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篡位登基的皇帝中,哪些后来被证明是雄才大略的明君?

《永乐大帝:一个中国帝王的精神肖像》里说:“明朝的永乐皇帝,驾崩于1424年8月12日,自从1402年7月17日登基以来(近乎八千零六十二天的在位期间)而且所有的证据也显示,他从未浪费过一天。”

虽然这种表述有夸张,但是朱棣在位期间确实做了很多大动作,这也是很多人认为他功劳颇著的主要原因。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儿子,起初是燕王,朱元璋死后,接班的并不是他,而是朱元璋的孙子,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不过朱允炆登基后开始削藩,惹恼了朱棣,于是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打败了年轻气盛的建文帝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

朱棣在位二十二年,年号永乐,因此他也被称为永乐大帝。可以说朱棣是个挺不错的皇帝,他励精图治,发展经济,还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扩大了大明的版图,一举建立了永乐盛世。

那么朱棣,这位“永乐盛世”的开创者,具体做出了哪些贡献?


首先,朱棣稳定和扩大了明朝的疆域。朱棣在位期间,解决了困扰大明初期统治者的藩王问题。而且他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这对明朝的未来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同时,朱棣还迁都北京,这也是明朝天子守国门的开始。定都北京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从军事上看,朱棣五次北伐,有效的打击了蒙古的残余力量,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他还远征安南,改安南为交阯,设交阯布政使司。把安南纳入了大明的版图。


在东北,永乐七年设置的奴儿干都司,是明朝对女真地区实际管理的标志。

在西北,朱棣设置了哈密卫,哈密位于蒙古的鞑靼和瓦刺之间,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同样在这片区域,朱棣先后五征漠北先是沉重地打击了鞑靼,后又打击了瓦刺,对兀良哈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威慑。

在西南,朱棣开设了贵州布政使司,由于它地处川、滇、桂之间,所以对于明朝西南地区的稳定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东南,朱棣设置了交趾布政使司,实际上当时是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其次,郑和下西洋有利于加强外国与大明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虽然郑和并没有采取武力的形式,与近代西方的殖民扩张大有不同,虽然开销很大,但也是非常有益的。

明朝国威扬名海外与朱棣不无关联。朱棣想向海外宣示明朝的强大,让海外西洋各国前来中国朝贡。同时,又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他选中了郑和担任这个要职。经过充分的准备,郑和于1405年率庞大的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船队规模宏大,船种齐全,船员齐备。据载,船队共有船只208艘,其中大船62艘,小船146艘。有战舰,有供应船。船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官兵、水手、翻译、商人、医生、教师、工匠等各行各业的人,计有27800人。

他们所带的物品,包括粮食、药品、淡水、盐酱、茶油、烛柴等,应有尽有。所带的货物,包括丝绸、绢缎、瓷器、水银、麝香、米谷、雨伞、草席、铁器、铜器等几十种,一应俱全。同时,还带了许多稀奇的珍宝。这次航行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他们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船队最远抵达印度半岛。每到一国,郑和便宣示明成祖诏书,赏赐金币。1407年,经两年多的航行,郑和一行顺利地回到了祖国。

自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间,三宝太监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其中,有六次是奉明成祖谕旨前行的。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同30多个国家加强了往来,进行了各个方面的交流,密切了同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这种大规模的海外贸易,是中国航海史上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其历史意义非常深远。


再次,朱棣对明朝的文化事业也有贡献。在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就是《永乐大典》和故宫。

朱棣所创造的“中国文化遗产”,就是大名鼎鼎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一部大型类书,其收录的古籍多达七八千种,上至先秦,下到明初,但凡成文之著作,皆被收录,像什么经、史、子、集、佛、道、戏剧、平话、农艺、工技、文学、艺术、医药、占卜,等等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该书修成后,朱棣曾亲自撰写序言,特意说明了他当时修书是一种传承发扬中国文化之举。

据统计,《永乐大典》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这样浩如烟海的内容,实属罕见。或许也正因为如此,《不列颠百科全书》(即《大英百科全书》)在其“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显然,《永乐大典》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了。


朱棣所创造的“世界文化遗产”就是故宫,北京故宫,又叫“紫禁城”,它兴建于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即公元1406年,于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完工,前后历经了将近十五年。

关于故宫,我想我们也不用多说,它可是我们从小就心驰神往的地方,长大后,相信不少的朋友也都一睹过它的风采。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1961年,它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更是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第四,朱棣非常注重发展经济,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一旦民间有了灾情,地方要及时赈灾。他还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


《明朝那些事儿》给朱棣的极其高的评价,“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其中的“文皇”指的就是朱棣,这番评价是肯定他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做出的极大贡献。




历史上篡位登基的皇帝还是比较多的,比如王莽篡汉、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胡亥篡位等等。但是,有些人被后来证明是雄才大略的皇帝还是比较少,起码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少。那我就说说那些篡位后被证明是雄才大略的几个著名皇帝吧!

第一位是隋文帝杨坚

杨坚是北周随国公杨忠的儿子,公元568年父亲杨忠死后,杨坚继承随国公的爵位。公元575年,杨坚率水军三万在河桥大败北齐;公元576年,杨坚跟随周武帝亲征平齐,被封为柱国;随后,杨坚又与齐王宇文宪一起在冀州大破齐任城王高湝,又被封为定州总管。杨坚在军中随着建功越多,威望也越来越高。公元578年,周武帝宇文邕驾崩,太子宇文赟即位。杨坚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地位越来越高。公元580年,周宣帝宇文赟驾崩,北周静帝宇文阐即位,随国公杨坚成为了辅佐朝政的大臣。公元581年,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后接受了北周静帝的禅让,成为了隋朝的开国皇帝,史称随文帝。同年五月,北周静帝宇文阐被杨坚派来的人该死。

杨坚成功篡位后,开始实施一系列安定内部的政策,比如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制订《开皇律》、整顿吏治、改革货币、倡导节俭、建造粮仓等有利措施,为帝国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杨坚还发起了统一战争,把分裂有两百多年的神州大地再次回归一统,为大唐盛世打下了深厚基础。杨坚在位23年(公元581——604年),开创了“开皇之治”,他也算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是众多篡位皇帝中不可多得的英明帝王。在历经了两百多年的战乱的天下,杨坚用自己的雄才大略让天下再次回归一统的大格局,这是杨坚对历史最大的贡献。

第二位是唐太宗李世民

如果按照古制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继承皇帝的话,李世民是没有机会当上唐朝皇帝。但是,李世民想通过自己的争取皇位。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了政变,最后成功夺取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位皇帝,史称唐太宗。之后,唐高祖李渊被尊称为太上皇,成为了“退休”的老人。虽然李世民通过政变成功的登上皇位,但是这对大唐王朝影响极大,致使大唐的十九位皇帝中只有六位是嫡长子继承,而大唐开国近一百五十年都没有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现象,这实属是大唐一道特殊的景象!也是李世民篡位留下的后遗症。

虽然李世民靠篡位成功地当上皇帝,但是他的贡献也不小。自从李世民即位后就开始励精图治、从谏如流、完善制度,把经济搞上去的同时,李世民还平定突厥、征服西域,开创了“贞观之治”,被称为“天可汗”。大唐的雄风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开始显露光芒,为后来的唐高宗收复高句丽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埋下了伏笔。李世民给唐高宗李治开疆拓土的底气,李世民更是确定了大唐的基调,让大唐的雄风在后来的日子得到闪耀。因此,虽然李世民靠篡位登上九五至尊,但是它绝对是雄才大略的皇帝。

第三位是宋太祖赵匡胤

虽然大宋王朝在对外政策相对其他王朝比较软弱,但是大宋王朝的经济绝对是历史上是最发达的,政治上是比较开明的。这成就应该都归功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因为他奠定了宋朝的基调。中国在大唐王朝灭亡后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且黑暗时期,十几个政权相互讨伐,弄得天下百姓经常处于战火之中。虽然五代十国只历史上停留了五十多年,但是它对于百姓来说似乎几百年那么漫长。

然而,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加身后,黑暗的历史开始结束,一个崭新的王朝展现在人们眼前,它就是大宋王朝。后周的皇帝柴宗训提前“退休”,成为闲置人士。赵匡胤篡位成功后,他像其他开国皇帝一样开始了发动统一战争。他用了数年之久统一了中国南部地区,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赵匡胤突然驾崩,由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赵匡胤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大宋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天下百姓也脱离了战火的苦海,结束了五代十国那段黑暗的时刻,同时为大宋定了基本基调——重文抑武。这个国策是从五代十国的教训总结得出,这个国策有利,也有弊,在此就不再讨论。赵匡胤确实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帝王,是开创了经济最发达的王朝。

第四位明成祖朱棣

朱棣跟李世民差不多,也是靠自己争取得来的皇位。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临死之前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即位就开始着手实行削藩政策,使得很多藩王胆颤心惊,其中就包括燕王朱棣。公元1399年六月,朱棣被朱允炆逼急了,只好举起“清君侧”的名义开始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历经了四年的靖难之役,朱允炆最终落败,逃之夭夭,而朱棣成功的登上皇位,成为了大明帝国的第三个皇帝。

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登基,年号“永乐”。篡位成功的朱棣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位好皇帝,他一边修编《永乐大典》,此书号称当时的百家全书;一边亲征漠北,同时还派郑和南下,传播大明的威严和汉文化。大明帝国在朱棣的励精图治下成功地打造了一个世界强国,北讨漠北、南征安南、屡次下西洋,成就了一个盛世强国,史称永乐盛世!永乐大帝把大明帝国推向了巅峰,为后来的仁宣盛世铺平道路。这些足以证明朱棣是一个好皇帝,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雄才伟略的英主。

当然,中国历史既是篡位得来的皇帝又是雄才伟略的皇帝不只这些,虽然他们凤毛麟角,但是确实改变了历史的走向,甚至影响后世几百年。从当今人角度来看,他们是历史的推手,是当世豪杰,他们对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篡位在古代被称为是一种不忠诚的表现。在人格上,是被当时的主流价值观所鄙视的。不过说起来,历史上也有一些皇帝篡位篡得不错,对历史来说,是一件很好的事情。那么,有哪些皇帝篡位篡得很不错呢?

(唐太宗)

一、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杀掉了太子李建成,逼迫他的父亲李渊让位,自己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开创了“贞观之治”,这样一个可以被称作中国古代政治样板的治理模式,也使得唐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为整个盛唐的出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政权不在李世民手里,而是在李建成手里,李建成未必能够建成这样好的政治风气。他叫“建成”,但他确实未必建成。因为他的能力是比较有限的,同时他也不服众。至少李世民的所有手下,都不可能服从他,他并不能把所有文臣武将团结起来。团结不起来,朝臣必然陷入争斗之中,国家肯定不会发展得很好。

(隋文帝)

二、隋文帝杨坚。

杨坚篡夺的,是她外孙的皇位(当然是,不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外孙,因为宇文阐不是杨坚女儿杨丽华的亲儿子。只不过杨丽华是太后,作为皇帝的宇文阐,名义上是杨丽华的儿子)。应该说,杨坚的这个篡位也是不错的。

北周的宇文邕,虽然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但是宇文邕的儿子宇文赟却是一个昏庸的贪玩好耍的皇帝,他早早地就把皇位禅让给了只有7岁的儿子宇文阐。宇文阐作为一个小皇帝,是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的。如果杨坚不是及时地把宇文阐的皇位夺过来,那么南北朝肯定还不会结束,混乱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杨坚夺了宇文阐的皇位以后,能够迅速结束南北朝那样的乱世,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并且还开创了“开皇之治”这样的盛世。自然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唯一遗憾的是,杨坚也没有把儿子选好,这使他开创的盛世,没有很好地延续下去。

(宋太祖)

三、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夺取后周小皇帝的皇位,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历史事件。之所以这么说,有一下几个特点。一是赵匡胤整个夺位过程,基本上是一个不流血的过程,这一点是很难办到的。这是值得肯定的。说起来,杨坚、李世民之所以篡位做得很好,也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流血的方式。二是赵匡胤夺位以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小统一。同时,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同时,给宋朝的文化奠定了极好的基调,宋朝有一个非常好的文化,所以宋朝虽然并不够强大,没能实现中国的大统一,但也创造了300年盛世。

除了以上的三个皇帝以外,历史上通过篡权,获得皇位的还有很多。不过所取得的成绩都不算太突出。相对来说,朱棣篡权做出的功绩也有一些。相比于朱允炆,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从而加强明王朝对天下的控制,这一点,肯定是只有朱棣才能做的。

另外,雍正皇帝是不是篡位?现在还存在一些疑惑。不过有一种观点认为,雍正皇帝其实就是一种篡位。如果雍正皇帝算得上是篡位的话,那么他的这种篡位,对于清朝来说是非常好的。雍正是真正让清朝走向盛世的那个皇帝,对清朝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突出的。

皇帝是篡位者的话,照理说,他在人格上是受歧视的。可是为什么,这几个篡位者,却能够创造盛世,获得大家拥戴呢?

我认为,这是由古代的皇权社会所决定的。

皇权社会最大的那个特点就是皇帝权力特别大。但是权力大并不表明就能为所欲为。如果皇帝权力大,但是他不会使用权力,反而会造成危害。如果遇到一个不求上进贪玩好耍的皇帝,问题立马就出现了。

如果皇帝有能力,国家就能治理好,就能确保天下太平。如果皇帝没有能力,国家就会陷入动荡混乱之中。

总之一句话,皇权制社会,对皇帝的能力要求,实在是太大了。

以上所提到的几位篡权者,他们虽然是篡夺,但是他们和前任比起来,更有能力,又更有胸怀,所以,才使得他们创造出了比前任皇帝更了不起的成绩。

(参考资料:《中国通史》等)




中国封建社会二千多年,出现了四百多位皇帝,素质也是林林总总,登基方式也是千奇百怪的,大部分是第一顺位继位的,但是这一类的可能得皇位太容易,成才率比较低,庸庸碌碌居多。还有群臣拥护上来的,大多能成就一番作为,比如汉文帝,汉宣帝,嘉靖皇帝等。在有的就是通过篡位得来的皇位,这样的雄才大略的还不少,下面我们说几位。

汉朝没有篡位的皇帝,只是西汉末期王莽篡汉,改立新朝。然而王莽可能思想太过超前,不符合当时的时事,结果引起了大规模起义,也遇到了他的克星,刘秀,没落的皇族后裔。结果又重新归了汉了。

接下来西晋有短暂的统一,但是朝政并不平稳,篡位的也很多。但论到雄才大略,好像都不够格,包括开国之君司马炎,他也是继承父祖辈的积累。

下面要说的可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就是大隋的开国皇帝杨坚,他是篡了他外孙的位,才才得以一统天下。杨坚虽然篡位得到天下,但是与民休息,整顿吏治,制度上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开创科举制度,废黜酷刑,最终实现了开皇之治。他属于雄才大略的皇帝。隋朝二世而亡,二世也是不正当继位的,他的名声就大大不如他爹了。对内加重税赋,不顾百姓死活,穷奢极欲,对外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很快就把他父亲辛苦打下的基业就败光了。

唐朝篡位的也大有人在。第一个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天可汗李世民,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解决了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后逼父亲退位,然而篡位登基后,李世民一刻都没有怠慢,文治上发展经济,减轻赋税,做好治安,真正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唐朝是开放包容的朝代,这个起源于李世民,当时长安城是最大的国际大都市,各色肤种的人都有,还有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真正的万国来朝。对外打败突厥,薛延陀,吐谷浑等外族,在朝廷上有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称为千古一帝不为过。第二位就是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李世民的媳妇兼儿媳妇—武则天。武则天改唐为周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创了武举制度,多多提拔寒门子弟,开创了不下于贞观之治的贞观遗风。这位女皇帝自然也是雄才大略的皇帝。

到了宋朝,第一位就是篡位所得,大家都知道的黄袍加身,就是篡了后周的皇位,赵匡胤继位后,他先后平定了除了北汉外,所有的割据政权,实现了大部分统一。对内实行文治,与士大夫共天下,为大宋的风气定下了基调。他又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手段,解除了悍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在位十七年,为大宋三百年基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算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接着他弟弟有篡位嫌疑,所谓金匮之盟不过掩人耳目而已,赵老二比他哥哥差远了,唯一功绩就是收复了北汉,燕云十六州还是在契丹人之手,文治武功相对平庸。

明朝也有一位篡位的皇帝,那就是成祖永乐大帝,他是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他侄子的皇位。他登基后,四处征战,五征漠北,攻打女真,打的四姨宾服,又迁都北京,实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了世界交流。并且编纂了《永乐大典》,开创了永乐盛世。他属于雄才大略的皇帝之一。

综上所述,篡位的皇帝成才率还是相当高的,李世民,武则天,赵匡胤,朱棣都是历史上的流量明星,篡位这个污点,掩盖不了他们的历史功绩。瑕不掩瑜应该就是说的他们。




其实,凡是王朝国运超过200年的,基本上其开国君主都可以说是篡位登基且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像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因为无论是上一朝末代君王被迫禅位(隋文帝杨坚),还是完全靠武力打下了天下(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在君为臣纲的封建社会,都可以归类到“篡位”。

太多了,所以这里只介绍在本朝“篡位”,也就是没有改变朝代,基本上是亲戚之间的篡位,且有雄才大略的两位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

拜《隋唐演义》所赐,李世民的名气可谓是家喻户晓。可是或许只有熟悉历史的人才知道,李世民登基不正,可以说是实实在在的篡位。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本次政变之中,李世民杀死长兄太子李建成、四弟李元吉。同日,又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儿子各五位,并且实际意义上软禁皇帝李渊,即太子位并掌握大唐一切权利。两个月后,李渊禅位给李世民,自称太上皇。

虽然李世民没有杀死当时的皇帝、自己的父亲唐高祖李渊,但是“玄武门之变”的的确确是一场政变、是一次篡位。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还被认为是明君、是雄主呢?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开启了“贞观之治”,极大的拓展了唐王朝的版图,给中原人民带来了又一个难得的盛世,并且唐朝实现了“万国来朝”的盛大场面。

种种功绩,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能与之媲美的也不过寥寥几位而已。

(试想,如果李世民没有开创“贞观之治”,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只怕比隋炀帝杨广还要低。)

明成祖朱棣

朱棣“靖难之役”造了侄儿朱允炆的反,虽然有“清君侧”的借口,但是“篡位”的名声是实实在在跑不掉的。

但是朱棣也像李世民一样,功绩太高,因此后世一向认他为明君。

朱棣的功绩

政治上,延续洪武政策的同时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

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积极经营边疆,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东北设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经营南海,占领安南,设立远达南半球的旧港宣慰司。

外交上,派郑和下西洋,恢复并正式建立市舶司,开展对外贸易,设四夷馆翻译各国语言文字,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文化上,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及紫禁城等。

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雄才大略   开皇   安南   大明   皇帝   明朝   大唐   王朝   皇位   永乐   大典   中国   盛世   公元   宇文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