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诸葛亮躬耕地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官方早就盖棺定论,只有南阳网民在争。总有民科想要吊打爱因斯坦和牛顿,总有民研要挑战权威




襄阳为了经济效益,南阳为了中国历史!




只要记住在汉朝的行政划分,南阳郡管的37县沒有南阳(当时叫宛城)。而晋魏、南北朝、隋朝这些早期诸葛亮都指向隆中,没有一条是卧龙岗。

卧龙岗只在唐朝后出名,得益南阳地名,並非是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也不可能三次深入到曹操地界。

最早记载诸葛亮是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蜀书》明确指出"亮随叔父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与诚,厚相结纳。”。 呼应表明襄阳隆中!这是最早记载诸葛亮是西晋史学家:陈寿。

殷芸小说(诸葛亮死后的300多年)。"卷六 吴蜀人 119 武候躬耕于南阳,南阳是襄阳墟名,非南阳郡也。 120 襄阳郡有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它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地极高,云是避水台。宅西有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为《染甫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嗣自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南朝梁514~516年,诸葛亮后300年左右,殷芸箸《小说》说:”襄阳郡有诸葛孔明故宅,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避水台。宅西有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而为《梁甫吟》,因此山为乐山,嗣有董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南朝宋(约诸葛亮后200年的《荆州图副记》说:"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出自唐李善注(37卷、表上、诸葛孔明出师表)。

诸葛亮后三百年左右的南朝刘宋(420一479年)盛弘之的《荆州记》中说"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引盛弘之《荆州记》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诸葛亮后二百多年的晋。王韶(379一435年)《南雍州记》提出"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今涸无水。盛弘之记云:井深五丈,广五尺,堂前有三间屋地,基址极高。云是孔明避暑台。宅西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琴,以为梁父吟。因名此为乐山。先有人家居此宅,衰殄灭亡。后人不敢复憩焉。齐建武中,有人修井,得一石枕,高一尺二寸,长九寸。献晋安王,习凿齿又为宅铭。”

诸葛亮死后二百多年的朝代:北魏郦道元的巜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亊,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

说得够明白了。

至于后来的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连续有记臷。这些都是几干年一字不差传承下来白纸黑字!

1986年12月8日国发〔1986〕104号《国务院批转建设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报告的通知》明确襄阳是诸葛亮学习、生活地方,同时指出现在南阳市只是记念地方。 1989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招集全国的历史、社会、地理、考古学专家做了诸葛亮居住地的专题研究认为襄阳,三年后再次肯定襄阳。

诸葛亮否认宛城卧龙岗。"出师表”和“三顾茅庐”均出自陈寿《三国志》,其中“躬耕于南阳”指南阳郡(南阳郡也包括宛县及其它36县),从三顾茅庐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分得很清楚的,卧龙岗不可能是躬耕地!《三国志》的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将刘备的随从人员关在门外单独与刘备谈天下大事说:“荆州北据汉沔”将来取了四川后,憧景“待天下有变”时由四川北伐,同时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两路进攻曹操。当然是宛县(现在的南阳市)、洛阳在曹操手里,是要夺取过来的。这是三顾茅庐真实情景。可见躬耕于南阳不是指宛城卧龙岗,卧龙岗的三顾无疑是假的!秦、汉行政设置基层是县,有宛县、没有南阳县。正史《史记》就这样记载!百年后裴松之注《三国志》补实诸葛亮在隆中,《三国演义》更直接说是襄阳城西二十里。南阳地方志也承认隆中。




如果不辩论清楚,南阳就会变成襄阳了。南襄两地躬耕地之争的核心证据是什么?

诸葛亮躬耕地的核心证据是什么?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亲口所言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而时间点就是《三国志》陈寿记载的“玄死,亮躬耕陇亩”“诸葛孔明,卧龙也”,经考证 这个时间是建安二年至建安十二年。除了“南阳”,诸葛亮和《三国志》没有提及其他任何一个与躬耕地有关的地名。

所以,南襄两地争论的核心焦点就应该是诸葛亮说的这个“南阳”其所指,史书记载的汉晋时期的“南阳”是哪里,哪里可以称为南阳!哪里有被人称为南阳的记载,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就应该是哪里,因为诸葛亮不可能与当时的史书记载相悖。而哪里没有被人称为南阳的记载就不可能是诸葛亮说的“南阳”,因为诸葛亮同样不可能别出心裁的称一个小山村为“南阳”。

在众多史书记载中,用南阳、南阳城、南阳郡代指郡治宛县的记载比比皆是。《史记》有“南阳西通武关”;“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南阳”,这是南阳与宛互指的最早记载;《后汉书》有“俱攻破南阳,斩莽前队大夫甄阜”,“汉兵起南阳至昆阳”。这里的“南阳”毫无疑问指的都是宛城;《后汉书·天文志》有“四年三月丁卯,安帝巡狩,从南阳还,道寝疾。至叶,崩。”帝“幸南阳,又幸章陵”。这里边“南阳”与南阳郡所属的叶、章陵同时存在,而王莽更是直接将宛县改为南阳县,晋《南雍州记》记载:“南阳县西七里,有梅溪”。另外,《三国志》记载孙坚“比至南阳”;甘宁“因居南阳”;诸葛亮《后出师表》记载曹操“困于南阳”;东晋郭仲产《襄阳记》记载“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等等都可以证明当时郡治宛县普遍被人同时称为“南阳”。退一步讲,即便用南阳郡,史书中还有很多记载其所指依然是郡治宛县的史料。请看: 《后汉书·地理志》“南阳郡,秦置。洛阳城南七百里”; 《水经注》(淯水)“又南径宛城东。其城故申伯之都,楚文王灭申以为县也。秦昭襄王使白起为将,代楚取郢,即以此地为南阳郡,改县曰宛。王莽更名郡曰前队,县曰南阳”;《元和郡县志》“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今邓州南阳县是也”;晋代郭仲产《荆州记》,博望故城“在郡东北一百二十里,汉武帝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宛县旁边又标注了“南阳郡”,这个“南阳郡”没有标注在南阳郡其他地方,尤其是没有标注在襄阳隆中。

可以间接证明南阳与宛互指的是汉晋时期以郡名代指郡治在当时是一种常态,就像太原可以代指晋阳,长沙可以代指湘县,汉中可以代指南郑,淮阳可以代指陈县,和南阳一样,这些郡名在长期代指郡治后都逐步取代郡治原有的县名而成为这些城市的正式名称。同理,今天的襄阳市可以代指市区的襄城区和樊城区,而襄阳市所辖的老河口则从来没有人说那是襄阳市。所以,这些南阳、南阳城、南阳县、南阳郡的记载毫无疑问和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一样,都是指的南阳郡郡治宛县,所以,躬耕地只能是宛县一带,没有其他。

而目前“襄阳说”的举证则都是游离于这个证据链之外的无效证据。习凿齿及众多史书记载的“自汉以北为南阳郡”的两郡分界就已经将位于汉水南岸的襄阳隆中排除在“南阳”范围之外。从证据学的角度来讲,一,襄阳说最早的基础证据是东晋李兴的《祭诸葛丞相碣文》里的“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这个隆山毫无疑问位于文中所言的“沔之阳”,《水经注》则具体记载为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的蓼山。而“隆中”之名则是王隐的《蜀记》引用李兴碣文的加注,由隆山变为“至隆中”,但此“隆中”应该与隆山一样还是位于“沔之阳”而不是今天沔之阴的襄阳隆中风景区。二,习凿齿不是当事人,晚于诸葛亮躬耕南阳170余年,虽然他把隆中由“沔之阳”挪移到了“沔之阴”,此证据与该证人其他说法如:“襄阳有孔明故宅”、“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所收《后出师表》中的“困于南阳”等自相矛盾,故其证词不能作为直接证据。三,习凿齿说无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其他证据均来源于习说,故应合并于此证据之中),单独一个间接证据不能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孤证不能定案,不具备间接证据的充分性和完整性。四,习凿齿所言的“亮家”与当事人争议之主要事实或诉讼的主要标的“躬耕南阳”、“三顾茅庐”不符,不具备间接证据的关联性。五,习凿齿与一方当事人(襄阳市)有利害关系,其证词应尽量回避或采信时极为慎重(此为玩笑话,但在法律思维上可能就得这么做,事实上,习凿齿在诸葛亮故宅的问题上,其意识倾向性的确十分严重)。六,“襄阳说”的所有证据均无法证实诸葛亮在“建安二年至十二年”这个有效时间之内始终是在隆中的,无法证明诸葛亮此时期不在南阳。七,此证据不具备“排他性”,它排除不了“躬耕南阳”的真实性,事实上,从习凿齿开始,从来没有人去直接怀疑和排除“躬耕南阳”的真实性,而“襄阳说”的证据都是与“躬耕于南阳”无关的所谓“亮家”“寓居襄阳隆中”“隐居”“娶妻”“上学”等等,没有人说隆中是“南阳”,也没有人说诸葛亮在隆中是“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躬耕”。八,襄阳隆中从来没有任何史书将其记载为“南阳”,从习凿齿号曰开始,那个地方就只叫隆中,先后属于南郡、襄阳郡、襄州,从来没有属于过南阳。襄阳举证不举这些,净扯那些七大姑子八大姨有什么用啊!别说不属于南阳郡的小山村隆中了,就是汉水北岸属于南阳郡的樊城,哪部史书说过樊城是南阳了?刘备驻屯南阳郡新野县、火烧博望,有谁说过刘备“驻屯南阳”“火烧南阳”啦?所以,在当时“南阳”所指这个关键问题上,襄阳说没有任何史实依托。

“治史如断狱”,学术问题也不能儿戏。




争论诸葛亮躬耕地,就是还原历史真相,打击伪化异化历史的行为!

华夏历史一脉相承,这也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近阶段,一些无良的所谓专家、学者、小学教师、网络大咖,“语不惊人死不休”,靠否定历史、异化历史来夺人眼球,上位吸粉,为了一点盒饭、g粮,制造争议,出卖良知。

“仆躬耕于南阳之亩”“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多次自述,声明自己躬耕陇亩之地,就在南阳隆中卧龙岗,一些将南阳加上前缀、后延,都是不怀正义,企图抹黑搅混历史事实。

躬耕地的争论,说实话,真的强不了国富不了民,但是久拖不决,就会引起严重的地域纷争,影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发掘历史,还原历史,确定是非曲直很有必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水经注   先帝   后汉书   襄阳   建安   卧龙   荆州   故宅   南阳   茅庐   出师表   史书   诸葛   证据   财经   历史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