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有哪些严重后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造成很多严重的后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严重后果:

  1. 呼吸困难:患有 CPOP 的人经常感到呼吸困难或气短。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
  2. 肺部感染:慢阻肺患者的免疫系统通常处于较弱状态,容易感染肺部感染,这可能会导致咳嗽、喉咙痛、膈肌痉挛等症状。
  3. 心脏病:与 COPD 相关的低氧水平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和心脏病发作,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
  4. 肺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还可能导致肺部纤维化,这是一种肺结缔组织增生的疾病,会导致呼吸困难和气短。
  5. 肺血栓栓塞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还可能导致肺组织中的血管缩小,以及肺循环的不断加速,这可能会导致肺血栓栓塞症。

总之,如果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且不及时治疗和控制,这些严重的后果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如何预防和治疗慢阻肺的并发症与合并症(一)


慢阻肺如同大多数慢性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一样,患病早期到中期不易察觉,除了轻微咳嗽,咳痰,再无明显的不适,这个过程大约持续10~20年,所以,慢性病给我们早期发现和预防的时间还是非常漫长的。然而,遗憾的是,吸烟者会把这些早期症状当做正常现象而不予重视,当出现活动后呼吸困难时,疾病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将会在短短几年内快速恶化,除了发生呼吸衰竭,还会伴随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会显著加速疾病的恶化。因而,慢阻肺患者绝不能只关注肺部问题,因为慢阻肺可引起全身多种并发症,包括气胸、心血管疾病、肺癌、骨质疏松、抑郁等疾病。这里特别提醒,慢阻肺患者要警惕以下十大并发症。

一、慢阻肺与气胸

人体肺与胸壁之间有一个密闭的潜在腔隙,称为胸膜腔。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仅含有少量液体,是不含有空气的;一旦胸膜腔内有气体聚集,就说 明 肺 脏“漏 气”了 ,医 学 上 称 之 为“气 胸”。

1、什么样的人容易发生气胸?

肺气肿、肺大疱,是气胸最常见的病因。有肺部疾病的人容易引发气胸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结核等;特别是又瘦又高的慢阻肺更容易引发气胸;

2、什么因素可以诱发气胸?

常发生于突然用力的情况下,如持重物、搬运东西、剧烈运动、大笑、用力排便、屏气、用力打喷嚏等。但少部分患者可无明显诱因,甚至在睡眠中也突发气胸。气胸最常见的症状是突然发生一侧胸痛、憋闷、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能合并有轻度咳嗽。发病之后,随着胸腔内漏气量的增加,喘憋症状会越来越重。严重者可出现烦躁不安、大汗、面色发绀、呼吸加快,最后可能人事不省,呼吸减弱甚至消失。慢阻肺患者肺储备功能差,即使是轻度气胸也可能引起明显的呼吸困难。临床上,医生会根据胸腔集气量、发生的次数以及基础疾病,决定治疗的方法。

牢记以下三点可以预防气胸:

1. 运动方式:有肺大泡的患者,切不可剧烈运动或者进行高强度运动,例如打篮球、游泳或长跑。平时运动时动作要缓慢,不要突然用力。咳嗽、打喷嚏和大便时也不要过于用力。剧烈咳嗽,大便时屏气这些行为都十分容易导致气胸发作。

2. 控制情绪:平时生活中注意控制个人情绪,积极乐观的心态对身体恢复大有好处。如果经常易怒或情绪控制不当,很容易出现身体异常,影响治疗效果。

3. 饮食:尽量选择容易消化的低脂肪高优质蛋白质食物,如牛奶、鸡蛋,西兰花,可以减轻肠胃消化负担。另外,多摄入富含纤维素(各类蔬菜)以及膳食纤维(各种水果)的食物,可以预防出现便秘症状,因为便秘时用力屏气排便可以导致气胸发作。


二、慢性呼吸衰竭

什么是呼吸衰竭?

慢阻肺发展到晚期,由于支气管严重狭窄和肺气肿的加重导致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伴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增高而出现的一系列病例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某些诱因如呼吸道感染、冷空气刺激、分泌物干结潴留可诱发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有什么症状?

呼吸衰竭患者主要的表现为呼吸困难,尤其活动后呼吸困难,急促,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绀、鼻翼扇动、辅助呼吸运动增强、呼吸节律发生改变。缺氧早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定向力障碍;随着缺氧的加重,病人可出现烦躁、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心律失常;后期表现为抽搐,昏迷、呼吸减慢、呼吸节律不整、血压下降。

此外,合并二氧化碳潴留的病人还可有头痛、嗜睡、球结膜水肿、皮肤多汗等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肺性脑病,最后出现呼吸停止。

牢记以下四点可预防呼吸衰竭:

1、彻底戒烟、按时规律用药:长期吸烟会刺激支气管产生慢性炎症,气道内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壁水肿导致支气管狭窄和阻塞,所以慢阻肺患者必须立即戒烟,并且长期使用化痰药物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支气管扩张药物扩大支气管,减轻气道阻塞,防止肺气肿加重。

2、增强营养,保持体重,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多进食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每天必须一杯牛奶和一个鸡蛋。多吃豆制品(豆腐和豆腐干)、海产品(海带、虾)、木耳和芝麻等。建议老年人和慢阻肺患者的体重指数最好维持在20~28之间。因为有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低体重和营养不良会导致呼吸肌和骨骼肌功能障碍,体能下降,疾病反复加重,引起死亡风险增加。

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例如身高1.75m,体重70kg,则BMI=70kg÷(1.75×1.75)=22.86

3、积极预防感冒和肺炎:慢阻肺的感冒与常人不同,小小的呼吸道感染往往会牵连下呼吸道,导致慢阻肺急性发作。慢阻肺是一种全身慢性炎症性疾病,慢阻肺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并发多种感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尤其在容易发生感染的秋冬春季节,每一次感染的发生都可能促使疾病加重。感染作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最主要的诱因。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适时添加衣物,多喝水,每天1500~1700ml,勤加锻炼,每年10月中下旬到社区卫生站注射流感疫苗,每5年注射肺炎球菌疫苗,以增强抵抗力。

4、秋冬季注意保暖:秋冬季一定要注意保暖,因为冷空气刺激可以直接诱发支气管的收缩痉挛,分泌物无法排除,诱发感染,导致呼吸困难加重,所以,慢阻肺的晚期患者冬季一定要将室温维持在16度以上,并减少外出,可以大大减少因冷空气刺激诱发的呼吸衰竭和急性加重。

5、坚持每天做呼吸操:增强呼吸肌肉的功能。呼吸肌肉疲劳时,可以使用体外膈肌起搏,增强膈肌的功能,锻炼膈肌,增强肺泡通气。

呼吸科专业医生,为您提供专业的防治手段,有任何问题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1、心血管病发病倾向增高:慢阻肺患者最常见的死因为心血管病。除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在慢阻肺全程中也增高。另外,肺内持续性炎症也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险性,而慢性缺氧及炎症反应也易引起心律不稳。

2、全身软弱乏力:慢阻肺患者因为缺氧而使肌肉组织供氧不足,呼吸困难又使呼吸肌耗氧增多,骨骼肌强度和耐力降低,所以慢阻肺患者常常会觉得浑身乏力。同时,因为气促而活动受限,也会促使患者的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及丧失功能。

3、骨质疏松:骨质疏松在慢阻肺患者中十分常见,这可能与吸烟、活动少、营养不良、炎症因子的作用及皮质激素治疗等有关。

4、抑郁症和焦虑症:产生于肺的循环细胞因子对情绪有重要影响。加之患者为疾病所累,不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孤独痛苦,也使心情抑郁寡欢。

5、睡眠呼吸障碍:正常人睡眠中通气可以稍有降低,而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睡眠时通气降低较为明显。尤其是患者清醒状态下动脉血氧分压已经低达8.00kPa(60mmHg)左右时,睡眠中进一步降低,就更为危险。患者睡眠质量降低,可出现心律紊乱和肺动脉高压等。




慢性阻塞性肺病主要是气道气流受限,且不可逆,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中的常见及多发病,病死率患病率都比较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原因常常有:

1,吸烟,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重要发病因素,抽烟时间越长,抽烟越多,其患病率越高。

2,职业粉尘,如老师,石匠等。长期接触可形成尘肺,进而形成阻塞性肺病。

3,空气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长期接触损伤呼吸道是主要原因。

4,支气管感染,反复的支气管炎症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慢性阻塞性肺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出现以下并发症如:

1,呼吸衰竭,在病情急性加重的时候,往往导致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常常危及生命,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2,自发性气胸,病变引起细支气管不全阻塞,形成肺大疱,肺大疱破裂也就形成气胸。

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这是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肺动脉痉挛,血管重塑,肺动脉高压引起。这也是慢阻肺终末期一个严重并发症。




慢肺阻中医名称老喉咆

慢肺阻其中包括肺气肿!(肺胀),随年月久治不愈,拖延转换成肺大泡,肺浓肿,肺纤维,肺心病(死亡),肺结节,肺恶性肿瘤。

以西医西药方式方法,施治缓解性的发展只能慢慢推向死亡。

中医中药施治,可避免症状向后延伸,可悾性的控制病症继续引发其他症。巧遇中医能治愈。慢肺阻,越是发作时及时施治,效果会有治愈的机会大。说别了肺寒毒祛风为主。养为二。

肺部疾病,只有恶性肿瘤后期难医,其他肺部疾病,应首选中医中药施治,相对性的比西医西药好的多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气胸   肺气肿   肺病   分泌物   肺部   支气管   并发症   炎症   心脏病   症状   患者   呼吸   困难   疾病   发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