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要残忍的杀掉铁铉?

朱棣残忍杀害铁铉,除了有报复之意外,还有2个重要原因,后一个原因让朱棣这个皇帝之位坐不踏实。

1、朱棣和铁铉结下梁子,事成之后要报复


朱棣是明朝最有为的皇帝之一,除了他爹朱元璋,大明其他皇帝无一能与其媲美。

在朱棣的皇帝生涯中,干了三件大事:迁都、修书、下西洋,而且做到了“天子守国门”,让北边的北元余孽不敢造次。

但是,朱棣一生中有一个最大的污点,就算跳到黄河也洗不清,那就是:篡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这个篡位过程,非常的血腥,充满了杀戮,从北京一路杀到了南京。

在这一过程中,朱棣碰到的最难啃的骨头就是“铁铉”。

让我们看看铁铉给朱棣造成的麻烦。

(1)、铁铉差点成功诱杀朱棣。

朱棣的造反,源于朱允炆的“削藩”。

不得不说,这削藩做得有些过分,先后将周、齐、湘、代、岷王废为庶人。

真是坐了过山车,前一天还是亲王,下一日就是庶民了,搁谁谁也扛不住。

眼看,燕王朱棣也难逃被贬为庶人的悲剧。

于是,在黑衣宰相姚广孝的出谋划策之下,朱棣先是装疯卖傻,后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了。

看自家叔叔起兵了,朱允炆派出了老将耿炳文。

这人很牛逼,是开国六公爵之一,防守一等一的好,但进攻差点意思。

面对新一代杰出的统帅朱棣,耿炳文败了。

于是,朱允炆换帅李景隆。

小李的父亲是名将李文忠,但李文忠的军事天赋并没有遗传给李景隆。这是有名的草包,朱棣太了解这个表弟了。

果不其然,半年时间里,李景隆带领的六十万人一败再败。

一切说明,指挥打仗是有天赋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

代替李景隆的是盛庸,他先是在德州驻军,后来防守济南。

当朱棣攻打济南时,为大军运送粮草的山东参政铁铉来到了济南,开始一起保卫济南城。

当时,朱棣射了一封信入城。铁铉直接射回一封信,内容是劝朱棣仿效周朝的周公,辅佐侄子。

朱棣被刺激的一个激灵,就想骂人,都啥时候了,开弓能有回头箭吗?如果放下武器,就能像周公那样摄政吗?很难。

朱棣心里和明镜似的,不能抱有幻想,既然造反了,就没有回头路了。

于是,开始围攻济南,出师不利,朱棣威胁铁铉等人,要用黄河灌城。

这可怎么办?铁铉的主意来了:诈降!

在犹犹豫豫中,朱棣终究还是相信了铁铉等人的投降。可是,在朱棣进入济南城的那一刻,大门铁闸放下,朱棣马头被击碎,朱棣方知是计,换马捡了一条命。

这是耻辱啊,朱棣不敢忘!

接着,朱棣围着济南城,攻打了三个月,愣是没攻下来。




(2)铁铉设计,让朱棣不敢用大炮轰城。

明朝那时候,已经有大炮了,此可谓攻城利器。

朱棣被骗,围攻三月不下,恨意难消,遂调来重兵围城,抬大炮要猛轰济南城。

这怎么办?如此下去,济南城危险了。

铁铉有高招,将朱元璋的画像,整了很多幅,就立在城头。

这一招甚妙,如果朱棣开炮,那就是向父亲开炮,这罪责实在难逃,会被众人唾弃,会被宗族讨厌死,他可以造反侄子,但绝不能向父亲的头像开炮。

就这样,朱棣看着城楼上铁铉率众得意的样子,恨得牙痒痒,就是不敢开炮。

接下来就有意思了,朱棣萌生退意,而铁铉和盛庸合兵一起,对朱棣一番追杀,就此收复德州诸县。

一时间,朱棣造反势头大大削弱,盛庸和铁铉成了英雄!

从北向南,没有谁给朱棣制造如此大的困难,铁铉做到了。

这样的铁铉,让天才朱棣充满了挫败感,这种仇恨,曾困扰了朱棣很长时间。

他有心杀到京城,清君侧,然后.....,但是,铁铉成了他难以逾越的“长城”。

怎办?是就此认命,回到北京城?还是向侄子投降?

其实,都不行,造反的按钮一旦按下,只有两条路,要么造反成功,要么“死”,顺便带着家人臣子一起死,很难有第三种结局。

于是,朱棣做了变通,不再经过济南城。

是的,不经过济南城,一样能到达南京,无非走得路远一些罢了,不见得处处都有“铁铉”似的人物。

恭喜朱棣,选对了一条正确的路,既然不能把“铁铉”这座山攻克,那就选择绕过。

绕过了铁铉,朱棣虽然也经历了困难,但是,他不断克服,终究是靠近了南京,在内部配合下,攻克了南京,成了九五之尊,至于那个侄儿,有人说他死了,有人说他跑了,再也没有出现。

历经三年,朱棣终究成就帝王霸业,虽然过程并不光彩,但重要的不就是结果吗?

此时,有一个人他忘不掉,那个数次击败自己的“铁铉”,他要报复。

朱棣当了皇帝,铁铉又在干什么呢?

2、残忍杀害铁铉,还有两个原因




(1)铁铉骨头太硬,对朱棣不敬

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登基。

此时,铁铉固守山东大地,成为一个“异类”。

此时的朱棣,在万人之上,拥无数虎贲,就此发兵北上,攻打没攻克的河北、山东。

这一次和上一次完全不同,朱棣不用亲自出手,派大将前去就可。另外,这一次的军队、物资补给都较为充裕。

于是,再厉害的铁铉,在悬殊的力量对比面前,最终被擒获了。

铁铉被俘获了,如何处理是个难题。

直接杀了,朱棣一定觉得不过瘾,以前的耻辱,朱棣是忘不掉的。

直接放了,也是不可能。如果铁铉匍匐在地,磕头认错,或许,朱棣会让铁铉好死,或许,还能给个官当。

折磨曾经的对手,直接杀死,不见得是最让人爽心的一件事,让其在自己手下工作,像个忠狗般,也是莫大的报复。

铁铉那么高傲的人,会在朱棣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吗?

那就试一试!

铁铉带到朝堂之上,头昂的高高,不肯下跪,开始各种谩骂朱棣,丝毫不留情面。

朱棣一看,铁铉桀骜难驯,下命令“凌迟”。

不过,还有一个野史版本,挺有意思,我们说一说。

说铁铉见到朱棣后,不肯下跪,开腔大骂,丝毫不客气,朱棣被骂得高血压都快犯了,头昏脑涨之下,命令下面人割了铁铉的耳朵、鼻子,然后用沸水煮熟,塞到铁铉嘴里,并且问道:滋味如何?香吗?

铁铉回答道:“忠臣孝子的肉,怎会不香呢?”

朱棣暴怒,给予“磔刑”

(2)铁铉代表了那一类坚决不屈服的人,朱棣要用重刑



铁铉这种人,只要不投降,就不能存在于朱棣的世界里,因为影响力太大,而且反对朱棣太坚决了。

这种人持续存在是不可想象的,必须严重处理。

另外,全国坚决反对朱棣上位的仅仅是一个铁铉吗?并不是,被诛杀十族的方孝孺不是一个吗?

还有不少。

残忍地杀害铁铉,就是杀鸡给猴看,让那些反对者们一个个都闭嘴,最好是转头无条件支持他朱棣。

铁铉不死,朱棣睡不安稳。反对朱棣的人,如果不是大大减少,朱棣一样睡不安稳。

就此,铁大人惨死已经注定了。


回到题目本身,按照朱棣和铁铉的对战过去,以及两人的性格,朱棣必杀铁铉,因为铁铉的骨头太硬,不仅折辱过自己,还难以收服,这种情况,只能杀了。

至于朱棣为何要使用残忍手段,一是铁铉骂得太难听,二是朱棣要杀鸡给猴看,警醒其他不服管的臣子和其他反对者。




因为铁铉是朱棣的噩梦。不过朱棣这么做,倒不是泄愤这么简单

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便是建文皇帝。

都说新皇帝新气象,不过建文朝的新气象有点太劲爆了,一般人根本受不了。

建文帝在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削藩。其实削藩也没什么,很多朝代都做过这事,而且这事是大势所趋,迟早都要做的。

然而,建文帝这次却玩脱了。

建文帝一上来就连削五王,而且是一削到底,直接将他们给贬为庶人。

要知道,这种事即使是英明神武的汉武帝都不敢做。

在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武帝时期的诸侯王已经无力威胁朝廷了。

即使如此,汉武帝也只敢采取“推恩令”这种温和的手段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们,因为他知道,此事关系甚大,不敢硬来,否则可能出大乱子。

由此可见,建文帝的做法有多么危险。

果不其然,就在建文帝暗中布置,打算将燕王朱棣也废为庶人时,朱棣却先下手为强,控制了北平,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了。

由于朱棣长期在北方率军与蒙元残余势力作战,在北方将士中威望很高。

因此,起兵初期不少北方将领率部归降燕王军。这使得朱棣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控制了北平及附近地区,其麾下兵力也从几百人扩展到数万人。

眼看形势失控,建文帝干脆撕破脸了,直接派遣大军围攻燕王军。

由于朱元璋晚年大肆清理功臣,为朱允炆上位铺路,导致此时朝廷竟无大将可用,只得启用老将耿炳文为主帅。

为此,朝廷动用了三十万大军,光耿炳文手下的军队就足足有十三万之众,可以说,朝廷大军在人数上是碾压燕军的。

可惜,耿炳文不是朱棣的对手,加上有将领率部归附燕王军,并透露重要军情,导致耿炳文大败。

此后,建文帝便让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接替耿炳文担任大军的主帅,并给他追加援军。

此时,朝廷大军人数高达五十万人,而燕王军依然只有数万人,双方的兵力差距越来越悬殊了。

很多人认为赵括无能,只会纸上谈兵,不过看望李景隆的表现后,才知道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他率领大军攻打仅有数千人驻守的北平城,竟然硬是没打下来。北平可是朱棣的老巢,北平一丢,朱棣的大军就没了根基,只有覆灭一途了。

李景隆原本有机会一举拿下北平的,当时瞿能已经率领数千人攻入城中,结果李景隆让其等待大军一起行动,导致战机转瞬即逝。

后来瞿能军被赶出北平城,再也没能攻进去。

而朱棣则趁此机会先救下永平,然后又夺得宁王的兵马,再掉头回援北平。

先是在郑村坝大败李景隆主力,接着又击败包围北平城的建文军,得到辎重无数,建文军将士纷纷改投朱棣麾下,燕王军实力大增。

然后又与建文军在白沟河展开激战,虽然多次险象环生,但是由于有李景隆的存在,使得朱棣最终赢得了胜利。

此战之后,李景隆率领建文军不断逃窜,而燕王军则不断追击。

公元1400年4月,燕王军与济南城外再度击败李景隆的军队,李景隆继续逃窜,燕王军顺势包围了济南城。

济南城在当时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只要燕王军夺得济南,进可攻退可守,到时候朱棣说面对的形势将大幅好转。

当时燕王军连番大败建文军,得到粮草辎重百万,兵力也大幅提升,加上军队士气如虹,因此朱棣对于济南城是势在必得。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一个人的出现不仅将他的计划彻底打乱,还使得济南成为他的噩梦,

这个人便是铁铉。

这铁铉在当时属于学霸级别的人物,他年轻时因为聪颖,得以进入国子监学习,毕业后直接出任礼部给事中,后又调任都督府处理政务,干得有声有色。

朱棣起兵之时,铁铉已经再次升官,出任山东参政,负责调集粮饷输送给李景隆的大军。

当他听说李景隆再次逃窜,济南城被围后,不顾危险,只身进入济南城。

铁铉进入济南城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到盛庸。

盛庸当时官拜都指挥使,在李景隆麾下效力,当李景隆逃窜后,盛庸并未跟随,而是留下来坚守济南城。

此时,盛庸的部队是济南城仅有的驻军。铁铉想要守住济南城,就必须得到盛庸的支持。

好在盛庸正有此意,这也是他不顾危险留下的原因。于是二人歃血为盟,誓与济南城共存亡。

六月八日,朱棣派人用箭将一封劝降信射入济南城中。

在他看来,自己大军压境,就连李景隆的几十万大军都不是他的对手,现在他表达出诚意,济南城自然会不战而降,毕竟不少城池都是这么不攻自破的。

没过多久,城中便有样学样地射回一封回信。

大致内容是,劝朱棣退兵,学习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一样,全力辅佐建文帝。

很显然,这封回信是出自铁铉之手。他倒没指望这封信真的能劝退朱棣,因为他早已看出朱棣起兵的真正目的是皇位。

因此他只是想彻底断绝朱棣劝降的念头罢了。

果然,从第二日开始,燕王军便开始攻打济南城,结果打了三个月都没能攻下。

前面提到过,济南对于朱棣来说,战略意义重大,因此他希望能得到一个够较完整的济南城。

加上朱棣还要分兵提防朝廷军队,虽然李景隆的大军没了,但是以朝廷的实力,重新组建出一支几十万人的大军不是问题。

这两点原因使得燕王军对于济南城的攻势一支都不温不火,他们指望靠时间消磨掉城中守军。

然而城中军民一心,全力守城,加上铁铉时不时派人出城给燕王军添点乱,三个月过去了,济南城没有一点要被攻破的迹象。

这使得朱棣万分急躁,再这么拖下去形势会对他越来越不利。

一方面粮草辎重迟早告急,另一方面朝廷的大军可能快要来到了,他必须在短时间内拿下济南城。

为此,朱棣决定凿开黄河,水淹济南城,这样虽然善后麻烦,但是好歹能快速实现最低的战略目的。

就在燕王军卖力挖掘黄河河堤的时候,身在济南城中的铁铉也得到了消息。

作为一位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士大夫,铁铉无法坐视城中百姓遭此无妄之灾。

为此,他向朱棣提出开城投降。但是朱棣要保证城中军民的人身安全,并且要朱棣拿出诚意来,只带少量部队进城完成接收工作。

毕竟大军入城,会使得城中军民不安。

此时正是考验朱棣胆魄的时候,虽然这事情看上去有诈(其实铁铉就是诈降),但是一旦朱棣不敢答应,那么追随他的那些将士会怎么看他?

要知道,士兵追随将领,将领追随主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佩服对方的胆魄。一旦朱棣表现出怯弱,不敢答应铁铉的要求,那么燕王军的军心也就要散了,到时候这仗就没法打下去了。

所以,朱棣此时的处境和当年的刘邦有些像,刘邦明知鸿门宴是个死局,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往,朱棣明明觉得铁铉可能是诈降,依然只能硬着头皮前往。

现在看来,这很可能正是铁铉看穿了朱棣的处境后设的套,而他这次投降也确实是诈降。

他明白,朱棣一定会以身犯险的,而他也为朱棣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惊喜。

在约定好接收济南城当天,朱棣率领少量护卫亲身前往济南城。

朱棣那也是久经沙场的人,既然知道此行危机四伏,自然处处留意,只要有一点可疑之处,他就准备调转马头撤离。

不过直到到了济南城门口,他也没看出什么异常,于是朱棣准备通过城门。

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令铁铉和朱棣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城门上方突然落下一块千斤重的铁板,直接砸中朱棣所骑战马的马头。

铁板距离朱棣只有十几厘米,几乎是贴着朱棣的脸落下的。可想而知,如果朱棣的速度快那么一点,就直接一命呜呼了。

铁铉原本的计划是,等朱棣进入济南城中,放下铁板,截断其退路。然后收起护城河的吊桥,延缓燕王军救援朱棣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铁铉安排在城门附近的数百壮士,将会把朱棣还要他的护卫给解决掉。

只要朱棣一死,燕王军将不攻自破,一切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

可惜事与愿违,由于铁板是临时赶工加上去的,机关不是很牢靠,竟然提前落下了。由于朱棣还未进城,吊桥自然也没有收起。

朱棣立刻换了护卫的马,急速往回飞奔,吊桥附近的人根本来不及阻拦,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朱棣回到了大营中。

至此,铁铉的计谋因为意外而失败了。

捡回一条命的朱棣为此怒不可遏,决心不再手软,一定要把济南城给拿下。

他不仅从其他地方调集大军围攻济南城,甚至还不计成本的运了几门火炮到城下,用来攻城。

铁铉好歹在都督府呆过几年,对于火炮的威力有所了解,他明白,如果真让朱棣将火炮投入到攻城中,济南城必破。

但是铁铉可不是那种只会读死书的士大夫,他脑子非常灵活,很快便想到了应对之法。

他先是在城中大肆搜罗朱元璋的画像,并将他们悬挂在城头。

然后又亲笔书写了大批朱元璋灵牌,分别放置在济南城四周各要害之处。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没人敢不认他这个先帝,而且他还是朱棣的爹。

这下子燕王军犯难了,这明太祖的画像和灵牌,谁敢打呀?按当时的礼法,谁敢打,朱棣就要杀了这人。

这已经不是朱棣愿不愿意的事情,而是他必须这么做,就算他后来当了皇帝也依然如此。

而且朱棣也不敢下令猛攻济南城了,对自己父亲大不敬,那是会被万民唾骂的行为,没人会支持这种人当上皇帝的。

到时候燕王军自然会作鸟兽散,朱棣的下场可想而知。

对此,朱棣心里很明白,然而即使他气的牙痒痒,也拿铁铉没办法,人家这是阳谋,明摆了欺负朱棣无计可施。

最终,朱棣拿这济南城实在是没有办法,在继续围困了一阵后,只得草草退兵了。而铁铉和盛庸则趁机收回了德州。

此战,成功振奋了建文朝的军心,让人们意识到燕王军不是无敌的。

凭借此战,铁铉被升任山东布政使,加尚书衔,全力协助讨伐燕王军的战斗。

而和铁铉一起配合守住了济南城的盛庸,更是平步青云,被封为历城侯,胜任平燕将军,接替李景隆主持讨伐朱棣的作战。

大概是被打出心理阴影了,朱棣此后再也没有打过济南的心思,行军路线全都绕开济南,可见他是真的怕了铁铉。

毕竟和这种人打仗,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会做出什么事情。

后来经历连番大战,燕王军逐渐不支,在得知南京城防空虚后,朱棣兵行险招,亲率大军突袭南京。

在内应的帮助下,他轻松攻下了南京城。值得一提的是,帮他打开南京城城门的,正是李景隆了。

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在对各地官吏进行安抚的同时,派出大军攻打济南,此时大局已定,铁铉虽然抵抗到底,依然无力回天,最终兵败被俘。

当铁铉被押送到南京后,朱棣也不客气,直接给铁铉定罪,判了个千刀万剐(也就是电视里经常出现的凌迟处死)。

其家眷,男的都被发配,女的全部送进了教司坊

凌迟在古代属于最高级别的刑罚了,不过朱棣这么做的原因,却并非泄愤那么简单。

毕竟注定戎马一生,打过无数大仗,早已对自己的情绪收放自如了。毕竟,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是一名优秀将领必备的能力。

所以,朱棣此举更多的是出于时局方面的考虑。

首先,是为了消除建文帝重新崛起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朱棣当初攻入南京城后,皇宫中突发大火,一片混乱。而建文帝也在此时失踪了。

朱棣派人彻查皇宫,问遍宫中大小宫女、太监,也没有找到建文帝的下落。

对于朱棣来说,建文帝是其地位的最大威胁。

虽然他当时已经登基称帝,但是当时的时局来看,只要建文帝出现,振臂一挥,估计半个明朝都会响应。

因为建文帝拥有朱棣不具备的一个优势,那就是继位的正统性。

在那个重视礼教的年代,正统大于天,人们支持建文帝,并非因为他做的是对的,而是因为他才是正统,他是朱元璋指定的接班人。

而最有可能帮助建文帝东山再起的人,便是铁铉了。

其实靖难之役的本质并非建文帝和朱棣的皇位之争,而是朝堂上的文武之争。

建文帝是文臣们一手培养出来的模范生,乃儒家理想皇帝的典范。因此,绝大部分文臣都疯狂的支持建文帝。

而武将们的表现就有些耐人寻味了,关键时刻总会有建文朝的将领归附朱棣,再加上李景隆的表现,很明显武将们其实大多出工不出力。

因为他们明白,一旦建文帝获胜,文臣的地位将会超越武将,因此只要了解点形势的将领,都会选择朱棣。

只不过碍于建文帝的正统性,他们大多只敢出工不出力。加上建文帝下令不得伤害朱棣性命,于是他们严格遵守命令,合理放水。

这也是为何一直没人提醒建文帝收回这条命令的原因。

因此,当朱棣登基称帝后,即使建文帝再次出现,武将们也没几个人会响应的。

反而文臣大多会响应建文帝的号召,而文臣子中,最令朱棣忌惮的,便是铁铉了。

想一想,朱棣在优势占尽的情况下,竟然硬是没攻下济南城,就知道这个人有多难对付。

如果建文帝得到他的帮助,即使不能彻底翻盘,划江而治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朱棣必须将铁铉这个不安定因素彻底除掉。

其次,则是为了稳定时局。

朱棣在登基后,虽然杀了不少建文朝的大臣,但是更多的人得到了朱棣的任用。

即使是和铁铉一起守住济南城的盛庸,朱棣都不计前嫌,继续启用。

朱棣对于盛庸的恨意不比铁铉少多少,既然他能放过盛庸,那么说明他杀铁铉并非为了泄愤。

当然,盛庸能够被启用,还是因为他的武将身份,朱棣要笼络武将们,自然要对建文朝的将领从轻发落,以安人心。

至于铁铉,则必须处死,为的也是安定天下。

铁铉最大的问题在于,他当初的计策差点要了朱棣的命,朱棣登基后,这可算是弑君谋逆的重罪了。

这种罪属于十恶不赦之罪,如果朱棣敢原谅铁铉、从轻发落,那么就有更多人敢拥护建文帝,与朱棣作对。

甚至有人会铤而走险行刺朱棣。

朱棣对铁铉处以凌迟之刑,为的就是震慑宵小,说得更直白点,就是杀人立威。

这在当时,是最有效的让局势稳定下来的方法。

所以,对于像方孝孺等一批建文朝旧臣,朱棣都是能招降就招降,甚至只要对方表个态,他就愿意给高官厚禄,对方坚决不合作,他才将其处死。

而对于铁铉,朱棣二话不说就判了凌迟,压根就不给他改换门庭的机会,可见铁铉的情况和其他人根本不一样,他必须死。

一些人因为朱棣登基后杀了一大批人,就认为他是个暴虐君王,其实这种看法太肤浅、片面了。

一个暴虐的皇帝能创造永乐盛世?能让郑和七下西洋?能编修出《永乐大典》这样的国宝典籍?能做到国富民强?

杀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为的是稳固他的皇位。而只有皇位稳固了,他才能大展拳脚,实现自己的抱负。

事实上,永乐朝是明朝的巅峰时期,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也没有几个朝代能与其相提并论。

而朱棣对于历史最大的贡献,便是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阻止了明朝往重文抑武的方向发展。

如果没有他,明朝很可能成为第二个宋朝,甚至还不如宋朝,毕竟宋朝经济发达,朝廷富足。而明朝的税赋太少了,到时候搞得经济不行,军事实力又差,那下场估计比清朝还差。

至于铁铉,他的死确实令人惋惜。不过为了大明的繁荣昌盛,只能委屈下他了。




铁铉被俘后,朱棣将其押至南京。后来被朱棣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了:割耳鼻后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朱棣问:甘否?铁铉答: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然后被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凌迟刑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是最残忍的一种死刑),时年37岁。后杀其子,将其妻女没入教坊司为妓女。

这里,很多人肯定很奇怪了,当时反抗朱棣靖难之役的有很多名将:耿柄文、郭英、盛庸、平安、徐辉祖、铁铉,还有数次战败的李景隆,除了战死的,为什么朱棣称帝当时没有杀平安,却对一个小小的文官铁铉动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呢?

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在于:其他将领虽然是拼死抵抗,也对朱棣的军队和将领造成了杀伤。但是打仗的将领是各为其主,他们效忠的是当时的皇帝朱允炆,毕竟,朱元璋死的时候是传位给皇孙朱允炆的。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大旗实际上是当时的篡位之举。而当时的铁铉过于聪慧:明知战场上不可能打得过军功赫赫的“燕王”朱棣,在诈降偷袭失败以后(偷袭的时候砸死了朱棣的马头,差一点杀死九死一生的朱棣),他举起了朱元璋的画像和牌位,将这些放到城墙之上。这让朱棣又不敢炮轰,又动摇了出师有名的根基。

所以,平安和铁铉都差点杀了朱棣,而朱棣赦免平安是因为军事将领各为其主,残酷杀害铁铉在于亵渎太祖神像,亵渎人伦。应该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饶恕他就相当于不孝。

抓住铁铉后,朱棣要他面北跪下,铁铉骂声不绝于耳,坚决不跪。传说最后尸体被油炸,让他骨头跪下,执行的太监都被烫伤。最后铁铉和李景隆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掌握重兵的武将投降,而一个文弱文人却铮铮铁骨,所谓气节,这便是。

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重新谥为忠定。由于铁铉举兵挫败朱棣的地点在济南,所以,在山东各地,有很多"铁公"祠庙,皆是祭奉铁铉,济南人民更视其为乡土神或城隍爷。由于死死守护济南城,也被尊称为城神。





1402年,37岁的兵部尚书铁铉,被扔进滚烫的油锅烹炸,同时,其妻杨氏正在教坊司,惨遭官兵们蹂躏,就连他4岁的女儿也被朱棣下令,卖进了妓院。

舍家纾难、以身殉国,这是铁铉自决定死守济南时,便一早想到的结果。

可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朱棣,一个靠造反起家的皇帝,竟会用这样残忍的方式,来对待他的反对者。

铁铉虽死,可他的忠义之名永存,直到今天,在山东省济南市的大明湖旁边,还矗立着一座铁公祠,而胜利者朱棣,则因此背上了“残暴弑杀”的恶名,被万人痛骂、被史家评说。

铁铉,只是一个手握缚鸡之力的文官,被逼无奈下才弃文从武、踏上战场,朱棣为什么要残忍地杀掉他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从铁铉的一次恩遇讲起。


一、铁铉:一个让朱棣望而生畏的男人

邓铉,回族人,公元1366年出生于河南邓州,他从小熟读经史、机敏聪慧,十几岁时就被邓州知府举荐,成为了国子监的一名学生。

后因成绩优异,被选授为从七品礼部给事中,后升任正六品都督府断事

一次,铁铉因为官刚直、能谋善断,受到了朱元璋的特别嘉奖,朱元璋特赐给他两个字——“鼎石”

鼎为立国重器,石为坚定不移,之后的事实证明,朱元璋看人的眼光确实很毒辣。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年仅22岁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为了巩固政权,朱允炆在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下,兵行险招,开始从弱到强削藩。

短短一年之内,大明朝原本养尊处优的藩王们,要么被杀、要么被幽禁、要么被废为庶人。

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为保命,遂在谋士姚广孝等人的劝谏下,以“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为名,正式起兵造反。

按说,朱棣以区区藩王之力对抗整个朝廷,简直是以卵击石。可这场实力悬殊的对决,终因建文帝的用人不当,发生了彻底的逆转。

靖难初期,建文帝信心满满,让老将耿炳文带兵北伐,谁知大军刚到真定,耿炳文就首战失利,建文帝大怒之下,遂派开国名将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的统帅之位。

为了一举战胜燕王,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主动请缨,在后方为李景隆大军督运粮草。

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 ——《明史·铁铉传》

都说“虎父无犬子、国难显忠臣”,可统帅李景隆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就是个“特例”。

1399年11月,郑村坝之战,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却被朱棣的8万多人打得狼狈逃窜。

1400年4月,白沟河之战,李景隆增兵60万,却一触即溃,丢掉了一大半的军队和给养,兵败之际,李景隆为了保命,只身南逃。

“兵怂怂一个、将怂怂一窝”,见统帅李景隆如此,沿途守将纷纷丢盔弃甲、望风而逃。

危急时刻,正在后方督粮的铁铉,和参军高巍歃血为盟,二人收拢残军,逆人流北上,誓死保卫济南城。

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明史·铁铉传》

济南,作为北平和金陵(今南京)之间的枢纽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燕军若拿下济南,进可南下取金陵,退可切断南北通道,所以,朱棣对此地是志在必得。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明史·铁铉传》

铁铉虽是文官出身,但真打起仗来,也是一点不含糊,在分析了自身和燕军各自的优劣后,铁铉先后制定了三个作战方针:

1、固守坚城,保存有生力量,和燕军打消耗战;

2、燕军用水攻城,铁铉就围魏救赵,派敢死队毁掉燕军的武器;

3、派1000人诈降,待朱棣入城后,将其诱杀。

若铁铉的计划全部实现,靖难之役的结果恐怕就要被改写了。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在实施第三个计划时,意外出现了。

收到铁铉的投降信,朱棣大喜过望,当即点了亲兵入城。

谁知,朱棣骑着马刚踏入济南城的城门,重达千斤的铁闸门就应声而落,幸亏朱棣反应敏捷,当即勒住马头后撤,这才勉强保住了一条命,可惜,朱棣的坐骑当场被削断马头。

千钧一发之际,朱棣赶紧换乘部下的马逃命,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铁铉还准备了后手。


按照计划,朱棣一进城,守门的士兵就应该收起吊桥,这样朱棣即使没被暗杀,也会被擒获。可不知怎么的,守门的士兵延误了时机,朱棣赶在吊桥升起前,安然逃出了济南城。

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明史·铁铉传》

被耍得团团转的朱棣勃然大怒,立即命人调来火炮,要炮轰济南城。

铁铉见状,临危不乱,连夜命人做了十几个木牌,上书“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挂在济南城各个关口,朱棣投鼠忌器,不敢强攻,只得罢兵而回。

铉令守陴骂,燕王大怒,乃以驳击城。垂破,铉书高皇帝神牌悬城上,燕兵不敢击。铉每出不意,募壮士突击燕兵,破之。燕王愤甚,计无所出。 ——《明史纪事本末》

济南保卫战的胜利,让铁铉名气大增,济南的百姓还送了他一个响亮的名号——“城神”。

不久,建文帝亲自下令召见铁铉,不仅封赏了他的三世,还将他从一个小小的运粮官升为山东布政使,后又晋升为兵部尚书。

1400年冬天,朱棣不甘心失败,又卷土重来,发起了东昌之战。这时,盛庸已取代李景隆成了王军的统帅,他和铁铉强强联合,在东昌(今山东聊城)大败燕军,并斩杀了朱棣最得意的大将张玉

朱棣狼狈不堪、军中士气也低落到极点,只能听从姚广孝的建议,暂时退守北京。这是铁铉对战朱棣的第二场胜利!

《明史》这样记载:“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也就是说,自靖难之役以来,王军还没打过像东昌之役这样的大胜仗!

自此之后,朱棣便改变了作战方略,不再死守着济南不放,他甚至不敢再取道山东!

铁铉,这个坚若磐石的名字,成了盘踞在朱棣心头,挥之不去的一个噩梦。

1402年7月,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不再和铁铉正面硬钢,而是绕过山东,直取徐州、夺灵璧、下扬州。

直到燕军兵抵金陵城,建文帝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紧传信给辽东总兵杨文,命他率十万部众,南下与铁铉汇合,以断绝燕军的后路。

谁知,杨文的作战水平跟铁铉压根就没法比,他刚出辽东,就被朱棣的手下宋贵歼灭了,十万大军,竟无一人到达济南。

见王军大势已去,曾经的统帅李景隆偷偷打开了金陵城的城门,朱棣兵不血刃便攻下了王都,建文帝惊惧不已,之后在大火中不知所踪。

朱棣终于如愿以偿,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是为明成祖。


天下已经易主,可铁铉还在坚守着济南,朱棣没有一刻忘了他。

一个月后,朱棣挥师北上,济南寡不敌众,很快被攻破,铁铉也被押往金陵。

在面见新帝时,铁铉誓死不跪,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了他的耳朵和鼻子,强行塞到了他口中,还故意问道:“甘否?”

铁铉面不改色,反问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言外之意,你朱棣既非忠臣、也非孝子!

朱棣被彻底激怒了,不久,铁铉被抄家、凌迟处死,还有文献记载,铁铉被朱棣下了油锅,血肉尽失之际,仅剩的骨架仍站于锅中,誓死不向朱棣臣服。

兵部尚书铁铉被执至京,陛见,背立廷中,正言不屈,令一顾不可得,割其耳鼻,竟不肯顾。割其肉,纳铉口中,令啖之,问曰:‘甘否?’铉厉声曰:‘忠臣孝子肉有何不甘!’遂寸磔之,至死,犹喃喃骂不绝。——《明史纪事本末》

年仅37岁的铁铉死后,朱棣也没放过他的家人。

铁铉83岁的父亲铁仲名及母亲薛氏被流放海南;

大儿子铁福安被充军流放、小儿子被收为官奴,最后被折磨致死;

妻子杨氏被送往教坊司,成为官妓,被凌辱致死后,连个全尸也没能留下来;

铁铉年仅4岁的女儿铁秀英也被朱棣下令,卖入妓院。

二、朱棣为什么要残忍地杀掉铁铉?

铁铉可谓是建文朝死得最惨的一个官员了。


而朱棣之所以要残忍地杀掉铁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铁铉是唯一一个让朱棣吃过大亏,却无能为力的人。

铁铉和朱棣仅交手两次,每一次都是朱棣大败而归。

济南保卫战,朱棣不仅被铁铉耍得团团战,还差点丢掉一条性命,要知道,两军交战前,建文帝特意交代“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皇帝尚且不愿杀掉朱棣,可铁铉却招招夺命!

为了羞辱朱棣,铁铉还搬出了太祖皇帝,对这样既要命又打脸的敌人,朱棣能不恨之入骨吗?!

东昌之战,朱棣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最得意的一员大将——张玉,他将张玉的死,都归咎在铁铉头上。

所以,朱棣残忍杀害铁铉的第一个原因,是为了泄愤。

2、为了断绝建文帝东山再起的后路。

建文帝虽然在大火中不知所踪,但朱棣相信,建文帝一定没死,而是逃出了皇宫,所以,他才会将建文帝的讲经师溥恰关押将近20年,只为打探出建文帝的下落。

从皇位的合法性上来说,建文帝是当之无愧的正统,也是朱棣称坐稳皇位的最大威胁。

只要建文帝“重出江湖”、振臂一呼,大明朝的文武官员肯定会积极响应,这其中,最具才能和凝聚力的,恐怕就是兵部尚书铁铉了。

铁铉做文官时,是朱元璋欣赏的翘楚,做武官时,是建文帝看中的领军人物,所以,只要铁铉牵头,他既可以煽动文官,又有能力调动武将,这些能力,都是朱棣亲身领教过的,也是十分忌惮的。

因此,为了大局考虑,朱棣必须要除掉建文帝的这个得力助手——铁铉。

3、为了迅速稳定政局。

朱棣虽然缔造了“永乐盛世”,修《永乐大典》,北击蒙古、南下西洋,将大明朝的国力带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从法理上讲,朱棣依然是靠造反起家的皇帝,这在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时代,他的行为是被儒家学者和儒臣所不能接受的。

所以,被奉为“天下读书人种子”的方孝孺,才会在大殿上痛骂:“朱棣逆贼,你为臣不忠,为子不孝,为叔不仁,为长不义!”

朱棣深知这一点,为了迅速稳定政局、弹压建文旧臣的反对意见,他只能用铁血手段,杀一儆百。

铁铉是因此而死,被诛十族的方孝孺也是因此而死。

总结:

有人说,铁铉铮铮铁骨,是大明朝难得一见的能臣、忠臣,可也有人认为,铁铉为了一个“下落不明”的皇帝,牺牲掉自己和全族人的性命,实在太过迂腐。

对后一种说法,我认为是不太全面的。


虽然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铁铉的行为,但不可否认的是,从铁铉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忠于内心、忠于自我”的信念、一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这种信念和精神,足以穿越古今,震撼每一个人的心灵。

所以,即便朱棣残忍杀害了铁铉,但对这个宁死不屈的汉子,他内心是充满敬佩的,以致面对臣公,他都会“每称铉忠”

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即位后,开始着手为建文旧臣正名,并默许民间为铁铉修祠;

到了万历皇帝执政时期,朝廷正式下令将铁铉的牌位搬进忠臣庙,铁铉死后200年,才终于洗掉了身上的冤屈,光明正大地接受人们的祭拜!

大清建国后,流亡到南方的南明政权还将铁铉奉为朝臣的榜样,不仅追赠给他“太子太保”衔,还特赐谥号“忠襄”!

铁铉以巨大的代价,终于成了“忠义”的化身,只可惜,时过境迁,今天的我们再看铁铉,总有那么一种惋惜的味道。你觉得呢?




只有在最艰苦卓绝的时候,才能考验一个人的本性。平日里道貌岸然者,在真正遭遇危难的时候往往却选择卑躬屈膝,背叛了他曾经口口声声所坚持的正义。而某些小人物,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却可能迸发出极大的能量,用壮烈的事迹书写真正的正义。

铁铉是河南邓州人,是元朝的色目人后裔,只是在中原日久,逐渐汉化了而已。年轻的铁铉才学不错,获得了进入国子监学习的机会,而后作为一位方正的官员被授予礼科给事中一职。不久以后,铁铉被调往当时明军的最高统帅部都督府去做判官,任上他表现出了极强的办事效率,许多长期积攒下来的疑案在他手中很快就能得以解决。朱元璋非常欣赏这位年轻的官员,赐字“鼎石”,寓意要他像古代的宝鼎一样稳固,像国家的柱石一般坚挺。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颇受朱元璋赏识的铁铉也被授予山东参政(类似于山东省委常委)。在山东任上不久,觊觎皇位已久的燕王朱棣就发动了名为清君侧实则篡位的靖难之役,战火很快就烧到了距离北平不远的山东。

朱棣誓师“靖难”

此时政府军的前敌总指挥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虽然他的父亲是开国六公爵之一,舅爷爷是更加能打仗的朱元璋,但是优秀的军事基因并没有遗传到这位二世祖身上。白沟河一战,李景隆打的大败亏输,自己一个人骑着马丢盔弃甲的逃回德州。山东的其他城市看见主帅都这么不堪一击,全部都望风而降。

白沟河之战

作为李景隆大军的后勤保障负责人,铁铉看到主帅如此无能,愤懑而又无奈的他痛哭流涕,随即自己自告奋勇地从临邑赶往济南,承担起了这座千年古城的守备任务。而此时在德州又被朱棣打的单独跑路的李景隆也跑到济南,一如既往地稳定的指挥着济南城内的主力军输给了朱棣,随后向南逃窜。

李景隆

李景隆的跑路不算太坏,至少在前线没有能掣肘铁铉指挥的废物。已经把济南围成一座死城的朱棣干了几百年后蒋介石也干过的事——把大堤决开,放水灌济南城。所幸济南城坚,未有大碍。铁铉命人从城上向下浇滚油然后放火,把朱棣的攻城锤等器械烧的干干净净,还利用大型攻城机器行动不便的机会派骑兵出去袭扰。

在己方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条件下,铁铉决定来一出假投降。他让千余人去朱棣军中假意投降,并且邀请朱棣进城受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朱棣不去想是真是假,骑着马一个人就大摇大摆地开进了济南城,根本没考虑到巍巍的济南城门下那可能存在着的危险。

铁铉在城门处为朱棣准备了一份大礼:一块千斤重的大铁板,准备在他通过的时候就给这位不可一世的燕王来个爆头礼。只可惜放铁板的仁兄们位置稍微偏了一点,没有砸烂朱棣的人头,

充分考虑到这种意外情况的铁铉当然有备用方案。此时只有把进出城的吊桥拉起来,朱棣就插翅难逃,像瓮中之鳖一样任人宰割。城门两侧还有伏兵等着朱棣,等着把他砍成肉泥。只不过仓促之间,吊桥没有拉起来,朱棣的快马一回头,玩了命地跑了回去。伏兵都是步卒,没有骑兵,自然只能看着朱棣的背影摇头叹息。(所以不怕朱棣这种神一样的对手,只怕放铁板和拉吊桥的这种猪一样的队友)

差点死在济南门下的朱棣惊魂未定,恼羞成怒的他决定拿大炮轰击济南。铁铉立刻拿出了他应对的办法:他吃准了朱棣假靖难真谋反的事实,以及朱棣假借“保卫孝陵”来掩饰自己丑恶行为的幌子,就拿已经去世了的朱元璋做文章。他在济南城头挂满了朱元璋的画像和神位,让准备用大炮轰城的朱棣看着自己父亲的牌位恨得牙痒痒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放弃了将济南轰开的想法。

朱棣的大后方并不稳固,自己所携带的粮草也不丰富,加上他自己清楚这次的军事行动是叛逆之举,因此不敢围困一个城市太久,长期围攻济南纯粹是因为济南的地理位置太过重要而已。面对铁铉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朱棣不敢再耽搁太久,只能绕道而行。

自从朱棣和南京方面开战以来,政府军一直屡战屡败,再加上有李景隆这样不世出的庸才做指挥,战争处于一边倒的局面。铁铉成功守卫住了济南,给被朱棣打的人心惶惶的政府军打了一阵强心剂。朱允炆随即重赏了铁铉,将他提为山东布政使(即山东省长),不久又给他加了兵部尚书的头衔,与另一位在靖难之役中崭露头角的将军盛庸一起在山东战场抵抗朱棣。

盛庸

只可惜,铁铉的才干足以固守一座城池,在一省甚至整个战场的谋划上却还是有所不足。在击退朱棣后,手下人建议铁铉乘机偷袭北平,端了朱棣的老窝,铁铉觉得守卫济南城的将士们都太疲惫,就没有采纳这个意见,再一次错失了一举结束战争的机会。而在山东战场,虽然他和盛庸一起在东昌将朱棣再次打得惨败,还斩杀了朱棣手下第一大将张玉,达到了战术目的;但是在中央命令辽东军队进攻北平的时候,山东方面却按兵不动,导致辽东军全军覆没,在战略层面上让朱棣依然没有受太多影响。

朱棣见山东这块骨头如此难啃,转而绕道皖北苏北,向南京进发。从山东赶来的铁铉、盛庸虽然在小河击败了朱棣,却没能挡住他南下的步伐。在灵璧、淮上,盛庸和铁铉分别兵败被俘虏。而当朱棣的军队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由于无将可用而被重新启用的李景隆再次发挥了他猪队友的特点。他打开了城门,向自己的表叔投降。朱允炆也只好燃起一把熊熊大火,将自己的身世全部埋葬。

被俘虏的铁铉被捆到了大殿之上,接受作为战胜者的朱棣的审判。被反绑住双手强迫跪在宫殿中央的铁铉被要求向北磕头,以谢他谋杀朱棣之罪。铁铉没有辜负他的姓氏,展现出了他铁骨铮铮的一面:不管是威逼利诱还是严刑拷打,铁铉始终昂首面向龙椅上那个自己只差一点就干掉的人,骂声从来没有停止过,无论如何也坚决不向北屈服。

铁铉怒骂朱棣

朱棣对待不向自己投降的人不会有多好的态度,尤其是曾经险些杀掉自己的人。铁铉被处以凌迟之刑,在刑场上,丧心病狂的朱棣让人把割下来的肉煮熟了喂给铁铉吃,铁铉很痛快地吃了下去。当刽子手问味道如何时,铁铉仰天大笑:“忠诚孝子之肉,岂有不甘!”铁铉遇难以后,他的父母和儿子被发配,妻子和两个女儿被扔进教坊司充做官妓。他的名誉,直到几百年后明神宗时期才被恢复。尽管如此,铁铉浴血保卫的泉城人民并没有忘记这位优秀的守城将军,在济南城内至今还保存着铁公祠,世世代代纪念着这位忠义无比的英雄。

铁公祠中的铁铉塑像

铁铉是少数民族出身,家境也并不富裕,但是在大节面前却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和操守。身为一介文官,铁铉的表现与名将之后、贵为公爵的李景隆相比,不论在战场上还是在个人行为上,都要远胜于后者。这也说明,气节和忠诚,并不和一个人的出身挂钩,而真正的忠义之士,即使衣衫褴褛,也绝不会有辱斯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北平   残忍   明朝   燕王   吊桥   皇位   忠臣   济南   南京   山东   将领   城门   朝廷   大军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