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有李靖、薛仁贵,为何清朝一个名将也没有?

清太祖努尔哈赤,“后裔”就有十大名将:不输白起、韩信、卫青,可以掰手腕。

10、莽古尔泰,正蓝旗旗主,骁勇善战,悍不畏死。1629年,莽古尔泰率兵在北京城下与袁崇焕厮杀,身中数箭,依然血战。1632年,莽古尔泰集中兵力攻打大凌河,与祖大寿对决,迫使其投降。但是,莽古尔泰脾气暴躁,对皇太极削弱旗主权力的做法不满意,拔出佩刀要砍了大汗,导致家族受难。1635年,皇太极以“莽古尔泰谋反”为由,将其家族连根拔起,正蓝旗一度被撤销。

09、褚英,努尔哈赤嫡长子,也是“后金”的储君。褚英年纪轻轻,便追随努尔哈赤东征西伐,攻打哈达部、叶赫部,每次作战都冲在前面。攀登悬崖,踏破冰雪,大兴安岭一带留下了褚英深厚的足迹。但是,褚英对五大臣不满意,对弟弟也采取敌视政策,他不想看到“贵族”权力变大,妨碍自己日后掌权,便策划收拾他们。结果,五大臣施加压力,努尔哈赤被逼无奈,杀了褚英。

08、豪格,皇太极长子,骁勇善战,走向战场的时间比多尔衮还要早,他比叔叔多尔衮大三岁。征讨明朝、朝鲜、蒙古、李自成,豪格都立下显赫战功,甚至到了可以跟多尔衮抗衡的地步。1646年,豪格率兵南征,与张献忠、孙可望、李定国对决,一箭射死张献忠,平定四川,威震西南。班师回朝,多尔衮找理由栽赃陷害,豪格被逮捕入狱,旋即暴毙而亡,夫人都被多尔衮、多铎兄弟分享。

07、岳托,代善长子,智勇双全,是皇太极得以继位的关键人物。岳托比叔叔多尔衮还大十几岁,手握镶红旗,可以独当一面。1638年,岳托率5万兵马率先入关,翻越长城,不但击败卢象升,还一路杀到济南,夺取城池几十座,俘虏人口数十万。但是,岳托在“莽古尔泰案”上采取中立,莽古尔泰是他的叔叔,也是他的舅舅,岳托喜欢自己的夫人(表姐),不惜得罪皇太极。岳托身体虚弱,皇太极却让他打头阵,染上了天花,班师途中病逝。

06、阿济格,多尔衮的同母大哥,骁勇善战,却是赳赳武夫。起初,阿济格是镶白旗旗主,擅自给弟弟多铎娶媳妇,被皇太极斥责怒骂,多尔衮得以担任镶白旗旗主。1644年,阿济格、多铎率骑兵从两翼冲杀,在山海关之战中打残了李自成的主力,旋即杀入燕京。接着,阿济格率北路军,多铎率东路军,在潼关之战中全歼李自成主力,夺取关中。阿济格继续追击,招降左梦庚的80万大军(号称),威震江淮。可惜,阿济格嚣张跋扈,多尔衮死后还不知道低调做人,连同儿子劳亲一起被顺治绞死。

05、多铎,镶白旗旗主,多尔衮的亲弟弟,两人关系密切。乾隆皇帝评价:“大清开国,豫亲王多铎第一”,可知他战功显赫。山海关之战、潼关之战、扬州之战,多铎都是让敌军闻风丧胆。但是,多铎喜欢滥杀无辜,尤其喜欢“屠城”,给扬州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多尔衮担心江南人民反抗,改派洪承畴督师,击杀明朝的诸侯王。多铎班师回朝,染上天花,旋即暴毙而亡。

04、多尔衮,努尔哈赤第14子,母亲是阿巴哈,却没有得到重视,地位远不如阿济格、多铎。1626年,皇太极继位,为了瓦解三兄弟联盟,处死阿巴亥的同时,极力栽培多尔衮,还废了阿济格镶白旗旗主,让多尔衮担任。后换旗,多尔衮改正白旗,多铎镶白旗。清朝统一中原,多尔衮功不可没,他的战略眼光除了皇太极,无人能及。可惜,多尔衮太嚣张,封“皇父摄政王”,欺压顺治,死后被挖掘坟墓,开除宗籍。

03、代善,努尔哈赤的次子,褚英的弟弟,文武双全,手握两红旗。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如果不是代善在吉林崖击败明军主力,以少胜多,努尔哈赤估计要输掉整个战役,“后金”夭折,再无大清王朝。代善能力强悍,也是“储君”,却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提前跟多尔衮母亲阿巴亥约会,被废了储君资格,但代善的兵力依然首屈一指。皇太极继位、顺治继位,如果不是代善主动退出,权力交接很难进行,代善的格局非同一般。

02、皇太极,努尔哈赤最有能力的儿子,作战能力、战略眼光都是一流。没有皇太极进行“中央集权”改革,清朝就没有凝聚力,不说取代明朝,估计自己在内耗中就走向灭亡了。1642年,多尔衮在松锦之战初期战败,皇太极拖着病体御驾亲征,俘虏洪承畴,但病情加重。班师回朝后,皇太极继续推进“家天下”计划,削弱八旗贵族兵力,却暴毙而亡。

01、康熙,努尔哈赤的曾孙,也是清朝最厉害的皇帝。康熙8岁登基,“满洲第一勇士”鳌拜飞扬跋扈,却被他轻易擒拿。平定三番、收复宝岛、两次雅克萨反击战震慑沙俄、三征准噶尔、青藏高原驱赶蒙古骑兵,康熙的武功达到巅峰,也为乾隆时期大清版图的最终确立奠定基础。从边疆治理角度看,汉武帝、李世民远不如康熙,汉唐的“羁縻制度”管理松散,康熙则是牢牢控制,而不是换取对方表面的服从。

参考书目:《清史稿》




清朝名将多如牛毛,今天先举出四个。

1、康熙

将者,带兵打仗也。康熙是皇帝,但更是名将,他三次亲征葛尔丹,长驱直入,指挥得当,最终剿灭了叛乱的准格尔部。

准格尔部属于漠西蒙古,其首领葛尔丹受沙俄挑唆,主动进攻喀尔喀蒙古,并不顾康熙警告,继续南下准备侵扰内地。康熙一面下令就地征调军马,一面遣兵调将与葛尔丹交战,,先后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破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二月,康熙鉴于噶尔丹拒不投降,再次下诏亲征,又一次将葛尔丹打败。葛尔丹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服毒自杀。康熙的英明果断成为平乱的关键,他坚决维护了华夏的统一。

2、年羹尧

年羹尧文武双全,康熙三十九年中进士,到了康熙四十八年,仅仅九年间就升为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而这一切都是拜康熙帝所赐。到了康熙六十年,年羹尧更是被任命为川陕总督,镇守西陲。这时候的年羹尧已经在四川各地的剿匪平乱中小试牛刀,隐隐有了名将的气势。

康熙六十年九月,青海发生了地方叛乱,年羹尧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以番攻番"之策,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得到了康熙帝的褒奖。雍正继位后,年羹尧更是深得皇帝信任,总揽西部一切事宜,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西北王”。

雍正元年,青海罗布藏丹津叛乱,年羹尧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节制西北各省兵马,他初到西宁,还没坐稳,罗布臧丹津趁清军大部未还,率军偷袭,直取西宁。年羹尧亲率数十人登上城楼,谈笑风声,上演了一出“空城计”,罗布臧丹津怀疑有诈,率军引退。年羹尧见状,下令追击,土番死伤无数。大将岳钟琪又及时赶到,直攻敌营,罗卜藏丹津败逃,仅率百人遁走。第二年初,年羹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顶风冒雪、昼夜兼进,如天神下凡一般出现在敌军面前,敌军崩溃逃散,清军大获全胜。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

此一战保证了中国领土完整,西北从此三十多年没有战事,雍正帝的位子也越发坐得安慰。

3、福康安

福康安是乾隆发妻孝贤皇后富察氏的亲侄子,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可他并没有就此坐享安乐,反而主动为君排忧解难,因此深得乾隆帝的喜爱和信任。

乾隆三十六年,大小金川再次叛乱,福康安临危受命赶赴前线作战。他在战斗中机敏过人,多次打退土司的偷袭,还亲率八百士兵,冒雨攻坚克难,一举打下桥头堡。此后,福康安带兵步步为营,克服了地形、气候等不利因素,一鼓作气连夺数寨,历时五年终于平定叛乱。

乾隆五十三年以后,廓尔喀(今尼泊尔)不停入侵西藏,还妄图劫走达赖和班禅。乾隆以福康安为帅,入藏驱除来犯之敌。福康安兵贵神速,仅用了六十天便行进了四千六百里到达拉萨。兵马到齐后,福康安立即投入战斗,他兵分五队,先是将西藏境内的廓尔喀敌军逐一清除,然后一路追赶逃兵至敌国境内。廓尔喀举国震惊,连忙乞降。福康安力保西藏领土,不管是对当时的清朝,还是对如今的中国,都是居功至伟。

乾隆帝后来将一生对内对外的战争称为“十全武功”,这其中福康安领导的就有四次,称其为大清朝的名将,实至名归。

4、左宗棠

左宗棠以一介举人而成为封疆大吏,进而青史留名,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这其中除了左宗棠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种“内斗”以外,他收复新疆的举动可谓是惊天动地,足以载入史册。

1867年,浩罕汗国军事头目阿古柏勾结沙俄入侵新疆,新疆大部沦陷。此时的清廷,还在为“海防”还是“塞防”争论不休。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为假想敌布控沿海,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却力陈要立即收回新疆,防止沙俄和英国等列强进一步对中国蚕食。于是清廷以左宗棠为帅,决心收复新疆。

左宗棠抬棺入疆,誓死赶走侵略者,国内外震动。进疆后,他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历时五年,大小几十战,终于将新疆收复,并设立行省,加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理,实在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

小结

清朝的名将其实还有许多,比如岳钟琪、兆惠等等,在此不再一一举例。中华民族历朝历代都是名将辈出,他们为了祖国开疆拓土,功莫大焉。




从1644年清军入关算起,八旗将士开始发起统一全中国的战争。开拓疆土1300万平方公里,有效统治中华276年。突出的军事人材还是很多的。

清朝建立第一功臣多尔衮、阿济格、代善。很快消灭李自成、张献忠等匪徒,康雍乾时期名将岳忠琪、康雍名将年羹尧、乾隆时期的阿桂、咸同光年间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平定陕甘的于化龙、统一台湾的施琅。这些都是地位高到独掌一个战役甚至战略方向的亲王和元帅级别的名将。

除了这些八旗军的亲王、名将外,还有诸如元帅、大将级别和兵团司令级别的汉族人名将,例如刘锦棠、刘永福、冯子材、左宝贵、宋庆、鲍超、富明阿等。而多尔衮可以称为一代军事家,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写入国内外有关军事理论教材里。




每个朝代都有名将,尤其是一些兴盛强悍的朝代,名将更多更出名。比如汉朝就出现了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唐朝也出现了李靖、薛仁贵这样的名将。可是同样曾经强大兴盛的清朝,似乎却没有什么名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要有一个界定,我们这里所说的名将,不包括开国时期的将领。因为任何一个朝代要建立,江山都是靠打下来的,不是和平谈判得来的。所以,历朝历代在开国的时候,肯定都有不少的名将彪炳史册。因此我们这里所讲的名将,主要是建国以后的名将。

清朝建国以后,确实没有出现过很厉害的大将。稍微厉害点的,比如说年羹尧、岳钟琪、讷亲、鄂尔泰、傅恒等等。但事实上,这些人只能说是一个将领,要把他称为“名将”,显然是够不上标准的。

清朝晚期的时候,军队战斗力更差,更加没有厉害的大将。唯一称得上是大将的,大概也就是左宗棠了。不过左宗棠是文官,不算是古代意义上的那种大将。

(左宗棠)

那么,清朝为什么没有非常厉害的大将呢?

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清朝缺乏产生大将的土壤。

事实上,无论是汉朝,还是唐朝,他们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其边关的形势异常严峻。尤其是北边的边关,其中汉朝面临着匈奴的强力冲击,唐朝面临着突厥等少数民族的强力冲击。

汉朝初年,汉高祖、吕后(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的时候,对匈奴都是忍气吞声,不敢正面和匈奴冲撞。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汉朝的国力变得强盛起来,才敢和匈奴打仗。但就算如此,打击匈奴依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也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汉朝通过不断训练,最终培养出了卫青、霍去病等等强悍的大将。

可以说,卫青、霍去病这些大将都是在和匈奴作战的过程中给培养起来的。没有这样的实践,也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大将。

唐朝的情况和汉朝也是差不多的,边关的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在隋朝的时候,隋炀帝甚至因为反复不断地征讨高句丽,结果使得国内出现了大崩溃,隋朝也因此灭亡。从这里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确实也是非常强悍的。唐朝将领因此得到锻炼是必然的。

宋朝就更不用说了,没有金国、蒙古的大军入侵,就没有岳飞、孟珙等名将。

(作战中的清军)

但是到了清朝时期,这种情况其实就不怎么存在了。为什么不存在了呢?因为事实上,当时南北之间的这种对抗,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清朝是作为边关少数民族打进中原来的。他们在打进中原来之前,已经实现了对边关地区的统一。他们首先是统一了女真各部落,接着又和蒙古搞好了关系,和蒙古连成一片。也就是说,整个北边地区,事实上已经是后金的势力范围。

接着,清朝打进关来,打败了明朝、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以及南明政权,实现了整个南北的大统一。

当清朝实现南北大统一以后,清朝面临的边关的威胁,也就不大了。

当然了,也不能说清朝没有遇上边关问题。整个清朝期间,也遇到了西北地区的准噶尔叛乱、回民叛乱。以及西南地区的大小金川叛乱等等。不过这些叛乱,规模都不大,对清朝的影响很小。清朝几乎随便派几个将军去,就能够把他们平定。

(战斗力不强的绿营军)

没有硬仗可打,因此清朝的将军们,就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要想成为名将,也就不可能了。

当然了,除了这一点以外,清朝努力加强中央集权,对军队进行严格管控,不断削夺将领们的权利,让他无法做大做强,也是清朝没有出现厉害将领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岳钟琪,本来是一员猛将,在西北地区战功显赫。但是由于雍正对他极为防范,因此他打起仗来缩手缩脚。后来雍正还把他抓起来,关了两年。又不说他犯了什么大罪,等到大臣们商议判他“斩立决”的时候,雍正又推翻大臣们的意见,判定他“斩监侯”,把他放出来。雍正其实本身并没有想过杀岳钟琪,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磨砺岳钟琪,让岳钟琪不敢造反。可是这样一来,也把岳钟琪磨得没有一点脾气了,以至于在战场上,都不敢果敢地带兵打仗了。

应该说,清朝前期和中期的这些将领们,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没有获得极好的实战经验,为后期埋下了苦果。后来西方列强入侵清朝的时候,清朝的将领们几乎没有一个能打的,而清朝的八旗军和绿营军,没有好的将领带着,其战斗力也极差。最终,清朝就这样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之中。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曾在政治上形成过以自己为核心的宗藩朝贡圈,也曾在文化上形成过以自己为核心的东亚汉字文化圈。唐宋时代中国的货币一度成为过东亚、东南亚乃至印度洋沿岸各国的通用货币。同样中国古代的军事力量也一度曾是傲视全球的:从横扫六国的大秦铁骑、北逐匈奴的大汉羽林军到从无败绩的岳家军、戚家军都是放在全球范围内无可匹敌的精锐之师。

中国历朝历代几乎都诞生过自己的名将:先秦有妇好、白起、李牧、廉颇、赵奢、田单、乐毅......秦有王翦、蒙恬......汉有韩信、李广、卫青、霍去病......三国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张辽、周瑜......南北朝有陈庆之、谢玄、祖逖......隋有杨素、韩擒虎......唐有李靖、李勣、薛仁贵、苏定方、高仙芝......宋有杨业、狄青、岳飞、韩世忠......元有兀良合台、阿术、王保保......明有徐达、常遇春、戚继光......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公元1644年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历时268年。清朝其实是有两层含义的:一是指由满洲八旗贵族所统治的王朝政权;二是指从1644年清军入关到1912年宣统退位这268年的历史时期。我们现在有一部分人实际上陷入了一种误区就是把国家的发展完全归因于政府的因素,然而王朝概念并不能直接和历史时期完全划等号。

其实历史的发展是有其自我运行规律的:人民群众自发的活动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用一位伟人的话说”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有人说两宋和满清是兵魂销尽国魂空的时代,然而更确切的说法是两宋和满清是兵魂销尽国魂空的王朝。两宋和满清的屈辱是腐朽无能的王朝政权所导致的,然而这并不代表两宋时期和满清时期所有中国人都丧失气节了。

否则我们如何解释矢志不渝抗金的岳飞,怎么解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怎么解释收复新疆的左宗棠,怎么解释撞击敌舰的邓世昌......难道他们不是两宋和满情时期的历史人物吗?同样清朝时期的历史人物并不能等同于效力于清王朝的历史人物。比如太平天国的杨秀清、石达开等人并不是清军将领,但他们的的确确是清朝时期的将领,只不过他们是站在反清阵营一边。

如果姑且不考虑这些反清将领,那么清军阵营中是否曾诞生过名将呢?首先清军之所以能入关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摄政王多尔衮一系列政治军事运筹。1635年多尔衮奉皇太极之命征讨漠南蒙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并夺取了元朝的传国玉玺。次年皇太极正式改女真族名为满洲、改后金国号为清、他自己则由大汗改为皇帝。此举标志着皇太极正式以汉法构建自己的国家。

多尔衮在征讨蒙古察哈尔部之后又在松山之战中大败3万明军、生擒明军统帅洪承畴、迫使祖大寿投降。1636年多尔衮挥师北京击败明朝名将卢象升后又攻破济南。在此过程中所战20次每战皆捷,因此取得了克城40座、掠夺人口25万的战绩。1644年多尔衮诱降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后与之联手大破李自成10万大军。正是多尔衮指挥的山海关之战扫除了清军入关最后的障碍。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继续指挥了追剿李自成大顺军以及南明政权、张献忠大西政权的战争。多尔衮一生征战无数:先后指挥过与蒙古察哈尔部、明军、李自成大顺军的战争。多尔衮在历次战斗中从来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当然多尔衮以狭隘的民族偏见强迫汉人剃发易服确实对满汉民族关系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你总不能因为不喜欢人家就不承认人家是名将吧?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向澎湖、台湾进发。施琅指挥的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从而迫使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一府三县:台湾府治设在如今的台南,下辖台湾县(今台南)、凤山县(今高雄左营)、诸罗县(今嘉义)。

施琅可以说是有清一代两百余年少有的水师名将。施琅不仅在战术运用上可圈可点,而且还有着前瞻性的战略思维。施琅在澎湖海战取得对台湾水师的决定性胜利后并没趁胜攻击台湾本岛,而是建议利用战胜之余威迫使台湾郑氏政权主动归降。郑克塽见施琅无意屠戮才表示愿意归顺。施琅到了台湾后不搞清算报复、不滥施淫威,反而主动前去祭拜郑成功以收服台湾人心。

施琅本着攻心为上的策略完成了对台湾从疆土到人心的收复。当时朝廷内部竟有相当一部分人主张不必留人驻守台湾。施琅以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指出:台湾看似蛮荒,但耕地、矿产丰富,所以值得大力开发。更何况台湾对东南沿海的防务安全至关重要。正是在施琅的争取下康熙皇帝最终决定留兵驻守台湾。施琅在战后对台湾的战略规划所起到的历史贡献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比他率兵收复台湾的军事行动差。

晚年的乾隆皇帝回顾自己一生对内对外的历次战争后将其总结为“十全武功”。这其中有四次军事行动都是由福康安领导的。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大小金川土司叛乱,福康安临危受命赶赴前线作战。福康安在战斗中亲率八百士兵冒雨攻克敌军桥头堡。此后福康安带兵步步为营克服了地形、气候等不利因素一鼓作气连夺数寨。在经过五年的战斗后终于平定了大小金川土司叛乱。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福康安又统兵西北平定了当地的回族民变。西北回民事件刚平息就又爆发了台湾林爽文起义。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福康安与参赞大臣海兰察同赴台湾作战。福康安一行在台湾登岸后由新埤进兵以主力进攻包围诸罗县城的起义军。经诸罗一战后福康安得以扭转战局、解除城围。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福康安在老衙崎俘获起义军领袖林爽文。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尔喀(今尼泊尔)入侵西藏。按说廓尔喀作为一个弹丸小国根本不具备挑战清王朝的实力,然而雪域高原的地形限制了清王朝向西藏运兵、运粮的效率。当时西藏驻有清军500人、藏兵1600人、台站兵1300人。这些兵力全加起来也只比喀尔廓方面出动的军队多400人左右。然而喀尔廓作为进攻一方可以集中优势兵力任意攻击某个地方,相比之下防守方需要守卫的面积就太大了。

区区3400人的兵力平摊在西藏偌大的面积上之后平均每个地方所能驻守的兵力就相当有限了。喀尔廓人完全可以集中优势兵力将中国军队在西藏的据点逐个击破。很显然只靠西藏的3400驻军根本不足以应对战争,那么就只能从内地增调部队驰援了。清廷从四川抽调了满、汉、藏兵4000余人前往西藏增援。廓尔喀方面得自四川方面的清军入藏作战就主动撤兵了。

当四川方面的援军赶到前线时却被西藏地方政府和驻藏大臣告知战争已结束、双方已议和。清军在没损失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兵不血刃收复了全部失地,然而在随后的议和谈判中双方竟达成了“许银赎地”的屈辱条件:西藏地方政府每年向廓尔喀支付1500两白银作为赎回争议地区的费用。为什么明明打了胜仗还得赔钱呢?事实上清军所谓的胜仗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因为廓尔喀方面其实是主动撤兵的。

廓尔喀方面已摸清了清军的虚实:他们知道西藏的驻军完全不是自己的对手,然而内地的军队又无法在西藏长期驻扎。所以当他们得知内地的援军赶到时就主动撤兵以保存实力,然而在随后的谈判中他们又大肆讹诈了西藏地方政府一把。廓尔喀人知道只要内地的军队一撤走就意味着西藏地方政府再没和自己谈条件的资本。如果不把廓尔喀打疼,不打不出“几十年的和平”来,那么廓尔喀就会不断骚扰边境。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尔喀再次发兵入侵西藏。廓尔喀军队的再次入侵使乾隆皇帝终于得知了清军所谓战胜的真相,所以这次他下决心要彻底痛打廓尔喀。要彻底打疼对手就不能只是收复失地,而且还要长驱直入敌国腹地。所以派出的军队不仅要能打败对手,而且必须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彻底打服对手。这意味着派出的军队不仅要在实力上强于敌军,而且必须是远远强于敌军一大截。

乾隆在深思熟虑之后将刚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的两广总督福康安调任督办西藏军事。与此同时乾隆任命海兰察、台斐英阿等人为福康安的副手。福康安、海兰察等人奉命率领黑龙江索伦、达呼尔兵丁千名由青海入藏征讨廓尔喀。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十二月二十日福康安率一万清军由青海西宁前往西藏。隆冬时节大雪封山使行军变得异常困难,然而福康安率军日夜兼程:每天强行军18个小时。

最终福康安大军用50天时间走完了从西宁到拉萨近5000里路程。清军犹如神兵天降一般出现在廓尔喀人面前。在随后的战斗中清军"六战六捷,杀敌四千,收复后藏"。趁胜追击的清军打过了喜马拉雅山兵临廓尔喀首都阳布城下(今加德满都)。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八日(公元1792年9月23日)廓尔喀管事头人噶箕第乌达特塔巴来到清军大营请求归降。福康安在驱逐廓尔喀人后又在西藏按乾隆皇帝旨意对西藏事务进行整饬。

众所周知晚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积贫积弱落后挨打的屈辱岁月,然而就是这段屈辱岁月中也曾出现过一抹亮色: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在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入侵新疆。当时已70岁高龄的老将左宗棠毅然抬棺出征,从而成功保住了我国六分之一的国土。左宗棠的功绩与才能不仅得到了国人的认可,也同样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在2000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全球1000年内40位智慧名人中左宗棠就榜上有名。当阿古柏侵略军占领新疆大部分地区时沙皇俄国也于1871年7月4日占领了伊犁地区,就在清政府准备出兵收复新疆之际日本政府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军3000人进犯台湾。一时间中国的东南海疆和西北边防同时告警。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次塞防和海防大讨论。

左宗棠在这场大讨论中一针见血指出了新疆作为国家西部屏藩的战略意义:“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式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则蒙部不安,非特陕甘、山西各边时虞侵轶,防不胜防,即直北关山亦将无晏眠之日。中国的山川形胜皆起自西北,弃西部即弃中国”。1875年左宗棠根据新疆的敌情和地理特点制定了“先南后北”、”缓进急战“的战略方针。

与此同时筹运粮饷等后勤补给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当时为筹措西征大军的军需粮饷朝廷让恭亲王向洋人举债都被拒绝,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就开始为左宗棠筹备军饷的胡雪岩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作担保,先后六次出面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问题是如何将好不容易筹措到的粮草和军饷运到前线战士们的手中呢?

经过慎重思考后左宗棠在归化(今呼和浩特)和肃州(今酒泉)分别设立北局和南局负责南北两路的粮草补给。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左宗棠在战前进行的这一系列准备工作为成功收复新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既然前期的后勤补给工作已准备完毕,接下来就该动兵马了。左宗棠在肃州集结起了以道员刘锦棠部、都统金顺部、提督张曜部为主的七万西征军。

这七万西征军并非全部参与了入疆作战。这一方面还是因为受制于粮草转运的困难,另一方面左宗棠还必须留足兵力应对英、俄两大列强的威胁。实际入疆与敌接战的是以刘锦堂部为先锋的三万精兵。1876年8月上旬刘锦棠部在金顺部的配合下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法:避开供水困难的大道,走敌人严密防守但水源充足的小道,一路迫近到乌鲁木齐北面的重地古牧地(今米泉)。

在扫清敌方外围据点后用大炮轰塌城墙,于17日从缺口冲入城内并一举歼敌五千余人,次日收复乌鲁木齐,叛军白彦虎、马人得等仓皇南逃。随后左宗棠命刘锦堂部驻守乌鲁木齐:一方面防止阿古柏军北犯;一方面继续清剿山中残敌。同时左宗棠又命金顺部挥军西进:一时间昌吉、呼图壁、玛纳斯北城之敌皆闻风溃逃。9月初金顺部开始进攻玛纳斯南城,然而一个多月后仍未能攻克玛纳斯南城。

这时刘锦堂、伊犁将军荣全先后率部增援会攻该城,最终清军于11月6日攻克该城。至此天山北路被阿古柏占领的地区已全部收复。由于此时正值冬季大雪封山之际,所以刘锦堂部就地筹措军粮并为来年进军南疆进行休整。清军休整期间英国作为阿古柏的幕后支持者试图阻挠清军前进:当时英国刚迫使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随即又表示愿出面调停清政府与阿古柏政权之间的冲突。

英国试图迫使清政府承认阿古柏政权为属国政权。这实际上是对中国主权完整的公然侵犯。总理衙门则把英方的建议书转交左宗棠讨论。左宗棠回复道:“英人若要为阿古柏立国则割英地与之,或即割印度地与之亦可,何以索我膏腴之地以市恩?”俄国作为与英国在中亚角逐的老对手也在这时跳了出来:一方面鼓励阿古柏继续与左宗棠的平叛大军对抗,另一方面又利用阿古柏的窘境迫使其签订《俄阿边界条约》。

阿古柏在英、俄两大列强的支持下调重兵在达坂城、吐鲁番设立了两道防线。同时阿古柏自己则坐镇喀喇沙尔(今焉耆)做垂死挣扎。1877年4月14日收复了乌鲁木齐的刘锦棠部自乌鲁木齐南下达坂城。与此同时张曜部自哈密西进,记名提督徐占彪部出击巴里坤。刘锦棠部于4月19日攻破达坂城,击毙和俘虏敌军3000余人,随即分兵一部助攻吐鲁番,主力部队则直捣托克逊。

驻守在托克逊的阿古柏次子海古拉于4月下旬弃城西逃。这时张、徐两部也已连克辟展、胜金台等地,吐鲁番守敌白彦虎望风西窜,马人得率部投降。至此清军在半个月内连克两道防线、歼敌万余。战争进行到5月下旬时左宗棠的西征大军已取得收复新疆的决定性胜利,眼见大势已去的阿古柏在库尔勒服毒自杀,其长子伯克·胡里在库车杀死弟弟海古拉后在英国的扶持下于喀什噶尔(今喀什)称王。

1877年4月14日左宗棠以刘锦棠部为”主战“之军,以张曜部为”且战且防“之军,长驱南进逼近敌军的大本营喀什。这时新疆各族农牧民纷纷拿起武器配合清军打击敌人:新疆地区各族民众纷纷为清军指引带路,主动配合清政府的军事部署。到了这年9月英国再次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立喀什噶尔为中国“保护国”的要求。在左宗棠连战连捷的战局下一向以对外软弱著称的清政府破天荒地拒绝了英国这一无理要求。

到了这年10月份刘锦棠部以势如破竹之势驰骋两千余里,相继收复喀喇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南疆东四城。至此盘踞在叶尔羌(今莎车)、英吉沙尔(今英吉沙)、和阗(今和田)、喀什噶尔南疆西四城的敌军已成孤立之势。12月中下旬刘锦棠部又连克喀什噶尔、叶尔羌、英吉沙尔,伯克·胡里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清军攻克了阿古柏政权在新疆的最后据点和阗。

除了以上提到的多尔衮、施琅、福康安、左宗棠之外黑旗军将领刘永福、中法战争中守卫台湾的刘铭传、取得镇南关大捷的冯子材这些人其实也都算是清朝的名将。有些人之所以觉得清朝无名将一则是因为不喜欢这个王朝就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二则如今的清宫戏几乎都是讲的尔虞我诈的后宫争斗。因此久而久之人们对清朝在军事方面的表现自然也就不大关注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努尔哈赤   名将   清朝   雍正   乾隆   太极   蒙古   古柏   西藏   新疆   叛乱   敌军   台湾   将领   康熙   财经   李靖   薛仁贵   卫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