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襄公和妹妹文姜之间真的不清不楚吗?

齐襄公因为跟妹妹文姜通奸,还做了一件人神共愤的事,这可是春秋时期的一桩大案。


待嫁闺中的文姜与哥哥齐襄公之间不清不楚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盛产美女,又因为齐国原本是姜子牙的封地,在三监之乱后,周成王赐予了姜子牙征伐大权,所以齐国很快便成为西周最大的诸侯国之一。

汉·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东至海, 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

因此,诸侯国诸公子,无不以娶到齐国公室之女为荣

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时期很多有名的美女,都以某姜为名的由来,姜即齐国公室之姓,也就是姜子牙的姓,比如文姜、宣姜、齐姜、等等。


在齐僖公时期,他的两个女儿文姜和宣姜,也是当时有名的大美女,登门求情之人络绎不绝。

尤其是小女文姜,不仅生得国色天香,更是才华横溢,因此才被人称为“文姜”,文即表示才华,姜则是她的姓。

在文姜长大之后,齐僖公从诸国太子中为她挑选了一名夫婿,此人便是郑国的太子姬忽,也就是后来的郑昭公。

不得不说,齐僖公的眼光还是不错,姬忽的确是难得一见的人才。也正因为如此,他拒绝了齐僖公的好意,不想娶文姜为妻。

姬忽的父亲郑国国君非常不解,问儿子是什么意思,各诸侯太子、公子争相讨好的大美女,难道你都看不上,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媳妇?

姬忽对他父亲说了这么一句话:“娶妻应该讲究门当户对,齐国是大国,而我们郑国不过一个小国,这样的婚配不相配,将来一定会后患无穷!男人要想得到幸福,只能靠自己,也不能将希望寄托在女人身上!”

这就是“齐大非偶”的成语由来。


显然,姬忽是正确的,虽然他这时候还不知道,这个美名远播的文姜,其实正与她哥哥乱搞男女关系,但是也算保住了自己一命!

关于文姜与她哥哥的故事,春秋时期很多记载史料的书籍上都有提及,在《诗经·齐风》上就至少有三篇,讲的是文姜与她哥哥之间的爱情故事,分别是《载驱》、《敝笱》,以及《南山》。

文姜嫁鲁桓公

文姜被姬忽拒婚之后,齐僖公又给她物色了一个“良婿”,这一次他抛弃了那些诸侯太子、公子,直接从在位的诸侯中选了一位年轻的。

此人就是刚刚弑兄上位的鲁桓公,虽然杀了哥哥名声不太好,但是毕竟已经当了诸侯,地位比那些太子又高了一筹 ,何况鲁国是周公后人,地位上先天就比其他诸侯更高。

这一门婚事倒是门当户对,只是不知道齐僖公是否知道自己儿子跟女儿之间的荒唐事儿。

若是不知道,那他这个父亲可就失败的很。

若是知道,那他就暗中坑了鲁桓公一把,将其当做了接盘侠。


不管齐僖公知不知道,但是鲁桓公肯定是不知道自己的妻子还没过门,已经给自己戴上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的。

不管怎么说,鲁桓公刚当上国君没多久,又娶了一个名扬天下的大美人,功成名就、财色双收,一时间成为了人生赢家。

再续前缘

鲁桓公就这样与文姜做了十几年的恩爱夫妻,文姜还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

若是没有意外的话,文姜与哥哥齐襄公之间的事儿,也应该随着文姜的远嫁而告一段落,除了他们本人,以及宫中极少数人之外,不会被外人所知。

可是,谁也没想到,鲁桓公为了讨好文姜,做了一个决定,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小命,也将齐襄公与文姜之间的丑事传遍了天下,使得数千年后依旧被人 津津乐道。

齐襄公,也就是文姜的哥哥,他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之人,从他跟妹妹乱来就可以看出。



做了齐国国君之后,他也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主,四处掀起战事,为了攻打纪国,还搞了一个“九世之仇”出来。

《公羊传·庄公四年》:“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鲁桓公十八年,即齐襄公四年,鲁桓公与大舅哥约定在齐国的泺地会见。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文姜便向鲁桓公请求,让鲁桓公带着她一起回齐国。

鲁桓公为难道:“这不太好吧?我是去齐国与齐襄公商议国家大事,带着你做什么?”

文姜泪眼汪汪:“我十几岁远嫁鲁国,现在一晃已经过去了15年,一直没有机会回家看看亲人,你就这么忍心让我整日以泪洗面吗?”

鲁桓公显然不知道,文姜所谓的亲人对她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忍心看到妻子落泪,于是就这么稀里糊涂答应了带着她回家省亲。

文姜回到齐国之后,便将鲁桓公扔到一边,整日在齐国宫中与哥哥齐襄公享受鱼水之欢。


发现奸情,鲁桓公被杀

鲁桓公开始见文姜整日去往宫中,也没当回事,毕竟那是她的家,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了,现任齐国国君是她的哥哥,与嫂子、侄儿侄女什么的亲近一下也无妨。

可是,随着时间的过去,鲁桓公渐渐发现不对了。

自从到了齐国之后,文姜就愈发对自己疏远起来,甚至每当自己想要与其欢好的时候,她总是百般拒绝。

并且,每次文姜总会花费大量时间打扮去宫中,而回来的时候又特别兴奋。

如果说这些还算正常,那宫中的那些侍卫、宫女们每次看到自己的时候,那一副令人不解的眼神,就让鲁桓公愈发觉得问题没这么简单。

于是,鲁桓公便暗中派人去打探消息。

这不打探还罢,一打探下来,结果不得了!

齐襄公与文姜兄妹间不可告人的绯闻已经传遍了,原来就自己还不知道!


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当年,文姜尚未出嫁之时,齐国还是齐僖公当家,兄妹二人还需躲躲藏藏,偷偷摸摸进行。

如今齐襄公当家,他又是那种自认天下第一的脾气,根本不在意别人怎么看,所以与文姜的事儿,宫中近乎人尽皆知。

知道了文姜对不起自己,鲁桓公怒火滔天,却不敢去找齐襄公麻烦,毕竟在别人的地盘。

于是,他只能将怒火撒在文姜身上。

等文姜从宫中回来,怒不可遏的鲁桓公当即就给了她一个巴掌,并骂道:“你这个奸人!荡妇!”

文姜被鲁桓公一巴掌打蒙了,从小到大,还没人敢打自己呢!

不过,她也很快反应了过来,应该是自己跟哥哥的事儿败露了,于是她也开始害怕了,甚至不敢跟鲁桓公同处一室,当即就哭着跑回了齐王宫。

到了宫中,文姜在齐襄公面前涕泪俱下,哭诉鲁桓公对自己的无情,听得齐襄公咬牙切齿。

这个不知道好歹的东西!能娶文姜已经是你莫大的福气,竟然还敢不知好歹!

齐襄公是什么人?天下最大的诸侯齐国之主,哪里是忍气吞声的货色?

到了他这个地步,他都懒得去想什么神谋、妙计。


直接叫人将鲁桓公叫来赴宴,然后将其灌醉,鲁桓公虽不愿,可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能听凭摆布。

鲁桓公醉倒之后,齐襄公便派公子彭生将其送回去,并在半路上折断了他的肋骨。

《春秋左传·桓公十八年》:“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 ”

后续

鲁桓公去齐襄公那里赴了一场宴,回来就已经是个死人了,这叫鲁国人如何能接受?

于是鲁国派遣使者来向齐襄公要个说法,齐襄公只能将公子彭生杀了向鲁国赔罪,并表示这一切都是公子彭生自己的意思,与自己无关。

齐国是大国,鲁国势弱;再加上正主已死,而齐国也已经给了台阶,鲁国就没有再继续追究。

鲁桓公与文姜的儿子顺利继承国君之位,齐、鲁两国重修于好。

只是,文姜知道自己 的丑事已经败露,从此再也不敢回到鲁国,干脆就此留在了齐国,正好从此与哥哥长相厮守。

关于齐襄公与文姜的故事,在《左传》、《史记》等很多书中都有明确记载,《诗经》中也有很多讽刺齐襄公与文姜的诗歌。

可见在当时,虽然道德伦理观远不如后世,譬如上烝下报的婚姻也常常存在,但是兄妹之间的不伦也依旧是被世人所厌弃的。




齐襄公跟妹妹文姜乱伦的事情记载在《史记·齐世家》中:

“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杀大臣。”

“齐襄公飨鲁桓公,桓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鲁桓公,因命彭生折其胁,桓公死于车。”

鲁桓公的夫人就是齐襄公的妹妹文姜,齐襄公不仅跟文姜私通,还让彭生杀了妹夫鲁桓公,简直令人发指。

所以,齐襄公跟妹妹之间并不是不清不楚,而是清清楚楚地苟且私通。


文姜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大美人,她还有一个姐姐宣姜,也是大美女,文姜跟哥哥私通,姐姐宣姜跟舅舅私通,后来嫁给卫国国君,先嫁父又嫁子,这种贵族阶级之间的“内部消化”是屡见不鲜的。不过齐国似乎这种事情特别多,到了汉武帝时期,齐国的诸侯王也跟自己的姐姐私通。

而文姜从小就跟哥哥暧昧不清,齐襄王也是个好色之徒,面对绝色妹子,把持不住也挺正常的。

文姜的美是天下闻名的,美是真的美,好色也是真的好色,好色并不是男性的专利,女性一样有这方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当时求娶文姜的人非常多,不仅因为她的美貌,更因为她强大的娘家,齐国的实力雄厚。

不过,白富美文姜却看中了郑国的世子姬忽,疼爱女儿的齐僖公就主动跟郑国联系,表示要把女儿嫁给他们的世子姬忽,但是姬忽竟然拒绝了,他说“齐大非偶”,不敢高攀。

文姜因为被心仪之人拒绝了,甚至相思成疾了。

后来齐国与北戎部落发生战事,齐国向郑国求援,郑国派遣了姬忽前去应援,成功解了齐国的危机,齐僖公又提起婚事,姬忽再次拒绝:“他说以前没有帮过齐国的时候,我都不敢娶您的女儿,如今我奉父王的命令前来解您之危,要是答应娶您的女儿回去,那郑国百姓该觉得我是用郑国的军队来换取自己的婚姻了,我绝不能这样做。”

婚事再次落空,一直高高在上受人追捧的文姜却在姬忽这里碰了两次钉子,对她来说真是一个奇耻大辱。

而姬忽一再地拒绝,恐怕也是因为早已看穿文姜的本性,对她与哥哥之间的苟且略有耳闻,才会如此坚决地拒绝一个白富美的求婚。

后来,文姜嫁给了鲁国的国君鲁桓公,送嫁当天,齐僖公亲自把文姜送到瓘这个地方,在《左传》中的记载,这样的行为是不符合礼法的。

一般诸侯国的国君女儿出嫁,都是由大臣送嫁,绝没有国君亲自送嫁的先例,而齐僖公因为不舍得女儿远嫁,竟然亲自送嫁,由此也可以看出齐僖公对文姜的疼爱是非同寻常的。

身份高贵,母国强大,父亲疼爱,容貌出众,可以想见这样的文姜在当时该是多么骄傲的女子,任性妄为也不是难以理解的行为了。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猜测,从小千娇万宠长大的公主,面对心仪之人的两次拒绝,心灰意冷之下,跟风流成性的哥哥暧昧不清,举止轻浮,也算是一种自我放逐吧。

嫁给鲁桓公后,文姜很得鲁桓公的宠爱,生了一个儿子,因为跟鲁桓公同一天生日,所以取名为同,长大后就被立为太子。

齐襄公和鲁桓公与纪国国君结盟,但是结盟没多久齐、鲁就爆发了战争,为了缓和双方的关系,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就邀请鲁桓公会面,在邀请函上写着:请携夫人出席。

鲁国的大臣们都觉得此举不妥,文姜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了,回娘家看父母合情合理,可是没有回娘家看哥哥的道理呀。

但是鲁桓公对爱妻是有求必应的,又不舍得离开爱妻太久,就没有听从大臣的建议,执意要带妻子一同出席。

谁知,就在这次两国最高领导的会晤活动中,文姜就跟齐襄公旧情复炽,两人久别重逢,干柴烈火,一发不可收拾。

很快就被鲁桓公发现了,鲁桓公发现了妻子的奸情,恼羞成怒,要立刻带妻子回国算账。

文姜怕鲁桓公对自己不利,于是暗中向齐襄公求救,齐襄公也是条汉子。不知道是本来就有意要杀鲁桓公,还是真的是一时激愤,要保护爱人,他设下酒局,哄骗鲁桓公喝得酩酊大醉,吩咐大力士彭生扶鲁桓公上马车,扶着扶着鲁桓公的肋骨断了几条,没一会就在马车上身亡了。

齐襄公用上好的棺木把鲁桓公安葬好,又派人去鲁国报丧,鲁国的大臣心知肚明自己的国君是怎么死的,奈何齐国太强大,没办法找齐襄公的麻烦,于是就说要严惩凶手,要求齐襄公处死彭生以慰国君在天之灵。

齐襄公当然照做,把齐襄公的尸体和彭生的人头一起送回鲁国,平息了此事。

而文姜当然就留在齐国不走了,后来文姜的儿子同登上了鲁国的王位,来函请太后回国,但是文姜依旧不愿意,她就在齐鲁两国的交界处建了一座宫殿,长住于此,方便与齐襄公约会,还能顺便操控鲁国的政事。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92年、687年,齐襄公和文姜两次相会。

兄妹乱伦私会还能载入史册的,而且是煞有介事地记载了时间、次数,这样的殊荣古今以来也就文姜和齐襄公榜上有名了。


齐襄公虽然跟自己的妹妹乱来,但其实他的政治才能也不容小觑,正是因为有他前期打下的基础,才为后来他的弟弟齐桓公成就霸业提供了条件。

齐襄公时期,虽然齐国已经算是七国中实力比较雄厚的一个国家,但也远远没有到一家独大的局面。而齐襄公却能够凭借自己的运作,先是灭了跟齐国有“九世之仇”的纪国,后又联合鲁国攻打卫国,扶持他的妹夫卫惠公回国夺回政权,不仅扩大了齐国的疆域,又跟鲁国、卫国结成了坚实的联盟关系。

虽说齐襄公的政治才能并不逊色齐桓公,但是他的名声却比不上齐桓公,只因为齐襄公的道德品行遭人诟病,不仅跟妹妹乱伦,又杀害妹夫,而且在他举办的首止盟会上,只因为郑国国君没有就之前的私怨向他道歉,他就设埋伏杀死了郑国国君,这样的狂妄背信之人,在春秋时期,尽管礼崩乐坏,但人们的心中的道德准则依旧存在,对齐襄公就没有过高的评价,对他的政绩就没有过多关注。

其实,撇开齐襄公的私人作风来说,他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君主,就算没有齐桓公那么突出,也不至于昏庸无道。

这一点从下属对他的忠心维护就可以知道。公元前686年,齐襄王去贝丘(一作沛丘)打猎把脚给崴了,鞋子也丢了,回行宫后越想越生气,派管鞋人费去找鞋子,费回来说找不到,齐襄王一气之下就拿费来出气,亲自打了费三百鞭,把他的后背打得皮开肉绽。

大臣连称、管至父听说齐襄王受伤了,意识到这是一个造反的好时机,就联合公孙无知准备杀死齐襄王取而代之,他们在宫门口遇到了费,就把费捆了起来,费对他们说:我不可能反抗你们,别惊动了士兵们。

公孙无知不相信费,费就叫他们看看自己的后背,说:我刚刚才被大王鞭打了,我恨得要命,我愿意加入你们的行动。让我先进宫去查看下大王的动静。

公孙无知听信了费的话,让他先进宫去打探。

费进宫后立刻禀报了齐襄王,帮助他藏了起来。公孙无知见费入宫那么长时间都没有动静,按捺不住率人马闯入宫中,杀死了许多士兵,费与护卫们为保护齐襄王一起奋力抵抗,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孙无知在兵力上占优势,顺利杀死了齐襄王,取而代之。

从费被齐襄王鞭打后依旧忠心耿耿就可以看出,齐襄王并不是无道之人,他虽然暴戾却不昏庸,虽然风流却不会色令智昏,他之私会文姜,其实也是看中了文姜对鲁国的控制力,在鲁桓公死后,依旧能够得到鲁国的支持,攻打纪国,扶持卫惠公复位。

结语:

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单单看他的功绩,但是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作风不检点就抹杀他的一切功绩,这也是不客观的。

一个历史事件也不能单单看表面,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齐襄王作为一个国君,表面上看他荒淫暴戾,细细分析,我们也能看出他为齐国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被尊为“春秋三小霸”之一的齐僖公很糟心,三个女儿都系不紧裤腰带,轮番抽他的老脸,其中有一个还跟亲哥哥不清不楚,差点引发齐鲁两国交恶。

如果您对齐僖公不太熟悉,那你一定听说过齐桓公,他就是齐桓公姜小白的老爸。齐桓公是齐僖公的第三子,原本没资格接老爸的班,接班人是大哥齐襄公姜诸儿。后来大哥不学好,因为一场风流官司送了命,这才给了姜小白逆袭上位的机会。

齐襄公的这场风流官司就是他与亲妹妹文姜之间的不伦之恋,以及由此引发的两起血案。

文姜是世人既爱又恨的角色,爱她的人被她的美色和才华倾倒,《诗经》里记载了大量的对其美貌的描写;恨她的人鄙视她的“淫”,对她的辱骂露骨而又直白。

早年,文姜因为美貌受到各诸侯国的追捧,提亲的人络绎不绝。老爸齐僖公眼光独特,给她挑选了一位乘龙快婿——郑国太子姬忽。

可惜姬忽志向远大,再次(后面解释这“再”字)拒绝了老姜的美意:“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娶齐女有吃软饭的嫌疑。”这个典故后来成了一个成语——齐大非偶。

姬忽其实不知道,这位大美人文姜身上藏了一个为人不齿的秘密,尚在闺房的她与亲哥哥姜诸儿早就暗度陈仓了。看见没,老天总是在暗处帮助那些有志向的人。

姬忽不喜欢吃软饭,但软饭毕竟有吸引力,况且这是一桌豪华盛宴。比如路过的鲁桓公,他以备胎的身份笑到了最后,最终抱得美人归。

婚后三年,文姜给鲁桓公生了一个儿子叫姬同,后来姬同被立为太子。

事情到这一步,那些羞耻的历史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尘埃掩盖,然而,十二年后的一件事却让这段孽缘星火燎原。

鲁桓公十八年,鲁桓公到齐国访问,也搞不清咋想的,他此行竟然带上了夫人文姜。

古代礼法森严,嫁给诸侯的女儿若非特殊情况,一辈子也不能再回到娘。估计鲁桓公是个妻管严,为了拍老婆和大舅哥的马屁,把“礼”扔进了垃圾桶。可他怎么也没想到,他的这个举动就是引狼入室,这对兄妹竟然旧情复发了。

文姜“乐不思鲁”,赖在齐国不走了,这一呆就是两个多月,天天找大哥温习“兄妹情”。鲁桓公再傻也看出了端倪,气得将文姜劈头盖脸一顿臭骂。

文姜一看饺子露馅成片儿汤了,赶紧向哥哥兼情人齐襄公求救。

齐襄公即位时齐国的底子非常厚,不过这位昏君不是发扬老爸的光辉,而是不断败家。这家伙有多荒淫无耻呢?我们且看他的表演。

原本兄妹不伦就够丢人的人,可在被发现后他居然不思悔改,反而选择了继续作恶。

有一天鲁桓公被大舅哥邀请出席宴会,这位鲁桓公有点怂,没办法谁让鲁国太弱小,自己又在人家的地盘上呢。他虽不情愿,还是捏着鼻子参加了。在别人的鼓动下,心情郁闷的他一杯接一杯喝闷酒,不一会儿把自己喝得不省人事。

齐襄公一看妹夫连车都上不去了,向一个叫“彭生”的公子使了个眼色:扶一下啊。

这位公子彭生是齐襄公的死党,他天生力大无穷,扶个人还不是小菜一碟。只见彭生上前,一把抱住鲁桓公就上了车。等到回到驿站,鲁桓公的随从官员才发现,他们的国君肋骨折断,早已经薨了!

两国友好交往,一国国君为了方便睡另一国国君的老婆,竟然干掉了人家国君,这种事简直骇人听闻。

然而,国家之间交往还是要看实力,鲁国的大臣们受了奇耻大辱却不敢发作。也不知道哪位大聪明想了个“绝妙”的主意:里子丢就丢吧,面子还是要讨回来的,咱要求齐国处罚凶手彭生。

这个主意让齐襄公差点没笑出声来,鲁国这么上道咱总得顾及一点国际形象嘛,行,把彭生杀了交给他们吧。

就这样,鲁国人拉着两具尸体回国了,太子姬同即位成了新国君,即鲁庄公。

估计害怕,也是为了面子,文姜没跟着使团回鲁国,也没留在齐国,而是居住在了齐鲁边境的禚地。有意思的是,这个女人居然能遥控指挥儿子,牢牢控制鲁国的朝政,还为齐鲁两国的和平作出了大贡献。

跟文姜的双面人角色不同,齐襄公则一黑到底,这家伙后来间接地死在彭生手上。

六年后的一天,齐襄公去打猎,碰上一头野猪。就当他正准备射杀野猪时,野猪却像人一样站立起来,把齐襄公吓了一跳。左右的人告诉他,这头野猪是彭生变的。

齐襄公一听大怒:咋的,老子杀了你,你还敢报复我不成?于是他搭弓射箭,那野猪真的被鬼魂附体似地对着他又哭又叫,把齐襄公吓得从车上跌落下来。

当齐襄公被人扶起来,野猪没了,脚上的鞋也丢了一只,于是一群人惊慌失措地往回跑。估计这一摔,摔丢了齐襄公的智商,回到宫中的他居然跟一只鞋较上了劲。

因为没能找到丢掉的那只鞋,齐襄公竟然把一个叫“费”的随从抽了三百鞭子。

这个“费”一点不“废”,他出了宫就联合公孙无知、连乘等人又杀回宫中,干掉了齐襄公。当然,这位公孙无知也没蹦嚓多久,不到一年时间就被齐桓公取代了。

如果齐僖公在地下看到这一幕,估计一定会给自己的脸上加一层黄纸,因为在文姜之前,他已经被大女儿宣姜打过一次脸了。

原来,齐僖公最早是想将宣姜嫁给姬忽的,可那死心眼的姬忽还是那句“齐大非偶”。事实证明,齐僖公的眼光没错,错的是自己的女儿。

这位宣姜才华虽不及文姜,但要论美貌绝不输妹妹。被姬忽拒绝后,她被嫁给了卫国的太子姬伋(史书亦称“急子”)。可就在洞房花烛夜时,宣姜发现给她掀开盖头的居然是个满脸皱纹的糟老头子。

此人不是姬伋,而是姬伋的爹卫宣公。原来卫宣公听说儿媳的美貌后动了歪心思,他找了借口打发儿子出差,自己却闯进了新房。

宣姜一开始其实是受害人,没想到她后来成了罪恶的凶手。原来自从意外地成了“王后”之后,宣姜给卫宣公连生了两个儿子。这时候她的身份变了,想法也变了,为了自己的幸福,她决定干掉“未婚夫”姬伋,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

宣姜的计谋非常狠毒,在搭上一个亲儿子的性命后,她如愿以偿地除掉了姬伋,并将小儿子推上了太子之位。

若干年后卫国生乱,齐桓公在救了卫国后,却意外地责令宣姜嫁给了卫宣公的庶子公子顽。后来历史又开了个大玩笑,宣姜与公子顽的儿女们居然成了拯救卫国的英雄,一个叫卫戴公,一个叫卫文公,还有一个女儿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许穆夫人。

齐僖公还有个小女儿(史书有争议,有人说是他孙女)叫哀姜,嫁给了鲁庄公。请不要感到意外,古代姐俩嫁给爷俩的例子不算少。

这位哀姜可谓宣姜和文姜的集合体,她跟鲁庄公的弟弟庆父勾搭成奸,接连弑杀鲁国两任国君,留下一个“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复句成语。

哀姜忙活了一辈子,一直试图将庆父捧上国君之位,历史却未能让她如愿。失败后的哀姜企图逃到母国齐国寻求庇护,却被齐桓公下令处死,将她的尸体交还给了鲁国。

哀姜是姐仨撒得最欢,死得最惨、最快的一个。




我是老湿基,我来回答!

齐襄公跟自己的妹妹文姜的确有不伦的事情,而且在不伦里也算是变态的,另外,多说一点哦,齐国姜家的女性都是狠角色,在春秋时期,不管是哪个诸侯,只要是沾上姜家的女性,都没有好下场,轻则死于非命,重则失国失民!

先说文姜吧,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齐僖公有5个儿女,文姜和宣姜是女儿,剩下的就是公子诸儿、公子小白、公子纠。

其实,齐僖公的时期,齐国就已经稍显强大了,不是因为齐僖公死得早,估计首霸就是齐僖公了。在齐襄公还是公子的时候(也就是公子诸儿),就跟号称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文姜开始没羞没臊地交往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齐僖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来呢,诸儿已经是指定继承人了,有这丑闻,断然不行的,二来,再他么的恶心,毕竟文姜也是自己的女儿,必须得嫁出去,况且,一定要嫁给诸侯,这样的话也起码有点政治意义,比较符合齐国的利益。

正好这个时候齐国跟郑国一起打退了一次北方的山戎,而郑国领兵的是公子忽,齐僖公一看,小伙子一表人才,况且经过这一战公子忽极大可能会成为郑国下一任国君,就拉着公子忽说:吾有一女文姜,还未婚配,公子愿娶否?其实,作为春秋第一美女的文姜的那些大瓜整个华夏都知道了,公子忽岂能不知,心想:老子早晚会成为一国之君的,戴的是冠,您家那顶绿帽子爱给谁给谁,便婉言拒绝道:齐国是大国,郑国是小国,我不配。

接下来,齐襄公把目光看向了鲁桓公,看到鲁桓公还没有夫人,就拉着鲁桓公开始提亲了,鲁桓公老早就听说文姜之美色,不仅如此,更能跟齐国结亲,那可是巴不得呢,什么都不想了,抢了帽子就自己戴上了。

其实事情到了这里,也没什么的,坏就坏在,文姜都已经嫁到鲁国10几年了,此时已经继位成为齐襄公诸儿还忘不了自己的妹妹,自己有天子的妹妹做正室,还有角色美人连氏,可就是提不起兴趣,许多年了,竟没有子嗣,原来一直是在思念自己的妹妹。于是,便找个借口与鲁桓公会盟,并要求带上文姜妹妹,以叙兄妹之情。

听到召唤的鲁桓公不假思索的就带上自己的夫人去跟齐襄公会盟了。席间,齐襄公一个劲地叫自己人对着鲁桓公劝酒,宴席过后,文姜便以回娘家看看为由跟着齐襄公回到齐国的王宫,俩人久旱逢甘露,一晚上都没消停,另一边醉酒的鲁桓公却睡了个好觉。

第二天,鲁桓公得知自己的老婆彻夜未归,联想起以前所听到的关于文姜与齐襄公的绯闻,再傻的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厉声质问了文姜。文姜害怕,就哭着跑去告诉了齐襄公。

襄公想了想,妈的,老匹夫,一个小小的鲁国,我齐国根本不放在眼里,跟我抢女人,干脆杀了算求。于是,就又宴请鲁桓公喝酒,并且又是往死了灌,席间,鲁桓公几次想质问齐襄公,都被齐襄公给顶了回去。

那就喝吧,回头再说。不一会儿,鲁桓公就喝多了。齐襄公以护送鲁桓公为由,叫公子彭生驾着马车送鲁桓公回酒店,半路,彭生就直接给鲁桓公给勒死了。堂堂一国之君,不但被戴了一顶绿帽子,并且还因此死于非命,也算是够窝囊的了。

鲁国一看,我去,自己的老大去了齐国,死那了,这事放在任何时代都是外交上的大事,便追着齐襄公不放,一定要给个说法。论实力呢,齐国是肯定不惧鲁国的,但奈何流言无情啊,无奈的齐襄公只得把罪过扣在彭生的脑袋上,直接把彭生的脑袋送给了鲁国,到此,鲁国才肯罢休。

事情虽然平息,但由于齐襄公的所作所为实在为人不齿,所以,从此刻起,齐襄公不但在齐国,甚至是在国际上都被孤立了,也为他日后的被杀埋下了祸根。

这就是文姜与齐襄公的不伦不类的故事,其实,这不算变态的,文姜的姐姐宣姜,比这更变态,那故事的精彩比文姜的还要精彩数倍,还有后来齐桓公的一个女儿的估计尤为离奇,总之,齐国姜家的女人对于诸侯简直就是个魔咒,哪个国家沾上,都得出大事。

有想要继续听下去的朋友,麻烦点下关注或者评论区留言哦,回头给大家安排上!




齐文姜是一个绝色佳人,爱上自己的哥哥并且乱伦。后来嫁给鲁桓公,结果这个倒霉的男人被她的哥哥兼情人齐襄公给杀了。

齐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到了待嫁的年龄时,齐僖公给她挑中了门当户对的郑国公子,但是郑国公子姬忽以“齐大非偶”拒绝了。

文姜被退婚后觉得很没面子,郁郁寡欢,竟然病倒了。他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后来的齐襄公)便亲自照顾他,时间长了,两个人之间竟然有了别样的情愫。

年轻男女行事冲动,那个时代也没有过多伦理纲常的约束,两个年轻人终于逾越了伦理的界限,做了不该做的事情。

尽管当时人们对男女之事上比较开放,但兄妹之恋无论如何都是禁忌之恋啊。

纸包不住火,两个人的畸恋传开了,并且越传越难听。齐僖公的脸也挂不住了,就想到快点把文姜远嫁。

恰好这个时候,有人送上门了。隔壁的鲁桓公来提亲了,齐僖公当即就同意了联姻。他很快就选择了一个良辰吉日,亲自把女儿送出嫁了。

她在出嫁之前,还送给了哥哥一首离别诗: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诗经》中就收录了这首伤感的诗歌。

文姜嫁到鲁国后,鲁桓公很喜欢她,她也为鲁桓公生了两个儿子,日子倒过得平静安逸。

后来,她的哥哥姜诸儿继位成了齐襄公。又过了几年,文姜向鲁桓公诉说思乡之苦,鲁桓公便带着文姜一起到了齐国。

齐襄公听说妹妹回来了,很是高兴,亲自到边境去迎接。两个分别了十八年的兄妹也是情人终于见面了。

两人阔别多年,彼此都思念对方,如此良机当然不能错过。于是,齐襄公声称后宫的夫人们想见见小姑子,将文姜迎进了自己的后宫。

鲁桓公被冷落在了驿馆,一怒之下,就去找齐襄公出气。

齐襄公知道事情由自己而起,毕竟是一国之君,他也怕自己的丑事被人知道,于是假意认错,佯装真诚地向鲁桓公道歉,并且为他们践行。

齐襄公表面上对他尊重客气,其实已动杀心,鲁桓公离开时,他派自己的心腹彭生在桓公的车上坐了手脚,在鲁桓公回国的路上把鲁桓公给害死了。

鲁国人要齐国给个交代,老谋深算的齐襄公把所有的罪都推在了彭生身上,命令立即将彭生处死,向鲁国人谢罪。

文姜继续待在齐国,后来他的亲儿子在鲁国继位了,她必须回到鲁国。可是到了齐鲁边境时,她停下来了,儿子鲁庄公便在这个地方为她建了一座宫室让她居住在此

齐襄公听说妹妹在此安顿,也在附近建造了离宫

兄妹俩时常见面。也因为文姜的关系,齐国和鲁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左传》、《诗经》、《史记》中,都写到了兄妹私通之事。但是,文姜其实没那么不堪,或许她和哥哥真的有过不伦之恋,但是后来,她身份改变之后,确实为鲁国的外交尽自己的一份力。

为什么这么说?

《春秋》中,文姜被鲁国人尊称为“夫人”、“小君”,也就是说,鲁国人很长一段时间把她放在和国君同等的位置,在她死后甚至给了她“文”这个褒扬的谥号

鲁国人又不是傻子,如果她真是一个为了个人私情协助谋杀亲夫,沉溺于乱伦的情感中的女人,鲁国人怎么会对她如此尊重?

她儿子鲁庄公继位后,史书上记载了文姜在齐鲁边境上于齐襄公的五次会面,每次会面后两国都会联合行动,齐鲁两国的形势一片大好。

正是因为她的有意拉拢、维护,直到齐襄公去世之前,齐鲁两国边境安稳,百姓没有饱受战争之苦。

对于文姜,有一本书上评价很中肯,分享给大家:

文姜在齐鲁争强,鲁国国势日趋劣势之时,数度以国君之礼与齐国国君会晤,协调齐鲁关系,至莒国加强莒鲁联盟,以增强鲁国实力和地位,在她有生之年以其外交能力,减缓鲁国地位下降的速度,从这个角度看,文姜不失为中国古代一位颇有能力的女外交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国君   齐大非偶   公孙   齐鲁   妹妹   不清不楚   齐国   宫中   诸侯   兄妹   太子   公子   夫人   儿子   哥哥   女儿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