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董卓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董卓,相比于他在影视剧中的形象,能力要强得多,但也要坏得多。



01,董卓究竟有多强?

董卓,出身于东汉末年凉州的一个豪族,史书说他力大无比、武艺高超,尤其擅长骑射。

董卓年轻的时候喜欢行侠仗义,多次替羌人出头,因此与羌人的关系很好,这为他日后成为地方实力派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董卓成年之后,曾在凉州担任官员,他带领官兵与胡人作战,取得过斩首千级的战绩,他的名气因此越来越大,后来被举荐为司徒袁隗的属官。

166年,董卓的人生迎来质变,这一年鲜卑入侵凉州,朝廷拜张奂为护匈奴中郎将,董卓担任军司马,两人率军与胡人作战,取得了傲人的战绩,董卓因功被封为郎中。

这一场战争之后,董卓的朝堂上逐渐崭露头角,官场之路也逐渐打开,他先后担任县令、都尉和校尉等职务,到熹平年间,他已经当上了太守、刺史级别的高官了。

董卓前半生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是因为他军事素质过人,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跟对了人,自从他成为袁隗的属官之后,袁隗就一直对他很照顾,多次向朝廷举荐他,他因此不断升迁。



184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黄巾起义爆发了,朝廷任命董卓为东中郎将,让其出兵讨伐叛军。

当年年底,凉州地区的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人以“讨伐宦官”为名,发起了对朝廷的反叛,朝廷便让车骑将军皇甫嵩领军出征,董卓以中郎将之职担任副手。

后来,由于皇甫嵩、董卓与叛军交战不利,皇甫嵩被罢免,改由张温接任,张温发五路大军进攻叛军,其他四路都遭遇失利,只有董卓这一路取得胜利,战后他也因功被封为侯爵。

188年,凉州叛军再次攻入右扶风,朝廷再次让皇甫嵩、董卓出征,这一次朝廷军取得了很多胜利,但皇甫嵩的一些行为惹恼了董卓,两人因此交恶。

后来,汉灵帝生了重病,皇甫嵩为了打压董卓,就趁机上书说董卓的坏话,导致汉灵帝下令让董卓交出兵权,去并州担任刺史。

当时,董卓手下有三万余人,这些人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凉州兵,也就是凉州铁骑,董卓自然不愿意放权,就上书汉灵帝说,将士们跟随他十几年了,跟他关系很好,他愿意带着这些将士去并州戍边。

然而,汉灵帝并未同意董卓的要求,董卓无奈之下,只得将大部分兵力交给皇甫嵩,自己则留下了五千精锐士卒,并带着这些人去并州。



可以说,这时候的董卓,内心是失意的,对朝廷也是相当不满的,但他的头脑却很清晰,他知道汉灵帝就要去世了,朝廷局势又十分混乱,不如观望一下局势,或许能浑水摸鱼呢。

于是,董卓就带着五千士兵缓慢地向并州前进,然后派人密切观察洛阳的局势。

189年四月,汉灵帝果然去世了,刘辨继位为帝,大将军何进辅政,准备诛杀宦官,却遭到了何太后的反对。

无奈之下,何进便在袁绍等人的劝说下,密召外兵入京,以此来威慑何太后,而骁勇善战的董卓正在被召之列。

董卓感到十分高兴,便火速带着三千人往洛阳赶去,但走到半路上,何进的使者就来了,原来何进反悔了,让董卓不要入京,但董卓怎么会放过这个机会,便继续快速前进。

但是,还没等董卓抵达京城,何进就被宦官诛杀了,而何进的部众则入宫诛杀了宦官,之后董卓的弟弟董旻又杀掉了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

一时间,洛阳陷入了大混乱,董卓抵达洛阳城外,见城内浓烟滚滚,知道出了大事,于是立马率军进入洛阳。

这个时候,董卓表演的时候就要开始了,要知道他只有三千士兵,如何才能在洛阳立足呢?



董卓进入洛阳之后,做得第一件事就是打听刘辨的下落,最终他在北邙山找到了刘辨,他由此控制住了大汉皇帝,这为他后续的一系列动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董卓做得第二件事,就是快速扩充兵力,为此他采取了几个措施,首先他将何进、何苗等人的部众全部收编,得到了张辽等名将,以及大量士卒。

其次,董卓听说并州刺史丁原也率军抵达了洛阳城外,于是派人收买了丁原的部下吕布,让吕布杀掉丁原,然后将其部众全部收编。

最后,董卓收集了洛阳周边的散兵游将,并派人四处征兵。

经过一番操作,董卓的部众从进入洛阳的三千人,快速扩充到了数万人,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兵力还在不断增加。

在有了兵力之后,董卓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如何操控朝堂,二是如何养活庞大的军队。

对于第一个问题,董卓的做法很简单粗暴,那就是杀掉那些反对自己的人,然后提拔家人、亲信和投降自己的人担任高官。

其实,董卓不这么做,也没有其他办法,毕竟他在朝堂上没什么根基,威望也不足,为了让别人听他的,他只能使用暴力手段。



对于第二个问题,董卓的手段就多种多样了,除了派人在洛阳城内抢掠财宝、挖汉朝皇帝和公卿大臣的陵墓、搬空汉朝国库之外,董卓还做了一件事敛财,那就是金融战。

具体而言,董卓派人将洛阳及周边的五铢钱全部损毁,然后收集洛阳到长安的铜制品,铸造成小钱再发行,由于小钱的制造十分粗糙,百姓不愿意使用,结果导致物价飞涨。

物价飞涨对于百姓是灾难,但对于董卓来说却是发财的好机会,他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董卓究竟多有钱?

史书是这么记载的,说董卓在自己封地修建了一座军事碉堡郿坞,里面存放了大量金银财宝以及足够三十年食用的粮食。

当时,董卓曾对人说,我有了郿坞之后,就可以平定关东诸侯了,即便最终失败了,也可以在郿坞活到老。

可以说,董卓在极短的时间内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又靠着这些财富养活了一支数目十分可观精锐部队,他也因此在对关东诸侯的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了,孙坚曾击败过董卓,并导致董卓将都城迁往长安,但董卓很快就站稳脚跟了,构建了一条以长安为中心的坚固防线,基本上无人可以突破。



董卓之所以失败,其实并不在外部,而是其内部出现了问题,首先他看错了王允,王允表现上对他忠诚,实际上却心向汉室,只是靠着巴结他掌握权力而已,一直在寻找机会反戈一击。

后来,王允策反了吕布,让吕布杀掉了董卓,如果董卓不以这种方式死亡,很难有人在战场上将其击败。

当然了,董卓的军事力量强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关东诸侯并不团结,他们为了争夺地盘而此相互攻打,也是导致无法击败董卓的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董卓虽然在历史上名声很臭,但能力还是很强的,也是个很有头脑、敢想敢做之人,当时没几个人能奈何得了他,称得上是一代枭雄了。

02,董卓究竟有多坏?

从史书的记载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董卓是个极度残暴之人,可以说是毫无底限可言的。

首先,董卓对皇权的藐视,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董卓入京之后,虽然找到了皇帝刘辨,但他并不尊重刘辨,而是将刘辨当做掌上玩物,后来他甚至擅行废立,将刘辨废掉并杀害,然后改立刘协为帝,也就是汉献帝。

然而,汉献帝也只是董卓的玩偶,根本没有任何权力可言,董卓为了进一步抓权,还派人毒杀了何太后,然后自任为相国,享受“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待遇,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可以说,董卓根本就不把皇权放在眼中,其嚣张程度,就连后来同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也甘拜下风,而正是因为他对皇权的藐视,导致了关东诸侯的群起讨伐。

其次,董卓嗜杀成性,将百姓的生命视为草芥,简直禽兽不如。

董卓控制皇帝之后,其实很多人对他是不服气的,尤其是那些公卿大臣,为了掌握朝堂,他采取了最简单的方式,那就是屠杀。

董卓有多嗜杀?

据史书记载,对那些不尊重自己的人,董卓会派人将他们残忍杀害,比如一个叫做扰龙宗的侍御史,在拜见他的时候没有解除佩剑,就被他活活打死。

对于自己的政敌,董卓的手段亏就更加残忍了,很多公卿大臣全族被杀,比如袁绍家族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被董卓杀死的,这也是他为何讨伐董卓的原因之一。

至于说百姓,在董卓眼里根本就不值一提,我举个例子来说,董卓经常乘坐马车到城外游荡,只要看到百姓聚集在一起说说笑笑,他就怀疑百姓要造反,于是派人将百姓全部杀死,然后砍下百姓的头颅挂在马车上,一边前行一边欢唱高歌。



而对于敌军,董卓的做法就更加残暴了,比如说有一次他在大帐中喝酒,有人报告说抓住了两百名俘虏,他就很高兴地跑去看。

为了折磨俘虏,董卓下令将那两百名俘虏或砍去双手双脚,或刺瞎眼睛,或割去舌头,有些俘虏甚至被他放在油锅里煮熟,他则一边喝酒一边观看,神情镇定自若,一副见惯了血腥场面的样子。

可以说,董卓就是个杀人魔头,他杀掉的人不计其数,而他之所以这么做,不仅仅是因为战争,也是因为他生性嗜杀。

再次,董卓无比贪婪,烧杀抢掠,奸淫妇女,只为满足私欲。

董卓对权力十分贪婪,但同时也是个贪财好色之徒,比如他挟持汉朝皇帝之后,一方面派人在城中烧杀抢掠,抢夺府库的钱财,另一方面又纵容部下奸淫女子,他本人则一头扎进后宫,将妃子宫女收入囊中。

据说,那时候还有许多未出嫁的汉朝公主还住在宫中,但董卓并没有给她们出嫁的机会,而是将她们全部奸淫了。

为了满足私欲,董卓修建了豪华了郿坞,实际上郿坞既是董卓的住所,也是军事堡垒,是董卓为自己准备的后路。



据说,董卓将几百名美女安置在郿坞,而他的家人也全部住在郿坞,为了保护郿坞的安全,他又让弟弟董旻率军驻扎在此。

董卓平时除了处理朝政之外,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聚众淫乐,比如董卓刚迁都到长安的时候,他就在宫中举行了一场很豪华的晚宴,他让几百名宫女以及搜刮来的良家女子服侍他与公卿大臣,一时间朝堂变成了娱乐场所,那场面简直不堪入目。

好色,也是董卓最重要的一个标签,演义中说董卓最喜欢的是貂蝉,实际上貂蝉是虚构人物,但也是有原型的。

正史当中,貂蝉的原型是董卓身边一个美艳的婢女,董卓身边美女如云,而这个婢女却是他最喜欢的女子之一。

后来,这个婢女跟吕布有染,董卓感到十分生气,曾向吕布掷出一把手戟,导致了吕布的不满,王允也正是抓住这一点,才说服吕布刺杀董卓的。

最后,董卓违背天道人伦,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董卓作恶多端,被史学家评价为“穷凶极恶”,然而他的恶行还可以体现在摧毁洛阳,以及挖掘汉朝皇陵这两件事上。

洛阳,作为东汉的首都,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然而董卓面对关东诸侯的压力,竟然下令迁都到长安,并且摧毁洛阳。



据记载,在迁都之前,董卓下令将洛阳宫中的藏物全部扳倒长安,但他的部下监守自盗,大量宝物因此流逝,而东汉的国家图书馆兰台的藏书,也在搬迁的一路上损失大半,这为中华文明的延续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搬空洛阳之后,董卓又下令焚烧皇宫、官府和民房,洛阳因此变成废墟,史书记载洛阳周边二百里范围内看不到一栋建筑,也看不到一个活人,可见洛阳在经历了这场大浩劫之后,其实就不复存在了。

不仅如此,为了筹措更多军饷,董卓还让吕布带人去挖掘更多汉朝皇陵,东汉历代皇帝的陵墓几乎无一幸免,这种禽兽不如的事情,遭到了天下臣民的一直反对,一直到孙坚进入洛阳后,才派人收拾了被挖掘的帝陵。

总的来说,董卓是个能力很强的人,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自身发展壮大,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立于不败之地,但他同时也是个大大的坏人,他做的一些事简直让人发指,直接导致历史对他的评价极很差,相比之下曹操则相对好得多。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对于董卓有如下记载:

行侠仗义,武艺超群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他从小喜欢行侠仗义,曾经游历羌人聚居地区,与羌人所有的首领都相交结。后来返回家乡在田间务农,羌人首领中有人来看望他,董卓和他们一起回到家中,杀掉耕牛置办酒席,与他们一起畅饮作乐。羌人首领们被董卓的真诚豪爽所感动,回去之后,收集各种牲畜一千多头赠送给他。

汉桓帝末年,朝廷征召六郡良家子弟充任羽林郎。董卓由于武艺高强,力大无比,能够携带双份弓箭骑在飞驰的马上左右发射,被任命为中郎将张奂的军司马。跟随张奂征讨并州立下战功,朝廷任命他为郎中,赠丝帛九千匹,董卓把这些赏赐全部分给了手下将士。

有勇有谋,全身而退

黄巾起义爆发之后,朝廷征招董卓,任命他为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升任中郎将,率军讨伐黄巾军,因战败被免职抵罪。韩遂等人在凉州起兵,董卓又被任命为中郎将,统军西进抗击韩遂。在望垣硖北,董卓军被羌人万人包围,军粮断绝。 董卓假装要捕鱼,在回军路上需要渡过的河中筑坝截流,使数十里的水流静止不动,暗中率领军队从坝下通过后再决开堤坝。等着羌人军队听说消息后追来,河水已经很深,不能渡过了。

当时朝廷派出六支军队进兵陇西,五支军队大败而回,只有董卓一支全军而返,驻扎在扶风。朝廷任命他为前将军,封斄乡侯,后又征调他出任并州牧。

奉命进京,军权独揽

汉灵帝去世,汉少帝继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划诛灭众宦官。

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征招董卓,让他率领军队到京师,并暗中命董卓为朝廷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窃取并仰仗皇帝的宠爱扰乱天下,从前赵阳发动晋阳的军队来驱逐君主身边作恶的人,臣下我集合将士来到洛阳,就是要讨伐张让这些人。” 何进此举的目的是想胁迫太后同意他的计划,董卓还没有到京城,何进已经事败身亡,中常侍段珪等人劫持少帝逃至小平津。董卓便率领将士到北芒山迎接少帝,保护少帝返回宫中。当时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被何进手下将士杀掉。何进、何苗的部众没有归属,便都依附了董卓。董卓又指使吕布杀掉执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部队,所以京师的兵权只掌握在董卓一个人的手里。

废立扬威,凶残不仁

这时董卓以很长时间不下雨为借口,迫使少帝下令罢免司空刘弘,而由自己出任司空,不久升任太尉,又让少帝授予他符节及虎贲卫士。

董卓废黜少帝为弘农王,随即又杀掉弘农王和何太后,改立灵帝的小儿子陈留王刘协,这就是献帝。董卓升任相国,并让献帝封她的母亲为池阳君,并为母亲设置家令、家丞等官员。董卓率领精锐部队来到京师后,正赶上朝廷大乱,所以能够独断自主做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控制了朝廷的武库和军队,占有国家的珍宝,威震天下。

董卓生性残忍暴虐,于是用严刑酷法来威慑众人,睚眦必报,满朝官员人人都害怕自己不能保全性命。他曾经派遣军队到阳城,当时正好赶上二月初二,百姓都在设灶下拜祭神灵。军队的士兵冲上去,砍下所有男子的头颅,驾驶他们的车辆和牛,装载着妇女财物,把砍下的头颅拴系在车辕和车轴上,一辆挨一辆回到洛阳,并说是攻击盗贼所缴获的,士兵们高呼万岁。军队进入开阳门后烧掉带回来的头颅,把妇女们分给士兵做婢女侍妾。董卓甚至还进入宫中,奸淫宫女和公主,他的凶残叛逆就是这样。

迁都洛阳,权倾朝野

河内太守王匡派遣泰山郡的军队,驻扎在河阳津准备进军洛阳讨伐董卓。董卓派出一支疑兵做出要从平阴渡河的态势,然后暗中派遣一支精锐部队从小平津北渡过黄河,绕到王匡的军队后面发动突然袭击,在河阳津北大败王匡军,王匡的军队几乎全军覆灭。

董卓因为山东群雄都想起兵来讨伐自己,惶恐不安。初平元年二月,他便胁迫献帝离开洛阳迁都长安,临走前焚烧洛阳皇宫,把洛阳地区皇帝、大臣的坟墓全都挖开,盗取里面的宝物。

董卓到了西京长安后,自任太师,给自己加称号尚父。 董卓又在郿县修筑城堡,城堡的墙和长安城的城墙一样高,里面储存了够吃三十年的粮食。声称如果大事成功,可以雄踞天下。如果不成功守在郿坞里,也足以终老。

弄权害民,人神共愤

董卓十分残暴,他曾经将投降的士卒几百人押到酒席间,当众割掉他们的舌头,还有砍掉双手双脚,挖出双眼的,但他镇定自若,泰然无视。

太尉张温素来与董卓关系不好,董卓对他怀恨在心,借着天气变化,让人诬告张温与袁术勾结,将张温鞭打至死。

董卓还派人严密监视天下百姓的言行,一旦发现有不轨言行,立刻严刑拷问,轻则刑罚重则处死。当时天下百姓人人自危,见面也不敢交头接耳,生怕被人听到受到惩罚。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

初平三年四日,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董卓的将领吕布共同谋划诛杀董卓。这时,汉献帝的疾病刚刚痊愈,在未央殿大会群臣。吕布让同郡老乡骑都尉李肃等人,率领十余个亲兵穿上宫廷卫士的服饰,装作守门的卫士。

吕布按怀里藏着诛杀董卓的诏书,董卓刚到,李肃等人就上前用兵器刺杀董卓。董卓说:“吕布在哪?”吕布说:“皇帝诏书在此。”于是杀掉董卓,又诛灭他的三族。

董卓的主簿田景扑向董卓的尸体,吕布又把田景杀掉,一共杀了三个人。

董卓手下没人再敢乱动,董卓被除掉,长安的百姓都高兴的互相庆贺,那些讨好董卓的人都被抓进牢狱处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历史上的董卓站在汉家正统的角度上看,属于乱臣贼子的角色,但也并非演义小说里那样不堪,纵观其一生,董卓展现出了超群的军事才能。但因其私欲霍乱朝纲,种种政治劣迹对于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加速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军事才能

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三国志.董卓传》

董卓自幼尚武,喜欢行侠仗义,并与羌人交好,练得一手左右开弓的本领。在陇西郡为官之时,因匈奴侵扰边境,凉州地方政府征辟董卓领军讨伐匈奴,因斩敌数千而一战成名。也因此功被并州刺史段颖推荐给东汉朝廷。

卓数讨羌、胡,前后百馀战。——《英雄记》

汉桓帝末期被提拔为羽林郎,166年,鲜卑与羌人联合作乱,东汉朝廷任张奂平叛,此时的董卓正是张奂帐下军司马。167年时,羌人进犯三辅,又是董卓平定了叛乱,斩敌万余并击杀敌军首领,董卓因功被拜郎中。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董卓接任卢植职位,总领冀州战区军务。随后又随皇埔嵩一道平定凉州叛乱,叛军被击败溃逃之际,张温令董卓追击敌军,却陷入羌人和匈奴联军的包围,董卓令人拦水修堤,谎称捕鱼,联军尚未反应过来时,董卓便从堤下渡河突围。期间张温派出的六路追兵,仅有董卓一路全员班师,因功被封为斄乡侯。

190年,由袁绍主导的反董联军分三路讨伐董卓,董卓先安定内部形势,将朝廷内部有意响应联军的盖勋和皇埔嵩关押,又布防雒阳圭苑,后战略撤退,携献帝西迁。时至六月,董卓令徐荣于荥阳大败曹操和鲍信联军,十一月,董卓军渡过孟津,击败河内太守王匡,与此同时,孙坚北伐雒阳,又被徐荣大败。191年,孙坚再次北上,董卓令胡轸、吕布迎战,于阳人大败孙坚。

诸多劣迹

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陈寿《三国志》

董卓在188年参与平叛陈仓暴乱时,与皇埔嵩结下愁怨,因此随后的政治生涯中一直在打压这位汉末名仕,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之时,若非皇甫嵩之子求情,皇甫嵩恐已成刀下鬼,而后迁都长安,又令皇甫嵩下跪迎接自己入城,对于德高望重的皇甫嵩做如此羞辱之事也当引起士大夫集团的憎恶。



董卓之恶名多由其掌权后的残暴和淫乱而来,放纵士兵搜刮民间财务,抢夺妇女,自己作乱后宫,取公主做为淫乱工具;何太后被毒杀后干涉皇族家事,不准何太后举行葬礼,还将何太后之母舞阳君杀害,何太后下葬之时令人开启汉灵帝陵墓,盗取陪葬的珍宝,还曾派吕布挖掘王公贵族的陵墓以获取珍宝,这等恶行严重违背了封建社会的礼仪和观念,也是董卓恶名由来的重要原因。

“竖子!天下事岂不决我?我今为之,谁敢不从?尔谓董卓刀为不利乎!”——董卓《三国志》

在政治上,排除异己,大杀名仕重臣,再立汉献帝的问题上,对卢植动杀念,幸得蔡邕相劝才得以作罢;侍御史扰龙宗拜见董卓时忘了解除佩剑,董卓借题发挥,下令将其活活打死,因憎恨何氏一门,将何苗的遗体挖出来肢解后扔入花园中做肥料;迁都之时,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因反对被免职,周毖、伍琼被杀害。

董卓不仅劣迹众多,自己也是私欲野性很大,因刘协是董太后之子,董卓认为自己与董太后同出一宗,因此废刘辩而立刘协,为自己争取政治支持,在废立之事上以武立威,无视宗庙法度;189年十一月,董卓自拜相国,自命“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又封自己的母亲为“池阳君”;迁都长安之后,董卓乘坐青盖金华车,爪画两轓,时人号曰“竿摩车”,奢华胜过天子之车架;封其弟董旻为左将军,侄子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宗族亲戚都给予要职;公卿大臣见董卓,需下车跪拜,董卓不需回礼;朝廷重要部门需到太师府向其汇报工作。

董卓纵容手下抢掠人民,时洛阳街市冷清如荒废之都,百姓流离者十之八九;长安为都之时,废五铢钱,铸小币流通,导致市场混乱,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荀彧传》

董卓一生拥有一身军事本领,青年之际为东汉朝廷立下诸多功绩,但何进之邀,宫廷之乱,给予了这位野心家一个独揽大权的机会,也正因权力到手的过于戏剧化,使得董卓浪子野心逐渐暴露,并一发不可收拾。人性本善,董卓却在权力的游戏中,迷失了自我,多行不义必自毙,终留恶名在人间。




真实的董卓,其一生比《三国演义》中还要精彩。

年少有为,初露锋芒

在《三国演义》中董卓是个无能之辈,攻打黄巾军还需要刘备救援,明明打了败仗,却找路子升官发财。

然而在正史中,董卓却是个武功高强,有勇有谋的将领。

董卓的出身并不高贵,他的父亲只是个县尉罢了。

他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结交江湖人士,这点和刘邦很像。

他和当地的羌人首领关系很好,经常请他们到自己家吃饭,有次为了招待他们,甚至将自家的耕牛给杀了。

在当时,耕牛可是重要劳动力,谁都舍不得杀的,然而董卓为了义气根本不在乎这些。

此举博得了这些羌人首领的好感,既然董卓够意思,他们也不能让兄弟吃亏,便送了大量牲畜给董卓。

董卓成年后,在凉州刺史手下做事情。

当时,由于草原上年年遭灾,匈奴为了生计时常冒犯东汉边境。

董卓因为武艺高强,被委以重任与匈奴作战。结果他不负众望,大破匈奴军队,斩获千余人。

凉州刺史觉得他是个人才,便举荐他入朝为官,董卓被封为羽林郎,在张焕手下做事。

当时天下不稳,一些羌人部落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便往京城方向劫掠。董卓跟随张焕出征,多次击败这些羌人。

董卓将他的江湖作风带入军中,朝廷赏赐他大量财物,他一分没留,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士兵,

再加上他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勇猛无比,士兵们对他评价很高,都愿意跟着他打仗。

这一时期,董卓凭着自己的军功和努力,年纪轻轻便做到了并州刺史兼河东郡太守。如果这叫无能,那真不知道什么样的表现才叫能力强了。

积蓄力量,观望形势

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已经为官多年的董卓敏锐地察觉到,天下大乱已经不远了,这正是他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他组织了一支大军,先是去攻打张角所在的广宗县。

黄巾军什么都不多,就是人多。张角作为黄巾军的大首领,手下兵多将广,结果董卓围攻了许久毫无进展。

于是他又转而围攻张宝所在的曲阳县。他心想,打不赢老大还打不赢老二?

结果真就打不赢,张宝作为黄巾军的二首领,其实力比不张角差,董卓打不赢张角,自然也就打不赢张宝。

最终,董卓为自己的心高气傲、急功近利付出了代价,被罢官问罪。不过他运气不错,当年就遇到朝廷大赦天下,于是他被放了出来。

事实证明,在东汉末年这种乱世,只要你有能力,机会迟早会找上你的。

不久之后,凉州便爆发了以北宫伯玉、韩遂、李文侯等人发动的叛乱。叛军打着清君侧的侯浩,浩浩荡荡的往京城方向进发。

当时东汉朝廷的高层都忙着争权夺利,根本就没有几个有本事的人,朝中大臣惊慌失措。

此时,有人提起了董卓当年的战绩,提议重新启用他。

这个意见被朝廷采纳,于是董卓以破虏将军的身份协助车骑将军张温防守京师一带。

然而,董卓刚上任就开始搞事情了。

张温召集众将开会讨论如何退敌,其他将领都按时到达,唯独董卓姗姗来迟,明显不把张温这个主帅放在眼里。

原来,张温此人原本担任司空,是个文官,没什么带兵打仗的经验。董卓虽然算不上宿将,但是好歹也是久经沙场,自然看不起张温这种人坐在自己头上。

他这次故意迟到,就是想给张温一个下马威。

此时,张温手下的参军孙坚建议杀了董卓立威,这样才能做到令行禁止。

可惜张温认为战前杀将不吉利,便放过了董卓。

如果此时张温采纳了孙坚的建议,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董卓乱政,这天下也许还不至于大乱。

闹情绪归闹情绪,但是董卓没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一直在寻找击溃叛军的机会。

一日夜晚,一颗流星划过天空,直奔叛军大营而去,流星落地,火光冲天,整个叛军营地犹如白昼。

董卓一直关注着叛军,他知道,自己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临了。

于是他整顿部队,亲率人马突袭叛军大营,叛军溃败,董卓军一路追击,歼灭敌军大半。

经过此战,叛军士气低落,退回了凉州。

张温一看,敌人退兵了,那还不赶紧率军去抢功劳。

由于此前董卓的无礼行为,他被张温打发去和匈奴作战。是的,匈奴又南下了。

匈奴骑兵的战斗力,不是董卓手下的区区步兵可以应对的,几番交战后,董卓的部队被匈奴人包围了。

董卓只得龟缩到一座小县城,借助低矮的城墙与匈奴军队对峙。

好在匈奴的骑兵长处在于野战,对于攻城根本是一窍不通,除了往城墙上乱放箭,就什么也不会了。

董卓派人外出假装捕鱼,其实是在拦河筑堤,让大军从堤下快速撤离。同时让派驻扎在安定郡的4000人马前来接应,不给匈奴人一点可乘之机。

结果张温当初派出去的几路大军,全部大败而归,只有与匈奴作战的董卓所部得以全身而退,没有损兵折将。

朝廷这才意识到董卓是个将才,封其为斄乡侯,食邑1000户。

经此一役,董卓看透了朝中大臣的无能,于是他开始注意发展自己的势力,同时关注时局变化,一旦天下大乱,便是他董卓出头之日。

几年后,凉州叛军再次席卷而来,进犯京师,朝廷派遣黄埔嵩和董卓迎战叛军,最终叛军大败。

后来汉灵帝病危,任命董卓为并州牧让其将部队交接给黄埔嵩,董卓为了把持军队,不愿意交出军权。

他上书朝廷,称士兵和自己关系太好,舍不得自己,故而拦着他不让他前往并州就任。

其用意很明显,就是想把朝廷的军队变成他董卓私人的。此时,董卓已经有一些不将朝廷放在眼里了。

为此,汉灵帝特意下诏责怪了董卓一番。加上黄埔嵩的部队就在旁边驻扎,董卓也不敢太乱来,最后带着精挑细选的5000名士兵前往并州就任。

然而董卓已经知道汉灵帝快不行了,据他估计,一旦汉灵帝驾崩,朝廷一定会发生大的变故,所以特意放缓行进速度,想要等待形势变化。


废立皇帝,大权独揽

董卓的预感没错,没过多久汉灵帝便驾崩了,年幼的刘辩继任帝位。

当时,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朝臣与以十常侍为首的宦官争权。汉灵帝在世的时候还能压制双方,使其互相制衡。

汉灵帝已去世,双方的斗争立刻摆上了明面,喊打喊杀的。

当时,宫中禁卫为十常侍所掌握,为了除掉十常侍,何进以大将军的名义传唤地方将领进京勤王。

作为朝中闻名的将领,董卓也在被征召之列。

董卓明白,这便是他等待已久的机会,一旦事成,他便能进入朝廷中枢任职,到时候他将能获得巨大的权力。

于是在受到诏书的当天,他便召集手下将领开会,告诉手下的人,一旦此次事成,所有人都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与此同时,他下令急行军,全军以最快的速度赶往洛阳城,以免这头功被他人抢了。

这边董卓在全力以赴,那边的何进却在优柔寡断。

怎么个优柔寡断法呢?他反悔了。

大概是觉得大军在京城内大打出手,实在是不成体统,何进竟然派人前去阻拦董卓进京,同时命令他去讨伐匈奴。

董卓可不傻,匈奴来无影去无踪,就凭他手上那点人,根本打不赢匈奴。

更何况就算打赢了,也就是升个官罢了,他董卓要的可是大富贵。

因此他无视何进的命令,继续进军,在洛阳城外二十里处驻扎,静观朝中变化。

此时在洛阳城中,何进与袁绍想到了新的办法对付十常侍。

说实话,这新办法实在是个馊主意。

何进和袁绍竟然准备找十常侍谈判,然后趁机杀了他们几个。

问题是,他们2个人,人家十常侍可是10个人,这怎么算都是何进这边吃亏呀。

结果,何进这边还没行动起来,收到消息的十常侍先下手为强,将何进给杀了。

这一行为引发了连锁反应,整个洛阳城都乱了。

而驻扎在洛阳城外的董卓,看到城中大乱,知道出事了,于是打着救驾的旗号带兵闯入洛阳城。

如果董卓判断失误,那么他硬闯都城的行为可以视作谋逆,他的前程也就完了,可惜他赌赢了。

董卓在第一时间找到了皇帝刘辩,并将他迎回宫中。

接着他便乘乱吞并了洛阳城中的各路人马,来扩充自己的势力。

当时,大将军何进与车骑将军何苗都不在了,他们的部队群龙无首,被董卓轻易收编了。

接着他又重金收买吕布,令其刺杀丁原,成功将丁原的部队也给收编了。

自此,董卓掌握了洛阳城中绝大多数的部队。朝中无人敢忤逆他,董卓进而大权独揽。

他当初只是想成为朝中一方势力罢了,没想到如此轻而易举地便做到独掌大权了。于是董卓开始膨胀了,想要行废立之事。

董卓这么做,倒不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权威,主要是因为他不喜欢皇帝刘辩,更喜欢皇子刘协一些。

董卓当初刚见到刘辩的时候,问他话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反倒是刘协对答如流,一看就是个机灵的孩子,讨人喜欢。

加上刘协是由董太后抚养长大,董卓自认为和董太后是同族,于是看着刘协就是觉得亲近一些,因此他经常感叹,为何刘协不是皇帝,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废立皇帝的想法。

最终,迫于董卓的压力,朝廷实行了禅让大典,刘辩将皇位禅让给了刘协,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董卓万万没想到的是,废立皇帝,使得群臣更加畏惧他,同时也为他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公元190年,董卓收到消息:关东反了。

他原以为自己掌控了朝廷,地方上都要听命于自己。

但是他没想过,自己当初都不把朝廷的命令当回事,别人又不是傻子,自然也不会把朝廷太当回事。

当时,关东联军以袁绍为盟主,打着为刘辩复辟的旗号起兵了。

由于关东联军声势浩大、兵强马壮,董卓自知不是对手,于是开始计划迁都长安,以便避其锋芒。


逆天行事,命陨长安

迁都长安后,时局更加混乱,四处山贼横行,到处兵荒马乱。

而更令董卓头疼的是,关东联军并未因此停止前进的步伐,他们的目标很明显,就是长安城。

董卓曾经尝试派人说服袁绍、袁术撤军,然而遭到对方的严词拒绝。

董卓也是个暴脾气,既然你们要战,那便战吧。

当时,曹操和鲍信正率领一部分联军攻打成皋县。董卓派出大将徐荣迎敌,曹操军大败。

接着,董卓又亲率大军击败河内太守王匡。

就在他准备乘胜追击之时,他收到消息称徐荣被击败,而对方则是董卓一生的克星——孙坚。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和关羽得到吹捧,然而在正史中,此时最耀眼的将星却是孙坚。

董卓派遣胡轸与吕布迎战孙坚,被击败。

董卓亲自与孙坚交战,大败。

董卓想要劝降孙坚,直接被孙坚给鄙视了。

最后没办法的情况下,董卓只得在长安城附近部署了多条防线,投入了大量兵力。不为别的,就是要防孙坚。

可见此时的董卓已经畏惧孙坚如虎了。

董卓平时对朝中大臣甚至是身边的人都很严苛,动不动就打骂。此时被孙坚打得灰头土脸而归,心中更是烦躁,他的脾气更坏了。

吕布因为武艺高强,又是董卓的义子,因此常伴其左右,充当护卫。

然而董卓对他并不好,有一次因为心烦竟然用小戟往吕布身上丢,幸亏吕布反应快才躲过了,但是也因此留下了心理阴影。

吕布担心哪天董卓不开心,就杀了自己。

当时吕布和王允的关系不错,两人经常一起喝酒。一次吕布酒后向王允抱怨此事,刚好王允在想办法除掉董卓,于是借机说服吕布为内应,一起除掉董卓。

公元192年四月,董卓驱车前往皇宫参加酒宴,吕布按惯例随行。

当马车行驶到北门外时,李肃率领一干侍卫冲了出来,将马车团团围住。

李肃一枪刺向董卓,董卓好歹是久经沙场的人,一个翻身躲过了这一枪。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大喊吾儿奉先何在。

此时,吕布才手拿诏书走过来,大喊奉诏讨贼。

董卓明白大势已去,一边做着最后的挣扎,一边对着吕布破口大骂,最后死于乱刀之下。

他到死都不明白,自己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董卓出身底层,之所以能够身居高位,一方面靠的是自身的实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时局需要。

他久经沙场,堪称宿将,虽然和那些名将无法相提并论,但也是个将才。

如果在太平盛世,他必然是个护国安邦之人。可惜他偏偏生在了乱世,随着他的官越做越大,他渐渐迷失了自己。

他迷恋权势,又只会使用武力,导致京师民不聊生,天下更加混乱。从他大权独揽的一刻开始,他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幸好吕布和王允联手除掉了董卓,否则这天下怕是会乱更久。




如果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拉响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导火索”,那么董卓之乱就像一支点燃军阀割据混战的“雷管”,只听“嘭”的一声,“火药桶”终于彻底爆炸了!

《三国演义》中的董卓主要干了以下几件事:

首先一出场就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虽然被起义军狠狠地暴揍了一顿,但还是对救下自己的志愿兵“士官长”刘备同志进行了深深的鄙视。

接着进军洛阳,效仿尹伊、霍光当“摄政王”废黜了少帝刘辩,拥立汉献帝刘协,因为统治残暴引起关东十八路诸侯讨伐,结果双拳难敌四手被迫迁都长安。

最后中了司徒王允的美人计,与貂蝉、吕布谈起三角恋爱,被王允和“吃醋的”吕布联手杀死。

演义中的董卓被刻画成了一名愚蠢的军阀、嗜血的刽子手、残忍的暴君、好色的恶鬼,而历史上真实的董卓究竟什么样子呢?我们结合《后汉书•董卓传》进行一个深度地“角色还原”。

图1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董卓,里坡(饰)

  • 一、成长在大西北的年轻“健侠”

董卓生长在在陇西地区,靠近少数民族西羌的居住区,那里民风彪悍。东汉年间政府与少数民族的战争多发于此处,为此政府专门设立护羌校尉来指挥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年轻的董卓生于斯、长于斯,在这种环境熏陶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史书中说他“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可以说就是对董卓这类年轻“健侠”的生动描述。如果说《三国志》系列游戏中将吕布的武力值设定为100,那么董卓的武力值至少要70以上。董卓乱政时,越骑校尉伍孚想出其不意对他行刺,却被轻松躲了过去,可见他身手虽然比不了现代的李小龙,但绝对不差。

年轻的董卓与少数民族交朋友还是很够意思的。董卓与羌人的豪帅交朋友,这些少数民族头领来拜访,董卓杀了耕牛请他们吃饭。这就相当于你朋友从事交通运输,为了让你吃好喝好,把谋生的卡车都卖了,这样的“伟大友谊”你能不感激涕零?董卓带兵讨伐叛乱获胜,皇帝的赏赐自己一分不要,全都分给手下的军官和士兵用来收买人心,如果不是他后来的黑化,这简直是新时代的吴起、赵奢。一手拉,一手打,靠着“胡萝卜+大棒”,董卓很快成为西北军界冉冉升起的新星。

图2 凉州地图

  • 二、高明的战略战术实践者

董卓除了在大西北锻炼出彪悍的体质与“慷慨”的行事风格外,他的军事才能也通过一次次的领兵作战获得了提升。中平年间边章和韩遂谋反,董卓帅军征讨出师不利,却依然不慌不忙、神色自如。不久某夜天空突然出现长达十余丈的流星,半壁天空火光如柱,边章、韩遂军营中战马狂鸣不已,众人以为这是不祥之兆,而董卓趁此良机,突袭边章、韩遂大获全胜。后来孤军深入被叛军包围,董卓命令士兵在河中筑起堤坝捕捉鱼虾迷惑敌人,以此掩护伺机悄悄撤退,居然做到了军队毫发无伤。

董卓初到洛阳时,手下的兵力不超过3千人。为了一开始就给洛阳造成一种强烈的军事威慑影响,他每隔四五天就命令所部晚上悄悄溜出洛阳,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荡荡开进洛阳,战鼓震天,旌旗招展,俨然千军万马源源不断。包括朝廷官员在内的所有洛阳人们,都被董卓如此强大的实力所吓倒,不敢有丝毫越轨行为。

图3 吕布(?-198),字奉先

后来他又利用吕布杀死丁原,接收了全部京城防卫部队;挑拨吴匡和何苗的矛盾坐收渔翁之利,不费一兵一卒吞并了他们的军队,真正实现了兵强马壮。

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出师不利,于是带着汉献帝迁都长安暂避锋芒,同时靠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不断对各地军阀进行挑拨。不出所料,不久关东联军便开始陷入内斗,孙坚被刘表部下黄祖所杀,袁绍、公孙瓒等人也相继爆发战争。如果假以时日,董卓真的“卷土重来未可知”,但历史没有如果,不久他被吕布等人所杀。可见董卓战略、战术虽然不及同时代的曹操、诸葛亮等人,但水平也确实不低。

图4 董卓(?-192年),字仲颖

  • 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拨乱反正”

董卓出身西北地方军阀,不像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家族那样受到世家大族的顶力支持,如何获得更多的政治支持成为摆在董卓面前的首要难题。

控制首都洛阳后,董卓开始了收买人心、扩充政治势力之路。先是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自己升迁为太尉,掌管了全国军事和前将军事务。又自封郡侯,拜国相,跃居三公之首,掌宰相权,利用政治上的合法身份,任命中央、地方的大小官职。为了获得更多文人、士大夫的支持,董卓针对“党锢之祸”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拨乱反正”。

“党锢之祸”是东汉中后期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宦官集团的获胜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要么被杀、要么被监禁,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董卓上台后利用手中职权积极为陈蕃、窦武以及其他的党人平反,恢复其名誉及待遇,又重点提拔党锢之徒陈纪、韩融等人,就连当朝大文学家蔡邕也受到重用,三天之内历遍“三台”,官至宫廷随从官。

图5 刘协(181年—234年),即汉献帝

一番动作下来,董卓基本上已经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主要政治力量,整个东汉王朝已经基本上都处在他的控制之下。

上帝与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随着权力的不断扩大,董卓专横跋扈、暴虐不仁的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屠杀无辜官员平民、焚烧洛阳……种种罄竹难书的恶行使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最终,董卓死于王允和吕布的联合谋杀,尸体被插入灯芯做成了连烧多日的“大蜡烛”。

董卓死了,死有余辜。我们不能只看到《三国演义》中他那暴虐的一面,还要认识到他了不起的一面,凭着不凡的军事、政治才能,他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舞台上占据了重要而又极不光彩的一席之地。

文:辽逸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太守   洛阳   叛军   长安   宦官   刺史   匈奴   东汉   联军   太后   朝廷   手下   皇甫   军队   皇帝   真实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