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北洋新军,下辖了6个镇,战斗力很强,一个镇到底拥有多少兵力?

北洋新军是清末兴建的一支军队,下辖北洋六镇,每镇预备兵力大约在12500人左右,但实际上人数有出入,只有组建最早的第二镇,在兵力上接近预备规模,兵力在12468人,其它五镇兵力接近12000人左右。


那么,每镇兵力又是怎样的构成呢?我们先从它创建的历史背景说起。

为什么要编练北洋新军?

清代的兵制,总体来说,在编练新军之前,先后有八旗编、绿营编和乡勇编,八旗兵以满蒙军为主,绿营则以汉军为主,而乡勇编主要是指湘淮军。


清初征战,多用八旗兵,其后日腐化;至康雍以后,作战则以绿营为主。及至乾隆末年,川楚教匪乱起,绿营兵亦不堪一击,唯赖乡勇应战。


遂太平军起时,清室全依仗乡勇组成的湘淮军。然而湘淮军对内作战,镇压农民起义尚可,一旦对外,各方面不足之处尽显。


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海军和湘淮军一败涂地,由此宣布湘淮军也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清帝国的统治还在继续,今后由谁来保卫,迫切需求下,编练新军很快提上日程。


清帝国需要整军经武,重建国防,于是开始在天津小站练兵。最初练兵的负责人为胡燏棻,后来,袁世凯通过各种渠道,将这块肥肉弄到了自己碗里。


1895年底,他来到天津小站,正式主持练兵工作,开始组建新式陆军。小站练兵是中国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奠定了袁世凯一生事业的基础。

他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主张全盘西化,比如使用西式武器、西法编练、西法操练等范式。很快,训练出一支七千余名的“新建陆军”。


但在治军上却是继承了曾国藩、李鸿章的衣钵,在传统封建宗法关系的约束下,将新建陆军训练成了一支兵为将有、绝对服从自己命令的战斗部队,这也是他的建军思想。


袁世凯能脱颖而出,除了他自己的能力和个人经历外,也离不开清末内部满汉力量的转变。


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前,清朝的军政大权大多掌握在满族权贵手中,封疆大吏也多为满人。


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湘军和淮军取代了八旗和绿营,作为湘淮两军的创始人曾国藩、李鸿章,作为汉族官僚基本也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族官僚也迅速占领了清政府的重要岗位,其中以军功官至总督或巡抚的人员大幅提升。


在湘淮将领担任地方最高长官后,由于手中握有重兵,为清政府所倚重,于是便借势扩张权力,将地方的民政、财政、司法等诸多大权都揽了过来,而原先由中央派出的管理职员,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都被降为了督抚属员。


这样一来,清朝的中央集权制遭到了严重破坏,此后,督、抚专政成为了惯例。由此,清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权被大大削弱,统治集团内部的满汉矛盾也日趋深化,也为清王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1900年,清政府在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后,为进一步维护统治,于1901年4月,慈禧太后成立督办政务处,确定逐步推行全面改革,先后打出了“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旗号。


从光绪二十七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1~1905),清政府出台了多项“新政”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方面都有所涉猎。


在军事方面提出了改革军制,编练新式陆军和警察,以及裁减绿营等措施。由此拉开了陆军的全面改革,并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


1901年,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因此也称其所统军队为北洋军。他抓住新政这一机会,竭尽全力训练和扩充北洋军队。


北洋六镇呼之欲出。

北洋六镇的创立


第一镇:

1902年2月,袁世凯向清政府上奏,提出在直隶招募新兵,要求拨款一百万两,以作为募练新军费用。


此后,袁世凯派王黄楷、王士珍等人,分别到直隶的正定、大名、广平、顺德、赵州、深州、冀州等地,精选壮丁六千人,并集中于保定训练。


后来,袁世凯在这支“新练军”的基础上,又增募了两个营,同时续添充马队、炮队各一标,工程队、辎重队各一营,这样就新编成了北洋常备军左镇。


此镇后改称为北洋常备军第一镇,驻永平府迁安县。


第二镇:


1904年,日俄在我国东北地区发生冲突,战争趋势已不可避免。袁世凯认为,这是他又一次扩军的好机会。


于是,他又上奏了,说要加强京畿重地,防范于未然,但欲加固,就要增加十数万人,清政府又同意了。


同年,袁世凯以原北洋新军为基础,进行了裁改归并,并派人到河南、山东、安徽等募兵,后练成步队、马队、炮队的北洋常备军右镇。


此镇后改称为北洋常备军第二镇,驻马厂。

第三镇:


第二镇组建后不久,袁世凯又从北方几省招募新兵,编成北洋常备军第三镇,开始驻在保定,后来驻扎在山海关至奉天一带。


第四镇:


1905年,袁世凯经练兵处奏准,将驻北京的武右卫军和自强军编成北洋常备军第四镇,驻扎在南苑、海淀一带。


第五镇:


1905年5月,袁世凯以山东武卫右军先锋队为基础,另招募了一批新兵,合编为北洋常备军第五镇,驻扎在山东济南府及潍县一带。


第六镇:


1905年6月,袁世凯又将1902年编练的京旗常备军扩编为独立的一个镇,先驻保定,后移驻京北仰山潌。


从1901年至1905年,袁世凯完成了北洋六镇的编练。此后,清政府下令全国新军改称陆军,并统一番号。

改编番号


根据练兵处于1904年奏准的陆军饷章规定,每镇步兵2协,每协2标,马队、炮队各1标;步、炮每标3营,工程、辎重各1营。


据此,北洋各镇也重新编了番号:


京旗常备军是旗兵,地位最高,编为陆军第一镇;


驻迁安的原北洋常备军第一镇改编为第二镇;


驻保定之原北洋常备第三镇不变;


驻马厂的原北洋第二镇编为陆军第四镇;


驻山东的一镇改为陆军第五镇;


原北洋常备军第四镇编为陆军第六镇。


至此,北洋六镇全部改编完成,袁世凯的军事实力和北洋军阀的基础也完全形成。


当时的新军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一是南方的南洋新军。若论训练装备,北洋新军胜出许多,但有意思的是,南洋新军成为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而北洋新军则成为反革命的主要力量。


北洋新军在全国各省新军中人数最多,官兵高达七万余人,而且它的武器装备也是最先进的,所经训练也最正规,可以说是中国当时最强大的一支现代化武装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在扩编六镇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袁世凯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北洋派系。


此外,除了六镇的正规军外,袁世凯还把驻直隶的淮军各营整顿改编为39营,名为“北洋巡防淮军”,或“北洋巡防营”,分五路军,驻扎在直隶各州县,专用于“弹压地方,缉捕盗贼,”


北洋新军是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右卫军”扩编而成,还有宋庆的“武卫左军”,也称“武毅军”,有20余营,其中各将也多是袁世凯旧部。后来也全部纳入了袁世凯的北洋军系统。


这样,袁世凯以北洋大臣身份,一人统领着近十万全副武装的现代化新军,由此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北洋军事团体,为他日后以军事力量操纵政坛,篡取辛亥革命果实,夺取国家政权奠定了基础。

北洋六镇为何能迅速成军?


袁世凯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中迅速编练完成北洋六镇,与他善于抓练兵权有着极大的关系。


他在编练新军的过程中,除了培养自己的亲信队伍,还善于抓取权力。1903年3月,他上奏清政府,拟定了《陆军训练简易章程》,并建议设立练兵处。


清政府也想把新军的军政大权握在手中,因此,对袁世凯的建议极为赞同。同年12月,练兵处在北京正式成立。


清廷任命皇族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练兵会办大臣,满人铁良为练兵襄办大臣。


从表面上看,练兵处的大权在皇族手中,实际上当时奕劻年老多病,练兵一事也就全部落在了袁、铁二人身上。


铁良尚年轻,又缺乏练兵经验,而袁世凯已是多年练兵的老油条,所以,实际上,练兵处的最高领导权已落入了袁世凯手中。


他通过推荐的方式,将自己小站的亲信,如徐世昌、刘永庆、段祺瑞、王世珍等人,全部安插在了练兵处的重要岗位。


这样一来,全国的练兵事务等于由袁世凯一人说了算。他不仅为此制定了各种法令,而且还控制了全国练兵的用人权、经费权、军械制造权和练兵考查权。

也因此,北洋六镇根本不愁军费。1903底,练兵处成立后,袁世凯奏请朝廷,要求向各省摊派练兵军费1000万两。


至1905年,各省实交白银911万两,而其中的600多万两则用于扩编北洋六镇。有史料显示,北洋军费的78%都是由各省提供的。


晚清时期,经济拮据,财政匮乏,清政府集全国财力,练北洋一省之兵,北洋六镇当然可以迅速成军。


在辛亥革命中,袁世凯之所以能一手玩转清室,一手迫使南方临时政府屈服,除了军事实力,他的财力也是很可观的。


最倒霉的就是清廷了,自己出钱编练的新军,等于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此后也不得不依赖这个异己的军事政治集团了。


可以说,满人以兵兴,终以兵败,可悲可叹!




晚清为了巩固反动统治,列强们为了维护殖民地的秩序,一拍而合决定编练新军,这个事情最早是德国人汉纳根提出的,曾任北洋水师的总教习,他向清廷建议,募集新勇十万,选派洋将,用西法训练一支强大的劲旅,此建议获得了日本的赞同,于是从1894年开始编练新军,共有2个阶段,1901年以前只在直隶、两江地区搞试点,1901年以后全省范围编练新军。

北洋新军条件较好,图中是第三镇步兵进行冬练,能看出士兵皮靴、呢料子,耳套、手套,很齐全。

新军最早由胡燏棻首练,底子是招募的定武军十个营,一个营500人,十个营5000人,胡燏棻调走后,由袁世凯接替,改名叫新建陆军,并开始扩编,部队清一色德国教官,西方军队模式,从旧军队中抽调宿将,从留学生中挑选军官,袁世凯开始发展个人势力编入军中。

北洋新军多为模仿德国和日本,在编制和训练上非常国际化,图为小军官们进行沙盘演习。

戊戌政变后,新建陆军改为武卫右军,义和团爆发后,袁世凯率领的武卫右军前往山东镇压,袁世凯一边拿义和团练手,一边壮大队伍,扩编20个营。南方的张之洞、刘坤一,都在编练新军,辛丑条约后,下令全国编练新军36个镇,到了1906年,只有直隶的袁世凯编练了5个镇,加上满人第1镇,北洋六镇基本形成,其余各省全部没完成任务。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军火库,专供北洋新军的建设,门口摆的是仿制麦特森式8毫米轻机枪,装备新军。

袁世凯的北洋六镇,第1镇招的满蒙汉八旗兵,1903年成军;第2镇为1902年王士珍招齐6000人,1903年上报成军;袁世凯手里的武卫军改为第3镇;日本人支持和留学生招募的,编成了第3镇;1905年从老军中抽调并扩编了第5镇、6镇。部队全用西制,一营为1000人,一镇为一大军,有步兵8个营8000人,炮兵2个营2000人,骑兵1营1000人,工程兵1营1000人,总共12000人。




北洋六镇在历史上可谓是大名鼎鼎的存在。这些军队往后影响了近代几十年的历史进程,例如:清帝退位、北洋政府、军阀混战、民国乱局等等,这些历史事件几乎都与北洋六镇有关。

首先来告诉本题的答案吧:北洋六镇中每个镇的兵力大概是——12000人左右,那么六镇加在一起的话也就是大约7万人了。这只军队在当时那可是:清朝军队中王牌中的王牌了,不过最后出问题的也是这只王牌军了,大清朝最终也是倒在了这只军队的手上。

很多人估计不知道大清朝的军队结构,我来简单的和大家介绍一下吧:

大清朝入关之前主要靠两只军队:满八旗军和蒙八旗军。这很好理解了,满八旗军那是“亲儿子”,是满族人自己的军队;蒙八旗那是“干儿子”,也就是当年携手打天下的盟友。这两只军队就是大清朝的基础和支柱,能够入关、能够打下江山主要靠这两只军队。

不过在入关的过程中很多汉人开始不断地倒戈、投降于大清朝了,例如:著名的三藩、著名的吴三桂等等。大清朝把这些倒戈过来的军队又统一编成了一只军队——汉八旗。

不过这只军队的装备、薪酬以及受重视程度远远不能和满八旗、蒙八旗相提并论,没办法,大清朝搞的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那一套。

随着大清朝夺得了天下、掌握了资源、皇亲贵族们过上了好日子之后。以上的三只军队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贪图享受、腐化堕落、不思战事了起来。

不过这也不能怪他们,当时大清朝的政策就是优待这些八旗子弟的,这些人一出生就可以获得爵位、一出生不用考试和努力就能混个编制等等。

这样的状态下,这三只军队迅速地开始堕落了,平时欺负欺负老百姓、维护一下治安还是可以的,打仗那就别想了。

大清朝的领导们当然也是知道这种情况的,于是乎,他们又新组建了一只完全由汉人组成的军队——绿营军。不过还是老问题,大清朝从骨子里就不相信汉人的。于是乎,这只军队的装备、后勤保障、薪酬就更差了;这只军队的领导却都是清一色的满人。

领导是满人,那就没啥好说的了。时间一长,绿营军也开始向那些八旗老爷们学习了,也变得腐败堕落了。说白了就是:大清朝几乎所有的军队都无法打仗了、都变成了“老爷兵”了。

1851年,大清朝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可是一开始的时候,大清朝的领导们发现了一个无比尴尬的问题:无兵可用了,八旗军以及绿营军被太平军打的是一败涂地。

太平天国运动直接关系到了大清朝统治者们的生死存亡了,于是乎,大清朝的领导们发布了一道命令:鼓励各地督抚和官员在本地招募军队、训练军队与太平军作战。这就导致各地的团练开始如火如荼地发展了起来。

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曾国藩异军突起,他所训练的湘军成为了击败太平军的主力。不过还是老问题:太平天国失败了以后,大清朝又开始防备和瓦解曾国藩的湘军了。没办法,一个汉人掌握了如此强大的军队,这会让慈禧们夜不能寐的。

曾国藩比较识时务也就把湘军给解散了,不过他的学生李鸿章的淮军大部得到了保留。

1895年发生的甲午海战中,李鸿章的北洋舰队以及淮军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样一来,大清朝又成了无兵可用的状态了。

往后清朝成立了武卫军,这只军队有很多出名的将领,例如:荣禄、聂士成、董福祥、袁世凯等等。

不过1900年发生的庚子事件彻底地又把武卫军给打残了、打解体了、聂士成和董福祥都在这次事件中死亡了。此时的大清朝面临的局面真叫做:无兵可出、无兵可用的地步了。

故事发展到这里的时候,我们本文的主角:北洋六镇就要开始登场了。

小站练兵让北洋六镇成为了大清朝军队中的绝对王牌

庚子事件以后,大清朝原来的那些军队几乎都被打得报废了。不光军队不行,朝廷上下还掀起了一股迫切需要变革之风。

此时的慈禧也没有什么办法了,不变革的话大清朝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变革一下的话大清朝还有活下去的可能。于是乎,在慈禧的亲自组织下,大清朝开始了最后一次变革的努力——清末新政开始走起。

清末新政的变革内容有很多,例如:官制改革、考试模式的转变、衙门的重组甚至要实行立宪制等等。不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编练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袁世凯由于在庚子事件中的表现还不错,主要在山东对付义和团还算靠谱;外加上袁世凯买通了荣禄(慈禧亲信)以及一些皇亲国戚们,这练兵的差事也就交给了袁世凯了。

当时按照要求是准备编制36镇新军的,可是经费实在是有点紧张,毕竟庚子事件赔出去的钱实在是太多了。

于是乎,袁世凯在天津编练的北洋六镇就成为了主力中的主力了,史称:小站练兵。这些军队都是按照德国新陆军标准编练的,战斗力还是比较靠谱的。

我们来看看:北洋六镇的编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呢?

北洋军的编制借鉴了德国军队的编制,然后加上了清朝军队自己的特点,分为了镇、协、标、营、队、排、棚等等。

这个棚与现在的一个班差不多,一个棚有14个士兵组成。往后就是基本上搞得——三三制原则了。三个棚一个排、三个排一个队,不过是四个队一个营、然后三个营一个标。

这样一算下来的话,排就是52个人、队就是156个人、营就是600多人了,那么一个标就相当于一个团的编制了:2000人左右。当时,北洋军分为步兵标、骑兵标和炮兵标。

最后是每两个步兵标组成一个步兵协,一个镇下辖2个步兵协、独立的骑兵标和炮兵标。此外,就是独立的运输营和工兵营,总之一个镇的总兵力有12000多人。

一开始的时候北洋新军实际上是编练的七个镇,有一个镇是由八旗军、绿营军中抽调士兵来组成的。这也很好理解,大清朝的贵族们不可能让袁世凯一个人掌握如此强大的军力的。

可是这些人实在是不靠谱,练着、练着也就没有啥结果了。最终的结果就是:北洋真正成为主力的新军还是——北洋六镇。

大清朝是自己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北洋六镇最后要了大清朝的命

故事发展到这里的话对于大清朝来说仿佛一切都很完美:新军练成了、列强也撤了。慈禧和那些皇亲贵族们又可以继续统治大清朝了。

可是他们忽视了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这只新练成的军队到底听谁的问题。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随着慈禧老佛爷的去世,最终这只军队成为了大清朝的掘墓人。

载沣剧照

这具体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了,武昌起义爆发以后,大清朝随即派出北洋军去剿灭之。可是此时的袁世凯已经被载沣(宣统的父亲)逼回老家钓鱼去了。这样一来,北洋新军也就不听载沣们的指挥了。

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请袁世凯出山来主持剿灭大局。最终的结果就是:袁世凯和起义军达成了协议——清帝也就只有退位一条路了。

我们来简单地探讨一下:为什么北洋军最后会变成袁世凯的私家军呢?

闲话少说,我们直接分析原因吧:

1、北洋六镇的新军是袁世凯一手编练的、无论是士兵的挑选、将领的选拔都是袁世凯一手经办的。这样一来,这支军队实际上成了袁世凯自己的私家军了。

2、袁世凯还有一个绝招:每次发军饷的时候都是自己亲自发下去。袁世凯既不克扣军饷、又能发高工资。当时北洋新军里面有一句话很流行:吃袁大帅的饭、当袁大帅的兵。

3、袁世凯特别注意搞好与士兵的关系、也就是能够同甘共苦。每次士兵训练袁世凯都参加、每次集训袁世凯都到场,如果有人生病或者出事的话,袁世凯也会积极帮助。这样一来,袁世凯与北洋新军的士兵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总之一句话,军饷是袁世凯发的、将领是袁世凯任命的、袁世凯又能和士兵们打成一片。这样一来,这只军队不听袁世凯的听谁的呢?话说回来,能够制衡袁世凯的慈禧又死了,那么袁世凯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清朝的第一人了。

最后我想说,大清朝到最后陷入了一个无比尬尴的境地、估计慈禧到死也没有想明白的一个无解的问题:不变革的话会被底层群众和革命党推翻、变革的话又会被内部官僚集团推翻。有时候想想这才真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清朝统治的后期,先后遭遇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失败,为了挽救自己的统治,清朝开始了著名的洋务运动。其中,改善军队的武器装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清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不算差。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还是一败涂地,连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也全军覆没。 在经历了惨败以后,清朝最高层开始痛定思痛,既然仅仅装备武器无法自强,那便开始学习西方各国的军队编制。在这一中心思想下,清朝开始组建新军。由于新军由北洋大臣负责训练和组建,因此也被称为北洋军。



1901年,北洋军开始逐步建立,在组建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日本军队的成熟经验。 我们看一下北洋军的编制,一个镇下辖2个步兵协,每个步兵协下辖两个步兵标,此外还有一个独立的骑兵标,一个镇总计下辖5个标。一个标下辖3个营,一个营下辖4个队。一个队下辖了3个排,一个排下辖3个棚。棚是最低级的编制,一个棚只有14名官兵,类似于现在的步兵班。按照当时的统计,一个镇的总兵力为12000多人,北洋六镇总计为7万多人。



在当年的河南彰德会操中,清朝最高层对新军非常满意,计划全国总计建立54镇,届时,大清的江山将千秋万代。但是随着清朝的灭亡,这一宏大计划被打破,北洋军和南洋军总计只有10多万人。其余的部队还是旧式军队,虽然更改了番号,但旧式军队的战斗力不高,这是很麻烦的问题。 北洋军的编制与日本军队非常相似,在日本军队中,一个师团下辖2个步兵旅团,一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一个步兵联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此外,还有独立的骑兵联队、炮兵联队、工兵联队等等。日本军队财大气粗,北洋军则没有这样的家底。



因此,仅仅组建了骑兵标,炮兵和工兵都是只有一个营。在军阀混战期间,各路军阀的编制并不统一,存在很大的差别。 普通百姓无法区分,一般情况下见到官兵会称呼“老总”或者“长官。”与其他军队相比,北洋军的战斗力确实很强。但是如果与西方国家的军队相比,北洋军存在很大的缺陷。最大的问题就是重武器数量不足,这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截止抗战时期,我国军队仍面临重武器不足的问题。



在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当时的政权开始统一各地的部队编制。从这个时候开始,军、师、旅等常见的编制开始出现。不过由于各地的军阀各自为政,为了缓和军阀们的矛盾,还出现了集团军和路军,这是两个比较特殊的编制。进入30年代中后期,当时的军队中,开始出现著名的德械师。其实,德械师的编制也只有12000多人。由于财政紧张,德械师根本不可能按照德国军队的标准进行建设。和一般的军队相比,武器装备确实好一些。 但是与同时期的西方军队相比,仍旧存在巨大的差距。例如火炮的数量,一个德械师装备的火炮,还不足西方军队的四分之一。在战争过程中,火炮数量不足,根本无法形成火力压制。虽然日本军队的火炮数量也不足,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新军的起源

清末最早提出编练新军,是在甲午战败以后。随着淮军、湘军在甲午战争期间相继战败,张之洞、胡燏棻等认为原来各军不堪使用,必须按照西方军制训练一支新军。之后张之洞在南洋编练了自强军,而胡燏棻在北洋则编练了定武军。随即因为张之洞调任,刘坤一接管了自强军,而胡燏棻调任后,定武军由袁世凯接管,改名为新建陆军。

此后袁世凯的新建陆军被改编为武卫右军,庚子事变后,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上奏以武卫右军为基础,创办北洋常备军。

清末新军演练

新军的编制

北洋常备军以镇为基本单位,镇相当于国外的师一级单位,其具体编制为:

步兵二协,每协二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

骑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队二排,每排二棚;

炮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三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

工程兵一营,每营四队,每队三排,每排三棚。

每棚有士兵14人,全镇有军官和文书748人,士兵10436人,长夫1328人,合计12512人。不过这只是编制上的人数,实际上北洋六镇每镇的人数不一样。

清末新军炮兵

新军的形成

北洋六镇是分批设立的。1901年,袁世凯首先成立了北洋常备军左镇,1904年,又编练了右镇,之后不久左镇改名为第一镇,右镇改为第二镇,同年又编练了第三镇。

1905年,以武卫右军一部、南洋的自强军和第三镇一部组建了第四镇。5月,北洋常备军被改名为陆军,从第四镇抽调6个营武卫右军先锋队20个营,改编为陆军第五镇。

同月,京旗常备军被改名为第一镇,原第一镇改为第二镇,第二镇改为第四镇,第四镇改为第六镇,至此北洋六镇正式组建完毕。

此时北洋六镇具体人数分别是第一镇有12512人,第二镇有12468人,第三镇有12636人,第四镇有118042人,第五镇有125122人,第六镇有125932人,六镇合计有74525人。

到了1909年,直隶总督端方根据日俄战争经验,认为应该在北洋新军里增设重炮和机关。1910年,北洋六镇各增设24挺机枪,以营为单位直属于镇,不过其具体人数不详。

清末新军机枪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北洋   新军   太平军   太平天国   清朝   北洋军   南洋   常备军   绿营   满人   炮兵   清末   步兵   兵力   战斗力   清政府   军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