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那么多青铜器西方却几乎没有,西方的古代文明去哪里了?

假装自己有过"青铜器时代"的西方


  考古界一直宣扬中国的青铜器是西方传过来的。说到这里,我倒是想起前些年,也就是2017年时,我在一个拥护文明西来说的QQ群跟人PK,在一堆主张青铜器西来说的人面前,我用极其嘲讽的语气对他们说:

  西方根本就没有过所谓的"青铜器时代"。整个西方从地里挖出来的青铜器都不超过70斤,周原一个地窖挖出来的青铜器都不止这个斤两。若连70斤的青铜器都凑不齐,你们也好意思说西方经历过"青铜器时代"?

  像我这种傲慢无礼的态度践踏了众多西来说粉丝脆弱的自尊心,以至于群里正义之士的大火熊熊燃起。他们纷纷提出反对,并且要跟我PK,我当即定下了标准:

  1、必须是从考古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要有出土遗址地点,出土时间信息,考古报告记录。青铜器必须是从地下挖出来的,那些所谓的从海里捞起来的三无产品不算。

  2、我这个"西方",就是指中国新疆以西,包括印度一直到欧洲最西边为止的亚欧非大陆。



  上面地图中红色部分就是我所说的"西方"。我的观点是,在这片广大的红色区域范围内,从考古遗址挖掘出来的青铜器不超过70斤。不超过70斤是个什么概念呢?你去超市粮油专区看看,有卖大米的。那些大米包装分为好几种量级,有10斤装、20斤装,30斤装,50斤装……,你拿包50斤装和20斤装的大米放在一起,就那么重了。

  说如此广阔的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总重量竟然不足70斤,我这不是在跟你们摆事实,讲道理,我根本就是在欺负人!

  但很有意思的是,尽管对方群情激愤,最后竟然没有一个人拿出有力的证据来打我的脸。他们纷纷贴出各种青铜器图片,甚至还有部分泛着铁锈红的"青铜器"也没能改变局势。我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我发现在西方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器的比重占非常小。不但出土青铜器的数量少,而且个体也严重偏小。基本上,我们能看到的那些遗址博物馆展出的青铜器无非就是青铜耳环、青铜戒指、青铜耳勺、青铜牙签……等小饰品。这种小饰品,看着花了眼,堆在一起,也没有几两重。

  其实根据我《史诗级伪史--十七世纪才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文章考证,两河流域形成时期在中国的明朝时期,跟新石器时代毫无关联了。即便这样,西方出土青铜器最多的地区竟然还是两河流域,真是毁三观的事。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博物馆中其他文物,比如陶器,都是大件的。但只要一涉及到金属乃至青铜器,就变成了小件。跟个挖耳勺差不多。大家有没这样的印象,但凡说到西方遗址的文章,尤其是那种旅游的文章,基本上都是遗址本身的照片一大堆,但遗址出土的文物照片就没有。而游览博物馆的时候,那大厅的石膏雕像、陶器、壁画一大堆,而青铜器则很少见,有也是穿戴小饰品之流的。我在网上看到好几个西方博物馆的文物展照片,里面的青铜器都是这种小件,只是当时没保存,现在又找不到了。

  之前所有这些人都陶醉在中华文明青铜器西来说的氛围当中,从来没有人认真地去研究这个问题。但有句话说得好:这世上就怕认真二字。所以,当我一旦认真起来,将西方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量化起来的时候,他们慌了。因为他们还真的拿不出像样的青铜器来反驳我的说法。

  在一阵无力的抗争当中,有个群友激动地反问:你说不超过70斤青铜器不算是"青铜器时代",那么究竟多少才算是"青铜器时代"?

  我当即回道:我也不好说多少才算是"青铜器时代",但如果你连70斤的青铜器都拿不出来,那问这个问题有意义吗?

  回应我的是一片沉默……

  为什么沉默,很明显的道理:这就好像一个人拿出两百块钱,然后说自己是有钱人。那么这就变得很尴尬了。两百块钱是不是钱?当然是钱,但有两百块钱算不算有钱人?尽管没有哪个条款明确规定说多少钱才算有钱人,但如果只有两百块钱的人显然不会被人看成有钱人。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再来看看中国的青铜器吧:


  这是中国国宝级青铜器--后母戊大方鼎。鼎重833公斤。光这以个鼎,就比西方所有出土的青铜器加起来还要重。


  这也同样是国宝级青铜器--大克鼎。鼎重202公斤,


  三星堆的青铜器可算是举世闻名了。光是这个大立人和通天神树就足以傲视群雄了。大立人重180公斤,通天神树具体重量不知。之所以没有披露,主要是神树出土时有残损,所以重量不好说。


  曾侯乙编钟高273厘米、宽335厘米,架长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千克。青铜器部分就重8800多斤,加上架子等部分,差不多接近万斤了。不得不说,这是一件大杀器。

  这种大型超重的青铜器列举几个就行了,想多看点的,不妨去浏览器打开搜索引擎,输入"青铜器"。那里面的青铜器各式各样,应有尽有。说到数量,那是海了去,说到重量,我说不敢想象。作为打小就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中国的青铜器数量简直如汪洋大海一样,这应该是基本常识了吧。你看着西方那些可怜巴巴的青铜耳勺,你也好意思说那也叫做"青铜器时代"?也只有中国这样的青铜器,才配称得上称"青铜器时代"!

  同样的问题,我也要问问青铜器西来说的人:如果你连们70斤的青铜器都拿不出来,你还好意思说青铜器起源于西方吗?你们觉得就这点微末斤两能够支撑起青铜器起源这个发明权?

  青铜器是一种合金,它实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摸索并且需要大量的试验才成功的。大量的试验所需要的各种金属数量自然不能少。这里再试问一句:目前西方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配得上试验所需要的量吗?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一个问题,我记得在史书上曾有这么一个记载:

 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善贾市,争分铢。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正。其地无丝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汉书·西域传》

  这段话很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汉书》作者班固,东汉时期人,所以,这段记录也是东汉时期西域的景况。

  我们这里来对这段话中的几个重点地方进行分析。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说从大宛到安息这块区域里,当地人以前是"不知铸铁器"。这里是西域人不知道铸造铁器,实际上就是说西域人不懂铸造技术。并不是说西域人只是不懂铸造铁器,但还是懂铸造其他铜器、银器、金器。这里之所以说"铸铁器",完全就是一种习惯性的说法。因为东汉时期铁器已经广泛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上,其他金属反而少见,所以就用铸造铁器这个说法代替铸造金属。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就类似我们平常说"吃饭",但"吃饭"的含义实际上包含很广,比如吃饭这件事还包括吃菜。另外,吃面食也可以叫做"吃饭",比如下一碗面吃,或者像北方人全天性吃面食也叫做吃饭。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用最常见的局部特性做整体的代称。所以,《汉书》中所说的"铸铁器"实际上就是指铸造技术。这里说大宛到安息的西域人不会"铸铁器",就是指这片区域的人不懂铸造技术。

  其次,就是"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它兵器"。这个"汉使亡卒降"指的应该是当年西汉时期汉朝在西域跟匈奴战争的情况,汉匈之间互有胜负,这里说的就是当匈奴占据上风的时候,汉朝驻扎在西域众国的使节就跑掉了(使亡)。在对匈奴打了败仗的时候,自然也就有汉朝的士兵被匈奴人俘虏(卒降)。"教铸作它兵器"这段话中,"它"不知何义,但全句总体来说,大概就是逃跑的汉使和被俘的士兵到了中亚这些地方之后,教当地人铸造兵器。用金属铸造兵器,对于汉朝人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但中亚那些人竟然不会,需要汉朝过去的人教。可见,在汉匈大战爆发前的中亚根本不懂铸造技术。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没有说教匈奴人铸造兵器。由此可见,匈奴人是懂铸造技术。匈奴人懂而中亚人不懂,匈奴对他所统治的中亚人其实也实行了技术封锁。

  更有意思的是,大宛以东是大月氏。而《汉书》中大月氏没有归入不会铸造技术之列。大月氏当年住在河西走廊一带,跟匈奴、周秦人交往密切,他们应该是懂得铸造技术的。他们是后来在跟匈奴争霸战争中失败才逃亡中亚,跟中亚当地的土著还是不同。不过,他们也同样没有将铸造技术透露给中亚人。就是因为这种情况,所以汉朝逃亡到中亚的使节和士兵才将这种先进技术交给当地人。这应该算是一次重大的先进科技技术外泄事件。

  再接下来就是"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这句。这里几乎所有人都将"黄白金"翻译为黄金白银,实际上,这是错误的。秦汉时期,文献中所说的"金"并不都是黄金,其中铜也称作金:

  《汉书·食货志》: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
  江淹《铜剑赞》:黑金是铁,赤金是铜,黄金是金。

  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白金",到目前为止,"白金"这个词难以确定是何种金属,但就目前来看,银和锡都呈白色,所以,白金有可能指这两种金属中的一种,或者两种都指。不过这里就不深究了。那么,黄金是不是指现在的黄金,我们进一步推理。

  根据上文来看,中亚人不会采矿技术,所以他们铸造所用的金属都是从汉朝运过去的。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利益最大化是排在第一位的,没有例外。所以,中亚人在得到汉朝的金属之后,首先就是用这些金属铸造成器物。因为金属熔铸的器物在当地却是奇货可居,可以卖出天价。所以,"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不用为币",这四个字是最令我困惑的,我开始怎么都不明白,这四个字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看了许多翻译,也都是照原样粘帖,并没有解说这四个字的含义。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另外一件事才突然明白过来。

  那是一篇研究苗族铜鼓的文章,里面写到铜鼓材料的来源。苗族那些几十斤,上百斤的铜鼓铜原料是哪里来的呢?自己从山里开采来的吗?非也。有史书记载,汉朝时期,就有苗人用货物换取汉朝的钱币,然后将钱币熔铸成铜鼓。搞了半天,原来铜鼓的材料就是这样来的,而且还如此简单。看完铜鼓,我再研究这段话时,答案就水落石出了。

  "不用为币",这里的意思是:不再做钱币的用途。

  "得汉黄白金,辄以为器,不用为币。"

  得到汉朝的铜钱,都熔铸成各种器物,不再用来当钱币使用。

  汉朝的钱币都是用铜铸造,铜钱作为流通之物,自"丝绸之路"开启以后,汉朝跟西域之间有了一系列的经济贸易往来,汉朝的铜钱流传到中亚去也就顺理成章了。这里也印证了上面说"黄白金"中的"黄金"是指铜。至于白金,到这里也差不多可以知道了,它就是银子。在目前的资料当中,好像找不到秦汉时期银子作为货币的证据,所以,这里也的银子也许并不是以货币形式过去的吧。

  将这段话逐一破解之后,我们就能很清晰的整理出一副当时的图景:

  自张骞出使西域,经过汉匈大战之后,汉朝跟西域开始了长达几百年的经济、文化交流。商人将西域的各种原材料货物运到长安,然后通过交易获取了他们想要的货物和铜钱。回到西域之后,他们一方面可以出售从长安购买的货物,另外将携带过去的铜钱熔铸为器物出售。其中将铜钱熔铸的器物中,应该是以兵器为主,其次就是其他实用的器物。物以稀为贵,因为当地之前是没有金属的,所以,他们用金属铸造出来的器物自然能卖出高价,跟铜钱的面值比,这个更更划算。

  缺什么,什么才贵重,贵重到铜的价格超过铜钱的免职,所以就将铜钱熔铸成物品出卖。这种事,也只有缺铜的地方才干得出。像汉朝不缺铜,铜的价格也就不会上涨,也就不会干这种傻事。所以,当时的中亚到西亚这片区域,也就是说整个西方并没有冶炼技术,更谈不上开采铜矿了。他们所使用的铜器竟然是将汉朝的铜钱熔铸而成。那么,事实的真相就很清楚了:

  汉朝之前,西方人没有使用过铜,所以,他们并没进入青铜器时代。只有在丝绸之路开启之后,不少汉朝的铜钱流入了中亚,这个时候,中亚人才开始用汉朝铜钱熔铸成青铜器使用。这个时候才勉强算是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正因为当时铜在西方是稀缺物资,所以,很多遗址挖掘出来的文物中,陶器和其他文物都很大件,唯独青铜器都是小件。跟中国各遗址出土的大件青铜器相比,说是穷酸叫花子也不为过。跟西方那些破烂遗址相比,土豪这个词都不足以形容中国青铜器的显赫身家。也正是这些出土稀少的青铜器也从正面印证了中国古代史书记录的真实性。

  我们通过考古挖掘西方遗址中青铜器的稀少来说明铜在古代的西方是稀缺之物;
  然后通过中国史书的记载来印证西方铜来源于中国,是中国的铜钱熔铸而成;
  因为通过中国史书记载知道西方铜的来源论证出西方原来不产铜;(不是没有铜矿,而是没有开采技术)
  再通过论证出西方原来不产铜印证出西方考古遗址的铜为什么那么稀少。

  这一系列的论证是完美而自洽的,其结论也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所以,我觉得现在有一个需要证明的地方,那就是对西方某些遗址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一个成份检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有部分遗址的青铜器成份跟中国北方的青铜器成份相同或相近。这些成份相同或相近的青铜器就是当年从汉朝带过去的铜钱熔铸而成的。《汉书》不是记载中亚人将汉朝的铜钱熔铸成兵器吗?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将那个亚述遗址出土的青铜剑跟陕西地区汉唐到宋明时期墓葬里的青铜器进行成份比对。不出意料的话,两种青铜器的成份是比较接近的。这样,不但可以证明《汉书》所言非虚,同时也直接给这些遗址的时间重新定个位。

  当然,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还会有部分人展示出西方有大型青铜器来否认西方铜器稀缺的说法。比如下面这个:

  上面这几座都是大型青铜雕像,其中左边的波塞冬青铜像和右下的骑马少年铜像是1928年从海里打捞上来,据鉴定,是公元前140年的作品。右上角的两座里亚切青铜武士像是1972年从海里打捞上来,据鉴定是公元前506年的作品。  让我感到奇怪的有两点,一点是到目前为止,考古界并没有能鉴定金属制品年代的技术。就是说,如果有一件金属制品摆在你面前,目前最先进的科学检测仪器都无法检测这件金属制品的制成年代。我不知道这几座青铜雕像的年代是用何种科学手段检测出来的。  第二点就是,按照西方鉴定出来的年代,这几座青铜像在海底应该泡有2000多年了。我不知道地中海海水的含盐量是多少,但我至少明白一个道理,青铜器在海水中是肯定受到海水的腐蚀。一件被海水腐蚀2000多年的青铜像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至少不可能是我们看到的这种样子。大家看看图片上这几座青铜像,不但身体没什么残损,就连毛发都没有受到多大的侵蚀。甚至,那毛发的细腻纹理都一一呈现出来,这就把别人都当傻子了。虽然说这几件青铜像做过一定程度的修复,但对文物的修复都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完全修复。像那件据说是波塞冬雕像都有几个连接部分没有修复。像这种不太重要的地方都没能完好修复,那细腻的毛发纹理自然更不可能修复了。所以,这些青铜像的毛发都是雕像的原生状态,并不是修复后的成果。  那问题来了:以这几座青铜像的腐蚀程度,他们在海水中应该是泡了多久呢?  以本人不太内行的眼光来看,这几座青铜像在海水大概是泡了两到三个月就打捞上来了。因为他们担心再久一点,就会泡得尸骨无存。  像这种既没有考古遗址,也无法检测时间,还不知道来源的三无产品在西方博物馆堂而皇之摆放,还动辄标上两三千年的时间,简直是侮辱人的智商。我建议作为考古界应该抱着严谨的态度。不是有很多人认为西方人严谨吗?为什么就没人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将一批青铜器放入海水当中,记录一年、两年、三年……五十年……一百年……青铜器被海水腐蚀的程度。并且将记录的数据、照片作为鉴定海中打捞物的时间标准呢?尤其是西方人这些大型青铜器绝大部分都是从海中打捞的,所以更应该建立这么一个时间检测标准才对啊。他们是不是担心一旦建立这个检测标准,那些博物馆里的假文物就原形毕露了呢?  假的终究是假的,无论假得多高明,总有被拆穿的一天。这不,慢慢的,有很多假文物假历史一步步在曝光。曝光的结果就是让我们重新认识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别再被这些伪造的假历史欺骗。  记得曾经在一个贴吧看到一张帖子,楼主问《汉书》中那段"教铸作它兵器"疑惑安息还不会制造铁器。于是,后面有人跳出来"证伪",说现在出土的铁器证据秒杀了这段记载。这种人啊,也就是信了西方伪造的考古说的,实际上根本没这回事。  既然西方在汉朝以前没有过青铜器时代,那之前的学界所说的"铜石并用时代"就非常尴尬了。按照这个研究结果来看,但凡挖掘到青铜器,或者金属的遗址,可以一律打到汉朝以后了。保守一点话,也不早于公元元年就行了。所以,西方世界不但没有经历过新石器时代,就连青铜器时代也没有过,那些口口声声夸赞的"铜石并用时代",恐怕只能在梦里回味了!




能问出这个问题的,也是了不起的井底之蛙了。

就说青铜器吧:

这是一件青铜组雕,制作时间约公元前750年。主题是一位男子和一个马人,有可能是一件还愿作品。这件组雕可能出于奥林匹亚圣殿,两个形象都带着头盔,表明他们在武力较量。

公元前750年,是东周时期,周平王20年。秦国在这一年攻打戎。

这是一件公元前800年的三足鼎,希腊人将它摆放在神殿,作为献给诸神的礼物。

公元前800年是中国的西周的周宣王时期。


这件作品是公元前650年在罗德岛制作的怪兽。

公元前650年是中国春秋时期,此时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刚刚在葵丘举行了会盟,成为盟主。


这件宙斯像是现存最早的以间接失蜡法制作的希腊雕像之一。

公元前450年中国正在进入战国时期。

演说家是由公元前100年的一位伊特鲁里亚工匠制作的罗马官员。

公元前100年中国是伟大的汉武帝时期,在此前后,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霍去病和卫青正在痛击匈奴。

这件青铜少年刻画细致入微,是公元前300年伊特鲁里亚作品。

公元前307年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正在进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

公元前278年屈原投入汨罗江。

著名的《母狼》也是伊特鲁里亚艺术家制作的,是一件公元前500年的作品。

讲述的是孪生兄弟罗穆路斯和雷穆斯被母狼养大,后来创建了罗马。

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公元前510年吴王阖闾攻陷楚国都城。

孔子的弟子曾子出生于公元前505年。

发几件湖北省博物馆的青铜期,大致在同时期。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到: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这一时期,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古代印度文明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

因此在古代,中国有青铜器,西方也有青铜器,中国有文明,西方也有文明。




一个从来就没有的东西

你为什么要问去哪了

就像我从来没有马云那么多钱

我天天问你我的钱去哪了

你是不是认为我是有精神疾病?

西方没有文明

西方的文明是从明朝偷学走的文化开始的




西方的很多历史是伪造的,缺少文字记载和实物论证,基本都是基于极少的一些文物和遗迹通过想象来描述历史,非常欠缺有序传承,贯穿整个文明的记载和遗迹




错觉,两边青铜器的发展有时间差,中国青铜商周是顶点,恰逢希腊荷马时代。迈锡尼和古典时代的空档期。中国青铜器曾经领先世界,辉煌一时。

中国有上好的黄土资源做模具——范的可塑性极强,故而通过铸造的方式,可以装点大量精美,甚至复杂的镂空的纹饰,但是因为铸造品厚度不会太薄,所以多只用做大型礼器(鼎,簋,尊,爵)和兵器。


这套编钟很出名


曾侯乙尊盘

希腊跟随地中海平均冶炼水平,比中国而言,早期(11BC—3BC)铸造不如,而锻造过之。所以早期的很多锻造品(质地教薄,用途更广)如:头盔,胸甲,脛甲,顿面,小件礼器,酒器,饮器,饰物。3BC之后,伴随希腊化时代的强大国力,希腊青铜铸造也变强。西方也有很多青铜器,繁复细致可能不如中国,精巧美观那是一样的,各有所长。

古希腊肌肉青铜甲



下于茨酒壶 北欧 公元前450年

青铜刀剑,1952年出土于丹麦的Rorby,公元前1600年

卢尔(Lur)的号角(公元前800年)

1797年在丹麦西兰岛(Zealand)上发现的青铜时代一种被称为卢尔(Lur)的号角(公元前800年)一般会成对随葬。根据现代音乐家的体验,它们会发出一种独特的凄凉的声音,音域很广,相当于现在的长号。

法国北部马尔梅斯(Marmese)出土的青铜时代晚期胸甲,公元前800年,这样的铠甲还有很多件

介绍一个西方的重型青铜器:



名称:埃兰王后纳皮尔·阿苏的无头雕像

年代:公元前十四世纪(1340-1300 BC)

材质:锡青铜

结构:实心雕像(空心雕像内浇注大量高锡青铜)

工艺:外层铜壳釆用失蜡法

整体铸造,内部铜芯采用简单的浇注法,内外层之间的连接使用铆接和夹板等工艺

高度:残高1.3米(原高1.8米)

重量:1.75吨(原重2吨以上)

出土地点:伊朗 苏萨

出土时间:1903年

收藏地点:卢浮宫

这个青铜像的体量在世界现存的青铜时代青铜器中是最重的,我们的后母戊鼎的重量不及一吨,妇好墓全部青铜器加起来的重量也不及这个雕像(这俩人都是王后,埃兰是两河文明的边缘地区)。

再看几个挖掘现场:

丹麦的青铜斧

原先完了的礼器

扳直了的礼器,荷兰的


下面是1953年法国勃艮第北部维克斯(Vix)的凯尔特公主墓中发现的漩涡双耳喷口杯(Vix Krater),约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高1.64m,重208.6kg,容量1100升,是现存欧洲上古时期最大的青铜容器。这是用于调制葡萄酒的,从工艺风格看明显自希腊进口的产品。

出土时合影照:

2015年法国香槟区拉沃(Lavau)郊区发现的凯尔特王子墓出土的大青铜锅,约公元前5世纪,估计容量约为345升,四个把手上装饰有古希腊河神阿刻罗俄斯的头像,大约也是个进口货,目前还没有修复好。这种悬吊工作平台,最近的三星堆挖掘中也有。

有铭文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青铜器   中国   中亚   青铜器时代   西域   铜钱   汉朝   匈奴   公元前   雕像   青铜   遗址   白金   时期   金属   古代文明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