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

刘禅作了41年皇帝,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

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平庸之辈”或“绝非庸才”之类笼统的评价。

显然,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刘禅应当得到更为全面、细致的评价。

权力游戏:历史级

在权力这个事情上,刘禅可能是同时代君王中最优秀的一个。

刘禅登基时,“以父事”诸葛亮,“政由诸葛,祭则寡人”,一切由诸葛亮做主。

不过,234年,诸葛亮就去世了。

也就是说,在刘禅长达41年的帝王生涯中,诸葛亮只陪他走了12年,后面有接近30年是刘禅自己走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一面让蒋琬“总理国事”,维系执政的平稳,另一面又不再设立丞相,开始逐渐收回权力。

一开始,蒋琬虽“总理国事”,但集中于汉中的蜀军主力由刘禅的舅舅,汉中都督吴懿统领。

此后,蒋琬进为大司马,录尚书事,而费祎也进为大将军,也录尚书事。虽然蒋琬在军政地位上都高于费祎,但是,由于费祎也既管军事,也能过问全部政事,所以,蒋琬、费祎二人算是权力交叉,相互制衡,又各有侧重。

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其政”,算是成功收回了大权。

而且,尤其难能可贵的事情是:三国之中,蜀汉是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血腥宫廷内斗的国家。也就是说,在刘禅君臣的运作下,蜀汉的政局是最为稳定的。

而且,同样难得的是:蜀汉的派系斗争一直十分激烈。尤其到了后期,黄皓、姜维、诸葛瞻等人各自水火不容,但刘禅基本上能比较和平的“摆平”争执,并无需采取激烈的手段。

可以说,刘禅能够四平八稳,不动声色地掌控权利,并实现对权力的分配,就权力操控之术而言,刘禅胜过同时代的其他君主、权臣。

凝聚力:不合格

权力操控,刘禅是顶级的。

然而,一个“老板”,不仅是要让内部权力平衡,更要让内部真正的凝聚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战。

这,正是刘禅与英明之主的差距所在。

刘禅自摄政时期,尽管内部没有大的血腥内斗,但内部也一直不能凝聚到一起。

费祎时期,姜维与费祎的关系就很紧张,甚至有人说费祎就是姜维派人刺杀的。

姜维北伐时期,军队的团结更是大问题。

段谷之役,姜维约汉中都督胡济会师作战,但胡济按兵不动。结果,战后,姜维降职。胡济反而得到了提拔···

此后。诸葛瞻与黄皓不和,却又与黄皓一起上奏,请求撤掉姜维的大将军之职,而姜维也提出要杀黄皓。

最后,姜维为避祸,远避沓中,这是后来蜀亡国的重要军事原因···

除此之外,一些益州本地派,先是唱衰北伐,后又高唱“亡国论”···

总之,刘禅能够凭借高超的手腕实现制衡,但却根本没有才情凝聚人心。

治理之能:合格

影视剧演到刘禅时,一般都有刘禅在后宫流连忘返的镜头。

实际上,在私生活方面,无论是后宫规模,还是宫阙基建,刘禅都是相对克制的一个。甚至可以说,在三国时期掌握实权的皇帝中,可能只有他父亲刘备比他表现好一些。

对于刘禅时期蜀国的经济情况,人们最喜欢引用的是东吴使者的评价:民有菜色。

所谓“民有菜色”,其实也就是营养不良,这在古代并不算特别糟糕。史书对曹睿、孙权、孙皓等人治下百姓生活的描写,是更加不堪的。

而且,费祎“家不积财”,姜维“家无余资”,蜀汉统治集团一直没有大的贪腐问题,保持了相对廉洁、清明。

据《中国人口史》统计,三国时期,蜀国爆发的农民起义的数量只有魏、吴的1/8,是其中最少的(即便将疆域、人口等不同因素考虑在内,蜀汉的比例也依然是最低的)。

东晋时,人们在益州发现,人们还是敬仰、祭拜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英雄,这也正说明:蜀汉的统治一直是比较得人心的。

在蜀汉频繁北伐,甚至透支国力的情况下,能做到这样,确实是十分难得的。

可以说,换一个时代,刘禅不失了合格的守成之主。

富国强兵之能:不合格

然而,刘禅所处的时代,是乱世。

这个情况下,治理政治,仅仅“清平”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富国强兵”。

这一点,刘禅的答卷是灾难性的。

蜀汉灭亡时候,蜀汉有:户28万,口94万,甲士10.2万,吏4万,米40余万斛,金银各二千金,锦旗彩绢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自221年(刘禅登基前一年)到262年(蜀灭亡前一年),魏国由103万户增长到144.5万户,吴国由47.8万户增长到52.3万户,而蜀国则一直保持在20来万户,甚至人口数还出现了减少(221年人口估计为132万,262年人口味94万)。(数据来源于《中国人口史》)

至于财政方面,国库余的金银錦绢等物,还不够当初刘备入益州时赏赐给诸葛亮、法正、张飞、关羽四人的(每人黄金500斤,白银千斤,钱5000万,锦千匹)···

而参考邓艾当初在淮南屯田的估算,40万斛粮食,尚不够10万之兵一个之食!

可以说,刘禅不但没有实现富国强兵,还把国家带到了真正的山穷水尽。

进取心:强烈

又有许多影视剧,将刘禅描写为一个不思进取的家伙。

其实,刘禅的进取心,是同时代出类拔萃者!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北伐暂时陷入低潮。除了一直反对北伐的益州派,就是蒋琬、费祎这样的人,也都普遍对北伐持消极态度:诸葛亮主持北伐都不能成功,我们又能有什么机会呢?

然而,刘禅一直是北伐态度比较坚决的一个。

238年,司马懿进攻辽东。

刘禅下诏,让蒋琬立刻到辽东,并提出:现在魏明帝凶狠骄横,辽东人民反抗,这是天赐良机。您立刻整军备战,准备与东吴联合行动!

我们知道,辽东公孙渊造反时,是向东吴求救了的。所以,东吴是应邀入援,而蜀国则是真正的积极进取!

当然,后来,司马懿去百日、战百日、归百日,休整六十日,一年解决战斗,吴蜀都没有机会了。

此后,费祎时期,屡屡限制姜维,使姜维北伐兵力常常不满万。

费祎死后,姜维北伐的规模开始越来越大。

后人都说是姜维北伐,无论认为他是穷兵黩武还是雄心壮志,都把账算在姜维头上。

其实,当时,满朝大多反对北伐,甚至连张翼、廖化这样的武将都反对北伐了。如果不是已经“自摄其政”的后主全力支持,姜维又如何能“穷兵黩武”呢?

总之,刘禅本人,是绝对的“鹰派”!他的进取心是不应被忽视的。

逆境能力:不合格

然而,刘禅却缺乏英主百折不挠的斗志。

邓艾兵临城下时,蜀汉仍有一战之力。

当年,刘备攻成都,刘璋尚能坚持数月,足见其城池之坚。

何况,邓艾兵将虽精,但小道偷渡而来,兵力不足,补给困难,且显然不可能携带足够的攻城器械。

尽管近卫部队已经随诸葛瞻在绵竹报销,但刘禅如果发动民众登城抵抗,邓艾是没有机会短时间攻下的。

此时,姜维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尚完好,而霍弋在南中的军力也有一定的部队。

何况,蜀中大部分地区仍为蜀汉所有,仍可以紧急征发,而东吴的援军已经派出。

即便成都不守,也可南撤至江州,重新组织抵抗,江州等地有兵有粮有回旋余地,事情尚有可谓,军事无必败之理。

可以说,到此时,虽然即便抵抗,也有不小的概率最终失败,但如果刘禅有其父百折不挠的斗志,蜀汉尚未到必然灭亡的地步。

只是···刘禅君臣满朝为邓艾的突然出现所吓到,举国不战而降!

军事指导:中等

刘禅没有很多军事斗争的经验,军事,大多委托于诸葛亮、姜维等人办理。

不过,作为天子,刘禅还是有几次干预了军事行动,并从中展现(暴露)自己的水平。

1、比蒋琬靠谱。

蒋琬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想法: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因秦岭难行,粮草困难而失败,不如改变进军路线,沿沔水而下,取魏兴、上庸等郡。

显然,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

汉中至上庸之路,水流湍急,“还路甚难”,一旦不利,有覆灭之危,可谓是孤注一掷。

当年魏延“子午谷奇谋”,也是孤注一掷,但是,如果成功,能取长安,“异道会于潼关”,属于“高风险,高回报”。

而蒋琬的这个孤注一掷,也就是夺取贫瘠的东三郡,最多也就是威胁襄阳,风险与收益完全不成比例,属于“高风险,低回报”。

所以,姜维、费祎等人都觉得十分不靠谱。

刘禅没有蒋琬那么二,紧急叫停,才避免了一次军事灾难。

由此来看,刘禅的军事眼光,比蒋琬还是靠谱一些。

2、严重失误。

262年夏,司马昭决心灭蜀,让钟会在关中治兵。

姜维意识到危险,上表后主,建议增派张翼加强阳安关关口,廖化加强阴平桥头,以确保对汉中之封闭及确保姜维回援汉中之路的安全。

然而,刘禅听信黄皓的鬼话,以为敌人终归不会来攻,遂扣住此事。

结果,魏攻汉中时,诸葛绪控制阴平桥头,迟滞姜维回援,而阳安关守将降敌,导致汉中丢失!

如果刘禅采纳姜维之计,纵然不能“聚谷敛兵”,大败魏军,汉中也不会丢失如此之快!后来致命的阴平也未必会暴露于敌!

不久,姜维在剑阁挡住钟会,战局陷入僵持。

然而,远在南中的霍弋认识到蜀汉的形势仍然很危险。因此,提出要率军回援成都。

刘禅却表示成都很安全,拒绝了霍弋的建议。

如果刘禅意识到危险,采纳霍弋的建议,后来又何至于匆匆忙忙让未经战阵的诸葛瞻等人去与邓艾扳手腕呢?

蜀汉在亡国之战中的失败,人们多责备姜维“聚谷敛兵”的冒险,或责备黄皓弄事,其实···此时蜀汉的最高统帅正是已经收回大权的刘禅,而刘禅在战争指导能力上的失误,才是蜀汉此战失败的关键!

总体来说,刘禅的战争指导能力,中规中矩,不像后世唐玄宗那么奇葩,但也谈不上什么见数。

如果遇到一般的对手,可能刘禅还能支撑一阵,但与对面的司马昭相比,确实差距不可以道理计。

情商:超级

个人以为,刘禅的情商,不在乃父之下,即便在历代帝王中,也是佼佼者。

3件事,展现出刘禅出众的情商。

1、劝阻蒋琬。

前面提到,蒋琬有一个靠谱的军事计划。

如果采纳蒋琬的计划,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如果强制阻止蒋琬,又会削弱蒋琬这个首辅之臣的威望。

刘禅没有以下诏的方式要求蒋琬退兵,更没有直接和蒋琬讲道理,而是让费祎、姜维前去,私下以商议的方式阻止。

最后,以蒋琬自己上书调整计划而结束。如此,蒋琬的错误计划不再实施,而蒋琬的面子也保住了,君臣相得。

2、安定夏侯霸。

夏侯霸,是夏侯渊的儿子。

司马家掌权后,与曹爽关系紧密的夏侯霸害怕被牵连,逃到了蜀国。

夏侯渊与蜀汉的关系是极味微妙的:夏侯渊的女儿,当年被张飞所掠,做了张飞的妻子,他们生下的女儿后来作了刘禅的皇后;同时,夏侯渊本人,却是在于刘备军的交战中被杀的。

刘禅见到夏侯霸,只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您的父亲当年与我们交战,是死于乱军之中,不是我先人所杀(两军交战,各为其主。但夏侯渊之死并非我们之间的私仇)!

随即,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说:你看,这可是你们夏侯家的外甥呀!

可以想象,短短几句话,足以使夏侯霸安心,甚至可能还会使夏侯霸心中有一股暖流。

3、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进一步展现了刘禅情商上的过人之处。

司马昭,疑心很重的人。

蜀汉灭亡后,司马家的心腹钟会作乱,绝对使司马昭不再敢信任任何人;而姜维企图复蜀的未遂谋划,则更会加重司马昭对刘禅的疑虑。

因此,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蜀,实际上绝不是一句“亲切慰问”,而是杀气腾腾。

第一次问时,刘禅以“此间乐,不思蜀”作答。

人在屋檐下,韬晦之策并不稀奇,并不能完全打消司马昭的疑虑。

于是,不久,司马昭又第二次来“关心”。

此次,刘禅的表演,彻底打消了司马昭的疑心。

刘禅先是以“拙劣表演”的样子(用词完全是学者郤正的风格),表达了自己思念蜀地。

司马昭一眼看出是郤正的风格,遂问:是不是郤正教你说的?

刘禅做惊奇的样子回答:正是他教我的!

显然,刘禅的表演,就像一个扶不上墙,老实巴交的烂泥。

如此,刘禅得以打消司马昭的疑心,安享晚年。

“乐不思蜀”,被后人认为是刘禅“扶不起”的典型事例。

其实,“扶不起”,正是刘禅必须传达给司马昭的信号!

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刘禅一家性命!

刘禅此举,正是其高情商的表现。

总之,刘禅的情商,绝对是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


诸葛亮曾经评价刘禅“智量甚大”。

当时,诸葛亮是在与友人的信中做出这些称赞的。而当时的诸葛亮,也并没有奉承刘禅的必要。

回顾刘禅的表现,在个人情商、权力关系把握、维系稳定方面,刘禅“智量”确实“甚大”。

而如果是诸葛亮辅政的话,刘禅能够在上述方面做到“甚大”,其实就已经非常不错了。

只是,刘禅在富国强兵、凝聚人心、百折不挠、战争指导方面,确实没有过人之处,如果没有杰出人才补上这些短板,刘禅是无法领导弱小的蜀汉坚持下去的。

若是太平岁月,刘禅或许是不错的守成之主。

但生逢三国时期,刘禅成为亡国之君,并不冤。




历史上的刘禅不是演义、评书里的那个刘禅,不是文人集团为了标榜自己,而吹嘘诸葛亮,而刻意忽视、丑化的刘禅。

诸葛亮自己评价刘禅是: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翻译过来就是: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

当刘备死时,刘禅还是个刚刚成年十七岁青年。刘备将政事交托于诸葛亮,军事交托于李严,但短短几年,诸葛亮就运用政治手段,将李严架空,集军政大权为一身,而刘禅名为君主,实无一点权力,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三国志》中的后主传和诸葛亮传中都没有刘禅主动将国家都托付给诸葛亮的记录,也没有刘禅荒淫纵欲、贪图享乐的记录。陈寿唯一诟病刘禅的,只因为他任用了阉人黄皓弄权。诸葛亮大权在握,支手遮天,刘禅二十二岁时,还把他当成小孩子管束,刘禅不把自己没有的权力“交给”诸葛亮,诸葛亮能还给他吗?!一个被诸葛亮党羽禁锢在宫廷中,连出宫去看一眼都江堰都不被同意的刘禅,除了面子上需要的祭祀活动,才可以出宫的“皇帝”,和一个傀儡有什么区别,他能做什么,能有什么可以让人民知道他的能力呢?!

除了诸葛亮的党羽和被荆州势力压制的服服贴贴、心怀怨愤不平的东、益二州本土势力外,荆二代中也没有一个可用之才,禁锢深宫的刘禅除了阉人黄皓,他还可以用谁来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呢?!黄皓是个阉人,他帮助刘禅夺回军政大权,他弄权,刘禅再收拾他,不比收拾诸葛亮、费袆、蒋琬、姜维更容易吗?!实际上,黄皓只是刘禅夺回权力的工具,虽然他在费袆、蒋琬死后,顺利夺回了政权,却在夺回军权时失败了,姜维及时逃回汉中,拥兵自重,延续了拖垮蜀汉政权的失败战争,国家的军队常年在那屡败屡战,国家怎么可能治理的好,一个只有政权,没有军权的跛脚丫皇帝,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国家经不起常年战争的消耗,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去为军队服务了,国家的财力也大多投入到军事上了,国家经济靠什么来发展,靠谁来繁衍生息呢?!

后人常受演义、评书和无用文人们的鼓惑,对真正的历史记录一无所知,把姜维建议刘禅派兵防守阴平、阳关,黄皓问卜,告诉刘禅魏兵不来,他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群臣,就不顾史书记录的事实,把实际上还是采纳了姜维建议,并及时派出了援军的史实,说成刘禅只顾贪图享乐,没有采纳姜维建议的谣言传了近两千年。姜维建议刘禅派兵防御的阴平与邓艾所偷渡的阴平山,根本不是一回事,虽然同叫阴平,但姜维所建议的阴平关是在今天的甘肃,而邓艾偷渡的阴平却是今天四川的阴平山,它位于阴平关、阳关、剑阁的深远后方,如果不是姜维放弃祁山险道不守,放曹魏军进汉中,偷渡阴平,根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在邓艾偷渡阴平之前,刘禅派出的援军就己经到达阴平关,还与交战失败的姜维在阴平关会合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刘禅又派出了最后一支还忠于自己的军队,在才干平庸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的率领下,被不听劝告的诸葛瞻白白浪费了,坐看邓艾夺取涪关得以喘息、补给,错失蜀汉最后的屏障,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骨气、气节从来不是成大事者的品质,成大事者,当审时度势,能屈能伸,懂得委屈求全,待机而动,留得青山在,而不是慷慨赴死。诸葛瞻之败,刘禅己无人、无兵可用,成都号称还有几万兵,实则己非刘禅可用,群臣一片请降之声,城是守不住的,明知失败,何必拉百姓无谓牺牲呢?!

刘禅聪慧过人、能隐忍,懂得权谋之术,审时度势,爱民不惜自损,其奈不得天时、人合,空有地利尔。欲成大事,孔明之流切不可大用,忠臣不等于良臣、成事之臣。勤奋不代表能做正确的事,好心办坏事,是经常发生的事。




史载,景耀六年(蜀汉年号,公元263年)夏,曹魏大将邓艾偷渡阴平,在绵竹大破蜀汉卫将军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绵竹之战,诸葛亮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尚书郎张遵(张飞孙)、黄崇(黄权之子)阵亡,蜀汉御林军几乎全军覆没。破绵竹后,邓艾率部直逼成都 。蜀后主刘禅在光禄大夫譙周的劝说下不战而降,立国42年的蜀汉王朝名实俱亡。“扶不起的刘阿斗”从此成为历史笑柄,蜀后主刘禅也成为昏聩庸碌之君的代名词。

刘禅在实力尚存的情况下为何放弃抵抗?

中国历代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而儒家文化最崇尚气节。打不打得过是一回事,敢不敢拼又是另一回事。从彼时蜀汉朝野的情况看,虽然被邓艾直捣腹心,但实力尚存,完全可以与孤军深入的魏军较量一番甚至关门打狗的。

先看看蜀国的情况。据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司马昭出兵灭蜀、邓艾偷袭阴平时,蜀汉除失掉汉中外,国力并未遭受太大的损耗。当时蜀汉尚有“领户(户籍)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两千,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两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

由此可见,蜀汉在绵竹被邓艾全歼的只是部分守护成都的卫戍军队,主力精锐十万两千仍保存完好。蜀军主力大都部署在汉中、剑阁一线,基本未遭重创,加上国库钱粮充足,主将姜维足智多谋、能征善战,大可与魏军放手一搏,甚至将邓艾孤军一举全歼也不是难事。可刘禅为何在实力尚存的情况下,不做任何抵抗,竟轻率的献城投降了呢?

邓艾虽兵临成都城下,但孤军深入,早已是强弩之末

彼时的邓艾,虽已突破阴平,攻陷绵竹,但他麾下的军队人数有限,西晋史家袁准估计邓艾率领的奇兵最多在一万人左右。《三国志·魏书·邓艾传》记载:“四年秋,(司马昭以魏帝曹奂的名义)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当时邓艾、诸葛绪皆归大将军钟会统辖,分别统领三万人马征讨蜀国。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不下时,邓艾自告奋勇率偏师冒险偷渡阴平,他为了涉险出奇,又把参战人员进行精简,挑选精锐,裁汰老弱,最后随他从阴平入蜀的兵力大约在一万人左右,这点是基本可信的。

邓艾虽然出其不意来到成都平原,但将士长途奔袭、疲乏不堪 ,早已成强弩之末之势。刘禅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为何放弃抵抗,不战而降呢?

史书对刘禅的评价是“资质平庸之君”

袁准在《袁子》说:“(诸葛亮)事凡庸之君(指蜀后主刘禅),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由此可见,在西晋学者袁准的眼里,刘禅资质平庸,若不是诸葛亮呕心沥血、竭尽全力的辅佐他,他哪能在位41年?蜀国早八百年就完蛋了。

从刘禅继位后执政的情况看,不论从能力还是血性上比较,一点都看不出他是一代人杰刘备的儿子。从《三国志》、《汉晋春秋》等史籍中所记来看,刘禅对治国安邦相当外行,虽然他爹刘备煞费苦心给他留下了一个行政效率颇高且能相互制约的管理团队,但他却不能妥善加以利用,反而对这些智勇兼备之人深怀疑惧,却凭直觉对那些与自己朝夕相处、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宦官宠信异常,所以大太监黄皓就成了刘禅执政期间最炙手可热的“柱石之臣”了。

刘禅智商似乎很一般,对治国理政更是无从下手、一脸茫然,他的问题让辅政大臣诸葛亮感到很棘手。但忠心耿耿的诸葛亮为不负刘备重托,不得不耐心教化他 ,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地教导刘禅如何治国,如何知人善任,如何与民生息,不厌其烦的将一些基本治国方略灌输给资质不高甚至略显愚钝的蜀后主。从《出师表》中透露出的一些信息可以让后世解读出一位托孤老臣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更能品读出一位治世能臣对一个庸庸碌碌的外行君主的万般无奈。

假如刘禅拼死固守成都,历史很可能被改写

还是回到曹魏灭蜀之战上来。邓艾冒险深入到蜀汉腹心成都平原时,因为翻越阴平险道时需披荆斩棘、穿越七百里渺无人烟的崎岖山路,最险峻之处甚至要“攀木缘崖”才能通过,可想战马和攻城所用的大型器械是无法携带的,即便他直捣成都,若想一举攻下城池,必须有比守城兵力多数倍的力量才行。成都是蜀汉核心,刘备父子在此经营了四十多年,城池坚固,防守严密自不必说,仅凭邓艾那支孤立无援的疲惫之师是无法攻克的。而且可以推断邓艾的部队是一支丢弃了战马的步兵,善于骑战的魏军失去了战马,与长于山地战的蜀军相比也就失去了优势。如果刘禅组织得当,不但能守住成都,甚至还可以瓮中捉鳖,一举团灭已成强弩之末的邓艾孤军。

此时的成都,魏军虽然已经捣入平原地区,但周边的要隘大都存在,姜维率主力仍在剑阁抵抗钟会的魏军大部队。且西边的郫县、汶山、龙鹤、白马、冉駹、匡用等战略要地均未失,均由五围牙门之兵固守。东面姜维率数万主力大军从剑阁撤至广汉郪城。罗宪率军驻守江州(今重庆)。南面的南中七郡 (在今天的云南)由将军霍戈镇守,彼时他已经集结好军队准备进援成都。北部的重镇雒城还没有失守,姜维的军队踞此不过七十里。汉中虽失,但外围靠近巴蜀之地尚有王含、蒋斌、柳隐率蜀军坚守,钟会虽出阳安关,但受其牵制,一时很难入蜀。

如此可见,蜀汉的十万大军基本完好无损,虽然成都守军人数不多,但毕竟有高耸城池为依托,假如刘禅据城坚守,待援军抵达后,完全可以将孤军深入的邓艾军“包饺子”。当初刘璋不也在成都抵抗大举围攻的刘备长达一年多吗?刘禅在有利的情况下为何不战而降?他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的窝囊废吗?

刘禅献城投降,原来也有不为人知的苦衷

《三国志·蜀书·譙周传》记载:“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意思是邓艾兵临城下时,后主刘禅召集群臣商讨对策,大家面面相觑,均束手无策。

和小说描述不同的是,历史事实不像人们一贯认知的那样——大臣英勇无畏、主张誓死抵抗,皇帝贪生畏死,决定献城投降。

《三国志·譙周传》还记载过这样一段话:“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

大意是刘禅与群臣商讨对策时,有人主张投奔盟友东吴,有人主张逃往南中(云南)。可以明显的看出,没有一位大臣主张坚守成都,等待援军的。

通过这些情况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蜀汉的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没有必胜信心,大家一致认为坚守待援毫无胜算。

首先,诸葛瞻惨败绵竹,已经使蜀汉高层的心理受到严重打击。而绵竹一失,成都无险可守,门户洞开。

之前的蜀国,国力虽不强盛,但为拓展战略生存空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十一伐中原,都是主动发起进攻打曹魏,这次变成曹魏主动进攻打自己,攻防角色互换得太过突然,被动防守的准备不足,导致君臣信心崩溃,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御和抵抗。

其次,因古代通信条件所限,对方的兵力部署和前线的战况成都并不知晓。因为情况不明,见邓艾兵临城下,刘禅等人还以为魏军主力已经彻底攻破了蜀军的边防线。由于姜维率数万精锐屯守剑阁,存亡不明,且远水难解近渴,蜀都的人们自然丧失信心,无心恋战。假如刘禅知道逼近成都的只是魏军的一支人数有限的“敢死队”, 他也一定会誓死抵抗,坚守待援的。

假如这样,历史或许就会是另一番模样了。至少蜀国的国祚还会往后延续几年,不至于那么快就灰飞烟灭了。

刘禅放弃抵抗,缴械投降,邓艾兵不血刃进入成都,有人说与诸葛亮有关

据《三国志》记载,当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中原,在《出师表》中对刘禅说:我们自己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啥意思呢?原来三国中以蜀国实力最弱,蜀汉君臣长期以来信心不足,高估对手,低估自己。这次邓艾长驱直入、直捣成都,这个长期存在的弱者心理终于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集中爆发了。一旦彻底丧失信心,局势就难以收拾了。

刘备死后,诸葛亮专权,臣强主弱的局势不可避免 。刘禅从自身安全考虑,将蜀军主力全部外调:李严长期率军驻扎白帝城永安关,诸葛亮则统大军屯扎在汉中,导致成都防务异常空虚。

加上蜀国长期施行严刑峻法,诸葛亮、姜维屡屡用兵,百姓不堪征调,早已力竭,民心已经尽失。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蜀本谓敌不便至,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迸山野,不可禁制”。蜀国认为魏军不容易攻进来,就没有进行必要的防御准备,等听到邓艾已进入阴平,老百姓人心惶惶,都出城躲到山里去了,官府无力禁止。

由此可见,蜀汉已失去民心,社稷存亡之际,已没有百姓愿意与成都共存亡了。

刘禅资质平庸,胸无大志,无谋无勇,妥妥的昏君一枚

国家遭遇外敌入侵,风雨飘摇之际,君臣百姓应该抱成一团,同仇敌忾,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但是长期以来,蜀汉刑罚严酷,税赋、杂役沉重,加上连年征战,且徒劳无功,未得中原尺寸之地不说,百姓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因此已无人愿意再为刘汉小朝廷出力了。

所以在蜀汉群臣看来,大兵压境之际,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逃,要么降。抵抗是不可能抵抗的。

光禄卿大夫譙周劝刘禅说,逃跑不可行,如果逃到孙吴,寄人篱下的滋味不好受,并且魏国灭蜀后必攻吴,假如乘势灭掉东吴,您最终还是得成为魏军俘虏,或许会二次受辱。假如您逃往南中,魏军必紧追不舍,而且南中诸夷(少数民族)或许还会乘乱造反。最好的办法就是投降魏国,而且魏人为了诱降东吴,一定会厚待蜀国降君的。

刘禅采纳了譙周建议,献城投降,还下令姜维投降钟会。刘禅举国投降后,除杀妻自刎的北地王刘谌外,也算保住了身家性命,并且被魏王曹奂、权臣司马昭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安乐公” ,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待。

有人说,刘禅并不傻,还颇有心机,比如他在魏国耽于享乐,沉溺于声色狗马中不可自拔,是为了迷惑司马昭。在司马昭询问时他竟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蠢话,其实是在韬晦自保,不仅消除了司马昭的疑忌,还得以善终,这不是有大智慧吗?可事实是,他仅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否则也不会重用奸宦黄皓,掣肘姜维,将蜀汉朝堂弄得乌烟瘴气,若不是诸葛亮、蒋琬、费祎 、姜维等人的尽心辅佐,凭刘禅的个人能力,不要说能在位41年,就是在位一年都够呛。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对于刘禅,有很多误解,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似乎已经被完全定格了:刘禅就是一个昏君,整体无所事事,最后导致蜀汉灭亡,最可恨的是,他最后还是投降的,还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来。

语文课本中就有学到过曹冲称象,遗憾的是,曹冲的聪明引起了曹丕的嫉妒,加上不知道收敛低调,最后被毒害。曹植就别说了,曹丕对他一直怀有敌意,才会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

曹丕在位时,国力强盛,算是一位明君。但天妒英才,文武双全的曹丕在位6年时间就驾鹤西游了,把帝位传给了曹叡。
遗憾的是曹叡并没有继续发扬曹丕的聪明才智和宏图大业,前期还能理政,后期直接沉溺于美酒女色之中,弄得乌烟瘴气。魏略》记载,他的后宫人数众多,共达到了数万人之巨,在位时间13年后驾崩。
随后曹芳,曹髦和曹奂都没有大的作为,反而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一代枭雄,打下的江山最后还是拱手相让给司马家族,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结局。

再来看看东吴,孙权自然不用多说,他与刘备而论,不能与刘禅而论。吴国历史上共有4位皇帝,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和孙浩。这东吴与曹魏比起来,自然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除开孙权,孙亮竟然被权臣孙綝废除皇位,简直可悲。孙休在位仅仅6年,无所作为,还好在没有出大的问题。最后一位孙浩简直拿不上台面,在位16年时间,沉溺酒色,滥杀无辜。无论是能力,还是口碑,都是坏到了极致。
反之,刘禅就不完全不一样了。他在位时间就长达41年,光这一点就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而且刘禅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皇帝,这一点随刘备。


223年至263年在位,共计41年,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活了64岁。

按照这个年纪来算,刘禅在三国时期算是很长寿的皇帝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中能够安安稳稳的生活64年,可想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刘禅并不是一个愚不可及的人,只是他生在了三国最弱的一个国家,成为了三国第一个亡国之君,所以才会背负上扶不起的阿斗的罪名。

刘禅统治蜀汉的时间长达41年,是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独立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在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出现过一个权臣,没有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叛乱,是三国时期最稳定的国家。
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只是一个17岁的少年,为了保障蜀汉的稳定,刘禅将蜀汉军政大权都交给了诸葛亮,让诸葛亮拥有了开府的权利。从诸葛亮开府一直到诸葛亮去世,经历了长达十年的时间。

在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虽然刘禅的旧部亲信都已经去世,但是刘禅仍然轻而易举的就接管过来了蜀汉的军政大权。在正式掌权之后,刘禅将丞相的权利一分为二,分别交给了蒋琬和费祎,保证了蜀汉内部的权力平衡。在之后的30年里面,蜀汉都没有出现过权臣专权的情况。

夏侯霸投奔蜀汉的时候,因为父亲夏侯渊被斩杀而心中不满,刘禅特意召见夏侯霸,让皇子们出来拜见舅舅,对夏侯霸说:“你的父亲是在战乱中而死,并不是我的父亲手刃的。”然后刘禅指着皇子们说:“这都是夏侯家的子孙!”

刘禅的两任妻子都是张飞的女儿,张飞的老婆是夏侯霸的堂姐,所以刘禅才会这样说。从刘禅开导夏侯霸的事情来看,刘禅是一个很有头脑的人,并非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刘禅的缺点是比较贪玩,从刘禅继位一直到蜀汉灭亡,刘禅一直都是坐镇幕后,蜀汉的大小事务前期由诸葛亮负责,中期由蒋琬和费祎负责,后期由董允、黄皓、姜维负责。

由于刘禅长期不管理朝政,蜀汉后期的国力越来越弱,特别是董允去世之后,蜀汉已经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然而刘禅仍然只顾着玩耍,不愿意管理朝政,只要蜀汉的大权牢牢掌握在刘禅的手中,刘禅绝不愿意管理大臣之间的争斗。

投降无错,恰是顺应历史趋势

很多人认为,刘禅的投降证明了此人的庸碌无能。但笔者想说,这是最最错误的看法。刘禅的投降恰恰证明了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能够忍辱负重的大人物。三国鼎立的后期,魏国实力远超蜀国和吴国。毕竟东吴和蜀汉都是偏安一隅,在南方占据着一两个州在苦苦支撑。要知道,魏国可是拥有整个北方。

当时南北不论是在经济还是人口上,北方都远胜于南方。所以他明白即便是集齐全国之力来对抗魏国,好一点儿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不好的结果就是家破人亡。蜀汉的胜算是渺茫的。连年的刀兵已经让川蜀地区的百姓不胜其烦了,家家都在举白幡,大家都希望不要再打仗,能够过上安稳的生活。刘禅深知民众心中所想所念,故而与其负隅顽抗,为何不顺应民意向魏军投降呢?

历史应该为刘禅正名

他也知道,作为汉家正统,自己的投降将会在后世史书上给自己留下骂名,可是在他心里,人命远远比名声更为重要。事实上,刘禅投降以后确实保佑了川蜀一方的平安。不管是百姓,还是贵族,他们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当然,刘禅自己也是被给予了很好的待遇,但实质上他每天都在刀口生活着,一个不对就可能葬送了自己。所以他才装疯卖傻。

刘禅这是用自身性命和荣耀换取了一地百姓的平安,到头来却得到的是他人的谩骂,实在是觉得这世间真是不公。在笔者看来,如果有人讨厌刘禅,只能说讨厌他的人是那种把名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的人。

刘禅只是跟他们的想法不同,他是把人命看得比荣誉更为珍贵。而这两种想法实际上都没有错,错的只是那些歪曲事实的史官,他们没有以一颗公正之心去记录历史,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想法来揣摩历史人物,应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你是如何看待刘禅的?




刘禅是蜀汉最后一任君主,他一共当了四十一年皇帝。

最开始的十一年是相父诸葛亮掌权辅政,刘禅只是当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刘禅才亲自执政。

蜀汉帝国在他的手中又运行了三十年,直到邓艾兵入成都才灭亡。客观的来说,后主这个人是有可取之处的,有功也有过。

刘备自从夷陵之战败退回国后,很快就病死,临死前他托孤诸葛亮,甚至说出如果阿斗不争气的话可以取而代之。诸葛亮感激涕零,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永远忠于蜀汉王朝。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怎样的?别被电视骗了,在位41年,投降是对的,大家认为呢?

对于刘禅,有很多误解,一句“扶不起的阿斗”似乎已经被完全定格了:刘禅就是一个昏君,整体无所事事,最后导致蜀汉灭亡,最可恨的是,他最后还是投降的,还闹出了乐不思蜀的笑话来。

刘禅既然如此不堪,为何他能在位41年?刘禅即蜀汉怀帝,223年至263年在位,共计41年,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活了64岁。

按照这个年纪来算,刘禅在三国时期算是很长寿的皇帝了。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乱世之中能够安安稳稳的生活64年,可想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三国时间最强大的曹魏,历史上一共有五位皇帝,分别是曹丕,曹叡,曹芳,曹髦和曹奂。曹操是一代枭雄,有流传至今的名言:“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足以证明曹操的心狠手辣,受到这样的父亲的影响,曹丕有过之而无不及。

语文课本中就有学到过曹冲称象,遗憾的是,曹冲的聪明引起了曹丕的嫉妒,加上不知道收敛低调,最后被毒害。曹植就别说了,曹丕对他一直怀有敌意,才会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悲剧。

曹丕在位时,国力强盛,算是一位明君。但天妒英才,文武双全的曹丕在位6年时间就驾鹤西游了,把帝位传给了曹叡。

遗憾的是曹叡并没有继续发扬曹丕的聪明才智和宏图大业,前期还能理政,后期直接沉溺于美酒女色之中,弄得乌烟瘴气。魏略》记载,他的后宫人数众多,共达到了数万人之巨,在位时间13年后驾崩。

随后曹芳,曹髦和曹奂都没有大的作为,反而被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一代枭雄,打下的江山最后还是拱手相让给司马家族,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结局。

东吴,孙权自然不用多说,他与刘备而论,不能与刘禅而论。吴国历史上共有4位皇帝,分别是孙权,孙亮,孙休和孙浩。这东吴与曹魏比起来,自然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除开孙权,孙亮竟然被权臣孙綝废除皇位,简直可悲。孙休在位仅仅6年,无所作为,还好在没有出大的问题。最后一位孙浩简直拿不上台面,在位16年时间,沉溺酒色,滥杀无辜。无论是能力,还是口碑,都是坏到了极致。

反之,刘禅就不完全不一样了。他在位时间就长达41年,光这一点就是其他人无法比拟的。而且刘禅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皇帝,这一点随刘备。

诸葛亮是元老,跟随刘备打江山的,自然要信任。所以刘禅大胆的放权给诸葛亮,后面的姜维也一样,五次北伐战争,刘禅也是支持的。可见刘禅并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也是有雄心壮志的。只不过在晚期宠信宦官黄皓,导致了蜀汉逐渐走向衰弱,最终灭亡。但这也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蜀汉的命运不是一个刘禅能够改变的。

说到最后,刘禅不战而投降,这并不是懦弱,而是大胸怀的体现。诸葛亮五次北伐,已经耗费了蜀汉大量人力财力。虽然还是有和魏国一战的实力。但这也只是再继续劳民伤财罢了,败是注定了的。选择投降,百姓不会再遭受战争的苦难,这何尝不是一位明君应该做的事情呢?

打过来的时候,他没怎么挣扎,干干脆脆的就投降了,迁往洛阳受封为安乐公。

做为亡国之君,他个人是深感耻辱的,而且肯定会被曹魏的权贵嘲笑,索性装成蠢笨享乐之人,传出“乐不思蜀”的名声。

但对于蜀汉的老百姓来说,他们并不在乎做皇帝的是谁,他们关心的是能不能吃饱穿暖,希望的是战火不起。一将功成万骨枯,只要打战,无论胜负难过的都是老百姓。

所以他们更喜欢刘禅这样的君主!

历史上真正的刘禅,并不是电视里面演的那样,扶不起的阿斗。他能在位41年,就已经足够能说明,他很不简单。即便开疆扩土他算不上勇猛,但守家算得上一流。

总结:刘禅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只是他没有把聪明用到合适的地方。不过刘禅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昏君,刘禅统治时期蜀汉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朝廷内部也没有权臣专权,而且刘禅没有大兴土木,他的昏庸仅仅表现在不亲自管理朝政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南中   绵竹   魏国   剑阁   蜀汉   阿斗   东吴   汉中   阴平   司马   蜀国   后主   成都   诸葛   夏侯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