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政变时,如果曹爽听见了他谋士的计谋,挟天子去许昌,天下的走势会怎样呢?

高平陵政变中,曹爽身为大将军,手握天下兵权,手中又有18岁的少帝曹芳,还有大司农桓范可以随时征调粮食,可谓是占尽了优势,但让所有人大失所望的是:曹爽居然选择了投降,毫不抵抗。

高平陵政变对于司马懿来说,其实就是一场豪赌,他只是趁曹爽带着皇帝出城扫墓的机会,控制了京城洛阳,然后以诱骗的方式,忽悠曹爽投降,欺骗曹爽只要兵权,可以保全性命与富贵,等到曹爽放下兵器投降之后,就被司马懿软禁起来,然后被司马懿随便找了个借口诛灭三族。

在这个过程中,曹爽不是没有机会,当时手下的不少谋士都劝曹爽不要投降,比如桓范、鲁芝、杨综等人,桓范劝曹爽带着皇帝到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兵马反击司马懿,用大司农的印章调动天下粮食,然后与司马懿对抗。

曹爽

鲁芝劝曹爽以现在的地位挟制天子到许昌,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一旦被罢免而束手待毙,肯定会被杀头。杨综劝曹爽挟持天子手握大权,如果放弃这些权力,肯定会被砍头。

这三人的意见都是要求曹爽挟制天子到许昌,然后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攻击司马懿,但是曹爽迟迟下不了决心,不敢选择与司马懿对抗,而是选择投降,那么问题来了,曹爽为什么不听谋士的建议?

主要有三个原因:

1、曹爽自知能力不如司马懿

曹爽比司马懿晚了一辈,曹爽的父亲曹真与司马懿差不多是平辈,而且曹真的能力并不比司马懿差多少,但是曹真的几个儿子几乎都不成器,在能力上不如司马懿的儿子,跟司马懿相比,无论是经验、能力、学识、待人处事,曹爽全面不如司马懿。

司马懿

曹爽没有对外征战的胜利经验,唯一一次大规模对兵就是兴势之战,曹爽为了立功,以大将军身份调动十余万军队发动了对蜀汉的进攻,但被蜀汉将领王平打败,差一点全军覆没,这次的军事经历让曹爽没有再次起兵对抗的信心。

曹爽没有军事经验,也少有带兵打仗的机会,反观司马懿,在曹真、曹休等人去世之后,司马懿成为魏国军事阵线唯一的顶梁柱,在中南战线,司马懿成功平定了孟达的叛乱,在西北战线,司马懿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并成功熬死了对方。

在北方战线,司马懿仅凭一年时间就平定了辽东,司马懿可谓军功卓著、经验丰富,别说曹爽,整个魏国朝堂之上,没有一个人军事能力能跟司马懿相比的,曹爽虽然不聪明,但他也不傻,他知道司马懿的能力。

曹爽与司马懿能力相差悬殊

曹爽终其一生没有在一场军事战役中取得胜利,他的能力根本不如司马懿,就算是他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把皇帝带到许昌与司马懿发生全面对抗,曹爽也没有信心,更没有把握打败司马懿,与其到时候被打败诛灭三族,不如趁现在有资本讲条件时投降。

2、司马懿给曹爽留了一条生路。

司马懿很懂人性,也非常清楚曹爽的为人,在高平陵政变中,司马懿一切的战略战术都是为曹爽量身订做的,他对曹爽太熟悉,甚至曹爽能够专权,也有司马懿一半的“功劳”。

司马懿为人厚黑、隐忍、低调、城府极深,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他的造诣都是曹爽的数倍,如果司马懿一定要在政治上扳倒曹爽,他肯定能做到, 但司马懿并没有,他选择了捧杀曹爽,故意退却,让曹爽先专权,曹爽一专权就引发了其他官僚世家的不满。

司马懿给曹爽留了一条生路

司马懿就联合这批被曹爽排斥的人,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在高平陵政变发生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认为司马懿是正义的,都被司马懿的表面所欺骗,但当曹爽投降之后,司马懿实际上获取了胜利,然后找个借口举起屠刀,诛杀了曹爽三族及其亲信数千人。

司马懿能够成功欺骗曹爽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把曹爽逼入绝路,曹爽如果没有这条生路,肯定会选择与司马懿对抗,现在留了一条生路给曹爽,同时许诺给予曹爽富贵,曹爽觉得自己斗不过司马懿,与其押上全部身家去拼命,不如投降换取富贵来得实在。

两权相害取其轻,这是人性的必然和弱点,司马懿洞悉人性,熟悉曹爽,故意假装给曹爽留了一条生路,才让曹爽投降,但凡有政治经验的人都会知道,政治人物的承诺不过就是一张白纸,曹爽却轻信了司马懿,同样被其外表所欺骗。

曹爽投降

3、曹爽的亲信不赞同谋士的建议

曹爽的亲信有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以及他的几个弟弟,从这些人能看出曹爽的用人原则,喜欢用浮夸的人,通俗地说就是喜欢吹牛拍马,没有真才实学,这些人在魏明帝曹睿主政时期,都不受重用。

曹睿作为皇帝,算是一个英明之君,基本能够明辨是非,只是生命晚期在用人上有些糊涂,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高谈阔论可以,真要办实事根本就不行,比如兴势之战,就是邓飏和李胜鼓动曹爽发动的,这两人完全不懂军事,却喜欢参与军事,曹爽的参军杨伟建议将邓飏、李胜斩首,因为他们破坏国家大事。

这样的人就是曹爽的亲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曹爽的亲信如此,可知曹爽本人如何了,这些人在面对危机时,根本看不清结局与战略,在面临生死选择时,这些人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投降。

高平陵政变

桓范、鲁芝、杨综等人并不是曹爽的亲信,虽然他们能够看透司马懿的小把戏,但是他们不受曹爽信任,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在历史上极少能够善终,曹爽之所以犹豫不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曹爽不听这些谋士的建议,却相信亲信的话,最终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曹爽听从了谋士的建议,选择挟制皇帝到许昌,结局会如何?能否打败司马懿扭转战局?

问题的关键否定在曹爽,如果曹爽能够看清局势,明白政治斗争背后的道理,他也不会投降,也能够领导手下将士打败司马懿,至少曹爽的手中有三个优势:

1、皇帝在曹爽手中,名正而言顺

曹爽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皇帝名义下诏说司马懿谋反,那司马懿即使能力再强,也面临极大的困难,在名义上无法与曹爽对抗。

曹爽有绝对的优势对抗司马懿

2、曹爽身为大将军,有全国的兵权

司马懿只控制了京城洛阳的兵权,洛阳城内的军队都是禁军,而且数量并不多,曹爽身为大将军,是全国武装部队最高指挥官,有兵权,可以调动全国的军队,这个军队数量可是司马懿的好多倍,曹爽至少在军队数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3、曹爽有大司农桓范

大司农相当于财政部部长,掌管全国粮食与钱财,打仗打的就是资源,也就是粮食与钱财,谁的粮食多,谁的钱财多,打仗打赢的机会才多,在这一点上,曹爽又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只要曹爽听从谋士的正确建议,他不可能会输给司马懿,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是徒劳的,谋士的建议是正确的,但前提是曹爽能够正确地领导这些人,但凡曹爽有曹真一半的能力,司马懿都不可能在高平陵政变中取胜。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曹爽‬不投降‬,也是‬斗‬不过‬司马懿的‬,有几个因素‬,一个因素是‬曹操的‬后代已经不多了‬,这么多年下来‬,消耗了不少‬。







如果‬没有力量‬能够‬合并‬起来‬打倒‬司马懿‬,那最后‬还不是‬被‬杀‬吗‬?还有主要的‬军权‬曹爽‬控制的不多‬,所以无法‬与‬司马懿‬抗衡‬。

这一点‬,曹爽‬在‬投降‬的时候考虑的很清楚‬。靠‬屯田‬的兵马‬打‬不过‬司马懿的‬正规军的。只不过是‬拖延时间‬而已‬,结局‬可能也是‬死‬。

司马懿‬当时‬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又‬有‬军权‬,曹爽‬怎么可能是‬他的对手‬?况且‬曹爽‬无‬谋‬怎么可能和‬司马懿‬较量呢‬?

曹爽‬底下的‬谋士‬确实‬有人‬劝告‬他们‬不要‬投降‬,但是‬由于‬曹爽‬的‬优柔寡断‬导致‬他的‬可悲的‬结局‬。他‬甚至以为‬司马懿‬能够‬保全‬他平安‬,而‬不‬会‬加害‬他‬,这是‬多么‬幼稚的‬政治‬谋略啊‬,连‬司马懿的‬缓兵之计‬都看不出来‬,当时‬许愿‬保全‬他‬就是‬怕‬他‬起兵‬造反‬,而‬安抚‬他的一个权宜之计‬而已‬。哎‬,可惜‬曹爽‬竟然‬看不出来‬。。


没有谋略‬,又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那是无法‬与‬司马懿‬抗衡的‬。要知道‬司马懿的‬谋略‬可能‬只比‬诸葛亮‬低‬一点‬。曹爽‬仅仅‬凭借‬贵族子弟的头衔‬,是无法‬与‬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对抗的‬,结局可想而知‬。

其实,司马懿的智谋可能只比诸葛亮略低,兵力要远远胜过诸葛亮,这也是他能够长期与诸葛亮抗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可以从几个事例可以看出司马懿并不惧怕诸葛亮,而与诸葛亮作战也不是一直输,而是互有胜负,而且,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司马懿,司马懿没有上当,冲动而攻城,导致诸葛亮计谋没有用成,司马懿不可谓不老奸巨猾。那么,曹爽与司马懿比起来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没有办法比啊。所以,曹爽就算去了许昌,也很难有胜算,可能最后还是一个覆灭的结局,只不过多活了一些时候罢了。仅供参考。[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图来自网络,侵删)




高平陵之变曹爽即使反抗,那也是毫无胜算。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突然重病不起,虽然太医竭力抢救,但是一直没有什么起色。自知时日无多的曹叡因为太子曹芳年幼,于是任命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

这两人中,司马懿是三朝元老,两朝顾命,德高望重。相比之下,曹爽只是个纨绔子弟,没什么本事。所以在初期曹爽都很尊重司马懿,什么事都听他的,合作得还挺不错。

然而后来曹爽的亲信丁谧、毕轨等人都劝他不可把大权让与他人,唆使曹爽架空司马懿,独揽大权。于是曹爽去见曹芳,将司马懿明升暗降为太傅,夺了他的兵权,然后任命自己的兄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控制了中军,亲信何晏、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李胜为河南尹,独揽大权。

司马懿则不动声色,一面假装生病在家休养,一面秘密联络朝中大臣,在公元249年趁曹爽弟兄们陪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的时候,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

曹爽得到消息以后不知所措,大司农桓范劝他立刻带着皇帝去许昌,调集大军征讨司马懿。但是曹爽却轻信了司马懿只要他投降,那么就保全他的性命的承诺,乖乖交出印信,最后被司马懿灭族。

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曹爽确实怎么都要反抗一下,寻找一下生机。不过按照当时的局势来说,曹爽即使反抗,也没有什么胜算。

首先来说,在洛阳一点司马懿其实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

曹爽虽然是大将军,曹羲、曹训两人又统帅中军,看着兵权在握。不过高平陵事变发生时,他们都不在洛阳,而是陪着曹芳一起去了高平陵,身边只有少量部队随行,加上临时征发的部队,也不过几千而已。

爽留车驾宿伊水南,伐木为鹿角,发屯甲兵数千人以为卫。

而司马懿则拉拢了曾经在中军任职多年的蒋济,趁着曹羲、曹训不在军中的机会,以太后的懿旨接管了中军,接着又控制了武库,掌握了洛阳附近的主要军事力量。所以司马懿除了分兵守卫洛阳各重要所在外,还有余力分兵去驻守洛水浮桥,防止曹爽逃亡关中,和他的心腹夏侯玄汇合。

很明显,当时兵力对比上司马懿占据了绝对优势。

司马懿之所以不急着发起进攻,而是派人去劝说曹爽投降。主要还是因为他了解曹爽,知道他不会反抗,因此希望尽可能避免皇帝受到波及,减少事变造成的后遗症。

不过如果曹爽不识趣,真的要前往许昌的话。司马懿可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肯定会发起进攻。按照双方的兵力对比,和司马懿、曹爽带兵能力的差距,这一战结果可想而知,曹爽是必败无疑。

其次来说,曹爽即使侥幸逃到许昌,那么也不可能和司马懿抗衡。

在司马家族控制曹魏军政大权以后,魏国爆发了多次反对司马专权的叛乱,这让很多人觉得曹爽如果振臂一呼,那么肯定会有很多人响应。但是这个看法其实并不准确。

确实,司马专权时期的叛乱有不少是忠于曹魏才起兵的。但是曹爽控制魏国大权时独断专行,任人唯亲,重用的都是他的心腹,这就导致了曹爽和朝中大臣们的关系极为紧张。

更糟糕的是曹爽和他的心腹大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并没有什么真实能力。这就导致了在曹爽执政期间,魏国对蜀、对吴的战争中都遭到了惨败,国力损失惨重。

所以在高平陵事变之前,魏国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曹爽才是曹魏的祸害。司马懿得到了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尚书陈泰、侍中许允等朝中重臣的支持。而这些人中,不乏曹魏的忠臣,像蒋济后来就不肯受司马懿的封赏。但是他们当时都选择支持司马懿。

所以就算没有司马懿,其他忠于曹魏的大臣也早晚会起兵对付他。曹爽即使逃到许昌,下令调集各地军队,愿意服从他命令的并不会太多。

更何况司马懿早就用太后的名义说明曹爽劫持了皇帝,因此即使愿意带兵来的地方大员,也很可能要求曹爽先交出皇帝。

问题是魏帝曹芳,也因为曹爽驱逐太后一事和迟迟不肯让他亲政,而对曹爽颇有意见。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以后,没有做出任何支持曹爽的表态。所以曹爽到底能聚集起多少愿意为他作战的部队非常可疑。

相反,司马懿不仅是三朝元老,两朝顾命,德高望重,而且又得到太后、朝中大臣和世家的支持,他的号召力显然比曹爽大得多。

因此曹爽侥幸逃到许昌,也无法和司马懿抗衡。




只要曹爽带着曹芳去许昌,那司马懿就完犊子了!

司马懿之所以能迅速稳定整个曹魏,并不是因为他控制住了整个曹魏的兵权,而是因为他手里有曹魏的皇帝曹芳。

曹芳可是个王牌!任何封疆大吏胆敢挑衅司马懿,那司马懿就推曹芳出来,瞬间就能镇住对方,除非这货想要背负上谋反的罪名。

谋反是要诛灭九族的,司马懿诛杀的是曹爽一族,又不是诛杀曹芳,所以从表面看,他算不上是谋反,甚至还有一些心向曹魏的老臣对司马懿报以希望,认为他真的是来清君侧的。

因此,现在你该知道,曹爽手里一副好牌,被他打得究竟有多稀巴烂了吧?司马懿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才让他们家逐渐接管了老曹家的大权。


一、曹爽带着曹芳去武昌,司马懿要哭死。

谁手里有天子,谁就代表了正义。很显然,当时曹芳被曹爽裹挟着去高平陵祭拜,天子是在曹爽手里的。

而司马懿手里有啥呢?只有皇太后一人而已。而且这个皇太后还不是曹魏皇帝曹芳的生母,因此不具备任何权威性。

所以当时曹爽身边的谋臣桓范提醒曹爽:大家完全可以去许昌避难。随后以天子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曹爽但凡是个干大事的人,就应该抛弃洛阳城内的一切,果断带着曹芳前往许昌。许昌是曹操起家的老巢,在这里以曹芳的名义号召天下人勤王,那是相当名正言顺的。


而当时司马懿手里也就几千人马,压根不足以震慑全局,只要封疆大吏们回朝,那司马懿非得吃不了兜着走。

司马懿手里没有天子,曹芳是曹叡钦定的接班人,是最有号召力的。所以只要曹爽去了许昌,那司马懿就铁定得背负上谋反的罪名。

那些跟随司马懿的雍凉旧将们,此时也要掂量一件事,是否要跟着司马懿谋反。如果谋反成功了,倒也算了,如果失败了,就是诛灭九族的大事情。

因此光靠司马懿那点人马,完全不足以跟整个曹魏相抗衡。就算雍凉将领投靠司马懿,那也是一场硬仗,毕竟支持曹魏的将领,肯定是占大多数的,谁也不想被灭族嘛!


二、曹魏内乱,蜀汉和东吴就有机会了。

曹爽如果去了许昌,司马懿必定急得要跳楼。为了自保,他肯定联系上郭淮等雍凉将领,让他们誓死站在自己这一边。

已经到了鱼死网破的时候了,也就顾不得曹魏集团是否分崩离析了。而曹爽这边召集的人马就更多了,全都是曹魏的股肱老臣。

这么一来双方铁定要开打,曹魏内部混乱,谁最高兴?当然是蜀汉和东吴了。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说过:“待天时有变”,这几个字恰好可以印证曹魏内乱。

司马懿把雍凉的军队召集回来,那曹魏在雍凉边境上可就空虚了。到时候蜀汉完全可以派遣一支军队北伐雍凉,攻占长安,拿下关中,一点毛病都没有。


而曹爽这边,要想对付司马懿,肯定要动用淮南的力量,满宠、文钦等人,可都是曹家的嫡系。这么一来淮南地区的防务又会变得弱不禁风。

孙权看到这个机会,那还不立马带兵杀到淮南?到时候淮南、徐州都会岌岌可危。曹魏内讧的同时,还要对付蜀汉和东吴,那结局可想而知。

到时候曹魏江山,大概率是被蜀汉和东吴给瓜分了,就看谁的速度快了。因此曹爽如果出逃到许昌以后,要么会形成四国纷争的局面,司马家、曹家、刘家、孙家。要么就是蜀汉和东吴吞并了曹魏。


三、蜀汉大概率会夺得天下。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经历了数十年的三国纷争以后,天下人似乎都看出了一件事儿,必须要统一才能够保证安居乐业。

那么谁来统一更加合适呢?我认为是老刘家。为啥呢?

第一,从名望上来说,只有刘家的汉朝完成过大一统。

因为曹魏这边对老曹家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因为他们没能给天下人带来安居乐业。至于刚谋反的司马家,底气不足,实力弱小,又凭什么完成大一统呢?

至于孙权和刘禅,这两个人都是偏安一隅的人,孙权虽然守城很强,可进攻不足。所以他只能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而刘禅能力比孙权差得多,也是个守城之主。但问题是,人家是老刘家的后代,而且诸葛亮执政12年时间,给蜀汉留下了一整套非常管用的管理制度(蜀汉是三国最稳定的一个国家)。这就是蜀汉博取人心的重要武器。

这些诸侯当中,只有老刘家的汉朝是曾经完成过统一的,再加上诸葛亮管理制度的加持。在潜意识当中,更多人会倾向于投效刘禅。

即使刘禅没有什么能力,可刘禅手底下有一帮有能力的人,这就是他夺取天下的资本。谁让老祖宗争气呢?一点办法都没有。

第二,从军事实力上来说,蜀汉的陆军非常强悍。

此外孙权的部队只擅长水战,到了陆地上压根就不行。而司马懿和曹爽内耗,把曹魏的核心力量都给搞完犊子了。

再看看刘禅这边,蜀汉的陆军在三国绝对是一流水平。几万人翻山越岭,还能打得曹魏生活不能自理。

总结:司马懿就是看准了曹爽不会跑。

曹爽为啥不会跑?司马懿早就给出了答案,他告诉手下人,曹爽肯定留恋洛阳城里的一切,因此他跑不远。

这就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一个普通人,花了大半辈子挣下的家业,能说放弃就放弃吗?显然不会吧?再说了,曹爽的家人亲眷都在洛阳城中,他要是跑了,这帮人可就活不成了。

司马懿料定了曹爽不会跑,所以他才敢贸然发动高平陵之变。事实也是如此,曹爽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司马懿会放过他,结果完犊子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249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带着少帝曹芳,一起出洛阳拜高平陵。

隐忍多时的司马懿立刻发动政变,占领武库和京城各处要害,包围皇宫。随即,司马懿联合太尉蒋济等人拜见太后,奏告曹爽有不轨之心,请求太后废黜曹爽兄弟兵权。太后“敕如奏施行”。

随即,司马懿以太后名义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据爽营”;又以太仆王观“行中领军,据爽弟营”。由此,司马家掌控了京师禁军。

在搞定京城后,司马懿率军抵达洛水上的浮桥,派人递奏章给曹芳,汇报了相关情况。

曹爽接到奏章,不敢转呈少帝,紧急发屯田兵数千,砍树木为鹿角以守。

此时,逃出洛阳的“智囊”桓范向曹爽提出了一条建议:立刻带天子去许昌,然后以天子令调各地兵马,以大司农印调集军粮,讨伐司马懿。

当然,曹爽最终没有采纳其策,选择了放弃。

那么,如果曹爽采纳桓范之策,天下形势又当如何呢?

天子令

此策的关键,就是利用天子,号令天下,征集兵马钱粮。

那么,天子令,此时好使吗?

此时,曹爽手中拿着尚未亲政的天子,司马懿手中拿着太后。

一般情况下,“以孝治天下”的传统下,天子尚未亲政的时刻,太后令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合法性。太后甚至可以废除尚未亲政的天子。

这也是许多朋友认为曹爽手中“天子令不好使”的原因。

其实,在曹魏制度下,司马懿搬出太后,已经“违法”了。

曹魏初建时,曹丕吸取东汉外戚专权的教训,就已经严令:“群臣不得奏太后”,并表示“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也就是说,太后关于废黜曹爽兵权的指示是非法的,甚至是要引起“天下共诛之”的!

所以,尽管天子尚未亲政,但天子令,依然是当时曹魏唯一合法的“最高指示”。

就合法性而言,曹爽拥有绝对的优势。

那么,各地军队,是否会听从这唯一合法的“最高指示”呢?

各军是否服从天子令?

确实,司马懿在各外军中的基础是雄厚的。

司马懿曾担任过荆州战区、雍梁战区的最高统帅;而在征讨公孙渊时,又曾节制幽并战区的军马。

然而,司马懿的影响力与天子是绝不可同日而语的。

以雍梁战区为例。

诸葛亮北伐时,司马懿常采取坚守之策。

然而,当手下众将请战时,司马懿却很难镇住场子。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按不住场子,只得出击,结果在卤城大败。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也按不住场子,只好托言要请示天子,最后靠着天子严令才镇住场子!

即便是正常的进退战守,司马懿都难以按住众将,甚至最后要借天子令来镇场子!

让众将跟着你抗拒天子?此时的司马公还远远没有这个能量!

可能有的军队会消极奉诏,可能有的军队会设法保持中立,但绝大多数军队,无论之前与司马公有过什么密切关系,恐怕都是不能公开站在司马公一边的。

所以,如果曹爽确实能在许昌以天子令召集诸军,形成讨逆大军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当时,司马懿所掌握的禁军,平时主要担负宿卫,兵精而少(与后来司马家掌权扩充禁军后的情况不同),力量上处于绝对劣势。

当然,考虑到司马懿与曹爽才能上的悬殊差距,谁也不知道司马懿会不会又玩出什么幺蛾子,谁也不直到曹爽会不会玩出什么愚蠢举措,所以,我们只能说司马懿会陷于危险境地,最终谁胜谁负,难有定论。

诚如此,就司马懿与曹爽而言,“天下事,未可知”也。

但是,就曹魏而言,这将是一场规模巨大的内战,就蜀吴而言,这将是真正的“天下有变”。

不过,扯这些没有用。

因为:司马懿根本就不可能放你去许昌!

根本去不了许昌

在曹爽和天子去许昌前,考虑“四方之军”是奢侈的。

司马懿与曹爽,此时就隔着洛水,近在咫尺。

司马懿掌握着京师禁军,曹爽手中只有数千屯田兵。

司马懿的京师中军,确实不足以“当四方之兵”,但收拾眼前的曹爽还是没有问题的。

司马懿之所以不敢直接发兵攻击,不过是担心投鼠忌器而已。

贸然发兵,刀箭不长眼睛,如果在交战中不小心惊动圣驾,甚至把天子弄出个好歹来,那就麻烦了。

因为投鼠忌器,因此,司马懿自然要尽可能争取“和平解决”。

投鼠忌器,不代表司马懿就会因此被束缚,眼睁睁看着曹爽安然带着天子去许昌,干瞪眼看着曹爽以天子名义从容召集四方兵。

毕竟,除非曹爽亲自把天子奉还,否则,司马懿总还是要“武力解决”的。

既然如此,与其等到曹爽发动大军再武力解决,为何不在这个时候就武力解决呢?

事实上,高柔、王观,已经“悉起营兵及城中余众,承制发武库杖,开四门,出迎魏帝于洛滨”,作好了武力解决的准备了!

说到这里,有一件事,又想再啰嗦两句。

因为司马懿想方设法争取“和平解决”,许多朋友就此认为:只要曹爽不顺从,司马懿不敢讨伐。

合着司马懿处心积虑搞这么一个政变,蒋济、王观、高柔等老臣以尊贵身份参与政变,就是为了赌曹爽最后草包投降?只要曹爽不投降,司马懿、蒋济等人就一起粉身碎骨?

当然不是!

司马懿之所以尽量争取和平解决,不过是担心用兵中出现意外,以后在政治上会有很多麻烦而已。

至于曹爽嘛···死定了!

司马懿,不可能眼睁睁看着你曹爽带着天子去许昌!

曹爽死定了,如果司马懿在用兵中“不小心”伤及天子了,那又会如何呢?

如果不幸如此,司马懿的麻烦会比后来司马师废帝、司马昭当街杀天子麻烦得多,因此司马懿此时的根基尚远不如他儿子的时代巩固。

但是,以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也不是应付不过来。比如嫁祸曹爽,或者另找个替罪羊,都不是难事。

即便会引起“拥曹派”的反抗,问题也不至于会有足够翻天覆地的反抗。

毕竟,从后来淮南三叛来看,“拥曹派”也不是铁板一块,也都是各怀私心的。

总之,如果天子不幸遇难,司马懿会很麻烦,但又不是克服不了的麻烦。

当然,这一切,就不劳曹爽操心了。

因为,曹爽去不了许昌,他死定了。


历史问题,没有什么“如果”。

所以,我们聊“如果”,其实就不是在严肃地研究历史,而是在娱乐。

既然是娱乐,说到哪里算哪里,说得不对的大家友好怼一怼就好啦,不必上火。

祝君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0

标签:许昌   谋士   魏国   蜀汉   天子   东吴   司马   洛阳   兵权   天下   亲信   太后   计谋   走势   军队   皇帝   能力   财经   曹爽   高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