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东部的5个县,1952年为何都被划入了山东省境内?

河北省东部的五个县是“徐水、清河、南宫、武安、临漳”,这些县在1952年被划入山东省境内的原因是因为在当时国内进行的省界调整。具体来说,1952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划定河北、山东、河南省界的决定》,根据该决定,将五个县划归山东省领土管辖范围。这次划界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的省界问题,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在此之前,这些地区的行政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清河、南宫、武安曾经归属于山西、河南、山东等不同省份,而孟村、成安(今徐水)和威县(今临漳)则一直归属于河北省。经过划界调整,这些县重新确立了行政归属,有助于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统一管理,提高地方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1952年,山东省将吴桥、南皮、盐山、东光等六个县划入河北省境内,作为交换,河北省的武城、夏津等五个县被划入山东,另外,当时河北与河南之间也进行了换地。

一切从京杭大运河说起

要说起河北与山东之间进行换地,就要说起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的大型运河,最初开凿于隋朝。

当时中原王朝的中心位于黄河流域,大运河的开通对于北方获取南方物资,强化南北交流管理有重要作用。



不过,晚唐与五代时期,原本的大运河在河南境内的河段不断淤积,加上黄河变道频繁,大运河的运力不断下降。

因此,晚唐时期的人们就开始开凿新的运河水道,以此来发展漕运,最初的运河中心洛阳不断衰落,而开封的地位急速上升。

两宋时期,大运河的地位不断下降,而且河道开始出现东移。

而到了元朝,由于当时的都城已迁至大都,长安与洛阳等地没落,大运河进一步向东部移动。

元朝开始,大运河的中间河段,已经基本偏离初期的路线,不再从河南境内经过,从江苏直接进入山东北上,再进入河北,河南与大运河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淡化。

除了运河河道改变,元代开始出现的行省制度,也被后来的明清所继承,明清时期,各省的轮廓已基本定型,而大运河刚好夹在了山东与河北交界之地。



为了有效管理京杭大运河而进行的换地

明清时期,由于对海运整体上比较禁锢,因此内河漕运备受重视,大运河的作用尚且还是非常重要明显的,当时甚至设置了专门的漕运总督。

不过,时移世易,晚清时期的大运河已经淤积非常严重,河道不断变窄,水位不断下降,航运能力急速下降。

与此同时,由于海运的迅速发展,内河漕运进一步衰落,大运河也更加没人理会。

清朝没了之后,军阀混战硝烟不休,在这种情况下,谁也没工夫再去维护整修大运河,使得原本极其兴盛、作为南北水运要冲的大运河,彻底没落。

近代的中华大地风云变幻,十分动荡,自然也无人有心情有能力再去管大运河,直到建国后大局已定,大运河才迎来新生的机会。



而这个时候不仅仅是大运河,黄河、淮河、洪泽湖等水域问题都面临着亟需治理的处境。

为了治理黄河,当时还专门组建了平原省,经过两年多的强势治理,黄河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与缓解,接下来就是大运河与洪泽湖的问题。

由于大运河的中北段分属山东与河北,两省的辖区犬牙交错,其实,这是个大问题。

由于大运河河段的归属不明确,而且大运河这种水体出现问题,无法明确责任,自然相关的各方都不想费神管理,互相推诿,这对于大运河的治理其实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在1952年,山东将自身的东光、吴桥、南皮、盐山、庆云与宁津六县划给了河北,作为交换,河北将自己的恩县、夏津、武城、馆陶与临清五县划给了山东。

如此一来,大运河的河段归属就一目了然,谁也不能再借口推脱,大运河的治理进入了正轨阶段,经过数年治理,大运河的运力恢复明显。



与此类似的换地活动在当时很普遍

山东与河北之间进行换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对于大运河进行治理,而那时候类似的换地案例还非常多。

为了治理洪泽湖,安徽将盱眙、泗洪交给了江苏,而江苏将萧县与砀山交给了安徽。

为了治理黄河水患,1949年在山东、河北与河南交界处组建了平原省,而黄河治理初见成效后,1952年裁撤平原省。

而平原省撤掉以后,原本属于河北省的东明、长垣、南乐、清丰与濮阳五县纳入了河南,而河南将涉县、武安县与临漳县交给了河北。

河南的三个县与河北的五个县面积大致相当,五县多是肥沃平原,而三县虽然山区很多,却拥有大量矿产资源。

河北与河南的边界就此确立,而河南换来的东明县,在1963年为解决山东河南交界处的水利问题,最终交给了山东。



另外,平原省撤掉之后划入山东的范县,也在1964年交给了河南,到1978年析出范县东部组建台前县,河南与山东两省的边界也就此确立。

在当时,各省之间的换地是非常频繁的,建国初期各省的轮廓,大多与如今有所不同。

有些是为了治理水患之类,比如山东、河南、河北之间的换地,还有安徽与江苏换地。

有些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比如上海与浙江之间的换地,还有将广东钦廉四属划入广西。

这些换地活动的目的,归根究底还是为了方便管理与长远的发展,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把内里的地换来换去,还是为了大家庭的未来。

河北与山东之间进行的换地,最终使得大运河的治理非常有效,原本没落了的大运河重新焕发了生机,如今再次成为我国重要的水运要道,对各方发展都是很有利的。





1952年,河北省和山东省为了便于更好的管理,两省进行了11个县的交换,这是历史的必然,绝非偶然。

首先、我们看一下我国行政区域的划分原则。

1、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有利于行政管理;

3、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4、有利于巩固国防;

5、照顾自然条件和历史状况。

比如:河南和河北以黄河为省界,山西和河北以太行山为省界,湖南与湖北以洞庭湖为省界等等。

第二、河北省发展历程

1928年民国政府将直隶省改为河北省,这是河北省的名字第一次出现,解放后河北省一直沿用至今。刚刚解放时,我国有50多个省,后来撤省合并,其中将原察哈尔、热河省的一部分并入河北省,省会设在保定,1952年撤销平原省,将武安、涉县、临漳三县划归河北省,同年还撤销察哈尔省,将其原察南、察北两个专区划归河北省;1956年撤销热河省,将其原大部分辖区划归河北省,最终河北省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模样。

第三、1952年河北省河北省与河南和山东进行区域整合,因为什么

1952年河北省和河南省进行了区域整合,两省交界地区出现了换地情况,河北省南部的南乐县、东明县、清丰县等几个县,划入了河南省。而河南省北部的临漳县、涉县和武安县等三县,则划入了河北省境内。

与此同时,1952年、河北省与邻居山东省也进行了换地的情况。河北省把自己的临清县、恩县、武城县、夏津县、馆陶县等5个县,划入了山东省。山东省把自己西北部的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庆云县、盐山县、宁津县等6个县,划入了河北省。当然这并没有结束,1965年,河北省的庆云县和宁津县,划入了山东省。随后,山东省的馆陶县和临西县,则划入了河北省。五六十年代河北和山东共进行了两次换地。

此外,在五六十年代,除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外,安徽省、江苏省等几个省份也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基本上都是因为治理水利工程。例如治理黄河、治理淮河、治理大运河等等。

河北省与山东省进行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其实就是为了治理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 其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全长约1797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大运河。它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与交流,尤其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起源于隋朝,距今2000多年,运河横贯六省,当时,大运河从山东、河北两省的交界地区经过,但并不是分界线。两个省的管辖区“犬牙交错”,两省土地分布在大运河两岸,不利于对大运河的管理和维护。因此为了达到便于管理和维护,节约成本,减少人力和物力投入,河北和山东两省进行了换地,包括其它几省也是如此。

因此,全国各地换地多是为了更好的经济发展,便于管理而已。

原创作品,谢谢阅读。




小编你地理知识咋学的,庆云县现在在是河北省吗???




上面说的都不对,原属山东的运河以西临西县,邱县,馆陶县后来都划归了河北省,延续至今。

历史上临清州一直属于山东省管辖,抗战时属于冀南四分区,邱县在山东省最西边,和河北省曲周县交界,邱县县志因战乱保存不完整,近年重修县志都是从临清州志查找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河北省   山东省   临漳   涉县   洪泽湖   武安   省界   漕运   黄河   大运河   河北   河南   山东   运河   平原   境内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