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期,德军败局已定,罗斯福为什么还要大量援助苏联?

“援助”并非是无偿的,那完全就是变相的卖军火。而且不但是你情我愿的卖,更是买方四处寻求采购的“买卖”。这种有利可图,又看到胜利的曙光,更可以少牺牲本国军人就能获得胜利的事情,只有傻子才不去做。

就像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是得到苏联“援助”的,但是“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援助”也是要偿还的,这就导致中国在三年天灾人祸之后,又受到赫鲁晓夫的“勒索”,实在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的事情。

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其实是从德国入侵苏联之后不久就开始的,只是正当美国的考察和谈判代表还在莫斯科时,波罗的海三国、乌克兰的基辅、白俄罗斯的明克斯等地就相继沦陷了。这让美国差点就中断“援助”。因为如果苏联打败了、甚至灭亡了,苏联的国土及其财产就跟美国这个“援助”者没有啥关系了,那么“援助”无异于就是打了水漂。

但是,二战后期的战局就完全不同了。苏联已经在稳住局势后开始了反攻,而美国却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都还深陷其中。如果不“援助”(不依靠)苏联和中国,那么美国即便可以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战场上赢得最后的胜利,但是伤亡的将士就不止那些了,可能不是翻倍、而是要翻数倍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要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来看。

首先,美苏在1945年,还不是死敌。不能以后来的冷战思维看待当时的美苏关系。

二战之前,美国人对欧洲根本没兴趣。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英国、德国、苏联在美国人眼里没什么区别,都是外国人,跟美国没有半毛钱关系。

到了1940年,法国投降,德军轰炸英国,这个时候,美国人才开始关心起欧洲。

为啥呢?

因为不关心不行了,伦敦是金融中心,美国在英国有海量投资,不救英国,这些投资最终都会打了水漂。所以美国一定要救英国。

可是救英国,到底应该怎么救呢?

是像一战那样,派兵去救场,然后被欧洲人无情的轰走,再当一次冤大头?还是趁着横扫欧洲的同时,把英国也扫了,把它的殖民体系瓦解,把它的小弟都抢过来,把它整得半死不活的,让它给自己当小弟呢?

很显然,后者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已经当过一次冤大头了,这种蠢事不能再干了。

基于此,我们就可以看到。整个1942年,美国对英国投入了大量物资扶持的同时,美军也在各个战场都很配合英军的行动。

丘吉尔先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为应该把反攻重点放在北非,以缓解德军对英国在北非殖民地的压力。罗斯福表示同意。

等到德军退出北非后,丘吉尔再次从英国自身利益出发,认为应该发动西西里战役,打败意大利,以巩固英国的地中海航线,罗斯福又同意了。

但到了1943年1月,丘吉尔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建议把西欧大陆登陆计划推迟到八月,罗斯福突然就不干了。

为啥不干了呢?原因就如同前面所说,美国参战的核心目标是把西欧一锅端,此前配合英军只是为了维护美国在英国的投资。现在英国本土已无碍,那么美国就没必要再保英国了。美军下一步要做的是控制西欧,把资本输入到西欧,继而控制整个欧洲。如若不然,等到战争结束,英国卷土重来,美国岂不是又当了一回冤大头?


所以站在当时罗斯福的角度来看:苏联的野心不重要,苏军的钢铁洪流也不重要。这个时候对美国来说,借着弄死德国之机,把英国也弄残废,重塑欧洲秩序,才是最要的!

毕竟,苏联是个陆权国家,苏联并不被西方国家接纳,莫斯科也不是金融中心。而英国和美国一样,是海权国家,是西方国家,伦敦还是世界金融中心。

英国在全方位与美国都有竞争,英国才是美国的绊脚石。苏联并不是。

纵然说,现在不打苏联,必然后患无穷,但对美国而言,自己也被欧洲排斥,被欧洲人笑称是美洲土老帽。苏联是不是后患,跟它又有什么关系呢?只有当欧洲臣服了,自己做了欧洲国家的老大,抵御苏联才能算作是美国的义务和责任。

否则,欧洲的那摊子破事,美国才不稀罕掺和呢。真当美国人都是国际主义者了?

而且留着苏联,对美国也是有好处的。比如就看现在,没有了苏联,法国和德国动辄就要组织欧洲军,要轰美军走。想当年有苏军钢铁洪流顶在它们家门口时,它们哪敢这么跟美国叫板?

第二,在德国自己宣布投降之前,任何关于德国败局已定的说法,都属于是开天眼。当时的人并不敢这么想。

比如1944年秋,当苏联收复白俄罗斯,挺进到波兰,英美也在诺曼底登陆,逐步扩大着自己的战线。所有英美军都以为德国大势已去,同盟国军能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回家过圣诞。

可结果呢?西线盟军被结结实实地挡在了齐格飞防线和莱茵防线前。到了冬天,又闹出阿登反击战这么一出惨剧。

整个英美军高层直接被打懵了。按照他们对战争的理解,挨了一年战略轰炸,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了百分之七十的德国,应该早就崩溃了才对。现在居然还有这么强的抵抗意志力,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怪物国家啊?


对于这种国家,不能用常规眼光去看。不把它彻底打死,就不能说它是败局已定。

1944年,蒋委员长也说日本败局已定。可结果呢?日军垂死一击,豫湘桂会战……

哎,不说了,说多了都是血泪。

轻敌大意,往往是会吃大亏的。

而且对于美国来说,打赢德国,战争并没有结束。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和日军仍然进行着激烈战斗。一个小小的琉球群岛就让美军死伤了七万人,美国急需苏联参战,减少伤亡。否则跟日本继续这么打下去,美国人真的要被逼疯了。

第三,在当时美国人看来,援助物资也是减小经济危机风险的一种手段。

早在1943年,美国的军工业已经生产出足够世界大战打十年的军用物资,美军的物资多到了挥霍的地步。比如美国海军为了能让前线士兵随时吃上冰淇淋,专门改装舰船,只用来生产冰激凌。陆军没这个条件,就专门派陆航战斗力急速爬升到万米高空,利用高空低温环境制作冰淇淋。

有这种豪横的物资生产能力,你说美国为啥不给苏联援助?

▼前线打到哪里,专供美军的可乐可乐工厂就建到哪里

美军自己就天天在浪费,可依然用不完。如果此时美国突然停止援助,失去了军队这个消耗物资的黑洞。等这些已经生产的、即将要生产的、计划将要生产的物资进入了民用市场,可能美国国内就要直接经济危机了。




二战后期,德军败局已定,罗斯福为什么还要大量援助苏联?这个问题不仅要从纯军事角度来看,还要从美国参加二战和登陆欧洲的目的来分析。美国援助苏联他一点都不吃亏。

一方面,美国援助苏联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毫无疑问,苏联十月革命建立东方阵线,对英美法西方阵线来说是个打击也是个挑战,如果没有二战,美国绝对不会和苏联结成同盟关系。即使德国发动二战闪击西欧之时,丘吉尔和英国还在把希望寄托在德军祸水东移先进攻苏联上面,这个意识形态的斗争一直都是军事斗争的延续。

而对美国援助苏联的一系列举动和做法来讲,是同盟国阵线的建立和共同反对德意日轴心国的需要,毕竟正义的力量是需要支持的。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英法美都是反对的,但在德军占领巴黎英军在北非遭到隆美尔重点打击时,英美对苏联的态度还是有所改变,直到苏德战争爆发,也是到了莫斯科战役苏军获得胜利,英美才松了一口气,因为刚开始,英美并不看好苏军能打赢。

苏联在战争打响前有没有与英法结成同盟的打算?这个确实有,是英法不信任苏联,放松了对德国的监管。1939年春夏,由于美国还是中立国,斯大林发现希特勒在家门口闹腾得挺厉害,知道没什么好事,感到波兰这块缓冲地如果被德国占领了,那苏德之战就不可避免了,所以他把英法波三国特使请到了莫斯科,目的就是建立四国联盟阻止德军占领波兰。

但早就对苏联抱有成见的波兰根本不听这一套,他们认为背后有英法庇护,量德国也不敢怎么的,英法特使也不赞成苏联的提法,认为凭英国的海空军和300万的法国陆军,德国不会冒这个险,况且波兰还有几百万军队也不是吃素的。

一方面是自保一方面是德国的拉拢和出让东欧利益,既然英法不想联手阻止德国,苏联只好与德国联手,条约签订仅一周,1939年9月1日,德国就闪击波兰,9月17日,苏军也开进了波兰,仅27天时间波兰没有了。

二战爆发到1941年苏德战争展开,对英法来说日子最难过,如果这时候苏联能撕毁协议在德国后面插上一脚,德国就要面临两线作战了。但苏联并没这么做,斯大林却把重点放在争夺周边利益上面,1939年发动了苏芬战争,后又拿下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实际上,这等于和德国穿一条裤子差不多,丘吉尔担心的也是怕苏德走得太近,瓜分了欧洲。

但让丘吉尔高兴的是,希特勒的野心并不是占领西欧那么点地方,他要整个欧洲,苏德战争爆发,丘吉尔迅速发表声明声援苏联,美国随即也跟着指责德国。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加入二战,美国与德国才正式成为交战国,英美苏中建立同盟战线也才逐渐明朗起来。

从这个层面讲,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是有条件的,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美国绝对不会给苏联半点好处,这后面是保持英国的传统地位和美国想在欧洲利益最大化所做的铺垫。

另一方面,二战后期,德军败局已定,罗斯福为何还要大量援助苏联?

实际上,莫斯科战役打响时,正好也是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关键时期,就关注点来说,美国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欧洲战场上,毕竟先解决家门口的事情更紧迫一些。但罗斯福毕竟是战略家,他非常清楚美国参与欧洲事务的机会难得,于是做出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就是先打败德意轴心国再打败日本。

可是,1941年12月份以前,德军的闪击战确实打得太疯狂了,整个西欧除英国没有沦陷外,苏联也在几个月时间就损失了几百万精锐,尽管斯大林在莫斯科战役时非常渴望盟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但英美并不相信苏军能守住莫斯科。所以,在这场战役中,英美仍然持观望态度,事实也是怕援助的物资落入德军之手,反而起了反作用。

而对美国抛出租借法案来说,这是个一举两得的举措。1941年3月11日美国两院通过此法案,但美国反对派并不同意向苏联提供援助,苏军在莫斯科战役胜利以后,丘吉尔急迫希望苏军再进行几次大的战役把东线德军牵制住,一方面他希望美军的登陆行动先解决英国本土问题和北非之战,他的想法并没错,把英国解放出来才能更好的使德国有后顾之忧,但这么做只会使苏联多付出几倍的牺牲。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借德军之手大量消耗苏联的有生力量和战略资源。应该说,丘吉尔在这方面还是有点小私心的。

好在罗斯福是个有战略眼光的人,他不仅力排众议借苏军在莫斯科的胜利大作文章,排除了支援苏联的障碍,还在战略布局上把苏美军事同盟排在英美前面,这也是美军迟迟没有登陆欧洲的原因,虽然斯大林希望的第二战场等了两年半才展开,但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却一直没有间断,甚至在德军面临溃败之际,美国的援助物资更多。

有统计显示,整个苏德战争期间,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有109亿美元,是第二多,英国排在第一,高达270多个亿。而美国对苏联的援助大多数都是苏联急需的战略物资,比如14795架飞机、7056辆坦克、更多的是苏联需要的卡车吉普车以及武器装备,甚至包括服装药品以及火车头轮船等运输设备。

从这个层面讲,美国援助苏联只要开始了就一时半会停不下来,一方面租借法案带动了美国的经济和军工产品销售,换来了大量外汇收入;另一方面,美国八方支援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二战后,美国不仅在欧洲以救世主自居,在世界上也成为了龙头老大,有这么多的好处支援点物资算得了什么呢?




德军虽然败局已定,但是困兽犹斗,加上还有一个日本要打,罗斯福不想多死人自然就只有继续援助苏联,以借重他的力量。

确实从43年开始,德国就已经没有胜算了。而在美英联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国的失败更是指日可待。不过希特勒并不甘心失败,继续指挥德军负隅顽抗,美军打的还是非常艰苦。

而在太平洋战场上也是类似的情况,虽然美军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权,但是日军的抵抗还很顽固。在一些岛屿攻防战中,受军国主义思想严重影响的日军往往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美军的损失也不小。

对于罗斯福来说,此时胜利已经是定局,并不担心,但是如果美军伤亡太大的话对于,在政治上自己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步。而减少美军伤亡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盟友的战斗力,让他们牵制德国、日本的军事力量。

在这些盟友中,苏联是实力仅此于美国的一个。虽然苏联和美国意识形态不同,但是此时对于美国来说只要能帮助自己击败德国、日本,压根不在乎双方的这点分歧。

由于苏联在战争初期损失很大,在战争期间又动员了大量的人力参军,对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美国的物资支援,势必会影响到苏军的战斗发挥。因此在苏德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就向苏联提供了大量援助。此时援助自然更不能停,否则苏联一旦减缓攻势,德军可以抽出兵力投入西线,美军的压力就大了。

至于未来和苏联的关系对于罗斯福来说问题不大,毕竟美国国力本来就比苏联强,而战争对苏联造成的损失远大于美国,西欧国家也肯定会站在美国一边,苏联的威胁并不大。更何况对罗斯福来说,战后谁当总统还不一定呢,自己何必操这份心,先解决眼前问题最重要。

所以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一直没停,甚至在德国投降后,为了让苏联尽快对日本宣战,美国还是一样继续给苏联援助。




因为你开了上帝视角,知道德军败局已定。

而现实中的政治家是经历挫折一步步锻炼出来的,知道一切情况,哪怕最荒诞不经的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1940年,希特勒和国防军的争吵达到高潮,国防军认为自己根本没有准备好,进攻法国会重蹈一战的覆辙。结果攻下法国只用了6个星期,脸打得啪啪响。

这就是现实中的战略决策。

做先手准备,同时还要做后手准备,都是必须的,两者并不矛盾。

美国在太平洋战场还处于一边倒劣势的时候,就已经召集专家研究战后治理日本人的问题。然而在原子弹实验成功,向陆海军通报消息后,陆海军仍然在有条不紊地安排登陆日本的准备工作,装备、人员、补给,一丝不苟,完全不考虑原子弹的因素。

战争中,人承受的压力达到极限,聪明人也很容易产生愚蠢的想法。

广岛核爆后,日军旗下研究所的山本洋一负责调查美国的核武器,他算出来的结论是,美国人当时有1000颗原子弹。战后GHQ审问山本时跟他说了实话,当时只有5颗,山本不信,“美国人大大的坏,我都认你当爹了,还不跟儿子说实话。”他还是觉得有1000颗。

1944年秋,英美军所有人都以为圣诞节能结束战争,结果被结结实实地挡在齐格飞防线和莱茵防线前。冬天又闹出阿登反击战这么一出,然后美军高层就懵了。按照他们的理解,德国应该早就崩溃了才对,现在还有这么强的抵抗力,说明之前对德国国力的分析是完全错误的。

当时美国已经做了最坏打算,命令航空兵轰炸德国城市居民区。要知道,1943年时,美国航空兵顶着超过一半的巨大伤亡,都没有动轰炸居民区的心思,现在大局已定了,却开始屠杀平民。因为美国人开始怀疑德国人都是铁杆纳粹分子,取胜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德国人杀光。

别说美国人了,当时连德国人自己都蒙逼了。

1945年3月,德军集结剩余力量进行春醒战役(巴拉顿湖战役),在现场的德军士兵惊呼:

“既然元首现在还能集结如此强大的一支军队,那元首就是无所不能的!”

一个月后,被苏军围困在地下室的元首自杀了。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历史是有假如的,万一当年考上了呢

换句话说,美国人对和苏联合作瓜分老欧洲的全球势力范围非常乐意。毕竟对付苏联可比对付老欧洲容易得多。在美国没当老大之前可没少挨大英帝国的打。而且,苏联作为一个“稻草人”,也可以被美国用来威吓老欧洲,迫使它们不敢彻底和美国撕破脸皮,并逼迫它们和美国合作。同时美国还利用旧轴心国及其亲附势力对苏联的恐惧和仇恨,收编了弗朗哥西班牙、萨拉查葡萄牙两政权(不过对葡萄牙殖民地的瓜分自然还是要搞的,瓜分盟友的事,怎么能算瓜分?),以及大量旧轴心国技术专家(尤其是火箭、导弹等尖端技术方面的)、有经验的作战部队官兵(比如联邦国防军的大批旧德军成员)和政治人物(德国的一些人,还有克罗地亚独立国的那些流亡者),把他们整合到自己阵营的框架里。

但斯大林对东欧和亚洲的侵略扩张以及大清洗何尝不是邪恶的行为?

如果希特拉赢了,那美国就会被迫和占有整个欧洲大陆的希特拉较量。那样美国恐怕赢得冷战的几率大大下降,即使赢了,也会费力得多。

如果希特拉和斯大林打成平手呢?

那么希特拉可能会占有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和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和葡萄牙也会和他走近。这样冷战就可能变成苏联-美英-德国三方势力角逐的较量。这很复杂,对美国来说,操作难度会陡然上升。而且这样一来,美国必须在欧洲事务上很大程度依赖英国,而没有别的选项,这对美国人来说是很不利的。

至于说美国是否可以夺下意大利和法国后不攻打德国呢?我觉得不把柏林这个轴心国的“头”拔除,美国人还是很麻烦。而且到1944年,失去了意大利和法国的希特拉还能和苏联对抗吗?即使苏德打成平手,谁又能确保1960年代不会爆发一波红色浪潮?到时候苏联不但和本位面一样夺得东欧,甚至比本位面净赚整个德国和奥地利,到时候事情怕是更不好解决了。

所以说给苏联原先就不发达的东欧,自己吞下西欧,难道不是赚翻了?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只取得东欧的苏联战胜不了整合了西欧的美国。

日本炸了珍珠港之后,他非要弄出个“先欧后亚政策”(当时有很多美国人都反对先欧后亚,比如麦克阿瑟)。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

作为太平洋战场的美军将领之一,麦克阿瑟为自己讨要作战资源不是很正常吗?

而且日本本身就远比德国更弱小。德国及其盟国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力量,而日本及其扶植的傀儡政权远比欧洲战场的那些国家弱小。日本甚至是一个大量战争原料都严重不能自给的国家,至少在这方面的状况比德国严重得多。

退一万步说,美国海军的舰队主力难道不是部署在太平洋战场吗?事实就是无论如何,就战略情况来看,1942年末-1945年初期间,大量资源向欧洲调度是一种必然,这是战略考量的结果,和什么爱恨情仇没什么关系。不要在战略方向判断上加上太多不着边际的个人情感的猜测。事实上,1945年欧战结束后,为了准备入侵日本本土,美国一样从欧洲战场向亚太战场抽调了大批陆军单位,只是由于日本在原子弹打击下投降,这些部队才没有发挥作用。

而且罗斯福还打算用“摩根索计划”把德国碎尸万段(据说英国和苏联都反对摩根索计划)……罗斯福为何如此仇视德国?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美国人真的是恨德国吗?不,他们是怕德国。

德国与美国都是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崛起的新兴强国,对美国来说,德国蕴含的潜力和战斗力远比老态龙钟的英法大得多,而德国的潜在实力也远比英法强大得多。因此,美国一定要打败德国,并且一定要让德国不能再度崛起。

不过美国很快有了新主意——在把德国削弱到没有威胁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攫取德国的遗产,并把德国变成自己在欧洲事务上的(英法之外的)第三个选择。因为只有这样,美国才能最大限度地强化自己,以对抗一切对手——无论是日薄西山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英法,还是在1910-1920年代异军突起的苏联。事实也正是如此。在美国的控制下,那些前德军官兵组织起了庞大的联邦国防军,成为美国和北约欧陆战略的中坚力量;原先亲附德国的西班牙、葡萄牙也为了自保,加入了美国一方;那些从东欧逃亡西欧的前轴心国政治势力也纷纷在“反X”旗帜下团结到美国的营垒里,美国人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为自己赢得冷战赚到了足够的本钱。

最后我们来看一个有趣的现象:

1920年代,德国与美国都希望打败英法,成为新的霸主。

德国选择的做法是与自己的所有对手决一死战。然而他们势力不足,贪心有余。他们既不希望受《凡尔赛条约》控制,完全沦为英法的傀儡,又想要靠做对抗苏联的桥头堡谋取利益。

结果他们首先为了粉碎《凡尔赛条约》的控制,对英法及其盟友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低地国家开战。紧接着又在没有打败英国的情况下,贸然发动对苏战争;在莫斯科前线胜负未卜的1941年12月又对美国宣战,成功让自己成为群殴对象,最后被彻底打崩,一败涂地。

而美国则步步为营,利用自己的盟友和对手自相残杀坐收渔利,逐次淘汰了德国和英法,并将它们纳入麾下,最终以压倒性的实力优势压倒了苏联,坐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罗斯福   苏联   德军   丘吉尔   英法   西欧   波兰   莫斯科   败局   欧洲   英国   德国   美国人   日本   美国   战后   美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