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大谋士郦食其曾为他献上一计,被张良称为亡国之计,这是怎么回事?

郦食其是刘邦的谋士,也是秦末汉初的高级说客。他是在刘邦向西进发,准备攻入关中的路上遇到的。

郦食其是个儒生,因为为人狂傲,所以长期没有入仕。在他六十多岁的时候,刘邦攻破雍丘县,来到了郦食其居住的地方。郦食其觉得刘邦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领导,便带着族中子弟来投奔刘邦。

之后,郦食其屡出奇谋,并担任了刘邦的外交官,出入敌军、诸侯之中,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潜入陈留郡,为刘邦做内应;劝刘邦占领成皋的粮仓和荥阳这个战略要地;说降齐国;等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但是,郦食其作为长期生活在战国时代的人,也有着他的历史局限性。比如,刘邦在和项羽对抗的过程当中,他就曾经楚国一次馊主意。

当时,项羽兵锋正盛,将刘邦围困在荥阳,刘邦心里着实担忧。这个时候,郦食其就给刘邦献了个计策,说秦朝的灭亡,是因为他消灭了六国,这才导致六国纷纷造反,天下大乱。如果刘邦能够支持六国的后人,让他们重新建国,不但可以占据大义,获得六国百姓的好感,而且可以让六国之后唯刘邦马首是瞻。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分掉项羽的大部分兵力,刘邦就能指挥六国大军和项羽厮杀。双拳难敌四手,项羽再怎么厉害,也敌不过六国诸侯联军吧!

这个想法听起来确实很美好。但是郦食其可能忘了,当初刘邦带领五国联军攻破彭城之后,项羽只用了三万人就把刘邦的联军打得找不着北,五十六万联军死了有二十几万。单靠人数就想打败项羽,简直痴人说梦。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但是,刘邦当时也没想到这一点,他被郦食其说得热血沸腾,好像只要复立六国,项羽就会被打败一样。于是,他赶紧让人去刻六国国印,然后交给郦食其,让郦食其去施行这个计划。

不过,郦食其前脚刚走,张良后脚就回来了。刘邦就很得意地跟张良显摆这个计划。张良听完之后,心里大为震惊,他当场告诉刘邦,如果依此计而行,“陛下事去矣”,您的大业就玩完了。

刘邦听完后也有点慌了,然后张良就开始给刘邦分析了起来。

张良向刘邦提出了八个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第一,汤伐桀后,封夏桀的后代于杞国,是因为商汤能够掌控夏桀的生死,刘邦能掌控项羽的生死吗?

第二,武王伐纣,封殷商后人于宋国,是因为武王能杀死纣王,刘邦杀得了项羽吗?

第三,武王灭商后,能够封圣人之墓,刘邦有这个威望吗?

第四,武王灭商能够散尽鹿台之财给百姓,争取民心,刘邦有钱吗?

第五,商朝灭亡之后,武王能够销毁兵器,表示不再打仗,刘邦现在能不打仗吗?

第六,商朝灭亡之后,武王能够马放南山,刘邦可以吗?

第七,商朝灭亡之后,武王能够牛放桃林,不再用牛运输打仗物资,刘邦可以吗?

第八,六国之后如果复国了,那刘邦现在的那些手下会不会都回到各自的国家去,他们还会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八个问题,一、二讲的是实力,三讲的是威望,四讲的是钱财,五、六、七讲的是战后重建,这些刘邦都做不到。

而最关键的是第八个。如今,对项羽不满的,除了刘邦自己的班底之外,还有很多六国的后人,他们几乎都聚集在刘邦身边,跟项羽对抗,这些都是刘邦的资本。一旦六国复立,那就意味着刘邦手下的那些六国后人都会离开刘邦。如此一来,刘邦的实力就被大大削弱了。将来还怎么争夺天下,难道就靠那复立六国的仁德的虚名吗?

听完张良的分析之后,刘邦吓出了一身冷汗。便赶紧派人去追回郦食其,并把刚制作好的六国国印全都销毁了。




答:这桩叫汉初顶级谋士张良,惊呼足以让刘邦“陛下事去矣”,“蠢得能亡国”的谋略,就是刘邦的老谋士郦食其的一个“天才谋划”,以现在的话说,叫“分封战国二世祖计划”。

公元前204年,是楚汉战争时代的“汉王”刘邦,打得最苦的一年。他依托重镇荥阳,苦苦死扛“楚王”项羽的疯狂进攻,眼看就是撑不下去的节奏。一直深受他信任的郦食其,得意拿出了这“制胜大招”:大王看那商汤和周武王为什么成功啊?周武王册封了商朝后裔,商汤册封了夏朝后裔,当年战国六国的后裔,现在也都活蹦乱跳呢,您要是册封了他们,他们不得可劲的过来助拳?您到时候就是“南乡称霸”,项羽都得乖乖跪您面前!

如此“天才计划”,叫刘邦当场就像打了强心针,立刻吩咐郦食其赶紧动身,还兴冲冲刻了大印,授给郦食其大权。然后就被前来拜见的张良,一顿凉水又浇了个透心凉:这是什么天才计划啊?这叫蠢到家!当年周武王商汤能这么干,是因为人家那时有兵有权,你刘邦现在啥都没有,册封了也是空头支票。那帮人不但不会听你的,反而会拿着你的空头支票,掉头就跑到项羽那边。那样就“陛下事去矣”。可不就是得完蛋嘛。

这一盆“凉水”,当场叫刘邦“辍食吐哺”,也就是把吃进去的饭都吐了,当场大骂郦食其“竖儒”。原本打算授权给郦食其的“大印”,也立刻全毁干净。算是让这“天才计划”草草收场。许多后世读史者说起这事,也无不跟着刘邦骂“竖儒”,嘲笑这献计的郦食其太蠢。但这位郦食其,真的这么草包?

作为刘邦“创业”早期的得力谋士,郦食其并不是个简单人,这位陈留当地的知名儒生,秦末大乱时已六十出头,乍一看去就是个不起眼的老儒生。刘邦带兵路过陈留时,他慕名来投刘邦,可当时的刘邦,思想还停留在“拿着儒生帽子当尿壶”的地步,又哪里把他当盘菜?见面时也是傲慢无礼,谁知郦食其一番侃侃而谈,对时局分析精准无比,竟叫刘邦当场刮目相看,立刻“延郦生(郦食其)上座”,恭恭敬敬向他请教。

也正是在郦食其的辅佐下,“创业”早期的刘邦,顺利理顺了兵马,攒够了充足钱粮,一路向西破秦,攒足了创业路上的“重要一桶金”。可见,出了“蠢主意”的他,并非是草包角色。

那为什么会整这出?要知道,秦王朝的存在,也不过只有十五年,换句话说,像郦食其这样的老儒,人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是在列国争霸的战国年间度过的。“天子分封诸侯”“国王分封大夫”的理念,早已在脑海里根深蒂固。想出这样的主意,也丝毫不奇怪。只能说,并不蠢的他,眼界格局比起身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实实在在差了一大截。

但这则典故留给后人的重要价值,并不是郦食其张良“谁强谁弱”,而是另一个实实在在的思考:都说刘邦能赢项羽,靠的是强大的用人能力,那刘邦“用人能力”里最重要的部分是啥?却恰恰是这桩“亡国之计”闹剧前后,两个很多后人“学不来”的本事:“纠错”与“容错”能力。

先说“纠错”能力。一开始兴冲冲的刘邦,在被张良泼了一顿冷水后,可不止是气的吃不下饭兼骂郦食其,更是“令趣销印”,也就是赶紧把印毁掉,叫这破事打住。这高速的“纠错”,看上去让人忍俊不禁。但再参考一下,后世多少枭雄过山车般的败亡过程,就知是何等“学不来”的本事。

而这“高速纠错”的一幕,放在刘邦的一辈子里,还真不止一回。比如初识郦食其时各种摆谱,拿着儒生帽子撒尿,但被郦食其一顿打脸后,立刻真心实意改错,从此拿郦食其当心腹。又比如气走韩信后,被萧何一顿苦劝,然后又是“高强度”改错,你韩信不是觉得官小吗?那就直接“登坛拜将”。甚至后来与匈奴的“白登山之围”,战前犯了大错,贬斥了谋士娄敬,死里逃生后也是立刻请回娄敬,恭恭敬敬请教……

都说“人非圣贤,孰能无错”。但放在“争天下”这类大事上,一个人“改错”的速度,也就意味着接近成功的速度。在这个“学问”上,刘邦,真是堪称高速度。

更值得玩味的,却是他的“容错”。这事儿,也可以看看这桩“天才计划”闹剧里的细节,在得知“天才计划”乃“坑爹计划”后,刘邦气的大骂郦食其“竖儒”。但挨了臭骂的郦食其,除了被骂几句外,却是啥事没有。整个事情翻篇后,依然深受刘邦信任,做着他擅长的“驰使诸侯”工作,直到壮烈殉难。

史料里的刘邦,常给人“素质差”“爱骂人”的印象,但郦食其的结局却证明,“素质差”的刘邦,却是一个有胸怀的人。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只要你是认真为我做事,那就大胆去做,不要怕犯错,错了顶多臭骂你一句,责任我来扛。

这样的“容错”,也不止对郦食其一人。比如为他立下大功的陈平,初投奔他时,也犯了一堆错。甚至还因为收受贿赂被刘邦责问。但经过一番长谈后,认准陈平能力的刘邦,依然对他放手信任,甚至“公款”都敞开了让陈平拿去用,不需汇报,不开收据,只要事情办成,这才叫陈平“以金纵反间于楚军”,给项羽内部来了个窝里反,立下了楚汉战争的关键一功。

如此“容错”的妙笔,看似简简单单,但真“事儿上见”,却是高难度。比如看看兵败官渡的袁绍,或是自尽煤山的崇祯,就知这样“容错”的担当,放别人身上何等难。

成功的真正要素,不是演义小说里的英明神武,却是看似简单,却极难做到的“容错”“纠错”。这背后的担当襟怀,才是决定胜败的大智慧。汉高祖刘邦,就是生动证明。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李波《从 史记 看刘邦的用人艺术》、刘汉东《解读 史记 透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郦食其其人

郦食其是陈留人,现在属于河南的开封,由于河南古代属于中原地区,从古到今都是天下的中心,是古代征战绕不开的地区,甭管北边攻南边,还是西边打东边,都会波及河南,因此秦末大乱时,陈留也是战乱地区。

郦食其当时对天下的形势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秦国亡了以后,六国贵族必然会再次兴起,他对再出现一个像秦始皇一样一统天下的人没有信心,于是为了躲避战乱在家读书。

后来,在刘邦和项羽两个强人出现以后,他按耐不住,出来掺和这个乱世,虽然他站在汉王刘邦一边,然而当初他建立的六国复立之天下局势判断并没有动摇,因此,他在帮助汉王刘邦的过程中,帮助汉王打楚霸王,秉持的还是一超多强的天下走势。

郦食其计策提出时天下的局势

鸿门宴以后,刘邦逃得一命,楚霸王项羽虽然悔恨,再杀刘邦短期已然不太可能,而项羽要杀刘邦的原因,无非是觉得刘邦是个劲敌。

经过破釜沉舟那一战,东方和南方的诸侯大部分都臣服于项羽,刘邦虽然表面臣服,可是他竟然敢在项羽之前进入秦都咸阳,所以范增建议项羽杀刘邦,现在刘邦逃了,项羽早晚还是要打刘邦。

鸿门宴以后,项羽也进入咸阳,在咸阳烧杀抢掠以后,他要做楚霸王,做楚霸王以前,他要先把自己手下的人和六国贵族封王,然后他的楚霸王凌驾于诸侯王之上,才会名正言顺。

项羽分封天下,遵照范增的建议,打压汉王刘邦,把他封到蜀地,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等地,目的在于阻止汉王势力扩大。项羽把秦国的老地盘分成三块,封秦国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等,这也是三秦的由来。基本上等同于现在的陕北,关中,陕南。然后利用这三个王阻止汉王刘邦东进。

至于秦以东的山东地区,也就是六国的老地盘,除了楚霸王占据楚地,其他的都分给了他的手下大将和六国的旧贵族。

经过项羽的分封,天下实际上成了一超多强的局势,而不是大一统局面。

汉王刘邦手下兵多将广,是除了楚霸王以外最大的一股诸侯势力,而且在张良的谋划下,刘邦拉拢了项羽的部下九江王英布和彭越,野心勃勃要打败楚霸王。

刘邦先是拿下了三秦之地,然后依托五六十万大军东进,拿下河南,向东进攻彭城,也就是徐州,这已经到了楚霸王的自封地盘。楚霸王项羽自然强力反击,在徐州打败汉王刘邦,这一战,刘邦损失十多万人,其他人也四散逃窜。幸亏有九江王英布,然后刘邦重新积蓄力量,退守到河南荥阳,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郑州。楚霸王再次积蓄力量围困郑州。

就是在这里,在郑州,郦食其给汉王刘邦献上了一个计策。郦食其这个计策的中心思想是,建立一超多强的天下局势,从而让汉王对楚霸王产生优势。

郦食其的计策

郦食其对汉王说,当初商汤讨伐夏桀,把夏桀的后代分封到杞这个地方,也就是杞人忧天的杞。后来周武王伐商纣王,把商纣王的后代分封到宋这个地方,拔苗助长,守株待兔,都发生在这里。

现在秦朝灭亡,天下大乱,而当初秦灭六国之后,六国旧贵族无立锥之地,现在都成了一方诸侯,如果大王把这些六国后代都找来,分封他们为王,让他们名正言顺的复国,则天下人都会臣服于大王,大王就可以做另一个楚霸王了,到时候六国人都背叛楚霸王,楚汉形势逆转,大王就不用怕楚霸王了,楚霸王反而会臣服于大王您啊。

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计策,非常高兴,赶紧派郦食其去刻印,要真的这么搞。谁知道郦食其还没搞呢,张良来了,刘邦就洋洋得意地对张良说,我手下的人,给我出了一个打败楚霸王的妙计,然后把郦食其的计策都告诉了张良。

张良反对郦食其计策的原因

张良一听,就对刘邦说,这是谁给大王出的计策,如果按照这个计策行事,大王大事去矣!快快杀了这个人。

刘邦听了大惑不解,就问张良怎么讲,张良就对刘邦说,大王,听我慢慢给你道来!

张良说,当初商汤之所以敢分封夏桀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杀了夏桀,当初周武王之所以敢分封商纣王的后代,是因为他有把握取商纣王的项上人头。因此,不管夏桀的后代,还是商纣王的后代,都不敢闹事,只能臣服。

现在大王听了别人的计策,要分封六国的后代,岂不知六国的后代都很狡猾,都是墙头草,现在楚霸王势力大,他们都顺从楚霸王,大王分封他们,他们未必听大王的,他们有可能会背叛大王,而不是臣服于大王,因为还有一个更厉害的楚霸王。

商汤有把握拿下夏桀,周武王有把握拿下商纣王,所以他们的后代不敢背叛,可是大王有把握拿下楚霸王吗?如果拿不下,你封了六国的后代,他们还是会背叛你,还是会顺从楚霸王,站在楚霸王那一边。到时候大王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此外,当初周武王打败商纣王,能得到商人的人心,大王现在能得到六国和楚人的人心吗?周武王打败商纣王,能散尽商朝的粮食喂饱天下人,大王有粮食喂饱天下人吗?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后,能不再用兵,大王能办到吗?万一楚霸王打来你怎么办?当初周武王分封诸侯以后,能放马归山,大王能吗?万一楚霸王打来你怎么办?如果大王复立六国,大王手下的谋士士兵很多六国人,他们都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此时楚霸王打来,大王能阻挡吗?

刘邦傻眼了,只能说,不能不能不能,大骂郦食其,臭儒生,差点坏了你老子的大事。

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

郦食其的意思是,让刘邦收拢天下人心,方法是让六国复国,然后刘邦是一超,六国是多强,六国就站在了刘邦这一边,楚霸王没有六国的支持,自然就打不过刘邦,只能对刘邦俯首称臣。

而张良反对,其原因是,收拢天下人心,靠六国复国这个方法是不行的,因为现在还有一个更强大的楚霸王,六国旧贵族很现实,谁力量大,他们就站在谁的一边。你现在给六国复国,可是,他们不感激你,因为他们怕更强大的楚霸王,他们反而会背叛你。你得不到人心的。

今天的楚汉争霸

其实这个局势有点类似于古代的中啊美争霸,美国势力强,世界大部分强国都站在美国一边,你给欧洲那些强国再多好处,他们也不跟你一条心,因为美国更强大。

所以,汉王刘邦真的要打败楚霸王项羽,还是要从自身出发,增强自身的实力,你自己实力大了,那些墙头草自然而然就站在你的一边了。

外援和人心肯定要拉拢,可是外援和人心的基础是你足够强大。

发展才是硬道理。邓爷爷千古伟人!




郦食其是刘邦麾下的一位重要谋士,也是当时刘邦麾下外交战线上最厉害的人物。在刘邦率先攻入关中和后来的楚汉之争中都有重要的贡献。他在韩信攻齐之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就说服齐王田广投降,但是因为韩信不愿功劳被郦食其占据,偷袭齐国,导致郦食其被愤怒的齐王田广烹杀。

“分封六国”,看似正确的“亡国之策”

郦食其在彭城之战后向刘邦献上的“分封六国”的计策被张良称为是“亡国之策”。当时楚汉相争正处于关键的相持时期,虽然韩信已经开辟了北方第二战场,正对项羽的西楚政权进行“大迂回”包围战略。但是项羽主力对刘邦的压制也非常明显,刘邦的压力非常大,随时都有兵败身死之忧。

因此刘邦采取了尽可能拉拢盟友扩大实力的策略,希望通过联合大多数人共同对抗强悍的西楚霸王项羽。而郦食其就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策划者和实施者,他也通过自己的才能为刘邦争取了不少战略盟友。

但是项羽的强悍还是给了刘邦极大的压力,他在荥阳和成皋一线多次被项羽击败,好几次都是狼狈逃窜。因此郦食其为了缓解压力,尽可能获得助力,就提出了“分封六国”的策略,即让刘邦分封六国旧贵族,让他们复国,随后获得这些六国旧贵族的帮助,进而击败项羽称霸天下。

这就是郦食其为刘邦献上的“亡国之计”,当时刘邦非常赞同,认为这样就能获得六国旧贵族势力的支持,从而击败强大的项羽。因此他马上命人去刻六国王印,准备分封六国的旧贵族复国。所幸刘邦的另一位大谋士张良此时正好来找刘邦,刘邦将郦食其的计策告诉了张良,张良立刻指出这条计策根本行不通,而且是会让刘邦覆没的“亡国之计”。

张良的反驳

史书中记载这段事迹的时候,将张良认为这条计策行不通的八条理由都详细的记载了上去:

曰:“昔者汤伐桀而封其後於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一也。武王伐纣封其後於宋者,度能得纣之头也。今陛下能得项籍之头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二也。武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拘,封比干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表贤者之闾,式智者之门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三也。发钜桥之粟,散鹿台之钱,以赐贫穷。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四矣。殷事已毕,偃革为轩,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复用兵。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五矣。休马华山之阳,示以无所为。今陛下能休马无所乎?”曰:“未能也。”“其不可六矣。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复输积。今陛下能放牛不复输积乎?”曰:“未能也。”“其不可七矣。且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今复六国,立韩、魏、燕、赵、齐、楚之後,天下游士各归事其主,从其亲戚,反其故旧坟墓,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其不可八矣。且夫楚唯无彊,六国立者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

这段话很长,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观点:

  1. 刘邦不具备分封的硬实力。虽然当时刘邦的实力很强,但是还不能算最强。至少面对项羽他就没有必胜的把握。所以刘邦不具备商汤和周武王战胜夏桀和商纣之后分封的硬实力。

  2. 天下大势未定,民心尚未归附。当时的局势还是楚汉两强相持鏖战,谁胜胜负都在两可之间。天下民心并非就一定归汉,刘邦还不具备这样的人望,因此一旦分封,天下群雄就未必会一定归附刘邦。须知道项羽分封时的实力和威望远强于当时的刘邦,他尚且未能稳住天下局势,他分封的诸侯许多也都对项羽反戈一击,又凭什么认定六国旧贵族就一定为为了这次分封就誓死效忠刘邦呢?

  3. 分封之策就迅速削弱刘邦的基本盘。刘邦的起家靠的是随同他从沛县起兵以来积攒的布衣阶层的英雄,即后世所谓的“布衣卿相”。他的支持者中有许多并非六国旧贵族,如果贸然分封,必然让这些抛家舍业来争取富贵的草莽英雄们寒心。最终导致他们人心离散,刘邦集团的中坚力量就将瞬间瓦解,彻底失去和项羽对抗的实力。

综上,郦食其的分封之策貌似能够迅速获取当时颇具实力的六国旧贵族支持,从而壮大自身力量来对抗项羽。但是从当时局势和刘邦本身的条件来看,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来实行这条计策,而且实施下去对刘邦的损害反而更大。因此张良的一番劝说之后,刘邦当即大骂“竖儒,几败而公事!”随后命人销毁所刻的六国王印。

延伸:韩、彭封王,时势不同,策略不同

在这次分封事件之后一年,韩信成功破齐,随后韩信欲自立为齐王,派人向刘邦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刘邦一听,破口大骂,张良和陈平赶紧踩住刘邦的脚劝住刘邦,然后说如今的形势,刘邦也不能阻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顺水推舟封韩信为齐王。

一年前还反对分封的张良为何如今又转变为支持分封之策呢?归根结底是因为时势的变化,一年之后韩信已经攻占齐国,基本完成了对项羽的大迂回包抄战略。项羽已经呈现颓势,而韩信等人开辟第二战场已经成为决定天下归属的重要的第三极势力。如果坚持不分封韩信,极可能导致韩信及其麾下众将的离心,因此不得不同意分封韩信为王。

无独有偶,在后来对项羽的决战之时,韩信又开始拖延战机,而一直在后方袭扰项羽的彭越也不听调遣。无奈的刘邦在被项羽又一次痛击之后,找到张良寻求对策,而张良直接了当的说,韩信和彭越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同时劝说刘邦将韩信封为楚王,让韩信回到家乡称王,满足他衣锦还乡的愿望,再将早就想封王的彭越封为梁王。果然,在刘邦依计行事之后,韩信和彭越的大军立刻赶到垓下合围项羽,最终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

由此可知,当时的天下局势,只有手握重兵的韩信、彭越、英布等人才是值得刘邦分封拉拢的实力派。而虽有较大影响但是并不能提供多少即战力的六国旧贵族只能是因势利导,在合适的时机下进行拉拢。所以在彭城之战后郦食其献上的“分封之策”的确是不合时宜的错误战略,也是他一生为数不多的败笔。




时正值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的大漰溃,退到荣阳才立足阵角,汉王大骂魏豹无能导致了大败,魏豹愧疚离去,汉王座卧难安,问计于群臣?老儒生郦食其献计日!大王贵为汉王必座拥天下,今何以大败乃不封六国诸侯王族才又此败,若分封六国贵族必兴旺发达,汉王大喜,乃召令使者去六国册立诸侯,,,正巧赶上张良由外归宫,汉王言明此事,张良大怒,岀此计者当诛,惜周武王伐纣,天下大势以定,商纣无道天下归心,今大王新败正须归附人心,同仇敌忾一心一意,岂可分封自削天下反楚势力,相同于自断臂山自失于人那,汉王顿悟,,,,老匹夫险害了本王大业。郦食其也汗留夹背羞愧难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谋士   刘邦   汉王   荥阳   项羽   商汤   儒生   人心   计策   亡国   陛下   诸侯   后代   大王   贵族   财经   天下   张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