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北会衰退?

很多人都知道:在过去历史上来看的话,东北的经济发展一直都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例如:以前很多人都有着闯关东一说;东北也是我国最早的工业基地等等。

尽管很多人不愿意承认或者不想承认,可是这几十年来,东北确实是总体上处于衰退的局面。无论是人口上面、还是经济上面,都是在持续衰退的。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也许就知道个大概了:

2021年的时候,东三省GDP超过5000亿的城市只有四个,分别是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俗称东北“F4"。可是排名第五的大庆市的GDP却只有2600亿左右了。

2021年浙江宁波市的GDP为14594亿,这几乎相当于大连+沈阳的GDP之和了。

除了GDP以外,东北人口流失也是极其严重的,例如:2020年东北三省总人口9851万人,接近1亿人,规模依然较大,但比十年前却净减少了1101万人。

说白了就是:东北的经济规模在下降、东北地区的人口也在不断的流失。如果从这两个方面来看的话,东北确实是在慢慢的衰退的。

我们今天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东北衰退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来告诉大家一个事情:为啥东北以前的经济就很好、发展的就很厉害呢?其实主要原因有两个。

1936年的哈尔滨

一是,晚清以后,东北的大门算是彻底的被外国列强给砸开了。其实在1840年以前,东北属于是大清朝的龙兴之地和”退守之地“,一直是杜绝开发、也是杜绝内地人口进入的。

可是在鸦片战争以后,各国列强开始纷纷把自己的势力深入进了东北地区。在往后的日子里面,沙俄、日本纷纷在东北进行了殖民统治,也变相的开发了东北。

日本后来更是把东北当成了侵略亚洲的重要基地之一、也当成了本国领土之延伸。随着日本本土移民的到来、随着日本持续的开发东北地区,所以东北在近代以后就具备了良好的工业基础了。

二是,1953年之后,大家都知道:苏联援助了我们156个大型的项目。当时由于东北距离苏联比较近、东北的工业基础也不错,所以很多重要项目就直接落地在了东北地区了,例如:辽宁省获得了25个项目;吉林省获得了8个项目;黑龙江省获得了22个项目。

总之一句话,东北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历史原因,在我国前半段计划经济为主的时间里面,一跃成为了重工业基地、成为了经济重地。

那么东北到底是怎么衰落的呢?其衰落的本质原因又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东北的衰落有三个原因导致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时代变了或者说我们的选择变了。

1978年以后,我们开始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转变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转变越来越彻底了。

随着我们加入了世贸、随着我们积极引进外资、随着我们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完成了一次蜕变,从内向型或者说计划型经济,转变成为了市场型和外向型经济了。

可是东北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由于本来产业结构的问题,在这一波时代变化中,那是完全的落伍了、完全的没有赶上潮流。这一波经济转型,受益最大的是沿海城市、其次是内陆城市、东北属于没有上车的城市。

第二个原因:东北不好变或者说不愿意变

前面已经说过了,东北是一个老工业基地,曾经在全半段号称是:国家的“工业长子”。可是这些工业大部分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都属于国有或者半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本来就很难转型或者说思想上很难转变。这些企业内部长期以来都是吃的“一样的饭”、都是过着差不多的生活,思想上还停留在上个世纪。

可是后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靠的不是重工业了,靠的是轻工业和第三产业。

这样一来的话,东北的很多企业就直接倒闭了、大量的人员就下岗了。东北地区的国企下岗潮应该是最严重的,没办法,东北在以前几乎全是国有企业。

但是新的产业又没有波及到东北地区、没有进行产业的转变。在这一样一种模式之下,东北必然就会衰退了——产业转型失败了。

当然了,这种产业转型失败有主观上的惰性和惯性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的地域问题和过去产业结构的问题——船太大了,调头起来很麻烦。

第三个原因就不得不说到:”投资不过山海关“这句话了。

东北在过去是老工业基地、是计划经济的重要一环。在这样一种现状之下,当地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难免就会出现思想僵化、管理手段僵化、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情况了。

这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结果,管理的僵化、思想的僵化,又进一步的导致了:各种投资的减少。在这样一种循环之下,东北的经济活力、营商环境必然会出现一个恶性循环了。

东北地区随着新产业、服务业、第三产业、轻工业的减少,剩下的人大部分要么是体制内、要么是准体制内人员。这样一来的话,必然就会更加缺乏活力、缺乏思想的转变了。

同样的问题,随着产业的减少、随着新型投资的减少,东北的人口必然就要外流出去寻找出路了。这又进一步的加速了东北的衰退。

总之一句话,东北衰退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历史的问题、地理位置的问题、产业结构的问题、思想的问题、治理模式的问题、时代转变的问题等等。

可是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时代变了、可是东北没变或者变慢了,那么必然就衰退了。

最后我想说,不过凡事无绝对,有些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故事有时候也不是不可以重复和往复的。

未来如果我们和欧美关系彻底崩塌、然后开始大力开发远东地区、重新过会以前日子的话,东北说不定又会迎来新的发展。

大家是怎么看待东北如今的危以及未来的机的问题的呢?




我是东北女婿,老婆来自吉林靠近辽宁的一个小城市。因此,我到过几次东北,说说我的经历。

故事一

和老婆回东北,飞到沈阳,改大巴,预计半夜两点到老婆老家小城汽车站。

在大巴上,就接到丈人的电话,说有位朋友非要开车来车站接。

老婆说不要,自己打车回去。

丈人说不行,朋友老热情了,难以推却,让我们下车后在哪里哪里等。

半夜两点下了车,老婆很久没有来过,也不熟,问了几个人,才找到约的地点。到了那,却没有找到朋友,只好打电话给丈人。丈人又打电话给朋友,再回给我们,来回几次,终于接上头了,却发现这位朋友自己就是出租车司机。

城市很小,开车一会就到,路上没来得及说上几句话。这位朋友说约的时候没有说清楚,等岔了,他在另一个地方等了一个多小时。

到了家,丈人对朋友一阵感谢,然后要给他50块钱。朋友说,你这瞧不起人呢。于是,两个人厮打起来,打了五六分钟,朋友拿着50块钱走了。

没有一个人在这件事情上得益:

丈人担了人情,花的50块钱远远超出应该的出租车费;

朋友耽误了一个多小时生意,如果正常做,恐怕不止50;

而我和老婆在寒风中多折腾了一个小时才到家。

这,就是东北的风格。


故事二

在东北请老婆的亲戚吃饭,找了家上档次的馆子,吃的也不错,最后买单的时候,我让服务员把账单给我看看。

我拿到账单,扫了一下,是不是所有菜都上了,又大致算了一下十位数以上的部分。

期间,丈人在旁边说,不用看了,不会错的。

我没有听出这句话的语气,以为只是顺口一说,只是答应了一声,看完拿出信用卡买单。

回家的路上,丈人一路没有说话,回家后忍不住发脾气,我的所作所为让他今后在家族里抬不起头了。

我做错了两件事情:

  1. 不该看账单
  2. 不该用信用卡

这两点都会让人觉得,我不是真心想请客。

故事一和故事二,发生在十来年前,不知道现在情况有没有改变。


故事三

这件事就发生在两三年前,丈母娘打电话给我老婆,让买四瓶安眠药。

我打电话给朋友,朋友说,这是二级精神管制药,即使是药房的工作人员,也不能在医院系统里查到这种药在库里的数量,而且每个月要清点一遍,出了问题责任很重。开这种药,一定要病人本人就医,而且医生每次最多开半瓶。

朋友问我,你丈母娘有处方吗,为什么要这么多?

老婆把这些问题回馈给丈母娘。丈母娘说,就是谁谁谁的谁谁谁的......的谁谁谁呀,你小时候她还抱过你呢。

老婆把这种药的麻烦程度告诉丈母娘,丈母娘说,人家都知道我女儿在上海,结果你什么都做不了,我怎么给别人解释?你就是不肯帮忙,你现在变得跟南方人一样坏。


三件事情,都说明了,对于东北人来说,做事情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结果,而是为了挣得面子,而这与商业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尤其当身边全是这种想法的人,这成为全社会的行事风格,这个社会就逻辑混乱,无法发展了。

我不知道其他到过东北的南方人是什么感受。从一下飞机开始,就感觉一个完全不同的社会,中国其他地方都欣欣向荣,哪怕是中部,西南,并不富裕的省份,仍然让人充满活力。而东北的气氛让人窒息,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辩解,每个人都在抱怨不公,每个人都在等待。---- "振兴东北"计划已经好几轮了,你们究竟还在等什么?

气候,港口,会影响经济生活,但是最后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如果东北人不做出改变,我在这片土地上看不到希望。

========

没有想到参与的人这么多。

我认为,人情社会是农业社会的特点。农业社会里,农民被约束在自己的土地上,大家需要相处一辈子,所以自然形成了人情社会。

而商业社会里,人员流动大,需要经常和陌生人打交道,没有了农业社会的人情互相,就只能依靠法规来约束彼此,否则商业无法进行。

就像体制外单位人员的人情世故明显低于体制内单位人员,因为体制外单位大家无需打一辈子交道,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打理自己的面子。

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跑步工业化,商业化,还有大量人情社会风气,是正常的,在全国各地都有。但是,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已经明显从人情社会向法规社会过渡,而东北则是少数还保留浓重人情色彩的地区。

我也不知道,是东北的改革不成功,造成社会风气仍然停留在人情社会;还是社会风气使得改革不成功;也许是互为因果吧。

关于另外一个特征,大家都在等待,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这样。




谈谈我的看法。我是大连的,有一年认识了一个青岛的老板,聊了一下午,谈到东北的衰落,大哥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80年代,被改革的春风吹到了大连,做一些倒买倒卖的营生。当时大连有25家大型工业制造业,机车、造船、缝纫机、电视、纺织、起重、化工啥的,百花齐放,附属的小厂子更是遍地都是,解决了大量就业人口。2000年后,大连开始大力发展房地产和城市整治,这25家企业纷纷倒闭或迁走,取而代之的是能短期快速拉动GDP的房地产业。而青岛当年也有20几家大型工业企业,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有的也挺不住了,但青岛没有选择放任其破产卖地,而是拆分或改制,举个例子,青岛电冰箱厂后来就成了海尔。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制造业大国,发家就是靠的低端制造业和初级制成品畅销世界。以大连为例,人口750万,相当于欧洲一个小国了,但仅仅以石化、造船、机车和软件,绝对不足以养活这么大体量的人口!以前一个起重机厂,可能养活五六千人,但是相关小企业、配件供应商、能源、运输、也能带动一两万个就业岗位,加上一个大型工业企业,对周边的商业、零售行业、餐饮业也有促进作用,所以,一个欣欣向荣的制造业企业,对社会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再举一个浅显例子,我家在西郊附近,后面有一个小型工业产业园,里面有两家制衣厂,一个200人左右,一个300人左右,虽然小,但是生意很好,每天都能看见大量的工人出入。他们一个月赚3000-5000,别管多少,起码有稳定的收入,我们这个小区只有10多栋楼,但是小区附近的商业很火爆,餐馆、超市、理发店、农超比比皆是,而且生意都不错。这就是劳动密集型,或者说初级制造业对一个地区商业的正向促进作用!

中国人口太多了,2000年后大力发展房地产和基建,第一掏空了老百姓的存款,透支了未来30年的消费能力,第二,印发了大量的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而产业转型却没有跟上,高新科技产业、大型企业貌似欣欣向荣,但是忽略了一个本质问题——底层人民的就业问题。只有老百姓有稳定收入,有盈余,才能促进消费,带动内需的发展!基础制造业、初级制造业应该优先于高新科技产业和重工业发展,解决人口就业,藏富于民,才是二次繁荣的王道。

再说回东北的问题,说了这么多,不是废话,东北的衰落不是因为国家没把资金和项目投给东北,而是东北在产业转型时方式和方法的错误。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都是这样,固守着自己的老本儿,吃低保式的发展,没有对标国际需求,引进新门类的工业制造业,或者说地方政府政策力度不够,企业不愿意来。长三角、珠三角、山东,都靠着自己多年的摸索和积累,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和方向,并逐渐成熟,东北这时候效仿,显然已经晚了,技术、成本、配套、效率都不可能比不过人家,除非在新的行业或新兴领域加大力度和政策,吸引企业来投产,否则也就那样了。

东北的衰落,不是一个单纯的脚步迟缓,方向错误的问题,跟固化的思维、时区气候、交通、地理位置等等都有关系,所以,在我看,东北的衰落是正常的,时代性的必然,美国东西海岸,也不是每一个城市都像洛杉矶和纽约那样发达。

东北目前的问题是,怎么样通过发展最初级的基础制造业,让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留下来,吃得饱穿的暖,至于说一飞冲天或GDP翻身,那都是戏文,民不富、国怎强?一旦人口再持续流失,企业纷纷跑路,东北就真的完了。




说点干货。

因为东北的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

而这恰恰是中国竞争力较弱、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支柱产业。

东南沿海靠什么起家?

“三来一补”。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人工、土地价格上涨,于是将利润低、污染大的低端产业向外转移。

中国有“人口红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教育程度高、纪律性强、市场广阔,自然就成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但发达国家只是将低端产业转移了,中高端产业、重工业可还留在手中,并且指望这个吃饭呢。而这些产业恰恰是东北的优势产业,也是中国竞争力不强的产业——医药、化工、石油、汽车、特种钢、新材料、机床、工业设备、飞机、军工……

说白了,东南沿海发展的,是中国有竞争力,发达国家放弃的产业;东北发展的,是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两相比较,哪个容易成功?不言而喻。

而这是历史造成的。

重工业是骨,决定国家强不强;轻工业是肉,决定国家富不富。

民国先发展轻工业,“黄金十年”繁华一时,结果小鬼子一来,丢了半壁江山,差点亡国灭种。

新中国强敌环伺,处境艰难,又有民国的前车之鉴,所以建国初,便注重发展重工业。而工业基础最好,距离苏联最近的东北,自然成了载体,这形成了东北以重工业、央企国企为主的产业格局。迄今,大国重器,东北占了多半。

对于后发国家,重工业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来运营。因为,后发国家跟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品牌的巨大差距,一旦放开,在外国产品面前毫无竞争力,只能破产倒闭,可重工业又决定国家强大、安全与否。所以,对于大国,对本国重工业只能不计成本、不计回报地予以大力支持。苏联、中国,作为20世纪仅有的两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工业化都不是市场化的条件下实现的,都采用特殊手段才得以完成。

既然不是依靠市场化形成的产业,在市场化下,当然没有竞争力。所以,苏联转型后,工业体系崩溃,东北也在市场经济中衰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终于生存无忧,开始着手解决“民富”的问题。港口众多、历史包袱较少的东南沿海轻装上阵,什么赚钱干什么,怎么赚钱怎么来,这才有了经济上的迅速崛起。

东北能否像东南沿海那样发展?

难!毕竟东北决定着国家生存问题,如果像东南那么发展,发生战争咋办?靠锅碗瓢盆、服装鞋袜、玩具打火机?看看民国的下场就知道了。

但继续发展重工业、中高端产业,又面临着最发达的国家的竞争,没有胜算。这才是东北的困局。

比如,轴承行业。

中国的轴承行业基本全是国企,又以东北居多,并且全行业亏损。单看表象,很容易得出“国企无能,东北不行”的结论。单事实呢?参与市场竞争?国外的轴承物美价廉,谁用你的;提高技术质量?人家对你技术封锁,禁止精密设备出口,拿什么提升;破产倒闭,另外转行?轴承可是机械的“关节”,一旦人家对你封锁,工业体系都要瘫痪(参见这两年的芯片)。所以,国家不会允许这些国企轴承厂关门,只能硬挺着。相应的,人家能活着就不错了,你还指望靠它发家致富奔小康?想啥呢?类似这样的产业,在东北比比皆是。

而就算这点产业技术,随着90后期的下岗潮、倒闭潮,也消失殆尽(这段就不展开了)。

有人说,东北落后是人的问题,思想问题?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到底有多大?恐怕难说。毕竟是物质决定思想,而不是反过来。一个曾经诞生过雷锋、 铁人王进喜,以及前首富“小目标”的地方,说他们愚昧、懒惰、僵化、没见识?反正我是不信。

其实,最公平的办法,应该用东南沿海补贴东北,优先采购东北产品——毕竟,是靠东北的重工业,才保证了国防的安全,保证了工业体系的完备,东北的粮食保证了国家稳定,东北资源保证了工业的正常运行,也许东北提供的不算最好、最多,但起到保底作用,这才让东南沿海发展经济后顾无忧。不能成本让别人承担,红利却由你独享吧。

可这又与市场经济背道而驰。

只有等中国进一步强大了,把高端产业作为经济支柱,那时,东北有可能再次振兴——说句题外话,为啥欧美不像东亚那么内卷严重?因为东亚国家都集中在家电、手机、半导体等少数几个产业,而欧美的优势产业太多了。未来,中国要突破内卷,只能向其他产业扩展,而东北恰好在这些方面具有产业基础。




资源没了,大庆的石油都是国家,大兴安岭的木头也不能伐了,下岗失业,大工厂黄了,地方都变成小区了,没有就业的地方,重工业基本都没了,本身没有轻工业基础,农业机械化用不了那么多人,没有一个农业国家能富的,养活不了那么多人,冬季还冷,东北注重教育,孩子考大学基本上都不回来了,胡惟庸线以南工资高气候也暖和,没有人口支撑经济更完蛋, 所以东三省人口越来越少,经济越来越完蛋,以前是毕业的学生现在三十四十的也走了不少,生活成本除了房子便宜其他的比全国其他地方更贵,连汽车冬季都更费油,房屋还有取暖费,零下三十度左右,汽车能不费油吗,除非东北有非常大的政策优惠,不然不会好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东北地区   苏联   丈人   重工业   大连   中国   人情   制造业   人口   老婆   原因   产业   社会   朋友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