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公元前208年的六月,在薛县这个地方,发生了两个重要的事件。


这年春天,高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被秦将章邯击败,随后下落不明,直到5个月后,楚国义军领袖项梁才最终确认陈王遇害,于是问记于谋士范增,并广发英雄帖,召集各路反秦势力共商大计。


范增献计: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不复立楚之后也”。

思忖之后,项梁接受范增的建议,决定派人寻找楚怀王之后。

项羽(剧照)

怀王之后熊心,从落魄之人一夜之间成了楚王,为凝聚楚地人心,项梁仍称其楚怀王,意为“从民所望也”,后定都盱眙,楚国复立。

同样是在薛县,刘邦带领自己沛县的一众兄弟,来响应项梁的号召,在这里,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对手见到了彼此,一个觉得对方名将之后,勇武威猛,一个觉得对方破衣烂衫,乌合之众。


为了配合叔父的大义,团结反秦力量,项羽和这位大自己二十多岁的沛县义军领袖,称兄道弟。

此时的二人,一个意气风发,一个老谋深算,但是两个人无论如何不会想到,6年之后,仅仅是6年之后,不仅大秦帝国覆灭,二人对于天下的争夺也落下帷幕。


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刘邦依靠强大的韧性和汉初三杰的辅佐,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刘邦(剧照)

项羽率领楚国大军,勇猛异常,斩杀宋义,破釜沉舟,一举消灭秦帝国此时能拿出的为数不多的主力精锐。

而刘邦,此时正在张良的运筹下,遵从义帝“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号召,率领沛县的一众子弟,一路向西,未经几次大战,便在项羽牵制帝国主力之际,进入关中纳降子婴。

鸿门宴之后,项羽并未遵从义帝的旨意,大封诸侯之际,刘邦只得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

心有不甘的刘邦,在瞒过项羽之后,一举平定关中,收服北方诸侯,与项羽形成对峙之势。


接下来的四年,是反复拉锯的四年,从鸿沟到齐地,再从齐地到垓下。


乌江畔,刘邦站立在马车上,前后大军簇拥,不远之处的项羽,仅剩的18骑也全部落马,浑身是血的项羽持剑面对司马童,此时的二人,不知道回想起六年之前在薛县的场景,是什么样的感慨。

楚汉争霸

历史就是这么让人回味,楚汉之争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除了短短不到十年却又无比精彩纷呈的群雄之争,还有就是争夺的双方,在后人看来都不像是反派,成功者开创了新的大一统王朝,给这个民族,带来了名字,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凝结,失败者成为千古无二的大英雄,后世文人墨客,无不为其叹息吟咏。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每个朝代的开创时期,都有两个或多个主角进行逐鹿中原,成功者登基称帝,失败者多被污名化以至长达数百年的贬低,例如,元末的朱元璋和陈友谅。

而项羽和刘邦,这两位大一统王朝开创之后的第一对角逐者,项羽作为最终失败者不仅没有被贬低和污名化,还得到了后世称赞与敬仰,例如,“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甚至是作为胜利者的刘邦,也表现出对于项羽的认可:

“吾听项羽之计而用之,故得天下”。

想要搞清楚为什么刘邦在登基称帝之后,没有对项羽进行名誉上的打压,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一、个人心理角度:刘邦和项羽的出身,决定了二人的眼界和胸怀。

一个人的出身和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后对于事物和人的判断,出身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眼界,却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胸怀。

公元前256年,沛县中阳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家庭,一个男孩出生,根据家中排行,称为刘季。

刘邦(剧照)

这一年,秦始皇嬴政,还在赵国为质,那个令六国闻风丧胆而又恨之入骨的老秦王嬴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还在为大秦东出不遗余力,一直把周王室打到交出九鼎。

刘季的童年、青年,就是在战国的最后时光。

虽然出身不高,平日所接触的也多是屠猪卖狗之辈,但是青年时期的刘季却有一颗侠义之心,平时不务正业,在那个普遍结婚较早的时代,二三十岁还没成家的刘季,不读书不务农,只好结交所谓的豪杰。

他的偶像是魏国的信陵君,为此,青年时期的刘季甚至外出游荡,探寻偶像的足迹。

后来,秦国几年之中连丧三王,年幼的嬴政,在吕不韦的支持下成为新的秦王,并在李斯的辅佐下,逐步统一六国。

项羽(剧照)

此时的刘季,成为秦帝国的底层官员,亭长,有了官身,刘季依旧不改往日形象,喝喝酒打打价。

吕氏乔迁,吹牛喊出“献万金”的刘季,得到吕太公的赏识,终于在不惑之年迎娶了吕雉。

秦二世荒淫,各地风起云涌,带领囚徒逾期的刘季有家难回,流亡芒砀山,无奈之下,斩白蛇起义,打回沛县,成为沛公,此时的刘季,才真正成为刘邦。

从刘邦的起家史可以看出,刘邦此人绝非草莽,更不是头脑简单的街头无赖,早年的游历,让青年时期的刘邦开阔眼界,可以说,他对于局势的判断,早已超出自己带领的沛县兄弟,甚至不亚于舞台中央的章邯、陈胜。

而创业的无奈和艰辛,更让出身较低的刘邦,在心理上更追求对于务实的优选,而不是什么大义,这从后来刘邦在雍齿反叛后投靠项梁,入关中约法三章,任用韩信都可以看出,刘邦做决策,首选务实。

刘邦

正是这种性格,让称帝之后的刘邦没有刻意对项羽进行抹黑,污名化。

刘邦所要考虑的,不是抹黑项羽的影响,而是污名化项羽对自己和新开辟的大汉王朝,有什么好处。

对于正统性的树立,只需要喊出项羽杀义帝一事即可,过分的污名化,只会让当时的儒生谩骂刘邦的心胸狭隘。

如果对项羽进行刻意的抹黑,那么,自己逃亡路上踹孩子,亲爹被烹之际喊一句分我一杯,又如何自圆?

刘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但也绝不是小人,青年时期就有一颗侠义之心的人,功成名就之后回首往事,亦不会做出此等事。

第二,时局的影响。

刘邦对于项羽,是从曾经的战友和兄弟,一步一步到竞争对手和仇敌的,二人的感情,并不是纯粹的和简单的,而是不断变化且日趋复杂的。

刘邦对于项羽,应该有一定的感情,或者说有那么一段时间,高高在上的项羽,是得到过刘邦的认可和尊敬的。

项羽乌江自刎,天下尽归刘邦,汉王朝建立之后,是存在诸多异姓诸侯王的。

这时候的局势,污名化项羽,百害而无一利,项羽的神勇,能够战胜她,更能显示自己的强大,以及心胸的开阔。

刘邦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深谙统治的艺术,分封异性诸侯只是权宜之计,这意味着,人生的最后几年,即便是称帝,也不能够享受,而是用最后的时光,平定异姓诸侯王,让大汉王朝不至于再出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

此时的异姓诸侯王,是有一部分人之前是项羽阵营的,污名化项羽,会让这些人内心不甘,汉朝可没有电报和手机,信息传递不便的年代,这些距离较远的诸侯王,在老上司项羽被抹黑之后,难免不会多想,继而蠢蠢欲动,以求自保。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刘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想要平定诸侯王,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所以说,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刘邦对于局势的判断和把控,是十分准确的。


另外,汉初时期,刘邦定下黄老思想治国的基调,国家动乱数十年,已经经不起折腾,只能通过无为而治的手段,让天下恢复生机,此时对项羽进行污名化,难免不会引起楚地和江东百姓的不满,要知道,项羽垓下之战失败之后,还是有众多支持者的。

第三,项羽本身的光环,在那个时期无法抹黑。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在泗水郡。

这是一个一出生就顶着英雄光环的男人,他是楚国名将之后,可以说是名门望族。

从幼年开始,项羽就在叔父的培养下,不断被灌输对于秦帝国的仇恨,而项羽天生神力,年纪轻轻就勇猛异常,且读书学剑。

叔父战死,二十来岁的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天下闻名,一个这样出身的人,加上年少成名和背负的血海深仇,注定是一个纯粹的人。

他身上的种种标签,都是世人追求和崇拜的对象,可以说,刘邦还在进军关中的路上时,项羽就以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偶像。

楚汉争霸

纯粹,意味着其刚坚不可摧,但是也预示着过刚易折,这也就是为什么项羽能够一战定乾坤让秦帝国倾覆,却又最终败在沛县油腻大叔刘邦手里的原因。

而项羽这种失败,又给他增加了一个悲情英雄的标签,在百姓的心中,他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加牢固了。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出身高贵,背负仇恨,年少成名战无不胜,却英雄气短悲情骤至,即便是胜利者刘邦,也是难以抹黑的。

另外,从后世的历史经验不难看出,对于王朝开创者的竞争对手进行抹黑,多数是这个王朝的后继之君所发起的,王朝的开创者,多是心胸开阔气宇不凡之人,自信得天下,还有必要对竞争者进行抹黑吗?

楚汉之际,先秦遗风尚存,人们依旧崇尚信义,即便是贵如帝王,也不能违背约定俗成的社会信义。

再者,对于统治者的抹黑,无论是秦汉之际还是后世王朝,多是儒生所为,即便是皇帝想要抹黑,也要儒生去进行实操,但是刘邦恰巧是一个不喜欢儒生的皇帝。


简短总结。

刘邦并非小人,对于项羽这样的竞争对手,他没有必要进行抹黑。

抹黑项羽对于新建的大汉王朝百害而无一利,作为一个务实的皇帝,刘邦不会做徒劳无功的事。

项羽是英雄,尤其是在当时的人心里,其地位是没法抹黑的,强行抹黑很有可能自取其辱。




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庸碌无能,贪图享受,迫害兄弟的人。李元吉则是一个心狠手辣,自私凶狠、谋朝篡位的人。这就是李世民对作为失败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污化。再比如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对陈友谅的后代也极力打击。虽然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已经投降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却把陈理送到高丽去,让他在那里自生自灭。

(朱元璋)

明明竞争对手已经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实力了,为什么这些古代统治者,还要对其进行污化,同时对其亲属进行严厉打击呢?这是因为竞争者虽然已经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党羽也许还在,他们的影响力还在。如果不严厉打击,失败者也许就会死灰复燃。别人就会利用失败者大做文章。比如明朝虽然失败了,但是民间却不断有人假托明皇室的后代起义。因而,清朝要对明朝进行污化,降低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为什么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却并没有污化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呢?不但没有污化他,而且对项羽的亲属还非常好。

项羽的亲属中,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如果说项伯是因为对刘邦有恩,才被封侯的话。项羽的其他亲属,刘邦对他们也是很好的。比如项襄,他是主动投降刘邦的,刘邦封他为桃侯。项他,他是与刘邦作战,被灌婴擒获的,刘邦后来依然封他为平皋侯。其他姓项的,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去哪里了,但是,也没有刘邦折磨他们的记录。

(刘邦)

而且,刘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赐项羽的那些亲属姓“刘”,包括项伯、项襄、项他,都被刘邦赐姓“刘”。这也就是说,刘邦是把项羽的后人,当成自己一家人了。这在古代统治者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但不污化项羽,反而还对项羽那么好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胸怀天下的缘故。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雍齿,他曾经多次背叛刘邦,对刘邦进行釜底抽薪,刘邦恨得他牙痒。连刘邦自己也对张良说,雍齿是他最痛恨的人。但是,当张良建议刘邦,先把雍齿封侯,以便安定功臣的心的时候。刘邦毫不犹豫地就把雍齿封为侯了。而且此后,刘邦杀掉了那么多功臣,都没有动过雍齿。

不过,如果说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才没有污化项羽,打击项羽的亲属,其实也说不过去。刘邦绝对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封雍齿为侯,也不是因为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要利用雍齿为他做事情。

也就是说,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江山长治久安。

(项羽)

当刘邦夺得天下以后,他发现那些异姓诸侯王们对他有很大的威胁,因此,他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韩信为他建国立下的功劳是最大的,但他反而最提防韩信,用阴谋手段把韩信给拿下来,后来还默认了吕后杀韩信。卢绾是他最好的朋友,可以随便出入他的皇宫。但他发现卢绾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因此率军讨伐卢绾。樊哙是他从小的哥们,但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樊哙作乱,因此不管樊哙有没有罪,都派周勃、陈平去杀他。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并善待项羽的亲属,原因就在于,项羽及其亲属,对刘邦不会构成威胁。

实际上,项羽虽然曾经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但他最终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失败的。垓下一战,就是一个证明。不但他曾经的部下彭越、英布对他倒戈,与刘邦的军队一起围攻他。而且他的士兵们,也纷纷离开了他。以至于他本来有10万军队,最终却一无所有,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这说明,已经没有人拥戴项羽了。因而项羽也不再是刘邦的一个威胁。既然如此,刘邦也就没有必要污化项羽,打击其亲属了。

(参考资料:《史记》)




我国五千年文明,历代开国集团系列,属西汉开国派最为坦荡。

夏代初期和商代初期没有文字,不好记载。

到了西周初年,姬发把歌颂商朝文治武功的历史记录几乎全部销毁,向外宣传周朝开国的正统合法以及功德美名。把纣王形容成无恶不作的暴君,把自己和姜子牙等功臣夸大功绩。隋唐跟风,李世民污杨广和李建成就像西周污商,史官们按照当朝君主的想法写,当然君主们不会扭曲历史大背景。宋元明清仿照的也不少。

只有西汉开国派系,刘邦,韩信,萧何,英布等这些人不会那么在乎虚名,按照真实情感行事。为什么他们敢这样做,不怕后人议论是非吗?

这就要追溯到领头人的性格了。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从小游于楚国外地,从青年开始就有一股游侠精神,那个时候天下很多名人喜欢养客,刘邦经常去串客,他崇拜信陵君,信陵君的气节和英雄气概影响了刘邦。回到家乡后,跟乡里人打成一片,从来不会顾忌太多,也不会在意那么多虚名,凭着豪迈坦荡的性格结交了很多朋友,包括官吏。

这些人以后跟随着刘邦建立汉朝,当然也不乏中间加入刘邦集团的很多人才。这些人都被刘邦的性格魅力吸引,不会搞那么虚的一套。

所以灭项羽之后,刘邦绝不可能去污项羽,项羽的气魄和本事也深深地震撼过刘邦,刘邦虽非置他于死地不可,但厚葬他也在情理之中。
再补一个后话,几十年以后,司马迁被刘邦曾孙阉割,太史公难免会对皇族有点介怀,众所周知,司马迁写史记也带有一点点的个人感情色彩,他都时不时把刘邦写成善于用人,豁达大度的角色,那可见真实的刘邦心怀之大。




很多人说刘邦是市井无赖,是泼皮,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这样的人可成为流氓天子。他夺得天下,真是太不公平了,为什么像项羽这样顶天立地的英雄,却没有赢得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呢?其实说这些话的人恰恰忘记了一点,正是由于刘邦的豁达和大度,才造就了项羽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而刘邦本人也成为了始皇帝之后,又一个大一统帝国的开创者。

在我看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项羽是盖世英雄,刘邦是绝代雄主。

可以这样说,正是西楚霸王项羽这也叫盖世英雄的存在,才衬托出了刘邦更加伟大。项羽确实英雄,出身将门之后,成为灭秦的主力。没有项羽,就谈不上亡秦,同样没有刘邦,就谈不上兴汉。项羽终结了秦朝的暴政,而刘邦平定了楚汉的乱世。他们属于同一历史时代,不同阶段下最伟大的人。他们很都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历史让他们相爱相杀,又成就了英雄之间的心心相惜。

二、刘邦性格的一个突出特征:豁如。

刘邦这个人特性格特点里,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特征就是豁如,也可以用现在的双赢思维来解释。刘邦这个人利己,但并不损人。在他的内心之中,对于项羽这样的人充满了敬佩,而并不是他表面上说的莽夫。

刘邦在项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己年轻时一直被压抑,而无法爆发出来的愤懑和力量。谁没有年轻的时候呢,自己在中年的时候,遇到了年轻的项羽又何尝不是遇到了年轻时的自己呢?

三、刘邦是政治家而不是文人。

刘邦也好,项羽也罢,他们的形象都是通过史家的笔在进入我们的眼帘的。刘邦是个政治家,而不是个文人,武文弄墨并不是他的特长,说人家的家长里短也不是他的兴趣。他的精力要用在治国平天下上,而不是用来议论项羽的短长。

项羽不过是自己平定天下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对手罢了,至于项羽究竟是英雄还是狗熊,就让后人去评说吧。但出于对对手的尊重,和对一位伟大敌人的敬意,刘邦对项氏家族并没有赶尽杀绝,反而对他们恩宠有加。

我并不关注在史家和文人的笔下,我究竟是英明的君主还是无道的昏君,我关注的只是我一手创立的大汉天下是否能够传承有序,天下的黎明百姓是否能够过上太平安详的日子罢了。至于项羽这个人,我只记得我们曾经是兄弟,是对手,也是敌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这个和刘邦不喜欢读书人尤其是儒生,有很大关系。因为抹黑污蔑,污名化,丑化都是读书人常用的手法,而刘邦是混混出身,是一言不合就开干的那种人,自然瞧不上读书人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刘邦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瞧不起读书人,甚至在儒生来投靠他的时候,刘邦还将儒生的冠取下来,在里面尿尿。甚至连当时郦食其去见他,刘邦就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食其来见。郦食其进去,自报家门是儒生,是读书人,结果被刘邦破口大骂赶了出来。最后郦食其改变了说辞,不得不说自己是高阳酒徒,刘邦一听没有那么文绉绉,繁文缛节那一套的,就接见了郦食其。

刘邦瞧不起读书人,也瞧不起读书人一套摸黑污蔑他人的东西。因为当时的读书人徒有虚名,夸夸其谈,尤其是秦朝的儒生,当时秦始皇一统六国,混一宇内,对儒家非常优待,在朝廷里设立的博士的官职,让天下的儒生前来做官。可是儒生们当了秦始皇的官,吃了皇粮,还向往西周分封制,认为郡县制不好,而分封制是最好的。而且言语里厚古薄今,讽刺朝政,结果儒生在朝廷辩论中输了,秦始皇趁机焚书。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所以刘邦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所以也知道读书人的尿性,而且历史上刘邦是有名的不读书就成功的人,他就是混混出身,不种地也不读书,所谓“刘项原来不读书”,说的就是刘邦不读书。

所以刘邦比较反感这些儒生大言欺人,好发表一些乱七八糟,不符合实际需要的见解。他当然为不会用儒生这一套抹黑污名化的下三滥招数。

成者为王,败者为贼。我国古代历史上摸黑污蔑前朝那是非常有一套的。尤其是秦始皇遭遇的污名化,摸黑污蔑是最多的,在古代王朝中评价里秦始皇就是个暴君。到了明朝李贽评价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变好是从近代开始的。

刘邦因为不喜欢读书人,也看不起儒家,反而得罪了后世的读书人,他们眼里看不起读书人,看不起儒家就是原罪。于是刘邦被污名化了,被丑化了。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厉害的君王,他由一介布衣当了皇帝,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而且刘邦平秦灭楚,推翻了秦朝暴政,约法三章,没有搞过屠城,也没有滥杀百姓,创立大汉四百年江山,在我国王朝开创者来说没有人比他更优秀。

可是在儒生的操作下,平民身份的刘邦成了混混无赖,骗吃骗喝,到处赊账,还不给钱。而贵族出身的项羽成了英雄,什么乌江自刎,霸王别姬,贵族气节等等事情都出来了。可是要知道项羽可是搞过屠城,屠杀百姓,屠杀降卒的事情。

只不过刘邦和项羽后来形象发生变化的区别在于刘邦看不起读书人,要破口大骂,甚至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而项羽却没有这样的记录。

实际上刘邦才是重用读书人和儒生的人,刘邦对郦食其言听计从,拿下了陈留。在天下平定后,听从了陆贾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言论,后来在朝廷里请叔孙通来制定礼仪。

而项羽对读书人可是下过毒手的,当时有人向项羽提建议,认为项羽应该建都关中,因为关中的地势非常好。当然从这个建议来看,这个人就是对天下大势十分明白的读书人。

可是项羽听了吗,项羽没有听从,反而说什么人富贵了要衣锦还乡。这个人听了就说项羽的坏话,沐猴而冠。结果就是项羽听不得容不下反对意见,杀了这个人。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读书人儒生就是贱骨头,明明刘邦养着他们,给他们饭吃,还让他们可以发表朝政,记录历史。结果读书人儒生是怎么对待刘邦的,在记录刘邦的时候夹带私货,将刘邦塑造成了混混无赖。

而容不下读书人儒生,那个连任底裤都输掉了,不承认自己失败的项羽竟然成了正气凛然的英雄。

而胜利者刘邦到最后却在历史记载中成了混混,他没有去抹黑项羽,反而被儒生所抹黑污蔑。这真是天大的不公。也说明了读书人不能得罪,读书人掌握笔杆子,也就掌握了话语权。

而刘邦没有污蔑抹黑项羽,是因为项羽本来就黑,根本就不用抹黑。项羽搞过屠杀百姓,坑杀降卒的事情,还杀了楚怀王熊心,连投降的秦子婴也被杀了,分封诸侯也不公平,连他的军师范增也被他气走,刚愎自用,不听良言。

项羽身上的污点实在是太多了,而刘邦干的那些事和项羽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汉朝初年,天下人都知道项羽干的事情,但是他们未必知道刘邦干的事情。所以刘邦不需要去黑项羽。

还有汉初当时的情况并不乐观,刘邦没有精力去搞这些事情。汉初内部诸侯林立,外部匈奴为患。刘邦的皇位坐不稳当,刘邦不是在平定异性诸侯王,要么就是在去打匈奴,要么就是如何让自己儿子刘盈坐稳皇位。

这些事情本身就比抹黑项羽要复杂的多,严重的多,是火烧眉毛的事情,必须立马解决。所以刘邦一直在解决这些紧要的事情,没有顾得上。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邦这个人性格上宽容大度,对很多事情并不计较的,连死对头雍齿都被封为什邡侯,所以他不会对一个死去的项羽做文章。

刘邦当了皇帝后,不仅派人去给秦始皇守陵墓,而且还给失败的陈胜修建了坟墓,也派人守陵墓,给了陈胜一个谥号“隐”。

刘邦这个人在历史算是被低估的,也是被后世文人所歪曲的。但是从很多事情上可以看的出来,刘邦还是有很多闪光点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项羽   污名   刘邦   沛县   乌江   楚国   关中   王朝   儒生   读书人   亲属   诸侯   出身   英雄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