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果不是万历年间侵朝,而是在崇祯年间才入侵,得天下的会是满清还是日本?

日本的丰臣秀吉势力能否支撑到崇祯年间?答案是否定的。日本会因为国内存量不足,爆发大规模反对丰臣秀吉的战争,日本的战争能力将在内耗中消耗掉,到崇祯年间也无力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

最后,日本要窃取中华必先与八旗交手,至于八旗会不会成为日本走狗一起侵华,不得而知,毕竟这事他们干过。




日本史料记录了一段李如梅(李如松弟弟)对日本兵和女真兵战斗力的评价,大意是:倭兵身躯矮小,但敏捷,善使鸟铳,不过若是单打独斗,三十个倭兵不敌一个女真兵。

无独有偶,朝鲜王朝史料《李朝实录》也记录了一段李如梅对努尔哈赤麾下部队的评价,大意是:努尔哈赤精兵七千,其中带甲三千,可敌倭兵十万。

所以,倭寇是极难在女真手下占便宜的。

首先丰臣秀吉是为了让武功派升官发财才发动的文禄庆长之役,当然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就是了。如果没有文禄庆长,武功派渴望功勋的问题怎么解决?当然是文禄庆长失败的结果才使得文治武功两派矛盾越发尖锐,才最终导致了关原之战。

如果矛盾延缓爆发,那么丰臣秀吉很可能会延寿几年,并且应该会比较长时间之后才会矛盾尖锐化,即使爆发战争应该也不会是国运之战。

崇祯继位在1628,如果按1635年爆发战争计,那么原本的战争毫无疑问的大大削弱了朝鲜的国力以及大明野战军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么早发生战争,那么东北朝鲜还能维持实力,建州女真应该不会崛起那么早;大明的实力应该也会强一些。不过别指望朝鲜能有什么太大变化,他们只会越来越弱。

关键是日本,在这期间到底会发生什么,以及为什么又决定1635年攻略朝鲜。如果文治武功的矛盾没有那么尖锐,很可能丰臣秀赖会安稳继位,矛盾会演变为朝堂争斗。这期间丰臣的统治基本上会变为既成事实,德川家康有野心基本上也只能忍着。虽然丰臣五大佬中德川家实力最强,基本上能够起到一言九鼎的作用,但是再进一步也是需要理由和功勋的,也许会变为司马懿故事。

德川家康的势力和地位被德川二代继承,二代想要更进一步以及团结武功派的势力,提出攻略朝鲜的建议并得到了武功派的赞同——天下太平几十年,人口和国力也有了发展,如果没有德川幕府害怕反德川势力内外勾连而闭关锁国,可以认为此时日本的火枪技术不错火炮技术聊胜于无舰船技术有了一定发展,与大明朝鲜对比应该是火枪优火炮劣舰船小劣,但综合国力不敌大明是一定的。


假设德川势力出动一半,丰臣武功派出动大半文治派不动,地方实力派出动一半,应当比文禄庆长时期强。朝鲜损失很大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此时日本的目的应该是功勋,不是纯粹为了升官发财分地盘去的,战争的走势不一定非得打到中国去,日本捞一笔见势不妙可能就跑了,不会有那么坚定的想要占地盘长期战争的打算。

战争的结果,对于大明朝会是好事。女真原先全力对付明朝,现在得应付日本。对日本来说,是一次极其激烈的战争,早先壬辰战争时加藤清正部与海西女真发生冲突,女真仅仅一个海西女真几个部落,就挡住了日军加藤清正部进攻,而1635年的满洲女真兵力要强得多。当然,此时女真估计还是大明藩属,会和明军一齐作战。

倒是日本,在朝鲜尝到甜头之后也许会跑步进入扩张主义,朝鲜方向作战不利之后也许会将目光转向南下。大明耗费钱粮有限,能够机动作战的野战军损失有限,可能还会续命几十年。这之后的世界,就难说的很了。




那样,大明都笑晕在厕所了,满清要打大明,也是先吃朝鲜,然后打过去发现已经被日本占了大半,满清还不鼓足了劲揍日本,日本十有八九是干不过早期如狼似虎的满清的,最后只能被揍的一身伤回家慢慢养,而满清也耗掉不少国力,大明趁这时候废掉李自成张献忠们,回过头来集中兵力收拾满清




日本战国时代,1586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日本由此也结束了诸侯割据纷争的时代。当时,丰臣秀吉野心勃勃,想建立属于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把侵略目标对准了大明,于是发动了长达七年之久的朝鲜战争,借此以朝鲜为跳板入侵大明,占领大陆。

当时,日本一共动员三十多万士兵,一共分两次进攻朝鲜,只是抢劫一些东西,却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大明王朝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派大军援助朝鲜抵抗日寇。

虽然最终大明王朝协助朝鲜赶走了丰臣秀吉领导下的日本军队,使日本人仓皇逃跑到本国,但是这一次战争却令明朝元气大伤,消耗了上千两白银,国库被战争严重透支殆尽,财政亏空,成为压倒明朝灭亡一根稻草。

有些人奇怪,日本如果不是在万历年间侵入朝鲜,却是在崇祯年间入侵朝鲜,入主中原是满清还是日本?

明朝灭亡于农民起义

需要肯定的是,明朝是灭亡于农民起义,不是满清入关。如果日本在明朝风雨欲摇的崇祯年间入侵朝鲜,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与蚌就是日本与朝鲜,得利的渔翁就是明朝。明朝肯定能苟延残存多活几十年,但最终也还是由于内忧外患灭亡。最后入主中原,肯定也是清朝。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灭亡是必然趋势。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增长理论,由于人口增长与土地有限的矛盾,中国封建王朝存活时间一般都不过三百年。因此,即使没有万历朝鲜战争,明朝也很难逃脱三百年的寿命,明朝末年仿佛如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样,积重难返,最终也要灭亡。

现在,我们看看明朝末年有四大祸事必然灭亡,第一大祸事就是土地兼并引起的阶级矛盾尖锐。

第一大祸事,土地兼并与阶级矛盾尖锐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制,必然会有土地兼并。明朝中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也非常频繁,这也是造成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之一。当时,皇亲国戚、皇室的藩王、宦官、官僚凭借自己政治上特权,大肆购买土地与掠夺土地,建立庄田。

明朝中叶各类庄园的总数究竟有多少,虽然现在没有完整的记载,留下的几个片段统计数字可以充分证明。如《明史》卷七七记载:

“弘治二年,户部尚书李敏等以灾异上言:‘畿内皇庄有五,共地万二千八百余顷,勋戚中官庄田三百三十有二,共地三万三千余顷。”

这只是在北京地区对一个户部尚书拥有庄园土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当时庄园面积是如此庞大,土地兼并也是日益膨胀。这些地主豪强拥有大面积土地,通常也偷税免税,朝廷征不了税,也造成财政危机。如《大明劫》里面孙传庭的军队缺少军饷,朝廷拨不出银子,也是国库真的没钱了。

当孙传庭看到问题的本质,也想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对地主开刀下手。可是地主豪强的背后就是朝廷官僚,动地主实际是动朝中势力。因此,当初张居正改革,一度让明朝中兴。但张居正死之后,却被剥夺官爵,抄家充公,背后都是地主豪强这些既得利益者在操控。

在农民这一边来说,庞大的地主官僚免税的税赋,缺口都要底层农民承担,可以看到农民负担有多么严重。当农民发觉官僚地主不用交税,也干脆把土地租给地主,之后也不用交税了。这些租地主土地的农民,也被称为佃农。还有一些农民,实在活不下去,四处讨饭成为流民。这些农民、佃农和流民也构成了农民起义的主力军。

所以,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口号就是“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均田免粮”,可以看到明末农民负担之重,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如此尖锐。由于明末解决不了土地兼并,以及社会底层农民生存问题,明朝不灭亡于李闯王,也灭亡在另一个农民起义首领或者大军阀的手中,这也是封建社会人口与土地集中的矛盾决定,不以人的意思为转移。

第二大祸事,小冰河的天灾

明朝末年,也遇到了几千年没遇到的“小冰河”时期。这也就是在1645-1715年期间,太阳能量最小的时期,地球表面温度降到了公元一千年以来最低点。这段时间在欧洲被称为“ 路易十四 小冰河时代”,因为它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位的时间基本重合。

这一段时期极端寒冷的气候,加剧了欧洲与中国明朝政局的动荡。现代的气象学研究表明,在1615年到16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温下降了2到3摄氏度。 当时文献资料也证明,当时中国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长江出现过结冰长达一个月的现象,洞庭湖结冰最厚的地方也高达一尺,浙江一带的河流冰层厚得如履平地。甚至冬天温暖的广州,降雪频率增高,有记录可查的约为11次之多,就连最南边的海南也下雪了。

别小看这点降温,这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当时北方的农作物生长,比往年短了两周左右。 而当时的卫生条件下,这又导致了瘟疫,也就是鼠疫。可以说,在明朝末年1626年至1640年,明帝国发生了连续性的自然灾害,如持续良久的旱灾严重,以及蝗灾、瘟疫的流行,人口大量减少。

由于天灾与瘟疫,造成粮作物产量减少,社会也出现了许多无地可种无饭可吃的流民。这些流民采取逃荒、迁徙的方式来寻求生存,而“流民”聚集之地,往往会出现“乱民”,也就是没饭吃的农民为了填饱肚子,就铤而走险造反,由此引起了农民起义的爆发。要知道,明末清初的李自成、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皆是由灾荒而引起的。

而且,寒冷的气候,也导致明代女真族为了驱寒避冷,不断向南迁徙,加大了对明朝进攻的步伐,这也是明朝末年与女真族战争频繁的原因。

所以,明朝末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小冰河期,农作物收成受到影响,瘟疫蔓延,真的是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再加上北方女真族的逼紧,可谓气数已尽,灭亡迟早的事情!

第三大祸事,就是明朝的经济危机

要知道,2008年美国金融次贷危机影响到世界经济,同样,明朝后期的经济受着世界白银价格的影响,也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明朝国库严重亏空。

伴随着明朝中期,西方殖民者发现美洲新大陆,带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明朝后期大量的美洲与日本白银,也随着对外贸易活动来到了明朝,共同推动了物价的上涨。史学家的研究证明,从1632年到1639年, 松江地区的米价上涨了2倍以上;在浙江北部,米价更是翻了4番。

可是,在明朝中后期西班牙的衰落与日本德川家康的闭关锁国,导致美洲与日本两条通向中国的白银通道,都在十七世纪被严重收紧,最终基本断绝。明朝官员的工资都依靠白银发放,随着白银的输入量减少与断流,使得明朝朝廷无力支付庞大的政府机构、军队、宦官等服务人员,以及庞大藩王皇族的工资。最终,朝廷无力支撑庞大的公务员体系,就裁撤一些部门,这导致了不少基层公务员被下岗,其中也包括李自成,最终激发了他起义反叛。

明朝财政严重亏空一直在恶化,最后到了明朝灭亡前夕的崇祯十七年,太仓只有区区4200两白银,守北京的官军一年领不到饷银。可以说明朝的政府已经是破产了,穷到极点,没钱给军人发工资,自然也使军人战斗力和战斗意志也都差到了极点。

再加上明末的战事频繁,有著名的三饷,即辽饷、剿饷与练饷。辽饷加派是为了抵抗后金的入侵,辽东战事紧急,军饷不足而起。剿饷是为镇压农民起义筹措军费。 练饷为镇压农民起义练兵所用。这些打仗练兵都是急需要用钱烧钱,朝廷没钱,只能压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税负越来越重,活不下去只能叛乱,朝廷也就需要越来越多钱去镇压,老百姓赋税也就急需加重……

这样,明朝陷入了一个政府破产与百姓赋税负担重的泥淖之中,怎么也套不出来,灭亡也是大势所趋!

第四大祸事,就是无休止的党争

古代中国的党,与现代政党是不一样的。古代中国朝廷的党政,就是官员之间的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俗称“窝里斗”!

明末的党争起源于十七世纪初期,也就是1604年江南著名学者顾宪成组建的东林书院,聚居了士大夫与知识分子,史称东林党人。东林党人在经济上主张惠商恤民,反对矿税等主张,反对朝廷勾结权贵的魏忠贤的阉党一派。

崇祯皇帝登基时候,处死了迫害东林党的魏忠贤,打压了阉党一派。可是,东林党人内部也有着派系斗争,东林党的官员为不同观点不停地争论,意见分歧,有着唐朝时候朋党之争的味道。

由于官员的派系斗争,使得崇祯皇帝在用人方面也不知道应该重用那一派,或者是帮那一派。只是借助于换人的方式,防止任何一派做大做强

如崇祯朝17年入阁的多达50人,其中还有4人被处死。崇祯皇帝这么频繁地换人,政策的连贯性就无从谈起了。 对于朝廷官员来说,过的就是一种勾心斗角与忐忑不安的日子。今天做高官,明天可能被拿下或者被杀,在这一种环境下谁也不愿意认真当官办实事,都是混日子。

所以,明末的党争与官员的“窝里斗”,使得朝廷陷入了派系分裂与极度低效运转之中。甚至崇祯皇帝在面临李自成军队进京,官员也是争论不休,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高度统一,使得最后崇祯皇帝与皇室成员身死国破。南明政权的皇帝也是为谁是正统继承者,官员们也是互相猜忌大打出手,无法合力抗清最终灭亡。

可以看到,明朝末年这四大祸事,使得明朝灭亡是必然。即使丰臣秀吉不侵入朝鲜,万历就躲过这一次战争,国库的钱财要充盈很多。估计国库里最少还有个几百万两白银,最多也是活了几十年,最终也肯定亡于内部阶级矛盾不可调和,也就是农民起义之手。

古代日本没实力进攻中原

我们再假设,如果丰臣秀吉率领日本大军在崇祯年间入侵朝鲜,打败日军肯定是意气风发的满清军队,入主中原肯定是满清不会是日本。

在十九世纪工业时代没进入日本之前,日本也是一个农业国,实力也并不强大。明朝的日本,乃是农业社会,再加上古代日本国内土地贫瘠、资源匮乏、火山地震频繁,积贫积弱,是缺乏对外扩张的实力。

崇祯皇帝时候,即使丰臣秀吉还活着,也到九十岁了,不可能出征的。即使代替丰臣秀吉的,乃是德川家康。统一日本的德川家康,如果组织一个大规模的侵略明朝军队,通过海运运输兵员,积贫积弱的古代日本是没有那个实力

再加上古代日本如同古代欧洲一样,是封建领主制。德川家康如果主张攻打朝鲜,也不一定获得掌握地方权力的大名支持。可以看到,崇祯末年日本攻打朝鲜的可能性很小。

而且,即使崇祯皇帝时候,日本有实力进攻朝鲜,肯定也不能入主中原,因为当时的日本,是没有实力打败盘踞在东北如日中天的满清八旗兵。

在崇祯时候,努尔哈赤的继承者皇太极已经建立了大清政权,由于开国皇帝的准备,满清军队也是实力雄厚,已成气候,具备南下问鼎中原的实力。如果日本入侵朝鲜,然后越过鸭绿江,侵犯到满清东北的领土,必然也是动了满清的蛋糕。

这时候,大明军队的总督与督师一定会瞄准这个机会,不仅严格防死守东北与中原地区交界的宁锦防线,可能也会弄些离间之计,挑拨日本与满清两者的矛盾,这样能坐收渔翁之利。

满清的皇太极可能会觉得非常被动,觉得必须解决日本入侵朝鲜问题,才能南下问鼎中原。于是,满清八旗兵与日本武士们打一场仗也是不可避免。

日本打不过满清军队

在日本这一方面来说,胜算可能性很小。战争是烧钱的,日本是越海作战,在古代航海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离日本本土补给线太长也太远,没有足够的财力粮草补给在大陆的持久作战。要知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中国的持久战,也把日本拖入到物质资源匮乏的战争泥淖之中,在古代更加不用说。

即使是万历年年,日本丰臣秀吉派了十四万士兵入侵朝鲜,打了好几个,也只是占领了朝鲜贫瘠的好大片土地,也没真正消灭朝鲜,或者令朝鲜俯首陈臣。可以看到,古代日本是没有在大陆打持久战的综合国力。即使是十九世纪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发动战争打败大清,吞并朝鲜的战争,也是在实施工业化之后的赌国运,运气成分也很大。

在满清军队一方面来说,女真族崛起时候,也流传过这样一句话: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万名女真士兵不能敌挡的,可以看到女真族士兵战斗力是多么强悍。何况当时皇太极与多尔衮,都是饱经沙场的大将。皇太极也仅仅是用一个月的时间,征服了朝鲜,令朝鲜国王俯首称臣。

如果崇祯年间小日本军队在大陆与满清军队作战,一定是打不过满清的八旗子弟兵,何况满清八旗子弟兵是骑兵,身高也高过古代号称倭人的日本士兵,战斗力也绝对胜过日本武士组成的军队。

结语:

可以看到,日本如果在崇祯年间贸然出兵朝鲜,也抵抗不了满清军队,最后入主中原是满清,不会是日本,明朝最多也只是得到了几十年苟且生存的机会。




丰臣秀吉发动“壬辰倭乱”的最终目的是“消耗库存”。二十万武士,除了拔刀杀人,没有任何技术。武士太多了,又没有那么多粮食和职位,怎么办?只能通过战争来消耗武士。

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成为了关白,他手下的将领和二十万武士生计无着。于是,他向武士们忽悠:我带领你们从朝鲜登陆,先征服中国,再征服印度,然后称霸我们知道的所有地方。

丰臣秀吉真是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吗?当然不是。他的萝卜太多,日本没那么多坑。天皇不能被推翻,以天皇为基础的“藤原氏”、“源氏”、“平氏”、“橘氏”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官场空间,能够给予后来居上的“丰臣氏”的空间十分狭窄。丰臣秀吉不去侵略,二十万人没事干,只能扯淡、闹事。

壬辰倭乱包括两次战争,第一次是在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二次是在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一次,明军4万人,日军16万人。第二次,明军初期4万人,后期8万人,日军 14万人。两次战争明军总共伤亡3-6万、日军伤亡过10万。

可见丰臣秀吉消耗武士的目的达到了,只是他没预判到把自己也消耗了。

“壬辰倭乱”先后7年,丰臣秀吉做到了“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不光丢了性命,也成为德川家康的第一打工仔。

丰臣秀吉的经历符合日本人的特点,混好了一定会去侵略。侵略不一定能捞到银子,一定能消耗国力和生命。

1627年10月2日,朱由检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身亡。1626年,皇太极袭承汗位。1643年,皇太极猝死。这哥俩挺有缘。

日本如果不是万历年间侵朝,而是在崇祯年间才入侵,得天下的会是满清还是日本?仍然是满清。丰臣秀吉活了63年,不管受没受到强烈的刺激,生理已经达到了极限,多活几年无济于事。德川家康这位忍者神龟,不管丰臣秀吉活着还是死了,争天下的终极目标绝不会改变。打了那么多年仗,还要执着地入侵朝鲜,日本还能存在吗。

如果崇祯年间,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并发动“壬辰倭乱”,结局会更惨。日本没有大规模的骑兵,因为马少的可怜。日本武士如果能缴获一匹战马,等于做了一件一辈子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两条小短腿如何对抗满清的骑兵?日本人完全把自己当成了兔子。再者,满清打天下主要靠的是汉人并借助于汉人间的窝里斗。

法国传教士白晋在他所著的《康熙帝传》中描述:“事实上,鞑靼人在征服帝国过程中,几乎没有付出任何代价,而是汉人互相残杀,加上汉人中最勇敢的人,反而为了满洲人去反对他们本民族而战。”

总之,冷兵器时代,日本人从来不是中国人的对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崇祯   日本   满清   女真   年间   大明   明朝   祸事   朝鲜   农民起义   朝廷   万历   军队   矛盾   土地   战争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