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时还有百万的军队,溥仪为什么不抵抗就退位了?

通过历史验证我们可以知道,一支军队有没有战斗力,从来不是看军队人数的多寡。一支士气旺盛,却仅有数万人的军队,面对军心涣散的,荒于训练的百万大军也是可以战无不胜的。

清军

溥仪退位的时候,清朝还剩下近一百万大军,但是其中老弱病残居多并且荒于训练,士气涣散,毫无战斗力可言。清朝疆域辽阔,所以这接近一百万的部队也不是全部驻防在京城,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而袁世凯组建北洋新军其实也没有20多万,真正在袁世凯控制之下的,也就七八万的部队,但是他们都在北京附近驻防,并且军纪律更加严格,要颠覆清朝的统治也是轻而易举的。

事实上,当年慈禧让袁世凯到小站训练新兵时,就已经考虑过这会对清朝统治造成的威胁,所以在后来新军训练出一定成效后,慈禧首先想到的就是削弱袁世凯对新军的控制力,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袁世凯在训练新军的时候,就多次向士兵们强调自己对于新军的统帅地位,所以后来袁世凯虽然一度被调离新军,但是他在新军中仍然有很强的影响力。

小站练兵

慈禧病逝后,载沣担任摄政王,他 一度想要弄死袁世凯,但是就因为袁世凯在新军中的强大影响力,让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念头,而是让袁世凯解职到河南安阳隐退。载沣当然不会就这样放任袁世凯不管,当年载沣到德国出访向德皇道歉时,德皇就告诉载沣,如果你以后能够成为一个统治者,你一定要将兵权牢牢抓在手中,所以当载沣逼袁世凯辞职后,立刻就把整个清朝的军政大权抓在自己手中,分权给自己的几个弟弟们。

在载沣看来,抓住了兵权,那么就保证清朝统治是稳固的。至少有了自己的部队后,不管是对付革命党,或者是面对新军的将领们,说话也会多几分底气。但是载沣的问题就出在了他过于注重组建效忠自己的部队,却忽视的地方军队的训练。

爱新觉罗·载沣

八旗兵曾经是清军的主力部队,在清初统一江山的时候出尽了风头,可惜到了晚清时期,八旗兵贪图享乐,荒于训练,军队内部已经腐朽不堪,几乎完全丧失了战斗力。这个军事组织逐渐演变成了养老机构。养的就是这些八旗子弟,所以从初鸦片战争开打,到后来的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八旗的这些老爷兵,一旦和敌军遭遇立刻就会全线溃败。

不要说精于骑射,很多人连马都骑不上去了。虽然说此时的八旗兵已经没有战斗力了,但是人数还是非常多的。在京师附近驻防的八旗驻军就有10多万人。不过也可以想象,如果这十多万的八旗兵真和北洋新军发动发生了冲突,他们根本就不是北洋新军的对手。

八旗兵

清军另外一支重要的部队是绿营兵,绿营兵的数量是八旗兵的3~4倍,在全国大约有70多万的绿营兵,清朝能打下江山,绿营兵是有很大功劳的,当年清军入关的时候,八旗兵总共也就才十万人左右,靠这点兵力肯定难以统一全国,所以当时就招募了很多汉军的降将,编成了绿营兵。

之后的地方平叛乱,几乎都是交给了绿营兵来办。但是到了晚清绿营兵比八旗兵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他们不像八旗兵是遗老遗少,但社会地位却非常低,薪酬也不高。他们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才去打仗,因此也不能指望绿营兵有多强的战斗力。

绿营兵

到了晚清时期真正具有战斗力的主力部队,实际上就只有袁世凯组建的北洋新军,当革命党发动辛亥革命的时候,地方的绿营兵,八旗兵迅速溃败,能对革命党构成威胁只有北洋六镇的新军,载沣统治了三年多,他也完全没有把握可以控制住北洋六镇,所以最后只能向袁世凯低头,重新让袁世凯出山。袁世凯的北洋六镇,虽然人数不多,但是从训练到装备都非常的精良的。

不说清军没有能力对抗北洋新军,即便是革命也十分忌惮北洋新军。所以,溥仪退位的时候,虽然他手中拥有的百万大军,但都是些中看不中用的部队,而袁世凯手上的北洋新军,素质非常高,是一支专业的,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因此清政府没得选,只能老实的退位了。




首先清末已经没有百万大军了,清末一直在裁军,准确地说是在进行军事改革。

清朝的军事力量早期主要由八旗和绿营组成,清军入关后八旗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到了乾隆时期已经没有多少战斗力了,这时候的主要军事力量是由汉人组成的绿营。但是清廷也没有仰仗多久绿营,清朝中期的平和,让绿营也渐渐成了大爷兵,很多人已经不会骑马射箭了。

没有战阵爆发,这些部队吓吓老百姓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稍有战端,这些大爷兵的本质便暴露无遗,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直接摧毁了绿营。

太平军很强大吗?实际并不算很强大,早期的太平军都是穷苦百姓揭竿而起的,也没有经过军事训练,但是他们却能打得绿营这群正规军到处抱头鼠窜,一路打到了北京城边,这震惊了清廷,咸丰帝觉得这不是办事,下令整顿绿营兵。

皇帝下令改革,那必须得执行,各级开始裁汰老弱,挑选精壮,加强军事训练,在装备方面也扩大火器配备,这一系列的改革下有用吗?还是有用的,有一定的效果,十万绿营军直接驻扎在天京城外,威胁着太平天国的心脏。

由于绿营军此时已经烂到根了,改革实际用处不大,这些人毫无战斗力,有战斗能力也是非常的怯战,布政使张集馨曾多次出入江南大营,在他的记载中,这群所谓的精兵实际是一群乌合之众,有家室的兵想家,不想战斗,没有家室的兵则是将风尘女子带进大营,向荣知道后,将买卖双方都枭首示众,但是仍然遏制不住这股风气,那些女子白天装作劳作的人,晚上偷偷进大营从事非法买卖。

这支看似强大的军队,1856年、1860年都被太平军攻破大营,曾国藩都感叹在这个战乱的年代,没有听说绿营出一个良将,立一件奇功。

这种情况下,朝廷不得不放弃绿营,开始支持湘军、淮军等新生势力,于是一场全国裁军运动在清朝开始,这次裁军并不是所有都裁掉,还是主要裁掉老弱,留下精壮,或者一些精壮并到勇营。

在甲午战争前夕,绿营基本被裁了三分之一,人数差不多17万。

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绿营,乃至淮军都是失败的,光绪帝感慨:“一代有一代之兵制,一时又有一时之兵制。未可泥古剂以疗新病,居夏日而御冬裘也。”光绪帝决定将绿营这些老式军队完全裁掉,1895年,光绪帝谕令“各省将绿营挑留精壮三成,其余老弱一概裁撤”,晚清一场轰轰烈烈的裁军运动拉开帷幕,1909年,朝廷进一步出台了以6年为期完全裁撤绿营的规划,按照规划,1915年完全裁撤老式军队,但是1912年大清自己先被裁了,此时还有13万余人,这些人要么就地解散,要么被新政府遣散,有的当然还是当兵为生。

甲午战后到清朝灭亡之前,绿营裁军达30万之众。这些人一般有两个去向:一是一些还有用的绿营部队改为巡防营,为警察性质或者后备军;二是充实到新军中。

在轰轰烈烈的裁军运动的同时,清廷开始编练新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清朝正式编练新军是甲午战后,老式军队的表现让清廷不得不编练新军,清政府接收了德国军事顾问汉纳根的意见,以西式方法训练部队。清廷命长芦盐运使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共计10营4750人,其中步兵3000人,炮兵1000人,马兵250人,工程兵500人。

1895年12月,胡燏棻调任平汉铁路督办,袁世凯开始接手编练新军的事务,此时的天津小站完全按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了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

此时,除了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还有一些官员也开始编练新军,在北方热火朝天编练新军的同时,南方各地的地方大员也在编练新军,比如张之洞的自强军。

1901年,八国联军的入侵,使得清廷加快编练新军的步伐,清廷决定在全国编练36镇新军,武昌起义爆发前夕,清廷共有二十六镇,军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与百万大军相差甚远,就算加上裁汰后的绿营也距离百万大军甚远。

就算没有百万大军,也有数十万精兵强将,溥仪为何乖乖退位?

这其实很简单,溥仪连皇帝宝座都不要了,朝廷勋贵连天下都不要了,原因只有,已经要不了。

此时的清廷早已腐朽,只有了最后一口气,清廷虽然名义上还有军队,但是这些军队不听他们的话,大多数都是听自己直接上司的话,北洋基本是听顶头上司袁世凯的指挥,南方各地新军很多都参加了革命,清廷真实能仰仗的军队没有多少。

这时候袁世凯来逼宫,但袁世凯还是带着一点诚意的,毕竟之前还是大清之民,他给了清室一些优待,在这个时候不退位,溥仪就是傻。




感谢提问,我来回答。

第一个:辛亥革命前,清朝还有百万军队这个不太准确,据有关资料,大清鼎盛时,其军队数量也只有60万绿营,20万八旗军(含满汉)。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到辛亥革命前,也只练成了14镇(相当于师)、18混成协(相当于旅)、4标(团)而已,远远不足百万!至于其他的绿营,早已经退化成了巡防营之类的二流部队,不值一提了。

第二个:从军队忠诚度来分析,清政府名下的新军大体上最有战斗力的是两部分,北洋新军、地方新军,北洋新军除了由满蒙旗人组成的第一镇以外,基本上是唯袁世凯马首是瞻,而第一镇的统制是袁世凯的小弟冯国璋,所以北洋新军可以说是袁世凯的私军;地方新军来说,由于清政府大量向日本派出留学生学习军事,这些人在国外不仅仅学到了西方的军事技术,也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学说,再加上革命党的影响、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这些人对满洲专制政府的仇恨越来越深,可以说是“端大清的碗,砸大清的锅”,这些人回国后大多数担任了新军的中下层军官,进一步传播革命思想,成为了满清的掘墓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湖北新军。总而言之,大清培养的新军,一部分成了袁家军,一部分成了掘墓人,彻底丧失了保卫自身统治的军事力量。

第三个:各方势力的博弈,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惊慌失措,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武力镇压,然而,各地革命已成燎原之势,十几个省宣布独立,吴禄贞的滦州兵变更是让他们一日数警。清政府不得不请出袁世凯这根救命稻草,然而袁世凯已经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利用两方势力谁也吃不掉谁的僵局,使出了枭雄手段,最终达成了南北议和,清帝退位的折中方案。

应该说,以不流血方式实现朝代更迭、政权转移,这是政治文明的一种表现。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打开了近代中国进步发展的闸门,清帝溥仪和皇族得到了优待,这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码字不易,请采纳。




清朝的百万军队的确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但在辛亥革命中,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军队的士气和统帅能力也不尽如人意。此外,辛亥革命的爆发也是由清政府内部的分裂和外部列强的干涉所致,革命力量的崛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最终,清朝退位是基于维护国家和平稳定的考虑,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这是因为清政府没有认清当时的时事,虽然没名义上有百万兵,但这些兵并不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亥革命前,最有战斗力的新军被袁世凯一手把握,新军只认袁官保。


八旗子弟毫无战斗力可言。


清政府财政非常吃紧,百万兵同时也是百万张吃饭的嘴。军响克扣严重,当兵的只认银子,只要给银子,反水就轻而易举。


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南方各省通电起义,清政府能动员的兵力寥寥无几,被迫下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太平军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北洋   军队   革命党   精壮   绿营   清廷   新军   清朝   战斗力   大军   清政府   部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