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昭可以篡位,明朝权倾天下的首辅却不能?

夺权,一个最基础的条件是有“独立的财政能力”,有了独立的财政才能养自己的私兵。司马懿养“三千死士”靠的就是司马家族独立的财政能力。

这就要讲东西汉的经济模式。

唐朝之前,或者说五代之前,王朝的经济模式是“庄园经济”,

《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载董仲舒语:“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及至东汉,“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后汉书》卷四十九《仲长统传》载《昌言·理乱》)。

东西汉有一种“小城池”名坞壁,又称坞壁,是一种民间防卫性建筑,而世家大族的经济基本就;

“大世家豪族以坞壁形式的封建庄园发展而来,各级士族和地方豪强,凭恃先世所分割的土地和劳动力,兼庄园主、军政统治者和封建大族长,庄园之内,奴役着注家籍的成千上万的农奴家 庭,即部曲、個客、荫户、徒附之类,既为农奴,又为私兵;他们还封占山泽,垄断一方。”

也就是说汉代的地主经济,或者“庄园经济”是不与外部发生交换的,所以的商品交换都是庄园内部进行,可以说坞壁就是一个小型王国。

这种独立的“财政能力”,才是司马家敢起来造反的基础。而从五代开始,这种庄园经济被摧毁了——“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明朝的宰相或者富豪,有再多钱,也无法形成强大的武装力量,所以无法打倒天下最大的地主,武装力量的头子——皇帝。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因为可马氏家族几代人长时期的把持朝政,而明朝首辅就没有这样这样长期的政权垄断。

三国的历史条件造成了权臣大权独揽。东汉末年汉室式微,诸侯混战。皇纲不振,长期处在外戚干政,十太监擅权,强臣"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父子控制了汉廷,并逼禅让与魏国。

司马懿历经三帝熬出头,独揽朝廷军政大权,并传到了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到司马昭时,魏帝俨然成了傀儡,水到渠成,逼得魏禅让于晋。

明朝还是一个太一统王朝,皇帝也没有被权臣"挟持",首辅也没有成为最大的军事集团,首辅并没有篡权的条件和武装力量。

明朝皇帝还拥有严酷的东厂等"秘密警察"的监督,任何人都不敢违逆皇帝旨意。朝廷帮派也争斗得激烈。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最后也落得死后被开棺鞭挞的下场。




虽然都权倾天下,但本质不同。

曹丕、司马昭走的路子一样,都是父辈打下的基础,水到渠成。司马懿是丞相、晋王,是可以开府的,也就是说有自己的王府,有文臣武将,和当年曹操一样。曹操谋士、战将如云,名义上也是大汉的官员,但也是魏王自己的,他们听命于魏王而不是汉帝。相反,朝廷大臣多无权力,政出王府,皇帝随意被废除,皇帝和朝廷已经成为摆设。司马懿也是这样从丞相再到晋王,死后传给司马昭。所以,司马昭这个晋王想废掉傀儡魏帝,只是想不想的问题。

而明朝,内阁首辅权力再大也只不过是个六七个人的议事机构的一把手,在宫城内靠墙角一溜几间破房子里办公。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朝的内阁制度,皇帝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这还是外庭,还有对等的内庭。权力是被相对分割和互相制约的。即便后来内阁首辅权力不断变大,类似前朝的宰相,但性质还是不一样。张居正位居首辅,想要推行自己的政策,也要与同僚周旋,和太监合作,并获得太后支持,更不用说要篡位了。




明朝人对皇权也不看重了,精明过人的权臣都看明白了,做皇帝就是一傀儡,还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成年累月关在皇宫里,还不如一般人自由。

而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三国,人们对皇权还十分迷信,人人都想过过皇帝瘾,逮住机会就要上位。




司马昭篡位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而明朝权倾天下的首辅没有这样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所以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权倾天下   司马   明朝   权臣   武装力量   内阁   宰相   傀儡   朝廷   庄园   皇帝   权力   独立   财政   财经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