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湿体质有哪些症状、怎么治疗?

寒湿体质是中医学中的一个体质类型,主要特征是形寒怕冷、喜欢暖食、易疲乏无力、口舌生疮、尿频等。同时,寒湿体质的人容易患感冒、关节炎、皮肤病等寒湿病。接下来,就来详细说说什么是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你了解吗?

近年来,胃疼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常见问题。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寒湿困脾。那么,什么是寒湿困脾呢?它又是如何引起胃疼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脾的作用。脾是人体中的一个重要器官,它主要负责输布水液和气血,同时也参与消化和代谢等过程。而寒湿困脾则是指在人体内部存在着寒湿,导致脾的功能受到阻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其具体表现为胃部胀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等。这些症状往往在饮食不当或者在天气潮湿的时候加重。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倦怠无力、四肢乏力等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寒湿困脾呢?

其实,这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比如说,长期贪食冷饮、凉食等寒凉食物,或者饮食不规律、过量等都会导致脾胃受寒湿邪气的侵袭,从而引发寒湿困脾。


对于这种病症,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尽量避免食用寒凉食物。其次,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此外,还可以通过中医调理来缓解症状。比如说,可以选择一些温补脾胃的中药进行调理。


总之,寒湿困脾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很多不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作息规律,以免引发这种病症。同时,在出现相关症状时,也要及时就医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中医养生:如何缓解寒湿困脾?

寒湿困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气机阻滞,影响身体健康。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药物配合和穴位按摩等。


药物配合是中医治疗寒湿困脾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厚朴温中汤是一种经典方剂,它由厚朴、橘皮、茯苓、草豆蔻仁、干姜、甘草、木香等多种中药组成,具有行气除满、温中燥湿的功效。


除了药物配合外,穴位按摩也是一种有效的缓解寒湿困脾的方法。足三里和阴陵泉是两个常用的穴位,它们分别位于膝盖下方和脚底部,可以通过揉按的方式进行刺激。足三里可以健脾胃、促进气机畅通,阴陵泉则可以温暖身体、化解湿气。这些穴位按摩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助于保养身体健康;阴陵泉穴则可以健脾胃、化湿滞,促进气机畅通。


此外,对于健脾祛寒湿,我们还可以选用一些较为简单,操作便捷的外用之法,就比如说,国学大师,南怀瑾老先生的脐疗法。

因为肚脐,也叫神阙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穴位,中医也将其称之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组方也很是简单,分别为艾绒、桂圆、花椒、枸杞、酸枣仁。将其混合捣碎,揉制成丸,晚上睡觉前贴于肚脐,第二天取下来就可以了。


因为方中的艾绒,桂圆肉,花椒,可以很好的通经活络。在化解胃中寒邪的同时,还可升举脾胃阳气。枸杞可以滋补肝肾,益精养血。酸枣仁可以补心脾,安心神。


这样的搭配,就好比在中焦脾胃的阴寒之下,燃起了一簇火苗,慢慢地,炙烤着中焦的痰湿浊邪,从而达到升发阳气,健脾祛湿,温补脾胃之阳的目的。


除了药物配合和穴位按摩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例如,饮食不规律、过度饮酒、缺乏运动等都会导致寒湿困脾等健康问题的发生。因此,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以维护身体健康。


总之,寒湿困脾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来缓解它。药物配合和穴位按摩是两种有效的方法,同时也需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寒湿体质有哪些症状、怎么治疗

寒湿体质的症状:胸脘闷,纳呆、腹胀、大便黏腻或泄泻、头重如裹、身重、口淡不渴,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尤其是下肢,或妇女白带量多,或畏寒肢冷,心悸、身体骨节烦疼,皮肤可有湿疹疮疡,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中医一般采用温阳健脾祛湿的方法对寒湿体质的人进行调理。

寒湿是两种病邪因素,寒邪与湿邪结合在一起。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湿邪的特点如下:①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容易气机不畅表现为闷、痛;②湿性重浊,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表现秽浊垢腻不清的现象;③湿性黏滞,指症状多黏滞而不爽,另指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④湿性趋下,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下部。

寒湿容易伤脾、伤肾,因此,具有寒湿体质的人一般属于寒湿困脾证、脾肾阳虚证。寒湿体质多是由于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气候阴雨等导致寒湿内浸;或由于饮食失节,过食生冷、瓜果,导致寒湿停滞;也可因嗜食肥甘,湿浊内生而导致;此外,素体脾阳虚、肾阳虚等也容易形成寒湿体质。

中医调理寒湿体质的人,一般采用温阳健脾祛湿的方法,在辨证的基础上,可选择的方药有:苓桂术甘汤、甘姜苓术汤、真武汤、附子理中汤、实脾饮等。具体请遵医嘱。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脑病科 副主任医师 马大勇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体质   艾绒   症状   中焦   厚朴   阳气   脾胃   穴位   病症   药物   中医   习惯   人体   饮食   方法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