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是篡位,朱棣却比李世民名声差?

李世民何时篡位了?

不过,李世民一生倒是有一个大污点,如何洗都洗不干净。但是,这个污点比起朱棣篡位的污点,那是小得太多了。

1、李世民的污点:杀兄、杀弟、杀侄子

(1)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真的是个非常有为的皇帝,人生当中除了那一件“玄武门之变”,再无大污点。

就是那次事变前后,哥哥李建成被他杀了,弟弟李元吉也被他杀了,十个侄子也统统被杀。正应了那句俗话:斩草又除根!

那么,李世民能不杀哥哥和弟弟吗?不能,除非他不想有任何作为了,除非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李世民是秦王,军事指挥能力极其出众,按照教员同志说的:自古能军无人出右者,其次朱元璋。

啥意思?老人家说了,帝王中的军事天才,我只服李世民,其次服朱元璋。

早些年,李渊兵变的时候,李世民和李建成都是左膀右臂的,但是,自从618年建立大唐,当了皇帝后,李渊稳坐长安,太子李建成也在长安,而李世民却长期在战场上拼杀。

大唐能够平定各方枭雄,得亏有李世民。

可以说,李世民立下天大的功劳,李世民怎么赏赐都不不为过。

封无可封之下,李渊在秦王的基础上封其为“天策将军“,秦王可以有自己的谋士团队,名义上是进行经典文化的交流,实际上没少研究帝王之术。

知道弟弟势力庞大,太子李建成有点担心了,在身边人的蛊惑下,和弟弟李元吉联合,开始做一些针对李世民的事情。可能是犹豫,或者是念及兄弟情,没能伤了李世民,却被李世民和其团队警惕。

就此,一场明争暗斗开始了。

都是兄弟,为何这样?说白了还是皇位的诱惑太大了,另外,手底下的人不停地撺掇双方,毕竟,谁上位,影响的是跟随的兄弟们的直接利益。

可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杀戮,到了后期,已经不可避免,双方都使出了一些狠招。

但是,论狠辣霸道,还得是李二兄弟,这家伙天生腹黑,不择手段。

也是,战场上见惯了太多生死,也就不惧再安排一场了。

不管谁来解释,不管一些书籍上如何为李世民洗白,都无法掩饰李世民是主动发起玄武门之变的那个刽子手。

玄武门事变当日,李世民有备而来,杀了哥哥,杀了弟弟,然后,逼宫父亲,将兵权交给自己。之后,又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儿子,全部杀了。

这一幕,着实伤透了老汉李渊的心。

却又无可奈何。

(2)李世民上位,表面上看是平稳过渡

李世民当了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位给了儿子,就此开始担任太上皇了。

有人说,这也是篡权。

哪里,哪里,李世民没有篡权,只是父亲“禅位”得了皇位。

李渊不禅位行吗?不行!

因为,李世民等人已经架空了李渊,李渊已然是一尊傀儡。

如果李渊不知趣,哪一天晚上来个“暴病而亡”,找谁说理去?毕竟,老李已经60岁了,而且,宫内宫外,朝内朝外,基本都被李世民控制了。

于是,李渊只有知趣地退休,才是上策,如此,才能多活一些年头。

从李渊禅位看,这是个聪明的老头。从李渊退休后又生了几个孩子看,这是个会享受的老头。

635年,李渊才去世,是大唐第二高寿的皇帝,第一就是那个染指了儿媳妇杨玉环的唐玄宗李隆基。有意思的是,李隆基也是生前做了太上皇,而且是被迫的。

总而言之,表面上看,李世民的皇位,不是篡权得来,而是大大方方接受了老爷子禅位而来的,至于老爷子是主动,还是被迫,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2、朱棣最大的污点:就是篡了侄儿的皇位

朱棣是不是脑后有反骨,一开始就想着造反?

当然不是!

朱棣的老子朱元璋,目光如炬,观察细致,下手狠毒,如果孩子们胆敢对皇位偷窥,打不死也得掉层皮。

朱棣作为老朱的皇四子,当了燕王,府邸就在如今的北京。

这个藩王当得自然是非常舒服,在他的一亩三分地上,他过得快乐似神仙。那时,他不敢多想。父亲很严厉,大哥朱标的能力也非同一般,而且为人做事很有一套。

但是,朱标这个倒霉鬼在1392年去世了,年仅37岁。如此,朱棣的心动了,因为,皇孙朱允炆在朱棣看来,就是小屁孩一个。

朱允炆虽然很得朱元璋的喜欢,但能力欠缺是事实。为了他,朱元璋不惜大杀功臣,目的就在于除掉各种影响朱允炆上位的障碍。

1398年5月,朱元璋挂了,朱允炆上位了。

本来,叔叔们对这个小娃娃不怎么害怕,因此,各个胆子也更大了一些,特别是燕王,那真成了实力卓绝的藩王。

于是,在一些书呆子们的建议下,朱允炆发起了“削藩令”,这还了得?燕王朱棣炸锅了,造反开始进入倒计时。

终于,朱棣打出了“诛杀奸臣,为国靖难”的旗帜,名正言顺地造反了。我们看看朱棣当时的宣传内容,据说是根据祖训来的: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

什么清君侧,纯粹瞎扯蛋。

朱棣是真的反。

而朱允炆一边镇压,一边提醒下属们不要把叔叔伤得太狠,这人真的善。

终于,在各种因素叠加下,朱棣打到了南京城。

此时,也没有所谓的“清君侧”的说法了,就是赤裸裸的篡权,否则,杀了奸臣回北京,不好吗?

可以这样说,朱棣从起兵起,就是要篡权了。

3、两相比较,李世民挨骂少是正常的

(1)李世民明着没有篡权,朱棣篡权了

李世民杀了哥哥和弟弟,这叫皇储之争,放到康熙时期,那就成了“九子夺嫡”了。这就是竞争,谁拳头大,谁头硬,谁能力强,谁就是皇储。

哥哥和弟弟之间的皇储之争,算不得篡权,算不得谋逆大罪。

至于李世民的皇位,是李渊禅位的,而且,禅位后,李渊又活了10年,算是善终了。

朱棣造反,这是谋逆大罪,在那个君为臣纲的古代,这绝对是大罪超大罪。不仅造反了,而且还把朱允炆的皇位做到了自己的屁股底下,这放当时,就是太不要脸了,欺负侄子,抢侄子的皇位。

在那个年代,臣子造反篡权,比杀了自己老爹的罪行都大!

所以说,李世民杀哥哥弟弟,能被很多人原谅,但朱棣篡权,无法被人原谅。

(2)李世民更有为

人们总是对功劳大的人,不愿意多骂。

李世民是打造盛唐最关键的人物,扩大了版图,采取了各种好政策,做事民主,真的是一个有超级作为的皇帝。

论贡献的话,这就是唐朝帝王中的一哥。

而朱棣,论贡献,只能是明朝二哥,比起朱元璋的贡献和能力,还是差点,他的一生干了三件大事:迁都,修书,下西洋。

比起李世民,迁都、修书、下西洋,实在不算什么,毕竟,没有增大多少版图,没有带明朝到一个巅峰的高度。

唐宗宋祖、秦皇汉武,成吉思汗,都是一个序列等级的。别说是朱棣,他爹都比上李世民,都欠缺那么点意思。

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功勋卓著的李世民,实在耀眼,耀眼到很多人想不起他做过的那件丑事,至于朱棣,说起来后,很多人自然想到的就是“篡权”。

如此一来,朱棣的名声自然不及李世民。





李世民没有篡位,而朱棣则是名副其实的造反。单就这一点,朱棣就可以得到一个差评。但是李世民的风评比朱棣好,还在于李世民的格局更大。


靖难之役与玄武门之变的区别

成王败寇,这个词并不适合用在帝王之家,更适合用在对手身上。在玄武门之变中,李氏三兄弟争夺的是帝王的入场券,他们都是李渊的嫡子,实际上都有资格去抢这唯一一张通往龙椅的门票,但是谁能拿到就要看实力了。


实力有软实力和硬实力,太子李建成软实力不弱,太子之位坐着,舆论导向也把控在他手里,再加上老爹李渊和李元吉对他的支持,如果不出意外,他的帝王之路将会是一路畅通的。


但是他自己并没那么自信,因为他的硬实力不够,正因为他知道这一点,所以他才害怕李世民,处心积虑地去诋毁和陷害李世民。



李世民的硬实力太强大了,半个大唐江山都是由他打下来的,征讨西秦,荡平刘武周,剪灭郑、夏,大败刘黑闼,由此而形成了“秦王勋业克隆,威震四海,人心所向”的局面。


当他凯旋而归时,李渊为表彰他的功劳,还破天荒的给他封了一个“天策上将”,位列王公之上。之后他在府中设官署,开文学馆,招揽四方文学之士。因此,在他旗下聚集了一批文武精英,从而在政治上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了李建成的地位。


由于政治权力排他性的作祟,李建成为确保自己顺利继承皇位,必然要与李世民开启互撕模式。比如在打猎的时候故意给他一批烈马想把他摔死,再比如在宴饮时,暗中给他下毒,导致李世民吐血数升,还有和弟弟李元吉合伙跑后宫去说李世民的坏话,等等,尽管这些记载不一定属实,但可以想象,他们兄弟间剑拔弩张的局面



那么作为现任皇帝的李渊为何不能把控这一局面呢?在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对自己儿子们太有信心了,以致于他手里并不有兵权。这也就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隐患,试想谁会怕一个没有兵权的皇帝的呢?


那么兵权在谁手里呢?自然是在三个儿子手里,所以在长安城内,作属下的也不容易,三个儿子各自发号施令,到底该听谁的呢?后来他们只好谁的命令先来就听谁的。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被迫之举,前面说了在软实力上,李建成占优,太子是李渊立的,他也不会自打脸地支持李世民。到最后,为了遏制李世民的势力,甚至将李世民的秦王府进行了肢解,将其属下人马要调给李元吉。



李世民久经沙场,在他的世界中,从来没有“坐以待毙”这四个字,迎战、回击,有力地回击才是他的风格。


王权争斗向来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争,如果李世民不提前布局,不豁出去发动玄武门之变,那么李建成一旦逮住机会,死的人便是李世民了。


所以,玄武门之变尽管有着诸多争议,但站在李世民的立场上考虑,此举也实属无奈之举。对于玄武门之变,他自己后期也有自己评价: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他认为这是一场正义之战。



从王权内部斗争来看,他的确以一己之力做到了伤亡最小的创世之举,主动出击避免了一场惊扰平民百姓的大规模武力战争。要知道在历史上最惨烈的王权争斗,西晋的“八王之乱”,持续了16年之久,一个王朝几乎断送在这场内乱上。相比之下,李世民将伤亡降到了最小,不可谓不是一个奇迹。


而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就不一样了,他的天下是硬抢来的。如果从宗室血脉的角度上来说,朱棣没有机会坐龙椅,他是庶出,这一点也是朱元璋非常在乎的一点。


朱元璋死后,他选定的继承人是其嫡皇孙朱允炆,也就是太子朱标的长子。实际上,按照惯例,长子亡,可选立次子,但他没有这么做,还是遵从了大臣们的建议,放弃了朱棣。



朱棣争储失败,心里记恨那是肯定的。朱允炆除了手里握着一张皇帝的直通票,在政治博弈上与朱棣几乎没有可比性。说白了,朱允炆和李渊的境况差不多,手里没兵权,而他的叔叔们则个个手握重兵,这实在是皇帝的悲哀。


而雪上加霜的是,朱允炆做了一个错误的举动,为了抑制藩王的势力,他采纳了亲信黄子澄等人的意见,逐步取消各个藩王的权力,而实际上他单靠一身黄袍根本无法实现削藩。也正是这一举动也彻底将朱棣激怒,他早有称帝的野心,根本不会坐等明惠帝来擒拿他。


于是,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造反,以诛杀奸贼齐泰、黄子澄为名,展开了一场争夺皇权的叔侄大战,最后强行夺得大位,史称“靖难之役”。


由此,我们也看到,朱棣起兵实为篡位,而且他这一起兵一打就是三四年,动静大了去了,又是多少生灵涂炭哪!



李世民比朱棣的成就高吗?

其实单论功绩,朱棣和李世民相差不大,但是有一点,唐朝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大于明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开明,使得周边各国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向心力。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汉字的输出,特别是对日本和朝鲜的影响。由于唐朝的世界帝国属性,吸引了很多外国侨民在唐朝居住。所以说,唐朝对世界的开放力度是很大的,唐朝是一个国际化的唐朝。



反观明朝,在郑和之后,明朝逐步采取了保守措施,不再对国际事务具有持续的影响力,相比之下,明朝显得更为保守。但是从强大的持久性来说,明朝的持续力更久。


但在后人的印象中,特别是普通人心中,只会对最繁盛的那个朝代感兴趣。研究的人多了,名气自然也越来越大,再加之李世民的确有着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他的壮举堪比开国皇帝。


因此,论影响力,李世民的名气自然比朱棣要大的多。而人们对朱棣的诟病,也多集中在他的篡位上,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道德角度看,李世民、朱棣名声都很“臭”。但是,朱棣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要强于李世民。

一、皇位继承,李世民、朱棣都存在污点

太唐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嘉靖改为成祖),他们都是以藩王继承大统,来路不正,存在许多污点。即便李世民、朱棣当皇帝后极力“粉饰”,也摆脱不了篡位、杀害亲人,以及篡改历史的事实。

626年,李世民给李建成设局,在玄武门设下埋伏,一箭射死兄长,又杀害了与李建成一起的弟弟李元吉。接着,李世民抓捕李建成、李元吉的10个儿子,有些还处在襁褓之中,直接勒死。

搞定李建成、李元吉后,李世民强迫李渊退位让贤,自己当皇帝。又看到李元吉的妻子杨氏漂亮,当即将她纳入宫中宠幸,生下儿子曹王李明。更狠的是,李明后来过继给李元吉,承袭血统,也是够打脸。

李建成是太子,大唐名正言顺的“储君”,李世民只是秦王而已,凭什么抢夺兄长的位置,况且李建成并没有错。有些人说,李世民战功显赫,唐朝的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凭什么让李渊、李建成享受,这就不对了。

晋阳起兵,是李渊、李建成、李世民一起策划,李渊定下大计。进军关中,李建成率左路军,李世民率右路军,都是战功显赫。随后,突厥南下侵犯,李建成也率兵抵御,连连获胜,只是作为“储君”,李建成更多的是处理政务,而不是打仗。

再则,最终平定刘黑闼的是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隋唐演义》中,李建成坑死了大将罗成(罗士信原型)。实际情况是,李世民与刘黑闼交手,王君廓被围困在永年,李世民明知局势险恶,还让罗士信去接管防务。

结果,王君廓顺利突围而出,罗士信被刘黑闼干掉。有意思的是,《隋唐演义》却让李建成背锅,李世民反而成了好人,他最终灭了刘黑闼,为罗成报仇,也是颠倒黑白,是非不分。

李世民皇位来路不正,比较心虚,成为偷看“实录”的始作俑者,并极力贬低李渊、李建成在唐朝建国中的作用。试想一下,如果李渊、李建成很差,李世民外出打仗,谁给他粮草、武器、兵马这些战略物资支撑呢?

纵观李世民平定各路诸侯之战,几乎都是打持久战、拼消耗,而不是靠超高的指挥艺术,达到快速克敌制胜的目的。单纯看打仗水平,李世民不如同时代的“战神”李靖,此人都是奇谋,作战风格雷厉风行,让对手防不胜防。

朱棣跟李世民一样,从道德角度看,名声也是很“臭”。1399年,朱元璋尸骨未寒,朱棣在燕京起兵“清君侧”,以诛杀齐泰、黄子澄为由,率兵攻打侄子建文帝,夺取江山,重建大明。

“清君侧”目的达到了,但朱棣并不是周公,建文帝不见了,但他的几个儿子还在,朱棣为何不册立他们,而是自己当皇帝。所以,“清君侧”只是借口,夺取皇位才是真。建文帝的儿子,都被囚禁起来,要么暴毙而亡,要么就是囚禁几十年,连牛马都不认识。

当然,朱棣没有李世民狠毒,没有直接杀建文帝的儿子,所谓暴毙而亡,至少朱棣有理由说“不是我做的,非常遗憾,我也很伤心难过”。李世民则不一样,直接绞死侄子,明目张胆,毫无顾忌,手段比朱棣残忍多了。

篡改历史,朱棣自然也是有的。例如,朱棣的母亲身份,许多人都说他不是马皇后的儿子,而是蒙古妃子所生,朱棣却非要说自己的母亲是马皇后,以此证明自己的“嫡子”身份,增加皇位的合法性。

朱棣名声跟李世民一样臭,但朱棣做了一件非常不地道的事,所以他的名声在文人看来一定比李世民“臭”。朱棣杀害太多的建文帝旧臣,对他们的妻女也是侮辱。再则,朱棣杀了方孝儒,寒了读书人的心,也跟读书人走向了对立面,被后人“黑”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世民相对好一点,他干掉李建成、李元吉的后代绝不手软,明目张胆。对于太子的旧臣,李世民则重用有加,魏征、薛万彻就是典型。李世民没有杀害文人士大夫的记录,在文人圈中的形象比朱棣强。

二、武功角度,处理游牧骑兵问题,李世民、朱棣半斤八两

人物评价,要一分为二,李世民、朱棣都有污点,毕竟是“千古一帝”,在文治武功上还是非常具有影响力。总体而言,朱棣强于李世民;以史实说话,对比朱棣、李世民。

从武功角度,以及处理跟游牧民族的关系看,李世民、朱棣都差不多,他们战功显赫,但依然没有最终解决问题。因为,游牧民族问题,最终由乾隆解决,其余王朝都做不到,时机不成熟是关键。

国内交战,李世民平定各路诸侯,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朱棣击败建文帝,重建大明王朝。从作战难度角度看,朱棣压力更大,成功概率更小。朱棣在北平起兵靖难,只有800兵马而已,却要面对整个大明,压力可想而知。

800兵马“靖难”,朱棣却能逆袭成功,只能说朱老四确实厉害。靖难过程,朱棣也是屡次陷入险境,却毫不畏惧,最终杀入南京,成为赢家。藩王以武力夺取江山,也只有朱棣成功了,其余做不到。

李世民作战,李渊、李建成充当“后勤部长”,以及关陇集团的支持,可以利用的资源非常雄厚,远强于朱棣。李世民能击败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诸侯,关键是背后有资源。

处理跟游牧骑兵的关系,李世民、朱棣也是半斤八两,但朱棣给别人的感觉是更加硬气。武力征讨,李世民派李靖打残颉利可汗、吐谷浑,又征讨吐蕃,传播唐朝的国威,被誉为“天可汗”。

“天可汗”之说,让李世民名气暴涨,实则水分十足,含金量并不高。原因非常简单,各部落只是表面臣服而已,一旦实力复苏,立刻叫板唐朝。例如,吐蕃就不服气,经常攻打唐朝,“和亲”后依然如此,李世民也是头疼不已。

吐谷浑、薛延陀、突厥并未消失,大战过后二十年左右,新一代人成长起来,他们又来闹事。其中原因,与唐朝的“羁縻制度”有关,以赏赐换取对方表面的臣服,并不是直接控制。这一点,汉朝、唐朝、明朝都是一样,清朝才是直接控制他们,故而疆域非常稳定。

朱棣对待游牧骑兵,相对于李世民而言,有两个亮点。其一、朱棣亲自出击,御驾亲征,封狼居胥,饮马翰海。更狠的是,朱棣还亲自操刀上阵,与蒙古骑兵厮杀,血性十足,令人敬佩。

古代帝王亲自出征漠北,还操刀上阵拼杀,只有两人:太武帝拓跋焘、明成祖朱棣。拓跋焘很厉害,但北魏不是大一统王朝,况且拓跋焘是鲜卑族,本身就好战。大一统王朝,还是汉人皇帝,真没谁跟朱棣一样,当了皇帝还拿着兵器去漠北厮杀。

其二、朱棣“天子守国门”,绝对不跟游牧民族“和亲”,不服气就打。对中原王朝而言,“和亲”就是一种侮辱,靠牺牲自己的女人的幸福生活,换取王朝的安定,怎么说都是一种耻辱。汉朝和亲,唐朝和亲,宋朝给岁币,明朝都没有,朱棣的贡献很大。

武功方面,朱棣有一点比李世民强,就是收复了曾经属于中原王朝一部分的中南半岛,设置交趾布政使司。交趾(越南),五代十国时脱离中原王朝,朱棣派张辅去收复,可惜后来被朱瞻基败光了。李世民尝试灭亡高句丽,重新控制朝鲜半岛,却没有成功。汉朝时期,朝鲜半岛是中原王朝一部分,设置郡县管理。

三、文治方面,李世民缺乏创新,远逊于朱棣

武功方面,李世民、朱棣不分伯仲。文治角度看,李世民远逊于朱棣,他缺乏创新,也没有影响后世的“巨大贡献”,文治影响仅限于唐朝而已,朱棣则是影响到如今,文治的含金量很高。

说起李世民的文治,很多人都会说李世民有“贞观之治”,还有啥呢?“贞观之治”,固然是国泰民安,但还是不如隋朝时的“开皇之治”。经济总量、人口数量是评价盛世的主要标准,杨坚时代的人口,比李世民时代多一半。

说到盛世,朱棣也不差,有“永乐盛世”,并延续到后面的“仁宣之治”。说到朱棣时期的人口总量,李世民肯定是不如,明清时期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即便是李隆基时期的“开元盛世”,单纯看人口数量,也是不如“永乐盛世”。

隋唐时期,影响后世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李世民的戏份真的很少。著名的府兵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产物,宇文泰强化,隋朝走向定型,唐朝只是沿用下来而已。均田制,也是如此,唐朝延续,没啥可说。

三省六部制,隋朝已经定型,李世民也是坐享其成,创新是在唐高宗,他设置政事堂,整合三省资源,提高办事效率。科举考试制度,隋文帝以考试选官,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考试正式形成,李世民则发展,重点考进士、明经两科。

科举考试在唐朝的亮点:首创武举、殿试,是武则天、李隆基的贡献。武举、殿试都是影响后世的举措,武则天、唐玄宗功不可没。

隋唐大运河,影响后世的巨大工程,是隋炀帝开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王朝能够定都北方,都是得益于江南财税支撑,而江南的物资能运输到北方,自然得靠大运河了。

让寒门子弟有机会步入仕途,以此改变命运的科举考试,以及沟通南北交流的大运河,都是隋朝的贡献,是隋炀帝的政绩,即便他缺点很多,也应该承认他的功劳。科举考试还影响到欧洲,成为西方“文官制度”的前身。

朱棣的文治,亮点十足。首先,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传播国威,沟通了中外文化交流。如果朱棣多活几年,郑和下西洋延续下去,估计明朝就能抓住“大航海时代”,比西方提前步入近代社会。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犹在,成为中外友好交流的象征。

其次,朱棣创建内阁制度,规范了王朝的政务运行。秦始皇统一天下,创立三公九卿制度,以丞相作为政府首脑,负责朝廷的政务,结果导致皇权、相权之间矛盾尖锐化,影响了政务的处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如何妥善处理皇权、相权之间矛盾,让历代皇帝都非常头疼。汉武帝的解决方案是设立“内外朝”制度,任用身边亲信处理政务,让“外朝”的丞相执行,到东汉时演变为尚书台。但是,“内朝”权力也扩大,这是外戚专权的由来之一。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其中“六部”延续到明清,而“三省体制”则经常变动,因为相权问题依然存在。元朝设置中书省,分左右丞相,相权出现了反弹现象,皇权受到限制。朱元璋处死胡惟庸后,废除“丞相制度”,却让皇帝精疲力尽,苦不堪言。

朱棣为了加强皇权,也为了减轻工作压力,设置“内阁制度”,内阁官员都是各部官员“兼任”,充当皇帝的顾问班子,也就是秘书。内阁享有“票拟权”,可以提出处理意见,皇帝则是“朱批”,最终决定处理方案。

内阁的官员都是“兼职”,任免与否都是皇帝说了算,不会威胁到皇权。内阁还能提出处理意见,给皇帝提供方案,无形中减轻了君主的压力。如此,内阁制度成为明清主要政治制度,延续数百年;雍正设置的“军机处”,也是效仿内阁,只是军机大臣理论上没有发言权,“跪受笔录,上传下达”而已。

《永乐大典》也是朱棣的贡献,这是一部巨型的经典类书。朱棣继位后,让大才子解缙、姚广孝负责总编《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其中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内容广泛,涵盖了经、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整合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被誉为古代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郑和下西洋、创建内阁制度、编修《永乐大典》,朱棣的文治成就,远强于李世民,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朱棣的这“三大贡献”,都是影响后世,且被传承下来,尤其是《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一个是中华文化象征,一个是中外友好交流的见证。

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史》




李世民不是篡位,不是篡位,不是篡位。

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是诛杀继承人,不是推翻皇帝。李建成死后,李渊是让位,退位当太上皇,所以李世民并不是篡位。

而且玄武门事件发生的时间短(仅一天),空间小(局限于玄武门),影响面窄,除了长安城以外,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压根还不知道咋回事,李世民就上位了。从政治层面上来说,李渊不管乐不乐意,是让位,所以李世民不存在篡位的舆论压力。况且唐朝初期,科举制还未建立,属于世家大族掌权时期,只要得到各大世家的支持,其实就掌握了天下舆论。

唐朝初期,儒家的价值体系还没有成为统治阶级的道德体系,对于君臣之间的约束,远没有达到明朝的严谨程度。所以李世民的行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就是能者上。

而朱棣不一样呀!

朱允炆是正统的皇帝,已经是皇帝了。朱棣的造反,不管打着怎样漂亮的旗号,都属于篡位。

靖难之变从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持续3年,波及面广,众目睽睽。最让朱棣无法承受的就是,天下读书人的舆论。

从宋朝开始,科举制逐渐完善,世家开始瓦解,读书人以门生的方式形成了一股股势力。可以这么说,一个有名望的大儒,门下就有千百个门生。到了明朝,儒家的君臣体系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所以,朱棣才这么介意舆论,才这么不能忍受指责,因为他内心不安,他也是这个价值体系培育出来的,他自己的道德体系不断的提醒他是篡位,他必须通过杀掉反对者,让读书人为他找理由,找根据,找支撑,才能维系新朝的稳定。

所以,不管朱棣取得多大的成就,在天下高风亮节的读书人心里,他就是篡位者。那些违心说话的读书人,在其他读书人看来,是对道德的背叛,是没有骨气的行为,丧失了士人的气节。




区别是明显的。

李世民属于宫斗,与百姓无关,甚至也跟百官无关。

朱棣是纯粹的谋反,造成了百姓流离失所,百官也是人人自危。

李世民成功地掌控了朝庭,连李建成系的包括魏征在内的人才都成为其手下,自然对立面较小。

朱棣并没有与朝庭百官达成妥协,甚至开创性地“诛十族”,就让士大夫阶层大为不满,毁誉不可免。

最后,李世民杀的是太子,皇位是李渊传给他的,有了一面遮脸布,而朱棣杀的是正统皇帝,其接位是自立的,并无“传承”或“禅让”程序,自然就不正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秦王   明朝   大唐   王朝   文治   皇权   皇位   科举   污点   读书人   内阁   唐朝   太子   名声   皇帝   儿子   财经   李世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