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权力的欲望远远大于亲情!李亨也是无奈,老子在小娘死后已经没有什么志向了,他又不能任由大唐江山破碎。如果以太子身份力挽狂澜那么收复两京之日就是他身死之时。唐玄宗怎么对李亨的?李亨已经不错了没在唐玄宗回京的路上搞死他,说唐玄宗愧对祖宗在回京路上自杀这个理由很充分。问题的关键都点透,那就郭子仪的态度。老皇帝还活着,无昭私立,那可是造反。

李隆基是发动两场政变才登上太子之位的,还躺着得来。李成器要是赖着太子位,太平公主就是榜样。李亨在灵武登基有助于聚拢人心,对当时对抗安史之乱是有好处的。何况,玄宗酿成安史之乱,大唐江山岌岌可危之际,自己偏安蜀中,本应主动让位才是。待等太子登基未作无谓抵制,还顺能顺应形势吧。玄宗到了这个地步,几乎倾覆社稷,肃宗不敢留他在外面是怕玄宗这面旗帜被人利用吧。想想日本历史多少个法皇上皇。接回肃宗应该不是为了得到他认可(搞回来就好办了),是怕他再认可别人。

在古代,也有很多皇帝在岁数大的时候不喜欢政治,就将皇位让出,交给儿子打理江山,自己在幕后颐养天年也好,在幕后操盘谋划也好,总之,退居二线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引用你的。请问有谁主动交权退居二线了,别说乾隆,乾隆那是发过誓不超过康熙,其实还是掌握实权。是玄宗失势后主动让给肃宗的,动机是自己可以继续当太上皇荣华富贵一样不少,而且可以把肩上的责任都推给儿子,肃宗对他爹还是挺好的平时还会去看他爹,自从玄宗私会权臣之后就被儿子永远软禁了。

玄宗一直用宰相打压太子,参考下汉武帝的巫蛊之乱,而且唐朝的皇帝,你不发动个政变你好意思做皇帝?这个太子做了这么多年,没成个变态就不错了,我觉得太子心里早就想把他爹砍成肉酱了。而且安史之乱后玄宗做的屁事也是让大臣们寒心,杨家一倒,自然都不想他继续当皇帝了。所以李肃当皇帝也没费什么劲。

玄宗肃宗父子都是有小权谋无大韬略,安史之乱本可以轻松平定,却被这父子俩连番骚操作,几得天下。幸好郭子仪,李光弼,李泌,等一干名臣良将才堪堪力挽狂澜。李隆基怕啥?怕李亨杀他。所以,李亨说请他回来当皇帝,那就是要他死。就算,李亨真心实意的请他回来继续当皇帝,李亨手下的那群人也不会同意的。可能在回京的路上就因为意外事件死亡了。但是,写封信告诉李隆基大位已定,李亨请他回来就是单纯的孝顺老子的。这个和皇帝没有利益上的冲突,这样李亨就没有必要杀他了。如果李亨集团认为李隆基是威胁还会把他请回来么?

皇帝老了往往是国家的灾难,中枢任用杨国忠李林甫这样的佞臣,边疆滥用安禄山这样的异族,同时将皇嗣问题搞得一团糟,对这样的皇帝,人们没宰了他,够客气的了!如李享跟父皇去了四川,就会被清算,做第二个李瑛,以李隆基那可杀亲儿,夺儿媳的卑劣行径,有什么做不出来?李唐王朝自李世民开始,每一代皇帝都有同室操戈的历史,所以李唐皇室是最绝情的皇室,父子、兄弟、夫妻自相残杀比比皆是。所以不重血亲而宠幸外臣,一切的一切埋下了安史之乱的诱因。

玄宗的所谓盛世,感觉就是纸糊的,一捅就完蛋。太宗就不说了,天可汗,武周的时候都轻松镇压徐敬业。玄宗除了趁他奶奶重病搞政变,还能干点啥。唐朝历史上十几个皇帝,不算末代的,有几个人像他这么窝囊,让一个外族轻松给搞了。前几天看到明朝夺门之变的故事,就想如果当时景泰帝没有迎回英宗,就不会有后面的事。而景泰帝也是自立,但他在迎英宗的事上是很矛盾。但肃宗却坚持要迎玄宗回朝,而且已经是在玄宗已经表明想要留在蜀中养老后依然坚持。其实我更想知道玄宗为什么会答应回去,因为回去后基本就是在做牢的局面,玄宗当年也是靠政变才把他皇帝位子做实的,太上皇不好当,他不会不知道,但还是选择回去,不是自投罗网吗?

不会是自投罗网。一,他当初主动放下皇位,李亨继位前就是太子,现在也已经是名义上的正统皇帝,虽然大家都知道是先斩后奏的,但是名义上李亨的确是正当皇帝。不必要。二是即便肃宗死了,一般也是从肃宗的子侄里找,除非实在找不到,不然玄宗年纪很大了,也不可能有反向再继位的情况。三则,在李亨夺嫡以及和朝野的争斗中,玄宗也并没有太为难李亨。双方没有深仇大恨,不必要撕破脸。玄宗在当初没有翻脸,现在更不可能。四则,如果迎回之后被肃宗处理掉,那么肃宗才是冒了大不韪,根本无需多此一举。一个在中央的太上皇是不可能完全跳过皇帝发号施令。而且在唐朝平复这个过程中,李亨身在中央,已经比他爹更掌握朝堂的主权。可以说大家已经默认了这个既定事实。

如果直接揣测玄宗的因素。也很好看到,一,李隆基是一个善于政治斗争的人,但也未必是一个权欲熏心的人。当年如果韦皇后上位,李家又不知道会死多少人。李隆基是联合太平公主宫变,不通知他父亲,最后却把他父亲送上王位。后来他父亲处理不了烂摊子退位给他,李隆基也是经过了和太平公主的厮杀才存活下来。起码他不会是那种一旦造反我就要坐皇位的不识时务的那种人。二,眼下李亨在实力和法理上都成立,李隆基即便当即造反也未必能成功。三,唐玄宗晚年已经极大地失去政治热情,从此君王不早朝说的就是他。沉醉美色,玩乐,还设立各种机构和税目供自己享乐。你认为他是愿意冒生命危险,再去夺取天下管理朝政吗。四,那个时候,当年叱咤风云的李隆基已经是个七十多的老头了呀。然而就这样一个太上皇,还是被剪去羽翼,收放清宫,一代英雄最终郁郁寡而死。




形势所逼,李亨不篡位就得死。

哥舒翰二十万大军潼关喋血。这时候,帝都长安肯定守不住了。非但长安守不住,关中也守不住。于是,宰相杨国忠护着唐玄宗赶紧往四川跑。


为什么是四川?

因为关中和四川之间是秦岭大山,安禄山的范阳铁骑就是再猛,也冲不破秦岭大山。还因为宰相杨国忠的根据地就是四川,杨国忠遥领剑南节度使。所以,唐玄宗肯定要往四川跑。

但是,关中老百姓不干了。皇帝跑了,老百姓怎么办?全都留给叛军吗?但是,这时候还没轮到关中父老出场。率先发难的,是太子李亨。

马嵬驿之变,就一个目的,即干掉宰相杨国忠。

杨国忠是奸臣还是忠诚,都不重要。但有一点非常重要:他是玄宗皇帝的宠臣加重臣。自宰相李林甫以来,唐朝的宰相跟太子的关系就没法好。李林甫当宰相的时候,就开始搞太子。杨国忠把死人李林甫弄得剖棺取珠,然后也开始搞太子。



为什么宰相一定要搞太子?垂老皇帝与壮年太子的组合,天然就不稳定。太子是皇帝的儿子,但也是储君,是二把手。你让宰相怎么玩?要么提前效忠,跟着太子混,但肯定会被玄宗皇帝搞死。因为跟太子走得太近而被处死的官员,已经数不胜数。玄宗才是大唐政坛的老江湖。要么效忠皇帝,站队老皇帝,那就只能跟太子死磕。所以,李林甫死磕太子,杨国忠也死磕太子。

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开始,唐朝的太子就是一个高风险职业。最先被立为太子的,基本上都会被搞死。所以,宰相李林甫和太子李亨之间,就是一种天然对立的关系。关键是杨国忠这个宰相,是唐玄宗任命的。所以,天然就要全心全意为玄宗皇帝服务。他这个宰相可能对不起大唐,但一定要对得起玄宗。这也是唐玄宗的成功之处。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崇祯就跑不了。因为他连个铁杆奸臣都没有,没人护着皇帝跑。但玄宗可以,有杨国忠为首的一众亲随护着他跑。



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

陈玄礼是禁军的龙武大将军,捏着皇帝的枪杆子。你不用问他为什么要搞杨国忠,就看他为了搞死杨国忠,找谁合谋去了。陈玄礼大将军这个玄宗皇帝的首席保镖,跟太子这个大唐帝国的二把手,“同仇敌忾”了。说是搞杨国忠,但这就是在搞唐玄宗。而这俩人联手把杨国忠杀掉之后,那玄宗皇帝自然就是光杆司令。

但是,吊诡出现了。陈玄礼只反杨国忠不反唐玄宗,带着禁军将士向玄宗皇帝表忠心了。所以,马嵬驿这场政变的结果,就是杀了一个杨国忠,而太子李亨没能上位。



而杨国忠是玄宗皇帝的宰相,还是此次四川出逃的总导演,甚至到了四川还是剑阁根据地的总官家。你把他给杀了,那玄宗皇帝怎么办?所以,就在此时,太子李亨与玄宗李隆基的关系就没法处了。因为马嵬之变收场没收好,李亨没上位、玄宗没下课。

而就在这个时候,关中百姓出现了。干什么来了?就是拦住玄宗皇帝、不许跑。于是,太子李亨和玄宗皇帝,也就都有了回旋余地。处理的方案很简单:老皇帝继续去四川,壮太子留守关中。但是,唐玄宗这个权场老手会认输吗?不可能,在去四川的路上,他下了一步狠棋:

上皇命诸子分总天下节制,谏议大夫高适谏,以为不可;上皇不听。

大唐帝都的十王院、百孙院,美其名曰是给皇室子孙分了大房子,实际是把这些人全给看了起来。因为晋鉴不远,大唐就不允许自己也搞出一个八王之乱。但是,现在,你玄宗皇帝这是干什么?把自己的儿子全都派出去带兵了,这不就是在重蹈西晋八王之乱的覆辙吗?谏议大夫高适不同意,不同意也没辙,诏命就这么下了。非但诏命出天下,连人也派出去了。



“永王璘,幼失母,为上所鞠养,常抱之以眠”。所以,论父子关系,永王李璘跟唐玄宗才是真父子。但这时候就别再腻歪了,安禄山不可怕,太子李亨才可怕。“璘领四道节度都使,镇江陵”,永王镇江陵了,而且亲领四道节度使,基本控制了大唐最后的财源之地。这才叫细思极恐。这时候要说唐玄宗没防太子李亨篡位,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后来,永王果然叛乱,但随即被平。永王毕竟太年轻,干不过太子大哥哥。有人说永王没造反,而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这不重要,他有造反的实力、也有造反的可能,这就行了。如果非要找佐证,你看大诗人李白就行了。这家伙当时就在永王幕府,一口气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每一首都把永王当皇帝夸。



“我王楼舰轻秦汉,却似文皇欲渡辽”,这里的我王是谁,只能是永王。轻秦汉也就罢了,毕竟太远。但“却似文皇欲渡辽”是在跟谁比?是把永王跟唐太宗李世民比。李白不讲政治,这个可以有,这家伙从来就不讲政治,李白想造反也不够格。但是,你永王呢?这时候,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称帝了。

太子李亨留守北方、以抗叛军。这就是说说。他比老爹唐玄宗还要惨。唐玄宗跑路了,但起码知道往哪里跑。而李亨呢?《资治通鉴》载:太子既留,未知所适,李亨就不知道要去哪里。《旧唐书》载:肃宗北幸,至平凉,未知所适,李亨只能往平凉跑,一口气跑到了今天的甘肃省东部。这哪是什么平叛,这实际还是在跑路。

但是,至少有三个因素,让太子李亨峰回路转了。

一个是叛军和安禄山的调性,这个因素最关键。这伙人攻入长安之后,并没有痛打落水狗,死追唐玄宗。甚至,连扫荡关中也没干,而是盯着钱去了。老百姓趁乱抢了大唐的国库,但国库里的钱都是我安禄山的,你们这就叫趁火打劫。于是,叛军就向百姓兴师问罪、主持正义了。



另一个因素是杜鸿渐,这家伙是朔方节度使留后,肯定建议太子往朔方跑。而太子曾遥领过朔方节度使,对这个地方是有情感基础的。

再一个因素,可能是后人杜撰,就是太子李亨的儿子建宁王李倓,也建议太子去朔方。因为朔方节度使每年要来京向太子汇报工作。于是,建宁王李倓就跟朔方将士建立关系了,“将吏岁时致启,倓略识其姓名”。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预谋良久,大多是走一步看一步。本来不知所往的李亨,终于找到了目标。老皇帝跑到了四川,壮太子跑到了朔方。然后,你就问关中、河西、陇右这写大唐的将士们,会往哪里跑?他们只能去朔方。也没有太多的原因,家就在这里。玄宗逃四川,四川能接待,因为人家是皇帝。这伙人跑到四川,就得按逃兵处理掉。



于是,在朔方,具体是灵武,太子李亨建立了自己的创业班子。这个班子特别强。有名将郭子仪,有能臣第五琦,有军师李泌,还有一众肯于效命的朔方将士。关键是肯于效命这四个字,凭啥这些人肯于效命?

冕等言曰:“将士皆关中人,日夜思归,所以崎岖从殿下远涉沙塞者,冀尺寸之功。若一朝离散,不可复集。愿殿下勉徇众心,为社稷计!”

太子李亨刚到灵武,一众幕府僚佐和朔方将士就劝太子“即皇帝位”。没啥可说的,这时候太子李亨就得当皇帝。马嵬之变的时候,唐玄宗也曾让过位。太子李亨当然故作矜持,但这时候也只能是故作矜持。因为形势所逼,李亨必须得当皇帝。

一个是朔方形势。这伙人凭啥肯于效命?你不当皇帝,人家凭啥效命。大家不就是想从太子谋臣变成大唐重臣吗?



另一个形势是玄宗皇帝已经出招了。除封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外,还封永王为四镇节度使、盛王为广陵大都督、丰王为西北诸路节度都使。关键是把永王李璘给派了出去。

内要安抚幕府谋臣、近要激励朔方将士、远要权谋人精老爹、外要对垒安史叛军。这种形势之下,李亨就必须称帝。

不称帝,你让郭子仪和李光弼拿啥调动兵马;不称帝,你让第五琦拿啥筹措钱粮。让他们拿太子教命,还是让他们拿兵马大元帅的将令?所以,李亨称帝,才能破解所有问题,而唐玄宗只能被遥尊太上皇了。

后之视前,可能更为清晰。太上皇李隆基移驾长安兴庆宫后,首席保镖陈玄礼被勒令退休,首席太监高力士被流放巫州。而玄宗这个太上皇,竟然被一个太监李辅国带兵威逼。你从这个结果看,唐肃宗李亨与唐玄宗李隆基之间还有什么父子亲情吗?就是赤裸裸的权力游戏,已经没有一丝的感情了。

所以说,李亨灵武称帝,既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也是一种形势所逼的不得已。




李亨如果不篡位,他的结局极有可能就是个死,国家也可能会灭亡。


事实上,李亨在唐朝历史上,是最悲催的太子之一,而安史之乱恰好给了他一个咸鱼翻身的机会。

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其母出自于弘农杨氏,是李隆基的庶妃。

在李亨很小的时候,他的二哥李瑛就被封为太子,但后来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为了谋求儿子李瑁当太子,就将李瑛及另外两个皇子诬陷致死。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李隆基因为看上了李瑁的妻子杨玉环,再加上高力士的干涉,所以没有立李瑁为太子,而是立三子李亨为太子。

李亨虽然很早就被王皇后抚养,但王皇后不受宠,且他的母亲地位也不高,所以他在朝堂没什么根基,以宰相李林甫为首的一帮大臣对其不断进行攻击,试图让李隆基改立李瑁为太子。

在李亨成为太子的前七八年间,由于李隆基根本不出面制止李林甫,导致李亨几乎没有自己的势力,因此心情一直很郁闷。


不过,李亨在这七八年间虽然过得不如意,但也是最安静祥和的一段时光,因为后来发生的事情会让他更加难受,两次大案和两次婚变,都差点让他失去太子之位。

天宝五载,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到长安向李隆基汇报与吐蕃的战争情况,并在朝堂上举荐了韦坚,受到了李隆基的嘉奖,但他下朝之后却私自拜会了李亨。

边镇节帅与太子私自往来,这是非常大的禁忌,宰相李林甫觉得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就开始派人盯梢李亨和皇甫惟明。

那一年元宵节这天,李亨到街上去玩,偶遇了韦坚,两人进行了长时间交谈,事后韦坚又立马去见了皇甫惟明,两人还一同夜游景龙道观,一直到很晚才分手。

这一切当然都被李林甫知道了,他就上书弹劾韦坚和皇甫惟明“欲共立太子”,李隆基勃然大怒,下令将韦坚和皇甫惟明给法办了,至于太子李亨,由于李隆基不愿意再引起夺嫡之争,所以并未对他怎么样。


韦坚死后,他的弟弟将作少匠韦兰、兵部员外郎韦芝上书为他鸣冤,还说太子李亨可以为他们作证,这就让李隆基异常震怒了,觉得李亨确实在暗中培植势力。

李亨吓得半死,跑去见李隆基,极力为自己辩解,还说要跟韦妃(韦坚的妹妹,李亨的妃子之一)离婚,以此来显示自己“不以亲废法”,得到了李隆基的同意,李亨这才安全着陆。

韦妃是李亨喜欢的妃子,二人离婚之后,李林甫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找了各种借口对韦氏一族进行打压,被处死者甚众,韦妃也在无奈之下剃发为尼了。

因此,李亨虽然安全着陆了,但韦氏一族却无法再继续支持他了,他的实力也因此受到极大损伤。

但这还没完,没过多久李亨的妃子杜良娣一家也出事了,李林甫安排亲信诬陷她父亲东宫属官杜有邻,致使包括杜有邻在内的一大家子人要么被杀,要么被流放,被牵涉进去的李亨亲信也有几十人之多,李亨的实力受到毁灭性打击。

为了自保,李亨不得不再次宣布与杜良娣离婚,得到了李隆基的同意。短短一年间发生这么多事情,让李亨感到身心俱疲,精神也受到巨大创伤,一度十分颓废。


后来,李隆基发现其实都是李林甫制造的冤假错案,他对李亨的芥蒂就小多了,但也没有对李林甫进行任何处罚。

转眼到天宝十一载,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在隐忍良久之后,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借一个谋反案将他的老主子李林甫给扳倒了,不久后他就取代李林甫成为宰相,李林甫一气之下卧床不起,不久后去世。

李亨虽然少了李林甫这个对手,但继任的杨国忠也不是什么好货色,并且他在政治上也不支持李亨,还处处与之为敌,试图扳倒李亨立一个好控制的皇子为太子,李亨的日子依然不太好过。

然而,杨国忠上台之后,除了他跟李亨的矛盾之外,唐朝另一个潜在的危机也逐渐暴露出来,而这一危机的制造者就是安史之乱的主角安禄山。

在李林甫的帮助下,安禄山在天宝三载的时候已经是三镇节度使了,后来他通过巴结杨玉环受到了李隆基的赏识,逐渐掌握了边境茶马贸易权,权势可以说是非常大了,也逐渐有了谋反的资本。

从天宝十载开始,安禄山在范阳郡城北边筑起了雄武城,并在城中暗中招兵买马,铸造武器,储藏粮食,为造反做准备。


杨国忠继任之后,觉得安禄山有谋反之心,就几次劝说李隆基早做准备,李隆基就把安禄山召入京城询问情况。

要说安禄山也是个不简单的人,他居然真的去了长安,还以自己是异族容易遭人怀疑为借口来开脱,并通过继续巴结杨玉环来取悦李隆基,结果李隆基竟然把他给放回去了。

后来,只要有人说安禄山要造反,李隆基和杨玉环都表示不相信,还要将说这话的人给抓起来审问。

就是在李隆基和杨玉环的“保护”下,安禄山造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只须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起兵。

在此期间,李亨与杨国忠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李亨总体上处于下风,要不是李隆基不想再出现一日废三子(就是太子李瑛等三个皇子被杀之事)的事情再次发生,李亨的太子之位恐怕早就被别人取代了。


天宝十四载,也就是李亨当太子十七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巨大危险也就此到来,但同时也是他咸鱼翻身的最大机会。

由于李隆基对安禄山造反没有半点防备,所以叛军很快就占领了洛阳,不久后哥舒翰的二十万大军也铁血潼关,长安因此危在旦夕。

惊慌失措的李隆基决定带着杨玉环逃走,但逃去哪儿呢?

因为杨国忠是四川人,所以他劝说李隆基去蜀中避难,还说四川与关中之间都是秦岭大山,安禄山的铁骑就是再厉害,也很越过艰难险阻打到四川去。

李隆基同意了杨国忠的方案,但另一个问题就摆在眼前了,皇帝如果逃离京城了,关中百姓肯定不会干,一些前方将士也不会干,那么谁还愿意替朝廷卖命,从而减缓叛军进攻的步伐呢?

李隆基转头一想,这个问题好办,太子是国之储君,他可以先走让李亨殿后,这样就说得过去,等叛军快到京城了李亨再离开,就没有问题了!

说干就干,李隆基,杨玉环和杨国忠便带着三千人先行逃离了长安,而李亨则带着二千人冒着生命危险留了下来。


然而,李隆基的这一举动,就给了李亨咸鱼翻身一个很好的机会,因为他当时有两个优势:

第一,他的军队中有最精锐的部队飞龙禁军,战斗力十分彪悍;第二,他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代宗李豫)和建宁王李倓都在他身边,他没有后顾之忧。

于是,在离开长安之前,李亨就开始跟亲信们谋划政变了,目的之一是杀死他的死对头杨国忠,因为只要他多活一天,李亨的日子就不会太平;目的之二是逼迫李隆基杀死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杨玉环,并禅位给他,从而领导军队对抗叛军。

李隆基离开长安后不久,叛军就逼近长安了,李亨在城破前一刻也逃走了,于六月十四日赶上了李隆基的队伍,地点是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

让李亨没想到的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再次出现,由于将士们赶了很久的路,再加上缺乏粮食,所以都很饥饿劳累,有些将士甚至口出怨言,对皇帝不敬。

李亨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于是派遣心腹太监李辅国去联络李隆基身边的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跟他密谋除掉杨国忠和杨玉环之事,得到了陈玄礼的同意。


借着军队的骚动,李亨和陈玄礼果断出手了,他们先是将杨国忠乱刀砍死,还杀死了他的儿子杨暄及杨玉环的姐姐韩国夫人。

紧接着,由陈玄礼出面与李隆基交涉,陈述了杨国忠和杨玉环祸国的事实,还说杨国忠已死,让他将杨玉环也处死。

那时候军心动荡不安,李隆基虽然不忍心处死杨玉环,但更在乎自身安全,所以让高力士将杨玉环勒死。

但是,让李亨措手不及的是,陈玄礼虽然逼迫李隆基杀死杨玉环,但这仅仅是出于爱国之心,他对唐玄宗还是非常忠心了,因此在事后竟然跪下来向李隆基请罪。

陈玄礼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为了保护李隆基不被李亨伤害,也是为了确保李隆基可以继续当皇帝。

这样李亨就尴尬了,政变已经发生了,却只杀了两个人,并没有成功当上皇帝,还跟李隆基的关系闹僵了,如果不想点办法,结局不妙啊?

怎么办呢?

一个叫做杜鸿渐的人出现了,他是李亨的亲信,他对李亨说,现在是战乱时期,谁能掌握兵马,谁就有话语权,你何不去朔方,那里兵强马壮,还方便联络河陇兵力和回纥铁骑,只要手上有兵了,你就可以称帝;如果再收复了两京(长安和洛阳),那就天下归心了!


李亨大喜,于是带着部众一路狂奔到朔方军大本营灵武,先是将朔方军权收回,然后在将士们的拥护下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事实上,由于那时候李隆基的表现实在太差,大多数将士已经不愿意效忠他了,而李亨作为太子,又是个主战派,自然更容易得到众人支持。

在成为皇帝之后,李亨的号召力明显加强,郭子仪和李光弼等人带着七八万精兵强将也都去到了灵武,河西、安西的两万精兵也随之赶到,灵武一下子就成为了当时军力最强盛的藩镇。

有了军权的加持,李亨的地位算是坐稳了,而远在四川的李隆基在接到被成为太上皇的诏书之后,虽然内心充满了愤怒和不安,但也是无可奈何,谁叫他自己作出事了呢,而且他手上还没兵,不接受现实也不行。

事实上,李隆基也曾挣扎过,早在李亨分兵去灵武之后不久,他就意识到这个儿子对自己意见挺大,搞不好要篡位,得采取一些措施去组织他,于是下诏封李亨为天下并马大元帅,通过提高他的地位来阻止他称帝。


但李亨那时候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因为他不称帝无法自保,不称帝无法将部队笼络到一起来抵抗叛军,不称帝恐怕有更多人投靠叛军或者造反另起炉灶,所以他只能冒险抢夺皇位,但好在由于形势对他有利,并没有人反对他。

但实际上,李亨称帝之后,李隆基依然有权势,他为了限制李亨,曾准备分封诸皇子领天下节度使,但被大臣们劝阻下来,不过他还是坚持封他心爱的儿子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以此来培植自身势力,从而在未来夺回皇位。

李璘在江陵站稳脚跟之后,有了数万精兵强将,李隆基一度十分得意,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的,但李亨做事更绝,他先是下诏阻止李璘到四川与李隆基汇合,李璘不听,李亨便以谋反罪名出兵讨伐他,取得大胜。

而就在李璘兵败被杀之前,李隆基见大势已去,为了讨好李亨,也为了保全李璘,便下诏“降李璘为庶人,谪迁于房陵”,但李亨不吃这套,依然杀死了李璘,李隆基的势力就此彻底丧失,只能乖乖当太上皇了。


李亨称帝的第二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将其杀死,李亨趁着叛军内部动荡,联合回纥收复了长安,李隆基也被接了回来,居住在兴庆宫。

李隆基这会算是彻底老实了,承认了李亨皇帝的合法性,自己也自称太上皇,开始过起了养老生活。

不过,你以为李亨就此安心了,他见李隆基身边还有高力士和陈玄礼陪伴,不太放心,就找了些借口流放了高力士,还让陈玄礼退休,并赶走了负责李隆基生活娱乐的玉真公主及一帮歌女,只剩下李隆基孤零零一人。

李隆基在长安又顽强地活了五年,受尽了儿子李亨的冷眼和太监李辅国的欺负,最终于762年去世,享年78岁,不久后李亨也因病去世了,享年51岁。

总结一下,李亨之所以要在安史之乱期间篡夺皇位,是因为他不得不这么做,不然他性命不保且不说,也没有人带领军队去跟叛军打仗,国家就会因此灭亡。




李亨要是不篡位,大唐还不知道要出现多少个皇帝。这也是在四川避难的唐玄宗接到了一封,只有二十七个字的信,才敢动身回长安的原因。



其实,在这之前,他的儿子,已经是唐肃宗的李亨,给他写过一封信。

那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李亨说,他已经收复长安了,请太上皇还是回来做皇帝,他还是当太子,老老实实奉养唐玄宗。

唐玄宗看到这封信都要吓死了。为什么呢? 因为李亨这封信写的一点都不真诚!这个儿子,也太虚伪了吧!事情要从马嵬之变开始说起。

马嵬之变就是在太子李亨的默许下进行的,就是篡夺皇位的第一步!

  • 唐玄宗逃离长安非常的仓促,让太子李亨很绝望

当唐玄宗没有看到潼关的平安烽火时,就知道潼关失守了。惊慌失措的唐玄宗问计于群臣。群臣在宰相杨国忠的淫威之下,已经很早就不敢说真话了。都等着杨国忠开口。

杨国忠这个怕死鬼,安史之乱一起,就开始在四川储备粮食,修高城池以备不时之需了。这下派上了用场。人家开口先把安史之乱的责任推到唐玄宗不肯听大家的警告上来。接着就说,咱们跑吧,到剑南道去!

群臣唯唯,太子李亨心里十分的不情愿去剑南道。因为李亨恨死了杨国忠。以前李林甫打压他的时候,杨国忠就次次冲在前面,十分积极。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就是反映的那一次的事。



安史之乱发生,唐玄宗感觉到年老而力不从心,就想要太子李亨监国,杨国忠要吓死了,害怕李亨掌权之后会针对他。就让杨贵妃嘴里含着土请命不要交权。结果这事还真就停了。你想啊,衔土请命那是臣下请求死罪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杨贵妃以死来威胁唐玄宗不要交出军权。从这点说,杨贵妃还真不是个贤惠的妻子。

国家大事,就被以这种方式轻易的改变了,可以说,李亨这时候就已经想找机会拿到权力,甚至,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如果这次唐玄宗不跑,李亨也会找机会发动一次“天宝政变”。毕竟他老子唐玄宗也是发动了两次“政变”当上了实权皇帝的。

李亨都45岁了,当了20多年的太子了。早就对杨国忠恨之入骨,而杨国忠又是剑南道,也就是蜀地四川的节度使,经营多年。李亨听到唐玄宗决定去蜀地避难的决定,不仅是不情愿,简直是绝望了。

  • 唐玄宗逃离长安非常的不厚道,让太子李亨很失望

一手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唐玄宗,竟然连臣子和老百姓都骗!

大唐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早晨,群臣上朝,因为唐玄宗昨天说了,他要御驾亲征,连宫门的钥匙都交给宦官边令诚了。

可是,一进皇宫,群臣们发现,宫女和宦官们,在找皇帝!唐玄宗不见了!跑了!

这下子,长安城,大乱!



达官贵人赶紧收拾细软往城外跑,老百姓往城里跑,看看能捡着什么漏。甚至据说有老百姓骑着驴上了金銮殿。

唐玄宗呢?他昨天就偷偷从闹市中的兴庆宫跑到了北边的人少的禁苑。第二天早上,谁也没告诉,就带着杨贵妃姐妹,杨国忠,宫里的皇子皇孙公主,宰相韦见素,御史大夫魏方进和家眷,还有高力士他们,在以陈玄礼带领的几千禁军的保护下,从禁苑西门,溜了!

李亨真的对这个父亲失望至极了。昨天监察御史高适请命死守长安,李亨多么希望父亲能慨然答应,民心难得啊!这样窝窝囊囊的偷偷逃跑,还有机会再回到这大唐的京师长安吗?还有机会能收拾已经沦陷的半壁江山吗?江山都没了,他还有机会当皇帝吗?

  • 陈玄礼决定杀掉杨国忠稳定军心,事先请示了李亨,终于推动了李亨篡位的关键一步!

人困马乏的唐玄宗一行终于在第二天到了马嵬驿,这个注定要影响大唐从此改天换地的地方。

人们出于同情弱者的心思,总是觉得马嵬驿针对的是杨贵妃。而忽视了,最先被杀掉的杨国忠。

由于唐玄宗安排的先遣官员临阵逃脱,他们从逃出长安就已经吃不好睡不好一天多了。将士们虽然行前得到了重赏,但是妻儿可是都在长安呢。

所以,队伍开始了骚动。首领陈玄礼,曾经参与过斩杀韦太后的“唐隆政变”,知道必须稳定军心,否则唐玄宗的性命,堪忧。

想来想去,他觉得最坏的那个杨国忠是个不错的目标。但是,他一个领兵的将领,是绝对不能担负这样的形同反叛的责任的。

他找到了太子李亨。

《资治通鉴》记载:太子未决。

啥意思?就是太子没反对,默许了!



我想,太子李亨这时候,应该非常高兴:机会来了!这证明不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反对这种无耻的逃跑。

果然,陈玄礼一发动,将士们的目标就对准了杨国忠。

恰巧杨国忠巡视回来,几个跟着一起逃跑的吐蕃使者饿坏了,找他要东西吃。

将士们不知道谁大喊一声:杨国忠勾结胡虏谋反!

一哄而上,斩首,大卸八块!据说愤怒至极的将士们还生吃了杨国忠的肉!

唐玄宗听到杨国忠和胡虏勾结谋反那是一百个不信的,但是他得出来安抚军心。

结果,将士们还是原地不动,不肯散去。唐玄宗毛了,高力士赶紧过去做工作。

结果陈玄礼说;杨国忠谋反了,再供奉堂妹杨贵妃,不大合适吧!

唐玄宗心疼啊,不愿意杀杨贵妃,高力士说话管事了:贵妃虽然没罪,但是将士们已经杀了她堂哥,而贵妃又长伴您左右,您觉得将士们能安心吗?您杀了贵妃,将士们才能觉得安全,您也才能安全!

其实简单说就是,小命要紧,有你没她!

唐玄宗为了保住性命,连长安城的百姓和官员都不管了,会顾惜杨贵妃的性命吗?

告别之后,高力士,动手勒死了杨贵妃!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长恨歌》说的凄婉,但如果唐玄宗当机立断,当场传位给太子李亨呢,会不会就能救回杨贵妃一命?

但是他没有,李亨,再次失望,但是,他已经找到了办法。

李亨巧借民心,父子终于分道扬镳!

第二天,一行人刚要继续一路向西,逃跑。

突然冒出来几十个老百姓,劝唐玄宗留下,恢复河山。老百姓还说的在理,还说的特别有文采。

长安城的宫殿,是您的家,陵寝,是您的祖坟。您这不要家也不要祖坟,这是要到哪里去啊!

就差说:您怎么这么不要脸面的吗?

唐玄宗,愣了好长时间,最终竟然还是拨转马头,继续向西!真可耻!

接下来的情形,就有些诡异了。

忽然多出来好几千百姓,拦住了太子李亨!



李亨当然不能慨然答应,哪怕心里千肯万肯也不行啊。他一边流泪一边说:这千山万水的,我不跟在皇帝身边,太不孝顺了!再说我还没当面向皇帝汇报呢,

说罢就要打马追赶父亲,结果被他两个儿子和太监李辅国拦住了。

请注意,这个李辅国,就是未来的唐肃宗李亨的心腹大太监,未来的高力士那样的角色。

所以,我们也不奇怪,他能说出下面这番话来:大意是,您孝顺父亲,这是小道。现在民心可用啊,如果您侍奉父亲到了四川,一旦贼兵烧了栈道,您可就不好出来了。等费尽千难万险再出来,那时候民心早就散了。不如趁此时民心可用,把郭子仪和李光弼从河北叫回来,和西北边军一起,收拾河山!

到时候,光复长安,打扫宫室,再把玄宗他老人家接回来,这才是大孝道啊!

太子,不走了!等唐玄宗在前面听到消息就说了两个字:“天也!”

也不知道是想说这是天意,还是只感叹一下儿子大了,没法管了。

李亨这时候选择单飞,到底对不对呢?应该说,很及时!不然他跟着唐玄宗去了四川,靠什么来收复两京呢?靠蜀地那三万人马吗?他的兄弟们在外领兵的不少。万一谁收复了两京,那还有他当太子的机会吗?恐怕一收复两京,就趁势登基了吧?那么为什么他不可以这样做呢?

最精彩的部分来了,李亨一到灵武,第三天就登基当了唐肃宗,虽然他也假模假式地推让了五次!

唐玄宗跑到蜀地,安定下来,也终于想起自己还是大唐的皇帝,于是颁布诏书,封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其他几个儿子也各自节制几个地方的兵马。

可笑的是,他的诏书刚发出去不久,其实也就是到了成都的第十二天,唐玄宗惊喜的得知:自经已经升职为太上皇了!

这方面,他还是蛮有经验的,远的,高祖李渊,近的,他爹李旦,都担任过这个光荣而重要的职务。

他爹李旦,还是他亲手送上太上皇的职位的,如今,轮到他儿子送给他这么一顶高帽了。

他认命了,没办法,已经是七十多的老人了,没那个心力再争了。当然也体现出他作为政治家的胸怀,为大唐,做出了最后一次贡献。



他命令,以后他的圣旨就不叫“制”,改成“诰”。以后的军国大事,都报给新皇帝就行了。但是必须让他保留个知情权,给他这里备份一下。

《资治通鉴》记载:

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

这戏,演得不错!

那么为什么李亨这么着急篡夺唐玄宗的皇位呢?

从他一手抚养长大的弟弟李璘趁着安史之乱割据江东,我们就可以看出,李亨的决策非常的及时。

他要不是赶紧在灵武登高一呼,大唐还不知道会出现多少皇帝呢。

本来他就是太子,再加上身边跟随的那一票人,总得给他们一个交代吧。

所以,他到灵武的第三天,就登基了。再向亲爱的父亲学习,遥尊父亲为太上皇,这事,就成了!

所以,当他收复了长安,觉得有必要把唐玄宗接回来给自己正名的时候。

唐玄宗根本就不信他信里所说的要退位的说法。

都这么迫不及待的登基了,会心甘情愿让给我?

再想想先祖们那些刀光剑影的过往,唐玄宗回信,干脆把剑南道划拨给我,我在这里养老算了。

后来,大臣们来了一封信,只有二十七个字:

自马嵬请留,灵武劝进,及今成功,圣上思恋晨昏,请速还京以就孝养!

意思很明白,那就是这个皇帝,不是太子自己相当的,是我们这些大臣当时在马嵬坡劝他留下来,又是在灵武劝他登基,太子还是很孝顺您老人家的。这就相当于给唐玄宗和唐肃宗留足了颜面了。而及今成功说的是太子当这个皇帝那是凭功绩当上的,是实打实的有基础,不怕别人(您)惦记,当然也就不会猜疑您了。快回来吧,回来了才是父慈子孝,别让老百姓看笑话。

所以,看唐玄宗看到这封二十七个字的信,心里就有底了,踏上了,回长安的莫测征途。




因为不篡位,李亨必死无疑。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叛军势如破竹,直奔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到了次年七月,叛军便攻破了长安门户潼关。

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李隆基开始谋划出逃事宜,最终在当月十三日,唐玄宗与杨贵妃姊妹,以及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等一行人仓皇离开长安。

到了十四日,一行人抵达马嵬驿,而在这里,则爆发了“马嵬驿兵变”事件。

最开始,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的责任,都在于杨国忠,因此就有心除掉他,但他在动手之前,先让东宫宦官李辅国,把自己的意思转告给李亨。

但是李亨的反应,十分值得玩味,史料记载他“未决”,即没有表达同意,但也没有表达反对。

从这个暧昧不清的态度上来讲,李亨是支持陈玄礼的计划的,只不过,他当时的位置,不便过于明显的表示同意,因此只能用“默许”这种方式,来支持陈玄礼的行动。

而作为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来讲,也是个人精,他想除掉杨国忠这么大的事情,他为何不去请示唐玄宗,反而来征求太子李亨的意见?

这就充分说明,马嵬驿兵变,从一开始,就是个有计划的“兵变”。

之后,有了太子的默认支持,士兵们按照既定步骤进行兵变,先是趁着杨国忠与吐蕃使节交涉的机会,士兵们高呼“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之后,士兵们又顺理成章的射杀了杨国忠。

并且,士兵们又肢解了杨国忠的尸体,将其头颅挂在矛上示众,另外,杨国忠的儿子以及家眷,也在杨国忠死后一一被杀。

会吐蕃和好使在驿门遮国忠诉事,军士呼曰:"杨国忠与蕃人谋叛。"诸军乃围驿擒国忠,斩首以徇。---《旧唐书》

试想,能这么有计划有步骤的先给杨国忠扣上一个“通敌”的帽子,然后再将其杀掉,最后还能斩草除根以绝后患,这充分说明,马嵬驿兵变,真的不是一场临时起意的哗变,而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

那么,谁是这场计划的主谋呢?本着谁的获益最大,谁的嫌疑就最大的原则,我们不难看出,这场有计划的兵变主谋,不是别人,正是太子李亨。

李亨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发动 一场兵变呢?原因很简单,他这个太子当的实在是太憋屈了。

李亨是唐玄宗的第三子,原本在他之前,太子乃是他的二哥李瑛,但由于李瑛误中玄宗妃子武惠妃的奸计,导致被扣上“意图兵变”的帽子,最终连同他以及他的两个兄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均被唐玄宗所杀。

这便是唐玄宗人生中“一日杀三子”事件的由来。

李瑛被废杀后,经唐玄宗慎重考虑,最终在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将李亨立为了新的太子。

不过,虽说当上了太子,但李亨的日子相当不好过。

他的第一个威胁,来自于当时的宰相李林甫,作为宰相,李林甫与李亨十分不对付,甚至他还想方设法的构陷李亨。

比如,在韦坚一案中,李林甫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意图把李亨也给牵涉进来,而为了不让父亲对自己起疑心,李亨不得不忍痛与太子妃韦氏(韦坚之妹)离婚,以向玄宗自证清白。

还有,李亨的另一个妃子杜良娣,其父杜有邻被李林甫抓住把柄,又是一通诬告,并将案情扩大,再次把李亨卷了进去,一度有废掉李亨的太子之位势头。

最终,杜有邻被李林甫杖毙于大理寺,而李亨只能看着岳父冤死而无可奈何,并且为了避嫌,他只能将杜良娣迁出东宫,废为庶人。

贵为太子,却连自己的枕边人都保护不了,不得不说,这可真是一个悲哀。

而好不容易熬死了李林甫,在李亨以为可以喘口气的时候,杨国忠又当上了宰相,并且一如既往的与李亨作对。

也许有人会感到疑惑,为何这两任宰相,都要跟太子李亨过不去呢?其实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就在唐玄宗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是什么人?他是经历了两次宫廷政变(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才最终坐稳皇位的人,但也正是因为他经历过两次政变,所以,他对于权力的把控以及敏感程度,已经到了非常人所能及的地步。

换而言之,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李隆基如临大敌。

这也正是当初他为何会不分青红皂白就“一日杀三子”的原因,说白了,李隆基对于兄弟姐妹之间,乃至父子之间,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太多的感情。

为什么李林甫和杨国忠敢一而再再而三的和太子李亨作对,根本原因,就是有李隆基在背后纵容。

当然,李隆基这么做也是为了他的统治稳固,但对于李亨来说那可就惨了,导致他从当上太子开始,几乎每一日都处在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中。

更要命的是,这种日子,李亨足足熬了十八年。

在这种情况下,李亨的处境实际上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他表现的过于突出,就会让皇帝认为他又“提前主动接班”的心思,但如果不表现,那么,保不齐其他兄弟就会取而代之。

尤其是,李亨还赶上了一个挺能活的父亲,他的这种情况,与数百年后康熙的太子胤礽如出一辙,而胤礽在当了多年太子后,就发出了一句十分著名的抱怨。

“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清圣祖康熙太子胤礽言

而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李亨,十八年中,他历经种种憋屈,心中的积怨也已经达到了顶点,而安史之乱,则给他了一个发泄的机会。

先是默许陈玄礼指挥兵士杀掉杨国忠,之后,又淡然的看着将士们逼着李隆基缢死杨玉环,自始至终,李亨是一言不发。

之所以杨玉环必须得死,其实说白了,就是担心她未来会影响玄宗,以此来对诛杀杨国忠的一干人等进行报复。

而在做完这一切后,李亨面临着两个抉择。

第一个抉择,是跟着父亲唐玄宗入蜀。

当然,入蜀也不是没有好处,进入蜀地后,凭借着山高水长,自然就可以高枕无忧,至于叛军,让他们先和那些依然忠于大唐的军队杀一会。

到时候,如果忠于朝廷的军队赢了,那么顺理成章出来摘桃子,而假如叛军赢了,靠着蜀地的险峻,至少还可以保住李唐皇室。

总之,入蜀是有好处的,但问题是,这些好处,是李隆基的,而不是他李亨的。

为什么呢?首先,蜀地对于李亨来说,是一个毫无根基的空白之地,李隆基可以凭借皇帝身份在那里过的逍遥自在,但李亨能吗?

恐怕是不能,并且,假如叛军真的赢了的话,那么就意味着,李唐皇室就沦为了一个盘踞地方的小政权,而在这种情况下,当了几十年太平天子,且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必然会因为巨大的落差受到刺激。

那么到时候,他会怎么对待李亨,这可真不好说,毕竟,他可是曾干过“一日杀三子”的事情。

况且,李隆基不止李亨一个儿子,如果到了蜀地之后,正如有句话说得好,叫做“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在有限的资源下,李亨还能不能继续保住太子之位,甚至能不能保住性命,都是个未知数。

就算是他李亨侥幸保住了太子之位,并且在熬死李隆基后,当上了皇帝,但由于偏安一隅,成了个地方政权,未来的结局,必然也是亡国,而到时候,李亨便是亡国之君。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让李亨跟着父亲李隆基入蜀,都是一个对他极为不利的选择。

并且更重要的是,虽说马嵬驿之变,李亨并没有站在最前面,但对于政治老手李隆基来说,他难道会看不出来儿子李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吗?

答案是肯定能,只不过双方没有挑明而已。

而在这种情况下,李亨还敢跟着李隆基前往蜀地吗?这一去,那跟直接送死还有什么区别?这一点,李亨十分清楚。

所以,他说什么都不会去蜀地。

此外,在整个马嵬驿兵变中,扮演者重要执行角色的龙武将军陈玄礼,在最后关头,依然是效忠于唐玄宗的,他可以帮助李亨诛杀杨国忠,但说什么都不会再帮助李亨对李隆基下手。

因此,如果李亨要是对李隆基有赶尽杀绝之意,那手握兵权的陈玄礼第一个就不答应。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与李亨父子分道扬镳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李隆基是铁了心的要入蜀,而李亨只能去往别处。

去哪里呢?这便是李亨的第二个抉择,前往灵武。

严格来讲,李亨前往灵武,是一招极为冒险的做法,之所以会选择这里,是因为这里有朔方军,而李亨正好是朔方军的节度大使。

虽说这个职位,属于遥领虚封性质,毕竟太子是不可能天天呆在军中的,但在这关键时刻,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用之一,李亨去了灵武的朔方军,那首先就相当于去统帅自己的节镇,不管是从道义上,还是从体制上,李亨都名正言顺。

而作用之二,李亨身为太子,亲自监军朔方,那么就能激励到天下忠于朝廷的军队,让他们心有所向,继续为大唐与叛军战斗。

所以,李亨才会在部下以及儿子的劝说中,最终决定前往灵武的朔方军中。

更重要的是,也只有前往灵武,才是李亨人生中唯一一次摆脱自己父亲控制,掌握自己命运的最好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放在太平盛世,也就是没有发生安史之乱前,那么李亨想要摆脱玄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玄宗也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并且,一旦李亨哪一点做的不如玄宗之意,那么是废是立,全凭玄宗一句话。

但如今的形势就不一样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加上玄宗昏招频出,致使他大失人心,尤其是一心入蜀的决定,更让不少人对他失望。

毕竟天下还有不少人为李唐奋斗,而你皇帝却一门心思的准备偏安一隅,这未免有点太过分了。

而李亨去了灵武,除了能名正言顺的指挥自己所节制的朔方军外,同时,还能得到独立于父亲赏识之外的权力以及拥戴。

但问题又来了,虽说李亨到了灵武,会顺理成章的指挥朔方军平叛,但如果李亨仅安心当一个指挥官的话,那么未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第一,事情是李亨做的,而桃子却是玄宗摘的。

这意思就是,李亨带着朔方军,指挥他们浴血奋战,最终把叛军平定之后,作为皇帝的李隆基就会站出来,继续当自己的太平太子。

别不相信这一点,一来玄宗毕竟是皇帝,二来他对权力历来就极为迷恋。

而到了这个时候,李亨所做的一切,就变得没有什么意义,至少对于他个人来讲,意义并不是不大。

甚至,玄宗还会一句话,撸掉李亨的太子之位,一旦如此,李亨想哭都没地儿哭去。

第二,那些愿意拥戴李亨,且为平叛出力的朔方军将领,就失去了努力的意义。

人性都是自私的,这些朔方军将领,为何愿意支持李亨?说白了并不仅仅是因为李亨身上的节度使名分,更多的是,李亨是太子。

而太子,则是明日的皇上,甚至有必要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今日的皇上,所以,拥戴李亨,就是为了明日的富贵,这是人之常情,倒也无可厚非。

但如果李亨仅是当一个指挥官的话,这些都将不会实现,这样一来,朔方军辛苦一场,到时候啥也没捞着,这搁谁都不愿意。

并且,如果一旦让李隆基继续当太平太子,对于李亨来说,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李亨只能选择登基称帝,并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也只有这样,既能让自己处于安全的境地,不再受玄宗的控制,也能让政令来的更名正言顺,同时也能赋予手下将领更多的权力。

所以,在抵达灵武之后仅三天,李亨便在群臣的拥护下继位登基,是为唐肃宗,而李隆基则就此“退休”。

之后,李亨调兵遣将,利用朔方军以及回纥、西域之兵,大破叛军,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

而再回过头来看当初在马嵬驿时,如果李亨选择与父亲一起前往蜀地,这些都将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

所以,李亨之所以会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亲唐玄宗的皇位,主要的原因,就是自保,即只有这么做,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性命,不然的话,以唐玄宗的冷酷无情,一旦得势,必然会置李亨于死地,毕竟他十分清楚李亨在马嵬驿之变中的小动作,而依照他曾经“一日杀三子”的作风,如果有机会的话,弄死李亨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只有李亨夺了皇位,玄宗才能消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安史之乱   灵武   关中   天宝   朔方   太上皇   大唐   节度使   叛军   长安   皇位   宰相   贵妃   太子   皇帝   儿子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