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不称帝?

212年,曹操获得在天子面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并加九锡、建魏国;216年,曹操进为魏王,并获得“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217年,曹操开始“设天子旌旗,出入警跸”。

可以说,无论是实权还是礼仪,与真正的天子之间就只差一个名号了,是名副其实的只差“一层窗户纸”!

然而,在这层“窗户纸”前,曹操止步了。

孙权上表,请他称帝,他笑:小子要把我放到火上去烤吗?

陈群等人劝进,他则只是表示:如果天命在魏,我就做周文王吧!

曹操,为何就不去捅破这层窗户纸呢?

承诺

从196年迎天子算起,曹操“挟天子”一挟就挟了25年。

20多年来,曹操一直奉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

然而,这一政策,本就是双刃剑,并不好用。

借天子名义,自然可以获取政治主动性,“以顺制逆”;但同时,也容易被人冠以“挟持天子”的逆好,拿来与王莽、董卓等人相提并论。

因此,曹操多次做出忠于天子的政治承诺。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210年的《述志令》,也就是《让县自明本志令》。

在这里,曹操生动叙述和详尽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远大志向。

在这里,曹操明确表达自己“人臣之贵已极,复望之过矣”;同时,又表达了对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注意,这可是曹操主动向天下,诚挚发出的“明志书”,就是曹操庄重做出的政治承诺。

军事上、外交上,可以翻云覆雨,但是,这种情深意切的“明志之言”,怎么能出尔反尔呢?

从明确自己“复望之过矣”,没有再进一步的打算,到歌颂周文王之德(周文王事殷就已经至德了,武王再灭殷就不应受到指责啦)。

显然,至晚在210年,也就是曹操去世前10年开始,曹操在“称帝”、“代汉”一事上就形成了自己的明确主意,并不会因为孙权、陈群等人的话而改变。

内部条件尚未成熟:内有忧逼

当然,曹操要再进一步的内部条件,也尚不成熟。

主要有2个阻碍。

一是忠于大汉的思想。

大汉已立国四百余年,仍然深入人心。

所以,即便是曹公最信赖的助手荀彧,也在反对曹操“加九锡”一事上不惜翻脸。

而就在曹操去世前的3年里,连续发生了许都之变、魏讽袭邺之谋等“拥汉派”内部的反抗!

二在是世家大族的消极态度。

当时,社会的舆论导向、经济基础、基层政权,都掌握在世家大族官僚之手。

而这些官僚士大夫,却并不支持曹操代汉。

除了所谓“世代食汉禄”的忠汉思想外,主要还有3个原因。

1、曹操是阉竖之后;

2、曹操“唯才是举”,不但影响了官僚士大夫做官的特权,还启用了许多被士大夫鄙视(如被认为有才无德)的人物;

3、曹操在经济上,也多次发布打击土地兼并等限制豪强的政策。

因此,官僚士大夫集团宁可留在汉王朝的体制内,反对曹操进一步发展。

曹操曾杀孔融、杨修、甚至荀彧等人来威慑众人。

但是,威慑只是使人不敢公开反对,却无法获得真正的支持!

正如法正所说,曹操集团,长期处于“内有忧逼”的状态。

显然,这样的问题不解决,称帝的风险是很大的。

外部危机:不给力

自217年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警跸”后,曹公就开始一胜难求了。

217年,再下濡须,仍无功而返。

218年,刘备发起汉中之战,曹操开始治军长安。

219年初,曹操退出汉中,输掉了汉中之战。

当年夏,于禁七军被淹,关羽威震华夏,而许昌以南各地“群贼”纷纷响应关羽!

此时的曹操,甚至考虑是不是要迁都了!

还好孙权选择与刘备翻脸,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直到219年底,关羽撤襄樊之围,形势才安定下来。

可以说,在曹操生命的最后3年里,老骥伏枥的曹操仍然在东西奔赴,并一直处于不太顺利的境况中。

在“洪河(黄河)以南”有可能“非复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去搞称帝,节外生枝,显然是“慕虚名而至实祸”,非曹公所为也!

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

曹操要想称帝,阻力很大。

但是,曹丕的阻力就小了。

1、曹丕不必受过时的政治承诺束缚。

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时,曹操需要做出许多政治承诺。

随着群雄割据局面的结束,三足鼎立的稳定,“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义已经基本过时,但是,曹操当年对天下做出过的政治承诺,却并不可能因此同步“作废”。

如此,曹丕则可以接过“周文王”的班,摆脱那些束缚,做“周武王”了。

2、曹丕能够重新改变政策,与世家大族形成利益共同体。

曹操与世家大族的关系不佳,并非曹操不知道世家大族的影响力(没有人比二袁的对手更加清楚这一点),而是由曹操时代使命所决定的。

自东汉后期以来,“政失于宽”,豪强多行不法,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很大。

曹操只有采取抑制豪强,打击不法的政策,“以猛纠之”,才能安定形势。

然而,到曹丕时,北方的秩序已经基本恢复,曹公颁布的法令已经能够行于北方。

这一情况下,重新拉拢世家大族的条件也就成熟了。

曹丕一继承魏王之位,立刻采纳了陈群的“九品官人法”,本质上是让世家大族获得了世代做官的特权。

此外,曹丕又通过一系列优待士族的政策,使世家大族们获得了比在东汉朝廷更大的特权!

如此,原本对代汉犹豫、观望,甚至反对的世家大族,也就支持曹丕代汉了!

由此,“祥瑞”、“天命”自然就都出来啦!

3、军事上,危险期已过。

曹操、曹丕集团的实力一直是最强的。

只是,在217-219年期间,因为连续征战和大瘟疫,曹操集团一口气喘不过来,在孙刘的联合打击下稍微有些吃力。

然而,随着孙刘反目,曹操集团度过了危险期。

因此,事实上,在曹操去世前,曹魏已经重新掌握了主动权,度过了危险期。

曹丕继位后,利用孟达与刘封反目,多了上庸等东三郡,算是在魏王的基础上再“刷军功”,为代汉“攒够积分”了。


总得来说,曹操做出过的承诺,采取过的政策,为曹操开创大基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承诺、政策,也束缚了曹操的手脚,使之不可能直接代汉。

至于代汉,就只能让儿子曹丕一代去做了。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大约就是这意思吧。




易中天老师在品三国时,曾经说过:小时候调皮的孩子,长大后更有出息。

不过,一般老师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但调皮的曹操却受到了老师们普遍地喜欢。

体育老师喜欢他,因为他跑得最快,每次比赛都得第一,给老师和班级争得荣誉;

历史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曹操学得好,经传、典籍烂熟于心;

语文老师喜欢他,是因为每次诗歌比赛,他总是得第一;

但最喜欢他的是数学老师,因为曹操最精明,账算得好,从不吃亏。

曹操最喜欢曹冲曹仓舒,就是因为曹冲数学学得好,小小年纪就会称象。数学好的孩子往往都很聪明,所以,曹冲也就最讨曹操喜欢。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个数学问题,曹操深谙此道。

曹操之所以不称帝,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称帝弊大于利,不合算。

没有人不想当皇帝,也就没必要用道德的标准去看待这个事,还是从利弊上分析一下这个事吧。

01

袁术、刘备这样的称帝,是曹操所不齿的。

袁术捡了个石头疙瘩,就以为天命在他,急急忙忙称帝,最终只能被人取笑。

刘备好一些,到现在还有许多人给他擦脂抹粉,其实,刘备的境界比老曹还是差了一截。

刘备小时候家里很穷,但他却喜欢华丽的衣服,喜欢犬马、音乐。这就说明,刘备从骨子里是贪慕虚荣、贪图享乐的人。当然,这并没有错,谁不喜欢呢?

一个老板穿布鞋那叫休闲,一个农民穿布鞋是没有钱。一样舒服,给别人的感觉却不一样。刘备没钱,就需要华丽的衣服满足虚荣心;曹操有钱,即便是粗布衣服一样很酷。

由此看来,刘备、曹操都有个性,也都是人,有一般人的品性。

刘备得到了益州、半个荆州、一个汉中,就憋不住称王了。比袁术是聪明的多,但与曹操相比,境界和格局就差了一点。

都清楚曹操的势力,是孙权的两倍,孙权又是刘备的两倍。就是说,刘备的势力仅仅是曹操的四分之一左右。

曹操之所以不急于称帝,是因为他有更大的格局和境界。就如他不穿华丽的衣服一样,不是他穿不起,是因为没有必要。

有没有感觉刘备、袁术称帝,就像“挣钱不多还穿个貂”一样,有点嘚瑟呢?

02

曹操的志向是一统天下

在《述志令》中,曹操说了很多的话,具体看一下他说了些啥:

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曹操说自己本来的志向就是希望封侯,做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写上“汉征西将军曹侯之墓”,也就心满意足了。现在都做了宰相,人臣之贵已极,不敢再有任何奢望了。

这显然不是曹操的真心话,也不仅仅是曹操谦虚,是他有更大的企图,也可以说是更大的格局。

《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

曹操说,你看看人家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还在侍奉殷商,其意思是说:我也就占据了一半多一点的天下,怎能称帝呢?否则,在道德上不就不如周文王了吗?

据《武帝纪》注引《魏氏春秋》记载,曹操曾经对夏侯惇说过:“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豹眼以为,这恐怕是曹操的真心话。第一,这说明了曹操还是想取代汉室的;第二,让曹丕取代汉室,自己做个周文王更好一些。

03

在曹操看来,自己称帝弊大于利。

曹操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他不会为了虚名去做一些不利于自己霸业的事情。

曹操的父亲曹嵩,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曹操那就是响当当的官二代,足可以嘚瑟一下。但由于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尽管地位显赫,但还是被人看不起。因此,曹操从骨子里就有大志,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让天下人彻底服气,绝不会贪恋那些虚名。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帝王,他何必去做那些毫无意义的事呢?

不能统一天下就去称帝,除了招致骂名,几乎没有实质的利益。

虽然在三足鼎立局势形成后,献帝这个招牌已经失去了作用,但留着它没有任何坏处。

如果在曹丕时期能够一统天下,到那时候曹丕再称帝,曹操爷们那就风光了,真的堪比周文王父子。

但天意难违,曹丕最终不能一统天下,这也让曹氏父子遭受了诟病。

其实,曹操并不怕承担骂名,他不会去考虑这些虚无的东西。根本而言,还是为政治利益考虑,弊大于利,所以才没有称帝。




这个说法太多了,我也不清楚,可以这样认为,为什么没有称帝呢?

第一呢,你想呀天子在自己手里,汉献帝在曹操的手里,其实称不称帝曹操都可以用天子的名义去号令全国,历史上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源于此!

第二呢可能是怕刘备,孙权等诸侯称帝

红色星河吧,他并不是不想称帝,你想前期是反对的力量强大,局势还不稳,都处于变化之中,所以此时曹操也不敢称帝,当时外有刘备,孙权等对抗实力枕戈待旦,内有孔融荀彧,程昱等拥汉派来不及清理,处理,后期曹操对内经过处理整合,内部已经稳固,曹操也基本做好了称帝的准备,但突然爆发的汉中之战和关羽发起的襄樊战役打破了曹操称帝的步骤!

也有人是这样说的,说在那时群雄逐鹿,魏蜀,吴天下三分的格局,其中曹操就控制着最强大的势力集团,拥有九州之地,最为庞大的人口,最巨大的经济实力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可惜曹操一生没来得及称帝,而实力弱小的刘备,孙权则先后称帝!

这期间汉献帝先后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不久曹操又自封为汉丞相,当有了与袁绍对抗的资本后,曹操果断脱离袁绍,并将袁绍集团消灭,一统北方!

曹操还没有来得及整顿内部,还没有肃清内部的拥汉派,而且外部还有刘备孙权等力量的对抗,曹操也因此不敢称帝,怕拥汉派反对他,更怕刘备以此吸引人才而发展壮大!

看看赤壁之战,不仅粉碎了曹操一统天下顺势称帝的美梦,还造成了刘备的强大,让刘备英雄有了用武之地,使得天下三分,曹操自此再无机会统一天下,本来曹操开始实施称帝计划,但赤壁之战曹操惨败,自此天下三分!

在公元217年春刘备突然发起汉中之战,此战惨烈而又紧张,又耽误了曹操称帝,随后关羽于219年七月下旬又发起襄樊战役,并且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迫使曹操差点迁都,这耽误了曹操称帝!

等到公元220年初结束时,曹操已经重病缠身,公元220年3月15日,一代奸雄曹操病逝,结束了其雄才大略!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份称帝,国号依然是汉!

就这样,曹操生病去世,所以曹操还没来得及称帝!





曹操离皇位一步之遥,为什么不称帝呢?

这是一个很深奥的话题,曹操官进国公,魏王,丞相,加九锡确实是一人之下了,而疆土辽阔,军致大权在掌,说要废献计是一句话的事,着为曹操本人来说是奉天子以令诸侯,也有人讲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孙坚是凭自己的智慧及武艺高强打出江东一片天地,而刘备也弄出个早已被冷落的皇叔头衔来称帝,为的就是师出有名,而曹操是打着奉天子的口号来平定天下,演义上不是有一段虚拟的诸葛亮骂死王朗吗?王朗就讲诸葛村夫不识时务,反朝庭之类的话,诸葛亮呢说刘备是正义之师,争吵的目的就是谁是正义与非正义,当然王朗被骂气死纯属扯犊子的事。

那么曹操就这样一心一意的来维护一个腐败的烂摊子大汉朝,本人看也没有这样纯洁,他是要先平天下,安民心,可惜的是老天爷没有让他多活几年,天下没有统一,曹操不会称帝的,这就是为什么三国曹操能算第一人呢?他要的统一国家的理想,真正的大手笔,大家,如果国家统一了,曹操要称帝等于写个一字这样简单的事,曹操水到渠成时肯定会称帝的,反到不像刘备,孙权,弄块小地方自己做起草头皇来,曹操不想做一个一方霸主,还要落下骂名,不管怎么说曹操还是很注重名声的,再见!





曹操不是不想称帝,而是不具备称帝的条件。曹操追求的是政治利益最大化,称帝的虚名对于曹操而言,是弊大于利的,拿曹操的话说,就是“不可务虚名而受实祸”。纵观曹操的一生,为人做事都是比较务实的,比如为除董卓,不惜牺牲自己,行刺权倾朝野的董卓,用人上,主张唯才是举,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懂得治国用兵之道,就可以量才委任以官职,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个个心怀异心,踌躇观望互相算计,曹操却独自孤军与董卓作战,所以说曹操一生办事非常的接地气。那么曹操不称帝有哪些利弊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实权派人物。曹操在讨伐董卓时,已经组织起来了自己的团队,文臣武将以及钱粮地盘都具备了,成为了一方很有实力的军阀,对于自己的这一班人马,曹操在军政上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所以曹操名为地方军阀,实则地方的土皇帝,称帝无法增加他的权势,反而会成为众矢之的,给别人落下叛逆的口实例如袁术称帝,马上就有人起兵讨伐。所以曹操称帝无益,不称帝无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曹操不称帝,需要汉朝天子的旗号。两汉王朝自建立以来,统治中国四百余年,先后经历汉高祖伐秦灭项、文景之治、武帝开疆拓土、宣帝威服匈奴、光武反莽复汉中兴、明章之治等盛世,对华夏族立下了丰功伟绩,汉王朝在华夏族心中的威信非常之高,在意识形态上有着不可动摇的正统地位,在当时的形势下,东汉王朝虽然衰弱,对地方已经没有实际控制权,但仍然是天下名义上的正统共主,谁也不敢公然挑衅,汉王朝在政治舆论上依然有着其它姓氏无与伦比的号召力,这正是曹操最看重的东西。曹操不称帝可以汉之忠臣自居,借拥护汉献帝之名,实则打着汉王朝中央之名为自己扩张地盘实力,同时逼迫汉朝皇帝授权,而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在政治上取得了制高点。即便是后来称魏公、称魏王那也得在名义上得到汉朝皇帝的分封授权成人才行,只要汉朝皇帝还在,曹操篡权夺位的事就无法百分之百坐实。这也正是曹操不称帝的原因。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三,汉献帝代表着正统,曹操拥护汉献帝,自然能够招揽大量的士族阶层,汇聚天下能人,为己所用。因为汉朝皇帝所在的地方,就代表着政治正确,也是最有政治前途的,所以天下人才自然是趋之若鹜。毕竟大树之下好乘凉,站错了队,下场了就惨了。汉朝刘姓皇帝这块宝贝招牌,曹操自然是不愿意摘下来的,毕竟他老曹家没有人家那么强大的号召力。这也是曹操不愿意称帝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四,称帝的最佳时机不到,自己不称帝留下汉朝皇帝的招牌,是对付孙刘两家的有利政治武器。曹操所做所为,最终目的就是要统一天下,君临九州的,他是要做统一王朝的皇帝的,所以天下没有统一,他就不会称帝,因为孙刘曹三家一直以匡扶汉朝的功臣自居,谁称了帝,谁就是叛逆,就是天下的公敌,就会失去天下人的舆论支持。不称帝,曹操挟天子就代表中央,孙刘两方就是地方政权,曹操就可以中央的名义号令孙刘,掌握居高临下的主动权,如果曹操称帝,则为汉朝叛臣,不但失去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还会给孙刘两家落下口实,一旦汉献帝被废,早就想称帝的刘备就逮到了自立为帝的机会,因为他姓刘,以皇族自居,他称帝会将支持汉朝的士人全部招揽过去,孙权也会名正言顺的趁机反曹,从而挣脱曹操的压制。这对曹操来说,百害而无一利,所以曹操临死前,对曹丕讲,“二虏未灭,未可效尧舜”。曹操临死,都没有灭掉孙刘,自然不会称帝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曹丕继魏王之位,迫不及待的废汉自立,称帝建魏,果不然刘备、孙权也公然称帝称王,形式上统一的东汉王朝自此彻底分裂为魏、蜀、吴三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汉王   汉中   挟天子以令诸侯   王朝   大族   华夏   汉朝   天子   特权   世家   皇帝   政治   政策   喜欢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