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场如何?

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的意外病逝,打乱了朱元璋所安排的人事计划。作为嫡长子的朱标,朱元璋对其寄予厚望,倾尽心血培养他。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朱元璋也不得不接受现实,重新物色新的接班人。最终,朱标之子朱允炆被选为皇太孙,成为新的继承人。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生母吕氏。朱允炆原本无缘成为皇太孙,因洪武十一年太子妃常氏去世,这位常氏可以不简单,其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常遇春。洪武十五年,太子朱标年仅九岁的嫡长子朱雄英也因病早夭。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正,朱允炆的身份也随之成为嫡皇长孙,有了继承皇位的资格。

朱允炆登基后,是为建文帝。在大臣们的撺掇下,年轻气盛的建文帝迫不及待想削藩,以收回他那些如狼似虎的叔叔们手中的兵权,彻底消除对自己皇权的威胁。他的四叔燕王朱棣一直颇具野心,面对侄子的削藩行动,他在北平起兵,打出了“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发动了靖难之役。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最终以朱棣率军攻克了大明的都城南京城而结束。明史记载朱棣进入南京城后,“宫中火起,(朱允炆)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宦官)出帝后尸于火中”。 建文帝朱允炆就此彻底失踪,有些观点认为建文帝在朱棣攻入南京后举火自焚,还有些观点认为他趁乱逃走,从此隐居。迄今为止,建文帝朱允炆的最终结局之谜还未解开。

朱棣夺位之后,建文帝的那些兄弟姐妹以及儿女们都面临怎样的下场呢?在明成祖朱棣的“贴心关照”之下,建文帝的这些兄弟和子侄们一个比一个惨,他的姐妹们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建文帝朱允炆兄弟五个,其中长兄朱雄英和三弟朱允熥为常氏所生,四弟朱允熞和五弟朱允熙以及建文帝皆为吕氏所生。建文帝还有四个妹妹,生母皆不详。其中只有大妹被封为公主,其他三个妹妹都是郡主。

洪武四年,朝廷已做出规定,只有皇帝之女才可称为公主,亲王之女只能称为郡主。朱标虽然是大明皇位的继承人,但是他没有登基称帝之前,他的女儿只能是郡主的身份。所以,建文帝的大妹最初是被封为江都郡主。

洪武二十七年,江都郡主下嫁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璇(又称耿璿)。此时她的父亲朱标已去世两年,她的婚事是在爷爷朱元璋的安排下完成的。朱元璋此时安排这一桩婚事也是很有深意,当时他为了孙子朱允炆日后的皇位能坐的安稳,对朝中那些具有威胁的功臣进行大肆清算,但他却留下了长兴侯耿炳文。

耿炳文的父亲耿君用早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后来在与张士诚的交战中战死。耿炳文承袭父亲的职位,屡次打败张士诚,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朱元璋知道孙子朱允炆少不更事,根基尚浅,所以留下忠心且会打仗的耿炳文,其目的就是要他辅佐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将朱标的长女、朱允炆的大妹嫁给耿炳文的儿子耿璇,是出于政治联姻,借此笼络耿氏父子。

朱允炆继位后,把江都郡主晋升为江都公主,她的丈夫耿璇也从仪宾升为驸马都尉。建文帝如此做的目的,是想依仗江都郡主的公爹耿炳文的军事才能,平复燕王朱棣的叛乱。之后,建文帝任命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副将军李坚、宁忠北伐燕王朱棣。

耿氏一家蒙受皇恩,自然对建文帝是忠心耿耿。六十五岁的耿炳文率三十万大军讨伐朱棣,驻守河北真定。滹沱河一战中,耿炳文大败,险些被俘,但手中仍然有几万人马,固守真定,朱棣也拿他没办法。此时,随父出征的耿璇建议分兵直捣朱棣的老巢北平。

由于耿炳文两次战败,损兵折将,建文帝认为他年老体衰,已经不堪重用。于是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以李文忠之子“大明战神”李景隆为主帅替换了耿炳文父子,耿璇的计谋也没有被采纳。

李景隆是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纸上谈兵式的人物,他率五十万大军硬是打不下来朱高炽一万人防守的北平城,随后也是被朱棣击败。他败光了建文帝军队的老底,导致建文帝只能困守南京。

朱棣登基后,把江都公主降为江都郡主,她的丈夫耿璇也从驸马降为仪宾。耿璇誓死不愿臣服于朱棣,于是对外称病,闭门不出,但朱棣没有放过他。史料中只说他“坐罪死”,没有记载时间和细节。成了寡妇的江都郡主,不久便郁郁而终。据《明太宗实录》中的记载,江都郡主死于永乐元年三月,朱棣下令为她办丧事。

建文帝的二妹是宜伦郡主,靖难之役时,她还是个小孩。朱棣登基后,为了向天下彰显自己的仁义,便把宜伦郡主接进皇宫,交由徐皇后亲自抚养。永乐十五年,朱棣将宜伦郡主下嫁给了于礼,这个于礼是一个锦衣卫的百户,可见地位很低。可能是出于抚养亲情的缘故,宜伦郡主得以善终。

关于建文帝的三妹,《明史》的说法是“无考”,可能没有活到成年就夭亡了;建文帝的四妹是南平郡主,死在永乐十年,当时还没有出嫁。

因为女子对于皇权的威胁不大,朱棣对他的侄女们相对还是宽容一些。但是他的那些侄子们就没那么好运了。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将他的三个弟弟册封为亲王,其中三弟朱允熥封为吴王,四弟朱允熞封为衡王,五弟朱允熙封为徐王。本来朱允熥是要就藩浙江杭州的,但是因与朱棣的战事正值激烈之时,所以他和四弟朱允熞以及五弟朱允熙都未就藩。

朱棣登基之后,最初碍于其根基还不稳固,并未为难他的这些侄子。只是把他们从亲王降为郡王。其中朱允熥被降为广泽王,封地改到了福建漳州;朱允熞被降为怀恩王,封地改到了辽宁建昌(现今葫芦岛市建昌县)。朱棣对这两个侄子的封地可谓是煞费苦心,一个靠近最南边,一个靠近最北边,都是远离国都南京。

当朱允熥和朱允熞各自到了封地之后,朱棣却后悔了,朱棣认为让他们离自己太远不易于掌控,天高皇帝远,他们两兄弟也很有可能发动叛乱。尤其是朱允熥,他对朱棣来说仍然是一个隐患,因为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前朝名将常遇春的外孙,又与淮西勋贵集团多有亲戚关系。

于是兄弟俩刚到封地还不到三个月,就被朱棣又召回了南京。那个年代,跑这样的长途动辄都是一年半载,兄弟二人作为皇亲贵胄又是从小娇生惯养,风餐露宿之下,来回这样折腾,自然心生不满,再加上对朱棣处理兄长建文帝以及父亲朱标的事情上颇有怨言。因此,兄弟二人在回南京途中,对朱棣发了不少牢骚,这些牢骚话最终也被朱棣知道。

在朱棣看来,他如此善待他的这两个侄子,他们非但不知感恩,反而口出狂言。一怒之下,朱棣将朱允熥和朱允熞兄弟二人削除宗籍,废为庶人,永远禁锢于朱元璋的老家凤阳。老四朱允熞被禁锢凤阳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永乐十二年,年仅29岁的朱允熞在愤郁中去世,没有留下子嗣。

三年之后的永乐十五年,老三朱允熥也暴亡于禁锢地凤阳。关于朱允熥的死因,迄今尚未有定论。有病死说,也有朱棣赐死说。因为永乐十五年,朱棣的十九弟谷王朱橞图谋联合朱棣的十一弟蜀王朱椿起兵造反,并打算拥立朱允熥为新皇帝,不过这场阴谋因朱椿向朱棣检举揭发而宣告失败。

事后谷王朱橞被朱棣圈禁至死,虽然朱允熥处于禁锢之中并没有参与这件事,但还是让朱棣对他猜忌不已,毕竟朱允熥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外孙,前太子朱标的嫡子。朱棣或许是担心再有人利用朱允熥之名行谋反之事,于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下令赐死朱允熥。至于朱允熥的真正死因,至今成谜。老三朱允熥在朱标的五个儿子中,算是最长寿的了,也不过活了39岁。

朱允熥有两个儿子,长子史书无记载,次子名叫朱文坤。据《莱阳县志》记载,在朱允熥暴毙之后,王府的老太监王忠冒死带着朱文坤逃离了凤阳,之后改为王姓落户于山东莱阳。随着朱棣的去世,严苛的政治环境相对放松,朱文坤才恢复了本名。之后他们脱离皇族,在民间繁衍生息。现今山东莱阳南朱家夼村朱姓村民,据说基本都是朱文坤的后人。不过这里记载的名字是“朱载坤”,因此是不是指朱文坤存疑。

《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明英宗复位后曾安置“吴庶人”。明成化三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等奏及“吴庶人”家衣料短缺,明宪宗命工部予以供给。这里的“吴庶人”应该指的是朱允熥的后人,因此可以推断朱允熥的确是有后代的。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之后,曾追谥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追谥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尊生母吕氏为皇太后。朱棣登上皇位之后,他大哥朱标的“孝康皇帝”的谥号和“明兴宗”的庙号自然不能再用了。于是朱棣恢复了朱标“懿文太子”的谥号,既然朱标都从皇帝降级成了“懿文太子”,那么吕氏皇太后的身份不能再保留,其封号被降为“懿文太子妃”。

建文帝继位时,他最小的弟弟朱允熙年仅8岁,被封为徐王。朱棣登基后,十二岁的朱允熙被降为敷惠王,因尚未成年,没有封地。于是,他以敷惠王的身份与其母吕氏住在父亲朱标的孝东陵旁,世奉朱标之祀,为他的父亲守陵。

永乐四年,朱允熙所居住的府邸突然起火,不幸的是朱允熙在这场大火中丧生,年仅十六岁。诡异的是,朱允熙50岁的母亲吕氏安然无恙地跑了出来,而十六岁的小伙子朱允熙却没能跑出来,被烧死在了自己的房间里。朱允熙死后,朱棣也是罕见地给予了他“哀简”的谥号,这也是唯一在永乐朝被赐予谥号的朱标子嗣。

洪武二十八年,建文帝朱允炆迎娶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为太孙妃,建文元年被册封为皇后,马氏生育有二子,长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据说朱文奎出生的那天是十月晦日,朱元璋认为这是“日月皆终,大凶之象”,所以很不高兴。

朱允炆登基之后,册封长子朱文奎为皇太子。南京城破之后,朱文奎与其父建文帝朱允炆一同失踪,年仅七岁。有说他和建文帝都葬身于火海之中,也有说他与建文帝一起从南京皇宫中的暗道逃出南京城,此后隐姓埋名,不为他人所知。

相对于建文帝的神秘失踪,以及太子朱文奎的下落不明,建文帝次子朱文圭的人生轨迹就清晰多了。随着建文帝的失踪,马皇后的自焚而亡,两岁的朱文圭成为了孤儿。朱棣面对仅两岁的侄孙朱文圭,也犯了愁,杀了吧,于心不忍,不杀吧,身份敏感,始终是隐患。

思虑再三,朱棣最终决定把年幼的朱文圭废为庶人,幽禁于老家凤阳的广安宫,毕竟此时的朱文圭对他的皇权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留下他可以彰显自己的仁义,堵天下的悠悠众口。朱文圭虽然保住了小命,但从此失去了自由。虽然衣食无忧,但不得与外界接触。就这样,朱文圭在凤阳广安宫的圈禁中逐渐长大,先后经历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五朝。

朱棣的曾孙明英宗朱祁镇,在被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幽禁八年之后,第二次复辟称帝。他深知圈禁的滋味,对于朱文圭囚禁的生活感同身受,同时对这位已经被圈禁五十多年的宗亲朱文圭心生怜悯,大发恻隐之心。于是,朱祁镇登基后不顾群臣反对将朱文圭释放。

由于朱文圭自幼被圈禁,长达五十余年,基本与社会脱节,因此他被释放出来时,如同白痴一般,不识字,不懂人情世故,没有生活技能,就连牛羊也不认识,很多日常生活工具也都不认识。虽然朱文圭获得了一定的自由,但是朱祁镇并没有恢复他的宗籍身份,当时的朝廷称其为“建庶人”。

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善待了朱文圭,不仅下旨凤阳地方官府为他建造府邸,任其自由出入,供给日常所需,还赐予他护卫二十人,奴婢十余人。还为其娶妻,以续其子,并派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或许是油尽灯枯,寿命已尽,或许是获得自由生活太过激动,又或许是长期的禁锢对外面的生活不太适应,朱文圭被释放两年之后就去世了。据史料记载,朱文圭是留有后代的,建文帝朱允炆也算没有绝嗣。

建文帝朱允炆兄弟姐妹九个,除了他的长兄朱雄英早夭,二妹宜伦郡主得以善终外,其他七个的下场都很凄惨。建文帝的儿子,一个不知所踪,一个虽然苟活于世,但一生被囚禁,更加悲哀。

朱棣在夺位之后,虽然在处理他大哥朱标后人的事情上手段高明,也通过篡改历史和档案来极力掩饰他所做的一切,但是后世人们的心里都清楚。正如朱元璋开国谋臣刘伯温的次子刘璟在临死之前向朱棣表达的那样,燕王无论如何,百年之后也难堵后世悠悠众口。




自古皇权之争都很残酷,为了皇权父子、兄弟反目成仇比比皆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皇权杀兄、杀弟,连兄弟的后裔也不放过。那么靖难之役后,朱棣又是怎样对待他侄子的亲人们呢?

我们知道,朱元璋去世之后,皇位最终传给孙子朱允炆。朱允炆担心叔叔们篡夺自己的皇位,登基后仅过了一年,就开始削藩。燕王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攻破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允炆生母吕太后本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妾室,嫁给朱标后,育有三子,分别是朱允炆、朱允鋻和朱允熙。朱标的正妻本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女儿,常氏死后,吕氏才得以扶正,成为了太子的继妃。朱允炆继位后,追尊父亲朱标为孝康皇帝,上庙号明兴宗,追尊常氏为孝康皇后,尊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

当年朱棣起兵时,打出的是靖国难,清君侧的旗号。攻克南京后,朱棣马上派人将吕太后接到了自己的军中。吕太后来了之后,朱棣当着很多大臣的面,解释自己之所以攻打侄子朱允炆,主要是为了清君侧,并无夺位之想。朱棣说的声泪俱下,把他身边的大臣都感动了得流泪,吕太后却连半个字都不信,一直要求朱棣将自己送回宫中。朱棣眼看目的已经达到,便派人将吕太后送了回去。

可还没等到吕太后回到皇宫,就远远的看到宫中燃起了大火,朱允炆的皇后自焚而死,朱允炆和太子朱文奎从此不知所踪,母子俩都来不及见最后一面。朱允炆失踪后,朱棣自立为帝,同时废除了建文年号,又撤销了大哥朱标的皇帝称号,还称懿文太子。吕太后的太后名号也被废黜,改称皇嫂懿文太子妃。随后又将吕太后赶出了皇宫,把她和朱允熙一道迁往了明东陵,为懿文太子朱标守陵。吕太后大约活到了永乐十二年,最终孤独离世。

朱棣登基后,朱允炆尚存的弟弟、妹妹、儿子们的遭遇如下:

一、吴王朱允熥

朱允熥生母是开平王常遇春的长女孝康皇后常氏,按例封郡王。朱允炆登基后,与四弟朱允熞、五弟朱允熙同封王,其为吴王,本来朱允熥是要就藩浙江杭州的,后来因与朱棣的战事正值激烈之时,当时并未就藩。

朱棣登基初,碍于其根基还不稳固,所以朱棣并未太过为难于他,只是下旨将他的爵位降为郡王,为广泽王,居漳州。三个月后,朱棣的帝位基本稳固,遂召回远在漳州的朱允熥,不久将其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1417年,朱允熥暴卒而死,享年39岁。

二、衡王朱允熞

朱允熞是朱允炆一母同胞的弟弟,生母是吕太后,朱标第四子。1399年,封衡王,因战事未就藩。1402年,朱棣即位,朱允熞同他哥哥朱允熥、弟弟朱允熙一起被降为郡王,为怀恩王,居建昌。后来又同他哥哥朱允熥一道被召回京城,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

三、徐王朱允熙

朱允熙与朱允炆、朱允熞一母同胞,是朱标最小的儿子。1399年,封徐王,也未就藩。朱棣登基后,降其为敷惠王。因朱棣登基时,朱允熙年龄尚小,仅十二岁,加之朱棣也不想自己的哥哥朱标无后人祭祀,所以朱允熙侥幸逃过朱棣的清算,以敷惠王的身份与其母吕氏住在朱标陵墓旁,世奉朱标之祀。

1404年,朱允熙所居住的府邸突然起火,朱允熙不幸被烧死在这场大火之中,年仅十六岁。朱棣在他死后也罕见地给予了他谥号“哀简”,由此朱允熙成为唯一在永乐朝被赐予谥号的朱标子嗣。

四、朱允炆的妹妹。

朱标长女江都公主,初封江都郡主,1395年下嫁长兴侯耿炳文子耿璿,朱允炆登基后进封公主。靖难之役时,耿璿曾建议其父耿炳文直驱朱棣的大本营北平,来一个黑虎掏心,但是这个计策因耿炳文被召回而做罢。朱棣登基后,耿璿誓死不愿臣服,被杀死。而后江都公主被降为郡主,不久忧郁而死。

朱标次女宜伦公主,初封宜伦郡主,朱允炆登基后进封公主,朱棣夺位成功后,其被降为郡主。因是女儿身,对朱棣造成不了任何威胁,所以宜伦郡主并没有跟她的兄弟一样被清算,而是安然无恙。永乐十五年下嫁平民于礼,猝年不详。

五、朱允炆的两个儿子

据史书记载,朱允炆的二个儿子分别为朱文奎和朱文圭。其中,朱文奎生于1396年,在靖难之役中年仅七岁的朱文奎与父亲一起失踪,生死不明。

朱允炆次子朱文圭,1401年出生,朱棣攻破南京时,朱文圭年仅2岁。据史书记载,靖难之役后,年仅两岁的朱文圭被囚禁在凤阳,称“建庶人 ”。“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这一囚禁,就是55多年。据说朱文圭被释放之后,已经57岁了。由于长期的幽禁,无法和外界接触,朱文圭连牛马都不认识,没过多久,朱文圭就去世了。

虽然朱棣碍于自己的名声没有对朱允炆的弟弟、妹妹,以及儿子开杀戒。但是朱棣为了自己帝业的稳固,还是把朱允炆的弟弟、儿子们幽禁起来,其中也有赐死的。可见朱棣比之李世民当年,也差不到哪儿去,无异于斩尽杀绝。

  • 免责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异议请联系本人删除!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崩于应天皇宫,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称帝,次年改年号建文。

朱允炆即位后,鉴于地方藩王对于中央朝廷的威胁越来越大,其手握的权力对皇权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一登基就开始着手削藩事宜,意欲剥夺藩王的爵位和权力。可是,朱允炆只是一朵温室中成长起来的花朵,他太过理想化,做事又优柔寡断,加之经朱元璋血腥清洗,朝中已无多少治国能臣,朱允炆所信赖的黄子澄、齐泰等人都只是一些只会纸上谈兵,却没有真才实干的儒臣。

在削藩的过程中,朱允炆是屡出昏招,其中后果最严重的一个昏招,就是弃强藩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不顾,而去对付周王朱橚、代王朱桂等弱小的藩王,继而让朱棣等有野心的强藩有了足够的准备时间去聚集手中的力量,最终爆发“靖难之役”。之后,在对付朱棣时,朱允炆又是优柔寡断,昏招频出,先是下令与朱棣对战的中央军不要伤害自己的叔叔燕王,自缚手脚,而后又昏了头让纨绔子弟李景隆率大军与朱棣作战,自毁根基。

最终,朱棣赢得“靖难之役”的胜利,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即位,改年号永乐,是为明太祖。

自古成王败寇,在皇位争夺过程中,胜利的一方对待失败的一方永远都是血腥与残酷的,失败一方是绝对逃不过清算,轻者被囚禁,终生不得踏出囚禁之所半步;重者被诛杀,身首异处,总之是绝对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那朱棣登基后,朱棣都是如何对待自己大哥朱标和侄子朱允炆留下的子女呢?

吴王朱允熥

朱允熥生母是开平王常遇春的长女孝康皇后常氏。1378年,出生在应天太子宫,按例封郡王。1399年,其兄朱允炆登基后,与四弟朱允熞、五弟朱允熙同封王,其为吴王,本来朱允熥是要就藩浙江杭州的,但是因与朱棣的战事正值激烈之时,所以他当时并未就藩。

1402年,朱棣克南京,即位称帝。对于朱允熥这位侄子,最初碍于其根基还不稳固,所以朱棣并未太过为难于他,只是下旨将他的爵位降为郡王,为广泽王,居漳州。但是,三个月后,随着朱棣的帝位已变得较为稳固,朱棣遂下旨召回远在漳州的朱允熥回京,并在不久将其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

1417年,朱允熥暴卒而死,享年39岁。朱允熥到底是因病而死,还是另有原因,这尚未有定论。有说,朱允熥是被朱棣赐死,因为这一年恰有谷王朱橞借朱允炆之名行谋反之实,朱棣或许是害怕有人再利用朱允熥这位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外甥,朱标的三子行谋反之事,于是乎索性就一不做二不休,下令赐死朱允熥。

衡王朱允熞

朱允熞是朱允炆一母同胞的弟弟,生母是吕太后,朱标第四子。1399年,封衡王,因战事未就藩。1402年,朱棣即位,朱允熞同他哥哥朱允熥、弟弟朱允熙一起被降为郡王,为怀恩王,居建昌。同年,同他哥哥朱允熥一道被召回京城,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之后,朱允熥就一直居住在朱姓皇族的老家凤阳,被朱棣派人严密监管着,直至去世。

徐王朱允熙

朱允熙与朱允炆、朱允熞一母同胞,皆为吕太后所生,是朱标最小的儿子。1399年,封徐王,也未就藩。朱棣登基后,降其为敷惠王。因朱棣登基时,朱允熙年龄尚小,仅十二岁,加之朱棣也不想自己的哥哥朱标无后人祭祀,所以朱允熙侥幸逃过朱棣的清算,以敷惠王的身份与其母吕氏住在朱标陵墓旁,世奉朱标之祀。

1404年,朱允熙所居住的府邸突然起火,朱允熙不幸被烧死在这场大火之中,年仅十六岁。朱棣在他死后也罕见的给予了他谥号“哀简”,由此朱允熙成为唯一在永乐朝被赐予谥号的朱标子嗣。

朱标除生下以上三子外(不包括早夭的朱雄英和不知所踪的朱允炆),还生有四女:

  1. 长女江都公主,初封江都郡主,1395年下嫁长兴侯耿炳文子耿璿,朱允炆登基后进封公主。靖难之役时,耿璿曾建议其父耿炳文直驱朱棣的大本营北平,来一个黑虎掏心,但是这个计策因耿炳文被召回而做罢。朱棣登基后,耿璿誓死不愿臣服,被杀死。而后江都公主被降为郡主,不久忧郁而死。
  2. 次女宜伦公主,初封宜伦郡主,朱允炆登基后进封公主,朱棣夺位成功后,其被降为郡主。因是女儿身,对朱棣造成不了任何威胁,所以宜伦郡主并没有跟她的兄弟一样被清算,而是安然无恙。永乐十五年下嫁平民于礼。去世时间不详。
  3. 三女,生平不详。
  4. 四女南平郡主,生平不详,1412年去世,死后被朱棣追封为南平郡主。

建文失踪前,生有二子: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

长子朱文奎,其母为皇后马氏。据说他出生的那天是十月晦日,朱元璋认为这是“日月皆终,大凶之象”,所以很不高兴。1399年,朱允炆登基后,册封朱文奎为皇太子。1402年,朱棣攻入南京后,与朱允炆一同失踪,消失在火海之中,失踪前年七岁。有说他与朱允炆一同死在大火之中,也有说他与朱允炆一同从南京皇宫中的暗道逃出南京,此后隐姓埋名,不为他人所知。

南明时期,明安宗朱由崧为朱文奎上谥号恭愍太子,明绍宗朱聿键又上谥号和简太子。

次子朱文圭,与朱文奎一母同胞,皆为马皇后所生。朱棣克南京时,朱文圭才2岁,因此朱棣并未为难于他,只是将他送往凤阳,禁锢在广安宫中,号为建庶人。

而这一圈禁,就是整整五十五年的时间。

景泰八年(1457年),被囚禁在南宫长达7年的英宗皇帝重见天日,在石亨等人的拥立下,再次登基为帝。或许是明白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宫殿中的痛苦,英宗复位后开始可怜那位被圈禁在广安宫长达五十余年的建庶人朱文圭,此时朱棣一脉的皇位早就稳如泰山,朱文圭对他们早已造成不了任何的威胁,于是乎英宗下旨释放已被囚禁了大半辈子的朱文圭。

朱文圭被释放后,英宗对其很是善待,不仅下旨地方为他建造房屋,供给日常所需,还赐予他护卫二十人,奴婢十余人。但是,或许是寿命已尽,又或许是被释放出来后太过激动,朱文圭被放出来没多久就呜呼哀哉!

不过,朱文圭虽死,但建文一脉却没有因此绝嗣。据后来的史书记载,朱文圭是留有后代的,比如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南京司礼太监覃包曾上奏明宪宗,说建庶人衣料短缺,明宪宗闻奏命工部予以供给。

总得说,朱棣虽狠,但还是顾念亲情的,对朱标、朱允炆一脉并没有赶尽杀绝!毕竟朱标作为大哥,他在世时很是疼爱朱棣这个弟弟,所以朱棣无论如何看在大哥朱标的面子上,他也不会对朱标、朱允炆的后人太狠毒。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13日,金川门下飘扬着一面面的燕字大旗。这场打了四年的叔侄夺权之战,眼看着就要结束了。

只要攻入大内皇宫,抓住建文帝,一切就都结束。哪曾想,一阵火光冲天,皇宫大院竟然着了大火。火势扑灭后,建文帝已不见了踪迹,只留了几具焦尸,身边的太监说这就是建文帝、皇后和长子朱文奎。

也正是这场大火,让建文帝的生死成了历史谜团。把侄子拉下皇位的朱棣,在这场血火的洗礼下登上了皇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登上帝位的朱棣,随即诛杀死忠建文帝的大臣120人,诛杀方孝孺十族,873人,史称“壬午殉难”。

除了这些死硬派大臣,没有讨到什么好下场,建文帝朱允炆的妻儿子女,兄弟姐妹下场也是颇为凄惨。

一、生母吕氏被废黜太后位号,发往懿文太子陵守陵

最近正在热播的《山河月明》给我们演绎了一个不一样的吕妃。

吕氏原是太子朱标的妾室,朱允炆原是朱标的庶子,但是随着嫡子朱雄英、太子妃常氏的去世。吕氏也得以扶正,当了太子妃,自己的儿子朱允炆更是成了名副其实的嫡长子。

朱允炆即皇帝位后,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史称吕太后。但是,因为朱允炆仓促的削藩政策,逼反了朱棣,从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朱棣从北京一路打到了南京,最终把朱允炆赶下了皇位。

作为朱允炆的母亲,吕太后,也没有落到什么好下场。朱棣刚刚攻下南京,就把吕太后“接到”了自己军中,声泪俱下地当着这位皇嫂和众位臣子的面,诉说自己起兵是为了“清君侧”,并不是想夺位。

很多在场的大臣都被朱棣的真情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精明的吕太后一个字都不信,强烈要求要回宫。朱棣看目的达到,大大方方地把吕太后送回了皇宫。

可是,回到皇宫的吕太后发现自己的儿子已经不知所踪了。尊荣不再的吕太后,很快被新帝朱棣废黜了太后的位份,改为皇嫂懿文太子妃。更是将她和最小的儿子朱允熙一道发往明东陵,为懿文太子朱标守陵。最终,凄苦离世。

二、哥哥早逝、三个弟弟不是被圈禁凤阳,就是被圈禁皇陵,最终被烧死

吕氏一共生了三个儿子,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加上常氏的两个儿子朱雄英、朱允熥,算是哥五个。

除了长兄朱雄英小小年纪就夭折,剩下的几个弟弟没一个落到好下场的。

三弟,朱允熥,生母常氏,原是镝次子,身份也是极贵重的,可惜哥哥、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自己啥也没捞着,就被哥哥朱允炆封了个吴王。

结果,还没来得及就藩,亲叔叔朱棣就打了过来,直接被改封为广泽王。但是,这广泽王还没有当两天,又被叔叔以没有寸功,没有向建文帝谏言,让建文帝被奸臣左右为由,直接废黜王位,贬为了庶人。最终在囚禁地,凤阳,暴毙

《明实录》记载说,明英宗复辟成功后,提到安置“吴庶人”“建庶人”的问题,这里的“吴庶人”很可能就是朱允熥的后人。

四弟,朱允熞与建文帝是一母同胞,建文帝登基被封为衡王,因年纪小,没有就藩。他的下场跟哥哥朱允熥差不多,同样被明成祖废黜原有封号,改为怀恩王,后来更是跟哥哥朱允熥一起被囚禁凤阳,郁郁而终

五弟,朱允熙,算是几个兄弟中结局最悲惨的了。朱棣打到南京城时,朱允熙才11岁,11岁的徐王朱允熙,很快被明成祖朱棣降为敷惠王,永乐二年改封瓯宁王,跟着自己的母亲懿文太子妃,一起去给亲爹朱标守陵了。

即便生活已经如此凄惨了,朱允熙也没有逃脱悲惨的下场,5年后,年仅16岁的朱允熙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生命

不知道,朱棣在处置哥哥朱标的儿子们时,有没有些许的不忍。

三、四个姐妹都是悲情的结局,或被降为郡主,郁郁而终,或终身未嫁,早早仙逝

女子在古代,从来就是个弱势群体,每逢大难,女子永远难逃厄运,更何况是失去了父兄庇护的女人。

江都公主,生母不详,原来是江都郡主,1395年下嫁长兴侯耿炳文子耿璿,朱允炆登基后进封公主。

朱棣发起靖难之役时,耿璿随父亲耿炳文一起征讨朱棣,曾经建议其父直捣朱棣的大本营北平,但是因为耿炳文被召回南京,此计流产。朱棣登基后,清算建文时期的旧臣,耿璿被处死。江都公主也被降为江都郡主,最终郁郁而终。

宜伦公主,生卒年不详,初封宜伦郡主,朱允炆登基后进封公主,朱棣夺位成功后,其被降为郡主,永乐十五年下嫁平民于礼。

南平郡主,生母不详,生卒年不详,一生未嫁,死后被成祖追封为南平郡主。

可能是侄女对朱棣的威胁不大,她们并没有被圈禁或者严格看管,但是悲情的封建王朝,即便贵为皇家女,也没有什么好结局。

四、妻子马氏,宫破之日,死于大火

前面我们说了,朱棣攻入皇宫时,一场大火烧了起来,建文帝的皇后马氏,死于大火,没有谥号。南明弘光帝追谥其为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

五、两个儿子,一个生死成谜,一个终身圈禁“不辨牛马”

建文帝短暂的皇帝生涯在那场大火中结束了,长子朱文奎,建文元年被立为太子。根据太监的指认,随建文帝和皇后一起被烧死了。但是,也有传言,朱文奎随父亲朱允炆一起失踪了。南明弘光帝追复其为恭愍太子,隆武帝追复其为和简太子。

我们上面说了明英宗复辟后,善待了“建庶人”,这里的“建庶人”指的就是朱允炆的小儿子朱文圭

靖难之役后,作为朱允炆唯一的现存后人,朱允圭遭受了非人的待遇。年仅两岁的他,就被囚禁在凤阳,高墙大院与世隔绝。

明英宗复辟成功,可能考虑到自己悲惨的圈禁生活,对朱允圭产生了怜悯之心,特旨关照,为他修建房屋,娶妻生子。

重获自由的朱允圭已经五十余岁,完全没有接触过外界生活的他,已是不辨牛马,不久就去世了。南明弘光帝追复其为润王(一说原王),谥号“怀” 。

小结:最是无情帝王家

本应是龙子龙孙,最贵重不过的人,一朝改朝换代,从顶端跌落,连普通人都不如。

在权利地位面前,亲情就是浮云,一阵风就消散得干干净净。朱允炆铁血削藩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考虑过叔叔们的身后事?朱棣在诛杀、圈禁朱允炆的兄弟姐妹时,不知道有没有一点对后辈的怜惜之意呢?

免责声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明太宗朱棣,这个家伙,把自己大哥朱标的那一个支脉,给“灭亡”了,而且是“完灭”;朱棣本身就是个大老粗儿,肚子里的墨水儿就不多,他处处效仿他爹朱元璋,在狠毒方面有过之无不及。包括朱允炆在内的整个“朱标系”被团灭;这样能够看得出来皇家的残酷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吴王   凤阳   江都   明朝   谥号   庶人   郡主   生母   皇位   南京   太后   永乐   标的   太子   下场   子女   儿子   公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