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大将蓝玉被实行剥皮酷刑,朱元璋为何这么狠?

这样的例子朝朝代代都有,外呼是一功高震主,其二飞鸟尽,良弓藏,卸磨杀驴,还有就是有的将军居功自傲,腐化堕落,以权谋私,谋权篡位等等,因为这些原因才是使他们落得这样的结果。




好问题啊!叱诧风云的一代战神蓝玉,最终为何会被朱元璋除掉,黯然离场呢?

元末明初,一代名将蓝玉叱咤风云,一生战功赫赫,最终落得被扒皮的悲惨下场,不得不说,武将的悲剧莫过于此了。

那么我们的问题来了:

蓝玉私养兵马、对皇妃施暴都平安无事,却为什么因为收义子被朱元璋除掉呢?

本文历史君将为你全方面解答这个有趣的问题,请听历史君娓娓道来!≥▽≤

蓝玉的雕像

蓝玉,明朝洪武年间最后一位以“出其不意”闻名于天下的开国将军。

在常遇春、徐达、李文忠等强悍武将还年轻的时候,蓝玉只能充当副手,根本当不上大将军。^0^

朱元璋称孤道寡之后,当初的那帮开国武将,要么被杀,要么回到家中养老,这时一直混迹于军营当中充当副手的蓝玉开始受到朱元璋的重用。

一战成名,被朱元璋誉为“汉之卫青,唐之李靖。”这个评价已经非常高了。

白手起家的大佬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二十一年三月,朱元璋召见蓝玉,将统领十五万大军的帅印交予蓝玉,同时跟蓝玉说了一句话:“倍道前进,直抵虏廷,肃清沙漠,在此一举!”≥▽≤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显:“能不能够一举将北元朝廷打散,就看你的了,蓝玉!”

这时的蓝玉心里肯定百感交加,自己跟着姐夫常遇春打了那么多年的仗,一直没有亲自统领过十五万大军,可是这一次自己竟然统领了十五万大军,而且还被朱元璋给予重任,打垮元朝政府。

一代战神蓝玉

蓝玉出征之后,派出将领先行一步,前往荒漠打探消息,确定了元朝政府的所在地在捕鱼儿海,当机立断率领大军扑向捕鱼儿海。

当大军进发到离捕鱼儿海仅剩四十里左右的百眼井时,不少将领出现了疑问,如果说敌军在捕鱼儿海,那么这里多多少少都会留下一点痕迹才对,可是这里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难道是情报有误吗?^0^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蓝玉思考情报到底有没有问题的时候,将领郭英向蓝玉报告,食物不多了,如果继续挺进找不到敌人的话,回来的路上可就不一定有粮食吃了,到时候敌人一旦出现,士兵没有斗志,那可就惨了。

一代战神蓝玉

摆在蓝玉面前的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冒着风险继续挺进,第二条路是保险起见,撤兵。

蓝玉不想撤兵,同时也想撤兵。他明白自己如果继续挺进,出现意外,全军覆灭的话,那么自己肯定是千夫所指,千古罪人!≥▽≤

如果说自己撤兵,这十五万大军的性命能保得住,但是自己第一次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征,朱元璋对自己给予厚望,自己就领着这十五万大军到沙漠里转一圈就回来,估计这辈子朱元璋都不会再重用自己,也不会看得起自己。

一代战神蓝玉

在这时,蓝玉很有可能想起了自己与姐夫常遇春作战的经历,常遇春向来是出其不意,兵贵神速。

现如今自己率领着十五万大军,后勤没有保障,在元朝最高统治者看来自己不可能会深入大漠。既然元朝最高统治者认为自己不可能会深入大漠,那么自己就要出其不意,深入大漠。^0^

蓝玉不顾将领反对,继续进军,事实证明蓝玉是对的,此时北元的最高统治者正在与贵族们喝酒享乐,认定了蓝玉不会来。

一代战神蓝玉

蓝玉率领着十五万大军到达北元最高统治者的营阵前时,十五大军像饿狼一样全部扑向北元最高统治者的营阵。

由于北元最高统治者并没有做出高效率的防守,当十五万大军扑入营阵内冲杀时,根本做不出有效的防守工作。≥▽≤

十五万大军如入无人之境,随意冲杀。在营帐内的北元最高统治者自知已经无力回天,保命要紧,只能带着自己的长子、丞相以及十几个人冲杀出营阵逃命。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神蓝玉

这下北元彻底完了,连最后的本钱都被蓝玉给摧毁。捕鱼儿海一战,蓝玉俘虏士兵七万多人,牛羊十多万头,还缴获了元朝皇帝用了上百年的传国玉玺。

朱元璋收到蓝玉大获全胜的消息时,忍耐不住心中的喜悦,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大喊:“蓝玉就是我的仲卿,药师啊!”仲卿是汉朝时的大将军卫青,药师是唐朝时的大将军李靖。^0^

然而,班师途中不知道蓝玉哪根筋抽了,竟然侮辱北元皇帝的妃子。

一代战神蓝玉

这位妃子性情刚烈,被蓝玉侮辱后,感到对不起北元皇帝,上吊自杀。

当蓝玉侮辱北元皇帝妃子的消息传到朱元璋的耳中时,朱元璋怒不可赦,没想到蓝玉竟然敢干出这样的事情。≥▽≤

朱元璋之所以大发雷霆,是因为蓝玉侮辱的女人是北元皇帝的妃子,违背了朱元璋民族共处的和平政策,很容易触发乱子。

白手起家的大佬明太祖朱元璋

令朱元璋更加生气的事情还在后头。

蓝玉班师回朝回到喜峰关下时,当时已经是黑夜,开城门的官员可能是开慢了一点,蓝玉呢?他竟然率领着大军直接攻城,破城而入,这在漫漫历史上都难得一见啊!^0^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蓝玉破城而入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得意洋洋。

明太祖朱元璋与战神蓝玉

朱元璋本来想封蓝玉为梁国公,但是看到他如此胡作非为,便将“梁”字改为“凉”字,封为凉国公,还在赐给他的丹书铁卷上刻上他的罪过过,以便提醒他。

然而,蓝玉自持自己会打仗,非但没有改过,反而愈发嚣张。≥▽≤

蓝玉一手摧毁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感觉单单一个凉国公体现不出他的贡献,干脆破例直接将他封为太子太傅,成为从一品官员吧!

白手起家的大佬明太祖朱元璋

太傅负责教武,太师负责教文,可能是蓝玉觉得朱元璋看不起他,竟然敢当众抱怨皇命,“以我的功劳难道不能够胜任太师吗?”^0^

这要是换一般人,早就死百八十遍了。

蓝玉养了一大群的家仆,这些仆人仗着主人蓝玉身居高位,声名显赫,在当地胡作非为,成为了当地的黑恶势力,百姓苦不堪言。

由于蓝玉,没有人敢管他们,蓝玉知道自己仆人的所作所为,非但没有制止,反而还纵容。

一代战神蓝玉

蓝玉家仆在当地的所作所为传到朝廷中后,朱元璋派出官员前往调查。

令朱元璋没有想到,蓝玉竟然敢将调查的官员赶了回来,朱元璋越来越觉得蓝玉很有可能会控制不住。≥▽≤

蓝玉除了养一大堆家仆之外,还养了一大堆的义子。这些义子基本上都在军营当中担任要职。

一代战神蓝玉

有一次朱元璋与蓝玉议事,蓝玉身后有十几名将领,朱元璋命令这十几名将领退下。可是这十几名将领低着头,仿佛没有听到朱元璋的命令一样。^0^

朱元璋纳闷了,以为他们真的没有听到,再次下令,他们还是没有动,朱元璋再次下令,他们还是没有动,连续下了三次命令的朱元璋彻底蒙圈了,看着蓝玉。

蓝玉意识到朱元璋的意思,用手一挥,示意身后的那十几名将领退下,那十几名将领才退下。蓝玉此举,让朱元璋感觉到他的威胁不是一般的大。

一代战神蓝玉

很多人都以为蓝玉死因是私养义子,其实不是的!真实原因其实是太子朱标之死。

蓝玉案爆发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朱标去世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仅相隔不到一年。≥▽≤

蓝玉在洪武二十一年铲除北元的最后残余势力后,他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用处。

当时的北元已经不是草原的霸主,草原上分别有三股势力,一股是瓦剌部落,一股是兀良哈部落,一股是鞑靼部落,这三股势力谁都不服谁,你争我打,朱元璋经常故意挑拨他们三个的关系,他们三个哪一个都打不过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与战神蓝玉

简单来说,从从洪武二十一年开始,蓝玉对朱元璋而言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用处,但是为什么朱元璋要纵容他整整五年呢?这一切要考虑到他跟太子朱标的关系以及他的这个人。

常遇春的妻子是蓝玉的姐姐,而常玉春的女儿是太子朱标的妃子,多多少少蓝玉也算是跟朱标有一点点亲戚关系。

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蓝玉极为拥护朱标,跟朱标感情深厚,时不时就坐在一起说说话。^0^

朱元璋最宠爱的儿子——明太子朱标

根据史书记载,蓝玉跟朱标在一起时,从未有过一次僭越的行为,说明他这个人虽然嚣张,但是却从心底里尊重朱标,可以为朱标所用。

有的人或许会说,说不定这是蓝玉故意的呢?根据蓝玉多次的作死行为就可以看出蓝玉完完全全就是个粗人,他没有任何心机,只是知道自己厉害,所以胡来,这一点朱元璋也清楚。≥▽≤

而且蓝玉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他的势力仅仅限于军中,朝中都是朱标的势力,他如果不为朱标所用,朱标可以联合边境藩王以及国内势力,两面夹击,轻易剿灭他。

一代战神蓝玉

来来来,历史君在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蓝玉纵使嚣张跋扈,有多次的不法行为。但只要朱标在,他就不可能能够霍乱明朝,这就是朱元璋一直不杀他这个“废物”的原因。

但是随着朱标去世,年轻的朱标长子朱允炆继位,原先朱元璋布下的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元璋必须重新布局,而蓝玉是必须要拆掉的一颗棋子。

朱标镇得住他,年轻朱允炆肯定镇不住他!只会令他更加的嚣张跋扈。身为武将嚣张跋扈,有很大的可能会居功自傲,感觉自己天下第一,到时候造反的感觉就来了,朱元璋不得不除掉他。对此,你怎么看呢?^0^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嗨,我是@历史君归去来兮,每天都会更新触动你我的历史文章,期待你的点赞+关注!

一起探索历史的世界,收获更多有趣又好玩的知识吧≥▽≤




蓝玉的死,随着太子朱标的死,就是注定的。但是处死的方法却有不同,死的轻松干脆的,一刀斩首,没有痛苦,死的悲惨的,千刀万剐,生不如死。蓝玉更惨,凌迟处死之前,还被活生生的剥下完整的人皮,进行剥皮实草的酷刑,最后被朱元璋派人送到蓝玉的女婿,蜀王朱椿的家里世代供奉,直到明末反王张献忠占领蜀中,这张人皮还在蜀王家里供奉着。


“朱元璋为什么对蓝玉这么狠?”

不是因为别的,而是蓝玉的所作所为自找的,让朱元璋积累的怨气在一朝爆发,杀他是为了江山稳定,可是残忍的折磨他,则是朱元璋为了出一口长期积攒的怨恨之气,同时也能震慑和蓝玉类似的其他人。

蓝玉和朱元璋是同辈人,是常遇春的小舅子,是太子妃常氏的亲娘舅,自然也就是朱标的舅舅,辈分虽然老,但是年龄不大,如果按年龄来算的话,比朱标大不了多少,只能算是孩子辈儿了。


但是年龄小有年龄小的好处,这一点看下去就会明白。

当初朱元璋从一个小兵一路崛起,占凤阳,破濠州,攻集庆,改南京,南征北战,破陈友谅60万大军于鄱阳湖,灭张士诚于苏杭,一统南方。

1367年11月,令35岁的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徐达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1368年定都南京,在南京城郊紫金山巅祭天建国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与此同时,北伐军也是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攻山东,入大同,直逼元大都,元顺帝惊慌失措,仓皇弃城北逃,北伐军顺利进入大都,1369年12月,北伐军大获全胜凯旋而归,遗憾的是副将军常遇春在凯旋途中突然暴毙,年仅四十岁。

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开国六公爵: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六位,常遇春的爵位由其长子常茂承袭,封郑国公,常遇春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赐葬帝陵钟山之阴安葬,位列开国功臣第二。

朱元璋大封功臣,封赏侯爵二十八人: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王弼、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还有以刘伯温为首的伯爵等其他爵位,并赐予免死的丹书铁券,大小所有有功官员一一封赏,大赦天下。



而此时年轻的蓝玉还没有出头的机会,大明开国二十四将个个都是绝顶的统帅之才,辅佐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了大明天下,蓝玉他还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朱元璋并没有将他忘记,相反,对他的潜力特别看重,而且对他有着特殊的安排,寄予厚望。


1371年,18岁的朱标娶了常遇春的女儿常氏为太子妃,而蓝玉也由扬州千户所千户,经过朱元璋的安排历练,通过战功一路升迁到五军都督府。

蓝玉开始崭露头角,跟随傅友德平定云南,随邓愈扫平吐蕃,决战昆仑山,和沐英征战西蕃,征讨西南,可谓是战功赫赫。年轻气盛的蓝玉渐渐露出了居功自傲骄狂的本性,盛气凌人,甚至夸张地包下了庞大的花船与数名青楼女子还有一帮武勋在江上纸醉金迷,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朱元璋虽然有些不高兴,但也只是提点了几句 ,没有多说。因为随着太子朱标大婚,蓝玉已经与太子朱标牢牢的绑在一起,又经过朱元璋的刻意安排,让朱标不断的给蓝玉施予恩惠,使得蓝玉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朱标的死忠心腹,只要做到这一点,朱元璋对于一些不触犯底线的事情还是能够容忍的。毕竟,

像朱元璋这样,巴不得自己的储君宝贝儿子,把朝堂官员全都培养成太子心腹的皇帝,也是历史上独一份儿。

这在其他朝代绝对是帝王不允许的,唐玄宗因为皇子们培养心腹的谗言一日诛杀三子就是例子,汉武帝刘彻因为巫蛊之祸逼死太子刘据,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权力。朱标的储君之权大的没边儿,后世人们说朱标是常务副皇帝,历史上权力最大,位置最稳的储君,不是没有道理的。


看看朝堂这些肱骨老臣,宋濂、李善长、刘伯温、徐达还有死去的常遇春,这些重臣不是太子东宫的老师太师就是太傅太保一类的,可以说朝堂上凡是有能力的文武官员都是东宫属官,朱标可以说没有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实。

换句话说,如果说朱标想造反称帝的话,这些朝中臣子到底支持朱元璋还是支持朱标,还真的说不准,但是就像后世人们说的,如果真是这样,朱元璋可能还巴不得呢,说不定会哈哈大笑的夸赞:

“标儿有出息。”

然后亲自把朱标扶上龙椅,自己退位呢。毕竟满朝全是是太子心腹臣子,还有处理国政批阅奏章的权力,这和皇帝有什么区别?

但就是这样,朱元璋还闲不够,生怕给自己的宝贝儿子给的少了,安排的不够稳当。

“所以,蓝玉的作用就来了”

随着国家稳定下来,老一辈的淮西武将们常年舞刀弄枪,也渐渐的老了,朱元璋需要在军中给朱标培养一个新生代领军人物,蓝玉就是朱元璋的目标,蓝玉虽然嚣张跋扈,桀骜不驯,但是对太子朱标是绝对的死忠,绝对的拥护,能力不凡,假以时日,是个不可多得的杰出统帅。


在朱元璋看来,只要你忠心拥护我儿子那就够了,而且确实有本事能帮到我儿子,咱就能给你想要的,让你永沐皇恩。反之,若是你对我儿子有一丝半点儿坏心思,那么生不如死就在眼前了。

可是蓝玉不懂得这一点,他自大的认为,自己的姐夫是开国功臣,自己也是战功赫赫,外甥女还是太子妃,自己和皇帝是一起扛过刀的好兄弟,又是儿女亲家,是一家人,没有比他更加尊贵的皇亲国戚。

可他忘了君臣有别,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变得更加嚣张跋扈,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387年,蓝玉奉命率军北伐,清扫北元残留余孽。临行前,朱元璋千叮咛万嘱咐,如果抓到北元皇室中人,不可怠慢。他要用这些人树立形象,收揽天下人心。蓝玉满口答应下来,浩浩荡荡的率军出发了!


朱元璋带领百官目送大军远去,旌旗猎猎,军威浩瀚,马蹄滚滚,杀气不变,似一朵庞大的带着血腥气的红云向远方快速裹去。

北伐军在蓝玉的率领下一路攻城掠地,连战连捷,在庆州大破北元军队。正巧,斥候来报,在捕鱼儿海发现北元皇族行踪,蓝玉满脸兴奋之色,他知道,泼天大功就在眼前,嚎了一嗓子招呼众人上马直扑捕鱼儿海。

经过马不停蹄的千里奔袭,终于在北元残军撤出之前合围全歼,元军死伤殆尽,只剩下北元皇族围在了这里,皇子公主皇妃总共多达三千余人,彻底取得:

“捕鱼儿海大捷”

经此一战,北元元气大伤,无力再反扑中原,只能远遁漠北,苟延残喘。

得此大功,蓝玉兴奋的忘乎所以,此刻的他声威达到了极盛,彻底不可一世。


但是人往往再兴奋的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就容易犯下大错,蓝玉被大胜冲昏了头脑,把朱元璋临行前的嘱托彻底抛诸脑后,看着娇滴滴的,美颜非常,端庄艳丽的北元皇妃,蓝玉色心大起,眼冒绿光。

“不顾众人的劝阻,当夜就

强奸了北元皇妃。”

这位皇妃也是个烈性子,不堪受辱,自尽了!


众人心里一突,表情凝重,坏事了!

北元皇妃一死,皇帝原先想的计划彻底泡汤了不说,反而彻底玷污了形象,还以为明君是什么洪荒野兽呢,惹得天下骂名。蓝玉这是违抗皇命,欺君大罪啊!自古以来,这至少都是灭满门的大罪,蓝玉虽有大功,但是功不抵过啊!

这下蓝玉要完犊子了!

但是蓝玉却不以为然,看着众人眼里对他的担忧,呵呵一笑道:

“朱元璋不会杀我!”

众人彻底无语了!什么叫飞扬跋扈?这就是!


但是蓝玉的嚣张狂傲不止如此。就在众人班师凯旋,路过长城喜峰口关卡的时候,就因为守关将领开门慢了一点儿,不等守将说话,直接一声大吼:

“铁骑破关入城,

敢挡者,杀无赦!”

众军骑着烈马嗷嗷叫着冲关卡扑了过去,马蹄阵阵,顿时鲜血飘洒,尸横遍地。


随军的将领惊的脸色发白,双腿颤颤!

蓝玉这是要把天捅个窟窿啊!守将关卡那代表的是皇帝在此地的皇权啊,你公然动手,这等于是直接和皇帝开战啊,不是造反是什么?你蓝玉的九族就算每人长了十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啊!搞不好我们这些将领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原本想着乘着这次大功,还能把爵位再升一升,给子孙多积攒点儿家底,现在好了,全家老小的命能保住就不错了!

可是此时蓝玉根本不在乎众人在想什么,一路破关而入,毫不停留的纵马狂奔,肆意张狂,天下我最大!


众武将看着滚滚疾驰而去的大军,面面相觑,都从彼此的眼里,看到了几天后的末日!面露沮丧,气的仿佛要哭出声了。

“驾!”化悲愤为力量的一夹马腹,马儿感受着格外沉重的腹痛一声嘶鸣!马蹄高扬,绝尘而去!

“是死是活,总得面对啊!”

几天后,南京城门外,凯旋大军归来,本是应该普天同庆,百姓夹道欢呼,君王带领百官,十里相迎破虏大功的这些凯旋将士的名场面并没有出现,甚至相比于以前显得更加冷清了,都看不到什么人影。

神经大条的蓝玉满脸兴奋的笑容也僵住了!这和想象中的皇帝喜迎功臣的情景不同。只能有一个原因:

“ 皇帝生气了!”

这是下马威,也是无声的怒气,蓝玉后知后觉的反应过来,看了看周围的同僚,都是一副阴沉,满脸死气的样子,才后知后觉地想起来自己做的事儿。



虽有些担心朱元璋的火气,但也每当多大事儿:

毕竟他蓝玉,可是和皇帝一个战壕扛过刀的兄弟,还是亲家,是一家人,其他的都不是什么大事儿。

想到这儿,蓝玉放心了。长呼一口气,骑着马儿不紧不慢的朝着皇宫走去,众人紧随其后,一言不发,路上所有人静的可怕!

到了宫里,众人候在外面跪地请罪,等候召见!

出乎意料的是,朱元璋没见他们,也没有责罚他们,内侍出来宣读了一封旨意,大概的意思就是夸赞他们的功劳,以及要何时封赏他们之类的话,然后就让他们回去了。



蓝玉闻言,先是一愣,随后长出了一口气,看了众人一眼,勾唇一笑。得意的扬长而去。

“就说嘛!咱和皇帝可是兄弟兼亲 家,多大点事儿?”

只有其他人,相视一眼,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忐忑不安。

都是跟着朱元璋尸山血海里趟出来的杀才,朱元璋的性格,他们再清楚不过,最怕的,就是这种出乎意料的宁静,之后就是滔天的怒火,往往伴随的就是无数人头滚滚。

“谁能承受的住朱元璋的怒火?”

但现在也无可奈何,只能回去等消息,听天由命了,随即满脸愁容的离去。

而此时,朱元璋正背着双手,明黄色龙袍的身形伟岸的站在殿内阁楼上,向外举目望去,目视着蓝玉离去的背影。

刚毅的面容无比平静,可是细看之下,那双黝黑的双眸中,却是翻滚着滔天的怒火,似火龙翻滚,要喷出焚尽一切的炽热岩浆一般。



缓缓的收回目光,慢悠悠地低下头喃喃道:

“蓝玉,你可不要自己作死啊!”

顿时,冲天的杀气在无声中充斥着整个宫殿,似乎要将空气凝结!

此后几天,除了没心没肺的蓝玉越加张狂跋扈,经常留恋青楼歌舫之外,其他人仿佛就像鹌鹑一样待在家里担惊受怕,生怕哪一天,皇帝的圣旨和身穿飞鱼服的锦衣卫找上门来处死他们。

但是一切出乎他们的预料,朱元璋给他们这些将士不但没有任何惩罚,反而加官进爵,赏赐众多!


只有蓝玉,原本之前朱元璋是要给他受封“梁国公”的改成了“凉国公”,对此,蓝玉的表情似有不满,很不好看。

后来,蓝玉在京城越加肆无忌惮了,到处跑马圈地,欺男霸女,但是朱元璋都只是稍微训戒几句,基本上没怎么惩罚,这让蓝玉更加肆无忌惮。


蓝玉也就在这不可一世的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

但是人的命运往往不可能永远那么顺风顺水,总要经历磨难才能成长,而蓝玉的成长就是以死亡为代价。

洪武二十四年,一个惊天噩耗传来,似乎将整个大明的天都轰塌了!也震的满朝淮西勋贵脸色发白,似乎末日真的来了。

一夜之间,整个南京城挂满白藩,全城军民满身素缟,披麻戴孝,满脸哀伤,宫墙之内,嚎啕大哭的男女老幼之声此起彼伏。因为:

“ 太子朱标薨了!”

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看着明明那么健朗的太子,只是去西安巡视了一趟,回来后却直接就一病不起,直接去了!

朱标一死,断了多少人的未来!

淮西勋贵集团早在朱元璋明里暗里有意无意的安排下,和太子朱标牢牢的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太子朱标,就是他们淮西勋贵横行无忌有恃无恐的命脉所在。

但是现在太子没了,在朱元璋的眼里,他们的存在就是相反的,就成了大明安定最大的毒瘤,因为他们与朝堂上的江南士族集团水火不容,势必除之而后快!

他们的末日似乎真的已经可以看到了!几乎再无转圜的可能!

而此时的朱元璋,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几十岁,本就已经六十多岁的人了,现在满头白发披在后肩,面容憔悴,再也没有了昔日征南逐北,扫灭群雄的威武霸气,也没有了洪武大帝开国雄主满身高不可攀的威严与杀气,此刻的他只是一个痛失爱子的可怜老人。

满脸的泪水,嘴唇颤抖的哭出声来“标儿”!

听的让人心里一颤,痛彻心扉!


朱元璋一生苦难,幼年丧父母全家,中年失去了他此生的挚爱马皇后,以及放在心尖尖上疼爱,高呼大明三代明君的嫡长孙朱雄英。

一个人一生所能受的苦难,朱元璋似乎都尝尽了,可是他仍然坚强了起来,因为他的希望之火没有彻底磨灭,他还有倾注一生心血的爱子,大明储君,未来的盛世明君朱标。

可是,老天何其残忍,临老临老,让朱元璋一生的心血付诸东流,何其悲惨?

原本当初的朱元璋,只是一个有着最大的梦想,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穷小子朱重八,可是世道让他活不此去,他只能反抗,如今的他驱逐鞑虏光复中华,从南伐北,打破北伐不成功的魔咒,重振华夏断了百年的脊梁,利国利民之策惠及天下,他的功勋彪炳史册。


老天爷本该赐他一个含饴弄孙的幸福晚年生活,可是没有,老天爷就是看不惯他,就是要让他历尽人世心酸,鳏寡孤独!老天爷,你何其残忍!

但是朱元璋到底是朱元璋,似乎什么苦难都打不倒他,抹掉眼泪,缓缓起身,瞬间威武的洪武大帝上线。

儿子死了,帝国的未来还要继续。

“ 儿子重,江山社稷,

万千黎民,亦重!”

朱标的葬礼空前隆重,帝王规格,生前有帝王之实,死了!朱元璋亦不会让他的好儿子降位半分!


葬于紫金山东陵,和马皇后母子相伴,在一个大型的地宫陵墓,分为三大块,东陵和西陵已经住进去了主人,只有中间的孝陵还空着,那是他朱元璋百年之后的居多,到时候他会去那里和他们相伴,一家三口,再不分离!

转眼过去数月,太子葬礼之事落下帷幕,皇帝年纪大了,但现在:

“储位空悬,”

人心不定,众臣有意上奏,让皇帝新立储君以固国本,但是谁又敢触霉头?当朱元璋一路杀出大明江山的刀不锋利?

但是事情还是得解决,拖的太久,于国家基业大为不利!没办法,只能是深得朱元璋信任又头铁的刘三吴去说了。


刘三吴此人忠心正直,刚正不阿,出了名的头铁。

别提方孝孺,此时的方孝孺还只是刘三吴门下的小弟子呢?在朝堂地位不高,还轮不到他出来显摆。

但是尽管是刘三吴,也是在朱元璋的咆哮声中被赶了出来,只能无奈的摇头叹息。

只不过,这种难度打不倒他刘三吴,过了没几天,又头铁的去找朱元璋进言了。

朱元璋气的压根直痒痒,咬牙切齿,手下意识的朝着腰间挎刀的地方摸去,结果空荡荡的,摸了个寂寞,满脸杀气,恨不得吃了刘三吴。

刘三吴抖着白花花的胡子云淡风轻,一脸平静,恭敬的拱手继续劝谏,朱元璋气的真想杀人,但他又知道刘三吴没坏心,说得也不错,储君不定,国家不稳,标儿……去了……

想到儿子,他的那个寄予厚望的好大儿,又是一阵剜心的痛,痛彻心扉。

你怎么就去了呢?留下这烂摊子可咋整?


朱元璋什么人?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眼角余光瞥见殿中站着的刘三吴,眼睛一瞪,嘶吼着让刘三吴建议人选。

是的,朱元璋妥协了!

他是一个老父亲,但他也是一代帝王,身兼万民福祉,不能只沉浸在悲伤中意气用事。

亲情重,江山更重!

但是刘三吴又不敢私自提储君人选,毕竟这是皇帝才能决定的事,作为臣子只有参考建议之权,若敢明目张胆的说让谁当储君,就算皇帝同意了!但是这个疙瘩也就结下了!

最终的命运无外乎两种,一是参与党争夺权,满门抄斩;二是心怀不轨,肆意擅权决定储位,欺君!也是造反!诛九族!两头都不讨好!

所以闭嘴才是明智的选择,看着朱元璋犀利的目光,刘三吴这个铁头直接坐蜡了!


朱元璋知道他的意思,也不强求,自己开始低头寻思!其实他看好燕王朱棣,能文能武,最像自己!如果登基为帝,定然是一代雄主!

可是当朱元璋把想法说出来时,刘三吴直接一句话就堵死了他:

“若立燕王,秦晋二王如何自处?”

朱元璋又是一阵气急,蹬了刘三吴一眼,没说话。

其实刘三吴说的也没错,秦、晋二王是燕王的兄长,若立燕王,则违背了自己制定的《皇明祖训》里的铁律:

“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坐镇东宫,为大明储君!

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

这是他亲自制定的祖训,让后世为帝子孙服从的铁律,总不能他自己制定的规矩自己先打破了吧?

大明以孝治天下,以德服天下,他之所以制定《皇明祖训》,就是不想后辈子孙为了皇位,像李唐一样,亲人之间血流成河,他朱元璋一生亲缘淡薄,所以他最重视亲情,不然以秦晋二王以前犯的错,早死了百八十回了。

李唐的那种父子兄弟相残是他朱元璋坚决不愿意看到的。看看唐朝,虽说强盛,也是以礼治国,嫡长继承制,可是从开国以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位之后,李唐皇室那一代帝位继承不是骨肉相残?到了第九代皇帝唐代宗李豫才是唐朝第一个以长子身份从太子正式登基的,而且登基的过程还有各种叛乱,如果他朱元璋的子孙这样,想想都难以接受。

不能选燕王,有些遗憾,毕竟燕王是有帝王之资的,但是没办法,一旦选了燕王,那就完全走了李唐的老路了,开了这个头,恐怕以后就是数不尽的朱家子孙为了皇位相互明争暗斗,厮杀不止,宫廷叛乱不断,他朱元璋坚决不允许。所以,

“燕王不能选!”

但是秦晋二王更不能选,秦王残暴,虐待百姓是出了名的,晋王脾气暴躁,没有帝王之才,也不能选。

这一下子让朱元璋陷入了为难,诺大的大明帝国竟然找不到一个合理的接班人?

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刘三吴给朱元璋提了个醒。

“选皇孙为储”

朱元璋猛然眼睛一亮,对呀,皇孙!咱标儿还有儿子呀,如果选了皇孙,既不违背自己制定的规矩,也没有儿子辈之间的为难了,都没有话说。

朱元璋这下高兴了,看了刘三吴一眼,露出满意之色。

嗯,想不到这老家伙还有点儿东西!

但是选哪个皇孙呢?

朱标一共有五子,太子妃常氏生有两子,嫡长子朱雄英,嫡次子朱允熥。

侧妃吕氏生有三子,庶长子朱允炆,五子中排行老二,庶次子朱允熞,五子排行老四,庶三子朱允熙,五子中排行老五。

朱雄英倒是天资不凡,可惜8岁夭折, 不然就是妥妥的大明储君

而朱允熥和朱雄英一母同胞,但是想起这个嫡次孙……,朱元璋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本来朱雄英没了,那么朱允熥就是唯一的嫡孙,本应该是最合理合法的储君人选,只是这个孩子实在是……一言难尽啊!

朱允熥生于洪武十一年,比朱雄英小 四岁,比朱允炆小一岁,生母常氏因 为生他难产而死。


从小兄弟俩就是马皇后在坤宁宫扶养长大的,祖孙感情极深,所以朱雄英夭折后,马皇后悲伤过度,承受不住打击,挺了不到两个月也去了!就只留下了朱允熥一个人,而朱标一直忙于朝政,对朱允熥疏于照顾,朱允炆等庶出三兄弟又是他有些排斥,时间一久,朱允熥养成了人后山大王,人前懦弱胆小的形象,面对长辈吓得说话都结巴,直往朱标身后躲。


胆小怕事还不学无术。这样的性子,就算把皇位交给他,恐怕三天就被人给架空了吧?

那就只能是朱允炆了,虽然说朱允炆是庶子,但是自从常氏难产死后,朱标一心扑在朝政上,没有再纳妃的打算,可东宫的得有一个能主事的女主人操持呀。所以,思来想去,就把侧妃吕氏扶正了,成为太子妃,那么朱允炆也就勉强算是嫡子了。

只不过这个嫡子跟朱允熥这种货真价实的嫡子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毕竟妾室始终是妾室,是从侧门接进东宫的,太子妃穿大红嫁衣坐八抬大轿走正门堂堂正正拜了天地的夫妻,而侧妃是穿着粉色衣服从侧门进东宫的,更别提拜堂了。即使扶正了也是名不正言不顺,在正妻灵前也只能持妾室之礼,身份在成亲当天就定型一辈子了,庶子自然也是一样,


只不过作为立储君的条件是勉强符合身份规定了。

至于朱允熞和朱允熙,则是年龄太小,根本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他朱元璋的年龄也等不了那么久了。所以,思来想去就只能是朱允炆了,

刘三吴也认为朱允炆不错,知书识礼,学习功课也是刻苦用心,看起来是一个好苗子,可为储君。

刘三吴这种对待学业苛刻的老学究都这么说了,朱元璋还能说什么?虽然选朱允炆为储君总有几分不得劲儿,但是这已经是能选的范围内最好的了。也不指望他能做什么开疆拓土的雄主,做个能治国理政的守成之君足矣!


至于守卫疆土之类的活,有他的那些叔叔们在没问题。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那是一百个放心。

可是他怎么也不会想到,正是他眼中的守成之君却是手狠心黑,上台就削藩,那是真往死里削呀,不是被杀就是圈禁,要么就是流放或者贬为庶民。朱元璋更不会想到的是就在他死后四年,他眼中有帝王之姿最像他的燕王直接把他一手建立的大明来了个乾坤颠倒,打着“靖难”的口号推翻了他的孙子自己当皇帝了,确实和他想的一样,妥妥的帝王之资。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朱元璋是没有机会知道了,这是他朱元璋这一生第二次看走眼。第一次是杨宪,好家伙!直接把老朱骗得滴溜溜转,老朱直接崩溃大哭啊!再有就是这次了,他眼中守成之君的孙子和守疆卫土的藩王都让他看走眼了,但这些都不是他目前能考虑到的了。

储君定好了,就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吧!就是感觉有点儿愧对朱允熥这个嫡次孙,不过这也是他自己不争气,就封他个吴王吧!算是补偿,这可是咱老朱以前的王号,是现在的大明诸王之首,相当于另一层意义上的储君,以前都是朱标兼任的,这次就给他吧!让他就藩于最富庶的杭州一生富足安稳!算是他朱元璋这个当爷爷的对嫡孙的补偿吧!

可悲的是,吴王虽然封了,但朱元璋不知道的是这个吴王没能就藩啊,他和子孙后代被朱允炆和燕王换着囚禁到死啊,他的子孙后代到了燕王曾孙朱祁镇的时候才放出来,与世隔绝了上百年,已经不辩牛马了,可怜又可叹!


但是对于此刻的朱元璋来说,嗯!储君定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给皇太孙铺路了,朱允炆有江南士族集团的拥护,而这些人和谁不和呢?

朱元璋沉思着,突然,眼中精光一闪,双眸一寒,凛冽的杀机一闪而逝,沉吟出声:

“淮西勋贵”

是了,就是他们了!

这帮人都是跟着自己一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妥妥一帮杀才,也是桀骜不驯的主。原本经过各种安排计划 ,本是给朱标安排的忠实拥泵,用来护持着朱标上位的最强力量,可是随着朱标的死,这些人成了朱允炆最大的阻碍。


朱标看似温和,实则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手段不凡,才能镇住这些人,不管这些勋贵还是藩王兄弟,无不服服帖帖,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继承人,帝王手段岂会弱了?

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没用了,朱标一死,这些人就是定时炸弹,一旦朱允炆登基,是绝对控制不住他们的,而淮西勋贵集团也不认可朱允炆,他们只会拥护朱标和常氏的血脉,这就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只要自己一死,朱允炆登基,本就水火不容的江南士族和淮西勋贵定会彻底撕破脸,到时候不仅朱允炆压不住,这才建立二三十年的大明王朝也会瞬间四分五裂吧!


想到这里,朱元璋满脸杀气,脸色阴沉!

谁敢威胁到大明基业,注定让他死无全尸。

但是江南士族集团是拥立朱允炆的,那就只能:

“诛杀淮西勋贵集团”

虽然这些人都是跟着自己出生入死一辈子的人,但是任何人也不能对江山社稷造成威胁。帝王本无情,一切的绊脚石根本就不该留, 本来想给他们留一个善终的,但是这个情形是做不到了,那就只能对不住他们了,以后到地下再赔罪吧。

那么该从谁下手呢?是了 ,还能有谁?

“蓝玉,你该死的时候到了”

我朱元璋对别的兄弟心有不忍,但是对于你蓝玉,那是早就恨不得杀之而后快,你欺我太甚!之前念着你是打仗不可多得的统帅之才,又对朱标忠心耿耿,原本打算一心把你培养成朱标上台后的军中第一人,让你们君臣相得益彰的,所以你的桀骜冲撞,咱朱元璋都忍了!可是朱标现在死了,你没那个好命啊!你对咱这个帝王曾经的欺辱,都要一点一点的讨回来,让你死都死不痛快。


咱就拿你开头铺路,给太孙朱允炆铺出一条登基的康庄大道来 。

洪武二十六年初,锦衣卫到处抄家抓人,很多武勋功臣抓得抓,杀的杀,到后来,惊天大案爆发,蓝玉被抓,罪名是:

“蓝玉谋反,勾结胡党,证据确凿”

对此 蓝玉连反驳都没有,就那么被抓走了,他并没有谋反,他自己清楚,朱元璋也清楚。虽然他曾经和胡惟庸走的比较近,但那仅仅是因为合得来,并无其他。而这只不是个杀他蓝玉的借口罢了。

这次的灾难,原本在太子朱标死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虽然他蓝玉神经大条,说话嚣张,但他其实内心深处很清楚,他最大的依仗就是太子朱标,太子没了,他也就危险了!册封朱允炆为皇太孙的时候 他就清楚:

“他蓝玉死定了!”

因为朱允炆是江南士族集团拥护,和自己不是一个阵营,甚至还是针锋相对势同水火的。他蓝玉一向桀骜,根本就瞧不起朱允炆这种庶子,他只会辅佐自己的外甥孙常氏一脉,朱允炆不配!而这就是无法调和的矛盾,就算自己表忠心效忠,朱元璋也不会相信的,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因为根本不可能,他蓝玉为首的淮西勋贵集团和支持朱允炆的那一波江南人,根本无法共存,所以,朱元璋为孙子清除障碍,再合适不过了!

只不过他蓝玉应该是不恨的,在嚣张过后,清醒冷静下来,他也会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心惊胆战吧?

违抗皇命强奸北元皇妃,纵兵攻打喜峰关


这些都是足以灭九族的大罪,让他多活了这么久,他应该感谢才对。是他蓝玉太过狂傲,这是哪个帝王都无法容忍的,更何况他还有其他的毛病:

收数千义子死士 只认蓝玉不认朱元璋,私吞战利品,私自抢夺百姓良田等等。

罪行太多了!他蓝玉死不足惜,死的真的不冤!

走上断头台的那一刻 ,他看到了太多的老兄弟,王弼,冯胜,还有之前自尽的傅友德父子等,老兄弟们因为他这个刺儿头,直接一下子被拔除光了!

狡兔死,飞鸟尽,良弓藏,走狗烹! 自古不变的真理,他蓝玉认了!

看着一颗颗人头滚落,蓝玉无悲无喜,见惯了战场的腥风血雨,这诛杀一万五千人的牵连大案,对他来说只是小儿科罢了!最后就剩他一人时,却换了刑法:

“剥皮实草?”

呵!好残酷的刑法!

蓝玉知道,自己做的孽要还了,也算罪有应得。他服!


只是此刑法还是太过残忍 了,活生生剥皮时,让这经历过无数生死的铁打汉子,还是忍不住咆哮出声,生不如死!

在受尽折磨临死前的那一刻,蓝玉应 该会为曾经的肆意妄为而后悔吧?

虽然没有那些嚣张拨扈无君无父的行为,在太子死后,他也难逃死亡的命运,但最起码不会受这些非人的折磨,走的体面一些吧?


所以说,做人平时还是别太猖狂,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相互体谅的好!犯不着自己找不痛快,安分守己最好!有些事情真的是有因果的,还是多行善事的好,佛家说的的一些因果善举,往往还是会得到好报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一般指皇帝诛杀昔日有功人士,似乎这句话一直都是说皇帝的不是,但是事情都有其两面性。皇帝也是人,也有感情,但是皇帝注重的自己的威严和江山,只要皇帝的皇威不受到挑衅,江山不受到威胁,他们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杀人。而蓝玉正是挑衅皇威的典型,最终被处死,蓝玉的死实属咎由自取!

蓝玉是大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能坐拥大明江山,蓝玉立下了赫赫战功。由于屡建奇功,朱元璋对蓝玉也是礼遇有加,而蓝玉仗着自己的功劳恣意骄横,养了许多义子、打手,横行乡里,强抢民田。此事被告发后,朱元璋派御史去查问,蓝玉直接将御史赶走。

有一次,蓝玉夜抵喜峰关,由于时间太晚,收关的官吏没有及时开门迎接,蓝玉便下令将关卡销毁,直接破门而入,这种目中无人的举动令朱元璋很不高兴。后来,还强奸前朝妃子,元妃因不堪羞辱而自杀,朱元璋责备了蓝玉。而此时的蓝玉并没有收敛锋芒,多次口出狂言,后来朱元璋对蓝玉的上奏大多不会采纳。

后来蓝玉竟然趁着朱元璋耕田之日发动叛乱。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后处以剥皮酷刑,抄家,灭三族。株连人数打一万五千人,这就是明朝著名的“蓝玉案”。

蓝玉确实是一代豪杰。但是作为皇帝,最忍不了的就是挑衅他们的皇权,而且作为臣子应懂的功成身退,功高震主,目中无人,视法律、视皇权于无物,最终难得善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立即删除。)




谢谢你的问题。


《明史·蓝玉传》记载:“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蓝玉案之所以重大,是因为这个案子被株连杀戮的人数多达1.5万人,让人震惊。蓝玉担任的官职最高,是大将军,所谓“爬的越高,摔得越惨”,蓝玉的下场也最惨的,受到剥皮的极刑,就将其皮囊填充上干草,传到各地官府轮流观赏,达到杀鸡儆猴、以儆效尤的警示效果,让人毛骨悚然。朱元璋发动蓝玉案的本质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事情还得从朱标和武人集团开始说。具体分析如下:



图:蓝玉雕像


朱标离世伤透朱元璋的心


朱标(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明惠宗朱允炆之父。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精心培养。1368年正月,立朱标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他为接班人,朱标从小熟读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在诸侯中很有威信。1392年,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谥“懿文太子”。此时的朱元璋已经65岁了,看到自己的全部心血付诸东流,加上朱允炆还小,才15岁,朱元璋病倒了。


图:朱标画像


为朱标打造的武人集团成了朱元璋的心病


朱元璋可谓对自己的儿子朱标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还为他亲自打造了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作为儿子朱标彻底清除北元的主力兵团,朱标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依靠这个精锐部队实现一统天下,让子孙后代福泽绵长。以朱标为姻亲枢纽,以常、蓝氏为首的武人集团配合关中地区的天险地利可以对岭北产生巨大的威胁。朱元璋此时年事已高,他为自己儿子朱标的一生都规划好了。然而,让他扎心的是朱标竟然壮年离世,老态龙钟的朱元璋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武人集团将何去何从呢?


现在朱标死了,朱允炆还小,掌控不了武人集团,自己又病重,武人集团就像一把双刃剑,可以杀人,同时又可能会伤已,朱元璋困住了。


图:朱允炆画像


蓝玉的恣意骄横终于引火烧身


蓝玉为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是太子朱标岳父,蓝玉从军的时候,一开始在开平王常遇春帐下效力,就任管军镇抚,他做事情有胆有谋,屡建战功。常遇春常常在朱元璋面前夸奖蓝玉,后因屡战积功,由管军镇抚升任千户和指挥使,后升任大都督府佥事。蓝玉后面一路开挂。1388年,蓝玉率领王师15万向北征讨,大破元军,捷报奏传至京,朱元璋大喜,赐诏奖励慰劳,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蓝玉班师回朝,晋升为凉国公。


因蓝玉多次统领大军,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对他礼敬三分。蓝玉便日渐恣意骄横,蓄养了许多庄奴、义子,在地方横行霸道,不仅如此,他还强占民田,被群众告发,朱元璋派御史彻查此事,蓝玉发怒,将御史轰走,你说打狗还要看主人呢,蓝玉这直接打朱元璋的脸的做法,实在让人汗颜。


蓝玉北征南返时,达到喜峰关时候,已经是晚上,因为守关官吏没能及时开门迎接他的到来,蓝玉竟然带兵破关门而入,朱元璋得知此事,觉得这蓝玉越来越不像话了。


图:朱元璋画像


又有人告发蓝玉与朱元璋的元妃有染,致使元妃羞愧自杀,朱元璋为此切责蓝玉,蓝玉也毫无悔改之意。当初,朱元璋本欲封蓝玉为梁国公,因蓝玉有种种过失,怕难以服众,便将梁字改为凉,并命人将这些过失刻在世袭的凭证上。蓝玉一点没有悔改的意思,在朱元璋的酒宴上也是口出狂言,军中将校升降进退,大权操于他一人,朱元璋多次责备他。蓝玉西征返回后,被封为太子太傅,蓝玉不愿位居宋、颍两公之下,说:“我难道不能做太师吗!”还去跟朱元璋讨价还价,朱元璋对他的建议不再理睬,蓝玉因此发脾气。朱元璋最终对蓝玉起了杀心。


朱元璋的决定,铲除蓝玉和武人集团


洪武后期,蓝玉和朱标关系甚好,本来蓝玉是朱元璋安排辅佐朱标的,朱元璋为他的儿子朱标组建了明朝超一流的武人集团班底,为儿子继承大统彻底清除北元而预备,可惜朱标早逝,太子刚去逝不久,朱允炆年纪尚小,显然蓝玉不是年轻的朱允炆能镇得住的,朱元璋本人已经身患重病。蓝玉有居功自傲的性格,而且当时身为总兵,掌天下之兵权,手下有一批精锐将士,有造反的实力。朱元璋考虑再三只好把武人集团班底全部屠戮干净,否则这个武人集团要是被蓝玉等人利用,就会大权旁落。所以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只能把蓝玉和武人集团给灭了。


大家好,我是梅溪沐雪客,欢迎探讨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大明   明朝   燕王   义子   皇妃   武人   江山   将领   酷刑   大将   标的   战神   帝王   太子   嚣张   皇帝   儿子   集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