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宋太宗这个人?

宋太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其背景与经历、政治成就、文化贡献、个人性格与风格等方面都备受关注。以下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宋太宗的家庭背景

宋太宗的家庭背景十分普通,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士兵,母亲是一名贫苦的妇女。由于家境贫寒,宋太宗从小就深知艰苦奋斗的重要性,这也为他后来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太宗的政治成就

宋太宗的经济政策

宋太宗在经济方面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农业和商业方面。他鼓励农民种植粮食和蔬菜,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他也大力支持商业发展,开通了许多贸易路线,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宋太宗的军事成就

宋太宗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创立了“三班法”,使得士兵得到了更好的待遇,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此外,宋太宗还大力发展海军,使得北宋的海上贸易得以顺利进行。

宋太宗的文化贡献

宋太宗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也是非常显著的。他大力支持科举制度,提高了人才选拔的公正性;同时,他也大力支持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使得北宋的文化水平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宋太宗的外交策略

宋太宗的外交策略主要是以和为贵,避免战争的发生。他与辽朝、西夏等国家进行了多次和平谈判,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宋太宗的对外战争

尽管宋太宗主张和平,但他也不得不进行一些战争。他与南唐、辽朝等国家进行了多次战争,终都取得了胜利。

宋太宗的个人性格与风格

宋太宗的领导风格

宋太宗的领导风格主要是以稳健为主,注重实际效果。他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采纳有利于国家的建议,这也为他的政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太宗的个人品质非常高尚,他勇敢、正直、谦虚、宽容,深受人民的爱戴。他的品质也为他的政治生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宋太宗的历史评价

宋太宗在历史上的评价非常高,被誉为“开国圣祖”,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都备受赞誉。

宋太宗的影响与贡献

宋太宗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都对中国乃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政策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评价宋太宗的人有很多,其中最有名,最不客气的当属毛泽东。

毛泽东一句“不知兵”,直接让宋太宗戴上了一顶不懂军事的帽子,影响深远。

实际上,毛泽东对宋太宗的评价可真不咋滴,甚至可以说是近乎苛责——“无能”,“小人”、“不择手段”这些贬义词频繁出现。

在毛泽东看来,宋太宗就是一个无能小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01、点评帝王

毛泽东历来酷爱读书,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翻阅了大量传统的经、史、子、集著作。

尤其是是《二十四史》,是他最为重视的一部巨著,其重要部分读得很细、很熟、很透。

据曾经给毛泽东选读《二十四史》及《昭明文选》等文史书籍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芦荻说:

“二十四史”的重要部分,毛泽东起码读了三遍以上,有的书皮都磨破了。”

毛泽东不仅自己爱读历史,还号召同志们一起多读历史。

他曾强调道: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裂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又明确指出:

“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1952年,为了系统研究中国历史,探寻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更好的规划中国未来发展。

毛泽东开始全面系统的研究《二十四史》,他不仅通读这些历史巨著,而且还繁圈密点,写下了大量自己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独特评价和批注。

其中评价的历史人物有100多位,他的评价往往能打破常规,提出异于传统,“古为今用”、鉴古知今的评价。

在这些评价中,毛泽东对帝王的评价无疑最受人关注。

比如,历来被视为昏庸无道、荒淫残暴的纣王,毛泽东给出的评价是——

“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再比如,一直以来都是暴君代表的秦始皇,毛泽东高度肯定道:

“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讲的是空话。”

而对史书中褒大于贬的宋太宗,毛泽东也做出过多次评价,内容不长,却短小精悍,杀伤力很大,侮辱性极强。

因为毛泽东对宋太宗的评价,每一次都没有好词,不是无能,就是小人!

而他对宋太宗别开生面的评价引人注目,让人们对宋太宗形成固有的印象

02、宋太宗

宋太宗,原名赵匡义,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为避讳改名赵光义,自己称帝后则改名赵炅。

网友戏称宋太宗为赵二,宋太祖为赵大,实际宋太宗兄弟排名第三,长兄早夭。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离奇暴毙,宋太宗登基称帝,由此留下一段千古迷案——烛影斧声。

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宋太宗驾崩,时年58岁,在位22年。

宋太宗死后,皇太子赵恒继位登基,是为宋真宗。

实际上,宋太宗死后,宋朝人就开始对他进行评价,此后元明清对他的评价就没有停过。

当然,在宋朝,对宋太宗的评价以盛赞为主,好的重点说,往好了说,浓墨重彩地说,大书特书;

坏的尽量不说,往小了说,一笔带过地说,甚至不说。

宋朝官方史书《宋会要辑稿》称赞宋太宗:

“庙号太宗。恭惟圣灵,诞膺茂典,锡兹纯嘏,俾盛业之无疆;播厥鸿休,垂永代而不朽!”

另一部巨著《太平宝训·政事纪年·卷一·太宗皇帝》 则称赞道:

“人君尚俭,前代稍贤者能之。太宗之尚俭,其难哉!时天下平定,功业盛大,自唐及五代,四方僭伪之国,尽为我有;贡献之物,府无虚月。加之生民脱去乱世,各居富乐。三代之下,帝王致太平如此盛者有几?虽尚奢侈,固有余力,亦未掩大德,而过为俭素,所难能也!此无他,正以厚天下之俗,为子孙之法耳。其长育人才,文武不乏,冯继业自矜守边之功,以为他人难继,太宗命一郎官代之,威名方略过于继业,当时养材如此之盛!”

而个人私史对宋太宗也不吝赞美,比如南宋著名史学界王称在《东都事略》中评价宋太宗道:

“太宗以英睿之姿,佐太祖定天下,开子孙帝王万世之业,故太祖勤勤于传袭,非特以昭宪顾命而已。太宗以明继圣,而能广文之声,卒其成功,乃大一统。于是北自常、碣,南极领表,东际海、岱,西接洮、陇,宋之威德,斯为盛矣。”

基本上来说,全都是歌功颂德之词。

03、身后名

到了元朝,蒙古人评价宋太宗就少了一些顾忌,该夸的夸,该批评的也批评,《宋史·太宗本纪》评价道:

赞曰: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既即大位,陈洪进、钱俶相继纳土。 未几,取太原,伐契丹,继有交州、西夏之役。干戈不息,天灾方行,俘馘日至, 而民不知兵;水旱螟蝗,殆遍天下,而民不思乱。其故何也?帝以慈俭为宝,服浣 濯之衣,毁奇巧之器,却女乐之献,悟畋游之非。绝远物,抑符瑞,闵农事,考治 功。讲学以求多闻,不罪狂悖以劝谏士,哀矜恻怛,勤以自励,日晏忘食。至于欲 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 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君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帝之谓乎?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 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宋史》既肯定宋太宗的功绩,先表扬一通,给他一个贤君帽子戴戴,而后主要抨击宋太宗改年号,逼死弟弟、侄子,轻视嫂子这些事,对于宋太宗本人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缺陷并没有提及。

到了明朝和清朝历史学家们的步子就迈得更大了,除了《宋史》这些批评之外,明朝历史学家王夫之对宋太宗屡易宰相,提出尖锐的批评——

“立法愈密,奸佞之术愈巧。太宗颠倒其大臣之权术,又奚能取必于闇主?徒以掣体国之才臣,使不能毕效其所长。呜呼!是不可为永鉴也欤!”

而清朝历史学家赵翼对宋太宗驭将之术提出更严厉的批评:

“宋太祖以忠厚开国,未尝戮一大将,然正当兴王之运,所至成功,固无事诛杀。乃太宗、真宗以后,遂相沿为固然,不复有驭将纪律。如太宗雍熙四年,刘廷让与契丹战于君子馆,廷让先约李继隆为援,及战,而继隆不发一兵,退保乐寿,致廷让一军尽没,廷让仅以数骑脱归。是继隆之罪,必宜以军法从事,而太宗反下诏自悔,而释继隆不问。”

整体上说,古代对宋太宗的评价还是褒大于贬的,对他的批评主要是权术和军事方面

03、太宗不知兵

终于到毛泽东了,毛泽东对宋太宗可不太客气了。

首先,毛泽东重点评价了宋太宗在位22年最大的军事行动,两次北伐。

第一次北伐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灭掉北汉后,为收复幽云十六州,对辽国发动第一次大规模战争,这一次出兵作战,打了辽国一个措手不及,险些收复幽州,但由于宋太宗指挥失误,在高粱河大败,宋军全线溃退,死者万余人,宋太宗本人乘驴车弃军逃跑,留下一个高粱河车神驴车漂移的美丽传奇。

第二次北伐是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趁辽国新君初立、主幼国疑之机,发动三路大军,再次北伐辽国。

结果第一路,米信率领的西北路军在新城会战失利;

第二路,曹彬率领东路军在岐沟关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

宋太宗急令宋军三路大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结果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指挥失误,且怯阵先退,致使断后的杨业陷入重围,被俘绝食殉国。

第二次北伐以失败告终。

毛泽东可是不世出的军事家,宋军此战存在的缺陷,宋太宗拙劣的指挥,毛泽东自然是一眼洞穿。

毛泽东在评价这两次北伐时,没有从史学家的角度分析,而是以军事家的身份,对宋辽双方战术特别是辽国战术上进行了深入分析。

尤其是辽军在两次战争中都用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而宋军却“尔后屡败……宋人终不省”(毛泽东评价)。

毛泽东可谓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术的行家里手,因此他对辽军采用此战术表示肯定,对宋军的失败表示惋惜。

重点来了,毛泽东把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宋太宗的错误指挥。

于是,他在看完两次战争后,给宋太宗的评价是——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毛泽东一句话,宋太宗从此成为“不知兵”皇帝的代表人物。

但毛泽东什么人,古往今来比他强的军事家,没有几个。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他说宋太宗“不知兵”,宋太宗不服也得憋着!

04、太宗无能

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对宋太宗那令人发指的军事低劣水平深恶痛绝,因此,当他看到《宋史》评价宋太宗时,他给出更为辛辣的讽刺。 《宋史》对宋太宗的赞,有这么一句“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毛泽东毫不客气的批注道:“但无能”。

毛泽东意思是说,宋太宗就是一眼高手低的无能之辈。

《宋史》赞中这句“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

毛泽东则在“炳焕史牒”后面批注道:“幽州之败”。

毛泽东这话可就有意思了,嘲讽之意,不言而喻。

宋太宗,你确实永载史册了,幽州之败,高粱河车神的名声可不是永载史册了嘛。

而在《宋史》赞中这句“至于欲 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 齐耆耋之叟,愿率子弟治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

毛泽东直接毫不留情的批注道:“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在毛泽东看来,《宋史》对宋太宗的称赞是十分虚伪的(他认可宋太宗弑君杀兄继位的说法)。

毛泽东丝毫不掩饰对宋太宗的蔑视嘲讽之意。

05、小人之心

《宋史纪事本末》记载:

“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

这个记载指的是宋太宗立宋真宗为太子后,开封百姓欢呼悦雀,夸宋真宗是“少年天子”。

一般来说,正常人看到自己儿子有出息了,应该高兴才是。

可宋太宗听到这话后,就很不高兴了,他想到的是,大家都说太子好,置我于何地。 宋太宗此言虽说是出自帝王对权力的本能反应,但心胸着实太狭小了些。

因此,毛泽东看到这个记载后,不屑之意,勃然而出,愤然提笔,直截了当批注道:

“赵匡义小人之言!”


综上所述,毛泽东评价宋太宗的用语,分别是——“宋人终不省”、“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但无能”、“不择手段,急于登台”、“小人之言”。

这些可都不是什么好词,甚至可以说,在毛泽东看来,宋太宗就是对内不择手段、虚伪奸诈,对外不懂军事、无能至极的心胸狭窄的小人。

结语、

毛泽东是整个世界历史上有数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思想和成就所达到的高度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这一高度使得他的事业、思想、看法,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向来对一些庸碌无为的帝王不假颜色,他对汉文帝、汉景帝都没什么好话,认为

“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

至于宋太宗,他更是瞧不起,毛泽东是以一个领袖和军事家的角度去评价另一个领袖宋太宗。 他得出的结论当然和古今学者都不一样。

且不说毛泽东的话是否有失偏颇,但他确实言之有物。

靓坤同志曾说,错了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毛泽东的评价虽然很不客气,但是宋太宗不服不行。

技不如人,只能甘拜下风。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吸取五代教训,没有制定传位儿子的计划,而是一心一意培养弟弟赵光义。准备来个兄终弟及。

当然,赵匡胤也没那么伟大。

自己打的江山,怎么可能便宜弟弟呢?所以他的计划,实际上是先传兄弟,再让弟弟传回给自己儿子。

大致的传位顺序是这样的:

赵匡胤→三弟赵光义→四弟赵廷美→儿子赵德昭或赵德芳。

但到975年,灭南唐后,天下太平,赵匡胤感觉不用让弟弟过渡,直接传儿子,貌似皇位也能稳固。便又后悔了。又想培养儿子赵德昭为接班人。

然而天不假年,976年赵匡胤突然去世。传位儿子的计划戛然而止。

皇帝去世,后宫自然是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赵德芳的养母宋皇后得到消息后,找来内侍都知王继恩,让他去请赵德芳,立即马上进宫继位。

但不想,王继恩野心很大,出宫后,一路小跑到赵光义家里,投靠了赵光义。

于是最后赵光义截胡赵德芳,抢到了皇位。

赵光义继位后,很清楚皇位是抢来了,知道肯定有人不服自己。也知道自己得能力不如大哥赵匡胤,对朝堂内外的控制力不强。

所以他当即拍板,灭了北汉!想要靠灭北汉之功,增强自己的执政合法性。

说干就干。977年给赵匡胤服了一年丧后。

转到978年,赵光义就下令修造兵器以及攻城器具,转运粮草,积极为攻打北汉做准备。

979年正月,宋灭北汉之战打响。

这一战,非常顺利。赵光义指挥多路宋军只用四个月就把北汉灭了,实现了赵匡胤多年以来未完成的夙愿。大宋境内大小官员与百姓纷纷欢欣鼓舞,群臣自然也是向赵光义送上马屁无数。

面对群臣献上的马屁,赵光义心态飘了。

自继位以来,两年多了,他一直都活在赵匡胤的阴影下,担心别人在后背嚼舌根子,说他配不上皇位。

现在好了,灭了北汉,他已证明了自己。于是乎,他的心态就飘了。觉得自己还可以趁热打铁,收复幽云十六州,彻底稳固执政合法性。

赵光义头脑发热,大臣们还是清醒的。

当赵光义向大家表达了自己伐辽加收复幽云的想法后,群臣纷纷劝诫:刚打下北汉,士兵损失挺大,也没赏,现在和辽国开仗,粮草、兵力、士气都不行啊!

但赵光义不管,他就是要打。并且表示自己要全国动员!把东京、河北的兵源、战略储备仓库都送到前线找契丹人玩命。

大伙拗不过他,只好顺从。

于是在这种氛围下,979年五月,刚刚在太原城下激战的宋军,又千里奔袭到河北,对幽云十六州展开了疯狂攻势。

此一役,便是“高粱河之战”。

这一战,宋军败得太惨了。赵光义始终觉得自己很稳,契丹小丑不足挂齿。直到被辽军射中大腿后,他才发现自己才是小丑。此前灭北汉刚刚积攒得一点声望,被自己败得一干二净。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当他逃出战场,众将领找不到他后,竟然产生了于阵前拥立赵匡胤次子赵德昭为帝,并把战败责任全甩锅给赵光义的想法。

这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赵光义最恨别人提自己德不配位,该让位给赵匡胤的儿子。

所以当赵光义安全回到开封后,对所有人都是火冒三丈。他先是高调的处分了在这次高粱河之战中,犯下错误的几个将领。然后又大大申斥了一番文武百官们。

最后,成功把锅全甩了出去,丝毫不提此战实际上是他一意孤行发动的。

赵德昭觉得赵光义有点过分,就说陛下有点过分了,大家就算没功劳,也有苦劳。您怎么可以这么说大家呢?

赵光义正愁不知道该怎么训斥赵德昭这个潜在威胁,见赵德昭主动出来送死,他就非常刻薄的说:呵呵,狐狸尾巴露出来了?等你当了皇帝,再赏他们吧。他们不是拥戴你做皇帝吗?

赵德昭明白赵光义的潜台词,也知道叔叔视自己为威胁。下朝回家后,他就自杀了。

赵光义闻讯后,大惊失色,跑到赵德昭灵前失声痛哭:侄子,你怎么这么傻啊!说你几句就寻短见?

赵德昭死后不久,他年仅二十三岁的弟弟赵德芳也莫名其妙去世。赵光义事后,又是一番痛哭流涕。

赵德芳因何而死,不知道。当时的大臣也都不敢问,均沉默不语。因为大家知道,还有一个赵廷美。

皇帝不除掉他四弟,这事还远没结束。

果然,继979年赵德昭自杀,981年赵德芳暴毙之后,赵廷美在982年也倒台。

他先是被赵光义逐出开封,紧接着又被赵光义下令软禁在房州。最后抑郁寡欢而死。

接连三个威胁都不在了,赵光义很高兴。皇位稳了!

但不久后,他就高兴不起来了。

什么呢?定难军,也就是党项人造反了。

982年,趁党项内斗之际,赵光义下令将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的大小亲戚全部“接”到开封圈养了起来(西夏立国之前,党项人的首领一直半独立于中原王朝,受中原政权册封,世袭定难军节度使一职)。并派大军接管了党项人的地盘。

宋朝缺马,党项人的地盘产军马。赵光义对定难军早就垂涎三尺了。

旨意下达后,当时大部分党项高层都服从了命令,只有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跑了。后来李继迁拉起了一支队伍,跑到沙漠里与宋军打起了游击战。

听说了这事后,赵光义起初不屑一顾。但后来李继迁的人马越来越多,屡挫宋军,赵光义急眼了,便派名将李继隆(只是名字与李继迁相似,李继隆是汉人)讨伐。

名将就是名将。李继隆一出马,李继迁被打得抱头鼠窜。此后,李继迁屡战屡败,所部损失很大。眼瞅着事业就要中道奔殂了。

但估计是赵光义觉得党项人不过如此,折腾不起水花。又想起了七年前的一箭之仇。便放了李继迁一马,调集全国兵力,也包括围剿李继迁的兵力,北伐辽国去了。

此一役,便是“雍熙北伐”。

这次北伐,宋军又是惨败。曹彬率领的中路主力宋军死伤无数;西线宋军副将是杨业被辽军俘虏,绝食三日而死。

事后,赵光义再次甩锅。他认为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曹彬没按照自己的指示行事,导致自己天才的战略意图没有执行。于是曹彬就背了锅。

事后,为了避免将领不按自己意图形事,赵光义创造性的发明了遥控阵图。运筹于朝堂之上,决胜于千里之外。

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他不管。反正他在千里之外对着地图部署战术,将领们都得按照他的部署打仗。不听话的,擅自做调整,打赢了也不赏,打输了双倍惩罚。听话的,打输了不罚,打赢了双倍奖励。

为防将领不听命令,每次出征,赵光义都要派监军。在职权方面,监军的权力要远大于统兵将领。

将领们打仗,既要想着怎么对付敌人,还要与监军斗智斗勇。这算个什么事嘛?

与宋廷内部扯皮不断不同的是,当时辽国上下的心情可谓是好到不行。又打赢了,看来宋朝不过如此嘛。

于是,辽国便开始着手反击宋朝,屡次进犯宋朝边境。同时还接受了李继迁的依附申请,扶持李继迁在西北牵制宋朝一部分兵力。

有了辽国的支持,李继迁就此鸟枪换炮。成功在西北打下一块地盘,将党项变成了大宋西北的一块牛皮癣,直接影响了此后宋朝的百年国运。

赵光义本想吃掉碗里的,再吃锅里的。结果他是锅里的没吃到,碗里的也没吃到。

由于连番的政策失误,赵光义意识到,自己在武功方面永远都无法再与自己哥哥赵匡胤相提并论。于是他就转变方向,开始在文治方面发力。

北宋开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文化工程建设活动就此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具体怎么做呢?简单点说,就是进一步重文抑武,在赵匡胤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文官的地位,增加文官的编制。

如果说赵匡胤鉴于五代之乱,而实行“崇文抑武”策略,防止骄兵悍将动辄搞事,属于是正常操作。那赵光义在此基础上继续压制武将地位,把“崇文抑武”变成“重文轻武”,就属于矫枉过正行为了。

因此,我们今天对宋朝积贫积弱、冗官冗员、重文轻武的印象,实际上始从于赵光义时代。赵匡胤活着时,北宋还没这些问题。文官也不敢在公开场合歧视武将。

总的来说。在赵光义的思路指导下,北宋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础政治架构。

在这个框架下,北宋冒出了一堆问题。导致后来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改革。当然,赵光义的文治对统治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北宋不存在武将造反,文官专权以及宦官干政的问题。统治根基稳得一批,宋朝是历代唯一活过了300年的封建政权。

稳固了统治后,赵光义觉得自己年纪也大了。便开始考虑继承人问题。

他原本拟定的继承人是大儿子赵元佐。

但由于赵元佐与赵廷美关系很好,为了赵廷美还与赵光义翻脸,后来失势,疯了。于是赵光义便提拔二儿子赵元佑,准备让他做继承人。

但赵元佑得势没几年,却暴毙而死!于是继承人选又落到了赵光义三儿子赵元侃头上。

994年,赵光义封赵元侃为寿王,加检校太傅、开封府尹。后来又正式封赵元侃为太子,并改名为赵恒。(就是后来的宋真宗)


听说继承人正式拟定,大臣们全部激动的热泪盈眶——自唐末以来,已经差不多一百年没有正经册立过太子了,现在我大宋终于又回到正轨上了!

于是大家交口称赞,说哎呀,这可真是太平天下,社稷之主啊!

结果因为这事,赵光义又不爽了。

为什么不爽呢?因为大家的心,都被太子勾走了,纷纷拍赵恒马屁,提前布局,把赵光义这个还活着的皇帝冷落了。

赵光义为此大怒,说:你们眼里还有我这个皇帝吗?这才册立太子,你们就不把寡人放在眼里了,再过两年,你们不得翻天?

幸亏当时胆大心细的寇准说:太子是陛下您选出来,把天下交给他,那是万世之福啊!

再加上后宫嫔妃也都出来说好话,且太子赵恒本身也相当低调。

赵光义才平息了怒火,慢慢看开了。

他从976年继位,到如今,二十余年,权力是个什么玩意,他也看开了。不过如此。

自己总归是要死的。

所以在人生最后的两年时光里,赵光义基本上就不管什么事了。唯二做的两件事,一是大动干戈得打了一次李继迁,结果宋军粮道被李继迁截断,军粮被洗劫一空,宋军再次大败而回;二是换了宰相,把原来干得很好的吕蒙正,换成了吕端。

赵光义之所以要干这两件事,主要是想给太子赵桓铺路。他不想给太子留后患。

军事上的部署,他失败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结果在李继迁的问题上,宋真宗处理得比赵光义还要稀烂)。政治上的部署,他成功了。

赵光义认为,吕蒙正虽然为人厚道,且有宰相肚量,但他不合适做托孤大臣,他与已经疯掉的赵元佑关系很好,极有可能被支持赵元佑的官员利用,在自己驾崩后搞事。而吕端属于火线提拔,为了保住地位,他一定会拼死确保太子赵恒顺利登基。

事实证明,赵光义这次猜对了。

997年,赵光义病危。

当初给赵光义通风报信的王继恩与赵光义的皇后联合,又想搞事,想立赵元佐为帝。

幸亏吕端及时察觉,先派人抓了王继恩,又及时通知太子赵桓登基。赵光义的生前意志才得以落实到位。(王继恩后来被流放而死)

回看赵光义在位23年的作为,可以发现他是个有志向的人,但就是能力不行。

所谓“才不配志时,志向有多大,祸就有多大”,说的就是赵光义这种人。

没条件打辽国,他硬要打。结果赵匡胤留下的精兵干将,被他败了个精光。

没条件吞并党项,他硬要吞并。事件既然做了就好歹做到底嘛。然而他却半途而废,又跑去打辽国,导致党项死灰复燃。结果西夏成功脱宋独立,后来北宋一大半军费都用在了对付西夏上。可以说,西夏这一隐患的产生与赵光义有分不开的干系。

对外不行,威望大跌。只能加大对内的控制力度。为此,赵光义进一步轮换边将,开启了纵容监军干涉主将指挥、预授阵图,在千里之外指导作战的神操作。这些莫名其妙的操作,无疑加剧了宋朝边事的虚弱和军事上的疲软。

幸亏他在文治方面的作为是及格的,且有一定的反思能力(能及时刹车止损。再加上赵匡胤给他打下了的基础良好,他才顺利把皇位传给儿子。安稳的过完了一生。

如不然,宋朝会不会变成第二个隋朝。他会不会是第二个隋炀帝。其实很难说。




毛泽东一生读史,尽悟唐宋风流。句句加点,临终不辍。

死后被谥为太宗的人,一般都有极高的评价。如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等。而宋太宗赵光义却是个另类。根本的原因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志大才疏、寡廉鲜耻而又心胸狭窄,也就是俗说的德不配位。

读了《唐史》和《宋史》之后,毛泽东在自己的诗作《沁园春·雪》里写道: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宋太宗帝位纷争

烛影斧声。又作“斧声烛影”。

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赵匡胤大病,召晋王赵光义密议。席间,有人遥见烛影里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宋史》

金匮之盟。太后杜氏去世前与太祖、赵普立下盟约。

太祖去世后由其弟光义继位。所以,当时只是太祖向晋王嘱咐后事,并不是赵光义行篡逆之事。

两个典故,一个是两者因皇权发生争执,一个是留下皇位归属权合法的证明。前后矛盾,疑云重重,因此史家围绕宋室皇权问题争论不休。

争论如下:

1.既然是帝位由弟光义继承,为何二人又发生争执?

2.既然决定由弟光义继位,为何不由本人立嘱,而是由太宗太后立盟,证明权属合法?

3.为什么太宗太后不按后制安葬?

4.兄皇位已经让出,为何叔父又将侄儿全部逼贬致死?

二、宋太宗德行的定论

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史学历来通过“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推断太宗是经过预谋,弑兄夺位的。《宋史》一书,因时间仓促,元人多为照搬,对帝王多为谀词,仍能露出蛛丝马迹。如《太宗本纪》:

“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所说涪陵县公是其弟廷美,武功王是太祖子德芳、德昭。这些人都被赵光义逼贬而死,以除去他们对皇位的威胁。宋后则是太祖皇后,在太祖崩后,因继位问题和他争吵,故在其死后不按后礼发丧。改元在历朝历代都是老皇帝死后的第二年,而宋太祖死于开宝九年,距岁末只有8天,太宗便迫不及待地改为太平兴国元年。所以,毛泽东在读到改元这段历史后批说:

“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可谓一针见血。

当众强幸,无耻之尤

南唐亡灭,小周后随李煜被解开封。赵光义不仅品质有问题,性取向更有问题。她每次入宫,都须赤裸后被5个宫人抬侍,供太宗当众强幸,并由画工现场作画。太宗高大黑胖,小周后纤弱娇小,故这种流氓行为,对她精神上、肉体上都是极大的痛楚。她每次回家后对李后主破口大骂,后主也只能每日以泪洗面。这也是后主写《虞美人》词发泄怨愤被太宗毒死的原因之一。宋代画工韩熙载的《煕强幸小周后图》在宋亡后流传下来,并被金元人多次临摹。元人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有详细描写。冯海粟学士题画诗云:

“江南賸有李花开,也被君王强折来,怪底金风吹地起,御园红紫满龙堆。”

他甚至认为靖康亡国乃是报应。这画一直到明代仍见流传,记于明沈德符的《野获篇》,至今可见摹本。亡国之后妃被辱事,本不鲜见,但太宗在大庭广众之下,行春宫秘戏之事,说他是无耻之尤,似不为过罢!

三、宋太宗才能的质疑

志大才疏,昧不知兵

除契丹及其卵翼下的北汉外,太祖在世已基本完成国中一统,结束五代十国的局面。太宗一灭北汉,便匆匆忙忙收复被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两次北伐,均在他亲自指挥或亲自布置的对阵图下大败。

979年,未经休整,就急命全军从北汉战场转而向东攻击辽国,试图一举收复被辽占据四十多年的燕云十六州。结果宋军在高梁河之战被辽军击败,损失惨重。986年,宋太宗趁辽国新君初立,再派三路大军北伐,试图一雪前耻。不仅未总结前次失败教训,反加上个“将从中御”。所以,又是东路曹彬,初胜几州,但屯兵坚城幽州之下,粮草不济,无奈退兵。在歧沟关遇伏大败。西线潘美、杨业,也是寰州得而复失,杨业被俘,绝食而死。共损兵30万人,辎重无数。至此,已经把周世宗、宋太祖两代积攒的精锐丧失殆尽,打破了宋辽均势,终宋之世再不敢言兵。毛泽东在研究两次战役后批云:“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对手”,“尔后屡败,契丹均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宋人终不省。”就是说他昏,不善总结;昧,屡犯同样的错误。《宋史》在太宗本纪赞云:“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毛泽东补充批道:“但无能。”钱穆则说是“才弱”,即是志大才疏。这一点宋太宗和当今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有一拼。

续立家法启积弱之源

宋代所谓“家法”,主要是养兵、养官和将从中御。内容有三:

1.募兵制。募集流民、灾民当兵,免他们造反。

2.开科取士。广开科举和荫补,使官员、贵族子弟甚至门客,都可以几代吃皇粮。

3.将从中御。将帅无作战自主权,一切计划由中央定。

除养兵外,后二者均始自太宗。开封无险可守,太祖晚年曾想迁都洛阳以省兵,遭太宗(时为晋王)反对而作罢。太祖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可以说,三项弊政,始作俑者都是太宗。其结果是冗兵、冗官,兵多而无战斗力。宋代之积弱,为历代之最。

开科取士加剧冗官

978年,太宗开设三科,科考取士,取500余人。时京官才300多人。他在位20多年中,使官员达9000人,冗吏19万人。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降低了功效。数倍于此前的唐,而唐以来的武科却一直未开。劲敌(契丹)当前,却不思培养武备人才。“不知兵”,偏偏要“将从中御”,以致其后屡败。实际上仍是“家法”的具体实施,启有宋一代积弱之源。

四、宋太宗与宋太祖的比较

兄弟二人多有相似。如重视人才、吏治和反腐 、纳谏。不过,差距也很大。

一、两人的军事能力。宋太祖赵匡胤属于武将出身,所以做人做事,经常就是暴烈的武将脾气。但在国防上,又是武将的专业水平。虽然北宋的禁军制度由他创立,在北宋史上多有诟病。甚至还有人把宋“文弱”的责任也扣在他身上。但在赵匡胤在位时,北宋的军事实力恰恰非常强大。他的精兵路线,锤炼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给弟太宗留了好家底。比起宋太祖的专业指挥,宋太宗赵光义却发明了阵图制度,前线怎么打,必须按朝廷的阵图,再好的将领也因给捆上了手脚,难用好兵。高粱河与雍熙北伐,都是这么战败的。

二、两人用人理政的差距。对于人才,赵匡胤建立了完备的官员审查选拔制度,以至于元人编《宋史》,还羡慕赵匡胤时代官场的廉洁风气。赵光义则属于好大喜功的类型,尤其是看人方面眼光比赵匡胤差太多。如赵光义曾经力推蜀地“清官”齐元振,动辄就表彰嘉奖。岂料,在齐元振压榨下活不下去的百姓,终于起来造反,酿出了轰轰烈烈的蜀地农民大起义。

相比于赵匡胤的精兵简政,赵光义时代的官僚机构则急剧膨胀。这个趋势在他之后越演越烈,终于给北宋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赵光义比起哥哥来确实短视太多,水平相差太多。

毛泽东综合唐太宗和他们二人的功过得失,对李世民、赵匡胤的功绩给予了“稍逊风骚”的评价,继续写道: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说明,在毛泽东眼里,宋太宗只不过是一介过眼云烟的人物。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宋史》《续资治通鉴》《中国艺术史》




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个心胸狭隘的无耻小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杀兄篡位。做为哥哥,赵匡胤对三弟赵光义和四弟赵光美很是照顾。在陈桥驿兵变,当上皇帝后,提拔赵光义当上了开封府尹。后来又罢免了丞相赵普,封赵光义为晋王。

赵光义受到如此恩宠,却仍然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偷偷在府中豢养死士,暗自结交朝臣,私自招募幕僚。

赵匡胤对于三弟的举动早就有所察觉,于是提议迁都洛阳,想要一举把赵光美的势力摧毁在迁都的过程中,赵光美自然知道其中的厉害,于是勾结朝臣大力阻挠,赵匡胤只得作罢。

迁都事件过后,赵光美已经急不可耐了,甚至说是狗急跳墙。

于是“烛影斧声”的故事发生了。由于赵光义一连四次对《宋史》的修改,这个故事已经成了千古悬案。

据司马光的《涑水记闻》里记载,在开宝九年10月20日的前一夜,赵光美在深更半夜召见了御医程徳玄,并且把程徳玄带入了赵匡胤的寝宫里。而程徳玄是用毒高手,尤其专长“牵机药”。

两个人喝酒一直喝到三更,赵匡胤感觉心神不宁,来到寝宫门外,用随身携带的玉斧戳地上的积雪,并大声对赵光美说“好为之,好为止之”。随后就去睡了觉,鼾声如雷,在四更时分,赵匡胤暴毙,皮肤光鲜,洁净如霜。符合中毒症状。

为什么要带程徳玄进入?原因很简单,皇帝用膳,检验流程非常严格,不可能提前下毒,只能是现场办公。

再看西蜀后主孟旭是被赵光义毒死的,978年的南唐后主李煜被赐酒后身亡,可见赵光义有前科,也有用毒的习惯。

赵匡胤驾崩后,皇后立马让太监王继恩去赵德昭进宫,而王继恩竟然跑到了晋王府把赵光义叫了过来。区区一位太监竟然假传圣旨,谁给他的这个胆量?

根据以上分析,赵匡胤的死是赵光义联合王继恩、程徳玄的一场政治谋杀!

至于金匱之盟,基本可以认定是赵光义主导的一个谎言。假如真的有金匮之盟,为何不当场拿出,又为何等到二十年后,由丞相赵普拿出来?就是赵普拿出的遗照也未必是真的。因为很长时间以来,赵普和赵光义是敌对的两大势力。在赵普拿出遗诏后的第二天,赵普竟然官复原职,又成了宰相,二人从此摈弃前嫌,亲密无间了。这其中的猫腻,不能不让人深思。

二,再看赵光义继位之后,做了哪些事。

赵光义一直想在文治武功上面超过他哥哥,于是御驾亲征,想要夺回燕云十六州,结果大败而归,回来后对赵德昭大发雷霆,说他有当皇帝之心,赵德昭羞愧难当,自杀了。两年后,赵德芳也不明不白的暴毙而亡。

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先是借谋反之名把赵光美流放,又借泄密之罪把赵光美从宗室里除名,改为养子,致使赵光美在流放途中抑郁而终。

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自己死后要把皇位传给赵光美,赵光美再传给赵德昭。而赵光义用行动否定了金匮之盟的真实性。

赵光义在极力掩盖什么?!

三、赵光义的无耻之举。

在赵匡胤攻灭南唐之后,把李煜和小周后掳到了开封,没有动小周后一根头发。而赵光义继位后,在978年的元宵节,传令小周后进宫伺候,自此多次强行临幸小周后,甚至还令画师当场画出图来,这令小周后不看羞辱。回去后,对李煜大发脾气,李煜悲痛之余,写了一首《虞美人》。

赵光义看到之后,大怒,你还想着你的故国?一杯毒酒下肚,李煜死了。

李煜死后,小周后没有了最后的支柱,于是自尽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真宗   宋史   契丹   评价   烛影   皇位   太祖   西夏   宋朝   北宋   太子   无能   皇帝   儿子   政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