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如果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打得过刘邦吗?

韩信起兵,撑不到2年,就会被刘邦消灭。韩信是名将,但不是“王者”,没有创业的本钱。

一、韩信缺乏群众根基,号召力不行

前202年,刘邦灭了项羽,建立汉朝,对开国功臣做了一番点评。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筹集粮草,稳定后方,不如萧何;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汉朝初年“三大名将”,韩信、彭越、英布,韩信的军事能力无疑是最强,这点应该没有争议。唐玄宗设置武庙,祭祀“武成王”姜子牙,选出“十哲”,韩信位列其中,也是汉朝唯一入选的武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关中;井陉之战,擒拿陈馀、赵王;半渡而击,全歼楚军20万,斩杀龙且(吊打彭越的名将);招降魏国、燕国;不讲武德,率兵突袭齐国,平定齐鲁大地。

韩信攻占齐国后,与项羽、刘邦三足鼎立,他支持谁,谁就能夺取天下。谋臣蒯通直言:“刘邦靠不住,大王赶紧自谋出路,三足鼎立,保全性命”,但韩信没有采纳。

项羽派武涉前来齐国,建议韩信“中立”,不要在项王、汉王之间选边站,为自己找一条活路。韩信则说:“当年项王不用我,承蒙汉王不嫌弃,给我饭吃,给我衣服穿,岂能背叛他呢?”

韩信不听劝告,蒯通料想他必定被刘邦算账,担心韩信说出“实情”而殃及性命安全,蒯通便退隐山林,装疯卖傻。后来韩信谋反,果然“出卖”蒯通,临死前说:“若是听了蒯通的话,也不会到这种地步”,差点坑死了蒯通,幸好刘邦气量大,不计前嫌。

项羽灭亡后,刘邦想要擒拿韩信,跃跃欲试。韩信打算起兵对抗,最终还是没能下定决心,还想拿着钟离昧当“投名状”,向刘邦表明诚意。结果,钟离昧大骂韩信,说他必定遭难,然后自刎而死,韩信拿着首级送给刘邦,结果被擒拿。

韩信之所以不三足鼎立,也不造反,原因众多,而缺乏群众根基是关键。没有强大的资源,韩信底气不足,无法与刘邦抗衡。汉朝初年的几个“异姓诸侯”,韩信打仗最厉害,但资源也是最弱。

刘邦擒拿韩信,只需要一位武士即可,毫无吹灰之力。对此,人们不得不佩服陈平的“毒计”,却忽视了问题的背后原因:韩信为何轻易被擒拿?韩信的旧部为何不反抗?刘邦“削藩”,韩王信、英布、陈豨都可以反抗,韩信为何不能?

韩信之所以“主动就擒”,归根到底是没有根基,无法跟刘邦掰手腕。秦末战争时期,六国贵族纷纷起兵,或支持项羽,或支持刘邦,然后得以封王。有些则是自己招兵买马,麾下兵马众多,然后选择合适的“主公”投靠,本钱充足,彭越和英布就是这类人。

韩信带来什么呢?除了没人了解的“韬略”,啥都没有,否则项羽、刘邦怎会都看不起他呢?韩信转投刘邦时,犯下错误,刘邦还想砍了他,幸好王陵救助,给他一条活路,后来又向萧何推荐,方才有了韩信的成就。

独自一人投奔刘邦,韩信之所以功成名就,背后资源就是刘邦。人们之所以相信韩信,也是因为刘邦,是“筑台拜将”让人们知道韩信的存在。如此,刘邦两次被项羽打残主力,却能轻易跑去韩信军营夺权,原因就在这里。简单说,韩信的士兵听从汉王。

韩信在楚国,也想过起兵,但支持的人并不多,只能拿着钟丽昧当投名状了。钟离昧的一句话,很耐人寻味:“汉王之所以不敢打楚国,都是因为我的存在,杀了我,你离死亡不远了。”

韩信征战多年,刘邦不敢打楚国,居然是因为“钟离昧存在”,可知支持韩信的人并不是很多,也没几个铁杆亲信,如果他一定要造反的话。楚汉战争期间,钟离昧是项羽麾下猛将,几乎活捉刘邦,屡次让他陷入困境,战斗力非常强悍。

韩信被擒拿,楚国将士也没人为他“伸冤”,就当没了楚王。前196年,刘邦御驾亲征陈豨,韩信想跟他里应外合,决心造反。结果呢?韩信的仆人将消息告知吕雉,韩信还不知情,还相信“刘邦早已班师”的谎言,被吕雉刺死,也是可悲。

刘邦并没有班师,韩信为何不知道呢?合理的解释,就是韩信的根基不行,人际关系也不好,无法得到汉朝核心消息,结果被吕雉给骗了。

韩信出身寒微,平时在乡里就被人瞧不起,又独自投奔刘邦,他几乎没有可以利用的“独特资源”,无法建构其一张“楚国关系网”。帝王创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而韩信却没有,无法抗衡刘邦。

擒拿韩信,废掉楚国,刘邦只需要一个武士,而面对军事能力比韩信差一千多倍的韩王信,名字也是“韩信”,刘邦则费了很大功夫,还差点在白登山被冒顿单于全歼。韩王信,韩国宗室后代,在韩国威望很高,岂能轻易搞定;韩王信失败后,韩国将士依然叫板刘邦,勾结匈奴劫掠边境。

同样是“韩信”,楚王、韩王给刘邦的困扰不一样,伤害也不一样。再则,英布为何敢叫板刘邦?英布麾下兵马,都是他自己招的,是带着“股份”去参加项羽或者刘邦,谁发展前景好,就将“资本”投入哪里。如果老板不给面子,想要剥夺兵权,就只能翻脸了。

二、刘邦的能力,可以动用的资源,远非韩信可比

从家庭出身角度看,刘邦、韩信没啥区别,都是底层,家族背景为“零”,但实际情况差别很大。韩信落魄,又不事生产,被人瞧不起,也没有朋友,属于独来独往的那种人,若非生活在乱世,估计会饿死。

刘邦也是如此,不事生产,却善于结交黑道、白道人马,且自己也是沛县的一位亭长,社会地位不算特别差。萧何、曹参这些白道精英,都愿意跟着刘邦;樊哙与周勃属于黑道,也听刘邦使唤。对于豪门的王陵,刘邦则叫他一声大哥,“以兄事之。”

交际能力强悍,刘邦还没起义,就已经构建起一个“集团”,且树立自己在集团中的核心地位。刘邦四十多岁,还没结婚,但新搬来沛县的土豪吕公,则愿意把女儿嫁给刘邦,原因何在?无非就是看中刘邦的资源,让吕家在沛县站稳脚跟。

前208年,刘邦率兵起义,附近的人都归顺他。后来,刘邦、项羽一起效力楚怀王(名义上,楚怀王是各路诸侯的盟主),并按照楚怀王的作战方案,同时出征秦国。其中,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则率先入关,灭了秦朝。

前206年,楚汉战争拉开序幕,各路诸侯几乎都在项羽、刘邦两者选边站,而支持刘邦的人更多。究其原因,刘邦懂得笼络人才,舍得封王,又得到萧何、张良等顶级名臣协助,大家都认为刘邦能取得最终胜利。

前202年,刘邦借助诸侯的力量,最终消灭了项羽,建立汉朝。此时,刘邦兑现了承诺,“裂土封王”,让将士们都得到好处,也承认秦末战争、楚汉战争时形成的既定权力格局,皇帝与诸侯共享天下。

为了控制天下,刘邦又采纳娄敬、张良的意见,将都城定在长安。起初,将领纷纷建议定都洛阳,认为这是天下的中心,又是周朝的旧都,可以让汉朝拥有跟周朝一样的国祚,享国八百多年。但是,娄敬、张良反对,并说出理由。

娄敬、张良的理由是:“关中没有经过大战乱,物资充沛,人口众多,且地势非常险要,这是天下的咽喉和脊梁。如果关东叛乱,皇上可以立刻召集百万大军并得到充足的粮饷;即便作战失利,也能退守关中,将诸侯阻挡在函谷关之外。”

汉朝建立后,刘邦就是皇帝,是诸侯王的“主人”,地位显赫。此时,韩信拿什么来叫板刘邦呢?如果韩信真的敢造反,不出2年,估计就被刘邦给灭了。韩信厉害,难道比项羽还强?韩信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及自己的能力,跟项羽都没可比性。

项羽有多厉害?看下垓下之战前期就知道了。楚军不到10万人,粮食耗尽,士兵疲惫不堪。刘邦采纳张良、陈平建议,撕毁“鸿沟协议”,率兵追击,结果被项羽打得溃败。韩信、彭越、英布等各路诸侯赶来,聚集60万大军,以多打少。

韩信负责指挥全军,他率先进攻,指挥军队冲杀,却被项羽的骑兵击败,汉军退缩。此时,韩信若是铁了心直接搏杀,与项羽速战速决,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如此,韩信不再主动出击,而是挖掘长壕、构筑堡垒、树立栅栏,打起持久战。

面对疲惫不堪的楚军,“兵仙”韩信居然打起持久战,而不是立刻消灭,足以证明项羽强悍无比。项羽最终失败,不是因为韩信多厉害,而是刘邦的组织能力太强悍,霸王被“群殴”,乱拳打死老师傅。

韩信不如项羽,而刘邦却能搞定项羽,即便刘邦屡战屡败,但笑到了最后,足以表明刘邦并非一般人。此等英雄豪杰,除了项羽、冒顿,当时没人可以跟刘邦掰手腕,何况是缺乏根基的韩信呢?

再则,项羽死后,江东父老都很怀念他,而韩信的家乡就在楚国,其封地也在楚国,他理论上将应该支持项羽才对,却在垓下之战中让霸王走向了绝路。韩信若是真心造反,楚国人也不会支持他;后来韩信被擒拿,楚国人无动于衷,也就不难理解了。

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帝说过一句话:“如果刘邦生活在这个时代,我就主动称臣,愿意辅佐他,绝无二心。如果刘秀(光武帝)生活在此时,我就跟他掰手腕,逐鹿中原,究竟谁是英雄。”

石勒看来,刘秀不是刘邦的对手,而刘秀又是顶级皇帝的存在。刘秀可以复兴已经灭亡的汉朝,有“再造帝国之功”,横扫天下。综合实力,韩信肯定不如刘秀厉害,更别说是刘邦了。所以,韩信非要起兵,能坚持两年就不错了,胜利的概率太小了。

参考书目:《史记》




韩信本该是开国皇帝齐太祖至少是楚太祖,却落得全家死光夷三族!当年韩信果断拥兵自立,最差三分天下齐、汉、楚,其次平分天下南北朝——楚、汉,最好一统天下齐王朝或楚王朝!

韩信曾一阵见血地支出项王的最大毛病是妇人之仁,在政治上他韩信的妇人之仁简直就是西楚霸王的2.0版!西楚霸王自刎千古留名,他淮阴侯韩信株连家人再无后!韩信军事的强悍和韩信政治上的弱智,造就了韩信及其家人的悲剧!

军事上的强悍

韩信度陈仓、定三秦、虏魏、平代、破赵、收燕、灭齐、围楚!正是韩信,让困于蜀地的刘邦麻痹项羽和他的小伙伴们。做好准备后突袭三秦,占据关中之地,向东擒魏豹。然后配合刘邦突袭代国,效仿当年马服君阏与之战,一举清除了赵国的屏障代国。然后,一鼓作气对赵国发起了井陉之战。大败赵国后,韩信采纳李牧的孙子广武君李左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之策,修书一封就将燕国纳入囊中。接着韩信就向齐国下手了,本来齐国这时由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将齐王说服投降了。韩信犹豫着打不打齐国,他的谋士蒯通(本名蒯彻,因为避讳汉武帝的名讳而被改名)意思就是打。他郦食其靠着你威名对齐王威逼利诱让齐王投降,这功劳不救让一个书生给抢了吗?韩信在齐王麻痹,准备投降撤掉边防之际,攻打过来。项羽见势不妙,派龙且助攻。龙且一向看不起韩信,他以为他是神助攻,恨不得要吃掉韩信。韩信为了龙且的神助攻,还专门上游拦水。龙且一看河水更浅,渡河就更兴奋了。兴奋后来就变成了兴奋死,韩信放水了,水淹龙且!最后,韩信、彭越、刘邦、英布他们对项羽完成了合围!

政治上的弱智

项羽死了,韩信倒霉还远吗?不远了!刘邦先把齐王韩信改封为楚王,好能实现调虎离山。有不少答友回答,即使如日中天的齐王韩信反抗刘邦那也是死路一条。理由就是井陉之战后,韩信就被刘邦微服私访夺权了。但您知道吗?被调虎离山后的韩信,刘邦都不敢跟韩信交战,因为刘邦在军事上根本不韩信的对手,所以才有天子巡游召见诸侯的套路把韩信给扣起来,软禁到长安,降为淮阴侯的,这下不是调虎离山而是把老虎关到笼子里了。之前多好的机会,他都因为把刘邦视为知己,感念他的栽培之恩的妇人之仁给毁了,谁劝都不听,对得起良心,对不起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家人和部属。

其实韩信原本是皇帝命,他有上、中、下三策。

  • 上策——一统天下

1、大齐王朝:

韩信灭掉齐国时,他所管辖至少势力范围是代国、赵国、燕国、齐国。当时韩信的实力非常强大,引发了刘邦的猜忌和项羽的青睐。其实这时的韩信,刘邦不仅是猜忌更是痛恨,早在灭赵时,刘邦就偷偷潜入他的军营收了的他兵符了。而后的收燕、灭齐中,他功高震主,最让刘邦忌恨的有两点。

第一、韩信的争功导致刘邦的说客郦食其在大功告成后落下了被人借刀杀人的下场。

第二、刘邦被项羽打的招架不住,韩信却派人来刘邦这里“跑官”——要做假齐王!

此时的韩信,内有谋士蒯彻,外有项羽暗中支持,必要时联合匈奴,他只要在积极准备地坐山观虎斗,最后坐收渔利轻易而举。

2、大楚王朝:

就是韩信被刘邦调虎离山,调到楚地当国王。他同样可以在楚国励精图治,重视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跟九江王他们保持暧昧。在刘邦平叛诸王时,趁刘邦京城空虚,必要时联合百越一下子就端了刘邦的老窝。刘邦前方交战还没得利,后方又被侵占,势必会导致刘邦的失败。韩信自然而然就能对刘邦取而代之,那些诸侯王因为韩信更厉害而只能臣服!

  • 中策——平分天下

1、齐、汉对峙

中策就是韩信保持者齐国、燕国两地,对于楚汉之争,作壁上观就行。等刘邦战胜项羽后,韩信依据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刘邦不敢轻举妄动。加上刘邦是自己的老领导,韩信也会对刘邦高抬贵手,两人平分天下的南北朝,约为兄弟之邦!

2、楚、汉对峙

就是韩信调到楚地为王,刘邦不敢攻打韩信,但刘邦敢攻打九江王英布。那么,韩信就会和刘邦一起灭掉英布。同样的是韩信感觉刘邦有恩于自己,力求两国相安无事,各自罢兵。

  • 下策——三分天下

1、齐、汉、楚鼎立

韩信为齐王时,蒯彻和项羽的使者武涉对韩信说,你现在帮刘邦,刘邦赢;助项王,项王胜。福垊就认为,只要韩信中立,刘邦、项羽他们俩只要有长远的眼光就不敢斗个你死我活,因为他们就怕有人捡漏,左手渔翁之利。而这自然而言就形成了三国时代!

2、楚、汉、九江鼎力

同样的道理,韩信是楚王时,刘邦也不敢对九江王玩命地打,一旦他们玩命了,必然一死一伤。而韩信这个兵仙,必然会趁火打劫,让伤者也亡。他们基于这个因素,同样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而韩信却选的是下下策,给刘邦送上了好哥们钟离眛(mei,注意不是昧)。眛,就是眼神不好,而钟离眛自杀前还对韩信说自己眼瞎,竟然没看透你,你也会很快玩完的。刘邦见韩信离开了楚国,带着人头来拜谒自己,叫了两个武士,一代韩信就被称了刘邦的囊中物了。韩信悲惨的命运,从此也就决定了!




最鼎盛时期的韩信,如果真的意欲造反,率大军反攻刘邦,那么,汉王朝能不能建立还得两说。

韩信确实是古今罕见的军事奇才。话说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斋戒沐浴,设坛拜将,封差点开小差逃走的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仔细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他说项羽虽然霸天下而慑诸侯,但一向残暴嗜杀,百姓并不拥戴他,所以其强易弱;相反您汉王入关后军纪严明,与民约法三章,对民秋毫无犯,得到秦人的衷心拥护。因此,假如您能利用将士征战已久、渴望东归的迫切心情,挥兵东进,关中(三秦)一举可定矣。刘邦采纳这一建议,很快就占领了关中。

在楚汉争霸战中,韩信显示出其卓越的军事才干。比如刘邦惨败彭城后,韩信迅速率军与汉军残部会合于荥阳,阻挡了楚军凌厉的攻势。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正相持不下时,又是韩信率偏师在楚军的侧翼发动了一系列袭扰性的攻势,很好的牵制了项羽、策应了刘邦。

韩信在率军讨伐魏国时,先以疑兵佯攻临晋,他亲率主力出其不意地奔袭安邑,生擒魏王豹,平定了河东郡。随即又率军攻伐代、赵。汉三年十月,韩信击灭代,乘势东下井陉攻赵。彼时赵王聚合大军屯扎井陉,对外号称二十万,声势浩大,在兵力上居于绝对优势。韩信在敌众我寡,迅速调整战术,一面派两千骁骑做机动,伺机偷袭赵军大营,同时以精锐万人背水结阵,引诱赵军倾巢来攻。赵军果然中计,聒噪着全面出击,汉军乘机两面夹击,大获全胜,赵军死伤惨重,全面崩溃,赵王歇被俘虏。同时,他再接再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灭掉燕国。汉四年,屡建功勋的韩信被刘邦拜为相国,率大军征伐齐国,很快攻克齐都临淄,活捉了齐王田广,并在潍水一带将楚悍将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援齐大军团灭。

彼时的韩信,屡战屡胜,从无败绩,麾下有二十余万能征善战的虎贲,若他起了反心,灭刘邦那数万人马还不跟玩似的。可韩信就是韩信,他并无异心,实力强劲但他只是向刘邦提出封王的请求。

刘邦虽然恨得咬牙切齿,但为稳定人心,同时从大局考虑,只好派张良去军营拜韩信为齐王。次年(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十月,韩信率大军南下与刘邦会师,与项羽的十万楚军决战于垓下。在这场史上著名的大决战中,刘邦采纳韩信计谋,利用人多的优势,设下十面埋伏,层层包围了困兽犹斗的楚军;他还组织降汉的楚人在四面高唱楚歌,楚军听了思乡心切,更加军心涣散,纷纷相率逃亡。项羽倚仗悍勇杀出重围,后穷途末路,被迫自刎乌江,强大的楚国灰飞烟灭。

此时的韩信若想代替刘邦称帝,乘势反戈一击,定可以一举灭掉刘邦 。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国士无双的他只善谋国,却不善谋身,他自恃功高,且一直把深谙帝王权谋的刘邦当普通人看待。

在此之前,韩信执掌军权、麾下有二十余万百战精锐之师,深谋远虑的齐人蒯彻(又称蒯通)数次劝告他,提醒他吸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和文种的历史经验教训,防止“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鸟兽已尽而走狗烹”的悲剧重演。蒯彻提醒春风得意的韩信,如今您看似志得意满,其实处境非常危险,因为您“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位极人臣,名噪天下”,必然被汉王所忌。蒯彻认为,韩信功高震主,久后必遭其害。于是建议他在“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的有利形势下,采取最安全稳妥的办法“两利而俱存之(谁也不得罪,两边获利),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再寻机剪灭刘、项,全取天下。可韩信依然对刘邦刻薄寡恩的为人没有认知,对他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根本听不进去。

假如彼时韩信采纳蒯通之策,历史必将被他改写。

韩信对蒯通说:汉王对俺不薄,很够意思,“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韩信天真的以为,自己为刘邦立下盖世功劳,他不敢把自己咋样。蒯彻见韩信不听劝告,必然要出大事,害怕受到牵累,就装疯卖傻,乘机逃走,混迹于巫婆神汉中。

楚汉战争刚一结束,刘邦立即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将他改封为有名无实的楚王。韩信到楚地后,内心惶恐不安,经常带兵出入,被人告发阴欲谋反(最该反时不反,成光杆司令后再反,岂不荒唐?)。汉六年,刘邦采纳陈平毒计,假装游云梦(今湖北荆州地区的湖泊群),召韩信前往谒见,乘机逮捕之,将他带到洛阳,降为淮阴侯。汉十年,代相陈豨谋反,刘邦亲自率军前去平叛。韩信本是陈豨上司,两人一直暗通声气,书信来往不断,次年韩信部署家臣诈诏释放囚徒,企图将这些犯人武装起来袭杀吕后和太子刘盈,结果再次被人告发。

萧何献计,伪称高祖平叛班师回朝,将韩信骗入长乐宫中囚禁起来。后来,吕后唆使一群宫女用竹枪将韩信刺死于长乐宫钟室内,诛灭其三族。《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被杀前,追悔莫及,哀叹道:“吾悔不用蒯通(钟离昧也劝过他起兵击刘邦)之计,乃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只可惜,悔之晚矣!

韩信短促的一生,雄辩的证明他的确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大将,对于汉王朝的建立居功至伟。但也正如历代史家指出的那样,由于他不能“学道谦让,不伐其功,不矜其能”,换句话说,就是不能学张良功成身退,反而居功自傲,又缺乏黄袍加身、取而代之的奸雄手段,因而不能见容于刘邦,错过了保命的最佳时机,最后在实力被削夺干净后却被迫图谋造反,结果落得个身首异处、三族被灭的可悲下场。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没有韩信,就不会有刘邦的帝业;没有刘邦,也不会有韩信的功成名就。韩信和刘邦,不仅是君臣,也是政治盟友。

韩信本是个不受待见的人,无一技之长却又好吃懒做,堂堂七尺男儿,却总依靠别人接济度日。而且他又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经常自吹自擂,邻里对他嗤之以鼻,躲之不及。



韩信后来投奔了项梁,项梁战死后归属项羽,只做了个郎中的小官,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献策,但均不被采纳,项羽给的薪水又很低,于是韩信跳槽到了刘邦那里。

刘邦认为他夸夸其谈没有真本事,只封他做个仓库管理员,韩信非常郁闷,跳槽还不如不跳。恰逢刘邦和项羽大战在即,许多将士均不看好刘邦,都偷偷跑到项羽阵营去了。韩信也跟着大伙,趁着月色偷偷的逃走了!



后来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把韩信追回来之后,再三举荐韩信做大将,刘邦不了解韩信,但他信任萧何,于是就同意了,还搞了个隆重的认命仪式,韩信感觉很有面子,决定好好干,但他自视甚高,随着功劳逐渐增多,欲壑难平!

韩信天生就是战神,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绝不拘泥于兵法,极善于灵活用兵,留给后世无数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在中国历史上,韩信军事水平可以排前三。



尤其是韩信制定的“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基本战略,是刘邦取胜之根本。刘邦曾对韩信有过中肯的评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这是番肺腑之言,颇有自知之明,反观刘邦打仗,毫无章法,逢战必败。

项羽曾以三万精兵击溃刘邦五六十万诸侯联军,杀掉刘邦十万人。刘邦带着残兵南逃,慌不择路,落入睢水而亡的,又有十万之众。楚军将汉军团团围住,要不是一场龙卷风吹乱楚军,刘邦极可能死在睢水。



刘邦派韩信率三万军北上,开辟北方战场。韩信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俘获许多兵马,刘邦立即就将俘获的精兵抽调至他的阵营,只留给韩信一些残兵弱将。一是担心韩信拥兵自重,二是正面战场确实比较吃力。韩信此时心中不爽,但他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虽然是残兵,但在他的调教之下,就能成为强兵悍将!

刘邦和韩信首次交恶应该是在攻打齐国时,刘邦派了郦食其去说服齐国降汉,齐国已经同意了,但韩信却执意攻打齐国,结果齐国以为郦食其是个间谍,就将他煮了。韩信攻占了齐国后,就和刘邦讨价还价,要做代理齐王。



此时刘邦正被楚军围困于荥阳,韩信这家伙不来救场,还讨价还价,刘邦非常恼火,但形势急迫,刘邦被迫只得答应其要求。

此时,楚汉之争胜负砝码就掌握在韩信那,韩信这个砝码向谁倾斜,谁就能取得最终胜利。此时项羽派人来游说韩信,愿意三分天下,让韩信当齐王。此时齐人蒯通也来劝说韩信,说他功高震主,非常危险。

但韩信谢绝了项羽和齐人蒯通的建议,他还是愿意相信刘邦,他认为刘邦得了天下后,会像项羽一样分封诸侯,这样他会顺理成章成为齐王。只是,他想错了,刘邦不是项羽,刘邦志不在此,他要的是整个天下!



假如韩信背叛刘邦帮助项羽,梁王彭越也会随之反叛,南面九江王英布或也会停止北上,那合围楚军的态势就会土崩瓦解,反而刘邦极可能被团团围住,成为瓮中之鳖,那陷入四面楚歌的就是刘邦了!历史得重新书写了!

就算韩信和梁王彭越保持中立,来个坐山观虎斗,待项羽和刘邦鱼死网破,他俩坐收渔翁之利。那么,最后争夺天下的就是韩信和彭越二人。以军事实力来说,韩信更强,那做皇帝的就是韩信了。




韩信如果执意造反,率兵攻打刘邦,能灭了汉朝吗?

谢谢!首先向大家讲清楚,韩信即然能成为一代兵神,决不是傻子,也不是后人的文章能分析清的。纸上谈兵历史上没有胜利将军。

从刘邦同韩信的谈话中,两人各自的能耐都一目了然了。刘邦问韩信说“将军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回答“多则二十万”,刘邦又问“将军能带多少兵”,韩信回道“多多益善”。韩信看刘邦气色不佳赶快回了一句“善带兵者不可带将,将者政道也。善带将者不可带兵,兵者诡道也“。

即然一开始出现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开端,能把韩信追回也证明韩信知道萧何的能耐方针。只要韩信不傻至死都不敢有异想。关于史书中各种传言也是当时给杀韩信付加的理由,杀人的伪装罢了。所以历史传“成也萧何败也何“。杀韩信就是历史冕案,没有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刘邦   井陉   齐人   沛县   汉王   荥阳   楚国   关中   淮阴   项羽   楚王   齐国   汉朝   诸侯   自立   果断   当年   财经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