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攻占苏联,是德国的最后目标?

希德勒是没有终极目标的:入侵波兰、

攻击英法、消灭苏联……统治整个地球




希特勒在他的书《我的奋斗》里已经提出了这个观点,即斯拉夫民族是最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根本不配占有那么大的肥沃的土地。应该把土地交给最优秀的日耳曼民族,斯拉夫民族只配给日耳曼民族做奴隶。主要原因是德国土地面积太小,资源也少,根本不够施展希特勒的野心。拥有了苏联的辽阔土地和资源,就可以和东亚的日本汇合一同称霸瓜分世界了。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

其实,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并非日日三省吾身、年年审视人生,而只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

希特勒,也是如此。所以,他也脱离不了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候。你非要说他少有壮志,致力于称霸欧洲、纳粹世界。这强人所难了。所以,凡事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勉强算是一个低级军官。但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就成了德国元首。期间,希特勒是怎么审视人生的?跟大多数德国人的大多数时候一样,就是一味仇恨凡尔赛的战后安排。但仇视了之后呢?谁也不想。这就是未经审视了。

一战后,德国的领土面积从70万平方公里被欺负成了58万平方公里。割地,对帝国国家不算什么,但对民族国家时代就是天大屈辱。领土无论多少,都是可以玩命的事情。尤其是德国的民族主义,天生就是一个变态加强版。

战争赔款,这里面有问题,不能说英法美欺负了德国。

最初法国主张440亿英镑,英国主张240亿英镑,美国主张44亿英镑。德国到底赔多少钱,三国始终谈不拢。最后,定为1320亿金马克,折合英镑49.9亿,和美国的主张差不多。但1320亿金马克中还有800亿是C类赔款。这个C类赔款,目的是忽悠法英老百姓开心,根本不用德国赔。所以,赔款数额定下之后,德国政府都觉得没啥问题、赔起来压力不大。



但是,德国政府这么想,德国老百姓可不这么想。大战之后,欧洲各国老百姓的日子普遍不好过。英法不好过就不好过了,毕竟战胜了,所以气顺了。但德国老百姓呢?失业了、减薪了,那就全怪在战争赔款身上。

一战期间,德国人在军事上一直胜利,而之所以最终失败,是因为财力和物资支撑不住。这个原因,德国政府知道,但德国老百姓却不知道。所以,德国人的普遍心态就是不服,从上到下、憋着劲要收拾英法。

所以,无论是德国老百姓还是希特勒,普遍心态就是不服和不满。一战打输了,不服;一战的战后安排,不满。所以,德国人就要找一个发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战后安排。

“没有一个德国人把条约看作是一项公平安排来接受它。所有德国人都打算一有方便机会就立即摆脱至少是合约的某些部分。”

于是,希特勒的目标就出现了:先是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再是逐步颠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至于这个目标有啥用,出口气就够了。有人继续审视一下吗?谁还能看到这一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希特勒当了德国元首之后,也一直是在这个目标范畴内折腾。大多数德国人,跟他的想法也大体一致。否则,纳粹不可能在国内获得那么狂热的支持。

1932年,国联在日内瓦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裁军会议。总的目标是:大家都冷静下来,别打仗。在这次会议上,法国主张限制德国军备,英国态度模糊,意大利则支持德国。这个局面对德国非常有利。但是,希特勒是怎么玩的?退出了、不玩了。一个原因是日本人退出了,有人先挑战了;另一个原因是利好利坏都是在规则之下,但退出了就是在挑衅规则。而挑衅规则,才是德国和希特勒想要的。

1936年,三万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这就开始搞颠覆了。但这次颠覆,希勒特捏了一大把汗,因为后果非常严重。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就给了英法对德国实施军事制裁的借口。而这个时候,德国却完全没有准备好。但是,英法先是抗议、后是抗议无结果。于是,希特勒成功了。



1937年,希特勒主持秘密会议,会议记录成为纳粹战争罪的铁证“霍斯巴赫备忘录”。这份记录详细说明了希特勒和纳粹的扩张计划和野心目标,总共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波兰北部的但泽走廊;第二步是打败法国、消灭苏联;第三步是走向海洋、称霸全球。

但此时的德国是个什么情况?

德国还没有完全走出经济危机,身上还贴着一个战败国的标签,甚至都不算有影响的世界大国。打个比方,现在的日本首相突然开了个秘密会议,然后定下了统治全球的扩张计划。这是什么?这是做梦。

所以,你完全可以认为希特勒这时候就没啥目标。没目标怎么办?那就继续对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火。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但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就不会审视自己的目标有啥用。

1938年,纳粹德国与奥地利合并,接着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是在完成“霍斯巴赫备忘录”的第一步吗?更确切地说,这还是在颠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奥地利是一战后被肢解的奥匈帝国核心,以日耳曼人为主。奥匈虽然没了,但是希特勒却可以让奥匈与德国合并,两伙日耳曼人组建一个强大国家。

苏台德呢?本来这个地方就是德国的,而且还以日耳曼人为主。但一战后,捷克斯洛伐克非要欺负一下德国,撒泼打滚也要拿走苏台德。关键是你得看自己欺负的是谁,没把德国欺负死,等德国强大了,肯定要找捷克斯洛伐克报仇。

英法是啥反应?继续绥靖,死活也要把希特勒给按下去。英法为什么是这个心态?一是因为一战打得太惨,关键是打得太冲动,谁都弄清楚怎么回事,就搞了一场世界大战;二是因为战后对德国欺负的太狠,英法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了。现在民族自决了,德国和奥地利两个日耳曼国家想合并就合并吧,而苏台德地区本来就是德国的,还以日耳曼人为主,民族自决就行了。

1939年,德国出兵占领但泽自由市,然后全面侵略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正式打响。接着,希特勒消灭法国、打遍欧洲。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全面进攻苏联。



奥地利、捷克、但泽、波兰、欧洲以及苏联,就这顺序完全紧扣“霍斯巴赫备忘录”的前两个步骤。所以,德国消灭苏联之后,就一定是走向海洋、称霸全球了。所以,苏联绝对不是终点,而是第三步的起点。

但真是如此吗?进攻苏联与其说是在完成“霍斯巴赫备忘录”的第二步,不如说希特勒已经逼不得已。

在法国投降后,身在柏林的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在日记中写到:

德国军队在今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和胜利,但是战争并没有就此结束,也没有打赢。这是德国人非常关心的问题,他们渴望和平,他们希望在冬季到来之前获得和平。

这个威廉•夏伊勒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当时,这个局外人的判断是:德国人也想要和平,战争不能再打了。



而包括希特勒和德国高层在内,也知道战争应该尽快结束,国家需要赶紧恢复生产。甚至,希特勒还不止一次地制定了裁军计划,准备在战争结束后裁掉四分之一的军队,让这些人赶紧回到工厂。

还有一个特别反常的事件,那就是英法为什么成功实施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四十万英法联军被堵在海边,希特勒却下令停止进攻。这始终是个迷一样的问题。至少有三个原因可做解释,一个是当时的德国陆军元帅建议希特勒停止进攻,因为担心部队被夹击;一个是当时的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希望通过空军消灭这伙人;一个是英国人一直奉行绥靖政策,所以希特勒不想与英国鱼死网破。

而起到决定作用的,应该是第三个原因。而这个原因的背后则是在消灭法国之后,希特勒也不想再打了。战争应该到此为止。而欧洲人的普遍看法则是:英国扛不住,肯定要投降。当时的美国呢?美国还在做买卖。希特勒的德国潜艇始终没对美国军舰开火。尽管美国军舰一直在为英国人输送物资。



如果要实施所谓的“霍斯巴赫备忘录”计划,那么德国就要打总体战。1906年,德国参谋总长小毛奇对总体战有过这样一个总结:

那是一种民族战争,不是一次决定性会战所能完成的,必须经过长期苦战把全部国力都耗尽,否则一个国家不会屈服。

但是,德国到二战结束也没有搞全民动员,也没有准备什么长期苦战。二战期间,德国人的生活水平仅次于美国。战争后期,德国工厂还在生产装修用的壁纸。苏联的女人不仅进了工厂而且上了前线,而德国却还有140万女佣。甚至,德国的军工厂也没有开足马力。



那么,德国是怎么打遍欧洲的?

德军一天打灭丹麦、5天占领荷兰、12天拿下南斯拉夫、18天搞定比利时、23天夺取挪威、27天征服波兰。而法国这个世界级大国,面对德军的闪电扫荡,39天就投降了。

德国一直在打闪电战,但闪电战不是总体战,也不是什么长期苦战。在西欧大陆,可以这么玩。但是,全球扩张,德国还能这么玩吗?根本不可能。所以,法国投降后,战争就该结束了。但,希特勒为什么要进攻苏联呢?

一战时,德国遭遇的问题,现在又遇到了。英国有海军、美国有物资,于是直接把德国给封死了。当时,德国的石油和粮食主要依赖苏联。而苏联却是一个个非常不确定的伙伴。而且,苏联还在图谋巴尔干半岛和地中海。这是德国人完全不能忍的。

于是,希特勒的目标也就转向了苏联,要终止战争就要扩大战争。1939年的冬季战争,苏联百万大军进攻芬兰小国,结果却打得一片狼藉。胜是胜了,但苏联是无底线的惨胜。于是,希特勒认为搞定苏联只需要打到1941年的冬天。但苏联却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



所以,希特勒的行动,一直都是在颠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只有这个目标,是最明确。至于其他的,就没啥目标可言。攻占苏联之后,希特勒就会停止战争步伐吗?

进攻苏联之前不知道打到什么时候结束,攻占苏联之后也不会知道打到什么时候结束。因为希特勒已经把整个德国绑在了战车之上,什么时候能停下来,他根本控制不住。接下来,还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没有谁能凭着一颗雄心、树立一个目标、制定一个方案,然后塑造历史。因为历史不是数学推理,其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都构成历史的变量。希特勒可能是这么想的,但历史未必就按照他想的去变化。等新的情况出现,就会有新的目标。但目标有什么价值、有什么意义?往往谁也不去审视。




这就属于对二战历史的认知错误了,通过一场快速的战争打垮苏联,只是希特勒入侵英伦三岛的“忙里偷闲”,要知道《海狮计划》只是被无限期搁置而不是取消。既然还有英国没有征服,苏联怎么可能是德国的最后目标?它甚至都不是德国人称霸欧洲的最后一个目标,尤其要理解德国侵苏背后的动机。


(德军王牌飞行员)


那么德国人为什么在英国没有解决掉的情况下,甘冒两线作战的风险,一定要闪击苏联呢?这才是二战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综合军事学家们的意见来看,有三条主要原因:第一是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空军的失败,让德国暂时不敢贸然发起对英国的登陆作战;第二是德军主力西指期间,苏联为了改善战略态势,在东欧和北欧小动作频频,让希特勒如芒在背。


而关键的第三条许多人并不清楚:希特勒认为,英国人拒不投降也不谈和的最后希望,是因为有苏联的存在。换句话说,击败苏联对于德国来说,不仅意味着拓展了更大的“生存空间”,还可以摧毁英国人继续抵抗的意志,是一次“一箭双雕”的闪击作战。关于希特勒在此期间的战略构想及变化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事实来进行归纳总结。



1940年8月1日,法国已经战败投降,德军最高统帅部参谋长代凯特尔元帅签发了一份绝密命令,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是:“陆军和空军继续进行《海狮计划》的准备工作,并在9月15日前完成。计划在8月5日前后,开始对英国进行空中攻势,在发动攻势八到十四天内,元首将决定是否在今年入侵,他的决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中空中攻势的结果”。


而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德国空军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损失了大批作战飞机和飞行员,而皇家空军看起来还很坚挺,那么在海军薄弱、空军不能形成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出于对大海本能的恐惧,以及对英国陆军残余力量的过高估计,希特勒对于主要依靠陆军实施《海狮计划》着实心里没底。


(戈林和凯特尔等人)


所以戈林的空军灰头土脸之后的10月12日,陆军元帅凯特尔再次签发命令,原文如下:“从现在起到明年春天,《海狮计划》准备工作应该继续下去,这只是为了保持对英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其实就是承认登陆英国的条件还不具备,要无限期搁置计划的正式实施,但是场面上还不能认怂,还得继续吓唬着英国人。


希特勒其实对两线作战很敏感,因为那是百年来德国将领最害怕的事情,所以他始终强调:“只有我们在西线腾出手来的时候,才能够反对俄国”,他也一直对陆军将领们保证,会努力使陆军一次只在一条战线上作战。然而1940年6月间,苏军占领波罗的海三国以及罗马尼亚的两个省份的举动,让希特勒勃然大怒,他甚至准备1940年秋季就发动对苏战争。



凯特尔回忆说,他设法打消了希特勒的这个念头,一方面是秋季和马上到来的冬季,在气候上对德军非常不利,另一方面是把几百万德军主力从西线调往东线,在时间上根本来不及。这是起码的军事常识,希特勒也只能同意后延,于是把入侵时间修改为第二年春季(巴巴罗萨计划的原定发起时间为1941年5月)。


于是为了说服普鲁士军官团,希特勒找出了新的理由,那就是为什么在英国仍然战斗的情况下,要调头向东:“英国的希望在美国和俄国,如果对俄国的希望破灭,那么对美国的希望也将破灭,因为消灭俄国以后就会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力量”。真 懂二战史的才能听明白这个战争狂人的战略总结:苏联一旦败亡,日本将彻底能够在太平洋地区牵制住美国,则英国必将孤立无援。



所以希特勒在1940年7月24日的会议上,既承认了入侵英国前景的消失,也第一次暴露了侵苏的企图,他叫嚷:“我越来越相信,英国继续战争的顽强决心,是由于他对苏联有所指望”!言外之意,一旦德军打垮了苏联,则英国必将处于彻底绝望的境地,当德军主力再次兵临英吉利海峡时,英国要么投降,要么求和。


所以结论就很清晰了,二战中德国在欧洲的最后一个目标显然是英国,而站在企图称霸全球这个角度,它的最后一个敌人必然是美国,但是无论如何,都不是苏联。


(被轰炸的伦敦)




只能说是初级目标。因为攻占了苏联,德国就能获得大量的发展资源,可以快速强大自己。当年日本就从中国获取了大量发展资源,使其战后经济快速发展。德国强大起来后,中级目标就是占领整个欧洲,并和日本连成一片。最后目标就是攻占美国,再统治全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苏联   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凡尔赛   英法   希特勒   华盛顿   目标   法国   英国   德军   美国   德国人   战争   计划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