雍正《恰克图条约》被人质疑其“不平等”的根源,事实上,要如何看待《恰克图条约》的平等性,确实要从不同角度来看待。

而沙俄也因为争取到了这部分利益,在亚洲更加扎实地打下基础,如果说外交的本质是一场“零和博弈”的话,那么中俄在康熙、雍正两朝的协定就属于是不守恒博弈,因为大清不亏,沙俄还赚,这本质上就已经不是零和了。

不管怎么说,沙俄确定这“三部”条约的手段和方法还是非常上不得台面的,只可惜大清确实被噶尔丹所掣肘了,不然的话,即便是信心满满的沙俄,必然也要挨上中国的正义铁拳。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因为雍正是个名副其实的卖国贼!

1727年清朝与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沙俄的中段边界,从此贝加尔湖周边土地全部落入沙俄之手。

今天的很多人,以所谓的爱国者自居,对清朝的所谓卖国行径“吹毛求疵”。在他们看来,清朝不仅在1840年之后丧权辱国,甚至早在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开启了割地的先河。相比于明朝“不割地,不赔款,不称臣,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情操不知差了几个段位。

真的是这样吗?当然真的不是,作为我国古代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绝不是一无是处,至少在疆域的开拓与巩固方面可圈可点,今日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也是在清朝时期打下的基础。

而康熙时期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与雍正时期签订的《恰克图条约》虽然看起来使清朝损失了大片土地,但实际上清朝也是胜利者,甚至是最大受益者。

而之所以这么说,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前期的领土扩张,尤其是在北方与沙俄的领土争夺,本质上是两个帝国对昔日蒙古领地的瓜分,而清朝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在前期获得了比沙俄更多的利益。

因为清朝在1644年入关后陆续经历了消灭南明、平定三藩以及收复台岛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直到1685年康熙皇帝才抽出时间对付早已盘踞在黑龙江流域长达40多年的沙俄势力。而当清朝在冰天雪地中打赢了两次雅克萨之战后,沙俄势力被迫退出黑龙江地区,清朝获得了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的所有权。

而这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冰天雪地,从来不在明朝的所谓“不割地”范围内,自元朝灭亡以来,这里逐渐成为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区,虽然清朝发源于东北地区,但龙兴之地集中于长白山附近,对黑龙江南北广大区域几乎从未涉及。

所以,说《尼布楚条约》割让了西伯利亚的说法是典型的睁眼说瞎话。

在《尼布楚条约》谈判期间,康熙皇帝有意与沙俄确定贝加尔湖南北区域的边界,但沙俄以此地为布里亚特蒙古属地,清朝无权利谈判的理由予以拒绝,于是才有了雍正时期的《恰克图条约》。

作为清俄两国中段边界的划界条约,《恰克图条约》是《尼布楚条约》的延伸,其作用仍是对布里亚特蒙古游牧区域的瓜分,清朝借此巩固了对包括唐努乌梁海在内的蒙古区域的主权。

相比于《尼布楚条约》对清朝外东北广大地区的主权确认,《恰克图条约》确实使清朝损失了所谓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清朝之所以选择放弃,一方面是由于贝加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本就是属于布里亚特蒙古的游牧区,清朝哪怕夺取一点都是胜利;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准噶尔汗国在西北地区虎视眈眈,极大牵制了清朝在应对沙俄时的精力。

而相比于清朝,沙俄在贝加湖地区的经营时间更早。从1582年第一批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开始,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脚步就异常神速。最早在1600年明朝万历年间,沙俄的先锋就已经到达贝加尔湖以北以西地区,并开始建立殖民据点,而此时的明朝对蒙古以北的情况一无所知。

所以,无论对东段还是中段的争夺,清朝都是后下手为强,能够取得这样的划界成就已经实属不易。

雍正时期,清朝综合国力蒸蒸日上,而之所以在《恰克图条约》谈判中丧权失地,丢掉了贝加尔湖以东以南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清朝内部因政治斗争,雍正皇帝临阵换将,将对情况一知半解的图理琛,换掉了对谈判情况一清二楚的隆科多,这给了沙俄可趁之机;二是雍正时期依然未能吸取康熙时期没有准确地图的教训,仍然使用被沙俄做过手脚的地图,这使得清朝在谈判中损失惨重。

好在清朝全部占据了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交界处的所有制高点,这使得清朝抗击沙俄有了更多的坚固屏障。

而《恰克图条约》也明确了清朝对漠北蒙古的统治,从此,解决了北方边患的清朝得以抽身对抗准噶尔汗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雍正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勤政的好皇帝,确实如此。但他虽在政治上比较贤明,可是他当政时期的外交就显得比较无能。因为在雍正登上皇位以后,由于边关外交问题,雍正竟割让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给沙俄,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背后原因是什么?

首先,割地给沙俄,是为了让沙俄稳住准葛尔部,因为清朝还没实力去面对左右开弓的准葛尔部和沙俄。当时沙俄也是世界一大强国,它从明朝中期开始就拿迅速崛起,不仅称霸了东欧地区,还一度向东大幅度扩张,对东北地区和蒙古虎视眈眈。而此时的清朝也就刚刚建立,根基不牢,所以无力对付强大的沙俄。直到平定吴三桂叛乱以后才打击沙俄,后来在兵力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清军,与沙俄两次激战都轻松获胜。但是获胜以后的康熙为了不让沙俄继续支持准葛尔部作乱,竟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割让贝加尔湖以东的九万公里领土给沙俄,希望能还北部边境安宁。

可是沙俄并没有兑现不支持准葛尔部的承诺,后来清军在与准葛尔部的作战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洋枪洋炮,这些东西不可能是游牧民族准葛尔制造,毫无疑问,就是来自于沙俄。

其次,为了再次稳住沙俄,雍正皇帝继续向其送地。公元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皇帝继位。就在此时,沙俄支持的准葛尔部又开始了第二次扩张。清朝军队战败两次,雍正已急得手足无措,情急之下又想起前车之鉴,开始割让土地来安抚沙俄。于是在1727年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把贝加尔湖以南的10万多公里土地归还俄国。虽然雍正割让的就是之前占领的沙俄领土,但是不得不说,以领土换区和平的方法并不可行。






雍正是个伟大的君王,在接手老爹康熙的江山后,整治腐败,发展经济,稳定边防,各个方面做得有模有样,这也为后来的乾隆执政打下来非常好的基础。

但是,就算雍正非常英武能干,也无法成为一个完人,因为在他任上,他把贝加尔湖南边的十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割让”给了俄国人。

不是说雍正很英明吗,为何要做这样的“傻事”?

雍正上任面临康熙留下的“烂摊子”,需要稳定



(雍正)

康熙给雍正留下的是烂摊子吗?其实,也不算是,就是国库空了,腐败盛行。除了这些外,雍正还得进行“九龙夺嫡”后续的相关人员的处理。

但是,国家还没有稳定住,政权还没有理顺,雍正二年,和俄国人的谈判开始了,谈判内容主要就是关于贝加尔湖附近边界的问题。

这对雍正是个极大的考验,如果不及时谈判解决,那边界就永无宁日,而雍正在国家不稳时恰恰不愿意开战,于是采取了怀柔的策略,致力于和俄国人谈判解决。

从雍正二年开始,到雍正六年,俄国人和大清先后谈判三十多次,终于敲定了协议。

所以说,雍正同意谈判解决边界,并做出让步,和他还没有完全稳定住国家有一定关系。

雍正面临准格尔的问题,需要慎重



(雍正剧照)

准格尔部,在康熙早期就被打服了。但葛尔丹败亡后,他的侄子又按耐不住了,在公元1716年出兵西藏,在1720年又被康熙派人赶走。雍正上台后,准格尔部有点蠢蠢欲动的样子,四爷有点担心。

如果雍正因为贝加尔湖附近边界的问题,和俄国撕破了脸。那么,俄国人西边配合准格尔开战,同时,东边南下和大清开战,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那样,大清就是两边开战,不说基本没有胜算,那花的钱就海了去了,这时,雍正就要做一个选择。要么要西部,要么要中部。



西部是传统的中国地域,而贝加尔湖附近,只是在唐朝有过短暂的属于安北都护府,再就是曾经属于大清之下喀尔喀蒙古区域。

经过仔细分析和考虑,对于贝加尔湖以南的区域,雍正选择了通过谈判解决,并且做出了让步。

对准格尔汗国的顾虑较大,对西部考虑较多,是雍正放弃贝加尔湖附近区域的又一原因。

雍正将“贝加尔湖以南区域”看成了“鸡肋”似的区域



贝加尔湖,离大清首都距离较远,在历史上被唐朝短暂拥有,到了康熙时期,贝加尔湖属于喀尔喀蒙古,当时喀尔喀蒙古还不属于大清朝。

1688年,喀尔喀蒙古被准格尔部侵入,贝加尔湖区域就被准格尔占领了。而喀尔喀部当时的选择只有两个,投向俄国,或者投向大清,最后,喀尔喀选择加入了大清。



1689年,俄国和大清签订《尼布楚条约》时,康熙的想法是要把贝加尔湖争取过来,但俄国不愿意,因为那被准格尔占领,不属于大清传统区域,因此,俄国拒绝了大清。最后,在多次谈判后,双方达成了共识,贝加尔湖归了俄国。相当于,把准格尔占领的地方划了过去。对于这个结果康熙还是比较满意的。

1690年,准格尔被大清打败,喀尔喀部曾经的大片区域归了大清,但贝加尔湖是拿不过来了,但大清和俄国之间在贝加尔湖以南没有明确边界,俄国在这个和大清没有边明确界的地方不断骚扰,时时侵犯,这让后来的雍正头疼,这事需要解决。



当俄国和大清从雍正二年到雍正六年之间,谈判三十多次后,先后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贝加尔湖以南十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归了俄国。在雍正看来,边界清楚了,俄国的骚扰就会少,大清东北区域就会安全性大增,关键是,贝加尔湖以南区域的土地并不是很富饶,不适合农耕,有点鸡肋的意思,于是就这样土地被划出去了。

也许,现在看来,雍正的做法有点蠢,但按当时的情况来看,好像结果双方都算满意。



综合来说,雍正把贝加尔湖以南的区域划给了俄国,原因就是三条,一是雍正执政还没完全稳定,二是担心处理不好引起准格尔和俄国的联合,三是雍正看来,那块争议区域,有点“鸡肋”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沙俄   准格尔   准噶尔   贝加尔湖   领土   雍正   贝尔   俄国   尼布楚   雍正皇帝   蒙古   贤明   国界   条约   清朝   康熙   政治   地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