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西晋结束了三国乱世,一统南北,但来之不易的和平仅维持51年就玩完,叹息之余,同时也发现西晋本身不和谐的因素实在太多。


首先就是得位不正


司马懿经过高平陵之变抢夺了曹魏权力,此后成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


太尉王凌不满司马懿篡权,于嘉平三年(251年)试图起兵反叛,另立曹彪为帝,不料密谋提前泄露,王凌只好投降,在押解洛阳途中自杀, 被诛灭三族,曹彪亦被赐死,这就是淮南一叛。


王凌死后,司马懿不久也病逝了,此后其子司马师继承他的衣钵。此时的曹魏经过三代君臣,以及曹爽、司马懿等人的苦心经营,已成为带甲百万、良将千员的超级大国,人口超过了吴蜀两国总和,在战略上已完全占据优势。


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司马师上台后为巩固父亲的遗产,发兵攻打吴国,由弟弟司马昭担任名义上的主将,不料却惨败而回,史称东兴之战。


如果按轻重问罪,那司马家族的实力和威望肯定会大受影响,所以,最后仅对司马昭作了不痛不痒的处理,削去了他的侯爵,但不久就官复原职。


东兴一战后,嘉平五年(公元253年)吴国权臣诸葛恪又主动出击攻打魏国,司马师派自己的叔叔司马孚去迎战,结果诸葛恪轻敌,遭遇了新城大败,史称新城之战。


这样,司马师算是扳回一城,赢回了颜面,此后兄弟二人在朝廷日益专横,曹魏群臣连话都不敢多说一句。


嘉平六年(254年),傀儡皇帝曹芳不满司马家族擅权,于是联合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密谋,企图除掉司马兄弟。


不料事败,曹芳被废为齐王,另立曹鬃为帝。三位旧臣被腰斩,灭三族,就连张缉之女张皇后也没有逃脱司马师的屠刀。



随后便发生了淮南二叛,正元二年(255年),扬州都督毋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声讨司马师。叛乱虽然很快平息,但司马师却在征战中得了眼疾,战胜回到许昌,不久便病逝。


司马师死后,其弟司马昭接替哥哥上台执政。但仅过两年,甘露二年(257年),淮南再次发生叛乱,扬州刺史诸葛诞也起兵讨伐司马昭,即淮南三叛。


尽管诸葛诞联合了东吴,但也没抵住司马昭的威力,最终败北。


此后,魏国武人,再也没有人能和司马氏叫板了。


甘露五年(260年),曹鬃进行了最后的反抗,他带人围攻司马昭府邸,这等于是以卵击石,混乱之中被一个叫成济的人刺死。


司马昭听闻,不禁自投于地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最后为平息众怒推脱罪名,将成济处死,并诛灭三族。


曹鬃死后,司马昭又另立燕王曹宇之子曹奂为天子,改元景元。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攻灭蜀汉,以获取上位的功劳。景元五年(264年)司马昭封晋王,加九锡,但并未来得及称帝,便于第二年病逝了。


咸熙二年(265年)十二月,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至此,司马家族完成了篡位工程。此后又灭了东吴,一统乱世。


从司马氏上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司马氏家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嗜杀。对于政敌大都采用此手段,一网打尽,就连曹魏的皇后都不放过。这种用严酷的手段对付政敌的办法,在后世执政中影响也很大,实际也是西晋失败的因素之一。


尽管司马炎一统乱世,但司马家族是明目张胆地抢夺曹魏的胜利果实,对君不忠,篡位后,没有成绩不说,还因为内乱引发了五胡乱华,这至少是后人无法对司马氏产生好感的原因之一。


而西晋内乱的起因便是分封制的实行。那么,西晋的分封为什么会引发八王之乱呢?



西晋分封引发八王之乱


分封制实施的根本,都是为了国家安全,但为何周朝能一统八百年,而西汉、西晋却都会引发了叛乱呢?


汉初刘邦分封,实为一种过渡,大封异姓王,是为了让他们拥护他,一起夺天下;得了天下之后,大封同姓诸侯王,则是为了稳固江山。


异姓王被刘邦相继铲除后,汉初政坛由三股势力组成,即皇室宗亲、外戚和功臣。只要有一方不听话,另两方就会起来揍他,三者相互制衡,一方很难做大。


西汉宗室造反的“七国之乱”,最终就是被皇室联手功臣集团剿灭的。而西晋的分封与西汉还是有区别的。


司马炎再行分封,也是他的无奈之举。曹魏为何灭亡,在政治上的原因就是,宗室力量弱小所导致的。


曹操儿女众多,但我们所熟知的却不多,长子曹昂战死;曹彰勇猛善战,但也是英年早逝;曹冲称象很出名,也没活过十三岁;剩下的就是曹丕和曹植了。


兄弟俩为争位互相反目,曹丕即位后,不用说给曹植封王了,一个劲地打压曹植,导致曹植子孙也不繁盛,忧郁而亡。


曹丕把自己的亲兄弟折磨死了,反而把司马懿培植了起来,但此人向来奸猾,胸有城府,为后世灭亡埋下隐患。


曹叡继位后,仍是重用老臣,曹真和司马懿并行。曹芳上位后,曹真之子曹爽又与司马懿并行。从资历上来看,曹爽已不占优,也肯定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更何况曹爽骄傲自大,滥用职权,侵吞财产,也不得人心,这就导致司马家族一家独大,没有其它力量可以制衡。


司马炎正是鉴于曹魏的灭亡,所以大封同姓诸侯,一口气封了27个王,目的就是要壮大宗室力量。



但是他没有吸取西汉七国之乱的教训,依旧把各种特权都给了诸侯王,比如地方行政权和领兵权,这就给了诸侯王太多的话语权,从而对皇权形成了潜在威胁。


封建王朝是血统的继承,雪上加霜的事件,就是司马炎选了一个智商不高的儿子司马衷做为继承人,这是最大的败笔,连最起码的皇权威望都撑不起来。


宗室成员一看这位继承人,心里就恼火了。既然一个“傻子”都能当皇帝,那还有谁不能当的呢?于是,各王就蠢蠢欲动了。


八王之乱的导火索是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此女也是女人当中少有的嗜权如命者。晋武帝死后,朝堂大权全都落到了杨太后和其父亲杨骏手中。


为了夺权,贾南风联合宗室成员楚王司马玮(晋武帝的第五子),诛杀了杨骏,杨太后也被活活饿死。


但贾南风忙活半天,发现最后的利益全被汝南王司马亮夺了(司马懿第四子 ,司马师与司马昭的弟弟,晋武帝司马炎的叔父)。这下不仅贾南风不满,诸侯王们也不乐意。


于是,贾南风又联合东安王司马繇(琅邪王司马伷[zhòu]第三子,诸葛诞之玄孙),但事败,司马繇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司马亮摁下去了。


贾南风再联合楚王司马玮,密诏他诛杀司马亮。司马玮又叫来了淮南王司马允(司马炎第九子)、长沙王司马乂(yì 司马炎第六子)和成都王司马颖,他们一同参与了新的政变。


在政变中,司马亮是死了,但司马玮也没活着,他随后也被皇室所诛杀。司马亮死了,司马玮死了,贾南风终于成了最大赢家。


八王之乱从开始到结束共历时十六年,但在这十六年中并不是每年都处于动乱之中。上述为第一阶段的各方较量,从从元康元年(291)三月到六月,历时三个月。


八年后,第二阶段的各方较量又开始了,起因是贾南风丧心病狂地诛杀了太子司马遹,贾后这一举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司马家族的利益,这已经不是专政,而是要换代啊,宗室们当然坐不住了,于是纷纷起来讨伐贾后。从此,也将西晋拖入了更加激烈地争权斗争。


太子死后,赵王司马伦(司马懿第九子),立即跳出来诛杀了贾南风。



此后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并软禁了晋惠帝。司马伦也没什么能力,自然难服众人,于是又引发了三王起义。


许昌的齐王司马冏(司马炎之侄),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司马炎的堂兄弟)、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


司马伦以十万兵力迎战,终难敌三王,最后兵败被俘,不久被赐毒酒而亡。这一战伤亡十万人,司马伦一族被灭。


三王起义后,得利最大的是司马冏,他迎接晋惠帝司马衷复位,自己也成了权臣。另两王也加官进爵,各自拥兵自重。


但司马冏也一样不行,大权独揽,沉迷女色,不讲臣下之礼,俨然一副自己就是皇帝的样子,很快又引祸上身。


这次动手的是司马颙,以及洛阳内应司马长沙王司马乂(司马炎第六子)。但是司马颙还没来得及出兵,司马冏已收到消息,派人前去攻袭司马乂。


不料被司马乂反杀,司马乂攻入皇宫,杀了司马冏,司马冏的两千名党与都被夷灭了三族,这下轮到司马乂独揽大权。


司马颙一看好处都被司马乂抢了,心怀不满,于是多次派人刺杀司马乂,但都没有成功。


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派部将张方领兵7万与司马颖20多万大军,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乂。


但司马乂并不惧,死守洛阳,双方鏖战数月,没有结果。张方打算放弃,就在这时,在洛阳城任职的东海王司马越(司马炎的从兄弟)下场了。


他勾结禁军,夜里捕获了司马乂,并将其送给了司马颙,最后司马乂被活活烤死。



此后司马颖上位,他有威望,军事实力也强,成本次的最大赢家。司马颙废除了皇太子司马覃,立司马颖为皇太弟,同时还兼丞相之职。


尽管司马颙、司马越也从中得利,但司马越并不满足于眼前利益,他想要的更多。对于司马颖做皇太弟这事儿,他想找司马颖好好聊聊。


怎么聊?当然是兵刃相见了。司马越携十万人马,带着晋惠帝,一起来讨伐司马颖,当时的司马颖住在邺城。


东安王司马繇劝司马颖投降,司马颖不听,遣大将石超率五万军队迎战,结果大败司马越,还把晋惠帝抢了过来,司马颖得到晋惠帝后,又嚣张了起来,并杀了东安王司马繇。


司马越兵败后,辗转逃回封地东海,而其亲弟司马腾则引胡助战,拉开了胡人乱华的序幕,为之后的五胡乱华埋下隐患。


司马腾先是杀了司马颖设置的幽州刺史,之后司马颖派兵来讨伐。司马腾引异族乌丸、羯朱等势力,一举击败了司马颖的军队。


兵败的消息传回邺城,人心惶惶,官僚士兵相续逃跑。司马颖也十分害怕,于是带着手下和晋惠帝连夜逃往洛阳。


然而洛阳也没有他的位置了,就在他的军队和司马腾打得不可开交时,司马颙已派手下张方乘机占领了洛阳。


这么一来,晋惠帝又被张方控制,司马颖被逐出洛阳,并被遣回原封地成都,而晋惠帝也辗转被送到了长安。


得到晋惠帝的司马颙又开始过指挥江山的瘾,率先对司马越发难,而司马越更嚣张。有了胡人助攻的司马越,打着张方劫持晋惠帝的大不敬之罪名,引兵来讨伐司马颙,并提出要与与司马颙分陕而居。


司马颙没答应,之后司马越攻入关中,司马颙出逃。而司马越手下的鲜卑部队则大掠长安,攻杀2万余人。



到此,参与八王之乱的核心成员,有五位已经挂了,他们分别是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只剩下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和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越占领长安后,晋惠帝自然也到了他的手上。之后,司马越将晋惠帝送回洛阳,回去不久后,这个可怜的像红包一样被抢来抢去的帝王突然死了,对此,也有人说是被毒杀。


晋惠帝死后,司马越扶司马炽上位,是为晋怀帝。之后晋怀帝下诏请司马颙回朝为司徒,司马颙信以为真,在回归途中被掐死在车中。


还有一个在外逃命的司马颖也是一样,司马颖兵败后,退出邺城,但故地旧将很念他好,当时专政的司马颙下诏又让其回归故地,以抚慰叛亡。


但不幸的是,司马颖刚到洛阳,司马越讨伐司马颙的军队也来了,司马颖了只好退入关中,长安破,最后又随司马颙一起出逃,最后在辗转逃离中被杀死。


最后活着的一王,只有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之乱结束。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第二阶段的争霸赛,历时七年,宗室们的斗争结束了,但随之而来祸患更大。


司马越终于也过了一把独揽大权的瘾,但这个位置并不好做,位高权重,不办实事,就会引来无数人的唾骂。


八王之乱历经十六年,这中间还有胡人的叛乱和攻击,如氐人齐万年的变乱,以及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针对西晋朝廷的一系列战争,



司马越掌权后,对外无力对抗日益强大的匈奴人,对内却乱杀一番,终于惹众怒。最后,他自己亲自出征匈奴,但晋国的精锐早已在八王之乱中耗尽了,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司马越也因此忧惧而死。


之后便发生了永嘉之乱,由于司马越出征带走了大量的军队,导致洛阳无军可守,成为一座空城。


匈奴人轻破洛阳城,晋怀帝被俘。之后秦王司马邺于长安即位,是为晋慜帝,坚守关中四年后,也被匈奴击败,沦为俘虏,西晋亡。


至此,我们也看到,八王之乱对西晋的内耗太大了。一般开国王朝,在经历乱世之后,都会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但西晋没有,不但没有,反而将民众拖入更加纷乱的战争当中。


而且,在司马家族的成员当中,说实在的,没有一个能力超强的人可以一统内乱。在司家氏的高压政策下,也没有一个能力超强的臣子崛起。


不得不说,这一时期人才匮乏,那么人才都哪儿去了呢?三国时代人才辈出,但进入曹魏后,实行九品中正制,基本都是靠关系入系统的,导致人才来源受限,所以,个人认为,人才匮乏也是西晋短暂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西晋为什么短暂,大致有这么三个原因,即:得位不正,分封引发八王之乱以及人才匮乏,无力主政。




一个上梁不正下梁歪,得位不正的王朝,当然不会长久了。

西晋王朝的三个奠基人。

司马懿靠兵变翻身,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靠废皇帝、杀皇帝巩固自身权力。

他们父子三人这么干,固然奠定了司马家族的基业,但同时也给家族后人留下了三个很糟糕的启示。即:发动兵变是可以的,废黜皇帝是可以的,杀死皇帝也是可以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要对自己有利,只要自己拳头够硬,干什么都是可以的!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晋王位。

第二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

建国后,司马炎分封了二十七个王,这些王以郡为国,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并且最关键的是,各诸侯王麾下均有数目不等的军队。

也就是说,西晋存在国中国。虽然这些国中国的实力比不上汉初的诸侯国。但仍然是国中之国,各个藩王具有较强的实力。

对于司马炎的此举,历史上的评价一般是说他愚蠢。不过实事求是的说,他并不蠢。他搞分封,实质是权衡利弊下的产物。

因为前面说了,司马懿三父子,均是靠玩弄诡计上台,本身实力并不强。为了让大家都支持自己,司马昭想了很多办法,这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加官进爵,大力拉拢各路权贵勋爵,把大家都绑在司马家的战车上

以司马昭的以狗腿子贾充为例。司马昭上台之前,贾充只是个亭侯。司马昭上台后,他变成了乡侯,食邑户数翻了近五倍。从他一个人就可以看出,司马昭为了拉拢人心,封赏已经到了当街撒钱的地步。

到了司马炎时代,除了原来已经有封赏的各路权贵勋爵要继续加官进爵,司马家族自己人也得封赏。不然司马炎怎么服众?怎么能让族人拥护自己?

而且,前有东汉,后有曹魏,汉魏的灭亡都证明了士族势力对皇权有威胁。他如果不靠分封诸侯对地方进行控制,刘氏和曹氏的悲剧,迟早也会发生在司马氏身上。

所以在他来看,分封不仅不会出岔子,反而还可以巩固统治。只要皇帝没啥毛病,中央凭借优势资源,拍死个把造反的诸侯王,根本不是难事。

但是,凡是就怕但是。

司马炎作为一个官三代,他太不了解人性的扭曲了。他明知道儿子司马衷是傻子,却因为士族的反对,狠不下心来将其废黜。于是这就在司马家族内部,造成了一个很坏的影响。

他姓司马,我也姓司马。他身上有高祖宣皇帝的血脉,我们身上也有。他一个大傻子都能当皇帝,我们这些智商正常的人为什么不行?当年宣皇帝都可以兵变,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反了吧,各位!

结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

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八王之乱。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

其后不久,因为不满国舅杨骏专权。八王之二的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秘密联络皇后贾南风(贾充的女儿),内外勾结,一齐干掉了杨骏。

这一事件标志着八王之乱的开始。

杨骏被干掉后,朝政大权由司马亮、司马玮以及士族代表卫瓘三人共同执掌。皇后贾南风的亲戚虽然也担任了一些要职,在朝中有一些势力。但并未控制中枢,这导致贾南风对造反结果很不满。

于是她就又以晋惠帝的名义,下密诏给楚王司马玮,让他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然后再让他一个人辅政。

司马玮为人比较实在,圣旨让他杀,他就真杀了司马亮和卫瓘。他就一点也没有怀疑圣旨的真实性。结果,等他杀了司马亮和卫瓘后,贾南风立马翻脸不认账,派人造谣,说他司马玮伪造手诏,故意杀害朝廷重臣。司马玮有口难辩,最后众叛亲离,被贾南风派人活捉处死。

至此,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结束。朝政大权被贾南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比如她的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等人,很多都被委以重任。司马氏的江山,就这么被贾南风轻松给操控了。

其实从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就可以看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作孽,对后人的影响真是不小。

堂堂诸侯王,堂堂朝廷大臣,说杀就杀。这无论是在东汉,还是曹魏,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而这在西晋,却是常态。司马家族从上到下,都有一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心态。

贾南风家族独揽大权后,掌权了八年。在这期间,社会比较平静,诸侯王均被震慑,都不怎么敢造次。

假如说,贾南风要是有个儿子,八王之乱到这里可能就结束了,不会有后来的事。

但是,又是但是。贾南风偏偏就没儿子,并且她还跟当时的太子司马遹有矛盾。她为了保证自己将来能当上太后,于是就设毒计害死了司马遹。

结果这一下,诸侯王们高兴了。尤其是赵王司马伦。

因为司马伦早就看贾南风不爽,并且他也想过过瘾,当一把皇帝。所以司马遹死后,他立即造反,也学贾南风一样,伪造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诛灭了贾氏一党。

事后,司马伦伪造诏书,自封相国,掌握朝政大权。又过了几个月,司马伦下伪诏废黜晋惠帝,将惠帝软禁于金墉城。他自己则自立为皇帝。

前面反复强调了,司马氏家族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货色,所以司马伦一称帝,形势立即就不可控了。

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私底下暗通,三王联合,集体讨伐司马伦。

这一战,司马伦一挑三,与三王混战,死者近十万多人。最终,司马论战败,被他的侄子侄孙干掉。



干掉了司马伦,三王开始“分蛋糕”。

当中,势力最大齐王司马冏因为迎接惠帝司马衷复位,获得了最大一块蛋糕。他不仅出任了大司马(相当于军队总司令),而且还掌握了朝政大权。

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见此,非常的不满。然后两人就合计,二度造反,并拉上了长沙王司马乂入伙。

司马颙、司马颖、司马乂合军后,集体杀向司马冏。司马冏军不敌,最终战败。司马冏其党羽,全部被诛灭。

诛灭了司马冏党羽后,司马乂独揽大权。而司马颙、司马颖因为又没捞到实惠,便三度翻脸。这一次,他们没拉拢新人入伙。而是直接集中了27万大军起兵,讨伐司马乂。

司马乂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他立即调集兵马反击。三王在京城洛阳城下混战,打得是三败俱伤。

就在三王混战时,一直默默无闻的东海王司马越见有机可乘,便勾结禁军将领,在夜里活捉了司马乂,将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顒的部将处理。

最后,司马乂被处死。其党羽被诛灭。成都王司马颖事不过三,终于修成正果,坐上了第一辅政大臣的宝座。

他一入洛阳,就给自己增加封地,足足增加了二十郡的封地。加完封地后,他嫌洛阳不够安全,害怕重蹈司马冏、司马乂覆辙,便立即返回了自己的封地邺城。在邺城遥控洛阳朝廷。



司马颖溜了,然后他居然还想遥控朝政。同为造反功臣的司马越和司马颙当然很不满。

于是,这俩人就一合计,决定打司马颖。

具体的策略就是司马越先上,司马颙随后带大军跟进。

不过司马越出兵后,司马颙却玩花招,没有跟进。这就导致司马越孤军深入,被司马颖打得大败亏输。不仅十万大军没了,就连晋惠帝也被司马颖抢去。

至于司马颙,他趁司马越与司马颖交战,狗咬狗的时候,偷偷占领洛阳。

司马越眼见老家被端了,后面又有司马颖的追兵,一着急就彻底没了底线,命令自己的弟弟司马腾勾结胡人,引乌丸、羯等胡人入关,对抗司马颖。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胡人入关。请神容易送神难,为后来五胡之乱埋下了祸根。



司马腾引胡人入关后,与司马颖派来大军展开混战。胡人善战,一战就把司马颖的军队打的全军覆没。

司马颖被吓尿了,他一面连夜逃跑,一面派麾下大将刘渊(匈奴人)去匈奴部搬救兵。

在他看来,司马腾那孙子能里通卖国,自己当然也可以。

然而,司马颖看走了眼。刘渊雄才大略,早看穿了司马氏一族的无能与腐败。所以他回到匈奴老家后,直接就起兵造反了。

司马颖左等刘渊不来,想逃跑,又被守株待兔的司马颙拦住去路。他见无路可逃,便把晋惠帝这个橡皮图章送给司马颙。然后他自己逃亡到了范阳王司马虓处避难。

司马越见司马颙抢到了晋惠帝,很不满。自己在前面拼命,这小子捡便宜。便隔空嘲讽司马颙无能,只是个缩头乌龟。司马颙本想召司马越进京组建联合政府的。但听说司马越居然敢骂自己,就起兵打他。

当时司马越有胡人助战,当然不怵司马颙。

两人一通厮杀,最后司马颙惨败。不仅丢了洛阳,就连自己的地盘长安也丢了。司马颙被迫逃亡到了太白山上避难。

打败司马颙后,司马越独揽朝政。

但是,他这个人的能力不足,在朝中的威望也不太够。而且最要命的是,当时益州、并州都被胡人占领了。北方的冀州和幽州虽然没有被胡人占据,可两地的地方最高长官刘琨、王凌也都是拥兵自重,不遵朝廷指令。

这个时候的西晋,实质已经是一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了。



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局,司马越便派人与司马颖等人和解,赦免他们。

可是,就是这么巧。就在这时,收留司马颖的范阳王司马虓暴毙而亡,他死后不久,范阳国长史刘舆不知道奉谁的命令,居然直接弄死了司马颖。至于司马颙,他虽然接到了司马越发来的赦免,并且他也出发了。但在路上,他被司马越弟弟的部将弄死了,全家皆被杀。

至此,八王之乱的主要参与者,死了七个。

司马越成了独苗。这个时候,晋惠帝显然就成了多余的人。

他在司马颖、司马颙死后不久,被人毒杀。

是谁干的,不知道。但独揽朝政的司马越有重大嫌疑。

司马衷死后,司马越扶持司马炎的小儿子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

后来大臣们对司马越独揽朝政不满,便纷纷骂他。司马越大为震怒,便杀了一批人。结果此举不仅没能巩固他的地位,反而大失人心,遭到了朝野内外的一致指责。

为了平息舆论,司马越只得自请出征,率军征讨匈奴汉国。想靠驱逐胡人征服人心。

然而,晋军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晋军的精锐早在八王之乱期间就因为内斗死绝了。所以这一战,晋军死伤惨重。司马越见自己不是匈奴人的对手,急血攻心,暴毙于决战前夕。而他这一死,十几万晋军瞬间就是群龙无首。匈奴军队见机,抓住时机,摆出一个环形阵,将十几万晋军围在阵中,用弓箭射杀,就像屠畜生一样。十余万士兵,还有王公大臣,全部被歼灭。

随后,匈奴军焚烧司马越的灵柩,将天下大乱之罪归罪于司马越,同时,洛阳的晋怀帝也发诏贬司马越为县王。至此,八王之乱算是完全终结了。

可是,八王之乱结束,不等于噩耗终结。匈奴人的目标是推翻晋朝统治,入主中原。所以不久后,匈奴大军开始攻打洛阳。

由于战乱连连,当时不仅是洛阳,整个北方都是残破不堪。再加上司马越出征,又带走了晋军主力。因而此时的洛阳,仅仅只是一座空城而已。

面对匈奴军的攻打,守军无力抵抗。不久后,洛阳城破,晋怀帝被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俘虏的中原皇帝。

怀帝被俘后,秦王司马邺于长安即位,延续国祚,是为晋慜帝。但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的军阀和藩王都不救援。因此,愍帝司马邺在关中坚持了四年后,也被匈奴击败,沦为俘虏,而西晋也正式灭亡。

在匈奴兵全力攻打关中期间,琅邪王司马睿渡过长江,在江南趁机发展势力。司马邺被匈奴军围困时,曾一度求助于司马睿。但司马睿想自己当皇帝,就故意不救。一直等到司马邺被匈奴军俘虏后,他这才猫哭耗子假慈悲,一面为司马邺哭丧,一面在江南士族拥戴下继晋王位。后来又称帝。(西晋灭亡至司马邺被杀期间,有一年左右空档期。在这期间,司马睿只是晋王,没敢称帝)


其实,回看高平陵政变至西晋灭亡之间近七十年历史可以发现。西晋的短命,源于它的得位不正导致的先天不足。

这一先天不足的逻辑在于:司马氏凭阴谋诡计上位,缺乏拿得出手的实力,也就是能服众的军功注意。这里所说的服众,不仅是对外人不能服众,对家里人也不能服众。为了拉拢人心,司马师、司马昭不得不大肆封赏,导致士族坐大;司马炎继位后,为了遏制士族,同时也为了拉拢同族兄弟,他不得不又大封同姓诸侯王。

一面是大封士族,一面是大封诸侯王,直接导致整个西晋官场从中央到地方,到处充满分裂基因。大家都有实力,都在等,等待一个出手机会。等到司马炎去世,司马衷不能服众。天下大乱,注定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此,别看西晋是一个统一王朝。可其实这个所谓的大一统王朝从开国开始,就看不出任何新生王朝的朝气。它和曹魏,更像是一体。曹魏处于王朝前段。负责恢复社会生产秩序的部分,由弱转强。而西晋处于王朝的后段,负责政治内斗,由强转衰的部分




五胡乱华‬,胡人‬凌辱女子,将她们作为军粮,早上‬随意宰杀烹食,晚上‬沦为‬玩物‬,俘虏‬‬数万名‬女子‬被吃到‬仅‬剩‬几千人‬,吃不完‬就‬‬淹死,这是一个血腥与暴力横行的时代!

公元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西晋王朝存世五十一年,仅有十年的太平盛世。此后的四十年,分裂、割据、混战,从无间断,大片文明被毁,人口急剧减少。

当年,司马一族篡夺曹魏政权的时候,可以用背信弃义,巧取豪夺,心狠手辣来形容。连司马懿的后世子孙晋明帝司马绍在听说了司马家族的事迹后,掩面痛哭,羞愧难当。

如今,司马一族被灭,其惨烈程度与其当年篡夺曹魏政权时,有过之而无不及,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灭族的皇室,最终只留下耻辱二字。

那么,司马家族当初篡夺曹魏政权时到底有多阴狠?西晋建立后,司马家族到底经历了什么,导致国家灭亡?衣冠南渡后,东晋为何又被斩草除根,皇朝覆灭?

这一切,还要从司马懿开始说起。

01

司马篡曹

  • 1、司马懿洛水违誓,背信弃义。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于洛阳,年仅8岁的齐王曹芳继位,根据遗诏,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共执朝政。

当时,司马懿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没多久,他就遭到了曹爽的排挤,被升任为没有实权的太傅,被架空了司马懿虽有不满,但也只能隐忍。

曹爽独揽大权后,不听劝阻,发动了对吴蜀的战争,结果大败而归。与此同时,曹爽还侵占良田,敕造宫殿,纵容手下违法乱纪,致使魏国上下民怨沸腾,朝中大臣都希望司马懿能够出面主持公道。

彼时,司马懿已经掌握魏国军权30余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士族大臣更是云集麾下,他的儿子司马师更是豢养了三千死士,只待一朝集结,便可直上云霄。

公元249年,曹爽带着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祀魏明帝。司马懿趁此机会,秘密上奏太后,请求废黜曹爽兄弟,并派遣儿子司马师率兵控制京城。

得到消息的曹爽立刻扣押了曹芳,准备起兵反攻洛阳。曹爽的谋士桓范则劝说曹爽,挟持曹芳到许昌,再征集天下兵马,进京勤王,犹豫不决的曹爽没有接受建议。

就在这时,为了稳住曹爽,司马懿命人传信于曹爽,只要肯交还皇帝,诚心认错,便保其性命,并且以洛水为誓,只要曹爽肯交出手中权力,保他一生爵位不减,荣华富贵

曹爽相信了司马懿的承诺,放弃抵抗,选择投降。然而,司马懿却背信弃义,将曹爽以谋反罪论处,与其党羽一起被诛杀,一起被牵连的还有曹爽的三族,可谓是赶尽杀绝。

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同年二月,曹芳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之礼,但是司马懿推辞不受。不久,司马懿又亲自平定了王凌之乱,为司马家族扫除了最后的障碍。

此时的司马懿,已然成为了曹魏的实际掌权人,他的太傅府,也成了魏国的政治中心,隐隐有了取代曹魏的势头。

但是,司马懿在有生之年,并未篡夺政权,王凌之乱也成为了他的谢幕演出。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于洛阳,享年73岁临终前,司马懿对儿子司马师与司马昭嘱咐道:

“我终身事魏,人人都疑我有异心,我死后,你二人要辅佐皇帝,善理朝政。”

多年来,司马懿阴险毒辣,窃国篡逆的形象深入人心。然而透过历史,回看司马懿的一生,他侍奉四代君主,虽南征北战,军功卓著,却被君王忌惮,常有卸磨杀驴之心

彼时的司马懿,身陷两难之境地,要不就是坐以待毙,要不就是捍卫自己的权力和家族的安危,成为一代奸雄。然而这个问题,他再也无法回答,只能交给后世子孙。

  • 2、司马师废除曹芳,拥兵自重。

司马懿去世后,大儿子司马师官拜大将军,成为新一任的辅政大臣。司马师上任后,大权独揽,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

对内,司马师对官员的擢升制定了详细的法则,还让官员们举荐贤才,整顿纲纪,各级官员各掌其职,朝野肃然。对外,司马师用计击败吴国大军,一举平定新城之乱。

公元254年曹芳因不满司马师大权独揽,与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合谋,企图发动政变,废黜司马师,另立夏侯玄为大将军。

但是,计划被不慎泄露,传到了司马师的耳朵里,怒火中烧的司马师将随即将三人诛杀,夷平其三族,废除张皇后司马师更是将曹芳废为齐王,想要另立彭城王曹据为帝

但是,当时的郭太后持反对意见,坚持要立曹髦为帝,司马师争执不过,只得派人将曹髦接到洛阳,登基为帝,司马师与司马昭继续把持朝政。

当时的大将毌丘俭、文钦,因不满司马师废除曹芳,杀害好友,起兵叛乱。司马师得知后,率兵平叛,平定叛乱后,留在魏国的毌丘氏与文氏族人同被牵连,诛杀殆尽。

然而此战中,司马师也因旧疾复发,病死于许昌,享年48岁。

  • 3、司马昭当街弑帝,开了历史的先河。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被任命为卫将军,镇守许昌。然而,此时的司马昭权力之心日盛,使计率兵回到洛阳。

回到洛阳后,司马昭晋封为大将军,加封侍中,都督中外诸军等职位之后的司马昭,跟随哥哥的脚步,大权独揽。

在寿春之战中,司马昭带着曹髦与郭太后,亲赴战场,经过长期鏖战,打败了诸葛诞军及吴军20万余人

寿春之战后,司马昭将拥护魏帝曹髦的势力连根拔起,此后的朝廷更是司马一族独享话语权,士大夫们纷纷倒戈,拥护司马氏。

这也导致曹髦常年生活在压制之中,几度担心自己被废受辱。虽然曹髦曾下旨,晋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晋国,均被司马昭推辞不受,不了了之。

公元260年五月,曹髦见权威日渐消散,朝中大事均不能自己做主。为了不受被废之辱,曹髦率领几百名侍卫和奴仆,冲出宫门,亲自讨伐司马昭,却被司马昭无情斩杀。

曹髦以近乎悲壮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是曹髦临死前,留给世人最著名的一句话。曹髦的死,也昭示着曹氏的最后一次反抗,以失败告终。

从司马师到司马昭,司马一族对曹魏皇帝的态度十分恶劣,开了历史的先河,对皇帝的不敬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也是极其罕见的,也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曹奂为帝,虽然曹氏没落了,但是大魏统一天下的雄心没有就此熄灭。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有了先灭蜀汉,后灭东吴的计划,想以此来结束三分天下的格局。

公元263年,司马昭决定攻打蜀汉,此时的蜀汉政权也已经走向了没落,随着蜀汉的灭亡,三国也就此走向了统一。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享年55岁,至此他与曹魏的恩怨,也随风飘散,取而代之的,是他的长子司马炎。

  • 4、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建立西晋。

司马昭死后,其长子司马炎登上历史舞台,继承了父亲的权力和晋王的爵位。数月之后,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登基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史称西晋。

司马炎上位后,立司马衷为皇太子。在位期间,司马炎励精图治,革新政治,推行法治,振兴经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其为“太康之治”。

十四年后,司马炎调集水陆大军20余万,一举攻灭了吴国,三足鼎立的乱世,就此宣告结束。

回望司马家族的篡位史,是几代人的努力与奠基。成功的背后,是司马一族,以阴险背信、独裁专制、嗜杀成性铺就的上位之路

然而,司马家族集几代人心血铸就的西晋政权,并没有永传后世。随着司马炎的去世,稳固的西晋王朝再次陷入了皇族动乱之中。

仅仅25年时间,西晋王朝以“八王之乱”拉开了灭亡的序章。

02

八王之乱

公元290年,司马炎驾崩,太子司马衷继位,史称晋惠帝。

司马炎在位时期,将宗族王公世子都分封为王,各自都拥有了武装势力,这也为“八王之乱”埋下了导火索,而在继承人上的错误选择,使得皇族内乱避无可避。

  • 1、南风乱政,八王之乱的祸首。

司马衷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当时,国家陷入灾荒,百姓们无粮可吃,他竟问道:

“何不食肉糜?”

如此无知,可见也非明君,亦无治国才能。而司马衷最终能登上帝位,是因为司马炎认为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已有君王之资,堪当大任,于是传位于司马衷。

司马衷继位后,立贾南风为皇后,司马遹为太子。贾皇后据说是一位又黑又丑的女人,但是善于弄权,利欲熏心。司马炎曾评价贾南风道:

贾家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

司马衷继位之时,外祖父杨骏早已趁司马炎病重之际假传诏令,肆意任命官员,安插亲信,伙同武悼皇后,篡改诏书任命自己为太傅,以此把持朝政数年,大权独揽,执政严酷。

成为皇后的贾南风不能容忍杨骏把持朝政,但是杨骏手握玉玺,贾南风无可奈何,只能牢牢把持着白痴皇帝司马衷。

就这样,在双方日渐炽热的权力之心的碰撞下,一场宫廷政变即将拉开帷幕。为了将杨氏一族连根拔起,贾南风秘密联系了司马玮,召他入朝

公元291年,贾南风与司马玮发动政变,假传司马衷诏令,诬陷杨骏谋反,杨氏一族数千人被诛杀。杨太后被废,囚禁于金墉城,同年被贾南风杀害。

  • 2、谋害太子,贾南风身死。

杨骏死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东安王司马繇入朝掌握大权。司马亮继任太傅之位后,嗜权的本性也暴露出来,开始以权谋私,安插亲信,作威作福,还将司马繇贬黜。

此时的贾南风见朝中大权仍然不能到自己手中,于是再次利用司马衷,颁发诏令,诬陷司马亮谋反,派司马玮杀了司马亮

司马亮死后,贾南风又调过头来诬陷司马玮假颁诏令,屠戮功臣,下令将司马玮下狱,不日就将司马玮斩首,就此,司马玮也难逃兔死狗烹的命运。

此时,贾南风终于大权在握,志得意满,西晋王朝也得到了短暂的安宁,但是好景不长,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贾南风又将矛头指向了太子。

贾南风多年来一直没有生育,现任的太子非自己亲生,这就意味着,多年以后,新帝登基,她无法如控制司马衷一样,控制新帝。为了大权不至旁落,贾南风构陷太子谋反。

公元299年的一天,贾南风命人将太子灌醉后,令其抄写了一篇逼迫司马衷退位的文章,并呈给了司马衷。司马衷听信了贾南风的谗言,当即要赐死太子司马遹。

但是在朝臣的劝阻下,子得以留下性命,太子之位被褫夺,囚禁于金墉城,第二年就被贾南风害死然而,这次的贾南风没有因为太子之死而权力日盛,反而在阴沟里翻了船。

一直忠于贾南风的赵王司马伦借由太子之死,以为太子报仇的名义发动政变,将贾南风及其党羽全部抓捕。贾南风被囚禁于金墉城,被灌金屑酒而死,贾氏被满门抄斩。

4、司马内乱,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

贾南风死后,司马衷没有了依靠,终于成为了俎上鱼肉。公元301年,司马伦废除司马衷的皇帝之位自立为帝,司马衷被囚禁于金墉城。

可是,司马伦的帝王之位还没有坐稳,齐王司马囧联合河间王司马颙以及成都王司马颖起兵攻陷洛阳。司马伦同样被囚禁于金墉城,喝下金屑酒而死

司马衷被拥立,恢复帝位,司马囧则任命为大司马,执掌朝中大权。此时的司马囧认为自己功高盖世,独揽大权,压制朝臣。

不久后,他就被长沙王司马乂发动政变诛杀。司马乂独揽大权后,又被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忌惮。两军交战数月,难分胜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东海王司马越加入战局,一举捉拿了司马乂,将其交给了司马颙,被诛杀。三人分了战果,共掌朝政,司马颖则被封为皇太弟,成为了下一任的皇位继承人。

可是,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司马越想要的,于是他挟持了惠帝司马衷,颁布诏令,讨伐司马颖,结果却兵败逃亡

公元305年司马越反攻关中,以徐州为据点,同时还部署三个弟弟司马腾、司马略、司马模加入战局,割据一方。

司马颙为讨好司马颖,颁布诏令,逼迫司马越返回东海。谁知司马越回迁途中,大败刘裕军队,反而屯兵直逼关中,司马颙深感恐惧,于是求和,却被司马越拒绝了。

公元306年,司马越的手下攻入长安,烧杀抢掠,长安城内被洗劫一空,死伤两万多人。同年九月,司马颖被俘,被司马越下令处死

公元307年,司马衷突然暴毙而亡,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司马炽登基称帝,其余七王皆死于内乱之中,唯有东海王司马越辅助朝政,至此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落下帷幕。

然而,此时的西晋王朝已然岌岌可危,塞外的少数民族政权已经欣欣向荣。八王之乱已然耗尽了这个王朝的最后一丝力气,而关外的势力虎视眈眈,企图吞并,西晋王朝迎来了至暗时刻。

03

衣冠南渡

  • 1、前赵的建立标志着西晋的灭亡与五胡乱华的开始。

八王之乱导致的结果,西晋王朝名声凋敝,兵力残缺,不久之后,晋惠帝就暴毙而亡,司马炽登上帝位,史称晋怀帝。而晋朝旧臣刘渊自立为王,称汉王,建立前赵。

刘渊对于晋朝了如指掌,于是决定先发制人。在他的不断攻打下,晋军屡屡败退,前赵势力日益强盛,然而,仅仅过了六年,刘渊去世了,其子刘聪继位。

李聪命令石勒进攻洛阳,晋军毫无悬念,又是大败。城破之后,前赵军在城内大肆烧杀抢掠,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被杀害者多达三万。

不久,前赵军攻入皇宫,太子司马诠和宗室子弟被诛杀,晋怀帝也被俘虏北去。晋怀帝被杀后,其侄子司马邺登基称帝,建都长安,史称晋愍帝,然而这并不能扭转晋朝的命运。

公元316年,刘聪再次进攻长安,晋军依然不敌,晋愍帝只好投降,被前赵军俘虏,至此西晋灭亡。

前赵的建立标志着五胡乱华的开始,至此中原大地开始了长达139年之久的战争。这场人类历史上的大屠杀导致汉族几乎被屠尽,西晋皇族十室九空,死亡人数多达1000万。

幸存下来的西晋宗室为了躲避战乱,携老扶幼,带着大批物资纷纷南逃,浩浩荡荡的队伍,吸引了无数百姓跟随,多达数万人。

这些南逃世族主要有林、陈、黄、郑等等八个姓氏,由于他们习惯峨冠博带的装束,所以史称这次大规模的迁徙为衣冠南渡。

  • 2、衣冠南渡,司马睿在各士族的牵制下,登基为帝。建立东晋。

公元317年,时任都督扬州军士的司马睿,在王导家族的帮助下,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元建武。

次年,闵帝遇害的消息传到江东,司马睿登上皇帝,称晋元帝,至此,晋王朝得以在南方苟延残喘地延续下来,史称为东晋

然而东晋乃门阀士族政治,本身实力并不强大,全凭着长江天险,才能偏安一隅。而南迁的北方士族与支持司马睿登基的南方大族,常常因为权力,土地,资源等发生冲突,导致内乱频发,东晋政权并不稳固。

再者,晋元帝建立东晋时,彼时的中原大地上,少数民族之间的斗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了,虽然晋元帝有收复北方国土的心,但是却没有这个实力。

而且当时把控朝堂的王氏家族,也只想当一个把控朝廷的权臣

晋政权的建立是依赖于南北的士族,晋元帝虽有帝王之尊,却无帝王之权,更多的是奉司马家为正统,选出一个皇帝,那么司马睿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东晋的国主成为了世家大族手中的傀儡,没有任何的权利。就这样,东晋在各族的牵制之下,统治趋于稳定。宗室、外戚和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共同支配着王朝政局。

东晋虽然偏安一隅,但是历代皇帝都希望可以收复北方国土。然而各士族对于北伐的态度不同,如今士族已安居江南一带,此地物产丰富,使得返回北方的意愿不高。

于是,历代皇帝只能派出一小队兵马,开始北伐,企图收复失地,其中以大将军桓温三次北伐胜利,在东晋名声大噪

虽然士族大家依旧受各方牵制,但是这个以军功起家的桓温,开始在朝堂之上一家独大。等到晋废帝时期,桓温已经逐渐把持了朝政。

3、桓氏灭晋,刘裕灭桓,建立南朝宋,东晋灭亡。

公元371年,桓温废晋废帝司马奕皇帝之位,改立司马昱为帝,次年简文帝去世,晋孝武帝继位。与此同时,桓温要求加九锡之礼,取而代之的意图明显

但是,在士族大臣的拖延下,桓温病死,东晋才得以保存虽然桓温死了,但是桓温的儿子桓玄继承了父亲手中的权力。

当时东晋正在权力攻打孙恩叛乱,此时的桓玄却来了一招釜底抽薪,借机吞并了藩镇,占领了东晋大部分的国土,东晋失去了依靠,成为了空置的政权。桓玄认为,灭晋称帝的机会到了。

公元402年,司马元显发兵讨伐桓玄,此时的桓玄集结兵马,攻入建康,将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诛杀。

公元404年,桓玄废晋安帝帝位,自立为皇,国号楚桓玄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当时的东晋,世家大族权力已经被削弱,桓氏一家独大,东晋轻而易举便被桓玄灭了。

然而,此时的桓玄已经是一个极其腐败的人了,过惯了骄奢淫逸的生活,也没有治国的才能。

公元404年,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桓玄被诛杀,刘裕掌握了东晋政权。为了取消司马家族在晋国的统治权,刘裕认为,自己必须要获得更高的威望,于是继续北伐。

为了避免和司马家族一样,受到士族大家的牵制,刘裕在各个藩镇中均以皇子坐镇,从而减弱了士族的武装力量

在一系列的军事布局完成后,刘裕认为,司马家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于是,在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帝位,自立为皇,建立南宋,至此东晋正式灭亡。

04

最后

回望这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曹魏代汉,到三国归晋,再到桓楚代晋,历史总是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三个王朝都是得位不正,结局也可想而知。

司马家族从未白手打天下,当时的曹魏政权虽然败象尽显,但是还没有到要消亡的地步。然而,司马家作为权臣,用三代人二十年的阴谋和狠辣将皇位强行夺走。

然而,司马家有夺取天下的本事,却没有守天下的本事。南风乱政,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司马家以一己之力,将中国政治斗争的层次拉低到了道德底线之下。

所以说,得位不正,必招灾祸。此后,司马家族被屠杀殆尽,别的宗室旁支生怕被牵连,纷纷异姓而冠,司马家族如昙花一现般,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司马家族最终为自己的不忠不义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即便高坐金麟台,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也难堵天下悠悠之口!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有这么几句话,单道后人对前朝的直观感觉和总体印象。

最受人尊敬的是周朝,

最让人纠结的是秦朝,

最让人神往的是汉朝,

最让人鄙视的是晋朝。

三家归晋,一统天下,晋朝本当浩浩荡荡,勇往直前,开创一个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时代。最终却支离破碎,一地鸡毛,草草收场。后人只能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了。

三家归晋,前明后暗

(晋武帝 司马炎)

曹操刘备孙权忙活了一辈子,最终的胜利果实却落到了司马家。公元 265 年,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晋朝。公元 280 年,攻灭吴国,一统天下。

司马炎前期励精图治,颁布法令,鼓励生产,重视军事,雄心勃勃,一统天下,也算是一位有为之君。

天下大定之后,司马炎开始骄奢淫逸起来,生活浪费奢侈,后宫妃嫔成千上万。朝臣纷纷效仿,百官斗富,成为历史笑谈。

外戚专权,后宫干政

(丑后 贾南风)

司马炎立儿子司马衷为皇太子,后继承帝位。司马衷被人称为白痴皇帝,不能理事,朝政大权由后宫和外戚轮番把持。

先是外戚杨骏专权,后皇后贾南风勾结宗室诛杀杨骏,饿死皇太后。贾南风又被司马宗室毒杀,朝廷鸡飞狗跳。

八王之乱,动摇国本

(晋惠帝 司马衷)

司马炎总结曹魏灭亡的原因,认为是宗室太弱,不能辅助天子。于是大肆分封司马宗室,前后 50 多人为王,堪称历史之最。

司马炎死后,司马家内斗不断,互相攻杀,大量消耗晋朝的国力,动摇晋朝国本,将晋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五胡乱华,早埋祸胎

(前赵皇帝 刘渊)

汉魏时期,大量胡人内迁,与汉人杂居。国家强盛时,胡汉稳定,相安无事。国家脆弱时,各胡人部落纷纷举兵,侵扰中原。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公元 304 年,匈奴人刘渊见八王之乱中原动荡,趁机挺进中原,建立前赵政权。于是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中国由此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时代。

皇帝骄奢,百官贪腐,外戚专权,后宫干政,兵连祸结,生灵涂炭。西晋开国,亡国之象尽显。而统治者浑然不觉,不亡国,更待何时?




西晋自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曹奂,自称帝,即晋武帝,改国号晋,史称西晋开始到建兴四年(316年)刘曜攻入长安,俘愍帝,西晋灭亡止,历时51年。

西晋之所以是短命的,是因为统治集团后期奢侈腐朽的糜烂生活,断送了江山。西晋统治集团的奢侈腐朽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晋武帝公开卖官所得之钱都入私囊。他有姬妾近万人,后宫之挥霍无法计算。太傅何曾每天所用饭钱为一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他的儿子、司徒何劭每天用饭钱二万钱。外戚王济用人乳喂猪;每次宴会,用穿绫罗的婢子百余人持琉璃(宝石)器进食。官僚石崇请客,命美人劝酒,客人饮酒不尽,他便以劝酒不善而杀死美人。有一次为一个客人不肯饮酒而连杀美人三个。外戚王恺在晋武帝的支持下,与石崇斗富,王恺用饴糖刷锅,石崇用蜡烛当柴;王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崇用椒涂屋,王恺用赤石脂涂屋;王恺用晋武帝所赐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向石崇夸耀。石崇用铁如意击碎之,取出自己的珊瑚树,高三、四尺的有六、七珠,“条干绝俗,光彩曜日。”和王恺的那珠差不多的还有很多。要王恺挑选作赔。这种“以奢靡相尚”的风气在少数官僚中引起忧惧。车骑司马傅咸上书晋武帝说“窃谓奢侈之费,甚于天灾”。这些贵族官僚竞相搜刮,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加深了阶级矛盾,促使了统治阶级的灭亡,这就是西晋统治不长久的直接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西晋   胡人   南风   司马   士族   王朝   宗室   洛阳   朝政   东晋   匈奴   太子   公元   皇帝   长久   家族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