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史上用庙号称宋朝皇帝,用年号称清朝皇帝,还有的称国号?

历代皇帝虽然都有姓名,但是臣子百姓却不能随意称呼,否则便会因大不敬的罪名被处以刑罚。出于避讳,后人便用不同的称谓来指代皇帝。用庙号、谥号、年号、尊号等指称皇帝是最常见的方法。


谥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后继者根据其生前品行所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庙号则是帝王死后在太庙中专立一室,以供后人祭祀所取的名号。年号是一种纪年的方式,新的皇帝继位,通常立一个新的年号,标志改朝换代,借以区分上一个皇帝。

尊号是帝王在位时臣子尊崇的称呼。 古代皇帝不同的称呼与时代等多种因素有关。先秦君主多称谥号,如周文王、秦穆公、齐桓公;秦朝取消了谥号,汉代重新恢复,所以汉代皇帝也多称谥号,如文景之治中的“文”、“景”就是指孝文皇帝和孝景皇帝,而“孝”习惯被省略掉,简称为汉文帝、汉景帝。

这种称呼方式一直延用到隋代。唐代之后,皇帝的谥号日渐繁复,文字加长,如李世民谥号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称呼起来显得繁琐赘述,所以干脆采用庙号,称为唐太宗。其实庙号早在汉初已经出现,但是作为专有名称,“庙号”迟至晋代方见于典籍,唐代之后才频繁使用。

从唐至宋元大都用庙号称呼帝王 。明清之后,皇帝的称号又发生了变化,往往采用年号来指代帝王。年号也产生于汉代。明清之前一个皇帝往往有好几个年号,如汉宣帝就有七个年号。而到了明清,无论皇帝在位的时间长短,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一人例外),清代皇帝的年号更是规范。

例如康熙皇帝就是玄烨,宣统皇帝就是溥仪,不会让人产生误解。西方的君主有没有谥号、庙号、年号呢?后人又是如何称呼他们的?说来有趣,西方君主在称呼的档次上恐怕远不及中国皇帝,他们并没有像中国皇帝那样繁琐的称号,称呼相对简单得多。

西方君主也没有那么多的避讳,后人可以直呼其姓名,一般是在名字之后加上大帝等词语,如查理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恺撒大帝等。有时为了加以区别,干脆就在姓氏后加上数字,表示第几世,如普鲁士的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等,更有简单的干脆把“世”也省略了,直接叫路易十五、路易十六。 除了正式的称号,西方君主还有一些有趣的绰号。




汉武帝这个称呼,是朝代加上谥号,如果用这种方式称呼乾隆帝,那么就是“清纯帝”,因为乾隆帝是清朝的皇帝,他的谥号就是“纯”,庙号是“高宗”。

咱们一般都有个习惯,那就是称呼古代皇帝,有的朝代用谥号,有的用庙号,有的用年号。

比如汉武帝、汉文帝、隋文帝、周武帝、晋武帝,这就是谥号称呼,比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这种就是庙号,比如崇祯帝、康熙帝、雍正帝这种,就是年号称呼。

唐太宗李世民复原

早期都用谥号称呼皇帝

谥号制度从先秦时代就出现,所谓的谥号,就是君王去世之后对他的评价,先秦时代不管是周天子还是诸侯王,都有自己的谥号,秦始皇觉得这个很不好,直接给废除了。

毕竟对于秦始皇来说,“谥号”这种就是臣子对于君上的评价,这是不能容忍的,直到秦朝结束之后汉朝建立,谥号制度重新恢复,从汉朝开始,人们一般都是用谥号来称呼皇帝。

通常,谥号只有一个字,汉文帝的“文”、汉武帝的“武”,不过谥号有个不太方便的地方,那就是既然是谥号,就是用来称呼已经去世的皇帝,也就是先帝,不能称呼当朝天子。

从汉朝开始,到魏晋南北朝、隋朝,一直都以谥号称呼法为主,而到了唐朝时期,事情出现了变化,人们开始习惯于用庙号来称呼皇帝,谥号用的越来越少。

汉武帝是谥号称呼

谥号越来越长,庙号取代谥号

唐宋时期的皇帝,都喜欢用庙号作为称呼,实际上庙号也是商周时期就出现了,但在以前的时候庙号并非什么君王都能有的,只有很少数的皇帝才能拥有。

所谓的庙号,是因为古时候的祭祀制度,不同的君王在去世之后,用于祭祀的宗庙有自己专属的庙号,一般来说,只有那种功勋卓越的君王才能有庙号。

直到汉朝时期,庙号制度还是很混乱的,而且整个汉朝真正有庙号的皇帝也就四个,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皇帝纷纷给自己加庙号,唐宋时期每个皇帝都有庙号。

那些带“祖”或者“宗”的皇帝称呼,就是庙号称呼,而庙号滥用的同时,谥号也被滥用,不同的是谥号从原来的单字,字数变得越来越多,往往都是一大串。

宋仁宗是庙号称呼

举个例子来说,都知道李世民庙号是太宗,而他的谥号叫唐文帝,但这只是简称,李世民谥号的全称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简称为文帝。

这都还算是好的,朱元璋的庙号是明太祖,他是谥号是高皇帝,而实际上,朱元璋谥号的全称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足足二十三个字。

为了表示功绩之类,后期的皇帝谥号越来越长,这么一来,称呼的时候就很不方便,唐宋时期干脆都使用庙号称呼法,所以咱们说起唐宋时期的皇帝,往往都是“某某宗”。

庙号称呼法,主要在唐宋与元明这几个朝代比较流行,虽然清朝也有,但已不多见,而到了明清时期,用年号来称呼皇帝的方法,取代了之前的谥号与庙号称呼法。

正统皇帝明英宗

明清时期才能用年号称呼皇帝

不管是谥号,还是庙号,这都是君王去世之后才用得上的,李世民不可能生前就被称作太宗,即便他知道自己去世后庙号是太宗,也断然不可能有人敢这么称呼他。

这就有很大的不便之处,因此称呼当朝天子的时候,人们往往都三缄其口,不知道怎么办,通常就是用“当今陛下”、“上”这类泛称,直到明清时期,人们用年号称呼皇帝。

年号从汉武帝时代就诞生了,不过以前的皇帝,有事没事就换个年号,遇到什么大事了,都爱换个年号,所以一个皇帝往往有好几个年号,因此无法一一对应。

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往往就一个年号,不会乱动,因此这个时期,大家都喜欢用年号来称呼在位的皇帝,也不存在什么犯忌讳的问题,像什么嘉靖帝、天启帝之类都是这样。

明朝皇帝多用庙号与年号

其实明朝时的皇帝,往往都还用庙号比较多,但这也是用于称呼先帝,而称呼如今在位的皇帝的时候,往往还是用年号,明朝庙号与年号都用。

比方说咱们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也有很多人称之为明神宗,永乐皇帝朱棣,也就是明成祖,此外还有宣德皇帝明宣宗,正德皇帝明武宗等等。

到了清朝,谥号跟庙号用的都不是很多了,基本上都用年号来称呼,哪怕是已经去世的皇帝,往往也都是用年号来称呼,什么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等。

古时候的人们称呼皇帝,主要还是看当时的具体情况,毕竟那时候不能直接说皇帝的名字,因此只能用庙号、谥号、年号这些来称呼,不同朝代的习惯,也都不一样。




所谓的谥号就是人死后对他的评价,盖棺定论而已。中国人一直有这个风俗,今天依旧,比如说死后给予革命家、文学家等评价就是这个遗风。古代天子谥号常用一个字,一般称作“孝×帝”,盖中国以孝治天下也(也有特例,北魏皇帝就喜欢两个字,太武帝、道武帝等)。大臣一般两个字,比如曾文正、岳武穆等(文正、武穆是文武最高的谥号)。与之相比庙号就不一样了,所谓的庙号是皇帝在族谱中的地位,我们常说的祖宗就是来源于此,秉承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太祖、高祖一般是开国皇帝,太宗、世宗等一般给予后世比较突出的皇帝。按《周礼》天子家有七庙,也就是说皇帝家最多只能有七个庙,前面的皇帝把这个名额占满了就没办法了。唐朝之前的历代皇帝都遵循天子七庙的老规矩,唐高祖李渊把这个规矩改了,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所以自唐朝以后的皇帝习惯上叫庙号,但谥号依旧有的。明代之前的皇帝可以随便改元,多的十几个年号也不鲜见。太祖起自于布衣,知道改元对老百姓纪年非常不方便,规定皇帝只能有一个年号,这样民间就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明清皆是如此。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是太祖武皇帝,年号洪武。太祖是庙号,说明他是开国的皇帝,地位最高。武皇帝是对他的评价,打天下的,武功赫赫。洪武是他的年号,他当了35年皇帝,就是洪武多少年来纪年(我们现在用公元纪年,2022年)。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特例,就是秦朝。秦始皇认为谥号是不尊重,子孙怎么能够评价先人,所以自称始皇,后面二世三世乃至千秋万代。这个习惯倒是跟西方人有点像,可惜只传了三代而亡。




很简单啊,怎么方便怎么称呼。

撇开秦朝,汉朝严格执行宗庙制度,所以称呼皇帝以谥号最简单,比如汉文帝景帝武帝,文景武都是谥号。汉朝很多皇帝没有资格享有单独的宗庙礼仪,譬如汉景帝死亡后,虽然有平定七国之乱的功劳但大臣认为汉景帝是继承了汉文帝政策。不能单独享有宗庙。

皇帝有了宗庙就倍有面子。后世子孙单独祭祀血食,有唱诗童子班,独立警备按时祭礼——汉景帝没有宗庙,只能依附在父亲汉文帝的太宗庙。

庙号,就是皇帝在宗庙中的代号,比如高皇帝刘邦是太祖,汉文帝是太宗,汉武帝是世宗,汉宣帝是中宗,光武皇帝是世祖。每位庙号都是很珍贵的,因为汉朝坚持天子七庙制度。因此,史上就以谥号来称呼汉朝皇帝。

曹魏开始,宗庙制度废驰,甚至出现曹叡活着给自己上庙号烈祖的事,终为天下所笑。但此后唐宋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而自唐太宗开始皇帝谥号越来越长,谥号称呼不再方便。

既然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庙号就被用来代称皇帝,比如唐高宗,宋神宗。

年号是什么?

就是记录时间的符号。比如1912年被称为民国元年,1913年为二年...

汉武帝之前君主没有年号。可君王活着的时候也得记录时间啊,官员只能写周王X年,死后加谥号改为周厉王X年

汉武帝认为君主名字不能随便记录。在位初期一样被记为帝彻X年,因此创造出年号来。继位第19年创“建元"年号,第一年是建元元年(前140年)。

由于皇帝经常改元,所以年号多变。用来称呼皇帝也不方便。

到明清时,皇帝一般只用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代称皇帝为年号,比如嘉靖帝。后世知道雍正,可几个人知道他庙号世宗,谥号22字+宪皇帝?

至于阁下说的国号皇帝?

如大西皇帝张献忠?

张献忠1644年11月自称大西皇帝,年号大顺,所以,称呼张献忠为大顺皇帝也是可以的(不过,李自成1644年正月在北京建大顺国,年号永昌,国号与张献忠的大顺年号冲突了),但1947年1月张献忠阵亡,继承人大约是没上谥号庙号。就算有也无人承认了。那是特殊情况。




简单的讲,谥号就是一个人死后得到的一个称号,对他的一生盖棺定论。

比如汉武帝,他的谥号是“孝武皇帝”。这个除了皇帝别人也可能会有。皇后或者大臣啥的,被赐谥号的也挺多的。

庙号,就是在太庙里祭祀皇帝用的。如果你去过北京太庙(今文化宫),就会看到复原场景,一个大殿里祭祀七到九位皇帝。这些皇帝每人一座小庙,庙里面除了皇帝的牌位,还有皇后和其它附祭的人。所谓庙号就是这个庙的名字(“祖庙”或者“宗庙”)。后代皇帝祭祀的时候,是一个庙一个庙去烧香磕头上献供品的。

唐太宗宋太祖,这就是庙号,这是只有皇帝有的。称呼庙号是对皇帝的最高礼节,有了庙号以后,谥号也还有而且越来越长。

年号是皇帝活着的时候纪年用的,平时使用频率最高,老百姓也最熟悉。明清两朝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老百姓平时俗语,就在那个年号后面加一个“爷”来称呼那个皇帝。“乾隆爷”“万历爷”,这属于民间性质的,不正式的。在清朝这个“爷”是旗人通用的称呼,不是皇帝特有的。不管生前还是死后,都可以这样叫的。

国家正式的文书还是使用庙号,或者庙号加谥号,比如“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高宗纯皇帝”等等。

宋元或者以前离我们比较久远了,我们并不清楚宋朝民间是如何称呼前代皇帝的,只能从正式文书当中看到、并且跟着他们叫庙号。

明清因为距离我们很近,民间用年号称呼的习惯是传下来了,但那个“爷”字就被省略掉了。这是因为我们不使用年号了,不需要区分皇帝和年份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庙号   年号   大顺   皇帝   谥号   宗庙   国号   汉武帝   太祖   汉朝   唐宋   宋朝   君王   君主   祭祀   明清   清朝   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