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设6大爵位,为何“超一品”可以穿龙袍?权力究竟有多大?

可以,但穿的是“莽袍”看上去和龙袍一模一样,很牛气的,有很多超品穿“莽袍”上殿的,相当霸气,皇帝五爪正龙,亲王郡王团龙,贝勒贝子行龙图补子,不细看的话都是云绵龙袍奢华至极!年羹尧,傅恒福康安,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都是龙袍加身。




首先,清朝超一品的爵位有很多。

宗室爵位中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功臣爵位中的公、侯、伯三级,都是超一品。(功臣爵位中的公侯伯,还各分三级。蒙古爵位与宗室爵位的规制一样)

并不是只有六种爵位才是超一品。



第二,只有皇帝,以及皇后、太上皇、皇太后、后宫高级妃嫔和皇太子穿的“吉服”才能被称为龙袍,普通皇子和王公大臣所穿的吉服只能被称为“蟒袍”。

这里要强调一点:“龙袍”和“蟒袍”的区别在于衣服穿在什么人身上,而不是有几条龙蟒或者龙蟒的手上有几只爪子

比如,通常大家认为,皇帝的龙袍是九条五爪龙,王爷只能是四爪。但从平南王尚可喜的画像中可以看出,他也是九条五爪“龙”。

还比如在第三代裕亲王广禄的画像中,也是典型的九条五爪“龙”。



所以诸如“皇帝五爪,亲王以下四爪”,“龙袍为五爪,蟒袍为四爪”之类的言论,其实都是不准确的。

准确的说,应该是:郡王以上,都是九条龙蟒纹饰,龙手都是五爪。但衣服只有穿在皇帝或皇后身上,才能叫龙袍;而穿在王公身上,就只能称为蟒袍了。

另外,服饰颜色方面也是区分标准。皇帝的袍子是明黄色的,皇子是金黄色的,王爷以下是蓝色或石青色如果老皇帝驾崩了,未继承皇位的皇子会自动降格,改穿蓝色或石青色


第三,有清一代,龙蟒袍并不是只有高爵位人员或者高等官员才有资格穿,低等官员也能穿带有龙蟒纹饰的袍子

关于清朝蟒袍的规定,在《大清会典》中是这样描述的。

①:亲王、郡王,通绣九蟒五爪

②: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皆九蟒四爪

③: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及二等侍卫以下,八蟒四爪

④: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

根据《大清会典》的描述可以看出,清朝的蟒服并不是只有上流人士才能穿,低级别的官员也能穿。只是在蟒纹数量和爪子数量方面有一定限制。

当然了,高等爵位和中等爵位以下,以及没有爵位的普通官员,在平时的衣着上,还是有区别的。

比如清朝官员胸口的“补子”,高等爵位就是圆形补子,补子内绣五爪蟒,中级爵位是方形补子,补子内也绣五爪蟒,没爵位或者低等爵位也是方形补子,补子内的纹饰按照品级高低区分。(比如仙鹤、麒麟等)

从清末辅国公载振和顺承郡王讷勒赫的照片中可以看出,清朝的高等爵位为圆形补,除了补子内绣有蟒纹外,袖子上还有蟒纹,郡王以上是四条蟒,贝勒、贝子为两条。而辅国公爵位因为是中等爵位,就是方形补,袖子上没有蟒纹。

注意,这只是平时穿的官服,而不是前文解释的“吉服”。如果是“吉服”,辅国公和郡王都是九条五爪蟒。


第四,清朝的爵位与权力不挂钩。高爵位不意味着有很大的权力

清朝享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侯伯等爵位的人,社会地位确实很高。比如皇帝起大早时(京官三品以上都要去开会),享有超一品爵位的人就能跟一品官员,如三殿三阁大学士、三师、太子三师等朝廷骨干一起站在离皇帝最近的地方。



而镇国将军、子爵以及二品官员以下,那就离皇帝很远了,基本看不着皇帝的影子。

不过,社会地位高于实际权力是两码事。清朝的爵位与官职不挂钩,一个人有没有权力要看有没有官职。

比如清末的那些王爷,有几个是有权的?袁世凯逼宫时,折腾最起劲的是载泽、铁良这帮职务很高,爵位不高的人,而所谓的铁帽子王爷们,大部分都在一旁冷眼旁观。因为他们都没有朝廷官职,只有一个空筒子王爷称号,无权干政议政。

同样的,清朝中前期也是如此。王爷们不授予官职就不能参与政事,平时的社会地位确实很高,大学士见了都要主动行礼。但权力真的不算大。




从来只听说过最大的官是正一品,哪来的超一品呢?其实还真的有,也算是清朝的一个创举,不过要想得到这个地位可就太难了。

清朝的爵位系统很复杂,如果笼统的说可能很多人看不明白,所以这里我就分开详细给大家说一说。

其实很多人都会混淆一个概念,那就是职务和品级。很多人以为这是连在一起的,其实不然,职务代表着你从事的工作,比如你是刑部尚书,那就管国家司法工作,你是吏部尚书,那就管官员升迁。而品级,则是代表了你所能享受的待遇,比如俸禄是多少银子、出门可以乘坐什么样的轿子、可以穿什么样的服装等等。

通常来说,朝廷会将每个职务定一个品级,你担任什么职务就享受什么品级的待遇,比如在清朝你是内阁大学士,那肯定是正一品,如果是六部尚书,那就是从一品,如果只是一个普通知县,那就只有正七品了。如果你升官了,那么品级也会跟着长上去。

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特殊情况下也有某些职务因为位置重要,皇帝特意提高其品级的,比如清朝的总督本是正二品,但管辖一省所有的大小事务,为一方封疆大吏,权力很大,所以皇帝就会给加一个兵部尚书或者太子少保衔,这样总督的就能享受从一品的待遇了,相当于提升了半级,但实际上总督并没有权力插手兵部的工作。同样的道理,清朝原本是从二品的巡抚也往往加兵部侍郎衔,这样就提到了正二品的地位。

还有高品级官员,虽然职务被免掉了,但其享受的待遇并没有变,比如因为年龄太大被朝廷恩准致仕的大臣,虽然不再担任任何职务,但朝廷往往还会授予一个虚衔,与其致仕前的职务品级相当,这样这名官员仍旧可以享受原来的待遇。比如你是兵部尚书,今年七十多了,朝廷恩准你致仕,那么你就算回到老家养老,也依然可以享受从一品的待遇,包括俸禄。

明白了这个概念,我们再来说一下超品。从古到今,所有的职务最高都是正一品,无论是秦汉的三公九卿制,还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还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往下数可能有很多等级,但往上数最高的永远是正一品,当年李渊为了奖励李世民硬生生造了个天策上将的职位出来,位在百官之上,但品级也不过是正一品。杨坚以外戚身份把持朝政,给自己造了个官职叫大丞相,宇文护以皇叔的身份掌握实权,给自己造了个官职叫大冢宰,也都没超过正一品这个天花板。

但是,到了清朝就变了,乾隆皇帝把一部分人定为“超品”,顾名思义就是“超过正一品”的意思。目的当然是为了激励官员为朝廷效力,不过这个官员的职务没有关系,而是和爵位挂钩。换句话说,就算你在朝中是百官之首,但爵位级别不够,依然到不了超品。

很多人不知道,以为爵位只分等级,其实也分品级,有一品的爵位,也有四品的爵位,当然也有超品的爵位。

清朝的爵位系统很复杂,如果照本宣科的写出来,大家可能看不明白,所以我这里就尽量说得通俗一点。

清朝的爵位分为三个系统,一个是专门用来封皇亲宗室的,一个是专门用来封功臣的,一个是专门用来封蒙古贵族的。

先说封皇亲宗室的,这个系统中最高的就是亲王,清朝称为和硕亲王,“和硕”就是一方的意思,通常只有皇帝的兄弟或儿子才有资格获得,而且还要立下很大的功劳,比如大家熟悉的多尔衮就是睿亲王,雍正朝时的十三弟胤祥就是怡亲王。极特殊情况下会授予外人,比如放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就被封为平西王,也是亲王。

亲王之下,就是郡王,清朝称为多罗郡王,“多罗”的意思是表示称赞。一般来说也是只有皇帝的儿子、兄弟可以获得,另外表现突出的侄子也有机会。

再往下,第三等就是多罗贝勒,第四等就是固山贝子,这两种爵位同样是专门用来封皇室宗亲的,且只有皇帝近支才能获得。不过到了这一级别,大部分的贝勒、贝子都是继承祖辈爵位得来的,因为清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实行继承爵位要降一级,老子是亲王,儿子就只能是郡王,孙子只能是贝勒了。而且,清朝还规定,一个爵位只能有一个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想要获得爵位只能参加“考试”。

这一点和明朝大不相同,明朝也是一个儿子继承爵位,但是不降级,其他儿子降级继承爵位,也就是说明朝一个亲王死后,会有一个儿子继承亲王爵位,其他所有的儿子都会获得郡王爵位,结果几百年下来,朱元璋的子孙达到了几百万人之多,其中大多都有爵位,朝廷要出钱养活他们,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清朝的做法好一点,通过考试筛选掉了大部分人,而通过考试的人,再根据他老子的爵位和考试成绩进行“考封”,所以授予的爵位也不会太高,再传一代基本就烟消云散了。

贝子之下,还有入八分奉恩镇国公、入八分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奉恩镇国公、不入八分奉恩辅国公四等,分列五到八等爵位。所谓“八分”,来历是这样的。努尔哈赤时代,立了八个人一起共事议政,所以打仗得来的战利品就分为八份,由这八个人分。后来,逐渐演变为八种显示荣耀的待遇,称之为“八分”。享受这些待遇的,称为“入八分公”,不能享受这些待遇的就是“不入八分公”。清朝中后期,入八分公可以参议朝政,不入八分公基本就变成摆设了。

以上这八等爵都是“超品”。再往下的镇国将军是一品,辅国将军是二品,奉国将军是三品,奉恩将军是四品,每等爵位又分一、二、三等级,俸禄上有所差别。

其次说说专门用来封功臣的爵位。这个系统就比较简单了,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公、侯、伯、子、男,后面还有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这系统的上限和下限差距很大,最低的恩骑尉一年只能领俸禄45两银子,估计是不够吃饭的。

当然,要想获得爵位也不容易,必须要有军功,大家熟悉的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因功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而同为晚清四大名臣的张之洞虽然也是内阁大学士,但因为没有军功到死也没捞到个爵位。李鸿章在朝廷中的地位远高于左宗棠,但左宗棠收复新疆军功高,所以爵位反而要高于李鸿章。

这个系统中,公、侯、伯这三等爵位为“超品”,其他的从正一品到正七品不等。

最后说说专门用来封蒙古贵族的。这个系统和用来封皇亲宗室的系统差不多,只不过在亲王之上还有一个“汗王”,往下依次是亲王 、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然后是各种台吉、额驸,共有17等,其中辅国公往上的也是“超品”。

爵位与品级的关系,和职务与品级的关系不同,只要有了这个爵位,那就一定有相应的品级,因为爵位本身就是一个荣誉系统,标志着可以享受的待遇,而品级同样是待遇的标志,两者殊途同归。如果某人的爵位被削掉,那么他所享受的待遇也就没有了,比如某些家族传承几代之后,没有杰出的人才,经过不断的降封,最后就真的变成普通老百姓了。

获得超品爵位的人,可以享受很多特殊的待遇,但并不包括穿“龙袍”。

清朝的官员穿衣服是很讲究的,里面先穿一件内衣,外面再套一件褂子,里面的这层叫做“衮服”,各有不同;外面的褂子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只是上面的补丁图案不同,称为“补服”。

先说里面的“衮服”。在中国传说中,龙是有五个脚趾的,称为五爪金龙,如果是四个脚趾头的话,就只能叫做蟒了。“衮服”如果绣的是龙,那就叫龙袍,如果绣的是蟒,那就叫蟒袍。明朝时蟒袍是特意赏赐给立有大功的功臣的,所以如果某官员被赐予蟒袍,那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但到了清朝,逐渐放宽了限制,所有官员都可以穿了,但朝廷也做了具体要求。

明朝皇帝穿的龙袍上绣有十二条龙,到了清朝就改成九条了,除此之外,龙袍还有一些特点,比如它的颜色一定是明黄色的,上面有十二章纹,这些都是皇帝专用的,其他任何人严禁使用否则就是大不敬之罪。

皇子的“衮服”上绣着九条龙,也是五爪,但颜色只能是金黄色,亲王、郡王也是九条龙,但颜色只能再降一点,用土黄或者暗黄色。尽管他们“衮服”的龙和龙袍上的龙没有太大区别,但龙是皇帝专用的,所以他们的“衮服”绣的只能叫“五爪蟒”,所以还是只能叫做蟒袍。

贝勒、贝子以及再往下,以及文武一、二、三品官的“衮服”上,就只能绣四个脚趾头的“蟒”了,但数量仍是九条。依次下去,文武四、五、六品官员、二等侍卫以下,就减为八条,文武七、八、九品官员以及未入流官,再减为五条。但是他们的“衮服”颜色就只能用蓝色或石青色,和黄色就不沾边了。

所以,除了皇帝之外,清朝官员穿在里面的“衮服”上不管绣的是什么,都不能叫做龙袍,而只能称为蟒袍。而蟒袍是所有官员都可以穿的,只不过蟒的样子、数量不同而已。蟒袍通常是穿在里面的,外面还要套个褂子,只有宫里的太监才会把蟒袍穿在外面,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宫里太监穿着像龙袍一样的衣服,其实是蟒袍。

再说说穿在外面的“补服”。补服就是清朝的官服,所有人的样式都差不多,颜色为蓝色或者石青色,但如果是文官,补子上就会绣有飞禽,如果是武官,补子上就会绣有走兽,补子一般为方形,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都是如此。皇帝就不一样了,他的补服上有五个圆形的补子,上面绣的是五爪金龙,其实这才是大家通常意义上认为的“龙袍”。

由于补服显示的是一名官员的品级,不同爵位的补服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皇帝和百官之间,就有一些夹在两者之间的补服,你可以称它为“龙补服”。

皇子的补服上有四个圆形的补子,上面绣的也是五爪金龙,且四团龙都为正龙,即龙头朝向正面。亲王的补服和皇子差不多,只是四团龙中只有两团正龙,另外两团为行龙,显得地位略低一点。郡王就更低一点,变为四团都是行龙了。以上这三种补服,都称为“四团龙补服”。

再往下,贝勒的补服上就只有个圆形补子了,上面也不能绣五爪金龙了,而是四爪的蟒。再低一级的贝子,和贝勒差不多,只是由正蟒变成了行蟒。

镇国公、辅国公及公、候、伯、子、男爵等,虽然补服上绣的是四爪正蟒,但两团补子却变成了方形,意味着地位更低了。

所以,如果非要说和龙袍接近的衣服,那就只有“四团龙补服”了,按照规定,必须是皇子,或者亲王和郡王才有资格穿,其他如贝勒、贝子虽然也是超品,但补子上绣的已经是四爪的蟒了,至于国公、公、侯等爵位,就更和“龙补服”不沾边了。

综上,超品爵位虽然意味着很高的地位,但在能不能穿“龙袍”这个问题上,其实没多大关系,关键还是在身份,比如康熙晚年时,很多皇子别说亲王、郡王了,就连贝勒、贝子有的都没混上,但他们因为皇子的身份,不仅可以穿龙补服,而且规格还比亲王们高,所以如果不是皇帝的直系血亲,在清朝基本上是没有机会的。

不过,清朝历史上也不是没有例外。比如年羹尧在雍正继位时出了大力,后来平定西北叛乱又立下大功,因此雍正就特赐他可以穿“四团龙补服”,和亲王一个待遇。再比如,乾隆朝的傅恒,在征剿大金川时立下大功被授予一等公爵位,按规定只能穿两团正蟒方补服,但乾隆特赐四团龙补服。这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耀,晚清时曾国藩和李鸿章手握重权,立下不世之功,但最后也没得到赐穿四团龙补服的荣耀。

综上所述,超一品只是代表了一个很高的爵位,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穿“龙补服”了,只有立下很大的功劳且又讨皇帝的欢心,才有可能被赐穿“四团龙补服”,是一种非常难得的荣耀。而且,无论是爵位还是荣耀,无论是不是能穿“龙补服”,都和权力没有关系,因为权力来自于行政官职,只有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这些实职才有权力大小的区别,否则你就算是亲王、皇子,都没有多大的权力。




超品是清朝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品级,高于正一品,始定于乾隆十六年。清朝普通官员若没有公爵、侯爵、伯爵的爵位在身,他是永远得不到超品的品级的。



清时,宗室爵位中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皆为超品,异姓功臣爵位中的公爵、侯爵、伯爵等皆为超品。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清朝的龙袍并非是朝服中的一种,它是吉服中的一种,比朝服略低一等,龙袍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庆宴会、朝见臣属时所穿的服装。



可以肯定的是“超品”是不可以穿龙袍的,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日常生活中皆不能。因龙袍历来就是皇帝专用的服装,非帝王不可穿。《清史稿.舆服志》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

首先龙袍的颜色是明黄色,而在清朝为帝王专用色,除了天子近侍能用明黄色外,其他即使贵如太皇太后、皇后也只能用黄色,如皇后《清史稿.舆服志》载:“皇后冠服,凡庆贺大典,冠用东珠镶顶,礼服用黄色”,而贵妃、皇子等皆只能用金黄色,如贵妃《清史稿.舆服志》载:“贵妃冠服袍及垂绦皆金黄色”



而在清朝,即使是宗室爵位中最高等级的亲王,他一般情况无论是朝服,还是补服皆不能用金黄色,《清史稿.舆服志》载:“补服用石青色...朝服..蓝及石青随所用,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就是一般情况下补服只能用石青色,而朝服可用蓝色或石亲色,再者若是皇帝特许,可用金黄色。如此连亲王都不能用明黄色,更何况之后的爵位乎?

再是清朝的“龙袍”绣有九条五爪金龙,“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而亲王、郡王虽也用五爪金龙,但却只有四条,《清史稿.舆服志》载:“(亲王)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郡王)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再之后的贝勒之下的,皆不能用五爪金龙,而只能用四爪的蟒,《清史稿.舆服志》载:“(贝勒)补服.....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朝服通绣四爪蟒文”。



综上所述,如此无论如何“超品”是绝对不可能穿的上“龙袍”的。其实,现在人们认为清朝的亲王、郡王,乃至是伯爵能穿“龙袍”只是一种错觉,或是影视剧导演的不严谨造成的,其实他们穿的非龙袍,而是“蟒袍”。

“蟒袍”源于明朝,它是仅次于龙袍的一种礼服,因它绣的是四爪的龙,而在古代有五爪为龙,四爪为蟒的说法,故得名“蟒袍”。最初它是明帝用来赏赐有大功于朝廷的功臣所用,因此在明代蟒袍加身是大夫们的最高理想,一旦获得蟒袍就意味着位极人臣,荣华富贵。但是到了清朝,清帝放宽了对蟒袍的使用,此时上至皇子下至未入流者都可穿,只是在颜色、蟒数上有区别限制。



据《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七》载:“蟒袍,亲王、郡王,通绣九蟒。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皆九蟒四爪(趾)”。《清史稿.舆服志》亦载:“(亲王)蟒袍..片金缘,绣文九蟒,裾左、右开”。



至于清朝“超品”的权力有多大。只能说“超品”的地位高,却不能说权力大。因清朝的“超品”全为爵位,而非官职,所以无法从根本上去比较权力的大小,比如清末的张之洞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超品的爵位,可是你说他的权力要比身为一等伯的李鸿章小吗?我想不见得吧!

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能拥有“超品”爵位的,要吗是清朝宗室,要吗就是大臣中权势最大的一批人,所以如果从这点来说的话,“超品”所拥有的权力无疑要比正一品官员的来的大,他们可以说是属于清朝权力的金字塔中最顶端的一批人。




在谈清朝“超品”爵位时,要先知道,不管多么大的官,都是不可能穿“龙袍”的。清朝的确存在画有“龙”的官服,但那也只是臣服,不是君服。

其实最顶尖的那批超品官员,穿的是龙“补服”,其次就是“蟒服”,不管是四团龙补服,还是蟒服,这与天子的龙袍改变和意义不在一个维度。

超品爵位的设置,是在乾隆时期。


(龙补服)

但是龙补服,也就是大家常以为的“龙袍”却是在明代就已经有了。

明清时期,皇权的攀升,相权的陨落,导致了皇帝与臣子之间表示远近的方式,就只有皇帝的恩宠与否。皇帝看好你,那么你就升官发财,不喜欢你,那么再有能耐也得第二天卷铺盖回家。明代天子也不废旧法,和历代君王一样,穿着明黄色的龙袍,而官员们,穿的官服则叫“褂子”,首先要知道,不管几品官,他们穿的褂子几乎都是一样的。

区分官职的,只有“补图”,这就是补服。

明代,文武官服的“补图”不同,例如文官,一品大员则是“仙鹤”补图,二品大员是锦鸡,三品大员则是孔雀。而武官的话,一品、二品是麒麟,三、四品则是虎豹,这样一来,在大明当官,要把这十几种珍禽异兽搞清楚了,才不会把内阁首辅当成锦衣卫的笑话。

到了清代,这种“补服”延续,甚至还补出了自古以来唯有天子才可以拥有的“龙”,不过这龙嘛,也有高低之分,例如五爪金龙、四爪金龙,而四爪金龙看起来和真龙无异,但本质上是“伪龙”,因此四爪金龙在清朝又被认为是“蟒”,蟒在这时期和中国古代神话里“蛟变为龙”的蛟是一个级别,至于满清统治者为什么设置成了蟒,这大概与满清的习俗有关。

补服是清朝的标准官服,没有超品的时候便存在了。而补服一开始是与朝廷臣子的功劳、官职挂钩,比如康熙、雍正时期,就没有超品的说法,但是雍正朝,年羹尧、隆科多这两位功臣,都因为立下大功劳被雍正恩宠,特赐“四团”龙补服,这里的“四团”,便是在补服的前后位置,还有左右肩位置绣上四“团”龙的图案,这便是四团龙补服,代表着皇家给予臣子最高的荣耀。

再回到清朝的爵位问题上。

在乾隆十六年的时候,乾隆皇帝弄出了个“超品”的爵位概念,注意哦,是爵位,而不是官职,清朝,不存在超品的官位,只有超品的爵位,而且依照唐宋旧制,在清朝也往往是中高品官员在中央摄政,当然啦,封疆大吏几乎都是一品官,这个还是合理的。

超品的爵位严格来讲不仅“六位”,要是细算起来,可以说是11位。

首先,满清的“爵位”档次都很高,而且清朝的爵位按照“三条线”来走,来划分三种不同的民族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待遇。

一是:宗亲爵位。

二是:异姓功臣爵位。

三是:蒙古爵位。

而蒙古爵位是不存在超品的官级的,蒙古爵位有蒙古爵位的特殊,清朝对于蒙古是实行的是半自治的管理方式,这封的爵位自然是不能超出品级,还必须得属于品级以内。

超品的官职具体有宗亲爵位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

异姓功臣爵位:公爵、侯爵、伯爵。

有的人会以为“不入八分国公”这个爵位连八分都不入,觉得很低,于是不把这个爵位当正常爵位看,其实不入八分辅国公,再次也是个超品,例如咸丰留下的顾命大臣怡亲王载垣,即便亲王之位被废,被贬为了一个的不入八分国公,但其实载垣的爵位都还是超品的,不可小看。

接下来再说说“爵位”与“龙补服”之间的联系和细节。

还是那句话,官员臣子们穿的不可以叫龙袍,而叫补服,补服就是咱们经常在清宫剧里看到的那些石青色官服,当然啦,芝麻小官补服的图案就不必看了,和龙一点边都沾不上。

其实超品和龙补服没有直接联系。

(蟒补服)

龙补服最常见的还是在于清朝皇室宗亲内部,例如亲王、郡王、皇子。

因为清代皇子不一定能封爵,例如康熙九子夺嫡,他死后有好几个儿子连王都不是,还只是贝子贝勒,例如最有实力角逐皇位的十四阿哥胤禵,也没混到亲王、郡王之位,但是,他们因为是皇子,所以也可以穿上“四团龙补服”。

在补服的等级上来讲,补图又有“圆补图”和“方补图”的区别,但是一般都是圆大于方,而亲王一级,就是“四团龙圆补服”,而且这个龙是正儿八经的“五爪金龙”,是的哦,亲王的补服上也是五爪金龙,但这也不意味着这就是龙袍,只能说明和硕亲王的地位崇高罢了。

除了圆和方补图,还有五爪四爪的区别以外,清朝的龙补服还有一个细致的区分,那就是“正龙”和“行龙”。

首先,四团龙,每一团的龙的姿态的不同,也意味着等级不同,正龙必然是大于行龙的。清朝虽然皇子不一定有爵位,可是龙补服必然是四条正龙,五爪正龙。而亲王则是两团正龙,两团行龙,郡王是四团皆为行龙。

所以清朝皇子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因为他们拼爹都还是能在衣服上压过亲王一头,但这也仅限于地位的区分罢了,并没有实际的指挥上的尊卑之分。

而相对于异姓功臣来讲,那能不能获得龙团补服,还是要看皇帝给不给,就如汉人大臣而言,年羹尧就获得了四团龙补服,但年羹尧的四团龙补服和亲王的又不一样,年羹尧的四团龙补服属于“方补”,因为方补更多是作用于百官身上,圆补则是宗亲的一种专属。

但是即便如此,这种补服之间的天然差距也不能说有多么大的意义,要知道,年羹尧被雍正称为自己的恩人后,在朝廷里几乎就没有把众人放眼里,因为雍正的庇护,年羹尧看到亲王都不虚,众所周知的,当年年羹尧嚣张跋扈,还要一大批满清、蒙古贵族到皇宫外跪着迎接他,若是以补服的尊卑来判定跪还是鞠躬,这也说不过去。

而超品官员都能穿“龙袍”,其实这个概念就不对的。

可以明确地讲,可以穿龙补服的,就只有宗亲爵位里的亲王、郡王,而贝勒、贝子更是只能穿四爪蟒补服,贝勒是两团正蟒,贝子是两团行蟒,他俩连龙的边都沾不上。而皇子例外,不在爵位体系之外,而异姓大臣即便是一等公,也不可能说一定穿龙补服,只能说达到了这个级别的异姓功臣爵位,一般都很大概率获得龙补服,例如还是那个年羹尧,他既是最高的一等公,也有四团龙补服。

(真龙袍)

造成这种假象的只是在乾隆朝,亲王、郡王的品级被提到了超品导致的罢了,其实超品和龙补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最后再讲到超品爵位拥有的权力问题。

其实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关于历朝历代,每个人都会对“一品、二品”这些品级十分敏感,而清朝还有个超品,不知道的,以为这个超品都接近皇帝了,相当于多尔衮级别的人物了。

但不是的,自古以来,爵位和实权从来都没有必然联系,爵位是爵位,实权官职是实权官职,俗话说,只要职权卡得对,五品都能耗死一个二品官,所以超品更不是拥有多大权力的官职,就是一个爵位的等级罢了。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龙袍   爵位   贝勒   清朝   雍正   蟒袍   权力   郡王   品级   皇子   亲王   官职   朝廷   官员   皇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